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可助诊断。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应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继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发静脉血栓,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孕妇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早在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

除以上原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所以解剖原因也可是血流减慢。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产后等,其中血流缓慢时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上所见的患者亦大部分发生在左下肢。除此,静脉的瓣膜袋、腓肠肌静脉窦,也是造成血流缓慢的因素。

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

通常,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可是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专家指出,术后数日内血液中血小板较正常高2-3倍。血小板对胶原纤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静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另外,血小板增高,在血小板内合成的血栓素也增高,血栓素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不能消除血栓速的生物效应,最终形成血栓。此外,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由于严重的失血,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增多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使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而诱发血栓形成。

国外报告妇女口服避孕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比正常人多5倍。各种恶性肿瘤,在崩解产物中含有组织凝血因子,也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据报道,肿瘤手术后并发下肢神静脉血栓形成率高达40.9%。

三、导致静脉壁损伤的病因

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总之,当静脉壁损伤后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可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1.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等机械性损伤,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骨干骨折损伤股静脉,股骨颈骨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损伤髂总静脉等,均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施行直接涉及静脉的手术,如深静脉瓣膜修复术、静脉转流术和静脉段移植术等常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反复穿刺静脉或于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亦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据有关报道120例,因静脉或静脉内膜受损者4例,分别为静脉穿刺、大隐静脉切开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和腘静脉铁皮伤。因血管术后发病者43例。妊娠期子宫体逐渐增大,对髂静脉产生压迫;骨盆、髋关节及股骨上端的手术,也可间接或直接地损伤股髂静脉,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19世纪Virchow曾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为血管壁改变、血液性质的改变及血流的变化(图5-1)。血液的正常状态是通过血管内皮系统、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来完成的,其中如发生异常即可能出现病理性出血或血栓形成。所谓血栓性因素是指先天性或由于基础疾病而导致的继发性原因使血液中各系统之间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也与上述三要素有关。 一、血管壁的改变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血管通透性,调节血管紧张度,抑制炎症反应及维持物质合成代谢(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激素、脂蛋白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等方面有重要的功能。此外,内皮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种成分参与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调节,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1.血管内皮细胞对凝血系统的调控 (1)血管活性物质对凝血机制的调节: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不仅对血管紧张度进行调节,对凝血系统和局部炎症反应都有重要调节作用。血管活性物质主要分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0、前列环素PGl2等)和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内皮素ET-1、血栓素TXA2、血管紧张素Ⅱ等)。其中血管活性物质中与凝血系统密切相关的主要有N0、PGI2和TXA2。凝血反应是开始于血管内皮损伤部位的血小板黏附,接下来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栓

素A:(TXA:),能使血小板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促进作用。此外,内皮细胞的Weibel- Palade小体释放的P-选择素也参与血小板活化,在启动和加速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因子(TF)对凝血机制的调节:血管受损时,暴露TF和胶原,通过vWF 和纤维蛋白原介导的黏附和聚集,使血小板形成止血栓子,并为凝血反应提供其表面。TF作为 FVII/FVIII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而形成血栓。 2.血管内皮细胞对抗凝系统的调控 (1)血管活性物质对抗凝机制的调节:当血管内凝血反应发生时,内皮细胞会产生N0,它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并释放PGl:,使血小板内的AMP浓度升高,抑制血小板的凝集,调节凝血系统。 (2)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蛋白S(PS)对抗凝机制的调节: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存在三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即AT一Ⅲ、TM和Ps。AT一Ⅲ不仅对抗凝血酶的凝血作用,而且对其它丝氨酸蛋白酶类的凝血因子(IXa、Xa、XIa和XIIa)也有抑制作用,如果它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结合时这种作用会被增强1000倍;作为内皮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的TM是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当它在血管内与凝血酶结合后,不仅能使其凝血活性降低,还能迅速与蛋白C(PC)结合,使Pc活化速度增加约1000倍二活性蛋白C(APC)能使FVa和FⅧa失活,从而达到抗凝目的:PS可由内皮细胞合成,它作为激活PC的一个非酶性的辅助因子结合在磷脂表面.加速APC灭活FVa和FⅧa。在纯化系统中,PS 通过抑制凝血酶及FX的活性,活化与FⅧ结合的复合物,表现出APC非依赖性抗凝活性。 (3)内皮细胞产生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对抗凝机制的调节:TFPl是在内皮细胞和肝脏内合成的分子量为42 000的糖蛋白,它在血液中除少量与脂蛋白结合外,大部分 (50%~90%)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旰素样物质结合存在。TFPl 与FXa结合后,抑制FXa 的活性,并且TFPl—FXa复合物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与FⅦ结合,从而阻止FIX和FX的活化,抑制凝血异常。 3.血管内皮细胞对纤溶系统的调控 当血液发生凝固,内皮细胞是通过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并激活纤溶系统的。t-PA抑制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使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发挥溶栓效果。T-PA主要受内皮细胞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l-1)的控制。因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t.PA和Pal-1的平衡巧妙地控制纤溶系统。 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主要分为急性血管内皮损伤和慢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目前认为,慢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其结果表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HD)能使内皮细胞对凝血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血栓的形成。即动脉硬化使内皮细胞释放的t-PA减少而使Pal-1的释放增加,同时由于内皮细胞的损伤使PGl:生成减少,这样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处理血栓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栓的形成。急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因为休克、血管炎、机械损伤、败血症等,这些因素使体内的细胞因子(白介素、干扰素-B等)产生增加,导致内皮细胞对Pal-1等释放增加,抗凝物质TM、肝素样物质以及t-PA释放减少,内皮细胞不能处理过剩的血栓导致血栓形成。 正常情况下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产生多种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进行调节,因而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在某些病理因素存在的条件下,这种平衡及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 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 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 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 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 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 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 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

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7、如何评估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级 8、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原则是: 9、基本预防包括内容有哪些? 手术操作轻巧: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规范止血带的应用 术后抬高患肢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 术中和术后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10、物理预防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断方案 一、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边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边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原则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备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浮现营养障碍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取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依照病情选取活血化瘀作用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导读: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针对脉络寒凝证、脉络血瘀证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的治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 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比较多,有除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外,下肢静脉血栓治疗还可以使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注意护理环节。接下来小编给各位患者介绍三种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首先需要辩证分析病情。脉络寒凝证的患者通常都是因为寒邪入侵,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以及阳气受阻而导致的。患者可以熏洗患肢,中药煎剂熏洗可以温经通脉散寒。患者要先煎中药包,然后用来熏小腿,等到温度降到40℃左右,再把患肢泡在药液中,每日要熏洗2次,每次大概需要20分钟。患者也可以配合针刺治疗,选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血海以及解溪等,留针需要15~20分钟。 脉络血瘀证患者通常都是因为长时间寒凝络脉或者脉络闭塞导致的,夜间疼痛会加重,皮肤会变成暗紫,指甲会变厚和变形,生长速度比较慢,肌肉萎缩。患者同样是要熏洗患肢结合针刺。患肢的疼痛会加剧影响到睡眠,病人通常都要抱膝坐立,通过捏压患肢来转移疼痛,但是会让血流不流畅。所以,患者在感觉疼痛时一定不要挤压患肢,让患肢保持顺畅,让血流畅通。

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会因为气滞血瘀以及久郁化热,患肢出现酸胀麻木和烧灼疼痛。皮肤变得干燥,脱屑,光薄或者皲裂,指甲变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患者在这个阶段不能长时间行走,不能熏洗患处,也不能进行针刺。可以采取耳针止痛疗法,针压丸法,使用的穴位有神门、交感、心和下肢。患者的鞋袜尽量宽松一些,避免磨破。患肢指甲要保持清洁,清洗患肢的水温不要超过40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可助诊断。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应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继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发静脉血栓,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孕妇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早在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活血化淤辨证治疗: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瓦楞子、猫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气消痰的莱菔子、薤白、橘红、陈皮等,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三、理气活血化淤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反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 年9 月第32 卷第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概念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疾病。 ?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 三、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DVT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七、DVT的临床特征 不同患者DVT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深静脉部位、发生速度、阻塞程度、侧枝循环建立、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等因素影响。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和压痛、肿胀、静脉曲张、皮下静脉凸出、患肢轻度发绀,可伴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上肢DVT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并可使肢体长期伤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不易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因而患肢肿胀并不明显,可引起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中心静脉通路破坏及病变部位的血液外渗。 DVT常见的并发症是PTE,重者可导致死亡。 八、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观察与记录,抬高患肢,有效止痛。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 饮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九、健康教育:戒烟、饮食、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保护静脉、及 时就诊。 十、 十一、(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完整版)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主整版) 神经科医生都应能够识别和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VT )。由于其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于"常规”卒中,且经常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增加了诊断难度。合理、及时地获得和解读CVT的脑部影像往往具有挑战性。尽管CVT可导致死亡或残疾,但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本文综述了成人CVT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最新知识。旨在为普通神经科医生、卒中内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急诊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本指南管理建议部分基于AHA/ASA的指南以及最近的欧洲中风组织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SO-EAN )的指南。 CVT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学 CVT是由大脑主要静脉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较小的滋养皮层静脉(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CVT是青年卒中(女性占2/3 )的重要原因,可以模拟具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且只能通过合适、及时的脑部影像来识别,所以经常被漏诊或误诊。CVT占所有卒中的0.5-1.0%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z其部分原因可能与妊娠、产褥期和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有关。血液从大脑小静脉

流入深静脉系统的较大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ROSenthal )基底静 脉和GaIen 静脉),然后流入硬脑膜窦(包括直窦、横窦和矢状窦), 最后流入颈内静脉(图1)。 SUPeriOr SagittaI SinUS Vein OfTrOIard Straight SinUS Vein Of Labbe In ternal jugular vei n TranSyerSeSinus 图1正常脑主要静脉和静脉宴的时间飞跃法MR 静脉造彩 血液瘀滞.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VirXhOW 三联征)导致血栓 前和纤溶过程之间的平衡破坏r 从而导致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静脉 血管阻塞导致静脉压力增加、毛细血管灌注减少和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虽然最初通过脑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得到代偿,但静脉压持续升高可 Vein Of Galen | Λ?√L Internal Cerebral VeinS COnfluence Of SinUSeS SigmOidSi nu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三大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三大主要原因 *导读: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静脉血流滞缓 诱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血流滞缓,例如长时间卧床不起,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 血栓形成发生的起始部位是比目鱼肌静脉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左侧,大约有2/3的人群左镕静脉被右骸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3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大约有1/4的人群韶外静脉有瓣膜,甚至先天性膜状闭塞,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高渗溶液和刺激性溶液,如有机碘溶液、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此类病因较为少见。 3.机械性损伤:静脉撕裂伤、局部挫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

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下肢静脉血栓。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大型手术,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教聚能力增强,术后纤维蛋白镕酶和血清前纤维蛋白镕酶的抑制剂水平均有所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切除脾的手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3.严重脱水或烧伤使血液浓缩,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4.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鼓蛋白和凝血活家等。 5.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可使血凝固度提高。 6.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的剂量过大,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7.药物的临床应用可降低抗凝血酶皿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如长期口服避孕药。

最常见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最常见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 ?最重要的长期并发症是关节松动及磨损 1.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最常见并发症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血栓停留在下肢问题并不太严重As long as the clots remain in the legs they are a relatively minor problem. –如果血栓脱落经心脏栓塞肺动脉可导致死亡Occasionally they dislodge and travel through the heart to the lungs (pulmonary embolism). death can result from embolism. –肺栓塞发生率为数百分之一The chances of PE are one out of several hundred.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Encouraging activity as soon as possible ?压力袜子促进血液流动Pressure stockings to keep the blood in the legs moving ?药物应用防止血栓Medications that thin the blood and prevent blood clots from forming 2. 感染Infection ?初次关节置换感染率1%,翻修手术感染率3% About 1% for first OP,for revision 3% ?预防Prevention –层流手术室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抗菌素合理应用Antibiotics –缩短手术时间Shorten operation time… –好的经验Good experience ?感染高发因素High infection rate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糖尿病rheumatoid arthritis or diabetes –长时间应用激素taking cortisone for prolonged periods of time, –既往关节感染病史joint has had previous infection –手术时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牙齿、膀胱等)have infection anywhere else (teeth, bladder, etc.) at the time of surgery. 3.假体松动Loosening of the prosthesis ?取决于Dependent on –手术好坏How well the surgery is done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312876.html,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林召梅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w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 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多见,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左右[1]。据研究 报道,ICU患者DVT的发病率为31%[2],DVT也是ICU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15例DVT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及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DVT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在76-22.5岁,神经外科7例,胸外科2例,脊髓损伤1例,外伤5例。 1.2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高、皮肤色泽改变,Homan征阳性。 1.3发病原因分析 根据Virchow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静脉瘀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将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心肺功能、动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和脱水药物的使用作为危险因素。 2 结果 证实ICU病人DVT的发生于与多重危险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动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脱水药物、机械通气等均使DVT的发生率增加。本病例中12例在ICU治疗期间痊愈,2例死亡,其中一例病人放弃治疗,另一例病人死因为脑部疾病,1例好转返回普通病房,出院时痊愈。 3 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基本常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基本常识 1.评估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静脉内血液斑块形成的情况。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被称为深静脉血栓。栓子可能从它生成的部位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这种情况被称作栓塞。VTE有很多临床表现。静脉血栓形成-般都是无症状的,偶尔会出现疼痛和下肢水肿。有一部分栓子会进入到肺里,导致潜在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有症状的静脉血栓形成,经常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会带来长期的症状。因此导致静脉溃疡和栓子发生后肢体的改变,表现为慢性疼痛,肿胀和皮肤改变。 2.VTE 的病因(Virchow三主因) ★血流的中断,常见于长期卧床石膏或支架制动。特别是合并有脱水和既往的静

脉疾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壁受损,如手术、创伤或炎症。甚至是年龄相关性的下肢静脉变化,如静脉曲张。 ★血栓形成倾向(高凝)。比如,促凝因子或特深药物导致的凝血和纤溶之间的不平衡。 3.VTE的流行病学 每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000万例VTE。美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VTE。欧洲更多,有54 .4万人。一般认为亚洲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少于白种人。近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亚洲发生率与西方发生率所差无几。亚洲国家手术后发生率特别高。同时也证实了急性疾病的住院治疗,与VTE风险8倍升高独立相关。 来自亚洲的研究证实接受骨科手术(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全髋置换)的住院病人,具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

4.危险因素 1)病人相关因素 ·活动性肿瘤,或抗肿瘤治疗 ·年龄大于60岁 ·入住重症监护室 ·脱水 ·已知的血栓形成倾向 ·肥胖 ·一个或多个显著的医疗并发症,比如,心脏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炎症状态·本人或一级亲属的VTE病史 ·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