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四课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四课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四课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四课时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2. 理解微观粒子真实存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学习重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交流探究】

一、利用关系式计算 【例题回顾】22g 二氧化碳中含有

多少克碳元素? 〖解答〗设:碳元素的质量为x 〖建立关系式〗C CO ?2 〖列比例式〗x

g 122244= g x 6=

〖答〗 答:碳元素质量为6g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守恒定律中6个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下:氧气淀粉水二氧化碳光照

叶绿体+→--+ ,则生成的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__元素

【例1】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该化合物中只含碳、氢元素

C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经计算,该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解答〗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 O H CO O 222+→+化合物 反应前 反应后

物质 氧气、该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 所含元素 氧 氢、氧、碳

44 12 22g x 仿照例题解答 1. 在9g 水中含有多少氧元素?多少氢元素?

由此,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氧元素不能确定,所以为可能含有。

根据关系式可算出,

碳元素质量为1.2g 氢元素质量为0.4g 故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例2】已知1.6g 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该化合物中只含碳、氢元素

C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经计算,该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解答〗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

O H CO O 222+→+化合物 由此,根据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氧元素不能确定。

为了确定是否含氧,必须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若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与化合物质量相等,则化合物中不含有氧元素;若碳、氢元素质量之和小于化合物质量,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利用关系式可算出碳元素质量为1.2g 氢元素质量为0.4g 故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为1.6g ,与化合物质量相等。所以,化合物中没有氧元素

【交流反思】当题目中出现两种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比)则______(填

“能”或“不能”)确定氧元素的存在;当题目中出现三种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比)则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元素的存在。

【整理收获】

本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

【反馈矫正】

1.实验室里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g 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该有机物中( )

A .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B .一定含有

C 、H 、O 元素

C .一定含有C 、O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 元素

D .只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2. 将3g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产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中( )

A .一定含有C 、H 、O 元素

B .只含有

C 、H 元素

C. 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D .氢元素质量分数为20%

3.将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产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据此可判断其化学式可能为( ) A .CH 4 B .C 2H 6 C .C 2H 4 D .C 2H 5OH 反应前 反应后 物质 氧气、该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 所含元素 氧 氢、氧、碳 1.6g 4.4g 3.6g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案 鲁河中学陶维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⑵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种类没有改变,质量也没有改变。 ⑶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现象。 ⑷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元素守恒角度对相关反应进行分析。 2.过程和方法: ⑴会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⑵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用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m(P)+ m(O2)== m (P2O5) 铁+ 硫酸铜——→硫酸亚铁 + 铜 m(Fe)+ m(CuSO4)== m(Fe SO4)+ m(Cu)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其原因的微观解释 1.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原因的微观解释: 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种类没有改变,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质量总和原子种类 五个一定不变:宏观微观原子数目 元素种类原子质量 物质种类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种类 物质状态 两个可能改变 分子个数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请你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以下的化学反应: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水通电分解。(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A、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2.作出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3.初步探究 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反应的表达式:Fe + CuSO 4= Cu + FeSO 4 步骤:1)将粗铁丝与锥形瓶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2)将粗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实验现象: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4.得出结论:通过两个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关键词:该定律内容有几处关键词需要注意? 5.反思: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规律 再次探究 方案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预测结果: 步骤:1)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和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m1

2)试管中盐酸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3)结束后,把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m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现象: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表达式: 分析原因: 如何改进: C、质量守恒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思考。 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填变或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思考】那么化学反应前后什么一定发生了?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第五单元讲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

第十一讲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 实验注意事项:(白磷燃烧实验): 1、沙子的作用: 2、玻璃管作用: 3、气球作用: 4、本次实验关键点: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2,完成实验报告: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表达式:现象:、天平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表达式: 现象:、天平 思考:两个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正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1、为什么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 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三个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宏观两不变:_______;________.两个一定变: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可能变:__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不适用于; 练习: 1)加热高锰酸钾后,为什么固体总质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能变成燃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猜想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可能存在的关系(“<”或“>”或“=”),并引导学生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几个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蜡烛燃烧”和“镁条燃烧”的实验,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采取什么措施可使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多媒体动画“微观模拟化学反应中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回忆生活中某些化学变化的现象,分析其质量的变化。如煤燃烧后质量?铁生锈后质量?(“减少”、“增加”或“不变”)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实验探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提出假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A、> B、< C、= D、有时>,有时<,有时=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讨论)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突出强调是化学变化,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实验)1、白磷 +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操作步骤 (演示)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注意白磷的保存方法) (讨论)1、玻璃管的作用(这些可能是学生设计的装置与演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 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学生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 【比较】两个实验装置的密闭性,从物质的状态分析原因。 【讨论交流】 查阅资料: P90 资料 【活动与探究】P90 1、2、3(1)~(3) 1、某学生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用吸附剂将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彻底吸收,结果发现质量增重了,你能帮他解释吗?你认为这一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化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白磷、铁丝、木炭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位于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化学变化主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后生成什么新的物质。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导学生从质的认识向量的认识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为开展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即原子守恒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氛围,发挥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得作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探究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典型的化学变化。我们通过几个实验视频来复习一下实验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5.1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二、情景引入 七巧板游戏中,两位同学拼的图形一样么?所用七巧板的种类和数目一样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如果将每一个七巧板块比作原子,拼成的图形比作分子,化学变化同七巧板的变化类似么?那么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变化么?由原子最终构成的物质的质量呢? 你的推测是: 三、探究过程 探究1: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和硫酸铜(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三:碳酸钠(Na2CO3)和稀盐酸(HCl)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A组同学做方案一和方案三,B组的同学做方案二和方案三,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将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果填在下表(质量读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

反应后m2 你的结论 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探究2: 拧开方案三塑料瓶的瓶盖,再次称量塑料瓶的质量m3,比较m1,m2,m3,m1m2m。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探究3:1g水加热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中质量没有变化,符合质量守恒规律么? 你的结论是: 探究4: 碳 + 氧气二氧化碳 3 g 8 g 11 g 4 g 8 g 12 g? 5 g 8 g 13 g ? …… 你的新结论是什么? 分析:如何完整地解释“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你的解释是: 应用讨论: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与原来相比,如何了呢? 随堂练习: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这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碳与参加反应氧气质量之和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4)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由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则石蜡中一定含有 A.C、H、O B.C、H C.C、O D.O、H 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 ...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 3: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解释。 课前检测: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磷的燃烧 2:氯酸钾制取氧气 猜测:反应物质量总和和生成物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等于) 自主学习: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生成物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将气球中的碳酸钠 粉末倒入锥形瓶中 碳酸钠粉末

当堂检测 1:在A+B=C+D的反应中,5g A物质跟4g B物质恰好反映,生成3g C物质,则生成D物质的质量是() A:3g B:4g C:6g D:9g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10g的水变成10g水蒸气,质量不变,说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符合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4:右图是通过探究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 置图试回答: (1)试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用玻璃棒将左盘锥形瓶中的红磷引燃后要迅速塞紧瓶 塞,原因是 (3)点燃红磷后,橡皮塞未塞紧,结果天枰的指针 (填“向左”“向右”“不”)偏转。 (4)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5)此实验用红磷的玻璃管点燃红磷,还可以用的方法点燃红磷; 若换成白磷,还可以用的方法使它燃烧。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2

.. 课 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__________,称量时,称量物放在_____, 砝码放_____。砝码要用______夹取。 2. 写 出 两 个 化 学 反 应 的 文 字 表 达 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哪去了呢,消失了吗?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猜想】 。 【阅读】课本实验。 ▲注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且有剧毒,实验中要用镊子夹取,切不可用手直接取用。 【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结论】 【反思评价】 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在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 系,会有什么后果? 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 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 什么?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猜想】 。 【实验探究】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5-1 和 5-2,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实验 5-1 实验 5-2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3,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二,学习指导: 1.回忆什么叫化学反应? 2.写出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条件分别是什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出问题) 3.活动与探究一、二根据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完成,课本P91的表格. 4.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着重注意理解哪些关键字? 5.实验5-1、5-2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已经发生反应? 6.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质量减轻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比原来大,这违反质量守恒 定律吗?为什么? 7,质量守恒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 三.学习导航: 由上可知: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m1)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m2)相等,即 人们经过许多化学反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普遍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3,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即,不包括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或者剩余的那部分质量。例:在A+B=C+D 反应中,反应前有12gA和8gB,反应后生成10gC,A消耗完全,B剩余2g,则生成的D的质量为。 (2)守恒的数量不是部分质量,即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态生成物都算在内。 (3)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例:100克干冰升华变成100克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小测验:用符号表达出下列化学反应(由两名学生板演,为讲课作准备)。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磷在氧气中燃烧 (3)电解水 (4)过氧化氢分解 (5)加热高锰酸钾 2.口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回答] 1.(1)C+O2CO2 (2)P+O2P2O5 (3)H2O H2+O2 (4)H2O2H2O+O2 (5)KMnO4K2MnO4+MnO2+O2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存在三个不变,即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刚才同学们上黑板表示的5个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回答]①遵守。(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②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③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④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⑤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设问]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 [回答]有。 [追问]这种式子叫什么? [回答]化学方程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原子和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今天我们又知道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又具有哪些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设问]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P92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学生阅读] [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 4P+5O22P2O5。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回答]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 班级姓名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原因,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实际现象和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性向定量的学习,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理解。 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学: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学习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新课学习: 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作出猜测: 一、探究实验 1、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 实验仪器:锥形瓶、橡皮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玻璃棒 实验药品:白磷 实验操作:在装有细砂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带有玻璃棒的橡皮塞,玻璃棒刚好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其质量,取下锥形瓶,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塞紧在锥形瓶口,引燃白磷,反应完毕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锥形瓶中的白磷被点燃后燃烧,冒浓白烟,锥形瓶变热,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结论:①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讨论:①怎样分析出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呢? ②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呢?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托盘天平、试剂瓶 实验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 实验操作:反应前称量小烧杯中装入硫酸铜溶液何铁钉的质量,小铁钉放在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两次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分析: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结论:①硫酸铜与铁发生了化学变化; ②的硫酸铜与铁质量之和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的等于反应后。疑点分析:1、理解时要紧扣①参加化学反应;②各物质;③质量总和三个关键。 ①:只对参加化学反应了的物质而言,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考虑,参加了反应的物质不能遗漏。 ②:所有的物质,不能遗漏,特别是气体、沉淀等在审题时容易遗漏。 ③:质量全部相加,仅对质量求和,不是体积、密度、分子个数相加。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四

“质量守恒定律”辅助学习思路引导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从事实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理解;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和解释某些现象,培养解运用知识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认识到科学原理要经过事实或实验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 二.复习和新知学习引导 1.写出四个有氧气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写出四个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任选一个反应,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然后把反应前的物质与反应后的物质的质量份数相加,你有什么发现?看周围的同学是否有同样的结果。 4.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有与此相同的特点,你能否想到这是为什么吗? 5.在历史上,有人提出过一个叫“物质不灭原理”的假想,后来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主要含义是说物质可以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总量却保持不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6.任何原理和设想,都要经过科学实验或者事实的验证,才能成为让人信服的真理。我们在学习中意识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个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它符合事实吗?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呢? 三.讲解和演示 1.演示实验:教材P92-93两个探究实验。 (1)磷与氧气的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 (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 (3)写出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各物质的质量比,看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份数之和与反应后是否相等? 2.原理分析: (1)用分子原子模型演示水分解的过 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用语言描述: 。 (2)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也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即原子本身不会发生改变。

(3)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分散后重新构成了生成物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改变,数目不会增减,质量也不会改变,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前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描述: 4.质量守恒定律的完整理解: (1)物质: (2)元素: (3)原子: (4)分子: 四.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1.某化合物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则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2.2009预赛18.4.6g某有机物完全燃烧需9.6g氧气,可生成8.8gCO2和 5.4gH2O,则该有机物()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 3.2011年河南中考15.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 的质量为;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该反应中B和D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4.有人说用6g碳与32g氧气反应,可生成38g二氧化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列出相关数据说明。 5.某人以为将100g水加热蒸发,使之全部变为蒸气,所得蒸气的质量仍为100g,这一实验事实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你以为正确吗? 6.教材P983、4(作业) 五.思路清理 1.质量守恒是关于化学反应规律的定律,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物理变化不管质量是否变化,都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 2.质量守恒的同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还符合化学方程式所确定的质量关系,不能把随意给定的数值简单套入质量守恒定律中,要判断出所给定的物质的质量是否符合化学方程式所确定的质量比。 3.化学变化中“物质会变,质量守恒;原子重组,本身不变;分子可分,变成其他;元素不变,种类质量”。一些试题常通过质量分数计算某些元素的质量,注意体会其中的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本节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少部分化学知识,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明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实验设计要求为密闭 ,深入认识理解定律,在此基础上严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 2. 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敏锐地抓住实验细节,并进行深入分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捕捉问题、对问题拆解、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概念辨析以及严谨表述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⑴通过化学史及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⑵用“疑问”“冲突”带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及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①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五.教学策略: 采用1.实验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四课时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2. 理解微观粒子真实存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学习重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交流探究】 一、利用关系式计算 【例题回顾】22g 二氧化碳中含有 多少克碳元素? 〖解答〗设:碳元素的质量为x 〖建立关系式〗C CO ?2 〖列比例式〗x g 122244= g x 6= 〖答〗 答:碳元素质量为6g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守恒定律中6个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下:氧气淀粉水二氧化碳光照 叶绿体+→--+ ,则生成的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__元素 【例1】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该化合物中只含碳、氢元素 C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经计算,该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解答〗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 O H CO O 222+→+化合物 反应前 反应后 物质 氧气、该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 所含元素 氧 氢、氧、碳 44 12 22g x 仿照例题解答 1. 在9g 水中含有多少氧元素?多少氢元素?

由此,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氧元素不能确定,所以为可能含有。 根据关系式可算出, 碳元素质量为1.2g 氢元素质量为0.4g 故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例2】已知1.6g 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该化合物中只含碳、氢元素 C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经计算,该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6:1 〖解答〗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知: O H CO O 222+→+化合物 由此,根据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氧元素不能确定。 为了确定是否含氧,必须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若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与化合物质量相等,则化合物中不含有氧元素;若碳、氢元素质量之和小于化合物质量,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利用关系式可算出碳元素质量为1.2g 氢元素质量为0.4g 故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为1.6g ,与化合物质量相等。所以,化合物中没有氧元素 【交流反思】当题目中出现两种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比)则______(填 “能”或“不能”)确定氧元素的存在;当题目中出现三种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比)则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元素的存在。 【整理收获】 本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 【反馈矫正】 1.实验室里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g 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3.6g 水,则该有机物中( ) A .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B .一定含有 C 、H 、O 元素 C .一定含有C 、O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 元素 D .只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2. 将3g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产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中( ) A .一定含有C 、H 、O 元素 B .只含有 C 、H 元素 C. 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 D .氢元素质量分数为20% 3.将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产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据此可判断其化学式可能为( ) A .CH 4 B .C 2H 6 C .C 2H 4 D .C 2H 5OH 反应前 反应后 物质 氧气、该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 所含元素 氧 氢、氧、碳 1.6g 4.4g 3.6g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三课时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 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个不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交流探究】 一、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 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 ,消耗氧气________g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总质量不变(相等) 反应前 反应后 磷的质量:12.4g 五氧化二磷的质量:28.4g 氧气的质量:x 总和:12.4g +x 总和:28.4g 因为反应前后总和相等,即:12.4g + x == 28.4g x === 16g 反馈矫正1: a g 高锰酸钾装入了一支试管,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试管内残余固体为 b g ,则生成氧气 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酸易发生↑+↑+===2233424O X O H HNO 光照 反应,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反应前 反应后 氢原子个数:4 氢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0 氧原子个数:12 氧原子个数:8 所以4X 中共有4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X 的化学式为NO 反馈矫正2:向Na 2CO 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发生飞化学反应为 NaCl X HCl CO Na +===+32 则X 的化学式为( ) 3 3222a HCO N D CO H C CO B O H A 、、、、 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组成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说明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本节的核心容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其相关知识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中考中约占1.5-4分。 二、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容及注意事项。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题型中的应用 4.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 在复习对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三、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及应用 复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题型中的应用 四、教法:提问、讨论、探究等

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复习) 理解—----适用围 探究—----方案设计 原因-—---微观解释

应用-—---典题分析 典型例题: 例1【2017·兰州】“84”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2NaOH+Cl2===NaClO+X+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Na2O B.NaCl C.NaH D.NaClO3 例2【2017·】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5-1(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确的是( ) 例4【2016 ·一模】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 、t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例5【2017 质量分数如图15-3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A.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D.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化学)示范教案(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小测验:用符号表达出下列化学反应(由两名学生板演,为讲课作准备).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磷在氧气中燃烧 (3)电解水 (4)过氧化氢分解 (5)加热高锰酸钾 2.口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回答] 1.(1)C+O 2?? →?点燃CO 2 (2)P+O 2?? →?点燃P 2O 5 (3)H 2O ?? →?通电H 2+O 2 (4)H 2O2??→?2MmO H 2O+O 2 (5)KMnO 4?? →?加热 K 2MnO 4+MnO 2+O 2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存在三个不变,即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刚才同学们上黑板表示的5个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回答]①遵守.(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②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③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④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⑤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设问]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 [回答]有. [追问]这种式子叫什么? [回答]化学方程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原子和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今天我们又知道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又具有哪些 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设问]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P92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学生阅读] [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可表示为:C+O 2点燃CO 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 2点燃2P 2O 5.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 2、通过CuSO4、NaOH 与Na2CO 3、稀H2SO4实验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等加工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本质原因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学习,树立“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曲折二、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来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其运用贯穿于整个中

学化学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从“质”到“量”的过渡。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教材设计来看,教材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实验事实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由此来看,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关键是要做好探究实验。 三、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的构成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掌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