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章综合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章综合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章综合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 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 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变化并绘图如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B 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B .D 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 .

D 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D .从O 点到D 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3.下列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②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③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④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输入下一个营养级是伴随着有机物的转移进行的 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可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5.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 正确表述是( )

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6.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食肉的“黑鱼”,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 .保持生态平衡 B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 .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7.若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发展,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由人类决定种养生物的种类 B .由人类进行播种、施肥

C .经常进行锄草、松土、治虫等田间管理

D .延长食物链,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8.一般地说,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的个体数量将依次( ) A .递增 B .递减 C .不能确定 D .不变

9.如图食物网中,a 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 , 那么x 与y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10.如果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能量传递效 率为10%,那么请分析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 、28千克

B 、10千克

C 、110千克

D 、280千克

1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 .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未发生变化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 别为M1、M2,则下列4项正确的是( )

A .Nl·M1>N2·M2

B .N1·M1=N2·M2

C .N1·M1

D .N1·M1≥N2·M2 13.如图5—6,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两条食物链是:如果大量捕食青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 .蛇的数量大大增加

B .虫害严重,水稻减产

C .老鼠大量增加,危害粮食

D .青蛙减少,维持了生态系统平衡

14.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在中上层,乌鱼在底层。这反映了

A 、种群密度

B 、种群空间特征

C 、生态系统的成分

D 、群落结构

15.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 要吃10 kg 小鸟,小鸟增重o .25kg 要吃2kg 昆虫, 而昆虫增重100 kg 要吃1 000 kg 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 .0.05% B .0.5% C .0.25% D . 0.025%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就越多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D .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就越多 1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利用

虫 草

18

.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鱼 水鸟。假设水鸟只依靠吃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每增加体重1千克,至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浮游植物量为( ) A.50千克 B.125千克 C.625千克 D.1000千克 19、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门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 ,则这部分能量中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0kJ

B 、106 kJ

C 、2×106kJ

D 、106-

2×106

kJ 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 .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 .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1.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B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 .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 .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2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 、c 、d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a=b+d B.a>b+d C.a

A .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 .当狼捕食兔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了第二营养级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24.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 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 .①③

B .②④

C .只有②

D .只有① 25、“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诗经·小雅·小宛》),这句话含有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

26、图中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B.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D.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

27、右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 、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是( ) A.d>b 时,M 与N 的中间竞争激烈 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N 不存在竞争

D.当M 呈“S ”型增长到达K 值时,会将N 从该区 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2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 B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 种群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 种群为“J ”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

29.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是 A .150只 B .400只 C .200只 D .300只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 )

31.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则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的方框面积表示能量 的大小)

32.自然种群中,种群增长到一定时间后,数量趋于稳定状态,此时 A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难以估计

33、下图为ABC 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34、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A 、出生率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种群密度 35、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②

B. ①

C. ④

D.③

36、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行政班 教学班 姓名

37、下图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A 表示_______________;B 表示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

(2)能量流动特点是 、 。

3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利用图中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图中 为分解者。理由是 。 (3)图中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 。 (4)⑿的能量最多时只有④的能量的几分之几?

(5)B 属于 动物,它的粪便中的能量会被 利用,通过过程 表示。

39.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③还有少量能量被利用。

40.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的全面丰收。下图是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还必须有

等生物作为。

4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常用。某同学采用此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

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

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

(2)动物---常用法。某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捕鸟30只,其中灰雀5只,标记后放回,再捕获30只鸟,其中有两只被标记的灰雀和6只没标记的灰雀,该区灰雀种群总个数为,和实际相比会偏(大、小)。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每分裂一代的平均时间为小时。

42.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⑥

39、(1)A(111)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2)稻、桑(3)细菌、真菌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2)标志重捕法 20只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⑥

39、(1)A(111)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2)稻、桑(3)细菌、真菌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2)标志重捕法 20只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⑥

39、(1)A(111)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2)稻、桑(3)细菌、真菌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2)标志重捕法 20只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⑥

39、(1)A(111)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2)稻、桑(3)细菌、真菌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2)标志重捕法 20只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和存在于细胞外的组成。 2、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主要包括、和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和。 8、正常人的血浆近性,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9、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和;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和 。 11、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 。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 、HPO 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 的变化趋势、引起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 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C.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D. 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血浆和淋巴中含量很少 7、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9、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10、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 1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 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 B、C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 C、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A、B、 C 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1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 详细答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B.a>b+cC.a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两章测试题

生物必修3第一、二章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无机盐④激素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③ 2.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下列关于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B.Y表示肾上腺,产生的激素在产热上与甲状腺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C.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必需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保持体温恒定 D.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 3.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完成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K+ 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不利 6.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③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最适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是 A.种内斗争B.种间关系C.竞争和捕食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在人工种植的密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产量,其基本原理是 A.增加光合作用面积C.降低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B.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降低树木群体的呼吸消耗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 C.若X表示A TP,则①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D.若X表示新物种,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 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3、1、4、2 B.3、1、2、4 C.4、2、1、3 D.2、4、3、1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 9.下左图是物种S1和S2的生态位空间模式图,两物种竞争最激烈的温度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及习题(含详解答案)

必修三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20XX年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3.(20XX年高考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A.细胞间隙积聚组织液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

高中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标记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的A 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 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的A 端,能在乙图中的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 端,能在乙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 端,能在甲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 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4.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在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5.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感受器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 组织 ③ ① ④ ⑤ ⑥ ⑦ ②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与详细答案.doc

精品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 ×10 8 kJ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 2.5 ×10 6 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 .①③B.②④C.只有② D .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 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 ~ 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 4 .某个池塘有生产者( 浮游植物 )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 ) 、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 )、 分解者 (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的能量依次为 b 、c、 d ,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 = b +c+ d B. a>b + c C. a

A . 1161 kJ B. 2322 kJ C. 2870 kJ D . 5740 kJ 6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a)) , G 为 植物, H 为植食性动物, C 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 和 C 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 G 到 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 H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 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 7 .在一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产生了6a mol的氧气,当生产者固定的这 些能量传递到次级消费者被利用时,转移到ATP 中的能量最多是() A . 46.44 a kJ B. 232a kJ C. 9.328a kJ D . 11.61a kJ 8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 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 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 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 量利用百分率为() A . 0.05%B. 0.5%C. 0.25% D . 0.025% 9 . (2012 ·海南高考, 19)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1

高一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硝化细菌B.蘑菇 C.酵母菌D.霉菌 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声信息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 的过程 6.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A.1 kg B.10 kg C.125 kg D.1000 kg 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B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8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弃物 ) ( 极. .缺乏必要D C.没有消费者B.分解者很少A.缺少生产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测验

高一生物周练(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血红蛋白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3. 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 B.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5.血浆中的水来()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内环境中不含()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7.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8.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一种:() A 直接交换 B间接交换 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9.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10.机体的调节系统包括() 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淋巴系统④免疫系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 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 2 有害无 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 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 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1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 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 2 CO 3 C.血液中的Na 2CO 3 过多时,就与H 2 CO 3 结合形成NaHCO 3 D.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不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18.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9.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训练3 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 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 共生关系的是(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 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 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8.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 B.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米草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1.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 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 鱼种 a 单养0.42 0.12 0.01 0.45 混养0.05 0.35 0.05 0.55 鱼种 b 单养0.43 0.23 0.01 0.33 混养0.40 0.12 0.04 0.44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

训练3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共生关系 的是() A.亲鸟与其雏鸟 B .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 ?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5.关于 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T草原T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温度 B .阳光 C .水分 D .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T制订计划T实施计划T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结论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 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理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行了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扭潮蟹奘厚蟹类沙抿类酣类 物种1沐 a奴物种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Hh物种 数 物种 数 ip-5181H212110胡 (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50 cm X 50 cm X 30 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