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及防治措施

文章来源:云南省楚雄姚安县弥兴镇发布人:乡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20 16:40:30

1.施肥不当造成污染的类型

1.1施用农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粪尿、垃圾肥料未经过堆置、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或灭菌处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伤风、疟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继续繁殖而扩大疾病的传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学污染,或直接对蔬菜、瓜果等生产产生影响。使用农家肥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处,但所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高温发

酵灭菌,才能保证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一般为30%~50%,氮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土壤、水体、大气、生物、植物的营养富集而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化学氮肥的损失途径有硝酸盐的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脱氮和氨的挥发与侵蚀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脱氮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是氮元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硝酸盐处于嫌气条件下很容易经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化合物向大气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反硝化作用损失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过大,与低温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便会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积,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1.2.2氨的挥发氮肥损失的另一途径是氨的挥发。目前我国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挥发损失相当严重;土壤中的氨与酸性盐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胶体吸收,或者经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水田施氮肥挥发损失可高达60%。

1.2.3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学氮肥一方面会造成过量硝酸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饲料和蔬菜中硝酸盐累积和亚硝酸盐的增加,这两种物质是重要的致癌亚硝胺前体,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态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作物累积后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作物中硝酸盐含量是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时,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盐含量为500mg,而当每ha 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时,则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500mg,

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用法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叶面肥为辅;肥料用量必须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结果来确定,以保证农田土壤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质,农家肥及人畜粪便使用前必须腐熟并达到无公害标准,商品化肥必须达到

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1强化平衡施肥技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农作物专用复合肥,叶面追肥最后一次应在作物收获前20天施用,以防止对农产品的污

染。

2.2推广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如绿肥、作物秸秆、堆肥,人畜粪便、饼肥、

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生物钾肥等。

2.3建立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和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控制或

限量使用化肥及微肥。

2.4施肥原则要多元化和集中化施肥,并注意前重后轻的原则。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造粒肥料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土壤固定机会。

2.5控制氮肥用量基本不用硝态氮肥。喜硝态氮作物,特别是喜硝态氮蔬菜可适量使用硝态氮肥,但要保证作物硝态氮指标符合卫生食品要求。禁止使用

城市、医院、工业等有害垃圾和污泥。

2.6防止硝态氮肥的污染对磷肥的施用量也不宜过多,因磷肥中含有数十倍至数百倍土壤自然含量的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再被蔬菜等作物吸收后,对

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7肥料耕入还原层为了达到减少用量,提高肥效,防止污染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上,施用铵态氮肥后,应立即耙田和松土,把肥料翻入还原层中。或者采用深施和使用硝化抑制剂,可收到减少氮肥的硝化、提高氮肥的肥效、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的效果。(源自:吉林农业)

农药化肥的危害

农药化肥的危害 蔬菜农药、化肥残留超标有哪些危害 化学农药的主要危害是化学农药在蔬菜作物上未完全降解的残留物对人畜的直接毒害。食用农药残留特别是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蔬菜、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急性中毒而致死。长期食用受污染的蔬菜,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过一定限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 受到化肥污染的蔬菜易积累硝酸盐。人体直接使用后,消化道内会形成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 各种蔬菜中富集硝酸盐的能力迥然不同,大体是以根、茎、叶为食用部分的污染较重,如菠菜、芥菜。以花、果实、种子为食用部分的污染较轻,如西红柿、茄子、辣椒、各种瓜类、食用菌类、豆类等。 食用被施用过剧毒农药的蔬菜会产生致癌物质 南宁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林桂芝介绍,食用了被施用过剧毒农药的蔬菜会产生致癌物质。 由于新陈代谢和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免疫力,一般食用了有农药残留的蔬菜不会立即有反映,有毒物质大部分会被排除体外。但如果食用了施用“甲胺磷”、“1059”、“3911”、“甲级对硫磷”、“灭多威”等禁用、剧毒农药的蔬菜,人体内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这种积累性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 这些高毒农药虽满足了农民病虫害防治的需要,但给人体会带来极大危害。我国有关部门已制定出削减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计划。农业部去年发文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甲基对硫鳞、磷胺等高毒有机磷的登记。 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

化肥的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污染大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造成第一污染的产业是农业。农业从一个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变成了今天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近30年来,我国为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其农用化学品投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和生产消费国。目前,我国是全球化肥投入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到2000年为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农药消费市场,大批应被淘汰的旧型农药占据了国内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给中国的坏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严重污染了我国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造成今年大规模蓝藻爆发等环境事件,而且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和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化肥的危害 化肥对人体的危害性 农药的危害人人皆知,化肥的危害却少有人知。我们一日三餐无法摆脱化肥的危害,很难找出哪一种食物不是靠化肥生产出来的,就连养的鱼,泡的豆芽也被使用了化肥,化肥中的硝酸物质会被人体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质。从责任田承包开始二十多年,中国所有的耕地都靠施化肥增收,这种毒素在人体内堆积了二十多年,现代疾病终于爆发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成了常见病。化肥成了我们食物结构中最大的潜在杀手,而我们又很难摆脱它。

为了健康,有人在盲目地进行食补,有人在拼命地锻炼,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些都稀释不了人体内长期积累的以化肥为主的毒素! 化肥对土壤的破坏性 引起土壤酸度变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而且还降低了肥效。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课题题目: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学年度:2013——2014 班级:204班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 化学对土壤的影响

学校名称:…… 研究小组成员:…… 一.提出背景: 随着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学肥料的出现突破了利用作物秸秆还田的有机物循环模式,可不断向农作物提供必需的养分,但是化学肥料的长期使用也对土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使用化肥对土壤的影响,明确科学合理利用化肥与保护土壤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过程: (1)调查方法、过程: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咨询相关农业人士,查阅书籍。了解土地使用化肥后,土壤出现的情况。 (2)调查数据:据国土资源部近年来测土壤试验研究表明,使用土壤化肥检测仪对我国23个省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下:氮肥利用率大约为30%~35%、磷肥10%~20%、钾肥为35%~50%。 钾肥的作用:钾肥用于农业生产,它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氮、磷和其它营养元素,可促进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调节植物的功能作用以达到发展根系,强壮枝干,提高抗旱和抗寒能力。钾肥还可改善作物的质量,使作物增产,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按比例施用氮、磷、钾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氯化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不宜在对氯敏感的作物和盐碱土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和葡萄。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不能作种肥(氯离子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硫酸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可用作基肥(深施覆土)、追肥(以集中条施和穴施为好),可用作种肥和叶面喷施(浓度为2-3%)。 磷肥的作用是: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注意事项:过磷酸钙:能溶于水,为酸性速溶性肥料,可以施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种肥和根外追肥。注意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以防酸碱性中和,降低肥效;主要用在缺磷土壤上,施用要根据土壤缺磷程度而定,叶面喷施浓度为1-2%。钙镁磷肥:是一种以含磷为主,同时含有钙、镁、硅等成分的多元肥料,不溶于水的碱性肥料,适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较慢,作基肥深施比较好。与过磷酸钙、氮肥不能混施,但可以配合施用,不能与酸性肥料混施,在缺硅、钙、镁的酸性土壤上效果好。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是以磷为主的高浓度速效氮、磷二元复合肥,易溶于水,磷酸一铵为酸性肥料,磷酸二铵为碱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主要作基肥,也可作种肥。 氮肥的作用是:(1)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2)改善农作物的营养价值,特别能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施用氮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作用中氮肥所占份额居磷(P)、钾(K)等肥料之上。注意事项:碳酸氢铵: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尿素: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氯化铵: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施用氯化铵应结合浇水,氯化铵不宜作种肥施用。硝酸铵: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

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 摘要: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农户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出了农民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提出了让农民生产安全食品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药;化肥;食品安全 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虽然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含有残存农药、化肥的农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危害。2006 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15 个乡镇进行了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农学两方面的专家联合设计,调查实施人员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事先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调查方式为入户访谈式调查,对1 000 个农户入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88 份。通过调查,发现了农民在农药、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 农药使用与食品安全 经对河南省15 个乡镇、50 个行政村、1 000 个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农户在选购农药时首先考虑的是病虫害的防治效果;70%以上的农户不知道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90%农户使用农药时不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80%的农户随意丢弃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和剩余农药。尽管国家严格禁止在蔬菜等农产品上使用高毒剧毒农药,然而市场上出售的一些高毒农药,价格便宜、杀虫效果又好,自然就成为农民的首选药品。个体农户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依靠农药而又不可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造成菜田生态系统失衡、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严重后果。笔者曾经在小麦抽穗时下乡调研,当时麦蚜虫猖獗,有位农民给小麦喷了6 遍农药。他说,不喷药就欠收了,如果停止使用农药,蔬菜的产量将减少40%~65%,有的蔬菜甚至会绝收。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15 户种植小麦的农户中,有393 户农户对小麦使用过农药,其中14 户农户在小麦收获前15 天使用过农药,占3.4%;在507 户种植玉米的农户中,有324 户农户对玉米使用过农药,其中只有 2 户农户在玉米收获前15 天使用过农药,占0.4%;200 户种植大豆的农户中,155 户农户对大豆使用过农药,其中只有1 户农户在大豆收获前15 天使用过农药,占0.5%;调查农户中有220 户种植蔬菜,所有调查农户都对蔬菜使用过农药,其中有192 户农户在收获前15 天使用过农药,占87.3%;45 户种植果树的农户全部对果树使用过农药,而且有41 户在水果收获前15 天使用过农药,占91.1%。不论是粮食还是蔬菜、果树,在收获前15 天是禁止使用农药的,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户对农药使用规定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违规农户占很大比例。农户使用违禁农药情况的调查结果:338 户农户使用过甲胺磷,占调查农户的42.9%;151 户农户使用过除草醚,占调查农户的19.2%;101 户农户使用过氰戊菊酯,占调查农户的12.8%;有92 户农户使用过杀虫眯,占调查农户的11.7%;81 户使用过三氯杀螨醇,占调查农户的10.3%;59 户农户使用过甲拌磷,占调查农户的7.5%;46 户农户使用过久效磷,占调查农户的5.8%;30 户农户使用过克百威,占调查农户的 3.8%;28 户农户使用过涕灭威,占调查农户的3.6%; 23 户农户使用过甲基对硫磷,占调查农户的2.9%;20 户农户使用过对硫磷,占调查农户

化肥、农药污染处理

一、化肥污染的处理 1、改进施肥方式,正确施肥 正确施肥首先要使化肥的施用量合理,化肥的挥发、随径流的损失、渗漏淋失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施肥量正相关,所以减少化肥流失的关键是源头控制,即减少化肥用量。要综合考虑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状况、其他养分输入情况、环境敏感程度,确定施肥量,以保证作物高产,收获后土壤基本无残留。深层施氮,肥效长而稳,后劲足,既可减少直接挥发损失、随水淋失及反硝化脱氮,还可减少杂草、稻田藻类对氮肥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 2、增加有机肥用量 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肥用量, 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调整氮磷钾比例。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改良土壤团块结构和物化生物性质, 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生产状态, 减少土壤对氮磷钾的固定, 充分供应植物营养。 3、培肥土壤,选择适宜的耕作措施和灌溉方式 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 配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并提高土壤肥力。 4、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栽培 生态农业能够减少、清除化肥引起的污染和恶性循环, 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水稻稻鸭混养可以通过鸭子的杂食性达到稻田除草除虫并可以做到鸭粪还田壮稻,最后达到稻鸭的“双丰收”。稻草、人畜粪便进行沼气发酵, 既可得到能源、杀虫灭菌、消除污染, 又得到优质沼气肥用于农业生产。 5、对于受化肥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 施用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如: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6、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以绿色生态农业生产为标准,注重管理,对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严格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 二、农药的污染处理 1、提高测报水平,合理选用农药; 2、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使用方式及施用量,加强生物防治并推广无公害的农药使用; 合理使用农药及农药用量,避免盲目用药。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注意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之间的合理比例,应优先考虑生物防治结合人工防治,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禁止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大生物农药和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的推广使用。 3、采取生物降解农药;

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是维持人类生活的主要支撑系统,它为作物根系提供固定场所,容纳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提供维系生命的营养物质。同时,土壤也是大量微生物的家园,微生物通过自身代谢,完成土壤中一系列生物化学转化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追求粮食高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状导致我国污染退化的土壤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 由于长期超量化肥、农药盲目投入导致的有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养分失衡、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重金属污染等土壤健康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地力下降,由高产变中、低产,甚至绝产。 1.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 土壤有机物和腐殖土对农田的益处包括:快速分解作物的残余物、使土壤变成水稳定的粒状聚合体、减少土壤硬化和泥块的形成、增进土层内部的排水功能、改善水渗透能力、增进和保存水分、养分的容量等。 而改良土壤的外在结构有利于容易耕作、增加土壤的水储藏量、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根茎作物果实的形成和收割,在土壤更深处,还有丰富的根系形成,增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等等。 但是在耕地上使用化肥农药却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杀死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导致有机物流失。

2.导致耕地土壤酸化 施用氮肥导致了不同区域耕地的pH值下降,而它的后果会比酸雨所导致的土壤酸化高10~100倍。 生物酸性肥料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释放,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3.导致土地流失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全球耕地的土地流失率比土地补充率高10至40倍。土地流失减低土壤提供植物生长的储存水功能,因而导致支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的下降。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程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08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 摘要:现代农业中,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就是化肥。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化肥,环境,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2.威胁近海生物: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3.影响人类健康: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 4.破坏土壤结构: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化肥使用过量的十大危害

化肥使用过量的十大危害! 化肥使用过量的10大危害: 1.化肥中不含有机质、腐殖质,因此大量使用化肥,土壤由于有机质和腐殖质的缺乏,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板结,农植物产量下降。 2.化肥利用率低,氮肥因为易挥发、流失,利用率只有30%-50%,磷肥的利用率才10%-25%,因为磷酸根化学活性活泼,施入土壤后大部分磷与土壤中的Zn2+、Mg2+、Ca2+、Fe3+、Al3+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肥。钾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3.化肥大量使用使蔬菜瓜果品质大大下降。由于作物不仅仅需要氮磷钾,同时还需要钙铁锌硒等许多微量元素,而化肥一般成分比较单一,所以长期使用化肥必然导致土壤中所含养分趋于单一,易使作物营养失调,从而导致作物内部转化合成受阻,必然导致作物品质下降,瓜不甜,菜不香。 4.危害人体健康。大量施用化肥,易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而亚硝酸盐与胺类物质结合形成N-亚硝酸基化合物为强致癌物质。 5.化肥的大量使用,还造成土壤的有益菌、蚯蚓的大量死亡。 6.化肥的长期低效施用,往往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过分积累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环境的污染。 7.从中国大量使用化肥看,越使用化肥,地利就越下降,就越依赖化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8,过量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收入损失。据抽样调查,我国80%的农户习惯凭传统经验施肥,不考虑各种肥料特性,盲目采用“以水冲肥”、“一炮轰”等简单的施肥方法。全国有1/3农户对作物过量施肥,导致农民种地投入不断增加,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9.影响作物品质。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使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养分失调,部分地块的有害重金属含量和有害病菌量超标,导致土壤性状恶化,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使农产品品质降低。超量使用化肥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并且容易腐烂,不宜存放。 10.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过量使用化肥极易使庄稼倒伏,而一旦出现倒伏,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过量使用化肥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使用过量的氮肥,会使庄稼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易遭病虫的侵染,继而会增加防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食品的安全性。一旦食

化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没有肥料植物就难以生长,农作物产量就难以提高。近年来,随着化肥用量的迅速增加,肥料品种的不断增多,施用效果越来越好,农作物的产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正确认识和把握化肥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粮食食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化肥与农产品质量 任何一种农产品质量的基本表现决定于遗传因素或基因,健康的作物个体才能生产出健康而质量好的产品,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及营养单一,才会导致农作物的不健康,降低其产品质量。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但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而且还需要吸收钙镁硫中量元素,同时也需要一些硼、钼、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只有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或化肥比例搭配不合理,才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实践证明,科学施用化肥,特别是平衡施肥,不但不会降低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氮可以构成植物体,而磷钾和微量元素,能够促进糖分的形成和运输。例如:使用硝态氮肥,具有促进烟草生长发育和提高烟叶品质的作用;增加磷肥,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含油率与优质种子的比例;增施钾肥,能够提高农作物抗旱、抗寒、抗病虫、抗倒伏和提高品质的能力;合理施用微量元素,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化肥与土壤肥力 在我国,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充分地认识了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合理施用化肥,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如果土壤肥力已经衰退,土壤本身因施用化肥而遭到破坏,那么要想获得农作物高产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土壤中的养分是增加还是减少,主要取决于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况,投入大于产出,土壤中的养分就有积累,反之则逐渐耗竭。某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多数试验中,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处理土壤容重和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而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加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最大持水量相应增加。长期施用一些生理酸性氮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由于作物吸收离子间的差异,往往在土壤中残留下酸根(硫酸根、氯离子),在酸性土壤上会引起PH值的进一步下降,而施用无酸根残留的氮肥,如尿素、硫酸氢氨,一般不会引起土壤酸化问题。 从国内外数十年的实验结果看,有机肥和化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虽然在增加某些肥力指标的数量上有些差异,但得不出化肥消耗地力,破坏土壤的结果。如果土壤中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施用相结合,氮磷钾比例和微量元素肥料搭配合理,大中型机械深耕、深松相配套,施用化肥也会使土壤越种越肥,越种越暄。 3.化肥与无公害产品 目前,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吃饱的同时,更要求吃好—食品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既安全又无污染无公害。近年来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猪肉中含有“瘦肉精”,牛奶中含有抗生素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关于农药与化肥的污染调查

关于农药与化肥的污染调查 调查人:魏启明指导教师:吴毓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愈来愈广泛。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因此,大量无限制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关于农药的调查;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此外,还有昆虫激素。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颗粒剂、微粒剂等。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 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 农药施用后,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株体内残留下来,使粮、菜、水果等受到污染;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上(有时则是直接施于土壤中)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随雨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湖,污染水体和水生生物。农产品的残留农药通过饲料,污染禽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大气、水体、土壤、食品,最终进入人体,引起各种慢性或急性病害。易造成环境污染及危害较大的农药,主要是那些性质稳定、在环境或生物体内不易降解转化,而又有一定毒性的品种,如滴滴涕(DDT)等持久性高残留农药。为此,研究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即非广谱的)新型农药,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实验证明:蝌蚪存活实验 取蝌蚪若干只,分为两拨,分别用池塘中水标记为1组和喷过农药的水稻田间的水饲养标记为2组,十天左右发现1组中约90%发育成青蛙,而2组中约10%发育成青蛙。由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农药的危害是如此的巨大。 关于化肥的调查 化肥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常量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微量营养元素有硼、铜、铁、锰、钼、锌、氯等。土壤中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

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 当前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化肥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影响,一些化肥产品中含有有毒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酸等成分,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了污染物在 摘要:当前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化肥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影响,一些化肥产品中含有有毒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酸等成分,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的重金属、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化肥污染土壤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减轻化肥污染土壤生态环境的技术和措施。 关键词:肥料;重金属;土壤生态环境 1我国农田土壤化学肥料施用的状况 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种,根据现在品种需要,基本都需要施用化肥,在实际应用过程种,要结合土壤特性合理的应用。全世界施用化肥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2005年化肥产量近53000万t,同比增长10%;2006年化肥产量超过了53000万t,同比增长14.2%。近几年,平均每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增加近7.5%。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对农产品的需求数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6.4×13011kg,而且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投入大量的化肥产品是满足人类需求的重要途径。 2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包括荒漠化、污染、及化学性质恶化等。不合理的耕作使土壤荒漠化和沙化,土壤被侵蚀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不同程度流失。耕地土壤流失量占全国土壤流失总量超过60%,沙尘暴和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养分流失十分惊人,造成土壤生态环境急剧退化。另一方面,土壤的污染环节很多,必须加强土壤的科学管理,从根源上减少农产品的污染环节,这是直接对土壤构成污染,还有水环境和大气沉降的间接污染物等,这些污染源中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大量的重金属。当前,我国有1/5以上的耕地面积受到严重污染。土壤污染由多元化因素造成,但需要从源头进行有效遏制,减少土壤的恶化,保护生态环境,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占多数,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土壤并逐渐积累,这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方式。一些化肥中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成分,是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重金属主要有Cr、Cd、Hg、As、Pb、Co、Mn、Cu等,肥料中磷肥含量最多;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氯代烯类、硝基苯类、邻苯二甲酸酯等,其次为多环芳烃、氯代烷类、

肥料污染

肥料污染及防治措施 文章来源:云南省楚雄姚安县弥兴镇发布人:乡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20 16:40:30 1.施肥不当造成污染的类型 1.1施用农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粪尿、垃圾肥料未经过堆置、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或灭菌处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伤风、疟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继续繁殖而扩大疾病的传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学污染,或直接对蔬菜、瓜果等生产产生影响。使用农家肥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处,但所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高温发 酵灭菌,才能保证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一般为30%~50%,氮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土壤、水体、大气、生物、植物的营养富集而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化学氮肥的损失途径有硝酸盐的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脱氮和氨的挥发与侵蚀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脱氮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是氮元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硝酸盐处于嫌气条件下很容易经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化合物向大气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反硝化作用损失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过大,与低温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便会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积,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1.2.2氨的挥发氮肥损失的另一途径是氨的挥发。目前我国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挥发损失相当严重;土壤中的氨与酸性盐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胶体吸收,或者经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水田施氮肥挥发损失可高达60%。 1.2.3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学氮肥一方面会造成过量硝酸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饲料和蔬菜中硝酸盐累积和亚硝酸盐的增加,这两种物质是重要的致癌亚硝胺前体,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态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作物累积后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作物中硝酸盐含量是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时,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盐含量为500mg,而当每ha 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时,则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500mg, 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用法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叶面肥为辅;肥料用量必须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结果来确定,以保证农田土壤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质,农家肥及人畜粪便使用前必须腐熟并达到无公害标准,商品化肥必须达到 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1强化平衡施肥技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农作物专用复合肥,叶面追肥最后一次应在作物收获前20天施用,以防止对农产品的污 染。 2.2推广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如绿肥、作物秸秆、堆肥,人畜粪便、饼肥、 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生物钾肥等。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在田间试验中,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一般采取既“长期”,又“定位”的方法,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和气候的重复性等特性,并且该方法信息量丰富,准确可靠,解释能力强,能为农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它具有常规的工作生产实践,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特点以及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对 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一、对土壤氮素的影响1、全氮及有效氧氮是植物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但是多数土壤的含氮量较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不断施用氮肥,就成为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高产的重要基本措施之一。长期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可以提高土全氮及有效氮含量。这是因为施氮肥可增加根茬、系和根分泌物的含量,即增加了归还土壤的有机氮量。有机肥单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及有效氮,但其作用不如化学氮肥来得快。在有机肥中,厩肥的作用优于绿肥和秸秆,在某些土壤上,即使施用厩肥,土壤有机氮含量也会缓慢下降。如果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于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能快速提高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又能久保存土壤氮素。2、氮的存在形态土壤中氮的形态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无机态氮主要为铵态氮和硝态氮,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较少,一般只

占全氮的1%~2%左右,土壤中的氮主要以有机太存在。 长期施氮肥或氮磷钾化肥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 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氮的数量,其中富里酸氮、氮基糖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增加较多。土壤微生物量氮也是土壤有机态氮组成之一,其数量虽少,但却控制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养分的循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的供给以及有机无机养分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长期施有机肥或化肥均能增加土壤生物量氮的数量,尤以有机肥的作用最为明显。二、对土壤磷素的影响1、全磷及有效磷磷在植物大量营养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与其他大量营养元素相比,土壤磷的含量相对较低。长期施用含量,并且磷肥的残效期较长,重施一次磷肥,其后效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长期施用磷肥,导致土壤变酸,能提高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水平,但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上连续施用氮肥将加速土壤磷素的耗竭。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也可提高土壤ph值,使难溶性磷酸铁、铝化合物溶解度增大,另一方面石灰也可促进土壤有机磷的矿化。长期施用有机肥,尤其是厩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但其效果不如有机无机肥配施。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机肥本身含有一定数量的磷,且以有机磷为主,这部分磷容易被分解释放;另一方面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浅谈化肥农药污染控制与防治

浅谈化肥农药污染控制与防治 农业污染中,化肥农药是重要的两大污染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广泛与普遍性,同时化肥农药污染范围大,随机性与隐蔽性强,监测难度大、量化控制难,因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控制中,化肥农药污染源必须要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伦理化肥农药污染控制与防治相关知识,仅供参考。 标签:化肥农药;污染控制;预防 引言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其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而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与质量提升基础上,对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污染与破坏,必须要做好防控。 1、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特点分析 (1)广泛性。农业发展中,面源污染源是不固定的,随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自然承载能力超出,沿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并广泛分布于地表层,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2)潜伏性。一般,农业面源污染有较长的潜伏期,比如化肥农药的使用过量,污染水体,伴随降雨与地表径流对水体安全造成影响,且农田中农药与化肥的存在时间使得农业面源具有明显潜伏性。(3)随机性,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有很大的随机与不确定性,除了区域降水与气象等影响因素,与土壤结构、地形地貌及农作物种类等隐私联系紧密,从而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随机性,增加了治理难度。(4)模糊性。农业化肥的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作物类型、生产时期、土壤性质、使用方式与降水条件等,这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使得农药化肥养分流失出现差异性。所以,农业面源污染模糊性比较强。 2、化肥农药污染成因 (1)农业发展中,环保立法发展缓慢,农业面源防治、环保监督与执法及生态管理管理法规依据不足,导致农业环境监管缺失,从而在化肥农药预防与农村环境保护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2)农业农村环保工作还没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建立各部分分工协作机制,农药污染防控财政投入少,投入机制比较单一。(3)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教育不到位,产量型农业还有发展市场,农民片面追求最大化产品与最小化劳动强度,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加大了农业环境污染。另外,不重视环境效益,追求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环境污染问题不忽略。(4)农村家庭承包是土地使用的主要形式,过于分散的使用权,一家一户耕作方式与种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占据主导,化肥农药污染出现”点多、面广、分散及难处理”的局面,不利于推广化肥农药污染防控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产前、产中与产后无法实现全过程控制与一体化质量管理。(5)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农业标准化、资源使用、绿色有机食品

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危害不敢直视.doc

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危害不敢直视 土壤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自工业革命,人类改变传统种植方法,追求化学模式来生产粮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为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事与愿违,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数十年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后,农作物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的减少,此外,还导致了现今世界各国水源污染、土地流失、河道淤塞、海洋污染、生态变迁和疾病丛生等严重环境问题和经济损失等局面。 那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对土壤有什么危害呢? 破坏土壤结构 前苏联着名科学家多库恰耶夫(Kostychev)早在1892年指出:土壤是一个自然体,具有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一个具有复杂和多样性程序和不断变化的实体。事实上,土壤是一个活生生的载体,它是由:矿物、空气、水和有机物所组成的。土壤的有机物包括所有在土壤中生长的生物和在不同阶段分解中的死物。有机生物在土壤中作为土壤的结构、营养等,孜孜不倦地分工合作,分解土壤里的有机死物。 土壤有机死物和腐殖土对农田的其他益处包括:快速分解作物的残余物、使土壤变成水稳定的粒状聚合体、减少土壤硬化和泥块的形成、增进土层内部的排水功能、改善水渗透能力、增进和保存水分、养分的容量。改良土壤的外在结构有利于容易耕作、增加土壤的水储藏量、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根作物的形成和收割,在土壤更深处,还有丰富的根系统的形成,增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等等。

在耕地上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 导致耕地土壤酸化 从1980至2000年,我国的不同区域的耕地的pH值下降0.13~0.80单位,这种施用氮肥导致的人为酸化的后果比酸雨所导致的土壤酸化高10~100倍。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导致土地流失 科内尔大学的生态与农业科学专家戴维皮门特尔(DavidPimentel)教授指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全球耕地的土地流失率比土地补充率高10至40倍,美国的流失率比补充率高10倍,中国高30倍,印度高40倍。每年全球耕地所流失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美国印第安纳州面积的大小。土地流失的速度极为惊人。人类99.7%的食物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1】。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异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成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村环境;化肥;农药;污染;原因分析;处理对策 [引言]:药、化肥是近百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类“神奇”物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全世界为此欢欣鼓舞,用“人类已经战胜了千百年来阴魂不散的饥馑”来赞誉这类神奇之物的功效。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石油时代大量使用这类农用化学品的结果是,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生产了许多不安全的食品,并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下面对化肥、农药情况作出分析: 一、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状况,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 1.化肥的使用情况 我国从1935年起就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 年化肥的年产量才达0.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肥工业飞速发展,1997 年年产量达291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表一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2】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滥施化肥,过量用肥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加大,耕地地力下降,更严重的是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及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从当前农业环境污染的基本现状、施肥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针对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阐述,旨在控制和减少施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肥;环境;危害;防治 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很大作用。据发达国家统计,化肥对作物的贡献率达30%~50%,我国的研究证明贡献率约为30%。施肥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以来,过量施肥、单一施肥、偏施氮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业环境污染。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1.1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1.1.1化肥对大气的污染是因化肥本身易分解挥发及施用方法不合理造成的气态损失。常用的氮肥如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和硫酸氢铵等铵态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过程中,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氮氧化物气体进入大气中;很大一部分有机、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同时转化成二氧化氮进入大气。此外,化肥在贮运过程中的分解和风蚀也会造成污染物进入大气。氨肥分解产生挥发的氨气是一种刺激性气体,会严重刺激人体的眼、鼻、喉及上呼吸道黏膜,可导致气管、支气管发生病变,使人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高浓度的氨也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1.1.2破坏大气臭氧层。氮肥施入土中后,有一部分可能经过反硝化作用,形成了氮气和氧化亚氮,从土壤中逸散出来,进入大气。氧化亚氮到达臭氧层后,与臭氧发生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使臭氧减少。由于臭氧层遭受破坏而不能阻止紫外线透过大气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如使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多等。

化肥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对策

化肥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对策 [摘要]化肥的出现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而今化肥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化肥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化肥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化肥污染;现状;危害;防治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产量,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方面的污染,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1.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吨,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 kg/hm2,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化肥利用率极低,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一40%、磷肥只有10%一20%、钾肥只有35%一50%,可见我国每年有2500一2800万t 的肥料养分流失[1]。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流失的肥料会进入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着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化肥污染的危害 2.1.化肥污染对土壤的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有隐蔽性的特点,土壤质量的下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故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 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会随着施肥的过程进入到土壤中,并且重金属元素不能够通过微生物降解,会随着植物的吸收进入生物链,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后,难以消除,危害健康。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于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2]。氮肥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这个过程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土壤吸附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的这种交换性氢离子,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我国北方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出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以吸收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化肥还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蚯蚓等有益生物,土壤微生物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且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我国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肥的施用量高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减少土壤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减少。 过量施用化肥,可使土壤中的一些离子数量发生改变至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造成有机质含量下降,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为7%,现在下降至3%~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 2.2.化肥污染对水体的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