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各区概况分述如下:

1 横断山区

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

代喷出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 米以上。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晚新生

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 余次,5 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 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 米。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 —1800 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 约 200 余处 )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

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六库地段,面

积 8 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 3 处。其中,贵家坟滑坡 ( 怒江西岸 )属堆积层滑坡,体积 252 万立方米, 1976 年

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因此,要特别

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 ( 如特大暴雨 ) 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 黄土高原区

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

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

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

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

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

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 年 3 月 7 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 年 8 月 18 日)等。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这类滑

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1920 年 12 月 16 日海原一固原8.5 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 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 处,岩质滑坡 175 处。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 200 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 。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 川北陕南山区

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 (常有薄层粘土层 ) ,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

坡对暴雨特别敏感。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 1981 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 10 年来滑坡、崩塌

连续不断。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如在坡地 (25 °以上的 ) 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本区分布较广的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千枚岩、碳质板岩为主。岩石破

碎,遇水易于软化,在暴雨诱发下,很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有大量的顺层滑坡,也有很多沿缓倾节理面

发生的切层滑坡。如陕南略阳、勉县和宁强三县地区,仅1981 年 8 月 21 日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产生降雨型滑坡、崩塌近万起,给宝成铁路和当地人民带来的很大的灾难。仅宝鸡—广元段,滑坡、崩塌就有

100 多处,而修建之前,该段只有 40 多处。本区滑坡、崩塌的活动,除受断裂构造、暴雨影响之外,人为活动是

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几乎年年发生,给铁路运输和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Ⅳ川西北龙门山地区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带,属中高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山脉呈北东走向,河流多与之垂直,峡谷发

育。地质构造上属华夏系北东向龙门山褶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是历史上的老地震区,又是现

今地震活动区。上述地质环境易于促使滑坡、崩塌形成。由于地形高耸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阻挡来自东南

方向的雨锋西上,容易形成雨区,多暴雨,更易诱发滑坡、崩塌。滑坡、崩塌主要沿着岷江、嘉陵

江、大渡河、青衣江、涪江两岸发育,也沿龙门山断裂带密集分布。譬如有名的“雨城”雅安市西北7 公里的陆王沟、干溪沟于1979 年暴发滑坡—泥石流,使多云、七盘两乡的17 个村、 4 个工厂和一些街道受害,

冲毁农田 840 亩,毁坏房屋361 间,死亡牲畜412 头,直接损失达数百万元,并使青衣江河床淤高近 3 米

[22]。该区岷江上游茂汶至汶川一带,发育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千枚岩为主,往往形成滑坡、

崩塌。 1982 年 6 月 8 日,暴雨诱发的岷江周仓坪滑坡再次滑动,即属此类岩质滑坡。

由于本区为龙门山强震带,因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典型。有名的迭溪地震(1933

年 8 月 25 日, 7 级) 诱发滑坡、崩塌数以百计,其中最大滑坡的体积达 1.5 亿立方米,使千年迭溪古城毁

于一旦。这次滑坡在岷江中筑起的三道高约百米的堆石坝,又于同年10 月 25 日溃决, 40 米高的洪峰倾泻

而下,两岸村落被冲毁殆尽,伤亡数百人。近期的松潘地震(1976 年 8 月 23 日, 7.2 级) 诱发滑坡、崩塌

130 余处①。可见地震对滑坡、崩塌的诱发作用在本区十分明显。

Ⅴ 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地区

本区为金沙江中、下游,河谷断面呈“V”型,岸坡陡峻。出露震旦纪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古生代和中生代碳

酸盐岩与碎屑岩。断裂发育,沿岸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碳酸盐岩与厚层砂岩组成的斜坡地段,而滑坡主要发

育在碎屑岩风化带和松软岩、土中。

另外,本区的巧家—东川、绥江—永善分属强震带,烈度Ⅵ—Ⅸ度,也常常诱发滑坡、崩塌。如1974 年 5

月 11 日发生的永善—大关 7.1 级地震,触发崩塌39 处,滑坡 28 处。

攀枝花市—宜宾市江段长782 公里,经调查发现有崩塌465 处,滑坡212 处,泥石流258 处,线密度为

0.33 处 / 公里。其形成与河流侧蚀冲刷、地震诱发密切相关。滑坡、崩塌、泥石流堆积物入江后,多形成

险滩、暗礁,已成为金沙江通航的障碍。

该段河谷右岸,滑坡、崩塌特别发育,主要集中于四个地带,即:龙川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普渡河崩

塌发育带,小江流域地带及金沙江沿岸地带。其发生频率较高,危害也严重。

Ⅵ 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

本区活动断裂分布集中,以安宁河断裂带为典型,且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Ⅵ—Ⅸ度。河谷下切强烈,谷坡50 —80°,岭谷高差 1500 —3000 米。本区广泛分布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含膏盐红层及新

生代松软岩类,岩体破碎,软硬不一,风化带厚数米至30 余米,具备了形成滑坡、崩塌的地质条件。特别

是在暴雨诱发之下,很容易形成区域性滑坡、崩塌灾害。比如1981 年川西 29 县, 1983 年安宁河、黑水河、小江流域, 1984 年金沙江中下游地带, 1985 年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地带,都发生了严重的滑坡、

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可见应属于崩滑灾害多发区。

1985 年 4 月 18 日转龙 6.1 级地震,造成六库至大油麦地和黑勒白一带22 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密集崩塌区。

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 ( 汉源、米易、攀枝花市三地) ,半成岩的昔格达组地层容易形成滑坡。上述三地,

发育在昔格达组中滑坡数占该地区滑坡总数的20 —40% 。其中,攀枝花市区有滑坡42 处,米易附近有18 处。成昆铁路经凉山州地区时,发生在中生代红层中的滑坡就有46 处,可见滑坡密集分布于该区。该

线铁西滑坡 (1980 年 7 月 3 日 )是我国铁路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滑坡灾害,滑坡体积为 220 成立方米,掩埋铁路长 160 米,中断行车达 40 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6] 。

1990 年 7 月 12 日—17 日,暴雨在汉源、天全、甘洛、盐边等县和西昌市引发滑坡、泥石流至少8 处,造成数十人伤亡,说明该区属频率较高的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Ⅶ汉江河谷 (安康—白河 )地段

本区分布一套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其岩性为片岩、千枚岩及板岩,以片岩、千枚岩为主。

这是控制滑坡形成的主导因素。同时,降雨又直接导致滑坡发生。安康附近的汉江近岸, 1983 年 7 月底的一次暴雨,就诱发滑坡 98 起。

襄渝铁路白河—安康段受汉江沿江断裂带的影响,在120 公里铁路线内有30 处滑坡。该区还有分布在汉江

二级阶地上的膨胀性粘土滑坡,已成为铁路主要病害之一。

Ⅷ 川东丘陵区

本区属川东弧形褶皱带,其北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制约,形成NE-NEE 轴向的宽缓向斜与紧闭背斜呈隔挡式

排列。地层多为中生代—古生代碎屑岩类,容易产生顺层滑坡、沿节理面的切层滑坡及陡倾或直立岩层( 背斜轴部 ) 的崩塌。加之川东是有名的暴雨区,不仅促使滑坡崩塌形成,还导致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造成

更大的灾害。如四川华蓥市溪口镇坡—泥石流 (1987 年 7 月 10 日 ),发育在背斜轴部;四川巫溪县中阳村

崩塌滑坡 (1988 年 1 月 10 日,765 万立方米 ) 及巫溪县城山崩(1987 年 9 月 1 日,0.7 万立方米 ),也发育在褶皱轴部四川达县地区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吊板垭崩塌(1988 年 5 月 13 日, 160 万立方米 ) 都发育在这类褶皱山区。这些滑坡崩塌除受暴雨影响外,还与人为活动( 如采煤、挖坡建筑、工程建设等 ) 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区几乎年年都有重大滑坡、崩塌灾害发生,属于滑坡、崩塌多发区。

Ⅸ长江上游河谷 (重庆—庙河 )地段

本区即三峡水库区干流段,系巴山弧与新华夏构造复合地带,褶皱轴线呈NE-NEE 向,主要出露二叠纪—侏罗纪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形切割强烈,岸坡陡峻,江流与构造线多近于平行。沿江两岸,滑坡、崩塌

极为发育,而且规模多在100 万立方米以上。大多数大型滑坡都发生在顺向坡岸,奉节以西江段尤其突出。崩塌则多发生在切割强烈,岩层平缓且上部为厚层碳酸盐岩及砂岩高耸的斜坡地带。如新滩广家崖、巫峡

的作揖沱、链子崖等。其中,链子崖危岩,体积 336 万立方米,距三斗坪坝区 25 公里,一旦失稳,地未来的三峡

水利柜纽工程和现在的航运将带来一定的危害。

据三峡水库区调查,在干流库岸,有崩塌 77 处,滑坡 198 处,危险变形体 5 处;在支流库岸,有崩塌 28 处,滑坡39 处。统计结果,平均线破坏密度:全库岸为 0.129 个 / 公里,干流库岸为 0.205 个/ 公里,支流库岸为 0.074 个/ 公里。在暴雨诱发和人为活动叠加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因此属于多发区。

据云阳县、忠县有关部门报导, 1982 年 7 月雨季,云阳县发生滑坡 2 万多处。以堆积土滑坡为主,体积 1 万立方米以下的约占 95% 。1982 年 7 月 17 日至 18 日发生的鸡扒子滑坡,体积在 1500 万立方米,其中有 180 万立方米土石推入长江,严重阻碍航行 [6] 。同期,忠县发生滑坡近 3 万处,而且体积 1 万立方米,以下的土质滑坡约占

95% 。这样大面积的同时发生的滑坡,都是暴雨诱发的。

Ⅹ 黔西南山区

本区位于黔西高原面至黔中山地之间的斜坡地带,为地形深切割带,主要出露二叠系至三叠系中统,易滑

动岩组以砂页岩、玄武岩为主,间夹石灰岩。本区滑坡多因人为开挖坡脚引起,降雨也对产生滑坡有很大

影响。以堆积层滑坡为主,基岩滑坡次之。

1983 年 8 月 3 日,贵州省盘县境内的嘿社发生了一处体积达810 万立方米的巨大滑坡。嘿社地区位于贵

州省西部高原和中部山地之间的斜坡地带,斜坡陡峻,冲刷强烈,出露砂岩、泥岩等较软岩石,形成单面

山,坡面与岩层层面一致,在连续降雨之后,产生了滑坡。还有兴义地区的筏子河电厂附近的顺层滑坡 ( 体积 3000 万立方米 ) 也相类似。

在地形陡峭,上部为硬岩,下部为软岩,并在下部软岩中采矿或人工挖掘的地区,往往造成崩塌体。如

开阳磷矿马路平矿区青菜冲崩塌(1980 年 3 月 20 日, 5 万立方米 ),发生在板溪群陡山沱组含磷矿的岩层中,

与湖北盐池河磷矿开采诱发的岩崩(1980 年 6 月 3 日,死亡284 人 )相类似 [6] 。类似的教训,尤应记取。

Ⅺ 湘西山区

本区包括怀化、安化、冷水江、沅陵市等县市。从掌握资料看,本区近年时常发生滑坡。区内分布有早寒

武世灰岩、泥质页岩及前震旦纪板溪群变质岩,因而易产生沿基岩软弱层滑动的滑坡。如湖南安化、怀化、沅陵、新化一带,由 1990 年 6 月 13 日—16 日的暴雨引发的一批滑坡、崩塌 ( 至少 8 处 )。

1961 年 3 月 6 日,湖南柘溪水库蓄水初期,连续8 天降雨后,近坝训区右岸发生顺层滑坡,165 万立方米滑坡体高速滑入水库,激起巨大涌浪。涌浪漫过坝顶,造成重大损失[6] 。该水库库区下伏基岩为前震旦系

板溪群,以灰绿色细砂岩为主,夹有薄层板岩和较多的泥岩层,基岩强风化带深达20—30 米,表部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这是发生在我国的水库诱发型重大滑坡实例,应引以为戒。

Ⅻ 赣西北山区

本区基岩为三叠系安源组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的细砂岩,易风化,风化后形成灰黑色粘土,不透水,使上

部堆积土体处于饱水状态。连续降雨或人为开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条件,导致堆积物滑动,产生滑坡。萍

乡市东北角的枣木水库,曾因在坝址右岸开挖溢洪道,而发生大面积的滑坡。

XIII赣东北山区

本区分布有震旦系统源组砂页岩、南沱组砂砾岩夹泥岩、陡山沱组页岩夹白云质灰岩、灯影组磷块岩和白云岩。从岩体上看,除灯影组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力学强度较高外,其余均为软弱或软弱岩类,岩石层间裂隙十分发育,风化带深达 20 —30 米,当岩层倾向与山坡坡向一致时,很容易产生滑坡。

该区上饶县下源村, 6 年之内在同一地点先后发生两次滑坡灾害,就是受上述岩性和构造的控制。

6 月下旬,上饶地区相继发生50 余处滑坡、崩塌。其中,以上饶县下源村徐家山滑坡最典型

滑坡, 6 月 21 日, 7.4 万立方米,死亡数十人)① 。

1988 年( 为岩质顺层

总之,该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岩浆岩、沉积岩形成的山地丘陵区,多与采矿、削坡不当有关,且易

在暴雨激发之下形成群发性灾害,尤其在怀玉山、琥夷山一带较为多见。

中国的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1)新构造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大的地区( 含强震区 );(2)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厚度大或其它易形成滑坡的岩土体的地区;(3)地表水侵蚀切割强烈的高中山地区;(4) 人类活动强度大,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5)暴雨集中且具有形成滑坡、崩塌地质背景的地区。

崩塌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

滑坡崩塌形成条件简述 一、形成条件分析 崩塌滑坡是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地结果,崩塌滑坡地形成,受各种条件地控制。 ①地形地貌:地形条件地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崩滑坡产生地监空条件.深沟大川强烈地形陡峻切割,悬崖临空高耸地直截了地形条件是崩塌滑坡最有利地发生地段.各级阶地和剥夷面间地斜坡地带,崩塌滑坡也十分发育.上下陡中部缓地折线山坡,当山坡上部成马蹄形地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易产生沿基岩面滑动地土层滑坡.受水流冲刷,淘蚀地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受水侵湿,土地强度降低)均易发生滑坡。 ②地层岩性:斜坡地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地物质基础.有地斜坡由坚硬地岩石组成,有地斜坡由软弱岩石组成,有地斜坡则由土体组成.由于地层地岩性不同,它们地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地难易程度也就不同.通常,人们根据土石在剪切力作用下地破坏变形特征,将它们分为脆性和塑性两种类型.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致密坚硬地块状岩石,都是脆性地抗剪强度很大,能经受很大地剪切力而不变形,完全由这些岩石组成地斜坡高陡而稳定,很少发生滑坡.相反,页岩、泥岩和其他各种地表覆盖层,如粘土、碎石土多是塑性地,这些土石体地抗剪强比较低,很容易变形和发生滑坡.实践证明,在我国,凡是下述地层分布地地区,都是容易发生滑坡地地区:粘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地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砂岩、页岩和泥岩地互层地层;煤系地层;灰岩、页岩或泥灰岩地互层地层;泥质岩石地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等地层;软质或易风化地火成岩如凝灰岩等.所有这些地层,岩性都比较软弱,在构造作用、水、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 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立方米。掩埋了阳盖镇和潘拉赫卡城的一部分,有18,000人葬身。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 (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 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 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泥石流 (1)类型:包括暴雨泥石流和冰川泥石流。 (2)分布 ①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②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③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 (3)原因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中国滑坡_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

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对我国已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的了解。和对滑坡.泥石流的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对滑坡.泥石流异同特点的分析以及怎样去防等等的讲述,呼吁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原因依据防 一.滑坡泥.石流的简介 汶川特震给我国造成了严重损失地震过后连续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和滑坡自然灾害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众所周知发生在我国甘南地区的“舟曲泥石流”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我们人类要沉痛的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泥石流式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严重危害 当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有时高达80%_.流速一般为5~7 m/s,有时高达80 m/s.泥石流因流速快黏度大其侵蚀搬运堆积过程特别迅速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即可将数十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并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道路农田及一切工程设施造成重质灾害所到之处良田变荒漠房屋变废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

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剥皮”等根据滑坡体的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l×l05m3.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5~1x106m3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6~1x107m3.巨型滑坡滑坡体积大于1x107m3.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分为4类.蠕动型滑坡人们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的滑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滑坡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地质条件它是泥石流形成的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实际考察得知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可能发生泥石流而倾斜度越大泥石流带来的灾害越严重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融雷造成的 洪水水流的流量和速度越大灾害越严重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滑坡灾害频繁出现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有的结构面裂松弛地震同样使地下水也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和联系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动九向,亦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 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5学时数: 1.5课时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完整版)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区别(精)

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崩塌的定义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这一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三、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一)差异性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二)共同点和联系 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 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 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 四、滑坡的相貌 斜坡产生滑动之后,形成环状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 滑坡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或蠕动变形阶段。首先山坡上部

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二是突变阶段或剧烈滑动阶段。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之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三是残余变形或渐趋稳定阶段。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也有的科学工作者将滑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或四个阶段,对于最后两个阶段(剧烈滑坡和稳定压密),不同的划分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于对蠕动变形阶段的划分。划分四个阶段的人把蠕动变形阶段分为蠕动挤压和滑动两个阶段,在蠕动挤压阶段,滑体只有蠕动变形并受到挤压,没有明显移动,而滑动阶段滑体已有明显位移,滑体上裂缝纵横交错,滑舌出水并发生坍塌。 为了正确地识别滑坡,判定斜坡上有没有滑坡的存在,首先需要知道组成滑坡的不同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位置。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所组成。 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母体)脱离并且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石体,称为滑坡体,或简称滑体。滑坡体上的土石松动破碎,表面起伏不平,裂缝纵横,有些洼地积水成沼泽,长着喜水植物。不同滑坡体的体积差别很大,小型滑坡只有十几到几十立方米,大型滑坡体可达几百万至几千万立方米,特大型的甚至可达几亿立方米或更大。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其紧挨着的周围不动土石体(母体)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有些滑坡周界明显,有的周界很不明显。只要确定了滑坡周界,滑坡的范围也就圈定了。 滑坡壁滑坡体后部与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露出在外面的部分,在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或其它形状,其高度视滑动量与滑体大小而定,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陡度多在30°-70°间,似壁状,称滑坡壁或滑坡后壁。一般在新的滑坡壁上,都可以找到滑动擦痕,擦痕的方向即表示滑体滑动的方向。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在滑坡体移动时,它与不动体(母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并沿其下滑,这个面就叫做滑动面,简称滑面。滑动面以上揉皱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扰动地带,称为滑动带,简称滑带。滑动面以下的不动体(母体),叫做滑坡床。有些滑坡并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在滑坡床之上就是软塑状的滑动带。 滑坡舌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各区概况分述如下: 1 横断山区 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代喷出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余次,5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米。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1800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约200余处)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六库地段,面积8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3处。其中,贵家坟滑坡(怒江西岸)属堆积层滑坡,体积252万立方米,1976年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因此,要特别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如特大暴雨)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黄土高原区 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年3月7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年8月18日)等。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这类滑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1920年12月16日海原一固原8.5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处,岩质滑坡175处。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200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川北陕南山区 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常有薄层粘土层),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坡对暴雨特别敏感。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1981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10年来滑坡、崩塌连续不断。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如在坡地(25°以上的)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 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

滑坡与崩塌的主要差别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挛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一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 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

整治滑坡的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二是改变滑坡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三是改变滑带土石性质,阻滞滑坡体的滑动。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好效果。例如,对于由地下水作用引起的滑坡,在事先弄清地下水补给来源、方式、方向、位置和数量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截水盲沟、盲洞、仰斜钻孔等工程加以排除;对于因江河冲刷引起的滑坡,应着重修筑河岸防护工程;对于因挖方修建铁路、公路,破坏了山体平衡,采用抗滑挡墙、抗滑桩等支撑措施来恢复平衡,效果比较显著,对于因地表渗水或自然沟水补给而引起的滑坡体滑动,则宜采取地面铺砌防渗、地表排水及沟床铺砌等措施;对于因滑动带土质不良而引起的滑动,可考虑采用灌浆、焙烧等改良土质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疏干工程来减少水的作用;对于大滑坡或滑坡体连续分布的区段,如果处理起来在技术上还不过关,经济上不合算,可以考虑使工程建筑设施避开滑坡的影响范围;对于中小型滑坡,工程建筑要避工它们正在活动的前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将小型滑坡全部清除。 各地防治滑坡的实践表明,凡是采用排除地下水措施的,都收到了效果,凡是采用支挡工程措施的,只要设计无误,而且支挡工程埋基于滑床之下的足够深度,一般也取得了迅速稳定滑坡的效果;凡是单纯采用减重措施的,都不能最终稳定滑坡,减重措施必须与支挡或排水措施相结合才能见到成效。总之,在防治滑坡时,必须牢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防治工程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一)排水工程 1、排除地表水: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与地表水的危害有密切关系。所以,设置排水系统来排除地表水,对治理各类滑坡都是适用的,对治理某些浅层滑坡,效果尤其显著。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 米以外,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用以拦截普遍引自斜坡上部流向斜坡的水流。通常,沟深和沟底宽度都不小于0.6 米。为了防止水流的下渗,在滑坡体上也应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使水流得以汇集旁引。如地表条件许可,在滑坡边缘还可修筑明沟,直接向滑坡两侧稳定地段排水。如果滑坡体内有湿地和泉水露头,则需修筑渗沟与明沟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地在表水下渗为滑坡主要原因的地段,还可修筑不同的隔渗工程。当地表出现裂缝或滑坡体松散易于地表水下渗时,都要及时进行平整夯实,以防地表水渗入。另外,在滑坡地区进行绿化,尤其是种植阔叶树木,也是配合地表排水、促使滑坡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2、排除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统包括截水盲沟、支撑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渗管、渗井、垂直钻孔以及砂井与平孔相结合、渗井与盲洞相结合等工程设施。其中的深盲沟和盲洞,由于造价较高、施工困难,效果又不太稳定,一般很少采用。截水盲沟设置于滑坡可能发展范围5 米以外的稳定地段,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一般作环状或折线形布置,目的在于拦截和普旁引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这种盲沟由集水和排水两部分组成,断面尺寸由施工条件决定,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规章制度:________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4 页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由于我国崩塌滑坡灾害发育较为普遍,大多崩塌滑坡灾害接到当地居民报灾后,进行应急调查和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崩塌滑坡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宣传、监测、预报、预防、科研及技术交流等内容,只有组织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群策群防,共同努力,有机配合,正常运转,才能达到预防目的。由于我国崩塌滑坡灾害发育较为普遍,大多崩塌滑坡灾害接到当地居民报灾后,进行应急调查和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在此情况下,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 当崩塌滑坡由加速度变形阶段进入临滑阶段时,崩滑灾害在所难免,不是人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制止的,此时,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当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将险区内居民、财产及时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破坏作用 为争取抢险、救灾时间,延缓崩塌滑坡发生大规模破坏,监测技术人员应立即分析资料,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如因采矿而诱发的崩塌,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开挖活动;如因渠道漏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对渠道进行放水。 三、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崩塌滑坡灾害在大规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此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应尽早制定好险区人民疏散、撤离计划,以防造成混乱而发生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事故。 第 2 页共 4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