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漫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漫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漫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漫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漫谈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的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历史上经常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族而言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经济史的分支,又是中国民族史的分支,同时又和民族学、民族经济学、边疆史、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整体构架、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资料及发展脉络等进行较为宏观的整合、梳理和描述,而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资料尤其重要。

客观地看,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为人们所忽视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已出版的经济史著作,基本上都是有关东部发达地区的,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没有考虑民族因素和文化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民族经济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及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况浩林的《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阿岩、乌恩的《蒙古族经济发展史》;沈斌华主编的《鄂温克族经济简史》;赖存理的《回族商业史》;卢明辉主编的《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陈高华、史卫民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等。这些论著填补了大量学术空白。

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地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著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难点较多

首先,是研究角度和切入点问题。近年来,区域经济史研究很热,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不能不考虑民族和文化的因素。因此,以少数民族经济关系为对象的民族经济史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按民族、地区研究,也可以按经济类型、年代研究。但不论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均应注意民族、地区、类型、年代几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注意各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这种关联中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经济运行及其机制。这样,少数民族经济史才可以构成中国经济史中相对独立的、有机联系的

体系。

其次,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利用问题。一般而言,少数民族经济史可利用的资料包括汉文古籍和档案资料、少数民族古籍和档案资料、考古材料、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和民间传说等。这些材料可以具体、生动、翔实、真切地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面貌的各个方面,大大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应当说,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资料还是不少的。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对这些资料没有系统地收集整理。从一项项资料、一个个专题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资料,实乃学科发展的奠基性工作。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意义重大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也曾说过:“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共同为发展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只有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才能认识国情,预见未来。

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很自然地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论证上,并取得了巨大成绩。现在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与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更为密切的一些课题上。例如,历史上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及其现代化发展问题、新时期经济转型与文化保护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问题、历史上的农牧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生态移民问题、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如何为当代服务的问题等等。

这些课题的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社会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学界的关注。中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边疆省区,多元文化、多元生态文化共存。当前,有些搞经济学的学者研究民族经济史,有些搞经济史的学者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把民族经济史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说,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必须树立五种意识,即全球的意识、当代的意识、历史的意识、中国的意识和民族

的意识,以此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学科体系,从而更好地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新书通报(2011年第4期)2011

新书通报(2011年第4期)2011.8.28 题名责任者出版者索书号《文学论文索引》全编.上中下刘修业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Z89/9 《云南文史丛刊》目录汇编.1985-20云南文史研究馆编云南省文史研究会Z87/14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陈佳贵,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F123.2/17 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D668/14(2011) 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社科院预测科学研科学出版社F123.2/16 安徽三大家族与近代中国实业研究施立业,李良玉主编合肥工业大学F429.54/1 宝树园文存.六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C53/146 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张海惠主编中华书局K207.8/4 辩论“中国模式”丁学良著社会科学文献D616/12 博弈与妥协:晚清预备立宪评论周叶中,江国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921.02/4 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D091/6 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D521-61/1 城乡福利一体化:探索与实践都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632.1/9 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美)阿兰·B.阿尔清华大学出版G206.2/7 传统与现代之间韦政通著中华书局B2-53/10 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经济增长庄子银著武汉大学出版F062.4/7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著中华书局B234.52/1 从工具选择到价值认同:民国立宪评论周叶中,江国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D921.02/2 当代农村社会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与思宋蓓主编安徽人民出版F327.54/8 滇考校注云南省参事室,云南省云南民族出版K297.4/5 滇考校注云南省参事室,云南省云南民族出版K297.4/5 滇诗丛录简编王运生编选、注释云南民族出版I222.7/22 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鲁苓著社会科学文献H087/1 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治理(美)安瓦.沙主编清华大学出版D501/11 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瑞典)亚历山大.佩武汉大学出版D90/45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著中华书局B248.914/1 顾颉刚读书笔记.十七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G792/2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220.7-53/2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王学典,李梅,孙延杰中华书局K825.81/16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892-53/1 顾颉刚日记.十二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K825.81/15 国计学:修订版程碧波著社会科学文献F0/40 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龙庄伟,曹广顺,张玉中华书局H1-53/6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一)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十年》(一) (八)农业经营方式、结构、规模与城乡关系问题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民人口在世界农民人口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局面。29]因此,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新中国农业经济史方面的论着较多。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已出版了《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当代中国的畜牧业》等书。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合编了《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业部编辑了《全国林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于1991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陈守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全国性的新中国农业史专着:林毅夫撰写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出版)获1993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王耕今、张宣三主编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则研究分析了1949年至1989年的农业积累问题。陆学艺主编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记实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典型资料。陈吉元等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

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区域农村经济研究方面近年出版了:山东省农科院编写的《山东农业发展历程与新趋势》(山东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洪惠良等编写的《绍兴农业发展史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苏省农村厅编写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省农调队编写的《河北农村四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在论文中,陆学艺的《四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2期),顾海《四十年来我国粮棉油猪生产增长规律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张森福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政策》(载《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翟振武的《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1949-1979)》(载《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邢建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历史分析》(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等均是通过纵观新中国数十年农业历史阐述某一方面观点的文章。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大量成果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其中焦点集中于研究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及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其中的诸多观点虽然不是针锋相对的,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关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农业政策等等诸多方面。杜润生的《中国农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一、1978年以来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实的功底。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 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 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 与财政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 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丁?八十年代中叶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农业合作化史等经济史专题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杨坚白等撰写的专著《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建国以来至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得失,得到经济学界的好评。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虽然不是经济史专著,但是对经济史的许多重耍问题作了研究阐述,对经济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经济史专著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汪海波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左春台等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赵梦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曹尔玢等的《新中国投资史纲》、夏泰生、李震的《中国投资简史》、庄启东等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叶善蓬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关于一条材料的标点理解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 210093) 明代隆庆年间,徽商黄汴撰有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初刊于隆庆四年。1993年,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第82题名5水陆路程便览6收在子部#丛书类。1992年9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正泰先生的校注本。卷七有一段文字,杨校注本标点为/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 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 1对此标点,人们多无异议,并进而理解为苏州等府不征门摊税,因而促进了该地商品流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如陈学文先生在其5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6o第19页称,/税收在正史中虽有记载,但对苏州的不收门摊税则缺记,苏州商业、城市的繁荣与此关系甚大。据壮游子5水陆路程6记:-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可见苏州的兴盛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收门摊税则是一大因素也。0在第46页称,5士商要览6/也介绍了苏州之所以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5士商要览6记:-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货益聚于苏州。.在5水陆路程6卷七更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苏州。.0在第110页主张:/顺便说一下,过去学者研究苏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是由于丝织业发展与丝绸商品贸易所推动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与苏州不收门摊商税很有关系,-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在第161)162页介绍5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6时说:/苏州几乎是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其所以经济特别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门摊不收税。卷下第四十三条:-朱昌瑞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准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0在第192页介绍5士商要览6时说:/该书有一条资料很有意思,不经意地却传达出明代苏州为什么这么繁荣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未引人注意,说明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负面效应甚大。第十条5杭州府由苏州至扬州府水路6中写到:-江南苏松常镇嘉湖等府,皆系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云云.。,,0 不独陈先生据此理解为嘉靖七年后苏州等府不再征收门摊税,反复强调,而且台湾中兴大学罗丽馨教授也在其5十六十七世纪手工业的生产发展6一书?中作如是理解,但又无法理解当时的征税现实,故称:/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载: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 # 149#1o?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黄汴撰、杨正泰校注:5天下水陆路程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属于鱼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沿江两岸。解放前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过着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捕鱼、狩猎、采集生活。鱼兽等动物的肉和皮毛是他们衣食的主要物质来源。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狍、鹿、犴等兽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熟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 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鞋、靴、帽及手套等。这类服装颜色多为本色,式样比较单调,其实用价值大大高于审美价值。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与渔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一、1978年以来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生 了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不唯上、不唯书, 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借鉴和比较国际上 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研究是经济 学研究的基础。纵观近现代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一不对经济史有浓厚的举和扎 实的功底。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史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建立在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经济 史研究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以严中平先生为代表的,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 中国近代经济史已经从科研单位到高校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硕果累累的专业队伍。相对而言,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 义经济史的研究,则起步迟缓,力量薄弱得多。除了“文革”以前寥若晨星的 个别著作以外,由国家予以关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叶以后。 当时国务院采纳了于光远等同志的建议,由齐燕铭同志直接领导,在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筹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由赵效民同志负责。这就是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前身。此后,在十余年的时间中, 与财政部合作,开展了对新中国的前身――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的研究。抢救了一批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批学术资料书籍和学术专著。其中专著如《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等。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大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叶 以后,其中主要成果有:较早出版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简史》,陆续出版的马洪、邓力群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各个经济部 门卷,中国土地改革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农业合作化史 等经济史专题著作;较为详尽的有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经济史》(1949~1984);下限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孙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杨坚白等撰写的专著《新中国经济的变迁和 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建国以来至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及其得失,得到经济学界的好评。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撰写的《若干 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虽然不是经济史专著,但是对经济史的许多重要问题 作了研究阐述,对经济史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经济史 专著也不乏真知灼见,如汪海波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新中国商业史稿》、左春台等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简史》、赵梦涵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49~1991》、曹尔?d等的《新中国投资史纲》、夏泰生、李震的《中国投资简史》、庄启东等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叶善蓬 的《新中国价格简史》、李子超的《当代中国价格简史》、董志凯的《跻身国 际市场的艰辛起步》、袁伦渠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路建祥的《新中国信 用合作发展简史》、迟孝先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史》、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编 的《中国社会主义物资管理体制史略》、财政部编的《中国农民负担史》、宫 成喜的《中国财政支援农业简史》等专著也在一个方面填补了新中国经济史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 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分为11个方向,樊胜岳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黄健英的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李克强的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李澜、罗莉的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宋才发的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王文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谢丽霜的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杨思远的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张丽君的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专业备注 招生导师(或导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 师组)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三、导师介绍 黄健英:教授,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点负责人。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十年》 (三)第一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一百年来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全国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从产值结构判断。从就业结构及城乡人口结构看仍表现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并且自八十年代以来与世界现化化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工业化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长期的热点。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它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阶级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扼要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然而1957年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对于资源配制作用甚小,加之在政治运动中,又将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简单等同起来,“以至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重工业自我循环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在建国以后的30年间,我国在经济落后和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提出了不同看法。近年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作为我国

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其中如刘国光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探索较早的著作。其着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历史分析。该书认为:1953年8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执行的结果也是好的。”(88页)“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上却没有这样做。‘一五’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间,基本上走的是以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一五’后期,农轻重之间已出现了不协调的苗头……‘二五’以后,除了个别时期外,农、轻、重的关系长期陷于严重的结构性失调”(143页)。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一一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出了否定的看法:“这一经济战略是在建国以后50年代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所选。作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从而继扭曲的宏观政策之后,在逻辑上便导致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矛盾,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因此就需要由政府出面,人为压低制率、汇率、能源和材料价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分为11个方向,樊胜岳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黄健英的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李克强的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李澜、罗莉的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宋才发的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王文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谢丽霜的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杨思远的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张丽君的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本专业备注 招生导师(或导 师组)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 樊胜岳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 协调发展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黄健英民族经济现代化研究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李克强 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与民族 地区财政政策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李澜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战略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罗莉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战略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宋才发 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 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王文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谢丽霜 区域投融资与民族地区经 济发展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杨思远 当代中国经济与少数民族 经济理论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 张丽君 民族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 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2理 论经济学③300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拟招收普通计划生2人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八)农业经营方式、结构、规模与城乡关系问题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 我国农民人口在世界农民人口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局面。[29]因此,中国的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 新中国农业经济史方面的论著较多。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已出版了《当代中国 的农业》、《当代中国的林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当代中国的农 作物业》、《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当代中 国的畜牧业》等书。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合编了《中国农村 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业部编辑了《全国林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于1991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陈守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全国性的新中国农业史专著:林毅夫撰写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出版)获1993年孙冶 方经济学著作奖。王耕今、张宣三主编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则研究分析了1949年至1989年的农业积累问题。陆学艺主编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记实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典型资料。陈吉元等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区域农村经济研究方面近年出版了:山东省农科院编写的《山东农业发展历程与新趋势》(山东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洪惠良等编写的《绍兴农业发展史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苏省农村厅编写的《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省农调队编写的《河北农村四十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在论文中,陆学艺的《四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2期),顾海《四十年来我国粮棉 油猪生产增长规律的实证研究》(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张森福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政策》(载《农业经济问题》 1990年第7期),翟振武的《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1949-1979)》(载《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邢建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历史 分析》(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3期)等均是通过纵观新中国数十年农业历 史阐述某一方面观点的文章。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大量成果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 来的十余年。其中焦点集中于研究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以及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其中的诸多观点 虽然不是针锋相对的,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 关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农村 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自然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农业政策等等诸多方面。杜润生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论及八十年代前叶我国农业改革各方面的问题,侧重于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郭书田主编的《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关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摘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另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与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原因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加快发展(包含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这是依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状况和整个国家的状况采取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原因。 1.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其相对落后 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受到国内发动统治阶级与本民族剥削阶级的严重剥削,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摧残与束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贫困与愚昧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全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特别落后,就连公路也很少,全部依赖肩挑背扛,牛拉马驮,文化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状态,文盲比重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医药稀缺,经常发生流行疾病,人口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因为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发展相比较,差距依旧较大。在这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想赶上先进民族,那就得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状况下要想调动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加速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得在自身奋发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国家与先进民族给予相应的帮助。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全面地支援与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与国家的帮助与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三)第一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一百年来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全国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从产值结构判断。从就业结构及城乡人口结构看仍表现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并且自八十年代以来与世界现化化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工业化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长期的热点。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它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阶级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扼要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然而1957年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对于资源配制作用甚小,加之在政治运动中,又将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简单等同起来,“以至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重工业自我循环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在建国以后的30年间,我国在经济落后和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提出了不同看法。近年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其中如刘国光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探索较早的著作。其着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历史分析。该书认为:1953年8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执行的结果也是好的。”(88页)“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上却没有这样做。‘一五’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间,基本上走的是以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一五’后期,农轻重之间已出现了不协调的苗头……‘二五’以后,除了个别时期外,农、轻、重的关系长期陷于严重的结构性失调”(143页)。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一一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出了否定的看法:“这一经济战略是在建国以后50年代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所选。作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从而继扭曲的宏观政策之后,在逻辑上便导致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矛盾,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因此就需要由政府出面,人为压低制率、汇率、能源和材料价格、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在这样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源就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配置制度。而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进行统购统销的需要,又分别实行了工业中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形成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相配套的微观经营机制。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这种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造成产业结构扭曲和劳动激励不足,表现出抑制经济发展和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效果。不仅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绩效确凿地证实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能成功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目标,从其他实行类发展战略的国家的经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3-4页)。因此,该书提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战略转轨”,“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8-9页)。因此,要将“赶超战略”转变为“比较利益战略”。由于该书的侧重点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对策,对历史上方针政策的选择与分析缺乏实证,有简单结论的倾向。比较起来,金碚所著《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课型:欣赏课 二、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4、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选择部分较为熟悉的本地民歌作浏览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对音乐作品不同特点的影响,并简单了解本地的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视民族音乐。 六、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 2、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 七、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