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谷子新品种介绍

玉米、谷子新品种介绍

玉米、谷子新品种介绍
玉米、谷子新品种介绍

鲜食玉米产业分析报告

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分析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是我国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等。鲜食玉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具有极大的市场商机。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鲜食玉米生长期短,农药化肥施用量少,只要按照绿色食品规程生产,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专家付出很多努力,培育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鲜食玉米品种,推动了产业的不断发展。从全球围看,鲜食玉米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空间巨大。 鲜食玉米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极具外向型发展潜力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根据联盟秘书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鲜食玉米种植总面积约70万公顷,其中甜玉米近30万公顷,糯玉米近40万公顷,种植区域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形成了北糯南甜的格局,我国已成为全球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已培育鲜食玉米品种近400个,其中2005~2009年国家审定品种41个。全国鲜食玉米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100余家,其中型企业占15%。 一、糯质玉米 糯玉米,即糯质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族、玉米属、玉米种,糯质型,又名蜡质型,是普通玉米引入中国后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隐性突变,由WX突变为wx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玉米类型,故也称为中国糯型。 (一)糯质玉米生化特征 糯质玉米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这一地区至今还可以找到原始性状的糯质玉米,如四路糯、紫秆糯、曼金兰黄糯等品种;西南地区糯质玉米资源丰富,省农业科学院保存的糯质玉米有250多个品种。糯质玉米和当地硬粒玉米比较,在粒色、喜肥性和籽粒品质方面具有相同的变异趋势,即白粒喜肥水,黄粒适应性广,花乌粒较硬但香味浓郁。糯质玉米与当地硬粒玉米的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谱均具有五酶带,这是起源于中国糯质玉米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糯质玉米是受隐性基因wx控制的突变类型,糯质玉米的特殊品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1、糯质玉米的表现型 1909年12月,植物学家柯林斯(G.N.Collins)对起源于中国的糯质玉米植物学进行了描述:糯质玉米植株顶部有4~5片叶都长在植株主茎的同一侧,上部几个节的叶片特别直立,而下部的叶片较展开披垂;籽粒的胚乳从任何方位切开,都有卵裂的性质,表面无光泽、光滑,坚硬呈结晶状,显示蜡质特性。 2、糯质玉米的生化特性 1922年,韦瑟沃斯(Weatherwax)发现糯质玉米淀粉主要由支链淀粉组成,而普通玉米直链淀粉含量较多。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单位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的直链状大分子化合物,聚合的葡萄糖单位在100~6000个之间,一般为300~800个;而支链淀粉除了由葡萄糖单位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直链外,支叉结构部分是以1,6糖苷键连接的大分子化合物,聚合的葡萄糖单位1000~3000000个。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液呈紫红色,而且吸碘量大大低于直链淀粉,这可作为区分普通玉米与糯质玉米的检测方法。同工酶方法检验生化指标表明,起源于中国的糯质玉米有86.3%具有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五带,13.2%具有第四带或混合带,而来源于美国的马齿(包括糯质马齿)玉米有85.7%具有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四带,14.3%具有混合带。就是说,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五带是来源于中国糯质玉米的标志酶带,而它的第四带则是来源于美国的马齿玉米的标志酶带。 3、糯质玉米的基因定位 1909年,柯林斯把中国糯质玉米的结构基因定名为wx。1935年爱默生(Emerson)把wx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1981年曾孟潜等对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糯质玉米和普通玉米一样2n=20,各对染色体的大小也相似。研究表明,就淀粉糊的胶黏性和坚实性而言,基因作用是累加的,就其对支链淀粉百分率的影响而言,其作用大部分是显性的。蜡质基因点上有几个等位基因,已经分析清楚的有Wx、wx2、wx。Wx为显性,wx2、wx为隐性。中国糯质玉米的一些原始性状为多基因控制。 (二)糯质玉米育种现状 1、国外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糯玉米育种研究的国家,对糯玉米品种的培育和开发利用处于领先水平。美国于1937年开

玉米新品种龙单68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玉M新品种龙单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简要介绍玉M品种龙单的育成、特征特性及产量情况,从播种、施肥和收获等影响因素着手,提出了针对龙单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机械化收割的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李国良苏俊李春霞龚士琛宋锡章阎淑琴扈光辉王明泉任洪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组合来源 玉M新品种龙单( 黑)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M研究所抗病育种室用自育自交系为母本,与自育自交系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耐密、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 产量情况 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M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比较实验,年院内实验平均产量10981.3kg,比对照品种“兴垦3”平均增产。年参加黑龙江省预备实验,平均产量. 5kg,比对照品种“江单1”平均增产;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实验,年平均产量9949.1 ,比对照品种“江单、丰单1”平均增产;年黑龙江省生产实验平均产量11446.8kg,比对照品种“兴垦3”增产,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 见表、表)。 表年区域实验产量结果比较 年份实验点名称公顷产量 () 增产 () 对照品种备注

安达大鹏种业公司 省农科院齐市分院 泰来瑞丰种业公司 大庆种子管理处 杜蒙种子管理站 齐山种业公司 江单号 平均 江单号安达大鹏种业公司 大庆种子管理处 省农科院齐市分院 杜蒙种子管理站 齐山种业公司 泰来瑞丰种业公司 丰单号 平均 丰单号总平均 注: 年区域实验对照品种为江单。年区域实验对照品种为丰单。 表年生产实验产量结果比较 年份实验点名称公顷产量 () 增产 () 对照品种备注 安达大鹏种业公司大庆种子管理处省农科院齐市分院齐山种业公司泰来瑞丰种业公司兴垦号极值 极值 平均兴垦号 注: 年生产实验对照品种为兴垦 品种特性 龙单玉M品种,幼苗期第一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茎绿色;株高

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8238700.html, 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 作者:涂明真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4期 摘要为筛选适合泉港区推广种植的高产糯玉米新品种,引进SBS968、红玉2号、金彩糯670、天香糯8号4个糯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红玉2号、天香糯8号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泉港区推广种植;金彩糯670、SBS968综合表现也好于对照品种苏玉糯5 号,建议在泉港区小面积试种。 关键词糯玉米;品种;试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3.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70-01 为筛选适合泉港区推广的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以加快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糯玉米生产发展,泉港区涂岭镇农业服务中心引进4个糯玉米新品种进行了试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溪西村,毗邻万亩走马埭耕地保护区中绿公司农场,土质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作玉米。 1.2 试验材料 参试的4个糯玉米品种为:SBS968(由厦门农龙种苗有限公司提供)、红玉2号(由南 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提供)、金彩糯670(由金农科种子科技公司提供)、天香糯8号(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以苏玉糯5号为对照(CK)。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苏玉糯5号为对照(CK)。试验采用对比法排列,不设重复,大区种植株行距31.8 cm×60.0 cm,参试品种种植423.5 m2,对照品种种植300 m2,在同一田块上并列种植。 1.4 试验过程 2013年3月18日用塑料钵育苗,3月20日出苗,于3月27日3叶1心时整畦移栽,每穴定苗1株。移栽前撒施进口三元复合肥112.5 kg/hm2(含N 16%、P2O5 16%、K2O 16%)。4

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浚单20的高产栽培技术 浚单20是河南省浚县农科所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幼苗拱土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清秀,穗位适中、整齐,活棵成熟。夏播生育期96d,株高241cm,穗位高106cm。果实筒型,均匀一致,结实性好,黄粒。品质好,商品价值高。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适时播种 1.种子处理 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加种子生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可减轻病虫害发生,达到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播种前选择晴天,摊在干燥向阳的土场(切忌在水泥地)上,连续曝晒2~3d,并注意翻动,使种子晒均匀,可提高出苗率。 (2)浸种:播种前用冷水浸种12h,或用温水(水温55~57℃)浸种6~10h。 (3)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药、水、种子的配比为1∶(40~50)∶(500~600);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药、水、种的配比为1∶(30~40)∶400。用玉米种衣剂拌种既防病又治虫,可优先选用。 2.适期播种 该品种进行麦田套种,不仅可以延长生长期,而且由于播种早,气温低,苗期生长慢,基部节间短而粗,提高了抗倒性。套种田一般在麦收前7~10d左右。过早,小麦、玉米的共生期长,苗期病虫害严重;过晚,产量受到影响。为了一播全苗,要足墒下种,可播前造墒,亦可播后浇水。如无条件套种,夏直播田,必须早字当头,力争早播,越早越好,一旦小麦成熟,集中力量抢收抢种。 3.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群体整齐度必须严把播种质量5关:(1)适当增加播量(3~4kg/667平方米);(2)采用玉米播种耧,既能深浅一致,又能保证密度;(3)施用种肥;(4)足墒播种,最好是播种后浇跟种水;(5)规格播种,把握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适宜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行距一般为宽行75cm左右,窄行40cm,株距25cm左右。 二、田间管理 1.麦收后早管 具体应突出“五早”。即:早喷药防治病虫害。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是在苗期3~5片叶,

玉米新品种农丰2号的选育

玉米新品种农丰2号的选育 盖颜欣1 桑利民1 季志强1 王养龙2 张桂民2 王万祥3 张 扬1(1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067000;2承德禾源种业有限公司,068450; 3内蒙古扎兰屯市农丰科技研究所,162650) 早熟春玉米区域广、范围大、生态类型多,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包括黑龙江第一、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和北部,辽宁东北部,内蒙古兴安盟、通辽、赤峰、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早熟类玉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0%,目前玉米面积约为280万hm2。高纬度地区具有无霜期短、日均温度低的特点,有效积温在1900~2400℃之间,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基本无灌溉条件,无霜期一般不超过125d,初霜期一般在 9月中下旬,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积温相对不足,干旱、低温冷害等不利因子频发,只能种植极早熟玉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高纬度地区极早熟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原有的种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在2000℃左右的玉米种质非常少,针对这种状况,以选育早熟及极早熟玉米品种为目标,经过种质扩增、改良、创新,成功选育农丰2号玉米杂交种,并探索出适宜的高产配套技术。 1 品种选育 1.1 选育目标 选育适合春播早熟、极早熟组玉米类型种植区,综合抗性好,抗玉米主要病虫害,产量超过主栽品种5%以上的玉米杂交种。运用“地方品种×外引群体”杂种优势模式,选育累计有效活动积温在1900 2250℃,综合抗性较好,抗玉米主要病虫害,产量超过当地推广主栽品种5%以上的玉米杂交种。 1.2 亲本来源 母本自交系w.w03是以引自4为母本、自育0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系谱法经过6代连续自交选育而成。主要特点:幼苗深绿色,叶鞘紫色,叶片有波纹,成株型平展。全株叶片12片,生育期100d。株高120 130cm,穗位40 45cm,雄穗分枝10 13个,护颖绿色,花药绿色,花丝绿色。穗长10cm,穗粗5.0cm,穗行数14 16行,百粒重26g,白轴硬粒。抗丝黑穗病,抗大小斑病。 父本自交系w.w04以南9311变异株为材料采用系谱法加代自交选育而成。主要特点:幼苗深绿色,叶鞘紫色,叶片有波纹,成株型平展。全株叶片12片,生育期103d。株高140~150cm,穗位50 65cm,雄穗分枝1 3个,护颖绿色,花药绿色,花丝绿色。穗长 12cm,穗粗5.0cm,穗行数14 16行,百粒重28g,红轴半马齿粒。抗丝黑穗病,抗大小斑病。 1.3 选育经过 在亲本自交系选育的基础上,2001年冬在海南对一批新选稳定系进行配合力测定,组配了包括w.w03与w.w04在内的近300个新组合。选育经过:2006年经组合鉴定试验发现w.w03×w.w04组合产量高而且极早熟;2006年、2007年参加内蒙古极早熟组区域试验;2008-2010年围场多地点生产示范;2009年参加预备试验;2010年、2011年参加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玉2013031。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幼苗叶鞘紫色,株高220 230cm,总叶片数15片,穗位65 70cm,穗长16 18cm,穗粗4.7cm,穗行数14 16行,无秃尖。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数4 12个,花丝绿色,花药浅紫,果穗圆锥型。千粒重270 290g,子粒色为黄色、硬粒型,轴红色,出子率8 3.5%。一般每667m2产量550kg,高水平管理可达600kg。 2.2 生物学特性 在承德地区生育期103d,需≥10℃有效活动积温2000℃以上。无倒伏,无倒折。抗病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性强。适宜春季早熟玉米种植区或有效积温≥2000℃以上地区种植。 2.3 抗病性 2010年田间表现:高抗弯孢菌病、粗缩病、矮花叶病、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2011年田间表现:高抗小斑病、瘤黑粉病、茎腐病、大斑病、丝黑穗病。2010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虫害接种鉴定结果: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玉米螟。2011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虫害接种鉴定结果:高抗茎腐病,抗大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

玉米新品种龙单68

玉米新品种龙单68 李国良 苏 俊 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阎淑琴 扈光辉 王明泉 任洪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86) 玉米新品种龙单68(黑26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抗病育种室用自育自交系HRG58为母本、自育自交系HRM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 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120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耐密、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 1 特征特性 龙单68幼苗期第1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茎绿色;株高270cm、穗位高100cm,果穗圆柱型,穗轴白色;成株叶片数20,穗长22cm、穗粗4.6 4.9cm,穗行数14 16行;子粒半马齿型、黄色,百粒重35g。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期为124d,需≥10℃活动积温2600℃。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2年品质检测:龙单68子粒平均含粗蛋白8.91% 9.09%,粗脂肪4.06% 4.08%,粗淀粉74.61% 74.89%,容重744 753g/L。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年病害接种鉴定:大斑病2 3级,丝黑穗病4.4% 12.2%。 2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比较试验,2年院内试验每hm2平均产量10981.3kg,比对照品种兴垦3号平均增产13.4%;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1360.5kg,比对照品种江单1号平均增产11.5%;2009-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9949.1kg,比对照品种江单1号、丰单1号平均增产13.1%;2011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446.8kg,比对照品种兴垦3号增产14.5%,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整地与播种 最好以秋整地为主,封冻前粉根茬、埋杂草、碎土,完成耕地的翻耙深松。春整地需土壤耕层化冻到10 15cm时进行抢墒起垄,创造一次播种保全苗的土壤墒情条件。在适应区4月下旬当耕层5 10cm处的地温稳定通过7 8℃时,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地块适时早播,争抢有效积温200℃左右。 3.2 合理施肥 实行肥料三元素(N、P、K)均衡施用,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合理配套。一般每hm2施有机肥30t,种肥在起垄或播种时施下,每hm2施磷酸二铵225 300kg,可分别增施80 120kg磷肥和钾肥,避免早春低温冷害造成玉米田间紫幼苗现象,同时供给充足的营养元素,保证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追肥在拔节初期施用,当玉米7 8片叶时,一般以氮肥为主,每hm2追施尿素300 375kg,可适当增施硫酸钾50 150kg、硫酸锌5 10kg,追肥距离植株根部8 10cm,深度在10 15cm为宜。追肥可结合封垄一次完成,避免多次机械化作业对植株和土地的伤害。有条件的地区可对龙单68进行灌溉,以满足耐密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有利于根系发育,增加光合作用,保证高产稳产。 3.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 出苗前,用化学药剂5%莠去津+99.9%乙草胺+水,在小雨后进行喷雾封闭除草。在玉米出苗3叶期进行第1次中耕作业,深松、增温、松土、灭草。同时苗期注意用低毒杀虫剂人工或机械喷洒,防治粘虫、草地螟,大喇叭口期注意用药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4 5叶期进行第2次中耕灭草作业,结合中耕及时定苗。在定植时,因龙单68具有株型收敛、通风透光性好的特点,种植密度应保证在6万株/hm2,以利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进而提高玉米总产量。当玉米7 8片叶时,进行最后一次中耕培土、追肥作业。8月上中旬犁秋田,压住后期田间杂草,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玉米果穗早熟、增产。 3.4 适时晚收 龙单68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性,生态适应性好,果穗里外大小均匀,边际效应小。同时茎秆强韧、株高较矮,群体性好。适合在10月上旬子粒体积最大、干重最高,达到生理成熟时,全程机械化收获。 (收稿日期:2013-01-09) 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1DFR30840) 出现黑层,说明果穗停止营养供应。一般在10月中上旬开始收获,收获后再晾晒,科学码垛存放,待子粒含水量达到粮食入库含水量时再脱粒入库。 (收稿日期:2012-12-21)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新品种选育基本过程 玉米育种工作大致要经历种质资源(基础材料)收集整理、基础材料创新、创新材料加代选择、稳定材料测配、测配试验筛选、标准品比试验、海南组配、品种报区域试验、品种报审与审定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都是连续性非常强的过程。如果中间出现断档,将严重影响育种进程。如果连续到海南加代育种,将提高育种速度一倍以上。 一、玉米育种的基本过程 1、种质资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育种的基础材料的重要性自然就非常明显了。收集育种基础材料是育种工作经常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通过科技交流掌握育种前沿,根据育种动态时刻更新材料,就能够使育种工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基础材料的创新工作 只有基础材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基础材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自交授粉保存、通过杂交创新。创新是选育新品种的最重要基础。由于育种基础材料来源比较复杂,创新工作就最具挑战性。要按照不同的血缘关系、不同的生长性状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3、创新材料的加代选择 创新以后的材料,不能直接用于组配新组合。需要经过6-7代的连续自交选择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可以称为“自交系”的重要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育种人要充分运用掌握的育种理论和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对后代分离的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这既是艰辛漫长、又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如果能够到海南加代,时间一般是3年左右。如果没有海南加代机会,时间是整整的6-7年时光。海南育种是提高世代进程的最重要手段。 4、稳定材料的测配工作 当经过创新的材料自交到第5代以后,一般就可以进行测配了。测配的目的就是通过已知的材料,测定创新的材料后代是否具有可靠的杂种优势。在这里,测配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用性状比较稳定的已经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优秀自交系做测配种。也有用育种材料直接进行测配的。 5、测配筛选试验 顾名思义,所谓筛选试验就是在所组配的最新组合中筛选在抗病性、丰产性、品质方面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由于材料众多,筛选试验多数采取间比法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要得出所有组合是否增产的数字结论。为进一步组配和试验提供数字支持。 6、标准的品比试验 所有经过测配试验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都要再在场内经历一次标准的品比试验过程。要求是:4-8米行长、5-6行区、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标准试验得出的增产、抗病结论,一般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特点。得到的数据是参加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的重要技术指标。 7、品种报区域试验 根据目前辽宁省和国家的有关品种试验的规定,玉米杂交种的试验程序是:首先要经过预备试验,预备试验属于初选阶段。辽宁省的玉米晚熟预备试验已经达到每年400左右份,基本上是从中选择40份组合进入正式试验;正式试验的第一年,要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正式试验的第二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

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研究 学院:农学院 班级:农学(081)班 姓名:库尔班江.亚力昆 学号:083131121

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摘要:本项目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消费观点的改变,阐述了糯玉米品种选育与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糯玉米由一个突变体到现在上百个品种,各种花色的发展过程;糯玉米由简单的青嫩果穗鲜食到现在的青嫩鲜食、保鲜加工、深加工等多种利用途径,以及形成了产业化;分析了糯玉米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要根据我国国情因时、因地、逐步扩大的建议;明确了现阶段糯玉米的育种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玉米生产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粮食和饲料,玉米科研向多途径大范围拓展。玉米品质育种和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当前世界玉米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是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糯、甜玉米是玉米的两种特殊类型,来至普通玉米又高于普通玉米,具有独立的内在组成,表现出特有的籽粒构造、营养成份、加工品质和食用风味等特征。糯玉米糯中带甜,皮薄肉厚,柔软细腻,清香可口,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赖氨酸、维生素和植物素类物质,是营养品质很好的特种水果和蔬菜,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后保持原有鲜嫩玉米风味周年供应市场,且具防病保健作用,深得人们喜爱。和普通玉米相比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大的经济价值,增加的价值通过加工和饲料试验从终端产品体现出来,加工后可增值300-400%,国外也叫遗传增值玉米。 1.糯玉米研究进展 1.1品种选育研究 糯玉米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是因玉米第九条染色体WX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是玉米各类型中唯一起源于我国的类型;是玉米传入我国后,由于云南、广西一带的傣族、哈尼族有喜爱黏食的习俗,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选择黏食型玉米突变体培育而成的。1908年由美国传教士法南(J. M. W. Farnharm)通过上海领事从云南征集几个糯玉米品种,寄交美国农业部国外引种处。附言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玉米,有几种颜色。中国人说它们都是同一品种,比其它玉米要黏得多,可能会发现它有新的用途。” 1908年5月植物学家柯林斯(G.N. Collins)把中国寄去的糯玉米种子种植在华盛顿附近,其中有52株成熟。通过种植观察,他把起源于中国的糯玉米隐性突变基因定名为“wx”,并给它定名为“中国蜡质玉米”。直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只是出于好奇在遗传试验中作为标记基因而种植。到了40年代早期,依阿华农业试验站发现糯玉米支链淀粉的性质与木薯块根淀粉相似。1942年依阿华农业试验站培育出第一个糯玉米杂交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从远东进口木薯淀粉困难,美国开始糯玉米淀粉的商业性生产。1970年美国玉米带遭受玉米叶枯病重创之后,由于糯玉米表现出优良抗性和独特品质,才使糯玉米成为研究重点。20世纪最近50多年,糯玉米淀粉用途的新发现导致糯玉米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有较稳定的面积。美国现在有6个私人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