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3教育综合考试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试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试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试是教育学类研究生考试中的一种,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333教育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原理:这是考试的重点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育学理论和原理等知识内容的掌握。考生需要深入学习教育学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中外教育史:这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中国和外国教育历史的发展等知识的掌握。考生需要深入学习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这是与心理学有交叉内容的一门课程,需要考生抓住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难点。考生需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4、教育学研究方法:这是333教育综合中比较难的一部分,需要考生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生需要深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设计实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诲学道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诲现象和教诲问题;教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诲规律,探讨教诲价值观念和教诲艺术,指导教诲实践。

〔二教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诲的概念 〔一教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 古代教诲的特点;现代教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 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 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b5E2RGbCAP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 60 分 中国教育史 约 30 分 外国教育史 约 3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 艺术,指导教育实践。p1EanqFDPw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 1 / 18

333教育综合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来指导教育实践,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学科。 2、实验教育学:P 3、或P99、P247 (1)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梅伊曼和拉伊 (3)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学 ③教育实验三个阶段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不同场所不同 ⑤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4)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近百年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②有其局限,夸大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效性,走上了唯科学主义迷途 3、文化教育学: (1)时间:19世纪末德国 (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主张:①认识文化的存在②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方法理解与解释④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化,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评价:①文化教育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师生关系、教育学性质给人以很大的启发②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 (1)时间、地点:P4或P186 (2)代表人物: (3)主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评价:①---对赫尔巴特进行了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极大影响----②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P10或P10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而且包括业余的学

333教育综合

333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

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

2022年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原文(完整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根底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根本知识、根底理论和根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总分值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 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局部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 60 分 中国教育史约 30 分 外国教育史约 30 分 教育心理学约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简答题:4 小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题 20 分,共 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根底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根底知识、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那么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根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开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特点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开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开展 (一)人的开展概述 人的开展涵义;人的开展特点;人的开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开展的根本因素

333教育综合统考题型

333教育综合统考题型 (原创版) 目录 一、333 教育综合统考简介 二、333 教育综合统考的题型及分值分布 三、各题型的备考策略 四、总结 正文 【333 教育综合统考简介】 333 教育综合统考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科目的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是评价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333 教育综合统考的题型及分值分布】 333 教育综合统考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和论述题五种,总分为 150 分。 1.选择题: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主要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名词解释:共 8 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主要测试考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3.简答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主要测试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分析题:共 2 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主要测试考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5.论述题:共 1 题,共 30 分。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各题型的备考策略】 1.选择题:考生需要对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2.名词解释:考生需要对专业术语有准确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和资料,以及反复记忆来提高答题水平。 3.简答题:考生需要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以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练习。 4.分析题:考生需要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以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练习。 5.论述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专业论文和书籍,以及进行模拟写作来提高答题水平。 【总结】 333 教育综合统考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测试,考生需要对各种题型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3教育综合统考题型

333教育综合统考题型 1. 什么是333教育综合统考? 333教育综合统考是一种综合能力评估体系,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思维 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名称中的“333”代表三个方面:3个学科领域、3个评估维度和3个评估方式。 2. 学科领域 333教育综合统考涵盖三个学科领域,分别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个学科从小 学到高中阶段都是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2.1 语文 语文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媒介。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语文主要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传承的理解。 2.2 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和规律的学科。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数学主要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英语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英语主要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3. 评估维度 333教育综合统考从三个评估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新以及实践与应用。 3.1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知识与技能主要评估学生对于各学科领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2 思维与创新 思维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思维与创新主要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3 实践与应用 实践与应用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实践与应用主要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于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4. 评估方式 333教育综合统考采用三种评估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 4.1 笔试 笔试是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书面答题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笔试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 4.2 口试 口试是通过口头表达来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口试主要包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等环节。 4.3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在333教育综合统考中,实践操作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技术操作等环节。 5. 综合评价与反馈 333教育综合统考不仅关注学生的单科成绩,更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总结 333教育综合统考是一种全面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体系。它涵盖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领域,从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新以及实践与应用三个评估维度来评价学生的能力。通过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333教育综合统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24教育综合333 统考大纲

2024教育综合统考大纲 一、导言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教育部决定调整高等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案,制定2024年教育综合统考大纲,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总则 1. 教育综合统考是对高等教育学生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素质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2. 教育综合统考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公平、合理、科学、公开的原则。 3. 教育综合统考大纲应当与高等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案相一致,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要求。 三、考试科目 1. 语文 2. 数学 3. 英语 4. 思想政治理论 5. 自然科学 6. 社会科学

7. 艺术启蒙 8. 体育素养 9. 实践能力 四、考试内容 1. 语文: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数学: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考查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语法、词汇量、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思想政治理论: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5. 自然科学:考查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6. 社会科学:考查学生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7. 艺术启蒙:考查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美术、音乐和舞蹈基本知识。 8. 体育素养:考查学生的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9. 实践能力: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方式 1. 语文、数学、英语采用笔试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数学

最新专硕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专硕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目录 1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考查内容 2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考查范围 3 外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考查范围 4 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综合考试是为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的题型及其比例 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考生任选两题作答,每题30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定义 2.教育三要素 3.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6.教育学的价值 二、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的含义 2.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的表现 3.结合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分析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4.影响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因素 三、教育目的 1.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2.分析评价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 3.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4.分析说明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四、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3.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有哪些趋势?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举措 5.当前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五、教师与学生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2.教师专业发展 3.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 4.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

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范文范例值得参考 333 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 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范文范例值得参考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