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的)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因为)音谬(错诶)也。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

状后: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舍,名作动,筑舍定居卒,死亡名,名作动,称呼(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1、思考: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第一段写到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褒禅山的山、寺、洞、碑。为后文的“深思慎取”的议论作铺垫。

自主学习第2段(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思)

其(它的)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名作状)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作动),则虽好游者不能穷(穷尽,形作动)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相当于而字,表修饰,拥,拿着持着)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东西,景观,动作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予所至(到达的地方,动作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它的)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加)少矣。方(正当)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既(已经)其(动词词头,不译)出,则或(有的人)咎(责备)其(那个)欲出者,而予亦悔其(我)随之而不得极(穷极,)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2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3“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便(感到)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我们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3、4、5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放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以(因为)其(他们)求(探求)思(思考)之深(深入深刻)而(并且)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相当于而,并且,表并列)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险阻避远的地方,形作动),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辅助,动词)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在)人为(是)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因为碑文,省略了“之”,指代碑文)悲(悲叹)夫古书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存,后世之谬(使……谬,使……错误,使流传的文字错误)其传(流传的文字,动作名)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尽,全)道(说)也哉!

此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学者(学习的人,古今异义)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探究性学习

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志力物

这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

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

此属补笔,古时习惯性写法。使文字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补语的标志,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二、总结

1、主旨:处事、为学要尽志无悔、深思慎取。

本文把__记游____和_说理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尽吾志_______”和“__深思慎取______”的道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写作特点: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三、同步练习

1.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 )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不知老之将至

C.后世之谬其传D、仰观宇宙之大

3.下列对“其”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C.其孰能讥之乎(谁,疑问词,表疑问语气)

D.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读书人一声长叹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

6.下列句中的“观”与“非常之观”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因得观所谓石鈡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B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不知东方之既白D、以乱易整,不武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D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由山以上五六里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0.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苏子愀然

13.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 )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D。所以游目骋怀

14.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全文知识点总结

一、写出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古:到了;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平凡;今: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古:读书人;今:做学问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对这件事;今: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二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三、翻译加点的实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佛教徒)

2、褒之庐冢也(房屋)(坟墓)

3、有碑仆道(倒下)

4、其文漫灭(模糊不清)

5、有穴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6、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7、则其至又加少矣(更加)

8、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佐,帮助)

10、夫夷以近(平坦)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

12、何可胜道也哉(完,尽)

13、其孰能讥之乎(谁)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1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

四、解释一词多义

1、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用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并列关系)

2、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对于)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3、为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替)

4、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议论发语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指示代词,那)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

5、道

何可胜道也哉(说)有碑仆道(道路)

6、缪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弄错)7 、其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则或咎其欲出者(那)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它,指山洞)

8、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构助词,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句)

4、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省略句)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状语后置,省略句)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六、解释重点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高高一一语审审核核人语文人文教教学学案授授课课时案((一时间间一))备备课课人人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游游褒褒禅禅山山记记学学目目习习标标 1 1. . 认教教学教教学认识学重重点学难难点识作作者点: : 理点: : 1 1. . 认者尽尽吾理解解文认识吾志文章识作志的章中中的作者者的思的重重点尽尽吾思想想。 。 2 2. . 了了解点词词语语和吾志志的解借借游和句句子的思思想游记的意记抒意思 2 2. . 了了解抒发思。 。 解借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 子的想。 。 借游游记记抒抒发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 1 / 11

自自学学导导读读 1、作者简介 2、给褒褒禅禅相相( ( 给下(())胜下列列字胜((字注注音音。 。 ))庐庐冢冢(())圭圭(())谬))父谬((父(())窈))窈然然(())怠怠(())惑惑(())合合作作探探究究(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2 2、、之之庐庐冢研研读冢也读第也有第一有碑一段碑仆段仆道解解释道释词词语语始始舍舍于于此此其其文文漫漫灭灭特特殊殊句句式式今今所所谓谓慧慧空空禅禅院院者者,,褒褒学学生生齐齐读读第第一一段段,,同同时时思思考考: : 这这一一段段依依次次记记述述((每每个个空空格格只只填填一一个个字字)): : 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 。 什么么要特别介介绍绍褒褒禅禅山山的的语语句句有有哪哪些些??为为什要特别提提到到仆仆碑碑和和仆仆碑碑上上的的文文字字??22、、研研读读第第二二段段

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

《游褒禅山记》学案完美版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课文揭秘 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北宋__时__临川_人,著名的_政治_家和_文学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临川先生文集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停顿: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注音。1、庐冢.(zhǒng )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g)之 7、何可胜.(shēng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三)释意:以:1、因为,介词 2、因为,介词 3、向,介词 4、相当于“而”,表修饰。 5、来,表目的的连词 6、相当于“而”,表并列的连词 7、来,表目的的连词 8、“以之”的省略,因此。于:1、在,介词 2、在,介词 3、对,介词 4、对于,介词 5、比,介词6、向,介词 7、表被动其:1、它的,代词,代华山 2、那,代词 3、那个,代词 4、它,代词 5、它的,代词,代碑6、它的,代词,代华山 7、那个洞,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8、那些,代“好游者” 9、“其进”的“其”指代“入之愈深”;“其见”的“其”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它的,代后洞 11、那,代后洞 12、他们,指古人,代词 13、句中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4、那些,代“欲出者” 15、自己,代词 16、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17、古书,代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2、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3、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全文六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课时一、研读第一段(一)、1、名→动,筑舍定居。 2、名→动,命名,起名。 3、名→状,往东 4、在,介词阳,山南水北 (二)总结句式特点:判断句。文中还有判断句:①此余之所得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山之_名__、山之寺_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2、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二、研习第二段(一)1、名→状,从旁边 2、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3、形→名,深度 4、形→动,到尽头 5、“而”,表修饰 6、动→名,见到的景象 7、十分之一 8、动→名,到达的人 / 更 9、形→动,照明。 10、有人 / 责怪,埋怨 (二) 1、a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b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c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d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二)yw_2012_02_1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 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3、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粗字正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hào)游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g2yw游褒禅山记学案02.doc

课题:《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心1【学习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丄◎【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探【文本赏析】【C】 一、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 %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1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而,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1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1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1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笫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 U“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Z志,虽然不能达到冃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乂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下。 二、诵读第4段。 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Z '华'者,盖音谬也”。)追讪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谋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乂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提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课外拓展】[C]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译为“他(它)的”、“他们(它们)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巩义八中张晓玉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 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 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3.1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2课时 语文版必修3

3.1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学习难点】 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问题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读文本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1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读文本第二段 问题四: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二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 课题第五单元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 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 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class=txt>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 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 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 —1089)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 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本文写于34 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 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 米,半山腰还有 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粗字正音: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高一语文共2课时制作:王志军班级姓名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理解词义,辨析词类活用现象3.学习作者“尽吾志” 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二、预习检测 1. 王安石(1021--1086),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2.“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标调拼读:褒_______庐______窈_______怠_______圭_______父_______三、研读探究(一)先全班学生齐读,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⑴ 虚词:盖音谬也--盖:___ _____盖余所至--盖:________⑴ 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⑴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②。③。 ④。⑴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四、达标练习(一)文言现象归纳1. 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________ 6. 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8. 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五)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第二课时一、预习检测:抽生翻译前两段。二、解读探究(一)重点研读第三段1.翻译本段、背诵本段。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1)字词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式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3.讨论: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二)研习第四、五段1.翻译这二段。2.探讨(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三、达标训练。基础知识检测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教学参考 1119 1045 《游褒禅山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词语积累 (1)正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 (15 分,每小题 3 分 )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 .慧褒.(b āo) B .谬.其传(mi ù) C .好.游者(h ào) D . 答案 D 庐冢.(zh ǒn ɡ) 咎.其欲出者 (ji ù) 窈.然(y ǎo) 仆.道(p ū) 随以怠.(d ài) 瑰.怪( ɡu ī) 无物以相.(xi àn ɡ 解析 D 项,胜 sh ēn ɡ,父f ǔ。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 B .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 .既其出,则或究其欲出者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D 解析 A 项,明—名; B 项,关—观; C 项,究—咎。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 北面) 名.(命名)之也 B .其下平.旷.(平坦空旷 ) ,有泉侧.(从旁边)出 C .火尚足以明.( 明亮)也 D .其好游者不能穷.( 贫困) 也 答案 B 解析 A 项,阳:山的南面。 C 项,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 .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也相同 B .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不同 C .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相同 何可胜.道(sh èn ɡ) 王回深.父(f ù) D 项,穷: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三、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 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二、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敦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