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三)持续性

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四)濒危性

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

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辅助标准

(一)示范性

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保障性

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附件2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申报书模板

概要

◆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范围

◆主要特点价值(系统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

◆申请者(县级地方政府)

◆责任者(主要责任部门,主要合作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一、遗产地概况

◆区域范围(指出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涉及的行政区域)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人口与民族)

二、遗产特征

◆起源与演变历史

◆农业特征(种养殖情况,品种类型)

◆生态特征(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生物多样性,主要生态

环境问题)

◆景观特征

◆技术体系(农作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灾害防控技术)

◆知识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传统知识,水土资源合

理利用的传统知识,相关的乡规民约)

◆文化特征(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节庆、习俗,饮食、服饰、

建筑文化及其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创造性(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情况)

◆独特性(国内同类型比较说明)

三、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物质与产品生产(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在保障当地居民

的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

方面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文化传承(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和艺术以

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多功能农业发展(在就业增收、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安全、

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

方面的重要性

四、机遇与挑战

◆主要问题

◆主要机遇

◆发展前景

五、保护与发展措施

◆已采取的措施

◆拟采取的措施

六、附件材料

◆图件与照片

◆音像资料

◆其他证明材料(获奖、认证与科学研究证明)

◆保护与发展规划

七、承诺函

具体格式内容如下例:

承诺函

我们郑重承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XXXXXX及其相关的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以及农业景观。我们将制定长期保护与发展规划,采用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利用途径,保护此项农业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遗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诺人:

(地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签字)

(地方县级人民政府盖章)

年月日

附件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总则

本章着重阐述规划编写的背景、依据、原则、时限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背景

应当根据国家(主要是农业部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要求,结合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围绕保护对象的相关特征及政府工作,阐述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规划依据

列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指导、约束、参考作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政府(部门)规划和其它相关文件。

(三)规划原则

1.科学性

规划编制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评估,保护与发展目

标和采取措施力求科学合理。

2.前瞻性

规划编制应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出发,力求高起点,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确保规划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指导作用。

3.代表性

规划的编制应当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规划的实施应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让遗产地居民和保护者获益。

4.实用性

规划编制应针对遗产特点确定目标与措施,并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协调,注重本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使目标可检查、措施可操作。

(四)规划时限

一般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段,或近期、中远期两个时段,全部规划期一般为10年左右。

(五)技术路线

说明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与流程。一般应包括基础调研、基础分析、目标确定、规划编制方法与核心内容、征求意见、评审验收、审批发布等。

二、遗产特征与价值分析

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

面分析遗产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以及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遗产特征

1.起源与演变

阐述遗产的起源与演变历史,并分析演变过程中的自然与经济社会影响。

2.系统结构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从生态系统与景观、农业生产、知识与文化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3.系统特征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从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濒危性等方面,阐述遗产的特征。

(二)遗产价值

1.生态价值

从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

2.经济价值

从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景观展示等角度,评估该遗产的经济价值。

3.社会价值

从生计维持、社区服务、社会关系、劳动力结构、妇女地位、

社会和谐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社会价值。

4.文化价值

从精神依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角度,分析遗产在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价值。

5.科研价值

从史实考证、遗传资源、生态功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等角度,分析遗产在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村发展、民族生态、人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价值。

6.示范价值

从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保护途径的推广等角度,分析遗产的示范价值。

7.教育价值

从人与自然和谐、历史价值等角度,分析遗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的教育价值。

8.独特价值

通过与类似遗产进行比较,分析该遗产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价值。

(二)遗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

1.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价值的分析,从历史地位、区域地位、潜在价值等角度说明该遗产的重要性。

2.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现行政策、价值观念、比较效益、自然演变趋势等方面,

分析该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劣势

从工作基础、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品牌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保护与发展的难易和效益显现、市场前景、自我维持能力(可持续性)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二)机遇与挑战

从国内外关注、国家政策、社会认识、市场需求、地方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机遇。从技术、人才、观念、市场、地方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风险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挑战。

四、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策略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实际情况,确定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划定遗产地范围,确定功能区。

(一)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明确给出通过规划实施,在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文化自觉、参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2.阶段目标

明确给出不同时段在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文化自觉、参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

(二)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1.保护优先、适度利用

说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强调在保护基础上的利用,以实现遗产地在生态经济与社会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

2.整体保护、协调发展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融合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与技术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特质,要实现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3.动态保护、功能拓展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是一“活态”、“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注意在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动态保护与功能拓展,以提高系统效益和适应能力。

4.多方参与、惠益共享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惠益共享机制的建立,以提高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发展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三)区域范围与功能区划分

1.区域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2.功能区划分

按照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要求,明确划定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的区域和生态产品、休闲农业发展的功能区。

五、保护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阐述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农业生态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生态文明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生态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说明农业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生态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农业文化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式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文化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遗址、古建筑等物质性方面和传统知识、传统技艺、乡规民约、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说明农业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文化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三)农业景观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生态景观和乡村景观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景观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农、林、水、草等生态景观和村落、古建筑等文化景观方面,说明农业景观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景观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六、发展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阐述生态产品开发和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生态产品开发

1.发展目标

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产品认证、产业延伸、

市场开拓、产品与产值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生态产品发展的基本目标。

2.发展内容

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产品认证、产业延伸、市场开拓、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方面,说明农业生态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生态产品开发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休闲农业发展

1.发展目标

从景点与线路设计、接待设施、品牌打造、产品设计、解说与指示、市场营销、社区参与、游客和产值、与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景点与线路设计、接待设施、品牌打造、产品设计、解说与指示、市场营销、社区参与、游客和产值、与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等方面,说明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七、能力建设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要求,阐述文化自觉和经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文化自觉能力

1.发展目标

从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方面,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经营管理能力

1.发展目标

从农业生产技术、多种经营、经济活动参与、实际收益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方面,说明遗产地

管理者和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八、风险与效益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趋势分析、情景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本规划实施的风险与效益。

(一)风险分析

从自然条件变化(如自然灾害等)、人为影响(如政策调整、决策失误、管理失效、外来文化冲击、观念改变)、市场变化(如产品价格、游客数量等)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从生态文明意识、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资源消耗、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市场开拓、市场波动应对、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从社会影响、文化自觉与自信、农民就业、农产品安全、贫

困缓解、妇女地位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生计安全、文化传承、社会系统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

九、保障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的要求及风险分析结果,可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从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监督检查与定期报告制度)等角度,说明本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措施。

(二)组织保障

从责任主体、建立相关机构、加强相关合作等角度,说明本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措施。

(三)技术保障

从基础性调查研究和分析、技术规程与技术指南的制定、监督管理的指标体系、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研发、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机构建立等角度,说明实施本规划的技术保障措施。

(四)资金保障

从政府支持(包括相关政策、补贴、项目等)、社会支持(包括捐赠、企业资助和收益反补等)、市场开拓等角度,说明实施本规划所列项目的资金筹措渠道。

附录:基本图件

包括区域范围、地形、功能分区、农业生态保护布局、农业文化保护布局、农业景观保护布局、生态产品发展布局(基地建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姓名 赵健 专 业 公共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41 学 号 w310211141009 学习中心 310211 2015年 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 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文编号: K0263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错 误!未定义书签。 1.3.3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 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对当地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和侠义两个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 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liwh@https://www.doczj.com/doc/5e1001478.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随着当前建立在以 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关于中药材上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 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我部在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又停止受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的登记申请,撤销一批高毒农药在一些作物上的登记。现公布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清单。 一、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camphechlor),二溴氯丙烷(dibromochloropane),杀虫脒(chlordimeform),二溴乙烷(EDB),除草醚(nitrofen),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汞制剂(Mercurycompounds),砷(arsena)、铅(acetate)类,敌枯双,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甘氟(gliftor),毒鼠强(tetramine),氟乙酸钠(sodiumfluoroacetate),毒鼠硅(silatrane)。 二、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 甲胺磷(methamidophos),甲基对硫磷( 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久效磷(monocrotophos),磷胺(phosphamidon),甲拌磷(phorate),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特丁硫磷(terbufos),甲基硫环磷(phosfolan-methyl),治螟磷(sulfotep),内吸磷(demeton),克百威(carbofuran),涕灭威(aldicarb),灭线磷(ethoprophos),硫环磷(phosfolan),蝇毒磷(coumaphos),地虫硫磷(fonofos),氯唑磷(isazofos),苯线磷(fenamiphos)19种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三氯杀螨醇(dicofol),氰戊菊酯(fenvalerate)不得用于茶树上。任何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对高毒农药的监管力度,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违法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的行为,以及违法在果树、蔬菜、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不得使用或限用农药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各地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生产、推广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促进农药品种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标准米质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标准米质测定方法 2010-1-3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用稻米品质的测定。 2引用标准 GB 2905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GB 3523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水分测定法 GB 4801 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 GB 5495 粮食、油料检验稻谷出糙率检验法 GB 7648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 NY 122 优质食用稻米 3样品的准备 3.1 稻谷在收获晒干后须存放三个月以上,待理化性状稳定后,方可进行分析。 3.2 加工的稻谷须扬净稻草、瘪粒,并除去砂石、泥块、铁屑等混杂物。稻谷品种纯度不得低于99.0%。 3.3 待测样品须放于干燥通风处或有空调的实验室内1周左右,使样品的水分含量为13%±1%,含水量的测定根据GB 3523。 4碾磨品质的测定 4.1 出糙率的测定 4.1.1 常样法 4.1.1.1 仪器设备 实验室用谷物脱壳机 4.1.1.2 测定方法 a. 根据待测样品谷粒的厚度,调节脱壳机滚轮(或辊子)的间距(一般在0.50~ 1.00mm之间),使样品经二次处理后,基本上脱壳完全。 b. 机器空转数圈,以清除机内残留的稻谷和米粒。

c. 称取130.0g稻谷,倒入进样漏斗中,打开电源开关,调节进样闸口,使样品均匀进入机内脱壳。 d. 经二次脱壳后,检出样品中残留的谷粒并称其糙米和谷粒的重量,精确到0.1g。 4.1.1.3 结果的表述 出糙率按公式(1)计算: 出糙率(%)={(糙米重(g)/〔试样谷重(g)-未脱壳谷重(g)〕}×100 (1) 重复测定一次,求出二次出糙率的平均值.前后二次测定结果的相对相差不应大于1%. 4.1.2 小样法 按GB 5495方法测定. 4.2 精米率的测定 4.2.1 仪器设备 JMJ-100型精米机或其他同类型号的实验室精米机. 4.2.2 测定方法 4.2.2.1 称取100g糙米,精确到0.1g,放入精米机的碾米室内. 4.2.2.2 调节碾米室盖的压力至3kg左右,再调节定时器的碾米时间,使碾米精度达国家标准一等米的水平. 4.2.2.3 碾磨后的米样经手工除去糠块,再用1.5mm直径的筛子除去胚片和糠屑. 4.2.2.4 待米样冷却至室温后,称精米重,精确到0.1g. 4.2.3 结果的表述 精米率按公式(2)计算: 精米率(%)=〔精米重(g)/糙米重(g)〕×出糙率 (2) 重复测定一次,求出精米率平均值.二次测定结果的相对相差应小于1.0 %. 4.3 整精米率的测定 4.3.1 仪器设备 整米分离机或具不同圆孔直径的筛子一套. 4.3.2 测定方法 4.3.2.1 精米样品的制备 精米样品制备的方法基本上同4.2.2,但掌握碾米的精度为糙米去糠率的10%±0.5%. 4.3.2.2 整精米样品的分离 借助于整米分离机或筛子,自以上精米样品中人工分离出整精米(整精米系指肉眼观察无破损的完整精米粒),称重,精确至0.1g. 4.3.3 结果的表述 整精米率按公式(3)计算: 整精米率(%)=〔整精米重(g)/糙米重(g)〕×出糙率 (3) 重复测定一次,求出整精米率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相对相差应不超过2.0%.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596号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596号公告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和农业部第426号公告(以下简称426公告)要求,经审核,现公布首批《国家兽药标准增加规格目录》(附件1,以下简称《规格目录》)、《兽药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受理目录》(附件2,以下简称《受理目录》)和《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附件3,以下简称《废止目录》),并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列入《规格目录》的,按国家兽药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增加含量或包装规格管理,不实行标准试行期和监测期保护。拟生产该类产品的兽药生产企业,可按规定程序向我部履行产品批准文号申报手续。 二、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除《规格目录》中所列规格外,其他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兽药地方标准(以下简称地标)同时废止。拟增加《规格目录》同品种的含量或包装规格的,按《兽药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技术资料审查原则》(农办医[2005]52号)相关规定办理。 三、法定兽药检验机构对列入《规格目录》的产品实施监督检验时,应根据检验工作需要适当调整取样量,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四、列入《受理目录》的,按426公告第九条规定执行。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审评办)向申报企业发出受理通知书,并提出相关要求。申报企业应按规定向审评办上报补充资料。 五、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列入《废止目录》的同品种地标同时废止,其他后续工作按426号公告第十三条规定执行。 六、各地已批准但未列入《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农业部公告第560号)的、未列入本公告《废止目录》的、未列入本地自行撤销地标清单的地标,均可按照426号公告要求抓紧组织该类地标的申报。 七、对联合协作申报地标的,所有企业应分别填写《兽药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申请表》,由承办企业按426号公告第五条规定进行申报,并附联合协作协议书。参与协作企业填写的《兽药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申请表》需经本辖区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签署意见、盖章、备案,作为地标升国标后申报产品批准文号的证明材料。 八、各地已上报审评办但未列入《废止目录》、《受理目录》及未做任何改变的国标品种,企业可按规定程序直接向我部履行产品批准文号申报手续。 九、各地要高度重视地标清理工作,认真执行地标清理政策,积极配合我部做好相关工作,以保证兽药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动物疫病防治效果,促进我国兽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附件:1.国家兽药标准增加规格目录 2.兽药地方标准升国家兽药标准受理目录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文华 开栏致读者 为进一步保护我国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让众多濒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从1月18日起农民日报开设专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加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周五在四版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近20年来,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列类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等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像已经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稻鱼共生系统、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系统、稻鱼鸭系统、古茶园与茶文化、旱作农业系统,以及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系统等,都是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一、概念及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活态性。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适应性。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三是复合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是战略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五是多功能性。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传统生产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条件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一、农业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tangible)与非物质(intangible)遗存的综合体系。它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文化等10个方面。[1]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实际上最先源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 苑利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

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3] 韩燕平、刘建平在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后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农业遗产都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概念———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的翻译,不同学者译法不一而已。农业文化遗产是与农业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由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在概念上又等于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他们提出,农业遗产由农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社会的、生态环境平衡的或科学研究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与农业相关的遗址、农业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以及民俗文化组成。同时,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农民住宅、古村落、宗教活动地等)也应该包含在农业遗产的范畴之内。农业遗产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包括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遗存、水利灌溉工程遗址、田地遗址、特色农业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以及由物质实体形成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遗产,包括历代耕种制度、土地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的演进、历代农业的产值、产量、规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民俗等。[4] 目前,学界尚未提出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命题。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5]实际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中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为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保证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我部组织修订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现予发布,请各地遵照执行。自发布之日起,原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牧发[1999]17号)同时废止。 安普霉素山羊 鸡产奶羊禁用产蛋鸡禁用 Atropine 阿托品 所有食品动物Azamethiphos 鱼

甲基吡啶磷 Betaine 所有食品动物 甜菜碱 所有食品动物仅作口服用Bismuth subcarbonate 碱式碳酸铋 Bismuth subnitrate 所有食品动物仅作口服用

Calcium carbonate 碳酸钙 Calcium chloride 氯化钙 Calcium gluconate 葡萄糖酸钙所有食品动物所有食品动物所有食品动物所有食品动物所有食品动物所有食品动物 Cloprostenol 氯前列醇 牛、猪、马 Decoquinate 癸氧喹酯牛、山羊仅口服用,产奶动物 禁用 Diclazuril 山羊羔羊口服用

Epinephrine 肾上腺素 所有食品动物 Ergometrine maleata 马来酸麦角新碱所有哺乳类食品动 物 仅用于临产动物 Ethanol 所有食品动物仅作赋型剂用 甲醛 Glutaraldehyde 戊二醛 所有食品动物 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所有食品动物 Human chorion gonadotrophin 所有食品动物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哈尼梯田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谈及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的保护,首先让我们不妨检视一下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钥它具备哪些特征钥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穴云粤韵雪的定义,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眼源演通过仔细解读便可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上比较接近类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亦兼有世界自然遗产的某些特征。 所不同的是除了文化辕自然的因素之外,更加突出了作为“农业”遗产属性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注重在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其次是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的农业遗址概念完全不同。农业遗址允许划定特定区域、剔除破坏因素并加以集中修复防范,可以实现“静态”养护。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则是“活态的”仍然承担生产的农业耕作

方式和土地利用系统,实际上,它保护的乃是一种生产方式,因此,这也给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最后,农业文化遗产特别强调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实用性诉求,而这则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因而,这个概念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已经显示出大致的保护原则,那就是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向应当是“动态”、“原址”及“延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基本保护原则。渊一冤动态。基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其保护方式上就绝对不能博物馆化或实验室标本化。 我们提倡的保护并不是要将其禁锢起来,那样就会窒息而亡,也难以达到长久的生命力,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即指出将“活遗产”变成“死遗产”不应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模式,“将这类遗产如实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没错,但是,将这种固态保护方法作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宝并用于全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而将这些文化遗产雪藏起来,无疑是对这一遗产实施了封杀,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眼缘演穴孕员苑缘雪当梯田里没有了稻作生产劳作时,梯田的特色也就不复存在,遗产也就变成死遗产,更不要说遗产传承过程中还能有所创新。因此,我们应尽力促成当地农民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使之有所收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文化活态的传承延续。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_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 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0年第7号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已经2010年1月4日农业部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农业部发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5号)同时废止。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经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第三条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条件监督执法工作。 第四条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二章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防疫条件 第五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 (二)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

(三)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 第六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二)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米、深0.3米以上的消毒池; (三)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 (四)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五)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 (六)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米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禽类饲养场、养殖小区内的孵化间与养殖区之间应当设置隔离设施,并配备种蛋熏蒸消毒设施,孵化间的流程应当单向,不得交叉或者回流。 第七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有下列设施设备: (一)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 (二)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 (三)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以便清洗消毒; (四)配备疫苗冷冻(冷藏)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 (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六)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 第八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 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 第九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 第十条种畜禽场除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