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串讲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串讲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串讲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串讲

第一章总论

【名、单】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P2

【名、单】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P2

【名、单】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P2

【简答】统计三种涵义的相互关系:

答: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就无法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P2

【单选】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社会的工具。 P2

【单选】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统计反映的不是抽象的纯数量,而是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

【单选】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简答】统计的作用。 P3-4

答: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单选】

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单选】

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

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

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2) 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

1.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年)。威廉?配第为以后经济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约翰?格朗特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单选】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1676年)一书中,运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他在书中运用数字、重量、尺度等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的方法,为统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多选】

2.17世纪中叶的政治算术学派可以看做是统计学的开端。到了19世纪,威廉?配第所开创的经济统计以及约翰?格朗特所开创的人口

统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统计方面,出现了农业统计、工商统计和物价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等;在人口统计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了保险统计、卫生统计或医疗统计等分支。

3.比如,早在1835年挪威就与人口普查相结合从事农业统计调查,1790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等。【单选】

4.到20世纪,这些调查活动日臻成熟。20世纪对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研究、指数的编制及其方法研究、时间序列分析、经济预测和计

量经济学等,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概率论一数理统计

统计学的第二个源头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随机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理统计。

(1)概率论研究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随机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以数理统计..凯特勒为代表人物.

【简答】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P7-8

答: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从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量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根据和启示。

2)实质性科学所阐明的种种社会经济范畴,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有关指标提供了依据。

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社会的武器,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

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单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方法论科学,是反映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都是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

【简答】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P9

答: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它包括了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多选】

(1)范围的广泛性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2).国民经济统计学探讨问题,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这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简答】统计总体的概念及特点

答: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从上述统计总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统计总体是相对于统计任务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2)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统计作为认识工具,它所面对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任何主观臆想的东西都构成不了统计总体。

3)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例如,前述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包括的每个人,都具有中国国籍和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共同性质,或者说是同质的。

【名、单】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如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包含的每个人,就是总体单位。(注意: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区别)注意: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标志和变量

【名、单】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例如,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工龄、工资等使每个工人都具有属性或特征,这些项目的名称都是工人这种单位的标志。(又如,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经济类型、所在地区、所属行业、职工人数、资产总值、利润(或亏损)总额等都是企业这种单位的标志。统计总体中的个别事物即总体单位总是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也存在不同的方面,这些不同的特征或属性就是用标志来表示。如果没有标志的不同,统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单选】标志分类: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名、单多选】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如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标志就是数量标志;

【名、单多选】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职工的性别只有男女之分而无量的差别。这些标志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是事物在数量上不同的特征。

【名、单】变量:顾名思义,变量是对可变化的量而言的。准确地讲,统计中的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如职工的工资不会人人都一样,因此工资这一标志就成为一个变量,又如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产量是不同的,那么粮食产量也是一个变量。

【名、单】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单选】变量的分类: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之分。

【名、单多选】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例如,职工人数、机器设备台数是不会有小数的,这类变量就属离散变量。离散变量由于只有整数,通常可用计数方法取得。

【名、单多选】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例如,人的身高、体重一类的变量,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个数值,因此属于连续变量。

统计指标

【名、单】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单选】统计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都离不开指标,指标在统计中占有中心地位。

【单选】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又反映了它的数量,可见,指标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

【简答】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P12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现就几种主要分类介绍如下: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期初数字等。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如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2 397.9亿等。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名、单多选】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这类指标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名、单多选】)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客观指标:是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或计数,它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这类指标多属实体指标,如前面举的例子,产品产量、职工人数等都是客观指标。) 【名、单多选】

(主观指标: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受、评价确定其量的指标,如民意测验、对事物综合评价等指标就属主观指标。但主观指标并非随意想象,而是数出有据,令人可信,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名、单多选】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所谓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实物形态及性能特点,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计量单位,如米、公斤、台、千瓦时等计量的指标。【名、单多选】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反映事物价值量的指标,如2002年我国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 935亿元,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6 207亿美元等。)【名、单多选】

【多选】统计任务不同,需要考察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及形成的指标体系也不同。

【论述题】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及内容。P13-14

答:根据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内容以及作用的不同,可分别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类:

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

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全国工业状况的指标体系,等等。)

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单位运行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如反映一个工厂生产、销售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反映一个科研单位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等。)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条件的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体系是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人口统计的指标体系、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指标体系,等等。)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等情况的指标体系。

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基本指标体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标体系。)

专题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会经济问题的指标体系。(如能源指标体系、运输指标体系、教育指标体系等。)

流量与存量

【单选】一种经济指标是流量还是存量,是由指标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简答】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P15

答:流量与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2) 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 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

4) 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多选】某市在报告期内共完成的进出口额比基期增长36%,这是: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是两个流量对比计算出的增长速度。

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P9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P10

●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P10-11

●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P11

●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

●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P11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P13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P14

存量: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期末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存款、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等都是存量。P14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简答】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P17

答:.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也叫第一手资料;

二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也叫第二手资料(次级资料)。【单选】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简答】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P18

答:1.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名、单选】

2.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来的数

据基础上进行。因此,统计调查的好坏,取得的数据是否完整与正确,将直接影响以后各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原始数据的残缺不全或错误百出,则在以后的汇总和分析中难以弥补与纠正,同时在以后的分析研究中,会引出错误的分析结论。因此统计调查的数据必须准确、全面、及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疏忽。

【多选】统计调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论述】试述各种统计调查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 P19-21

答: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的总量. 【名、单选】特点: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它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适宜经常进行。

范围:它适于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

标的一种调查. P20【名、单选】

特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而且能取得比较正确的全面统计资料,具有许多优点.

范围:这种调查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非常广泛。

3.统计报表: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上而下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名、单选】

特点: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利用统计报表搜集数据,具有时间快,成本低的优点.

范围: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名、单选】

特点:节省人力,财力,而且及时,所以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情况时,采用重点调查为好.

重点调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二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某一些重点单位调查。

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

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名、单选】

特点: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

主要作用:一是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单选】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包括;

(1)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进行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

(2)第三产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3”的年份进行。

(3)工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5”的年份进行。

(4)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7”的年份进行。

(5)基本单位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

【多选】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两方面:1.表式.2.填表说明.

三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多选】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

【多选】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座谈会。

1)访问调查:访问调查又称派员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交谈从而得到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这又可分为标准式访问和非标准式访问两种。询问调查在市场和社会调查中常被采用。

2)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通过邮寄、宣传媒体和专门场所等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邮寄调查在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报表及市场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

3)电话调查是调查人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该方法具有时效快,费用低等特点。

4)座谈会座谈会也称为集体访谈法,就是将一组被调查者集中在调查现场,让他们对调查的主题发表意见,从而获取资料的方法。【名、单选】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

【多选】观察与实验法: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就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员边观察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2.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

3.实验法

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几种调查方式的比较:

(1)普查调查——调查单位:全体;(2)重点调查——调查单位:客观存在

(3)典型调查——调查单位:有意识的选择;(4)抽样调查——调查单位:随机原则

【简答】简述统计调查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P24-25

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行。一项全面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组织调查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的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调查任务的完成。

【简答】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P25

答: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目的要求:具体,突出一两个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调查谁?调查对象----统计总体调查单位------总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什么?)和(用什么工具?)

调查表的两种形式:单一表和一览表.调查表由表头,表身,表脚3部分构成。【名、单多选】

4确定调查时间→什么时间进行?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而调查期限则是指调查登记汇总上报时间。【名、单多选】

【简答】简述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 P 28

答:内容:A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与工作进度B调查的方式与汇总方法C组织领导D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简答】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P28-29

答:1.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

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在联系。

2.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单选】

【简答】简述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 P29

答: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

(一)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

1. 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方面。

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

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二)对次级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1.首先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

2.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

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多选】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方面。(准确性审核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P29统计分组

【简答】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的目的。 P32-33

答:(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2)作用目的: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单选】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P35

【简答】简述统计分组标志选择原则。 P35-36

答: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二)统计分组方法

【单、多选】依据反映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 P36

品质标志分组,以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数量标志分组,以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标志划分各组。选择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数量分组的差异反映出各组的不同性质。【单、多选】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P36-37

简单分组:就是对总体只选择一个标志分组。 P37

复杂分组:就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结合起来进行层叠分组。 P37【名、单选】

三、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名、单选】分配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布数列或次数分布,有两个要素:分组和次数 P37

【名、单选】次数: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叫频数 P37

【单、多选】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P37

【单、多选】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如:人口统计中按民族,性别,籍贯等. P37

【单、多选】变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P37

【单选】标志的变量有两类: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单选】单项式数列的编制: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单选】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多选】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和频数与频率。 P38-41

1)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最大值为上限. 最小值为下限组距=上限-下限

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列划分为多少组.组数愈少,组距愈大.

【简答】编制组距数列时,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问题? P39

答:确定组距与组数应当掌握的原则:

1)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2)要能准确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

等距分组是指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否则为不等距分组.

3)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每个组的起点值为下限(或最小值),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

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或下限+(上限一下限)÷2,或上限一(上限一下限)÷2.

组中值是代表各组标志值平均水平的数值,当各组内标志值均匀分布时,可用组中值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但当各组标志值不是均匀分布时,组中值只能近似代替各组实际平均值.

4)频数与频率

【单选】频数是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频数愈小,作用愈小.

【单选】频率:将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即比重。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相对作用的强度,也表明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单选】变量分布: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单选】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意思是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绘成曲线图,宛如一口古钟。如:人的身高、体重、单位面积、农产量等。 P41

【单选】另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上面相反是沿两头大中间小的形式发展呈U字形如人口死亡比率

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类)

【名、单选】统计标准化: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P42【多选】内容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

【多选】统计分类标准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P42

(二))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准

【多选】经济类型分类:1)公有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2)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P42

【多选】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其他各业。) P42

【单、多选】行业分类;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标准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1.工业01采矿业02制造业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建筑业)

第三产业:(1. 农、林、牧、渔服务业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02邮政业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 批发和零售业

5. 住宿和餐饮业

6.金融业01银行业02证券业03保险业04其他金融活动

7. 房地产业

8. 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 教育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多选】我国基本单位分为两类: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论述】我国机构单位具有哪些基本特点?一个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哪三个条件? P44

答:1、机构单位:是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名】

机构单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即法人单位2、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名】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唯一性;(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多选】

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多选】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单选】统计表由纵横交叉的直线组成的左右两边不封口的表格,上面有总标题,左边横行标题,上方有纵栏标题,表内是统计数据。P46【多选】统计表的构成包括:1)总标题;2)横行标题(也称主词或主栏);3)纵栏标题(也称宾词或宾栏);4)数字资料. P46【简答】统计表的设计注意的问题。 P47

答: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2.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即不要太细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

3.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

4.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中的纵栏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

5.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

6.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活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

7.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

8.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统一的小数位数。

9.表中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

10.对某些资料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第三章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

【单选】综合指标是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表现。 P53

【名】综合指标:通过统计调查搜集到大量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汇总,得到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P53

【多选】按反映总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简答】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P53-54

答: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说明社会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因此也称绝对数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P53

作用:总量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任何事物的数量方面首先表现为总量,即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用绝对数形式表现现象总体的这些数量特征,因此,它既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同级分析指标的基础。总量指标是否科学、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单选】统计整理阶段的直接成果,它的数值与总体范围有直接关系。 P54

【简答】简述总量指标的种类。 P54-55

答:1)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指标。如:某种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额、国内生产总值、商品房销售量等。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的数量状况的总量指标。如:人口数、物资库存量、企业职工人数等。

2)总量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实物量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不能相加。

价值量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具有综合性和可加性

【简答】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P54-55

答:时期指标的特点:

1)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

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

3)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等记、累计的结果。

时点指标的特点

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

2)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3)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个时点的数量都进行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等级一次。

相对指标

【简答】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P55-56

答:【名】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以相对数表示,也称相对数指标。P55相对指标的作用: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通过对比不同指标数值,将现象总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从而使那些由于规模不同、条件不同,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了比较的基础。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 结构相对指标

【名】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一般用%表示。【单选】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

【单选】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值之和等于100%

【单选】结构相对指标的重要意义:用来分析现象总体的内部构成状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如恩格尔系数、失业率等。

(二).比例相对指标

【名】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单选】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单选】重要意义: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比例,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多选】特点:①分子、分母可互换②同一总体内③各部分之间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三).比较相对指标

【名】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单选】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

【单选】表示:比较相对指标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

【多选】重要意义:运用比较相对指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有助于揭露矛盾、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促进事物进一步发展。

【多选】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对比的分子分母必须是同质现象②分子、分母可互换

【多选】比较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很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比较相对指标中的比较方和被比较方来源于不同总体,而比例相对数则来源于同一总体。

(四)强度相对指标

【名】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单选】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单选】表示:强度相对指标是以复名数表示的,有些强度相对指标是采用无名数。强度相对指标的特殊使用是按平均每个人摊得到的份额表示。

【单选】由于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因此可以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正指标的数值大小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逆指标成反比

5.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它是经常称“××平均数”“平均××”,但它不是平均指标,二者区别在于对比的分子与分母的口径是否一致。平均指标口径一致

【多选】重要意义: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生产条件及公共设施的配备情况;也

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情况。

【多选】.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①不同总体对比②具有平均含义③分子分母可互换

(五)动态相对指标

【名】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

【单选】动态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单选】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单选】动态相对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名】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单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x100%

【多选】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计算方法;

1)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2)提高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多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对比数为同一总体②分子分母不能互换③计算结果视指标性质而定:a.若指标表现为越高越好,如::产值(量)、劳动生产率值,其值≥1,结果越好。b.若指标表现为越低越好,如:费用、消耗、成本,其值≤1,结果越好。c.基建投资额、工资等,其值=1,结果越好。

【多选、简答】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P62

答:(1)分子分母必须具有可比性。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用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所以,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是计算结果能否正确反映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条件。

(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从而深刻认识现象变化的实质。

【名、单选】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

示,因此也称为平均数。分为静态平均数(同一时期)、和动态平均数(不同时期) P62

【多选、论述】平均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P63

答: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平均指标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提示现象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多选】平均指标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前三数值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为位置平均数]

二、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分子分母同属一个总体

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二)简单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如下:

(三)加权算术平均数

如果平均数的大小既受其变量值本身大小的影响,又受其次数的影响就要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平均数了。计算公式如下:

(四)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

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指标志值减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未分组资料:∑(x-x)=0 分组资料:∑(x-x)f=0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x-x)2为最小∑(x-x)2f 为最小

三、调和平均数:

【名】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植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

(一)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简单调和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

1.简单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H=1/(∑x / n)=n/(∑ 1/x)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代表调和平均数,代表标志总量,其余符号与前相同。

例:某商品在淡季、平季、旺季的价格分别是100元、116元、140元,假设分别以淡季、平季、旺季的价格购买一元的这种商品,求该商品的平均价格。

从形式上看,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有明显的区别,但从计算内容上来看,两者是一致的,均为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的对比。2.加权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标志值倒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H=∑m / (∑ m/x) 式中,代表各组标志总量,其余符号与前相同。

其计算公式为:

例:某食堂购进某种蔬菜,相关资料如下,求这种蔬菜的平均价格。

根据上表计算食堂购进这种蔬菜的平均价格为:

通过上例计算,可以看出,加权平均数实质上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一种变形式。其变换形式如下:

【多选】调和平均数的应用:

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可采用调和平均数

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四、几何平均数:

【多选】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社会经济统计中,几何平均法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1)、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G表示几何平均数;x表示变量值;n表示变量值个数。

(2)、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多选】社会经济现象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应满足两个条件:

(1)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2)相乘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五、众数

【名】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用 M0 表示

【多选】众数的确定方式

根据变量数列的不同种类,确定众数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单项数列确定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作为众数

2.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根据出现次数确定众数所在组,再用公式计算众数的近似值

Mo: 表示次数;L:表示众数所在组的下限;U:表示众数所在组的上限;△1: 表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 表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d: 表示众数所在组的组距。下限公式:M0=L+ ·d 上限公式:M0 =U-·d

六、中位数

【名】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为中位数。用Me表示

【多选】中位数将数列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的标志值小于中位数,另一部分的标志值大于中位数。在许多情况下,不易计算平均值时,可用中位数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例如,人口年龄中位数,可表示人口总体年龄的一般水平。

【多选】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根据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时,首先将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根据公式(n+1)/2确定中位数的位置,再根据中位数的位置找出对应的标志值。

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直接可用公式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较小累计次数或较大累计次数的方法将次累计次数刚超过中位数位次的组确定为中位数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

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组距资料确定中位数与单项式资料不同的是需要采用公式计算。

式中:L: 表示中位数组的下限,U 表示中位数组的上限,fm: 表示中位数组的次数,Sm-1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Sm+1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f: 表示总次数,d: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简答】简述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P76--77

答: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被研究总体的各单位在某一标志上具有相同的性质)

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平均数例:熟练工、非熟练工工资

3)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切尾平均法)

4)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把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标志变异指标

【简答】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P78

答: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我们可以运用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来概括地表明其总规模、总的平均水平,但不能反映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它们把各单位的差异抽象化了,即使是同质总体,其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很大,为了使我们认识更全面,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往往需要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用以说明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或标志值分布的差异情况,从而弥补平均指标的不足。

2.常见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

3.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1)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尺度(2)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性和均衡性【名】全距:(极差)是总体总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tmax-tmin P78

平均差

【名】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P78

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总体标志值分布越集中。

(二)平均差的计算方法

有两种:1.简单平均法(未分组资料)

其公式为:

现以甲、乙两组工人的工资资料为例,说明平均差的计算方法如下:

表5-14

甲、乙两组工人的工资资料

甲组乙组

工资离差离差绝对值工资离差离差绝对值

50

60

70

80

90

-20

-10

+10

+20

20

10

10

20

60

65

70

75

80

-10

-5

+5

+10

10

5

5

10

合计-- 60 合计-- 30

注:甲组、乙组的平均数均为70。

根据表5-14资料计算

计算结构表明,甲、乙两组在平均工资相等(70元)的条件下,甲组的平均差(12元)大于乙组的平均差(6元),因而甲组平均数的代表性比乙组平均数的代表性要小些。

2.加权平均法(分组资料)

在资料经过分组后,形成了分配数列,则应采用加权平均式。其公式如下:

设某工业企业200个工人工资资料如表5-15。

表5-15 工人工资资料

月工资额(元)

工人数

(人)

工资总额

(元)

离差离差绝对值以工人数为权数加权

50

60

70

80

90

30

50

70

30

20

1500

3000

4900

2400

1800

-18

-8

2

12

22

18

8

2

12

22

540

400

140

360

440

合计200 13600 -- -- 1880

计算结果表明,该厂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8

元,与各个工人的月工资比较,平均差9.4元。

平均差异越大,说明总体单位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平均差异越小,说明总体单位标志变动程度越小,

四、标准差

【名】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P81【简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

答: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

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

第三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

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

2.根据未分组资料计算标准差时,要采用简单平均式,其计算公式为:

现以甲、乙两组数据资料为例,列表计算标准差为见表 3 - 12 。

甲组:= =28.28 乙组:= =7.07

表 3 - 12 标准差计算表

甲组乙组

数据

离差离差平方数据离差离差平方

20 - 40 1 600 50 - 10 100

40 - 20 400 55 - 5 25

60 0 0 60 0 0

80 20 400 65 5 25

100 40 1 600 70 10 100

合计— 4 000 合计—250

( 2 )加权平均式

根据已分组资料或分配数列计算标准差时,要采用加权平均式,其计算公式为:

现仍以计算加权平均差的例子,计算加权标准差如下:

表3-13 标准差计算表

日产

分组

中值

人数

日总

产量

(件)

离差

差平方

离差

平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