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集锦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集锦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集锦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集锦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集锦

语文文学常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祛: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速读,审题:先速读文章一次,了解文章大概后再看问题,然后细读文章找答案。审题要认真,避免答多。例如题目问「为什么」就要找原因,题目问「怎样」就只要答经过。2.不直接抄录原文:此举只会影响答题速度及阅卷人对你的印象。应引述关键字词,以自己的文句加以解释,表现你的分析能力。有些问题的答案不能在文章中找到,如修辞技巧或文章表达的信息等,应冷静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意见,间接找出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综观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l、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僧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1)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2)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3)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4)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提高表达效果。

(5)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6)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日,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

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文题“口袋里的父爱”?

(5)就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藏得很深。请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谈淡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

【答案】(1)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或“①刚离开父亲就打电话过来②屡次出门都迷路了③依然偷偷给我钱④有时候还不认识我”

(2)插叙。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不同。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

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2)此题考查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插叙叙述方式,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特点,找到突破口。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

不同点。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相同点: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此题题目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一

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A.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准则。

B.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C.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D.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1)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B

(3)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4)不能互换。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

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分析】(1)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这里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第③段的观点是“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B“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与观点不对应。

(3)①此文论点在第一段“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②此文开头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引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规则意识”的定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4)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⑵B;

⑶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⑷不能互换。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内容,弄清文段的中心,其次注意句子本身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段的中心,明确文段的观点,对选项内容进行逐项的分析,结合论点进行理解,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弄清答题区域,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段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

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买白菜的行为有哪些变化?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串)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初一下册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初一下册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前天中午十二点整,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的书,捡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的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一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的粗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傻!老子有票,我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和谩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 两个小伙子怒目相视,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让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音像银铃似的说:“别打架了,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已经揪在一起的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霎那间红了,红得

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油黑油黑的头发,提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个站下车了。 这趟车的终点站是北京。到站了,我下了车,在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两个多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决不会!那么她是躲到别的车厢,一直站到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提着那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了公共汽车。门关上,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着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想念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问题: 1、“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这句中“有些人”指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指代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说:“没有人去劝,也没有人去拉”,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 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 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 :《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 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 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二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咼潮、结局。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初一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2·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呜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呜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蹿,呜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a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a)猎(lia),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a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a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a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 hu?)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a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1 (一)《寻找圣人》 ①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 ②贝里奇很为自己的下属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慰,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助找到这份工作,让自己终于有了饭吃。 ③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 ..,是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我吃饱以后还有余钱,我愿去拜访他。” ④贝里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去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到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⑤这位年轻的黑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就上路了。30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过草甸,穿森林,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⑥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⑦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讷。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大会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针对他的传奇一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到圣人的时候。 1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风餐露宿: ②徘徊: 17.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圣人”与第③段中加点的“圣人”意思是否相同,并且说明理由。 18.第③段中加点的“笑”字反映了贝里奇怎样的心理? 19.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一句与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20.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 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

语文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练习题 语言运用含答案100

语文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练习题语言运用含答案100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学校拟邀请校外辅导员王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同学预约王老师的电话内容,其中有两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王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学生××,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邀请您务必参加。学校安排我和您联系,我将到寒舍,拜访,请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您看什么时间方便。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句宣传口号。要求:使用对偶修辞,不超过20字。 【答案】(1)①“邀请您务必参加”应改为:诚邀您的参加。②“我将到寒舍,拜访”应改为:我将亲自去贵府拜访。 (2)①激扬青春,放飞梦想!②亲近自然,拥抱青春! 【解析】【分析】⑴题干指出文中的错误是“用误不得体”,据此来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邀请您务必参加”一句中“务必”使用不当,邀请老师参加活动,不可以命令的语气,可将其删去;“我将到寒舍拜访”一句中的“寒舍”使用也不当,“寒舍”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家,应改为“贵府”或是“您家”。 ⑵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此题紧扣主题,表述出活动的方式或意义即可,如拟写为:激扬青春,挑战自我。激扬青春,放飞梦想!亲近自然,拥抱青春! 故答案为:⑴①“邀请您务必参加”应改为:诚邀您的参加。②“我将到寒舍,拜访”应改为:我将亲自去贵府拜访。 ⑵ ①激扬青春,放飞梦想!②亲近自然,拥抱青春!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正误的辨析。答题时应注意,仔细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结合句意、语气、语序、表达是否明白等方面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答题时应注意,写宣传标语应注意:①内容具体,指问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②语言简洁,朗朗上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央广网鄂州12月3日消息(记者张毛清鄂州台记者廖靖飞) 12月2日上午,湖北省鄂州市迎来建市以来首次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早上8:30,鄂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凤凰广场鸣枪开跑。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挡不住运动员风雨无阻的脚步,也挡不住市民支持比赛的热情,他们在赛道旁拿着国旗为选手鼓劲加油。 比赛项目分为半程马拉松、微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三个项目比赛总用时约为3个小时。参赛选手中,近七成选手选择参加迷你马拉松,充分展现赛事重在参与、全民健身的宗旨。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寻觅老广州的传统美食,怀旧粤菜千金难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但是,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一)论技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说到怀旧粤案,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这也是粤菜叫人称颂的技法之一。但正因为在烹调上的精细,使得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极花人工的菜式,多数餐厅都忽难从命。但是广州酒家,就仍在坚守这一粤菜精髓,80年来都是招牌菜的“广州文昌鸡”就是一个例子。 …… 讲完鸡再说鸭。南粤宫的一道“荔茸香酥鸭”,最能展现粤菜的繁琐技法。它选用广西荔浦或广东韶关乐昌芋头,做成的芋泥又绵又粉,再加入味料便成为“荔茸”;鸭肉要以隔水蒸法至绵软;关键在于鸭肉酿入荔茸后的油炸,这个过程需要师傅十分有耐心,紧盯着油温与时间,更不能随便翻动,以肉眼可见表层变成金黄色,就可取出沥油切件。如此,需耗费三至四个小时。试问,有多少餐馆愿意为一道菜耗费这一担心机? 广东人烹鸡烹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番禺石基人所创的八宝霸王鸭就是番禺名菜之一。它是在霸王鸭的基础上改进的。为了保持鸭的完整,石基人将鸭完整拆骨不开肚,做工更加耗时费力。一方渔家的八宝鸭就参照这种做法,先将鸭洗净后用特制的配料把鸭腌上一天,将咸蛋黄、绿豆、冬菇、莲子、糯米等馅料酿进鸭中,至饱满后用棉线缝合,轻炸八宝鸭成金黄色,再用葱、姜、香料熬制的高汤扣上两个小时,鸭形丰腴饱满,鸭肉酥烂,腴香浓溢。 (二)谈镬气:粗料精制简中带繁 镬气小炒,大概是最贴近民生的粤菜。吃宵夜大排档,会点上一道又一道小炒,味道好与否,就看是否“够镬气”;寻常百姓家,就会以小炒作为家常便饭的必备菜式,当然自家难以猛火大油做到“够镬气”,但小炒在粤菜中,就是从平民之味出发,演变出的讲究之道,尤以水乡一带,如顺德、番禺等地的小炒为代表,做得更是精益求精。 “炒牛奶”就是一道既有顺德特色,又表现了“粗料精制”的经典粤菜。以浓稠著称的顺德水牛奶为原料,讲究调和牛奶、鹰粟粉和蛋清的比例,还有炒制时的火候与手势;只见师傅将油镬烧到底部通红,倒入花生油搪镬,稍微将镬离火使油温下降后,便倒入牛奶,以温和的力度炒制,师傅将此称之为“软炒”,这不仅能令炒牛奶在起镬后洁白如初,还能保持嫩滑口感。 还有以大火将生米煮成熟饭的“生炒糯米饭”,也是将糯米饭上升到一个层次。生炒更加突显米粒的弹牙口感以及饭香,炒莱加炒饭,主食加主菜相辅相成。 这些随着年月买少见少的精工粤菜,除了考验厨师的出众技艺,也看重对时机的把握调控,一席佳肴,上菜的顺序、上菜的数量、上菜的时间,尤其是镬气小炒,更讲究即上桌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狗·猫·鼠 舒婷 儿子放学路上,遇一长毛异种狗,挑逗不休,那狗烦了,朝我儿子的小腿噙了噙。虽然只是一道浅浅的血痕,也只好连夜带他过海去防疫站注射疫苗。行程真是漫长。暑假带儿子出外旅行,一路用冰桶镇着那疫苗。天气大热,逢雪糕冰棒就买,自然也有接济不上的时候。疫苗是如期注射完毕,心里却担心其中是否有几针失,每每想及就恐惧不安。 养狗不得,退而求猫,公公婆婆断然反对。我和儿子统一战线,只占少数票,因为丈夫生于斯长于斯,虽貌似中立实际已倒戈相向。 夜里失眠,听邻家荒园脚步杂沓,低吼连连长哭阵阵问杂几声凄啼几声尖叫,好像猫的家族在开什么作品讨论会。翌晨我去买早点,见从邻墙缺口处瑟瑟缩缩爬出四只小猫,就像初冬那一抹稀薄的晨曦。 我返身上楼,唤醒酣睡的儿子。找出一草篮,垫上软布,将小猫放进去。告诫儿子,若其母来叼,儿子务必躲进家门,让它们合家团圆。 儿子只是可怜巴巴望着,拒不回答。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或是猫娘知违反了计划生育,再无踪迹。我们名正言顺收养了弃婴。一只弱者,下午就死了。一黑送我哥的小女孩,当天就被我嫂子扔进垃圾车。一白送我妹妹的小儿子,下落不明,问那男孩,说妈妈送人了。 儿子留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公猫。原先儿子吃饭,极为艰难,家中诸人每天都有标新立异之法,简直可以申请哺儿专利。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儿子上幼儿园,猫不甘寂寞,滚来滚去缠着每一个人的脚跟,悲剧因此发生。不到一星期,小猫的腰椎被不慎踩伤,再不能动弹。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他只好把猫抱回窝里,猫却再不喝牛奶,只叫着。 我蹲在猫窝前束手无策。儿子上幼儿园前来道别,对猫信誓旦旦:“小咪,快好起来呀,我留巧克力给你。”我却默祷:“猫啊,你若真这么疼痛,不如去了吧。”猫那样看着我,嘤嘤诉说着什么,两只琥珀色的眼睛里,孤独、忧伤、对生存的渴望和恐惧一览无余,令我刻骨铭心。一只不足月的小猫何以能如此体悟生命的全部含义呢? 次日清晨起来,连猫窝也不见。丈夫说,猫死了。 许久,儿子不再吵着养猫。养蜗牛,我二话没说把透明的糖果盒出让、,养蚕,是我夜间冒大雨执手电到园子里采桑叶。现在家中养五头呆鱼,是那种普通金鱼,从不搔首弄姿,只在鱼缸里沉思默想,养了两年未见长大。还养一只笨鸟。原先还养过一只善鸣的黄鹂,引得许多人探头探脑,不久便被千方百计盗走。现在这只鸟安全可靠也不扰人,儿子拉小提琴时,它偶尔啾啾出声以示高深。最后一只是懒龟,养在洗濯池里,背上竞长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