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

准确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

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

一、导言

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

理。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

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

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

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

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

2.1被试

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

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

可量最小单位为mm。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

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

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

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被试划线的姿

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

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

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1.让甲组被试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空白白纸,挡板和划有标准线段的白纸(线与桌边垂

直),要使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见自己画的线和画线的手。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示

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竖线,用笔在白纸上

划竖线,要求按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只要你觉得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画的线。一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向

移动纸,但是你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主试换一张白纸,在对此被试说: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

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并且记住这种感觉,和结果对比,如果这次

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点。总之,要求你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这样一共画100 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如“长了”或“短了”, “正

好”(以20±1mm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3.主试再换一张白纸,并对被试说:

“现在再画最后20条线,这回我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要尽量画的准些。”

4.乙组被试与甲组被试的实验同时进行,画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

{1}告诉乙组被试,除了这一点外,和给甲组被试的指示语都相同。

三、结果

在实验时候,由于有九组无反馈组为了和有反馈组匹配,所以除去了一组的数据。

展现的平均值(加粗字体)的差异

表2

表二进行了t检验,sig<0.01,所以在经过反馈之后有反馈组和无反馈组划线准确性有

显著性差异。

表3 只单看甲组,经过反馈之后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但是不能排除练习效应。

四、讨论

经过本次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我们所期望的并不大相同,实验中各个被试者的特质有

显著性差异,所以导致个体差异无法忽略也无法控制排除。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有些被

试产

生疲劳效应,和主试之间是同学关系比较亲切可能对实验抱有不太认真的态度。由于是

教学实验,条件有限,同一间屋子里同时进行着多组实验,这样,室内嘈杂的环境很容易影

响两组被试的注意力,而且,噪音也会影响被试完成任务的耐心和效率。另外,由于实验并

不是由同一主试进行的,因此实验条件并没有标准化,主试的指示语,主试给出反馈的语气,

主试对被试的要求,例如:手要以前臂的中点为支点等都会有所不同,严格说来,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实验分成多组进行,当有的组提前做完实验

时,剩下的被试会感到焦虑,因此也不能集中精神于当前任务上。所有以上问题都是本实验

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不良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尽量避免。

五、结果

实验结果与期望不相符

六、附录

七、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仪器实验目的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2011年10月26 田家炳楼923 计算机和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试验程序 1、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色度辨别差

别阈限,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 2、掌握明度测量应该控

制的各种因素

3、考察不同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姓名学号成绩

吴丹丹 2009214019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

试验内容: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实验目的:1.通过测量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学会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掌握测量感受性如何控制实验环境方面的因素。

3.学习如何运用渐渐增发和渐减法呈现刺激,平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期望误差、空间误

差、顺序误差和练习误差。

2方法与步骤

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

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8次。

③、每当被试的反应有一次转折时,即开始下一次测定。

3实验结果(报告个人分析结果和总体分析结果,最好有图表,可以参考很多网上相关

实验报告的写法)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

惯误差、期望误差

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

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④、pse(主

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个人实验数据分析:

标准刺激在左在右在

左顺序(1)(2)(3)(4)(5)(6)(7)(8)上限 187.75 184.50 188.75 201.50 192.50 187.50

179.50 206.75 下限 187.25 170.50 188.25 198.50 190.50

185.50 178.50 206.25 绝对差别阈限 0.25 7 0.25 1.5

1 1 0.5 0.25

相对差别阈限0.0013 0.036 0.0013 0.007 0.005 0.005

0.003 0.0013 主观相等点 187.5 177.5 187.5 200 191.5

186.5 179 206.5 为了检验实验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可以分别求出渐增和渐减刺激系列的阈限

值,并对两个阈限值进行检验,如果渐增系列的阈限值显著高于渐减系列的阈限值,则说明

存在有习惯误差;相反,则说明存在有期望误差。

因为是渐减系列的阈限值高于渐增系列阈限值,所以我存在一定的期望误差。

这是50个人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方差标准差

191.4933 188.8069 1.343265306

4.66 0.25

1.515130782 1.218281472 0.699795918

2.43 0.13

0.410218707 0.633913951 4讨论

比较各被试上下限均值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可知,递增系列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高于递

减系列的做高分和最低分,说明本实验中,在进行递增系列的测验时,一般被试者都偏向于

再高于标准刺激的时候认为所给的刺激于标准刺激相等。而呈现递减系列时,被试倾向于在

低于标准刺激是认为所给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通过分析,发现除年龄与实验耗时外,都未

出现显著相关,无法解释年龄与实验耗时的显著相关性。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试验中出现

了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5结论

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容易出现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

应不太明显。 6参考文献

关于这次实验报告的若干说明:

1、在附件里面有两份数据,一份是spss保存的数据文件,里面的数据是我做过初步整

理后的数据(剔除了一些极端数据和重复的数据,大家可以按照±3 sd(或±2.5 sd)的标准

把个别较大的数据剔除以后再做下一步数据分析),另外一份excel里面的数据是从spss里

面粘的50个数据,在总体结果数据分析中大家可以选择excel里面的数据做分析,也可以选

择spss数据文件做分析。(注:要求大家做的都是基础的统计分析,如果大家没有学spss,

可以查找相关的入门书看看,一些基本、简单的操作就够用了,而且非常方便,可以自动生

成图形、表格等;另外,大家计算机公共课也应该都学过用excel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

2、

个人数据结果可以参见下表(参考你们自己拷贝的原始数据的详细记录一栏):

综合8个系列的实验,该被试的平均上限为194.125,平均下限为185.375,则平均绝对

差别阈限为4.375,平均相对差别阈限为2.28%。

(大家把自己的数据按照如上图所示的格式整理好后需要继续考察是否有习惯误差或者

期望效应以及标准刺激的空间位置对绝对差别阈限是否有影响(加分项目))

3、

总体数据结果分析:

? 由于大家现在推论统计才刚开始学,这次实验报告的结果统计分析方法大家主要采用

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画出频数分布条形图),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列表)。 ?

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进一步探究分析男女生的明度差别阈限有

无显著差异等(加分项目)。

4、

作业的上交时间和方式

本次实验报告上交的截止日期是下周5晚上11:00之前,请大家发送到邮箱:

主题名:学院+姓名+学号+实验期日在正文处贴上大家的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方便

批改!),另外以附件形式发送一份word版本的实验报告。篇三: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课题

陈舒2010210621 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

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

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一、实验原理

1) 概念再现: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操作性的、

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的容量。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

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2) 要求:试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

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即是指50%

次能够立即再现。二、实验方案

1)实验者测定的一般方法:数字记忆广度的方法

① 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②如将每一系

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

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

字记忆广度的。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

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

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来计算。本次实验方案:

采用了方法②的测试方案,结果数据中列出了此次测定的数字记忆广度,以及每一水平(数

字个数)列出做对的遍数,如果全对,则为3,如果全不对,则为0(此时实验结束)。 2)具

体实现: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

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

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间隔是750ms,每个数字呈现250ms,从3位数字开始,然后4、5、6…,

直到同一位数字系列的3遍都错了为止或达到12位数字。三、实验结果

=====结果图片

=====

=====结果分数=====

短时记忆广度值: 9.33

------------------ 水平正确率 ------------------ 3 10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100.00%

9 66.67% 10 66.67% 11

0.00% 12 0.00%

------------------ =====备注=====

测验耗时:391秒 [参数表] 数字呈现时间(毫秒)=250 数字间隔时间(毫秒)=750 两组数字间隔时间(毫秒)=1000

四、结论

1) 从实验的设计方面:每组设计三个长数对实验者进行测试,降低了实验的随

机性,可靠性有保证;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次数据的出现频率保持在一个合理

的数值上,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

2) 从图片及结果分数分析得出:随着每次数字的增加,尤其是到8位以后,短

时记忆的能力明显下降,到第11个时就完全记不住了,说明了短时记忆的瞬间性、可扩

展性低的特点。

3) 所遇问题:在记忆数据的同时难以判断每次会出现的数字有几个,导致难以

抓住计数的规律而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

2、什么是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中涉及了哪些心理加工的成分一、实验原理

1)概念再现:反应时即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一个完整

的反应过程,其分为: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

时。它的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

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

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

(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指的是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

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二、实验方案

本实验测量视觉和听觉选择反应时。视觉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看

到红圆按q键反应,看到绿圆,按p键反应。听觉刺激有两个,分别是低音和高音。要求被

试听到高音按p键,听到低音按q键。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

均值内。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

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

三、实验结果视觉测试结果:

=====结果分数=====

选择反应时: 414ms

错误次数: 3次

=====备注=====

测验耗时:176秒组号对应的名称=1 视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听觉测试结果:

=====结果分数=====

选择反应时: 349ms篇四: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

摘要: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测定在不同先定概率下,4名女生被试对呈现信号和

噪音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其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并绘制接受者特征曲线。检测被试

辨别力、判断标准的高低和面对不同先定概率下的反应偏向,测出被试对信号和噪音的辨别

能力。结论:1.被试的辨别力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接近0.5时,被试的辨别力弱;

2.被试的判断标准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低时(为0.2),标准严格;

3.不同被试的

roc曲线不同。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有无法、辨别力、判断标准、roc曲线

一.引言

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阈限的理解,

将个体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无法解决

的问题。是以统计判定论为根据的理论基本原则是把刺激的肯定程度用有序的方法数量化。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或称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的研究

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问题。在心理学中,它是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收者”

在某一观察时间内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

信号检测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决策。信号检测论本身就是一个以统计判定为根据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某一观察到的事件,从两个可供选择的方面中选定一个。人们要想作

这样的决策,必须有一个选择的标准。由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人在作选择决策时往往不是对就是错,因此当刺激超过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有信号反应,当刺激达不

到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无信号反应。

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的感官、中枢分析综合过程看作是一个

信息处理系统,应用信号检测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对它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把人类个体

比作一个信号感受器,具有对信息辨别的感受能力能在信号的背景噪音不易分清的实验条件

下根据可供选择的假说选定一个做为判断标准报告出现的是信号还是噪音。如果把噪音除外,

人类个体所测定的感受性及主观态度就可以被分开。

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中具体应用时,常把刺激变量当作信号,把对刺激变量起干扰作用

的因素当作噪音,这样就可以把人接收外界刺激时的分辨问题等效于一个在噪音中检测信号

的问题,从而便可应用信号检测论来处理心理学中的实验结果。提高信号检测的能力就意味

着要提高信号检测的正确率,是结果更为可靠,减少盲目性(任立国,2001),而观察者是否

报告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信号出现的概率,一个是是报告对错与会受到的奖罚程度。在

船舶瞭望、敌机侦查等漏报代价重大的事件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选用较精确的方法,

并尽可能提高相关人员发现危险信号的敏锐性。(张铎,2007)信号检测论在司法中也有广泛

应用,认证是证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只有经过准确认定才能运

用证据,使案件的结论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乐国安,李安)。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断可以有四种结

果:击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本实验的目的:以信号检测论有无法为手段,检验

当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对被试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是否都有影响,

并学习绘制roc曲线。

二.实验方法

1.实验目的:

经过重量辨别,学习信号检测实验的有无法,掌握信号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

2.实验仪器与材料: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100克,104克,108克和112克的重量各一个。

3.被试:安徽大学10级哲学系应用心理学,4名女生,20—21岁。

4.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把104、108和112克的重量与100克的重量各比较10次,选出一个在10次比较中有7

次或8次觉得比100克重的重量作为信号刺激(sn),100克的重量作为噪音(n)。

主试按下列3种不同的sn、n出现的概率安排实验顺序:

(1)(2)(3)

p(sn) 0.20 0.50 0.80 p(n) 0.80 0.50 0.20 (2)正式实验

a、在每50次实验开始前,先让被试熟悉一下信号和噪音的区别,并告诉被试在这50

次中信号出现的概率。

b、主试按顺序呈现刺激,每种先定概率做100次,其中信号在前和信号在后各50次。

50次中信号和噪音出现的顺序按随机原则排列。哪一次呈现信号,哪一次呈现噪音务必搞清

楚。两次呈现刺激的时间间隔至少3秒,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连续不断地呈现刺激。

c、被试提举重量时,提得高低、快慢要前后一致。提举后,若判断为信号就回答“信号”,

主试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内记下“+”号;若判断为噪音就回答“噪音”,主试就记“—”

号。每做完50次休息2分钟。

d、按上述方法,直到做完300次为止。

e、换被试重做上述实验。

三、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附录)

1、根据300次实验结果,按先验概率的不同,列出3个2×2方阵,并计算相应的击中

条件的概率p(y/sn)和虚报的条件概率p(y/n).

2、根据估计的三对p(y/sn)和p(y/sn),以p(y/n)为横坐标,以p(y/sn)为纵坐标,

画出roc曲线。

3、把同各对p(y/sn)和p(y/n)相应的z值和o值查出来,并计算d’和β,列表如

下。

四、分析与讨论(误差分析和研究展望)

被试反应=客观的感受过程+主观的决策过程,传统心理物理法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

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反应分开。信号检测论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下对传统阈限测

量方法前提的质疑中得到发展的,是阈限测量的完善过程。

说明被试重量辨别的感受性,以及sn的先验概率对被试判断标准的影响。 1. 通过roc

曲线可以看出,被试的重量辨别的感受性较强。roc曲线较靠近对角线,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不高。不同人的感受性有差异,但不影响判断标准。?!(依据数据) 2.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者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

(或先验概率)。感受性d’会受先定概率的影响。

从图一中可以观察到被试甲与被试乙的两条roc曲线与偶然事件直线的距离都相距得比

较远,可知两位被试的感受性d’都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实验器材的缺陷,其中的误差也是

不小的(后面有详细说明)。

从表1与表2中可知,被试甲的感受性d’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而增大,而被试乙的感

受性d’则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而先减少再增大。

按照理论分析,当先定概率处于中间(0.5)时,信号与噪音出篇五:实验心理学实验

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

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

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

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

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

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

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

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

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

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

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

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

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内取五个点,每步变化在2毫米,每种间距做8次,随机安排顺序。

主试对被试的指导语必须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为二,当

感觉为一点时报告为一,不能确定时,报告说不知道。

每隔20次休息几分钟。被试有时会产生相对持久的两点后像(即即使只有一点或两点相

距很近也报告为两点),此时要让被试休息。每隔数十次插入一个一点刺激,测试是否有这种

后像。

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两点记为+一点记为-不知道的记录为?插入的刺激回答不记录。

全部测完后,在记录中挑出?重新测量以获得确切的判断。

2.5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法

3 结果

表1 刺激量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40) 图1 刺激量和反应为两点百分数图

4 讨论

4.1恒定刺激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只用经常被感觉到的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度地带的5-7个刺激;而

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随机呈现的;根据出现的次

数来决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来求阈限。

4.3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响度绝对阈限?

(1)用最小变化法粗略测定被试响度的两点阈:上升,下降序列各5次,找出被试既不

是100%的判断为有,也不是100%的判断为无的大致范围,将这个范围5等份,就可选出间隔

相等的5个刺激;

(2)将这5个刺激按随机原则呈现,各8次,共40次;

(3)每呈现一个刺激后,被试感觉到有就报告为“有”,感觉到无就报告为“无”。主试

分别记录为“+”,“—”。

(4)每测试25分钟休息2分钟。

5 结论

呈现刺激间距在差别阈限以下时,被试较难察觉;而在差别阈限以上时,反应的正确率

高。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 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心 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 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变量。 实验的三个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二、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 (二)对在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972年提出,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 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一)因变量的分类对因变量测量的指标 (1)客观指标: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的 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目的: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指导语的要求:内容确定;指导语要完全;简单明确;指导语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反应指标选择的标准:有效性(最重要),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影响有效性的典型情况: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它们统称天地效应。 天地效应: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使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 四、控制变量(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的对主 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事前控制: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事后控制:5、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等)。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