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宾市金秀县头排镇中心校廖冰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88-89页例1、例2、例3

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是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情景入手。如“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教室布置”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排列规律和变化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数学学习应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本课例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新知。接着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然后通过一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

意识;最后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美”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整节课让学生有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涂涂画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纸每人一张、学具盒(内有圆片、小正方形、三角形)、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出示盒子)“小朋友们,请你们猜一猜老师盒子里是什么东西?”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老师拿出第一只粉色的蝴蝶,接着问:“小朋友再猜一猜下一只蝴蝶会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继续猜,直到老师拿出盒子里的最后一只蝴蝶。最后老师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开始你们猜得不对,可是后来却都猜对了,是为什么呢?原来啊,老师拿出的蝴蝶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是按照红绿绿红绿绿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很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找到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评析:“规律”这两个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让他们一下子接受“规律”这个概念很难,于是老师通过让小朋友“猜一猜下一只蝴蝶会是什么颜色”这个情景来引入。使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初步感知、体会什么是规律,一下子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你们看,六一儿童节,图中的小朋友用一些小旗、灯笼、花布置了教室。他们布置的教室漂亮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一会,然后小组交流,接着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小朋友手拉手在跳舞。

生2:有花、彩旗、灯笼。

生3:这些彩花、彩旗、灯笼是有规律。

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彩花、彩旗、灯笼都不是乱放的,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摆放,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摆放就叫有规律摆放。下面我们首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出示彩旗)请仔细观察,猜猜最后一面小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旗(多名学生)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课件演示最后一面是黄色)

师: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又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多名学生)

师:对,小旗就是按照红色黄色、再红色黄色、再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彩旗我们知道了,那么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最后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同学说说呢?

生1:我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个灯笼是紫色,因为灯笼是按照紫色桔色、再紫色桔色、再紫色桔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最后一个灯笼是紫色。

师:说得真好,那么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2:我发现下一朵花是绿色。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因为彩花是按照绿色红色蓝色、再绿色红色蓝色、再绿色红色蓝色这样的顺序摆下去的,所以下一朵是绿色。(课件演示)师:再下一朵呢?

生4:再下一朵是红色

师小结:观察得很认真。刚才我们发现了彩旗、灯笼、彩花都是一组一组按顺序排列的,像这样一组一组按顺序重复出现的排列叫做按规律排列。看来我们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很快推想出后面的物体。

巩固练习:选择题(课件出示)

评析:这是一个例题的教学,在寻找规律环节中,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他们努力想探索出不同规律。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

(1)老师在展示台上摆出: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

老师边摆边说:注意看,认真想,老师是怎样摆的?

想一想,接着怎样摆?通过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谁能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从形状、颜色上发现了它们排列的规律。

(2)师再摆△○□△○□△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师再摆1个正方体2个正方体。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再摆□△△△□△△△□△△△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创造摆。

师:不过老师发现刚才你们用学具摆有规律的图案的时候都是跟着老师摆的,那么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小设计师自已创造一下呢?好,那就请你拿出学具盒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自己创造,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规律摆放的图案。

学生独立设计规律摆学具。汇报交流、展示。

师:生1的作品怎样,你能评价一下吗?

师:生2,请你当小老师,问问大家是否知道你是怎样摆的?

师:大家看,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图形,咱们就能创造、设计出这么多不同的规律,你们真了不起,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

2、涂一涂

书本89页3涂一涂和做一做涂上合适的颜色,你们能给他们涂上颜色吗?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仔细看看他涂对了吗?

第1题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题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学生回答)做一做1、2、3、按什么规律排列?

3、教师: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老师想奖励你们每人一张涂色纸,看看哪位同学能涂出与别人不同的有规律的颜色。(每人发给一张涂色纸)

四、找出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1、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规律的事物吗?

生1:我衣服上的花纹

生2:马路上的斑马线

生3:地板上的瓷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几幅图片,小朋友想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

2、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图形,那么声音有没有规律呢?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做一做。

跟着老师做(教师示范做一串有规律的拍手动作,让生学一学,并能接着往下做。

a,拍掌X XX X XX X XX X XX

b,拍两下掌,拍两下肩膀。重复做几遍。

师:刚才老师做的动作很多,可是同学们看一遍就记住了,为什么你们能一下子记住了呢?

生:因为老师做的动作是有规律的。

师:你说得真好。

c,跟着一名学生做(学生可自创,做一些有规律的动作)

评析:此环节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摆一摆、猜一猜、拍一拍等游戏活动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特别是摆一摆和猜一猜小环节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们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既增强了推理分析能力和说理能力,又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此环节还注意联系生活找规律这一内容,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散了思维,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美”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也让学生感知数学美隐含着音乐美、美术美等。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规律,欣赏规律,并摆出了有规律的图形,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畅谈学习收获。

小结: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规律,也一定会设计出更多有规律的作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评析:整节课显得生动活泼,有条不紊。活动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师生心态的自由放,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体现了课堂的生态平衡。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位置与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位置与方向人教版新课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当导游吗? 生:喜欢。 师:没做导游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当一个出色的导游吗? 生:当一个导游必须知道要旅游的那个地方都有什么? 生:必须知道去那儿怎么走? 生:还要知道那儿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离一个出色的导游还差的很远,现在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当一个出色的导游,为大家设计了闯关活动,如果通过了就是一个出色的导游了,同学们有信心吗? 【评析:导入新课时,选择同学们都喜欢当导游这一点,以怎样当一个出色的导游为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的信心十足,那么我们就开始闯关了。现在进入第一关: 你认识了几个方向,教室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都有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东、XX、西、XX四个方向。 生:我知道了xx、xx、xx、xx。 生:我知道了教室的东北角有书柜。生:东南角有卫生角,西南是老师批 改作业的桌子,西北是门。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看来同学们平时就非常注意观察。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 师:智慧宫老爷爷正在智慧宫里等着我们呢,他啊特别高兴我们的到来,不过他有个要求,需要我们回答他的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老师!我们一定认真回答老爷爷问的问题。 师:那我们就看看老爷爷是怎么说的。请进入第二关(同学们欢迎你们到智慧宫来,如果作为一个导游不会介绍自己带队的行走路线行吗?我们智慧宫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我想让你们带着这批小客人去动物园玩,你们会介绍吗) 向他们发出挑战(电脑出示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 生:我知道熊猫馆在西北角,猴子山在西南角。 生:老师我认为在介绍是的时候不应该这么说,应该先介绍去动物园怎么走。 生:我认为去熊猫馆可以先去狮山,在向西北走。也可以先去猴子山在向北走路过大象屋再向北走。 师:太棒了!你们介绍的真清楚。智慧宫老爷爷都夸你们了。对你们的回答他很满意。 师:那么飞禽馆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生:飞禽馆在大门的东北角。从大门出发可以向北走路过狮山在向东北走。 也可以向东走到鹿园在向北走路过海洋馆就到了飞禽馆。 师:同学们我真的很佩服你们,没有想到你们说的这么好。连智慧老爷爷都向你们树起了大拇指。他啊已经把大门打开了欢迎我们进去呢。师:到了智慧宫里,我们该看的东西可太多了,不过又遇到难题了。前面有一个小门,上面写着跟同学们玩一个接龙游戏。这就是第三关了(游戏规则略)不知道同学们有兴趣吗? 生:有,我们非常想知道门里是什么。 游戏开始,(游戏过程略)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搭石教学实录王玲湘完整版

搭石教学实录王玲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导入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板课题?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出示:“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 三、印象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四、走搭石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相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部编版小学语文《搭石》课堂实录

《搭石》课堂实录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齐读课题 生齐:21搭石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来说说什么是搭石?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出示图片)师: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做做动作。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也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还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还是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课堂教育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日期: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 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 生2: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 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 ,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生2:王芳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1 生3:王芳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3 生4:王芳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 1

生5: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1 生6:王芳比爸爸少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2 生7: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2+81+8 3 生8: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88-83-82-8 1 …… 师:比较以上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都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你能给这些算式分类吗? 生:加法分一类,减法分一类……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评析]本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建模兴趣”和“引出数学问题,培育建模基础”两步的整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分吃蛋糕的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获取、梳理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本环节经历了“呈现情境——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做到了“提出问题情境化”。 (二)引导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 1.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经历过程 师:83+8 1 表示什么意义? 生:83+8 1 表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分数加法的意义)

《可能性》教学实录与评析

《可能性》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105―10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条件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写有1元字样的是正面,画有国徽的是反面。如果把硬币抛起,学生来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哪面会朝上? 师:想不想试一试?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大家轮流抛一抛。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活动。(学生说刚

才抛硬币的情况,有正面,也有反面) 师:也就是说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点评:这一环节由抛硬币导入,目的是在先猜测后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实践体验,探索新知 1.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红球 师:我们来进行一次摸球比赛。桌上放着两袋球,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上来摸球,哪一队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哪一队就获胜。师指名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排在讲台的左右边,两个两个同时进行摸球。结果男生摸出的全是红球。 点评:其余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前面比赛的同学身上,男生每摸到一个红球,其他男生就发出一阵欢呼声,女生由于摸不到红球则显得垂头丧气。学生的情感充分投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追问:全是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生答一定是红球,师板书:一定) 师又拿出一袋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里面是3个蓝球和3个绿球。师追问:没有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生答可能是蓝球,也可能是绿球。)师继续问可能是红球吗?(生答不可能是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师

《春》名师课堂实录

《春》名师课堂实录 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赵雅婷:就一个字——美! 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 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异口同声)三个! 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 生:(齐)恰当! 师:为什么? 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 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容: 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40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 师:非常感,没猜我奔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 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14 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 【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 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

搭石课堂实录评议.doc

搭石课堂实录评议 搭石课堂实录评议怎么写呢,我为大家整理了几篇,欢迎阅读! 搭石课堂实录评议一: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门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渎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的人,他心里十分紧张。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生:小马,你别紧张,我们欢迎你。 生:小马,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马,我们班的同学可好了,别害怕。 师: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他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很亲近、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小马过河。)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小马为什么过河? 生:小马过去河了吗? 生: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快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阅读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㈩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边读边带着表情,一会露出了微笑,一会儿又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回事? 生:当我读到小马过不去河的时候,我替他着急,就皱紧了眉头;当我看到小马最后过河了,我真为他高兴。 师:看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马了,说明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一定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的教学实录与评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

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21,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生8831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81321里面有个,里面有32生2。:个8888……1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83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13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812 +生2:王芳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8832+ 生3:王芳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8821- 生4:王芳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88. 13 -生5: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8823 -:王芳比爸爸少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生6 88

312 7生: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881823 --:还剩几分之几没吃?生8- 8888…… 师:比较以上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都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你能给这些算式分类吗? 生:加法分一类,减法分一类……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评析]本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建模兴趣”和“引出数学问题,培育建模基础”两步的整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分吃蛋糕的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获取、梳理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本环节经历了“呈现情境——提取信息——。真正做到了“提出问题情境化”整 理信息——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二)引导自主

《口耳目》教学实录与评析

《口耳目》教学实录与评析 导读:师:上节课我们在小熊贝贝那吃到了很多苹果,今天,小熊贝贝又准备了许多苹果等着我们呢!(多媒体显示小熊贝贝家)小熊:嗨!大家好!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们果然是特别聪明。今天,我想请小朋友做闯关游戏,如果7关都闯过了,你们可以吃到又大又圆的苹果啦,首先请大家闯第一关:请用多种方法认识六只苹果上的生字。 师:小熊贝贝为什么鼓励我们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呢?因为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这六个生字(口耳木日月火)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生:(抢读生字) 师:读得真好!老师和小熊贝贝都知道同学们是因为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才把这几个字记得又准又牢,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很想向你们学一学识字方法。现在,我们就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六个生字中找出一个一起学一学,给在场的各位老师展示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实物请出来(多媒体课件显示“兔”和兔子的彩色图片)先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齐读tu兔) 师:怎样记住它? 生:上面的“”字头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中间的口像兔子的头,下面像兔子的身体和爪子,一点像兔子的短尾巴。

师:嗯,是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生:免费的免我认识,加上一点就是兔。 师:和自己认识的字对比着学,这个办法真好!能告诉大家“免”是怎样认识的? 生:“六一”那天,公园门口写着“儿童免费入园”。 师:在生活中都非常善于学习,真能干! 生:我能给它找朋友,兔子,小白兔。 生:我能说一句话,我家有只小白兔。 师:我们都知道兔是一种动物,那你对兔子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它爱吃萝卜爱吃菜。 生: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没看见,后面的老师和我一样不停地在向你们翘起大拇指,那剩下的5个生字打算怎么学? 生:自己学。 师:行!你们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学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问同学。 师:好办法。 生:问老师。 师:如果我知道,我一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大家还等什么呀?5个生字可不少啊,抓紧时间学吧! 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究学)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搭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设计 河北省饶阳县饶阳镇小学肖子敬李艳芬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 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 虐.待笑柄.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嫌恶 风筝三、中年悔悟(5-11)悔悟、补过 四、现实(12)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实用文本)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