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与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与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与“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与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与“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就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就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

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就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就是她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就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她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 跬.步(kuǐ) 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e)

舟楫.(jí) 就砺.(lì) 日参.省(cān) 骐.(qí)骥.(jì)

须臾.(yú) 蛟.龙(jiāo) 驽.马(nú ) 鳝.鱼(shàn)

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

1、注意节奏、语气。

2、教师作朗读提示:

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与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与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3、学生仿读,划分节奏。

4、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与“.”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与重读。

明确:君子曰:学/不可

..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

..矣。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而日参省

又例如:

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

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

1、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什么?怎么理解?

(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就是怎样论述的?

(3)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完成。例如: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就是说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已”;二就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与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先用“青出于蓝”与“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接着,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就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于就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在这段中,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第一层,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阐明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第二层,作者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主观

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就是否“不舍”,有无恒心。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层,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螃蟹“无可寄托”作喻,正反对照,告诫人们在学习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必将一事无成。,阐明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积累、持恒、专一。

(以上要点就是在与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六、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七、板书设计

;同时借助

;最后通过拓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对于学习来说确实如此,上一节课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但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进一步了解文章更多的妙处,首先请完成这几道抢答题(如下)

二、检查练习

1、“而”字在文中出现了十多次,理解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诵读,说说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登高而招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神明自得于就是,表承接的连词

(3)蟹六跪而二鳌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4)锲而舍之就,表承接的连词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的连词

(6)吾尝终日而思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就是,表转折的连词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疾:

(1)积劳成疾.病

(2)声非加疾.也快强

(3)疾.恶如仇痛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