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广韵》

二、《广韵》

二、《广韵》
第一节《广韵》概说
一、《广韵》的由来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时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这些书都早已失传。

2、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
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3、到了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虽距《切韵》成书的时间已有400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属于《切韵》系统的韵书。
二、《广韵》的体例
* 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206韵。这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放在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放在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放在第三、四、五卷。
*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附:《广韵》韵例
三、《广韵》的版本
* 详本:1、张氏泽存堂本 2、古逸丛书本 3、宋刊巾箱本
* 略本:1、元泰定本 2、明内府本(注释文字少)
* 此外,还有一种《曹楝亭五种》本,内部有详有略,是一种混合本。
第二节《广韵》的性质
* 1、音系是一个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有无基础音系,同现代方言之间的关系。
* (1)单一音系:
* 高本汉:长安音
* 陈寅恪:洛阳音
* (2)综合音系:
* 王力、陆志韦

* 在1972年以前,学术界认可高本汉的观点,认为《切韵》音系是可拟的,主张在某一地点音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方言。1972年以后学术界比较认可综合音系,认为《切韵》音系只有音类,没有音值。
* (3)冯蒸、刘晓南认可单一音,或者综合音系以一种音为基础,是可拟的。

* 2、总结:
* (1)《切韵》音系是一个

有一定规则的音系,是成系统的。
* (2)以一定的活的语音为基础,可读的,可构拟的,不是只有音类,没有音值的。
* (最为可信的说法是:以河南音为基础的中原音)
第三节《广韵》的声母系统
* 38个声母:
* 唇音:帮[p] 滂[p(] 並[b] 明[m]
* 舌音:端[t] 透[t(] 定[d] 泥[n]
* 知[(] 徹[((] 澄[(] 娘[(]
* 齿音:精[?] 清[?(] 从[?] 心[s] 邪[z]
* 庄[?] 初[?(] 崇[?] 生[?] 俟[(]
* 章[?] 昌[?(] 船[?] 书[?] 禅[?]
* 牙音:见[k] 溪[k(] 群[ɡ] 疑[?]
* 喉音:晓[x] 匣[?] 影[(] 云[?j] 以[j]
* 半舌音:来[l]
* 半齿音:日[n?]

* 声母的特点:
* (一)唇音只有一类。只有重唇?°帮滂並明?±,而没有?°非敷奉微?±。
* (二)舌音声母中,?°泥?±?°娘?±两母的区分不够明显。
* (三)齿音有三套。
《广韵》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 现代汉语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22个,拿《广韵》的38个声母和现代普通话的22个声母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变化,最突出的有四点:
* 第一,全浊声母的清音化。《广韵》的38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11个,即“並、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里都变成了清声母。
*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t?]、[t?( ]、[?]。

*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来。
* 第四,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除了“影”母字外,还有“云”母字、“以”母字,以及后来从“明”母分化出来的“微”母的字。“疑”母字后来也大多都变成了零声母。
第四节《广韵》的韵母系统
* 按照比较简化的分析、归纳,《广韵》的韵母系统是:
* 206韵,293韵类,142个韵母。
* 韵类不等于韵母。韵类和韵母虽然都要求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但韵类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却不要区别声调,或者说只要辨析舒促就行。
一、研究《广韵》韵母的方法
* 要了解《广韵》的韵母系统,必须从分析它的韵类开始。
* 陈澧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他的基本方法跟考求声类一样,也可以分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 (1)基本条例:?°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韵必同类也。?±比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用同一个字做反切下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韵类,这是?°同用?±例。又如?°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公?±?°红?±互为反切下字,因此公和红同属于一个韵类,这是?°互用?±例。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做反切下字,?°红?±用?

°公?±做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遞用?±例。

* (2)分析条例:“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例如:“瞢”莫中切,“蒙”莫红切,东韵里的这两个小韵都用“莫”作为反切上字,这表明它们声母不仅同类,而且相同,它们的反切下字“中”和“红”必不同类。倘若反切下字也同类,瞢和蒙就成了同音字,也就没有必要再分成两个小韵了。
* (3)补充条例:是根据“四声相承”,这与分析声类根据“又音”“互见”不同。陈澧说:

* ?°切语下字既系联为同类,然亦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下字而两两互用故也。?±如?°朱俱无夫四字,韵本同类。朱,章俱切,俱,举朱切;无,武夫切,夫,甫无切。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今考平上去入四声相承者,其每韵分类亦多相承。切语下字既不系联,而相承之韵又分类,乃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实同类耳。?±?°四声相承?±指平上去入四声相配,如?°东、董、送、屋?±,?°钟、肿、用、烛?±,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相配。

* “朱俱夫无”属平声虞韵。通过系联,上声“虞”韵只有一类,去声“遇”韵也只有一类,“朱俱”和“夫无”虽然不能系联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2个、3个、4个,206韵中共含有311类。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黄
* 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研究的结果是324类,李荣的是334类,邵荣芬的是326类,王力基本上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洲的分类。
* (唐作藩)把《广韵》206韵的1190个反切下字归纳为293类,计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入声51类。

* 按说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切下字进行系联,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研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呢?
* 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比较重要的有以下7个方面:1、唇音字的开合问题 2、重纽问题 3、分类方法的问题 4、误切的问题 5、异切的问题 6、韵图的影响问题 7、增加字的问题。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 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韵,入声
* 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ng尾,入声则为
* 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
二、《广韵》206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
上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东独用 1董独用 1送独用 1屋独用
2冬钟同

用 湩等字附见肿韵 2宋用同用 2沃烛同用
3钟 2肿 3用 3烛
4江独用 3讲独用 4绛独用 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为[-k]尾)

* 5支脂之同用 4纸旨止同用 5寘至志同用
6脂 5旨 6至
7之 6止 7志
8微独用 7尾独用 8未独用
9鱼独用 8语独用 9御独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 11模 10姥 11暮
12齐独用 11荠独用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骇同用 15卦骇同用
14皆 13骇 16怪
17夬
15灰咍同用 14贿海同用 18队代同用
16咍 15海 19代
20废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 17真谆同用 16轸准同用 21震稕同用 5质术同用
18谆 17准 22稕 6术
19臻 龀等字附见隐韵 龀字附见焮韵 7栉
20文独用 18吻独用 23问独用 8物独用
21欣独用 19隐独用 24焮独用 9迄独用
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愿慁恨同用 10月没同用
23魂 21混 26慁 11没
24痕 22很 27恨
25寒桓同用 23旱缓同用 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用
26桓 24缓 29换 13末
27删山同用 25潸产同用 30谏裥同用 14黠 鎋同用
28山 26产 31裥 15鎋


* 下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先 27铣 32霰 16屑
2仙 28狝 33线 17薛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为[-t]尾)
3萧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啸笑同用
4宵 30小 35笑
5肴独用 31巧独用 36效独用
6豪独用 32皓独用 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个过同用
8戈 34果 39过
9麻独用 35马独用 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 36养荡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药铎同用

* 11唐 37荡 42宕 19铎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静同用 43映诤劲同用 20陌麦昔同用
13耕 39耿 44诤 21麦
14清 40静 45劲 22昔
15青独用 41迥独用 46径独用 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证嶝同用 24职德同用
17登 43等 48嶝 25德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为[-k]尾)
*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侯 45厚 50候
20幽 46黝 51幼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 21侵独用 47寝独用 52沁

独用 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阚同用 27合盍同用
23谈 49敢 54阚 28盍
24盐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艳?同用 29叶帖同用
25添 51忝 56? 30帖
26咸衔同用 52豏槛同用 57陷鉴同用 31洽狎同用
27衔 53槛 58鉴 32狎
28严凡同用 54俨范同用 59酽梵同用 33业乏同用
29凡 55范 60梵 34乏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尾;入声韵为[-p]尾)



* 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1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
* 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1个“痕”韵的入声韵。
三、等 摄
* 等韵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学,等韵图是等韵学里的一个中心内容,它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声、韵、调配合表。
* 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
* 大类。这些大类就叫做“摄”。一般用的是十六摄。如下:

* 1.通攝 包括東冬鍾(舉平以賅上、去、入。下同)
* 2.江攝 江
* 3.止攝 支脂之微(陰聲韻目無對應入聲。下同)
* 4.遇攝 魚虞模
* 5.蟹攝 齊佳皆灰咍祭泰夬廢(後四韻沒有相應的平、上聲韻)
* 6.臻攝 真諄臻文欣魂痕
* 7.山攝 元寒桓刪山先仙
* 8.效攝 蕭宵肴豪
* 9.果攝 哥戈
* 10.假攝 麻
* 11.宕攝 陽唐
* 12.梗攝 庚耕清青
* 13.曾攝 蒸登
* 14.流攝 尤侯幽
* 15.深攝 侵
* 16.咸攝 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 其次,韵图的作者们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开口呼指圆唇的韵母,即韵母带u或w的,或者主要元音是u的。凡是一摄而具备两呼的,就分为两图,凡一摄只有一呼的,就只有独图。
* 他们又把每呼分为“四等”, “等”是等韵学的核心部分,江永提出了“四等洪细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后来高本汉、王力等人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拟音,主要根据[i]介音和主要元音来分析:
* 介音:一二等没有[i]介音,三四等有[i]介音。

* 主要元音:
* 一等韵的主要元音是[ɑ] [?] [o] [u][?]等五个,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是[a][?][?][?] 等四个,三等韵的主要元音是[?] 与[e?] ,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是[e]。如:
* 山摄开口寒[ɑn]、删[an]、仙[i?n]、先[ien]四韵。一等寒韵,主要元音是后低元音[ɑ] ,二等删韵,主要元音[a]虽然比较前,但也是个低元音,三等仙韵主要元音[?] 是个比较前的半低元音,而四等先韵的主要元音[e]是个半高的前元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