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

学案 鲁科版

考纲点击

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氮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的循环

2.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气很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高温或放电时可与某些物质反应,N 2表现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与O 2的反应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

反应式为:N 2+O 2=====放电2NO

说明:在雷雨天气,汽车的发动机中均可以发生该反应。在该反应中,N 2表现出还原性。

(2)与H 2反应:N 2+3H 22NH 3

3.氮的固定

①定义: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②分类:

氮的固定???

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闪电,约占10%生物固氮约占90%人工固氮????? 合成氨仿生固氮

4.氮的氧化物(NO x ,x =0.5、1、1.5、2、2.5) 颜色 气味 毒性 密度 溶解性

NO 无色 无味 有毒 比空气稍大

NO 2 ________气味 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

2①2NO+O 2===2NO 2(常温下无色,NO 气体遇空气迅速变为______色;NO 有毒,是因为与血红蛋白易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②3NO 2+H 2O===2HNO 3+NO(红棕色气体被水吸收后气体体积减少了______)

③2NO 2N 2O 4(无纯净的N O 2气体,盛有红棕色气体的玻璃球放入冰水中,发现气体颜色迅速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1)4NO +3O 2+2H 2O===4HNO 3,4NO 2+O 2+2H 2O===4HNO 3,常用于守恒法解题。 ①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

②形成酸雨。

③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2)N 2能稳定存在于大气中的原因:N 2分子内氮氮叁键,键能大,共价键牢固,N 2分子不易被破坏成原子,因而N 2分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经常用氮气做保护气。

5.氮的氧化物以及与氧气混合后溶于水的情况分析

(1)NO 2或NO 2与N 2(非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根据反应:3NO 2+H 2O===2HNO 3+NO ,利用气体体积的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2)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根据反应:4NO 2+O 2+2H 2O===4HNO 3

当V (NO 2)∶V (O 2)=4∶1时,恰好反应,无剩余气体;

当V (NO 2)∶V (O 2)<4∶1时,剩余氧气;

当V (NO 2)∶V (O 2)>4∶1时,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且体积为过量NO 2体积的1/3。

(3)NO 和O 2同时通入水中时,此时的反应为:4NO +3O 2+2H 2O===4HNO 3

当V (N O)∶V (O 2)=4∶3时,恰好反应,无剩余气体;

当V (NO 2)∶V (O 2)<4∶3时,剩余氧气;

当V (NO 2)∶V (O 2)>4∶3时,剩余NO 。

即时训练1对于3NO 2+H 2O===2HNO 3+NO 反应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比为________。

二、氨和铵盐

1.氨(NH 3)

(1)物理性质:无色,有________气味,密度比空气小。

物理特性:易液化,______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氨气)。

(2)化学性质:

①碱性:氨与水、酸反应时显碱性

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与酸反应:NH 3+HCl===NH 4Cl

特别提示:a .氨溶于水,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 3·H 2O),一水合氨少部分电离,因此,氨水显弱碱性。氨气是中学阶段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利用这一点,可以检验NH 3。

b .NH 3与其他酸也能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其中,NH 3与盐酸这样的易挥发性酸反应时

会有白烟(铵盐固体的小颗粒)生成。利用这个现象,在某些场合也可以检验NH 3。

②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

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特别提示::a .该反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一个基础反应。

b .NH 3中的氮元素的价态为-3价,因此,NH 3不仅能被催化氧化生成NO ,在纯氧中燃烧能生成N 2。在一定条件下,NH 3还能被Cl 2、CuO 等氧化。 说明:液氨和氨水 液氨是氨气加压或降温得到的液态氨,是纯净物,即液氨由氨分子组成的液体。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 3·H 2O 。在氨水中以分子状态存在的粒子有:NH 3、H 2O 、NH 3·H 2O ;

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粒子主要有:NH +4、H +、OH -,极少量的是H +。所以氨水是混合物。

2.铵盐

铵盐均为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1)铵盐受热分解

NH 4Cl=====△NH 3↑+HCl↑

NH 4HCO 3=====△NH 3↑+CO 2↑+H 2O↑

(2)铵盐与碱反应

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NH 4)2SO 4+Ca(OH)2=====△CaSO 4+2NH 3↑+2H 2O

3.NH +4的检验方法

(1)检验某白色固体是否为铵盐的方法(即检验NH +4的存在)

①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__________________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

________,则证明样品中含NH +4。

②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碱后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有

________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 +4。

(2)检验无色溶液中是否存在NH +4的方法

步骤:加浓碱溶液→加热→检验NH 3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不能用P 2O 5、无水CaCl 2干燥氨气的原因:P 2O 5为酸性干燥剂,可与NH 3反应而吸收NH 3;CaCl 2能与NH 3反应形成CaCl 2·8NH 3。

4.氨的实验室制取

药品:NH 4Cl 、消石灰

反应原理:(固体+固体――→△气体)

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装置: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

防止多余氨气污染空气的方法:收集NH 3后的导管口处塞一团湿棉花或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

干燥:NH 3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实验室制取氨的其他方法:加热浓氨水、氧化钙与浓氨水反应等。

即时训练2有关氨和铵盐的说法是否正确(填“√”或“×”)。

(1)氨水中氨主要形成NH 3·H 2O ,所以25%的氨水是指100 g 氨水中含25 g NH 3·H 2O 。

( )

(2)氨水中存在的粒子有H 2O 、NH 3·H 2O 、OH -、NH +4、NH 3和少量的H +。( )

(3)任何酸与氨反应可生成铵盐,故任何铵盐受热分解都生成酸和氨气。( )

(4)任何铵盐与碱共热都生成NH 3,利用此方法原理可检验铵盐。( )

(5)氨水中滴入酚酞呈红色,故NH 3是碱。( )

三、硝酸(HNO 3)

1气味 颜色 挥发性 溶解性

刺激性 无色、久置呈______ 易挥发 与水互溶

2(1)强酸性:具有酸的通性。

(2)不稳定性: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4HNO 3=====光或热4NO 2↑+O 2↑+2H 2O

特别提示: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长期存放的浓硝酸呈黄色,这是由于HNO 3分解产生的NO 2溶于硝酸的缘故(通足量空气或氧气除去NO 2,4NO 2+O 2+2H 2O===4HNO 3)。也正因为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3)强氧化性:

①a.与金属反应:HNO 3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除金、铂、钛以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C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时,浓硝酸生成NO 2,稀硝酸生成NO 。

b .常温下浓硝酸使Fe 、Al________。

②与非金属(如木炭)反应

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

③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如Fe 2+、SO 2-3等)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3Fe 2++4H ++NO -3===3Fe 3++NO↑+2H 2O

3SO 2-3+2H ++2NO -3===3SO 2-4+2NO↑+H 2O 。

3.用途

制化肥、染料、炸药等。

特别提示: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概念辨析

酸的氧化性:实质上指氢离子的氧化性,任何酸都有不同程度电离出H +的能力,H +在

一定条件下获得电子生成H 2。因此在某些反应中酸作氧化剂其实质上是H +作氧化剂,如:

锌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都可以用Zn +2H +===Zn 2++H 2↑离子方程式表示此类反应的实质。

氧化性酸:是酸根离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酸根离子获得电子后,化合价降低,形成相应

的低价含氧化合物甚至是单质。如浓硫酸与Cu 反应:Cu +2H 2SO 4(浓)=====△CuSO 4+SO 2↑+

2H 2O ,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硝酸与锌反应:4Zn +

10HNO 3(稀)===4Zn(NO 3)2+N 2O↑+5H 2O ,5Zn +12HNO 3(很稀)===5Zn(NO 3)2+N 2↑+6H 2O ,浓硝酸与木炭、单质硫、磷的反应等等。

作为氧化性酸,不仅能氧化金属而且还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而酸的氧化性即H +的

氧化能力较弱,只能氧化较活泼的金属(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金属)。

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体的焚烧,以及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2)酸雨: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富营养化: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增大,会导致藻类“疯长”,迅速地覆盖在水面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主要

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灌溉和淋洗,以及水产养殖所投入的饵料和肥料等。 即时训练3下列酸与金属反应时,不能生成H 2的是________。

A .稀盐酸

B .稀硝酸

C .浓盐酸

D .浓硫酸

E .稀硫酸

F .稀硫酸

G .浓硝酸

即时训练4写出NH 3为原料制取HNO 3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一、氨气的制法和氨水 1.氨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

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②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似,如下图:

③收集: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⑤棉花团的作用:在收集NH 3的试管口放置一团松软的干棉花,是为了防止试管内的NH 3与试管外的空气形成对流,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氨气。

特别提示:(1)制取NH 3宜用NH 4Cl ,不宜用(NH 4)2SO 4、NH 4HCO 3、NH 4NO 3等。

(2)消石灰不能用KOH 或NaOH 代替,因后两者易吸湿、结块,不利于产生NH 3,且在高温下易腐蚀试管。

(3)干燥氨气通常用碱石灰,而不能用P 2O 5和浓H 2SO 4,也不能用无水CaCl 2(8NH 3+CaCl 2===CaCl 2·8NH 3)。

(4)欲快速制NH 3,可加热浓氨水,也可将浓氨水滴入NaOH 固体或生石灰中,其装置如

下图:

①加热浓氨水

a :反应原理:NH 3·H 2O=====△NH 3↑+H 2O 。

b :装置

③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a :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加

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 、NaOH 、碱石灰等),使平衡向左移动,促进了NH 3·H 2O 的分解。

b :装置

(2)工业制法:N 2+3H 22NH 3

2.氨水

(1)组成

c (NH 3·H 2O)>c (NH 3)>c (OH -)>c (NH +

4)>c (H +)。

(2)存在平衡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H 2O H ++OH -。

(3)性质

①容易挥发,盛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常有白雾产生,久置溶液质量减轻,浓度变小。

②氨水质量分数(密度小于1 g·cm -3

的溶液)越大,其密度越小,因此如果将质量分数为x %的氨水与质量分数为3x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小于2x %;

而对于密度大于1 g·cm -3的溶液(如硫酸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其密度也越大,因此

如果将质量分数为x %的硫酸溶液与质量分数为3x %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2x %。

③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能使Mg 2+、Al 3+、Fe 2+、Fe 3+、Cu 2+、Zn 2+等转变为氢氧化物沉

淀,其中AgOH 、Cu(OH)2、Zn(OH)2等沉淀能溶于过量氨水,生成络合物。

(4)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氨水做反应物,用分子式NH 3·H 2O 表示,如:

Al 3++3NH 3·H 2O===Al(OH)3↓+3NH +4;

②生成氨水时,若反应物为浓溶液或在加热条件下,用下面离子方程式表示:

NH +4+OH -=====△NH 3↑+H 2O ;

③生成氨水时,若反应物为稀溶液且不加热,用下面离子方程式表示:

NH +4+OH -===NH 3·H 2O 。

3.喷泉实验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使液体通过尖嘴管喷涌。

(2)分类

①负压型:即接纳喷起液体的空间压强低于大气压,而待喷液体与大气相通,通常是容气体 A HCl NH 3 CO 2、Cl 2、 H 2S 、SO 2

NO 2+O 2 CH 2===CH 2 吸收 剂B 水或NaOH 溶液

水、盐酸 NaOH 溶液 水 溴水 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

特别提示: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1)气体在吸收液中被吸收的既快又多,如NH 3、HCl 用水吸收,CO 2、SO 2用NaOH 溶液吸收等。

(2)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3)烧瓶内气体纯度要高。

③两种类型的装置如图:

【例1】如图所示分别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用氨气进行喷泉实验的三组

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图所示的装置可制备干燥的NH3: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中收集NH3的试管口放置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干燥管中干燥剂能否改用无水CaCl2?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B图所示的装置可快速制取较大量NH3: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浓氨水滴入CaO中有大量NH3逸出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NH3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金属与硝酸的反应

1.金属与HNO3反应的一般通式

(1)金属+浓硝酸―→金属硝酸盐+NO2↑+H2O

(2)金属+稀硝酸―→金属硝酸盐+NO↑+H2O

2.反应规律

(1)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生成H2。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

(2)铁与稀硝酸反应,先生成Fe(NO3)3,若Fe过量,Fe(NO3)3再和Fe反应生成Fe(NO3)2。

(3)铜与浓硝酸反应,若Cu过量,开始时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最终应得到NO2和NO的混合气体。

【例2】5.6 g Cu、Mg合金与一定量的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收集到NO和NO2的混合气体V 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沉淀完全后将其过滤、洗涤、干燥,称得质量为10.7 g。则V等于( )。

A.2.24 B.4.48 C.6.72 D.7.84

硝酸的性质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是氧化性酸的代表,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实验及硝酸还原产物的确定和计算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硝酸这一重要知识点应用于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2)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中Fe2+、Fe3+成分的实验探究。

(3)金属与硝酸反应还原产物成分的实验探究。

(4)工业硝酸呈黄色原因的实验探究。

【实验典例】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工业硝酸呈黄色,他们查阅资料后找到这样解释:工业硝酸呈黄色是由于NO2溶于浓硝酸引起的。“这个解释对吗?”,他们决定进行探究,请填写空白处。

(1)[猜想]工业硝酸呈黄色是由于NO2溶于浓硝酸引起的。

(2)[设计与实验]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倒入约2 mL工业硝酸,进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甲加入5 mL的蒸馏水,振

荡使之充分混合

试管中的硝酸接近于无

硝酸中没有其他杂质,

猜想正确

乙置于酒精灯上小火加热

(在通风橱中进行)

有红棕色气体逸出,继

续加热,直到不再有红

棕色气体逸出为止。溶

液的黄色变浅,但不能

完全消失

丙通入氧气通入足量氧气后,溶液的黄色变浅

乙、丙两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乙在除去NO2的工业硝酸

中,缓缓加入足量NaOH

固体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猜想正确

式表示)。

②甲同学实验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考组合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 .(2012四川理综)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B .(2012四川理综)浓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并加热:Fe +3NO -3+6H +=====△Fe 3++3NO 2↑

+3H 2O

C .(2012江苏化学)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冷氨水中:SO 2+NH 3·H 2O===HSO -3+NH +4

D .(2012江苏化学)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 +2H ++3NO -3===Ag ++NO↑+H 2O

E .(2012江苏化学)向NH 4HCO 3溶液中加过量NaOH 溶液并加热:NH +4+6OH -=====△NH 3↑+

H 2O

2.(2012江苏化学)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 2中含有的少量HCl

B .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 4Cl 饱和溶液制备NH 4Cl 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3.(2012四川理综)向27.2 g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 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1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 mol·L-1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 mol

4.下列离子方程式或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1)NO2与水反应:3NO2+H2O===2NO-3+NO+2H+

(2)1.0 mol·L-1的HNO3溶液中H+、Fe2+、Cl-、SO2-4大量共存

(3)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说明浓氨水呈碱性

(4)无色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结论是原溶液中无NH+4

(5)将足量CO2通入溶液中,H+、NH+4、Al3+、SO2-4能大量共存

(6)46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

(7)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2-3+H2O

5.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 B.5∶7 C.7∶5 D.4∶3

6.(201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中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稀盐酸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7.已知NH3难溶于CCl4,下图所示装置中,不宜用于吸收氨气的是( )。

8.下列实验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1)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NH3。

(2)对于图2,微热稀硝酸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一、4.(1)难溶于水 红棕色 有刺激性 有毒

(2)①红棕 ②2/3 ③变浅至无色

即时训练1 答案:NO 2 NO 2 HNO 3 2∶1

二、1.(1)刺激性 极易

3.(1)①湿润的红色石蕊 变蓝 ②白烟

(2)NH +4+OH -=====△NH 3↑+H 2O

即时训练2 答案:(1)× (2)√ (3)× (4)√ (5)×

三、1.黄色

2.(3)①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钝化

即时训练3 答案:BDG

即时训练4 答案:(1)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2)2NO +O 2===2NO 2 (3)3NO 2+H 2O===2HNO 3+NO

核心归纳突破

【例1】答案:(1)①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

使NH 3充满试管 ②不能 CaCl 2+8NH 3===CaCl 2·8NH 3

(2)①CaO+H 2O===Ca(OH)2,反应放热,NH 3·H 2O=====△NH 3↑+H 2O

②用蘸取少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收集NH 3的容器口,若产生白烟,说明容器已收集满NH 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 3的容器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 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其他合理答案)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NH 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解析:(1)①A 图所示的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

为了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确保收集满纯净的氨气,故用棉花团堵住试管口;②CaCl 2虽然是中性干燥剂,但是CaCl 2能与NH 3发生反应:

CaCl 2+8NH 3===CaCl 2·8NH 3,故不能用无水CaCl 2来吸收氨气中的水蒸气。

(2)①虽然氨水和生石灰不反应,但是生石灰和水反应剧烈且放热,使大量氨气逸出:

NH 3·H 2O=====△NH 3↑+H 2O 。

(3)先打开止水夹,然后将胶头滴管中的水快速挤出即可,这是因为NH 3极易溶于水,胶头滴管中挤出的水吸收了大量的氨气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

【例2】B 解析:合金中Cu、Mg失去的电子数等于硝酸获得的电子数,也等于Mg2+、Cu2+结合的OH-个数。则Mg(OH)2、Cu(OH)2的质量等于合金质量与OH-质量之和,故有:5.6 g+17n(OH-)=10.7 g,n(OH-)=0.3 mol。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为NO,则V(NO)=2.24 L,假设全部为NO2,则V(NO2)=6.72 L,所以混合气体的体积范围为2.24 L<V L<6.72 L,对照选项只有B项符合。

实验探究拓展

实验典例

答案:(2)呈黄色的工业硝酸中存在NO2气体,但还有其他呈黄色的杂质

(3)可能含有Fe3+

丙:在加热除去NO2的工业硝酸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4)①4NO2+O2+2H2O===4HNO3②可能是由于水将工业硝酸的黄色冲淡了

解析:浓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分解产生NO2气体;工业硝酸呈黄色的原因可能是其中溶有NO2或含有Fe3+。若含Fe3+,可用KSCN溶液检验;若含有NO2,可通入O2后观察黄色是否退色来判断。

演练巩固提升

1.C 解析:光化学烟雾是氮的氧化物引起的,易引发呼吸道疾病,A项错误;硝酸与过量Fe反应得到的是Fe2+,B项错误;C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冷氨水只能得到酸式盐,C 项正确;D得失电子不守恒;E.NH4HCO3溶液中的HCO-3也能与NaOH反应,E项错误。

2.D 解析:A.图1所示装置中氢氧化钠会与Cl2反应。

B.NH4Cl晶体会受热分解。

C.纯碱是可溶性固体,不能用此装置,改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中进行反应。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有机层从下口放出,水层从上口倒出,实现分液。

3.B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计算。根据题意知最后得到的沉淀是Cu(OH)2,其质量是39.2 g,则n[Cu(OH)2]=0.4 mol,n(Cu)=0.4 mol,即原化合物中的n(Cu)等于0.4 mol,设原化合物中的Cu和Cu2O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y,则有x+2y=0.4 mol,64x+144y=27.2 g,解得x=0.2 mol,y=0.1 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2∶1,A正确;反应最后得到溶质是NaNO3,则表现酸性的硝酸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等,即1 mol,0.2 mol Cu和0.1 mol Cu2O被硝酸氧化时共失去(0.4+0.2)mol e-,则有0.2 mol的硝酸被还原为NO,所以硝酸的总物质的量是1.2 mol,浓度是2.4 mol·L-1,B错;产生的NO为0.2 mol,标准状况下体积是4.48 L,C正确;原混合物与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Cu)=0.4 mol,所以n(NO-3)=0.8 mol,被还原的硝酸是0.2 mol,硝酸的总物质的量是1.2 mol,所以剩余硝酸0.2 mol,D正确。

4.答案:(1)(3)(5)(6)

解析:(2)HNO3氧化Fe2+;(4)检验NH+4需用浓NaOH溶液且需加热;(7)NH+4与OH-反应生成NH3·H2O。

5.A 解析:选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NO2和NO的物质的量相同,根据氮原子守恒,二者反应后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HNO3,所得溶液体积相同,因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答案选A。

6.A 解析:A项中稀盐酸与Cl2不能发生反应,烧瓶内的压强没有减小,不能引发喷泉现象;B项中挤入的NaOH溶液与CO2作用,导致烧瓶内的压强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C项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水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D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使锥形瓶内的NH3·H2O分解生成NH3,并进入烧瓶,与HCl作用生成NH4Cl,从而导致烧瓶内的压强降低,锥形瓶内的氨水进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7.B 解析:B项中水上面苯不起作用,不能防止倒吸;C项中NH3不溶于CCl4,但从CCl4逸出后又可被水吸收,可防止倒吸。

8.答案:(1)不正确,收集试管口不能堵塞,可以用干的棉花团放在管口。

(2)不正确,开始生成的NO被瓶内空气中的O2氧化为NO2呈红棕色。

氮的循环参评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二中 红年 一.教材分析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涉及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等,容在编写上突出“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元素化合物,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在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N 2→氮的化合物→NH 3→铵盐→HNO 3→硝酸盐→N 2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三、知识框架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气和氨气的性质,主要使学生认识到氮气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以及氮的氧化物和氨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主要包括铵盐的水溶性、不稳定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介绍硝酸的性质,重点是掌握它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氮的循环学案 文档

《氮的循环》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氨的性质。 3、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在生产 中的应用。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 1. 氮的存在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⑴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和 ,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__与______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⑵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_________,如和。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N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氮的固定 ⑴使空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的氮叫氮的固定,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⑵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⑶合成氨和仿生固氮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可逆反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_______ 代替___________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2009—2010学年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002 使用时间2009/12/1 编制人:赵慧丽 审核人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使用说明】 1. 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把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然后自学。 2. 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3. 分小组展示规定的展示内容,规范快速,声音洪亮。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全面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会制备氨气和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 验。 2. 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 力。 3.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 氨和铵盐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 色 气味的 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 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 体积氨气。 喷泉试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氨气 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使溶液显 性的物质。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的水溶液叫 ,氨水显 性。 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 和 。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为: 用途:可以用来鉴定氨气的存在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体现了氨气的 性 用途: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NH 4Cl 受热会分解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② 铵盐与碱反应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收集方法: (4)验满方法: (5)尾气处理: 二、合作探究 1. 氨气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分析氨水的成分,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 2. 写出NH 3 与H 2SO 4 、 HNO 3的反应方程式。 3. 能否用其他的气体代替氨气做喷泉实验?举例说明。(口头展示) 4.总结铵盐的通性(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总结)(口头展示) 5. 从离子反应的角度认识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以NH 4Cl 和NaOH 溶液反应为例,写出离子方程式。 6.如何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7.收集氨气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口头展示) 8.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写出1—2种即可) 9.怎样合理的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口头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在1L1mol/L 的氨水中( ) A .含有1molNH 3 B .含NH 3和NH 4+之和为1mol C .含NH 3·H 2O1mol D .含NH 3、NH 4+、NH 3·H 2O 共1mol 2.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b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 分别是( )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

————————————————————————————————作者:————————————————————————————————日期: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的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氮气 1、 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 定结构,要破坏这种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 2、氮的 自然 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_把空 高能固氮 人工 化学固氮:反应的方程式仿生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 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 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10)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1)硝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稀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 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 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 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 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 [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 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

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 [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 [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 3+H 2 O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 应? [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 3+HCl=NH 4 Cl [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看课本P77最后一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教案-新版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2020-2021年高中化学 3.《氮的循环()》教案 鲁科版必修1

实用文档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2)》教案 鲁科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实用文档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实用文档

学案11氮的循环(上)及答案

1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以高度的热情全力以赴,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利用一节课完成学案,下课收齐。下节课修改15分钟,针对存在问题重点讨论10分钟, 师生探究、学生展示15分钟,巩固落实5分钟 【基础知识复习】 一、氮气及氮的固定 1、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 ,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 ________ 、_______等物质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的固定是指 的方法,氮的固定主要有 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和 , 人工固氮包括 和 练习1、起氮的固定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 A .NH 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B .NO 与O 2反应生成NO 2 C .N 2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 3 D. NH 3与 NO 2作用生成 N 2 二、氮的氧化物 1、NO 是 色气体, 溶于水, 毒,常温下NO 可与氧气反应 2、NO 2是 色有 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 毒,可与水反应, 3、列举含N 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列三点) 练习2、为什么说“下一次雷雨相当于施一次肥”?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将盛有24mLNO 2、3mLO 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是 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 三、氨气 1、物理性质: 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 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 体积氨气。 喷泉实验装置见右图 会看到烧瓶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则a 和b 不可能是( )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 3+H 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和氨水中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共六种微粒,存在的平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种。 (2)与酸反应:NH 3+HCl (现象是 ) NH 3+H 2SO 4 (有无白烟产生?______) (3)还原性: NH 3 + O 2 (用于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 ) (4)过量氨水与AlCl 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氨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目的是④干燥:常用 干燥氨气,能否用浓硫酸、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干燥氨气?_____ 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 (2)工业制法: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1、标准状况下,喷泉实验结束后,液体充满烧瓶,此时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结果 保留两位小数) ;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发现液体未充满烧瓶,则对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1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雾、富营养化)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