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食品伙伴网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食品伙伴网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食品伙伴网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食品伙伴网

1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重点:

1. 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

2. 生物反应过程的概念及分类。

3. 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及分类。

4.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5.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6. 学科的形成与沿革。

难点:

1. 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

2.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1 绪论

生物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涉及到生物制药、生物化工、

食品工业、环境、能源工业。传统的生物工业靠的是经验,而现代生物工业要对

生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自动化控制,这离不开生物反应工程这一学科的发展。

可以说,生物反应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1.1 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

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

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

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反应过程的反应特性方面的

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

制等。

说明:

①定义从学科的角度讲解了生物反应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生物学、化学、

工程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其基础,研究方法上借鉴了已经研究得很成熟的化

学工程学。

②生物反应工程核心的研究内容是生物反应过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

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

定义中涉及到生物反应过程和生物反应器的概念。

(1)生物反应过程

生物反应与化学反应相比,反应条件温和,通常是常温、常压、中性pH值,

这是由于生物反应中有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参与。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千变万化,一

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个体微小、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生长之快,是任何动植

物无法比拟的,细菌20min即可繁殖一代。动、植物、微生物为什么能生长、繁

殖,本质上是由于酶催化反应,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化工厂,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反应,因此广义上一切动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可以看作是生物反应过程。

狭义上指那些能够应用于生物工业中的过程。生物反应过程的分类见表1-1。

表1-1生物反应过程的分类

过程分类酶促反应过程微生物反应过程动植物细胞反应过程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反应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水平群体水平

反应的复杂性简单较复杂复杂很复杂

底物、产物数量较少较多较多很多反应速度较快较快较慢很慢

上述生物反应过程分类中只包括动、植物细胞反应过程,而不是动植物反应过程,这是因为,动植物的培养属于农业、畜牧业、园艺研究的范畴,而不属于生物工业了。

(2)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是进行生物反应的设备通称。生物反应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反应器的型式也是多样的,如酶促反应的设备是酶反应器,微生物反应的设备是发酵罐,植物细胞培养的设备是光合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的设备是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

1.2 生物反应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生物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一般生物反应过程示意图

从图1-1可以看出,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

针对这一工艺过程,应用微生物学家的任务就是确定微生物品种、菌株及培养基组成。生化工程学家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经济上合理的过程,包括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无菌空气的制备、菌种的扩大培养、过程设计、生物反应器设计与控制,产品回收与分离(包括废水处理)。这些操作设计是建立在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和生物反应动力学的基础之上。因此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供适宜的动力学速率方程,以描述生物反应体系(包括酶、微生物、动植物反应

体系),为生物工艺过程设计和生物反应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3 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

生物反应工程是以工业规模的生物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中要兼顾可操作性。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和缩小三个部分。

(1)生物反应动力学

生物反应动力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反应速率及各种因素对生物反应速率的影响。

(2)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技术转化为产品、生产力的关键设备,其在生物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使用高效率的生物反应器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生成速率,减小辅助设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3)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和缩小

一个生物工艺过程的开发总是先从实验室规模开始的,然后经小试、中试、生产性试验几个阶段才可真正进行工业规模生产,这就是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

工业生物反应器中,总存在一定程度的物料返混,并且生物反应器体积越大,返混越严重。因此生物反应过程放大时,不可简单地将实验室研究中反应动力学参数照搬到工业生产中,而要采用适宜的放大方法。

工业生产中出现了问题,不可能简单地在生产上使用工业生物反应器进行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本太昂贵了。而应在实验室中使用小型生物反应器来模拟生产过程,来进行研究,这就是生物反应过程的缩小。

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都需要生物反应工程理论的指导。

1.4 生物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与沿革

生物反应工程学科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史前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酶或微生物时,就已经利用它们进行有用物质的生产了。但这些产品种类很少,生产规模不大。40年代前期,为了适应二次世界大战救治伤员的迫切要求,急待将1928所早就发明的青霉素投入工业化生产。可是遇到了空前的难题。青霉素生产菌比生长速率很低,致使生产周期长达100h。这种形势下,许多化学工作者介入了难题攻关。这样生化工程学诞生了。而生物反应工程作为生化工程领域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是在70年代。1971年英国学者巴特金逊首次提出了生化反应工程这一术语。1975年日本学者合叶修一出版了生化动力学专著《生物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1979年日本学者山根恒夫编著了《生物反应工程》一书。我国最早出版的有关书籍是贾士儒教授编著的《生物反应工程原

理》,我校也是最早开设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学校。目前设有生物工程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已开设此课程。

1.5 本课程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二版)贾士儒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BIOREACTION ENGINEERING PRINCIPLES》(Second Edition),Jens Nielsen,John Villadsen,Gunnar Liden,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Biolog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I. J. Dunn. E. Heinzle, J. Ingham, J. E. Prenosil.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tn. 2003

3.《生物反应工程》(第三版),山根恒夫著,邢新会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生物反应工程》,岑沛林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生物反应工程》,戚以政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生化工程》伦世仪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分析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分析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超标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瘦肉精和上海染色馒头都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快速有效的将问题食品从市场上撤出,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各国着重探讨并急于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 【摘要】食品安全标准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技术规范。我国现行法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具有规制性、对有限风险的容忍性、利益协调性及强制执行性等特点,其中强制执行性是对食品安全标准整体特性的界定,包括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在内都具有强制执行性。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标准的上位阶概念,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补充食品安全标准的适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特征;适用 【正文】 2012年2月9日,黑龙江电视台特别节目《“红牛”真相》,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问题。2月14日,红牛消费中心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红牛所有的配方都是在食品药品管理总局的监管、批准下调制生产的,所以添加的食品色素和食品防腐剂,都严格遵循食品添加剂标准,红牛产品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很快认可了红牛的说法。在此事件中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前后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此事件直接呈现的问题是红牛饮料的标签所示的添加剂是否经过国家监管部门批准,深层次的问题是法规范之间关于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不一致时,如何适用食品安全标准问题。本文基于对该事例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并结合学界和实务界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的理解,试图对食品安全标准作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寻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性质及适用规则。 一、食品安全标准的界定 “法律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一个涉及价值的现实的概念,是一个有意识服务于价值的现实的概念。法律是一个有意识服务于法律价值与法律理念的现实。”[2]而法律的理念就是正义,食品安全标准所欲实现的正义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下定义,而是将食品安全标准直接作为法律概念加以规定,但是,《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对此类规范的分析,可以得出食品安全标准在法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doc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 学时:72 前导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性质 《数据结构》是大数据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面向Android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需求,主要讲述集合、线性表、堆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查找和排序等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本课程着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利用c语言进一步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兴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1、课程地位理念 在许多类型的程序设计中,数据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设计考虑因素。许多大型的构造经验表明,系统实现的困难程度和系统构造的质量都严重的依赖于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数据结构。许多时候,确定了数据结构后,算法就容易得到了。有些时候事情也会反过来,我们根据特定算法来选择数据结构与之适应。不论哪种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了数据结构,算法随之确定,是数据而不是算法是系统构造的关键因素。 2、课程学情理念 本课程开设在嵌入式系统工程专科第一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计算机基础、C语言基础等知识,本课程力图让学生学会在C语言环境下,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编写规范的代码,实现经典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熟悉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应有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理念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五个组成部分:集合结构、线性

表、堆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查找和排序。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线性表、有序线性表、堆栈、队列、树、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入排序、选择排序等。 4、课程要求理念 《数据结构》是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数据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化”教学方法,即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师精讲主导化、学生学习团队化、教学过程流水化、程序项目核心化、知识技能点索引化、和C 语言结合化。 5、课程考核理念 如何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的实际情况,传统的闭卷考试有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对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形成全方位、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考核方法采用“N+2”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堂考勤+课堂实训练习+期末考试”的方式。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为今后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IT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从业者。 (二)分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数据结构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线性表结构,能够运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结构; (3)掌握堆栈和队列以及树和二叉树结构。 (4)掌握查找和排序算法,并且结合项目达到在项目中运用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应有的基本能力:会编写基本的算法、会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基础编程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的数据; (2)为学生利用C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奠定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规范意识:让学生学会编写规范代码,熟悉常用程序设计技巧。 (2)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3)探究精神: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新技术的探究精神。

结构课程理论

结构课程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这是一种主张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既获得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课程理论。结构课程理论强调教授学科基本结构,同时在课程设置时把学生的智慧发展阶段与学科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结构课程理论又被称作“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论”。这一理论也是20世纪众多课程流派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 一、结构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虽然结构课程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一理论却有着更为久远的背景和渊源,美国学者阿特金和豪斯曾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教育中就存在一场活跃的争论,这是一场有关课程的争论,其争论的内容是:谁来培训教师,教师应当学习什么内容。”文理科教授们主张学校课程应当由专门学科组成,认为持经验观点的进步主义教育者观念太笼统、思维不够清楚。而教育学教授们则谴责具体学科教授们的思维太偏狭。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美国朝野,这被认为是科技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学科结构的“新课程”纷纷出台,比较著名的有:施瓦布于1958年领导成立的“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所开发的生物课程;以耶鲁大学为核心于1958年成立的“学校数学研究组”所开发的数学课程;于20世纪50年代末成立的“化学教材研究会”所开发的化学课程;于50年代末成立的“地球科学课程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地学课程等。 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约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集会于马萨诸塞的伍兹霍尔,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结构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解决了存在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争论。随后,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结构课程理论的研究之中,为此理论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分别从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结构课程的合理性。结构课程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国家,后来,渐渐遭受到批评。 二、结构课程理论的内容 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的观点大致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所以这里只介绍结构课程理论的核心代表布鲁纳的观点。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中间语言”批判 布鲁纳指出,伍兹霍尔会议期间专家们一致认为传统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充斥着“中间语言”。所谓“中间语言”,是指只是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对学习者而言,这种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科结论的接受与记忆,漠视了学习者探究与发现的心智过程:一句话,“中间语言”课程降低了课程的智力训练价值。课程的现代化要求变“中间语言”为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身,要求重视学科结构的价值; 2、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这是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

2017年《食品安全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新南洋考试试题 部门: 姓名:分数: 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D)起施行。 年1月1日 年5月1日 年6月1日 年10月1日 2、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B)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 A.食品添加剂 B.食品污染 C.食品有害物质残留 D.农药残留 3、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C)。 A.食品卫生许可 B.食品生产许可 C.食品经营许可 D.无需取得许可 4、食品生产经营人员(B)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两年 D.每三年

5、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C )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6、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B)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致病微生物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7、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D)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D.以上都对 8、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C),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A.公司公章 B.食品检验机构行政章 C.食品检验机构公章 D.监督机关行政章 9、对依照本法规定实施的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自收到检验结论(B)之日起内向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复检申请, A.五个工作日 B.七个工作日 C.十五个工作日 D.三十个工作日 10、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没收所收取的检验费用,并处检验费用罚款。(A) A.五倍以上十倍以下 B.三倍以上五倍以下 C.五倍以上 D. 十倍以上 1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 C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模板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课程标准编写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编写说明”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性质即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任务指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要求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使用相应的定性词汇,对教学内容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慨念的内容可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可按“学习、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实验(实践环节)可按“观察、学会、掌握、应用”等几个层次要求。 3.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4.实践环节: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 5.学时数分配:说明学时数(用表格形式表示),分章列出讲授、实验、讨论和习题时数等。 6.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8.课程考试与评估:简要说明本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评估方法。如:考核形式:应用性独立作业、课堂回答和解决问题、闭卷考试几种形式相结合。评估方法:注重多元评价,知识与能力并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学校职能部门评价、教师自评、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激励性功能。 9.一些说明:可对本课程相关问题,如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增删处理上等作一些补充说明。 第二部分为“教学内容纲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说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按章节顺序编写。 每一章要说明以下3项内容: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一节要详细说明本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限,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食品安全法》知识考试及答案

封面

作者:PanHongliang 仅供个人学习 2010年《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起施行。 A.2009年1月1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09年10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包括()。 A.九章共一百零一条 B.十章共一百零一条 C.九章共一百零四条 D.十章共一百零四条 3、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的赔偿金。 A.一倍 B.五倍 C.十倍 D.二十倍 4、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 A.食品卫生许可 B.食品生产许可 C.食品流通许可 D.餐饮服务许可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两年 D.每三年 6、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年。 A.六个月 B.一年 C.两年 D.五年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列哪种业态不属于餐饮服务许可的范围() A 小吃店 B 食品摊贩 C 学校食堂 D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8.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致病微生物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9.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 )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10.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

美术课程内容结构

1.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包含哪几项,每项有什么特点? 一、“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结构 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形与色的概念是不分的,画性必有色,上色必有形,以大量的看看、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强调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随着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形与色的概念逐渐在实践中反馈出来。 随着年级的上升,感性逐渐到理性,初步形成概念,美术学科的轮廓开始清晰。如在初中阶段要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凭感觉、联想进行造型,根据材料的不同和具体的情境而创设主体,在过程中体验愉悦的同时创造出多彩的作品,增强情感体验的积累。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结构 该学习领域分为四个学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相互构建,相互依存的。 在第一学段中,学习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并保持下去。 在第二学段中,“简单的组合与装饰”就逐渐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并开始带有一定的主体性、目的性、秩序性。同时开始引入“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形式法则的学习内容。在第三学段中,由“简单的设计装饰”开始进入“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二字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学习节奏与韵律的形式法则基础上进入了较高的层面。在第四学段中,进行指向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的全过程。如: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结构 在第一学段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形与色的感受能力培养是这一学段的重点。 在第二学段中,应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形式的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审美和表现效果。 在第三学段中,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材料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特征有所认识,并作出自己的反应。高年级学生要学会写一些短文,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在第四学段中,要求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对这一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可以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其欣赏的方法。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结构 第一学段,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是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活动方法以造型游戏为主,提出学生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与展示的目标。 第二学段,同样是造型游戏,但学习活动内容要求与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并提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目标。 第三学段,学习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为结合学校和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运用美术课程与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并提出在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的同时,体会美术

课程内容和特点

课程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性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基础课程。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主要内容、特点 第一章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不仅在第一编,而且在全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解释阐明人文社会科学的。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首先概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而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然后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即其“价值关联性”,这是总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原来叫发展规律),文字教材归结了三点: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相互交替。 在这三小节中,看样子第一节是最重要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对第一节某些重要内容的展开。在第一节中,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阐述,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的概述,是全书立论的重要基石。这同时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难点。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和概括,其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存在”即“人和社会”。 事实上,正像教材中所说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分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也正是从这一点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其实这也是它们何以被归结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概念之下的原因。 如果我们画一张图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只是研究人的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和层次不同。 比如,哲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人的本质。历史学研究已经过去了的时间中的人,即“时间人”。文艺学关注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研究“审美人”。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奥秘,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终极版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英语) 一、考试类型与赋分值 1、判断题: 10 小题 20% 2、选择题: 10 小题 20% 3、填空题: 5 小题 10%(提供首字母) 4、简答题: 3 小题 30% 5、论述题: 1 小题 20% 二、考试复习范围与内容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人文性: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工具性: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 2、基本理念 ①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③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④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⑤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3、设计思路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必修课(英语1-英语5 达到英语7级要求) 选修课①顺序选修课程(英语6-英语11 6-8为英语8级要求 9-11为英语9级要求) ②任意选修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欣赏类) 4、课程目标 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名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5、内容标准 ①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单方面技能以及其综合技能) ②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③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④学习策略(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等) ⑤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6、实施建议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 C )起施行。 A.2009年1月1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09年10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包括( D )。 A.九章共一百零一条 B.十章共一百零一条 C.九章共一百零四条 D.十章共一百零四条 3、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 C )的赔偿金。 A.一倍 B.五倍 C.十倍 D.二十倍 4、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应当依法取得( B )。 A.食品卫生许可 B.食品生产许可 C.食品流通许可 D.餐饮服务许可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B )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两年 D.每三年 6.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致病微生物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7.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 C )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8.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D )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D.以上都是 9.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以下关于标签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 B.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D.标签应该突出表明功效 10、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C )年。 A.六个月 B.一年 C.两年 D.五年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仍继续有效。(×) 2.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但可以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3.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4.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5、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6.食品加工过程中成品与半成品可以混合存放。(×) 7、原辅料的运输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8、食品生产工作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可以不洗净手,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9、食品生产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食堂食品安全标准

食堂标准 一、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落实到人。 二、从业人员 1、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从业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从业人员上岗前要参加在职培训。 三、采购要求 1、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采购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食品的,还应索取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作好记录。 四、贮存要求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

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 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3、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志;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五、烹调加工 1、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 2、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3、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4、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

教师结构及学科结构分析

**小学教师队伍及学科结构分析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中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结构问题也日益彰显。从宏观上而言,教师队伍结构在地区间有所差异;从微观上的学校组织内部来看,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本文试图以农村地区的一个学校作为个案,分析其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现状,深思不合理状况出现的可能原因,并尽可能地提出应对策略。 教师队伍结构 一、教师队伍结构的内涵 从普遍的观点看来,教师队伍的结构可分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普通话水平结构等等。 二、小学出现的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问题 **小学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是一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齐全的完全小学。学校目前有13名教师,140多名学生。硬件设施目前相不是很好好。而从软件条件方面来看,尤其是教师资源方面,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该小学目前出现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合理现状。 (一)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轻教师与年龄偏大的教师脱节严重。2012年之后招聘了多名年轻教师,是最近几年的最高名额,而在前十年间基本没有流进过年轻教师。这就造成了年轻教师较轻、与年龄偏大教师们之间的中间年龄教师数量较少,造成脱节现象。(二)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东申小学的教师数量以达到饱和,但英语、音乐、

体育、美术教师相对缺乏,陷入学科不平衡状态。目前,东申小学仅有一位音乐教师,担任着全校的音乐教学任务。学校根据这一实际,采取了对低年级(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实行按照课程安排正常进行音乐教学,对高年级(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则实行组织兴趣班的办法教授音乐课程。至于体育教师,则主要由本班班主任或教师担任,开起体育课。 (三)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又可分为师资初学历状况及师资终学历状况。**小学中年龄偏大教师的初学历主要为民办教师,终学历主要是转正后和在职培训后的大专水平。1978年前以及1986年前的一批民办教师都已转正,因此,民办教师已不存在于该校。老教师的初学历主要是大专水平,而终学历也很少为本科。好在这几年里湖北省实施新机制教师填充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为我校增添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希望。 (四)教师培训结构的不合理。教师培训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 在岗培训流于形式,时间结构上,利用假期培训,实践与理论脱节;对象结构上,培训主要针对骨干教师,所谓的非骨干教师机会难得;方法结构上,地区教师代表统一培训,不能正确把握各个教师的教学专长与水平,造成水平较低者听不懂,进而发展到不愿听、失去进修兴趣,培训单位发放课本,基本由受培训教师自己阅读、学习,并最终采取统一考试的办法进行考核,培训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并造成了时间和资金上的浪费。 (五)教师的工作关系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较为单一化。教师的工作关系结构,笔者认为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与学生间的教学关系、与学校间的工作关系、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群体关系。而目前,随着教育

食堂食品安全标准

食堂食品安全标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食堂标准 一、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落实到人。 二、从业人员 1、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从业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从业人员上岗前要参加在职培训。 三、采购要求 1、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采购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食品的,还应索取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作好记录。 四、贮存要求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3、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志;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五、烹调加工 1、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 2、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3、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4、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 5、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6、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7、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 8、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六、餐用器具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 C )起施行。 A.2009年1月1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09年10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包括( D )。 A.九章共一百零一条 B.十章共一百零一条 C.九章共一百零四条 D.十章共一百零四条 3、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 C )的赔偿金。 A.一倍 B.五倍

C.十倍 D.二十倍 4、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应当依法取得( B )。 A.食品卫生许可 B.食品生产许可 C.食品流通许可 D.餐饮服务许可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B )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两年 D.每三年 6.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致病微生物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7.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 C )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8.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D )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D.以上都是 9.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以下关于标签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 B.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是课程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它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了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也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①学习领域。普通高中的八个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②科目。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③模块。模块是基于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种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 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角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以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在许多课程中有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