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本科-答案-2008

(完整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本科-答案-2008

(完整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本科-答案-2008
(完整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本科-答案-2008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环境化学阶段习题

(大气环境化学部分)

一、填空题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

90%。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3、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在环境中的形态。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

所引起的。

5、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羟基自由基(OH)。

7、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N2O、CFCs。

8、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9、伦敦烟雾事件是由 SO2 和颗粒物(包括由SO2氧化形成的硫酸盐)引起的。

10、大气中CH4主要来自湿地、牛群、稻田的排放。

11、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 SO4-、NO3-、Cl-。

12、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

雾。

13、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___HNO3__ 、 ___NO3___ 和__N2O5____ 。

14、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1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

降。

1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速和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17、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18、环境化学研究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及土壤中的来

源、反应、迁移转化及归属。

二、选择题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______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 c) 碳氢化合物 d) SO2

3、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 ______ 氧化。

a) O2 b) OH c) O3 d) 高价金属离子

4、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 _____ μ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 0.05 b) 0.1 c) 1 d) 2

5、SO2的液相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中 ______ 的效果最好。(其次是O3、催化氧化、非催化氧化)

a) O3氧化 b) 催化氧化 c) H2O2氧化 d) 非催化氧化

6、气溶胶中粒径 _______ 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a) >10 b) <5 c) >15 d) <10

7、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 _______ 的影响。

a) 风 b) 湍流 c) 天气形势 d) 地理地势

8、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 _______ 的光离解。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9、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_______ 。

a) RO b) R自由基 c) H2O d) HO2

10、酸雨是指pH ______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6.0 b) <7.0 c) <5.6 d) <5.0

11、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______ 。

a) 寒冷的夜间 b) 多云的冬季 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12、大气中微粒浓度为50 μg/m3时,大气能见度约为_____ Km。

a) 15 b) 12 c) 24 d) 40

13、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__ 。

a) 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 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1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2、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形成条件,请以CH3CH=CHCH3为例,写出光化学烟雾形成

的有关反应式。

答: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刺激物浓度的高峰在中午和午后;污染区域在污染的下风向几十至几百公里处;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条件: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

强日光照射和大气湿度较低。

NO2 + hν→ NO + O

引发反应: O + O2 + M → O3 + M

NO + O3 → NO2 + O2

自由基传递增殖反应:

CH3CH=CHCH3+ HO+ O2→CH3CH(OH)CH(O2)CH3

CH3CH(OH)CH(O2)CH3 + NO → NO2 + CH3CH(OH)CHOCH3

CH3CH(OH)CHOCH3 +hν→ CH3CH(OH)+ CH3 CHO

CH3CH(OH)+ O2 → CH3 CHO + HO2

CH3 CHO + HO+O2→ CH3C(O)O2 (过氧酰基)+H2O

CH3 CHO + hν +2O2 → CH3O2 + HO2 + CO

HO2 + NO → NO2 + HO

CH3O2 + NO + O2 → NO2 + HCHO + HO2

CH3C(O)O2 + NO +O2 → NO2+ CH3O2 + CO2

终止反应:

HO + NO2→ HNO3

CH3C(O)O2 + NO2→ CH3C(O)O2 NO2

CH3C(O)O2 NO2→ CH3C(O)O2(过氧酰基) + NO2

3、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并说明臭氧层破坏

的原因和机理。

答:有关的化学反应式:

R-Cl → R+ Cl

Cl+O3 → ClO+ O2

ClO+O3 → Cl+ 2O2

总反应: O3 + O → 2O2

原因:臭氧层的生成和耗损过程同时存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臭氧的浓度保持恒定。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进入平流层,如超音速飞机的出现,它向平流层中排放出水蒸气、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致冷剂、喷雾剂的惰性物质的广泛应用,会使这些物质长期停留在对流层中。这些水蒸气、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能加速臭氧层的耗损过程,起到催化O3耗损的作用,破坏臭氧层。

机理:Y + O3→YO + O2 {Y物质有NO x(NO、NO2)、HO x(H、HO、HO2)、ClO x(Cl、ClO)

YO + O → Y + O2

总反应: O3 + O →2 O2

4、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机理及危害,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并阐述重庆地区酸雨

频率高,而北京地区酸雨频率低的原因。

酸雨的化学组成:SO2, NOx作为起始物氧化形成硫酸、硝酸。

重要的离子:

阴离子: SO42-、NO3-、 Cl-

阳离子:NH4+、Ca2+、H+

成因:

云内清除或雨除: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气体污染物,在云内部发生化学反应。

云下清除或冲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

SO2和NOx在气相中氧化成H2SO4和HNO3,或以气溶胶或气体的形式溶入液相后,在液相中被氧化成SO42-和NO3-

SO2 +[O] → SO3

SO3 +H2O → H2SO4

SO2 +H2O → H2SO3

HSO3 + [O] → H2SO4

NO +[O] → NO2

2NO2 + H2O → HNO3 + HNO2

[O]:各种氧化剂,如O3、HO2、·OH、H2O2等

酸雨的危害: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对建筑物和材料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阐述重庆地区酸雨频率高,而北京地区酸雨频率低的原因:

(1)大气中的氨对酸雨的形成非常重要。土壤中的NH3挥发量随着土壤的pH值的上升而增大。我国北京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地区一般为5—6,这是大气中NH3含量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

5、试述大气中CO2等气体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

答:矿物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们对能源利用量的逐年增加,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逐年增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毁坏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趋减少,以致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作用。CO2起着单向过滤器的作用。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而不能正常地向外空间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

6、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答:伦敦型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颗粒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洛杉矶烟雾:是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O3、PAN、H2O2等),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区别:洛杉矶烟雾为氧化烟雾,烟雾呈蓝色,多发生在夏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低和日光较强的气象条件下。伦敦型烟雾为还原烟雾,烟雾呈黄色,多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和日光较弱的气象条件下。

7、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答:举例祥见《环境化学》第10页汞在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8.简述一次气溶胶、二次气溶胶,其化学组分分别为何

答:有天然和人类活动直接排放的物质所形成的气溶胶为一次气溶胶,化学组分金属元素和颗粒态有机碳;经过化学转化形成的气溶胶为二次气溶胶,其化学组成为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物等

9.简述大气污染物组成的不同分类、源与汇机制?

大气污染物组成分类:

按物理状态分:气态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

按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按化学类型分: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碳氢氧化合物、光化学氧化剂、含卤素化合物、颗粒物、放射性物质等八类

源机制:人为源和自然源。

汇机制:干沉降、湿沉降(雨除和冲刷)、化学反应去除和向平流层输送。

10.举出大气中羟基自由基形成的四种途径,并写出相关反应式。

(1)臭氧(O3)的光分解

O3 + hν O(1D) + O2

O(1D) + H2O →2·OH

(2)HNO2的光分解:

HONO + h v ·OH + NO

(3)H2O2光解;

H2O2 + h v 2·OH

(4)NO与过氧自由基反应;

HO2· +NO NO2 + ·OH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 2 )、二甲基 硫(CH 3) 2 S、硫化氢(H 2 S)、二氧化硫(SO 2 )、三氧化硫(SO 3 )、硫酸(H 2 SO 4 )、 亚硫酸盐(MSO 3)和硫酸盐(MSO 4 )等。大气中的SO 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 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 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 2 SO 4 或SO 4 2-, 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 2 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 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 2 S主要的 去除反应为:HO + H 2S → H 2 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2 O)、一氧化氮 (NO)和二氧化氮(NO 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用通式 NO x 表示。NO和NO 2 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 燃烧。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 )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 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 CO 2和 CH 4 );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 2 。 CO 2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

2008年天津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2008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H—1 C—12 N—14 O—16 S—32 Cl一35.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生产基地已在天津建设。下图为“长征五号”火箭的模型,若该火箭熄料燃烧只有水生成,则应选用的燃料为 A.氢气B.甲烷C.汽油D.乙醇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B.纸张燃烧 C.冰雪融化 D.瓷碗破碎 3.据报道,“第三代”瓷珠圆珠笔问世。该圆珠笔的球珠由氧化锆陶瓷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应用使球珠的耐腐蚀、耐磨性得到了提高,从而填补了国内空白。氧化锆的化学式为ZrO2,在氧化锆中锆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5 4.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为丙烷(C3H8),则丙烷属于 A.混合物B.化合物C.氧化物D.单质 5.下表所示的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酸性的是 6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 .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气体 D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氯原子带有7个单位的负电荷 B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1个电子 C .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 .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 .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 .溶液中的溶剂只能为水 10.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4+3O 22CO 2+2H 2O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B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7:24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2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得分;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得1分。若选2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得分) 11.下列各组药品,可用于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 .Zn 、Cu 、FeSO 4溶液 B .Fe 、Cu 、ZnSO 4溶液 C .Cu 、ZnSO 4溶液、FeSO 4溶液 D .Fe 、ZnSO 4溶液、CuSO 4溶液 12.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其所选用的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点燃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2008年上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理化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化 学 部 分 考生注意:化学部分第十大题分为两组,A 组适合学习一期教材的考生,B 组适合学习二期试用教材的考 生。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Na –23 S-32 Ca-40 六、填表题(共10分) 27.在下表中填写相应的物质名称、化学式、物质类别(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物质名称 碳酸 硝酸银 化 学 式 Zn SO 3 物质类别 碱(任写一种) 七、单项选择题(共10分) 28.生活中的以下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牛奶 D.石灰乳 29.常温下某同学测得一些食物的近似PH ,显碱性的是………………………………( ) A.桃子汁:3.5 B.苹果汁:3.2 C.鸡蛋清:7.8 D.牛奶:6.5 30.矾(V )被誉为金属中的“维生素”,其氧化物V 2O 5中矾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3 C.+5 D.+7 31.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的稳定性 B.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酒精的可燃性 D.浓盐酸的挥发性 32.SO 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能有效吸收SO 2的溶液是………………………………( ) A.NaOH B.Na 2SO 4 C.H 2SO 4 D.NaCl 33.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O 2。有关O 2的正确认识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比在O 2中燃烧更旺 B.工业上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O 2 C.O 2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D.实验室中可用加热分解水来制取O 2 34.根据实验规范,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35.为确保生命安全,处理事故的正确方法是……………………………………………( )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为CO )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C.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加热液体 A.取用少量液体 B.过滤 D.加入块状固体

环境化学答案73006

第一章绪论 4.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国际上较为重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3)学好这门课的观点:环境化学包含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来源、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研究中需要运用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实验模拟系统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还要配以物理、生物、地学、气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较广泛的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以开阔的视野,除了环境化学之外,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如此才可能学好这门课。 5、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征 答: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称为原生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又称为次生污染物)。当前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密度大;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中间层温度随海拔增加迅速降低、空气较稀薄、对流运动非常激烈;热层空气高度电离、更加稀薄、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大气的运动(板书) 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008年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l至4页为选择题,共25分,5至8页为非选择题,共55分。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捧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1-27 Cl-35.5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宁宁在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后,查阅到如下资料,请你给下表的“*”处* 种类主要食物来源 钙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铁肝脏、瘦肉、蛋、鱼、豆类、芹菜 锌海产品、瘦肉、肝脏、奶类、豆类、小米 碘海产品、加碘盐 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02B.CO C.KCl03D.CH3COOH 3.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GaAs中,As元素化合价为一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 A.-l B.+1 C.+2 D.+3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5.今年6月1 日起全国执行“限塑令”,南京市曾在鼓楼广场等地组织宣传活动,发放无纺布袋。生产无纺布的主要原料为:聚丙烯,聚酯和粘胶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 二、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它们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地区, 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 B、湍流 C、天气形势 D、地理地势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3)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3) 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1、光化学反应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的起始反应(初级过程)是: A + hν →A* (2-1) 式中A*为A的激发态,激发态物种A*进一步发生下列各种过程。 光解(离)过程:A* → B1 + B2+…(2-2) 直接反应:A* + B → C1+C2+… (2-3) 辐射跃迁:A* → A + hν(荧光、磷光) (2-4) 无辐射跃迁(碰撞失活):A* + M → A+M (2-5) 其中(2-2)、(2-3)为光化学过程,(2-4)、(2-5)为光物理过程。对于大气环境化学来说,光化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受激分子会在激发态通过反应而产生新的物种。 初级光化学过程包括光解离过程、分子内重排等。分子吸收光后可解离产生原子、自由基等,它们可通过次级过程进行热反应;光解产生的自由基及原子往往是大气中·OH、HO2·和RO·等的重要来源;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中的主要化学反应都与这些自由基或原子的反应有关。 次级过程是指初级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进一步发生的反应。例如,H2和Cl2混合物光解,发生链式反应: Cl2 + hν→2Cl· Cl· + H2→HCl + H· H· + Cl2→HCl + Cl· 2Cl·→Cl2 2、光化学定律 1)格鲁塞斯(Grotthus)与德雷伯(Drapper)提出了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引起分子的化学变化。 2)爱因斯坦(Einstein)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中,被活化的分子数(或原子数)等于吸收光的量子数,或者说分子对光的吸收是单光子过程,即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是由分子吸收光子开始的。 E=hν=hC/λ E = hνN0 = N0hC/λ 式中:λ为光量子的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光量子;C为光速,2.9979×1010 cm/s;N0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2×1023/mol;代入上式得: E= 119.62 ×106/λ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 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 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008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机密★2008年6月19日 江西省200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卷 说明:1 2. 137 3.20 1.“民以食为天” ) A .碾米 2. A .纤维素是由C 、H ) B C .纤维素中C 、H 、D .棉花属于合成纤维3.“安居乐业” A .铁—单质 B .氧化钙—氧化物 C .碳酸钙—酸 D .聚氯乙烯—有机物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汽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下列能源的使用最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的是 ( ) A .太阳能 B .天然气 C .汽油 D .柴油 5.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6.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7.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 )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 8.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是() ①X+酸→盐+水②X+水→碱 A.CaO B.Fe2O3C.CO2D.NaOH 9.“节能减排,我有责任”。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节约原则的是()A.甲学生用白色点滴板替代试管,进行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 B.乙学生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 C.丙学生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先点燃酒精灯,再去组装仪器 D.丁学生做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后,把多余的金属回收 10.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横坐标表示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小烧杯中量的变化)。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 ) ) )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25分) 16.(4分)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 (4)市场上食盐的品种丰富,有碘盐、锌盐、钙盐、硒盐等。这些食盐中含的碘,、锌、钙、硒等是指(选

高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高2008级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和试卷Ⅱ,全卷共7页,有四大题,32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卷I答案必须做在机读卡上,试卷Ⅱ就答在试题卷中相应位置上。 3.请用钢笔或蓝、黑色圆珠笔将、号分别填写在机读卡上、试卷Ⅱ的相应位置上。 4.解答本卷时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 Mg-24,Al-27,Cl-35.5, Ca-40, Ba-137 试卷Ⅰ(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CO2 B.NO C.NO2 D.NH3 2.在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P(g)+Q(g)R(g)+S(g)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P、Q、R、S的浓度相等 B. P、Q、R、S在密闭容器中共存 C.用P的浓度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与用Q的浓度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 D.正、逆反应都在进行并且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3.下列各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CO32-+H2OHCO3-+OH- B.HCO3-+OH-CO32-+H2O C.CO2+H2OH2CO3 D.H2O+H2OH3O++OH- 4.相同物质的量的镁和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2:3 D.3:4 5.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A.3:1 B.1:3 C.1:2 D.2:1 6. 某元素R最外层有5个电子,它的含氧酸钾盐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A.KRO3 B.K3RO4 C.KRO2 D.K2RO4 7.在标准状况下,在三个干燥烧瓶,分别装有:甲干燥纯净的NH3,乙一半空气一半HCl,丙为NO2与O2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然后分别做喷泉实验,则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1:2 B.5:5:4 C.1:1:1 D.无法确定 8.某溶液能与铝片作用产生H2,则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NO3-、K+、Fe2+ B.Fe2+、Na+、Cl-、K+ C.K+、I-、NO3-、H+ D.NH4+、NO3-、Na+、HCO3- 9.在BaCl2溶液入SO2气体,未见沉淀,若先通入另一种气体后再通入SO2 气体,则可以看到有沉淀生成,这种气体不可能是 A. HCl B.Cl2 C.NH3 D.NO2 1 10.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3H2+N22NH3,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物质的量为0.8mol,在这段时间用N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mol·L-1·S-1。则这段时间为A.10s B.30s C.20s D.40s 1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SO2+O22SO3达到化学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加入含氧的同位素18 8O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18 8O存在于 A.O2 B. SO2 C.SO3 D.O2、SO2和SO3 12.在一定温度下,密闭容器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整理)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本章重点:1 污染物在大气中迁移过程 2 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 大气层简介 一、大气温度层结 对流层(troposphere) :(0km-17km)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垂直),集中了大气中90.9%天气现象,污染物排放直接进入对流层 平流层(stratosphere):17-55km气体状态稳定,垂直对流很小,大气透明度高 中间层(mesosphere):55-85Km气温下降达-92℃,垂直运动剧烈,发生光化学反应。 热层(thermsphere):800Km空气密度很小,温度升高到1000k,电离层 逸散层:>800Km 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出示大图: 图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图2 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垂直递减率 二、辐射逆温层 三、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 四、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风—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风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光化学反应基础 1、光化学反应过程 什么是光化学反应?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光化学反应,大气光化学反应分为两个过程。 初级过程: A + hνA* 次级过程 举例: HCl + hνH + Cl H + HCl H2 + Cl Cl + Cl Cl2 2、量子产率(不做介绍) 3、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离解 O2 + hνO + O N2 + hνN + N (2)臭氧的光离解 O3 + hνO + O2 (3)NO2的光离解 NO2 + hν N O + O (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离解 HNO2 + hνHO + NO HNO2 + hνH + NO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化学真题+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u 64 一、选择题 6.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Ba2+、Cl-、 B.K+、、Cl-、 C.Ca2+、Mg2+、、 D.Na+、Cl-、、 7.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SiO2 CsCl CBr4 CF4 B.SiO2 CsCl CF4 CBr4 C.CsCl SiO2 CBr4 CF4 D.CF4 CBr4 CsCl SiO2 8.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 ...同分异构体的是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9.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 ..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 B.1和8 C.1和6 D.7和12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11.已知:4NH3(g)+5O2(g)=4NO(g)+6H2(g),△H=-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12.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 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c(OH-)>c(HA)>c(HB)>c(H+) B. c(OH-)>c(A-)>c(B-)>c(H+) C. c(OH-)>c(B-)>c(A-)>c(H+) D. c(OH-)>c(HB)>c(HA)>c(H+) 13.电解100mL含c(H+)=0.30mol/L的下列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 师 生(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师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 师 (1 (2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因此,该 (2 )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 板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 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7%(包括 X γ射 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 师 激励性评价,并 问题探究:(1 (2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

2008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0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按要求填在答卷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同时将准考证号对应信息点涂黑,并填写答卷右上角的座位号。 3.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第一大题中对应小题所选的选项涂黑;若要修改,必须用橡皮擦先擦去要修改的选项,再把重选的选项涂黑。 4.答非选择题时,可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各题要求写在答卷上,不能用铅笔和红色字迹的笔;若要修改,把要修改的答案划上横线,在旁边有空位的地方写上修改后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5.考试结束时,将试卷、答题卡、答卷一并交回。 6.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共28分) 1.能调节新陈代谢,但一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可从水果、蔬菜中摄取的营养素是( ) A.蛋白质B.糖类C.油脂D.维生素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 ) A.研发氢能源B.合成新材料C.编写电脑程序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3.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物质的总质量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D.分子数目 4.食品添加剂溴酸钾(KBrO3)会致癌,已被禁用,其中溴元素(Br)的化合价为( ) A.+1 B.+3 C.+5 D.无法确定 5. 6. 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化学变化) 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用醋酸清洗热水瓶的水垢(物理变化) D.纯净物加热后变为混合物(物理变化) 7.生产生活中的以下想法或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 A.循环用水以节约水资源B.CO2会污染环境,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C.锈蚀的钢铁不值得回收利用D.生活废水不会造成污染,可直接排放 8.根据右图福娃的自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娃的制作材料会引起白色污染 B.两种材料可用燃烧法区别 C.福娃的外衣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D.福娃的内充物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 9.20 A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10.用右图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 ) A.能杀菌消毒B.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能得到纯净水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杂质的作用 1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

2008化学答案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理化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化学部分试题及其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Na-23 S-32 Ca-40 六、填表题(共10分) 27.在下表中填写相应的物质名称、化学式、物质类别(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解析:碱可以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铜、一水合氨等常见碱中的任意一种。 答案: 七、单项选择题(共10分) 28.生活中的以下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牛奶 D.石灰乳 解析:根据“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概念,判断食盐水属于溶液;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牛奶和石灰乳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都属于浊液。 答案:B 29.常温下某同学测得一些食物的近似pH,显碱性的是() A.桃子汁3.5 B.苹果汁:3.2 C.鸡蛋清: 7.8 D.牛奶:6.5 解析:根据常温下碱性溶液的pH>7予以判断,选项中只有鸡蛋清的pH为7.8>7。 答案:C 30.钒(V)被誉为金属中的“维生素”,其氧化物V 2O 5 中钒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3 C.+5 D.+7

解析:V 2O 5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设钒元素的化合价为+x价,根据“化合物中各 种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都等于零”,列式:(+x)×2+(-2)×5=0,解得+x=+5。 答案:C 31.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稳定性 B.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酒精的可燃性 D.浓盐酸的挥发性 解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选项中木炭的稳定性、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酒精的可燃性都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答案:D 33.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O 2。有关的O 2 正确认识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比在O 2 中燃烧更旺 B. 工业上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O 2 C. O 2 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D. 实验室中可用加热分解水来制取O 2 解析: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O 2 中燃烧更旺。工业上大量制 取O 2 ,可将液态空气略微升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先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从而制得 O 2。O 2 不易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水受热很难分解,实验室中不能用加热分解水的方法制 取O 2,而可用双氧水催化分解或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的方法制取O 2 。 答案:B 34.根据实验规范,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解析: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置于试管上方正中处滴入试管,所以图示A的操作规范正确。图示B的过滤操作缺少玻璃棒引流,不正确。图示C的试管中被加热的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容易使液体冲出试管,不正确。图示D用坩埚钳夹取块状固体从试管上方投入试管,会引起试管破裂,不正确,正确的操作应把试管放平,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试管口,再把试管缓慢竖直,使固体缓慢滑至试管底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