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思想史 题型包括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法律思想史 题型包括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法律思想史 题型包括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法律思想史 题型包括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单选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2.“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夏朝

3.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股人尊神,率民事神:(《礼记。表计》)

4.“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以德配天”

5.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6.嫡长继承制是西周宗法登记制完备的核心。

7.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8.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他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

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

9.宗法礼制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0.“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西周

1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是最早提出区分故意和果实、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是周公。

12.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13.依法理政、统军和治民,是管仲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也是他对西周礼治的重大修正。

14.“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度。

15.管仲主张,法令是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

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

16.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17.管仲的以重商为主为特征的立法思想,即在加强官营商业、手工业的同时,又提倡重农节用,抑制富商大贾。

18.在农业方面,主张“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的思想家是管子。

19.子产从礼的起源的角度,指出礼不仅与仪有本质区别,是最高的自然法则,而且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20.子产在论述礼是天、地、民的总规则的时候,着眼点在于“民”,强调民要服从天地的准则。

21.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铸刑书。

22.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书向。

23.邓析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的人物。

24.邓析坚决主张刑法改革,自己制定了一部“竹刑”,用以对抗体现礼治的“刑书”。

25.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26.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

27.提出“为民制产”经济立法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8.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使“君子”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29.荀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人,认为“治之经,礼与刑”,要求统治者做到“进退有律”。

30.《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和弟子的答问,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

32.孔子的“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人道主义的萌芽。

33.孔子据以主张“父子相隐”的周礼原则是“为亲者隐”。

34.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为此他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5.孔子主张“君子怀刑”,就是他关心法度的表现。

36.“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无讼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37.儒家的人治是倡导圣人治国。

38.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39.孟子反对族刑连坐,主张“罪人不孥”,即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

40.孟子“省刑罚”的思想主张,是其“仁政”思想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41.孟子认为,对于那种危害社稷的国君可以“变置”,对于暴君、昏君可以放逐,甚至可以诛杀。这就是所谓的“暴

君放伐”论。

42.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提倡“贤人政治”,主张用贤德的人来实行“仁政”,提出了“尊贤使能”、

“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43.荀子为了替封建制度的确立进行辩护,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即“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

论。

44.荀子的立法起源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

45.荀子主张“隆礼”的根据是“性恶论”。

46.荀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有治人、无治法”。

47.中国法律史中的比附类推原则,源于荀子的“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类想推)”。

48.与荀子“性恶论”相对的理论是孟子的“性善论”。

49.墨家创始于墨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在法家兴起以前,墨家是同儒家想对峙的最大学派,到战国末年,韩

非还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50.墨家创始人的法律思想部分来源于儒家。

51.墨家“天志”法律观的核心是兼爱。

52.墨家认为,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办理来招纳天下的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

53.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是道家。

54.“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55.先秦思想家中,主张在经济和生产方面采取“绝巧弃利”措施的是老子。

56.《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

57.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体现在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58.反对人定法,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是庄子。

59.“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思想命题出自《庄子》。

60.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61.战国初期的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撰成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些根本

的封建立法思想。

62.战国时期主张“术治”的思想家是申不害。

63.商鞅关于法的产生的论述,以后成为法家共同的发的起源论。

64.韩非系统地论述了变法思想,他明确提出:“治民无常,唯法而治。”

65.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

66.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

67.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

68.韩非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69.为了推行变法,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论。

70.先秦提出“人君不可以不审(考察)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的思想家是商鞅。

71.商鞅认为,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该具有普通适应的平等性,刑罚不分贵贱等级,不因人而异。

72.商鞅主张商刑并用,但他对待赏和邢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其实质是在于严刑重罚,实行重刑。

7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也”的提出者是慎到。

74.为了实行“法治”,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

75.慎到的权势以“下”为基础的观点是可取的,它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图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以期

取得统一天下的成功。

76.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韩非。

77.“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力”一语出自《韩非子》。

78.韩非对法的重要性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治国必须“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饰邪》。在

他看来,执行者依法办事,国家可以由弱变强。

79.韩非说:“夫立法者所以废私也,法令行则私道废矣。”

80.刑赏是君主手中的“二柄”。

81.韩非认为,以“法”治理国家,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实行刑赏制度。

82.韩非讲的“抱法处势”,就是坚持法治而又掌握权势的意思。这是韩非法治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83.韩非自称是“法术之士”,主张用法行术,使法和术结合起来。

84.最早提出“依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秦思想家是韩非。

85.“一准乎礼”的《唐律》的诞生,标志着礼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牢固地确立起来。

86.秦始皇在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也利用了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并以它作为其“事统上法”的一种理

论根据。

87.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法家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事皆决于法”

88.在秦王朝统治者中,特别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法治”的是李斯。

89.在《淮南子》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无为。

90.汉初黄老学说的发展,最终以刘安所辑《淮南子》一书的发表而达于顶峰。

91.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速亡的教学出发,严厉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92.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新语》。

93.汉初在“约法省刑”方面建树最突出的是文帝,他曾赢得“几致刑措”的好评。

94.汉武帝废除肉刑,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提出的约法省刑。

95.贾谊主张“以民为本”,并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96.《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97.汉初总结秦亡历史教训的著作,以贾谊的《过秦论》最为有名,影响最大。

98.在贾谊看来,欲投鼠而忌器。“刑不上大夫”,是因为他们离皇帝不远,不能因为“投鼠”而损伤“器物”。

99.西汉的贾谊鼓吹“鲸劓之罪不上大夫”。

100.贾谊根据时势的变迁,提出礼治和礼法结合的理论,并要求把它制度化,具体贯彻到实际政治中去。

101.贾谊特别重视礼和礼仪教化,他认为礼是封建等级制的法则条规和道德规范,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102.为“群儒之首”的董仲舒,是西汉中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称“汉代孔子”。

103.儒家思想主要源于西周的礼治。

104.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特点。他还是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的第一人,他的《春秋》决狱较集中地体现了汉代礼法融合的趋势。

105.儒家的德主刑辅主张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106.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发展,到董仲舒时已基本完成。

107.董仲舒是西汉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以“天人三策”获得武帝的称许。

108.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109.在“三纲”中,最主要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董仲舒讲父权、父权,就是为了君权。

110.儒家把“父为子纲”看作“三纲”的基础,实际上是利用族权来维护封建政权。

111.《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所以历代封建法制都规定不孝为重罪。

112.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天人合一。

113.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的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14.春秋决狱始于西汉中期。

115.“谶纬”完全是统治阶级愚弄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116.东汉时期,将“谶纬”之说基本定为“国宪”地位的著作是《白虎通德论》

117.王充以朴素唯物论为武器,对自西汉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所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刑”、“天罚”等神权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18.东汉第一个对“谶纬”神说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清算和批评的思想家是王充。

119.晋代是律学鼎盛时代。

120.贯彻杜预修律与注律之始终的基本精神是“格之以名分”。

121.杜预是非常“崇礼”的,他认为礼是“移风易俗之本”(见《晋书。礼志》),但同时也主张对礼要有所损益变易。

122.杜预认为,立法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是“简直”。

123.杜预法律观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了初步的论证。

124.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125.阮籍、嵇康藐视“名教”的理论向右发展,激扬了土族子弟颓废放荡、荒淫奢侈的风气;而向左发展则可以演变为反抗现实政权的革命理论。

126.张斐认为,晋律的这种体制结构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的原则。

127.张斐举例说,凡以不恭敬的态度承受皇帝诏书,这样的犯罪无故意过失之分,一律按赎刑处理。

128.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法“善”,皆要符合“理”。

129.王弼“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内容1.君主无为;(2)愚民政策;(3)反对法烦刑酷。

130.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131.嵇康的政治法律哲学观以“任自然”为根本出发点。

132.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核心是“文治”。

133.儒家思想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

134.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北魏孝文帝。

135.在讨论怎样缓和同人民的矛盾,以及如何治理好国家问题时,李世民君臣总是紧紧围绕着“安人宁围”这个总题目。

136.李渊所颁布的《武德律》,贯彻了“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原则。

137.贞观元年,李世民君臣在讨论死刑问题时,首创了“九卿议刑”制度。

13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君道》)的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139.纳谏与执法相结合,是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法治”的一个特点。

140.“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出自《唐律疏议》。

141.《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礼法结合。

142.为了反对佛教、同佛教的传统世系的宗教法统相对抗,韩愈杜撰出一套从尧、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

143.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多倡导的仁义道德。

144.韩愈的圣人“制刑”法律观的依据是性三品说。

145.柳宗元在《断刑论》中集中批评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强调赏罚要及时,提高执政效率。146.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147.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的唐代思想家是白居易。

14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

149.唐代思想家白居易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的建议。

150.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很多,其中在法律思想上最有影响的是朱熹。

151.理学是宋代形成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想。

152.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哲学,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领域达七百余年。

153.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理学。

154.把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真正牢固地获得了独尊地位的思想家是朱熹。

155.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明清两代被指定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的注解,被认为是正统观点的标准答案。

156.南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是其哲学的核心,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

157.朱熹重复前人的说法,把“三纲五常”作为理或天理的最主要内容。

158.朱熹为了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主张“恤民”。

159.邱濬著有《大学衍义补》,此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160.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邱濬。

161.邱濬认为,礼即封建纲常名教,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核心。

162.范仲淹主持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庆历新政”。

163.范仲淹改革官制的思想可以归纳为“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敦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

164.宋明时期,提出“君臣共理天下”的改革家是范仲淹。

165.邱濬认为:“明刑以弼教”是刑罚的根本价值。

166.宋明时期,提出“君臣共理天下”的改革家是范仲淹。

167.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理论是“三不足”的变法理论。

168.王安石认为,“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169.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立意变法,崇尚法治。他的法律思想和他的变法实践是融为一体的。170.王安石“三不足”的变法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显得相当彻底和完善。

171.王安石认为,法治和人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了法治、人治统一论;“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

172.王安石反对司法官在审判中不循法律、任其私虑。他说:“有司仪罪,惟当守法”。

173.“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提出者是张居正。

174.张居正认为,“纲纪坠落,法度陵夷”是朝政腐败,从而导致内忧外患的重要原因。

175.在变法指导思想方面,张居正说:“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建立法律制度,以宜时便民为原则。

176.“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认为宽容犯罪是“姑息之爱”。

177.金世宗认为,“国家事务,皆须得人”。

178.“八议”制度最根本的一条是“拟请奏裁”,即皇帝说了算。

179.金世宗认为,“贤”的最低标准是守法。

180.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的皇帝是金世宗。

181.为了维护君主权威,金世宗提出了慎行“议亲”、“议贤”。

182.黄宗羲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公利”说。

183.为了保证民主与平等,黄宗羲又提出了“学校议政”的设想。

184.为了统一全国的政事,耶律楚材起草了《便宜一十八事》,经朝廷批准,以成文法的形式,“颁行天下”,成了当时的临时法典。

185.耶律楚材的《便宜一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实际上成为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

186.为了巩固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扩大征税范围,耶律楚材主张加强户籍管理。

187.黄宗羲要求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设计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与民主相联系的“法治”蓝图。188.“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

189.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主张的核心在于: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治。

190.在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中,从理论上突出民主主义“法治”基本构想的是黄宗羲,那么对于法律问题论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则数王夫之。

191.王夫之认为,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192.反映王夫之“趋时更新”法律思想的著作是《读通鉴论》。

193.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论述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趋时更新”的前景。

194.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

195.太平天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纲领之作是《资政新篇》。

196.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属于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197.中国近代史上率先提出西方学习的人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198.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

199.龚自珍是清朝后期的思想家,他曾对幕僚专擅司法权力这一腐朽的政治现象作为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评。200.在龚自珍看来,社会危机的造成,是由于贫富不均;富者越来越富,奢侈豪华;贫者越来越贫,挨冻受饿。201.在《农宗篇》中,龚自珍首先提出了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

202.魏源的著作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圣武记》等多种。尤其是《海国图志》的编成。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203.魏源认为.“天下为天下之天下”,不应该由这帮腐败无能的官僚所把持。

204.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认为对付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只能“严修武备”,“以甲兵止甲兵”,用反侵略战争去制止侵略战争。

205.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魏源比龚自珍更倾向于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206.在魏源看来,“天下无兴利之法,去其弊则利自兴矣”。

207.在广泛听取人民意见时,魏源强调要致力做到“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

208.魏源是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

209.洪秀全首先把当时社会划分为两个对立营垒,一面是“正”和“良”,另一面是“邪”和“妖”。

210.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是“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211.太平天国的“人无私财”,“天下为公”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天朝田亩制度》。

212.太平天国在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把广大妇女从吃人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

213.“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反映了洪秀全的等级特权观念。

214.洪仁玕在《立法制喧谕》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

215.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16.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

217.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了所谓“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反动政纲。

218.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

219.曾国藩认为:“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

220.“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救亡图存”,是一次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爱国运动。其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梁启超等。

221.1897年2月,康有为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作为南方宣传变法的阵地。

222.在张之洞看来,纲常名教是数千年来的“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封建统治的根本。

223.在张之洞看来“亲亲之义,男女有别”是经术中之“最著作”。

224.张之洞认为法律史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法律之设,所以纳民于轨物之中”。

225.《劝学篇》所体现的法律思想派别是洋务派。

226.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核心是“中体西用”。

227.《孔子改制考》从正面阐明了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实际上是宣传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

228.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的社会演进次序符合戊戌维新派的“公羊三世说”理论。

229.“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思想是三权分立。

230.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了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

231.康有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

232.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国外,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军权变法”的主张,仍旧坚持保皇立宪。

233.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

的理想社会,在哪里,人民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天平之世不立刑”。

234.康有为认为:“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私”正是危害“公理”,阻碍社会进化,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235.康有为在其《大同书》里指出,要致刑措,达大同,从根本上消除犯罪,最根本的方法是去“九界”。

236.梁启超的著作有《饮冰室文集》,其中阐述法律思想的有《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先秦政治思想史》、《变法通义》等。

237.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

238.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出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239.梁启超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来论证“变法”是合乎事务发展规律的。

240.梁启超分析中国当时的现状,指出“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

241.认为法与礼“两者是异同而通体,异统而同源,且相须为用”的清末思想家是梁启超。

242.谭嗣同认为变法要择其“根本”,其根本在废弃旧章,学习西方“其法度政令之美备”。

243.清末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收回领事裁判权。

244.清末沈家本等遵循“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法律的活动。

245.1910年,清政府公布了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起草的《大清新刑律》。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

24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由宪政编查馆咨交各省签注意见,从而触发了“礼教派”与“法理派”

之间的激烈斗争。

247.清末修律中礼法之争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两点;“无夫奸”、“子孙违犯教令”。

248.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

249.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并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250.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高等法律学校是沈家本成立的京师法律学堂。

251.沈家本特别推崇古代著名的法官皋陶、苏公,说:“虞舜施刑,必属皋陶,周公敬狱,必推苏公。”

252.沈家本说:“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253.“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应了沈家本当时反对比附援引。

254.沈家本主张用法“平恕”,执法“得中”。他认为中国历代刑法中,最为“得中”的是唐法。

255.沈家本认为,审断适当的关键在于用法“平恕”,执法“得中”。

256.沈家本既是清王朝中力图“变法自强”的谋臣,又是近代著名法学家。

257.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继承权。

258.经过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基本上客服了旧民族主义的不足,把反帝当作了首要任务。

259.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

260.章太炎写了著名的《代议然否论》,系统的阐述了他对代议制的否定意见。

26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262.孙中山“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的三权分立。

26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264.章太炎设计的总统制共和国是“专以法律为治”的法治国。

多选

1.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

2.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

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总的说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从制度上讲,是由礼制到法制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又礼治到“法

治”的变革。

4.春秋时期,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是管仲、子产、邓析。

5.管仲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

6.子产推行“都鄙有章”、“庐井有伍”以及“作封洫”“制丘赋”、“铸刑鼎”等等,都是以符合“礼义作为依据的,

同时还是打着“先王”的旗号进行的。

7.在先秦“礼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思想家有周公、孟子、荀子。

8.人们要“以天为法”,墨家推出的理由是:(1)“天志”爱人利人,“天”是为了百姓而造就世界万物的,(2)“天”

兼有万物,公正无私,一视同仁。(3)“天”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具有主宰人间赏罚的最高权威,连天子也要服从于它。

9.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赏当贤,罚当暴;杀人者死,伤人者亡。

10.墨家要求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思想主张,是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强烈抗议,是对剥削制度的勇敢挑战,

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11.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和《庄子》。

12.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2)“无为而治”论;(3)废弃仁义圣智说;(4)

否定人定法;(5)“君人南面之术”。

13.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老子、王弼和庄子。

14.《老子》所宣扬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在于以消除矛盾的方法避免斗争,使统治阶级对人民作出某些让步,减轻

一些剥削和压迫,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维持社会安定。

15.申不害、商鞅、慎到、李悝、吴起等人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前期法家”。

16.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17.法家提出运用赏罚的主要方法有: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赏功罚罪,赏勇罚罪,赏富罚贫;信赏必罚;厚赏重

罚;赏誉铜轨。

18.由商鞅发其端而经韩非大加发展的文化专制思想,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的

反动,并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先导。

19.在商鞅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法具有“定纷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

20.商鞅认为,法的特性有:(1)法的规范性;(2)法的公正性;(3)法的平等性;(4)法的公开性。

21.先秦慎到是前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道家中分化出来的发家、“势治”派的理论家。

22.慎到在提出法治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势”。慎到的“势治”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权重位尊”;(2)权势以

“下”为基础;(3)“立天子以为天下”。

23.韩非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但韩非强调的是“人为之势”,即依靠君主的地位和权势,来

推行“法治”。

24.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秦始皇、李斯

等人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伟大贡献。

25.先秦思想家慎到、申不害、韩非及汉初思想家陆贾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的成分。

26.《老子》、《黄帝四经》、《文子》都是早朝黄老学派的代表作。

27.汉文帝改革秦朝严刑苛法的内容有:(1)废除连坐收弩法;(2)废除诽谤妖言法;(3)废除肉刑。

28.贾谊以民为本的理论包括下列几项内容:1.国家的兴亡,决定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2.民多势重,不可欺悔。

3.统治者必须“爱民”。

29.董仲舒的著作很多,现存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30.王充在批评“天刑”论的同时,还批驳了“天生圣人”、“帝王受命”等“军权神授”之说。

31.仲长统的变法改制论1.废分封,行郡县。2.恢复井田制。3.恢复肉刑。

32.晋代的法律思想值得注意的有三大思潮:(1)律学思潮;(2)玄学的法哲学思潮;(3)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改

革中学习和制定汉法的法律思潮。

33.张斐《律表》和杜预《律本》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具体法律问

题的独立学科。

34.张斐《律表》的法律观以礼率律、“理直刑正”

35.怎样进行“随事取法”?从张斐的论述中,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实行类推定罪;(2)以判例定罪。

36.杨坚“以轻代重”的立法思想,和他的“刑可助化,不可专行”,“欲使生人助化”,宜“以德代刑”的主张,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7.杨坚立法、司法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实践,大致如下:

(1)“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

(2)慎断死罪。

(3)刑罚不避亲贵。

(4)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38.立法公平,务求宽简1. 既制礼,又立刑。2.立法必须公平。3.“国家法令,惟须简约”。4.法须稳定,“不可数

变”。

39.当贵族、官吏触犯国法时,唐律规定了议、请、减、赎、官当等减免刑罚处分的规定。

40.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1.贵族、官吏有罪无刑。2.良贱异法。

41.董仲舒、韩愈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42.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1.军权至上与“道统论”2.圣人“制刑”与天刑说3.“徳礼为先,

辅以政刑”

43.理学发萌于唐代中后期的韩愈、李翱,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程颐,最后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44.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王安石、范仲淹。

45.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其具体措施是:(1)严明赏罚,有功则进,无功则黜;

(2)“开学校,设科学”,大力培养人才。

46.“审刑名”的司法原则(1)“审刑名”,谨慎适用罪名。(2)行纠察,加强司法监督。(3)习法律,提高业务素

质。

47.“三不足”的变法理论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贵乎权时之变,“祖宗不足法”。摒弃流俗异论,“人言不

足恤”。

48.法治、人治统一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运用法制手段选拔和任使人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

“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2)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

49.金世宗提出破格录用人才的主张和措施是:(1)举荐人才“不私亲故”,“不以亲疏为避忌”;(2)用人“试之以

事”,不以一时“独见”定取舍;(3)不循资历,取用壮年;(4)注重选拨基础“下僚”;(5)取一技之长,不待“全才”;(6)改革官吏终身制。

50.(07—4)金世宗的慎行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2)断案当“以情求

之”,不以刑讯为然;(3)提高审批效率,“勿使滞留”。

51.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耶律楚材采取了如下几种措施:(1)提倡尊孔;(2)考试取士;(3)整理、宣讲儒家经

典。

52.秉公执法,不畏权贵1.耶律楚材执法秉公,首先表现为不私亲属。2.耶律楚材执法既不怕得罪权威之家,更不

受贿赂。3.对君主独断任情的行为,耶律楚材也敢于突出批评。

5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唐甄等。

54.黄宗羲的著作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55.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1.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2.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

的剥夺和残害。3.黄宗羲集中的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4.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56.王夫之的著作有:《读通鉴论》、《读四书大权说》、《宋论》、《黄书》等。

57.龚自珍的“更法改图”思想1.批评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二、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三、“不

拘一格降人材”四、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58.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四、宽猛相济,刚柔结

合。

59.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张之洞等。

60.魏源的主张包括: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师夷长技以制夷、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民主议政,

广开言路等。

61.太平天国时期,在法律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洪秀全和洪仁玕。

62.洪仁玕认为要“持法严”,必须注意三方面:国家官吏必须以身作则,遵法守纪。“奉行天法”要刚正不阿,不

畏权贵。严明赏罚,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63.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有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64.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

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5.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1)设议院开国会。(2)制定宪法。(3)行三权分立。

66.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沈家本撰写的文章有《书劳提学新刑草案说帖后》和《答戴尚书书》。

67.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

68.孙中山先生的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主张“直接民权”和强调“主权在人民”。

69.孙中山先生的新民族主义的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

和失地等。

70.章太炎提出的道德要求主要有:(1)知耻(2)重厚(3)耿介(4)必信

71.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的方案,从宪法思想上看,具有三个特点:1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2否定代议制3

主张直接民权

72.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

73.孙中山曾将他的“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

74.“五权宪法”作为一种政治方案和宪法原则,实际上具有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由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等

联合专政的色彩。

75.维护人民权利平等的法律观(1)“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2)“仰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3)“仰官伸民”

的行政立法主张。

名词解释

“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明德慎罚”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因此,对于统治者本身来说,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绝对不可骄奢淫逸。所谓“慎罚”,就是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三国五鄙”是指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为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谨慎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基本政策。

“令顺民心”语出《管子。牧民》,即法令不仅是制裁民众的暴力,同时是民主利用民力、取得民心的工具。只有使法令顺应追求利益的民心,法令的实行才能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通行无阻。

“铸刑书”在担任执政的第六年,子产为适应新的封建制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书”。“铸刑书”是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郑国邓析的思想,意思是不必效法先王,不必尊崇礼仪。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坚持改革的思想。

“竹刑”邓析很重视法律,对法律也很有研究。由于他不满子产对周礼的改良,因此对于子产刑书也持否定的态度,于是私自编定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德主刑辅论“儒家主张“以政为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感化作业,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反对“不教而诛”。但他们并不否认定刑罚,认为“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于是乎用刑矣”。实际上,他们主张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两手统治方法。一般说来,儒家总认为刑罚是道德教化的辅助手段。后人把它总结为德主刑辅。

无讼:孔子认为诉讼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无讼”的境地。在孔子看来,断狱不仅在于判断是非,而且使民知是非,即断狱不仅是制裁的手段,而且是教育民众的手段。

“暴君放伐”民贵君轻视指在孟子的思想中,人民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他深深懂得“得乎丘民”才能为天子的道理。谁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们的拥护,必须“得民心”。实行“仁政”,就能赢得民心,得到人们的拥护;反之,实行暴政。就会失掉民心,人民群起反抗。从这种“重民”思想出发,孟子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当然,孟子并不是说人民比国君更尊贵,而是说争取人民最重要,象征国家的土谷之神次之,相对说来,国君个人就不那么重要了。

“明分使群”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体的能力;社会里必须有“分”,即区分职业和等级。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天志”,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在探讨世俗法律规范时,主张以天的意志最为判断标准。

尚贤事能:墨家主张“尚贤事能”,统治者应该大力选任贤能,这是“政之本也”。并呼吁统治者应把招纳贤才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制,表现在用人上,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道家学派:先秦道家,是以“道”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的一个学派。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战国中期的庄子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学说,主张统治者应该顺从自然,以自然为法。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效力更高的来源于自然的规则存在。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无为是最理想的治国方法。道家借此抨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指法律法令越是繁多严密,人民就越贫穷,盗贼也就越多。这是《老子》对当时出现的“法治”主张的批判。

任法而治:商鞅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法“,看做治理国家的唯一工具和判定是否功过的唯一标准。《商君书》在论述法的重要时说: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防止人民作恶的工作,它太重要了。为此,商鞅反

复劝告国君“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一切以法行事,国家就能治理好了。商鞅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并进而成就霸业,唯一办法就是摒弃礼治,实行法治。

定分止争: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务的权利明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避免争夺、混乱的局面,是谓止争。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

兴功禁暴:商鞅认为法律具有“兴功禁暴”的功用。所谓“兴功”,主要指富国强兵。所谓“禁暴”,是指制止被压迫者的反抗。

信赏必罚:韩非主张有功的该赏就赏,犯罪的应罚就罚。他看到“县(悬)罪而弗诛,…可亡也”(《亡征》)的教训,所以强调“信赏必罚”,严格的依法办事。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刑兼施,二者相济为用。特别是在秦王朝持武尚力、严刑峻法之后,更应当以德治为先,刑罚为末,即所谓“积礼义”而不“积刑罚”。

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罢黜百家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试图以儒家思想统一各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三纲五常”论

三纲五常是“三纲”和“五常”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集中主要伦理道德原则。“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先秦儒家提出了“无论”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关系。先秦法家韩非从政治角度把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归纳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作为“天下之常道”,认为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西汉董仲舒进一步用阴阳说对“三纲”加以描绘和解释,同时,他在《举贤良对策》中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只要统治者努力用仁、义、礼、智、信去教化人民,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了。董仲舒所编造的“三纲五常”论,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封建统治阶级根据它而制定出各种法律法令,强迫人民遵守,稍有违犯,即严加惩处。

《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原心论罪”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思想命题。董仲舒引《春秋》决狱,本期事而原其志,心是犯罪者的动机,就是说,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犯罪,要看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好,符合春秋之义,即不是犯法,也不一定有罪,动机坏即使合法,也要处罪。

晋代律学和刘颂的法律思想律学原是经学的一个分支,形成于汉魏时期,在晋代有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法律史学上独具特色的注释学。律学对当时的立法、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预《律本》中的法律观杜预是晋代著名率学家,曾参与修定《泰始律》,并为其作注释;其法律主张有:纳礼人律,礼法合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区分律、令的界限。

理直刑正是张斐《律表》中的法律观,所谓“理直”,就是法律要明确体现纲常名教。“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准确,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

天人不相预:柳宗元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观点。他说年成的凶歉丰收和社会的治乱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天(指自然),后者属于人(指社会),自然和社会各有发展规律,是互不干预的。所以,天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感应关系。

“熙宁新法”熙宁元年(1068)神宗即位,锐意图新。次年任王安石为参加政事,主持变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议行新政。先后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统称“熙宁新法”。

“三不足”理论是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有利国利民,上天、古法与人言都不少障碍。表现了他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理论的发展。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经历了变法实践的王安石深切的认识到,要实现天下大治,主要靠两种办法:一是“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二是“众建贤才”,即汰除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老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君王是客,君主集权制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使老百姓深受其害。这是黄宗羲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

“臣之于君,名异而实同”:黄宗羲在论述君臣共治和限制军权的时候,始终是以君臣平等、同为天下作为基点的。他认为,君主与官吏同属天下之“客”,即人民的公仆;二者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臣吏不是君主的“仆妾”,二是其同事或师友,“官”和“君”在政治上时平等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也是后期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经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同时,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不足”;张之洞坚持认为“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是张之洞的思想命题。“经术”即四书五经中的纲常名教,它是全部法律“精义”之所在。法律是“表”,即形式,“经术”才是“里”,即内容。形式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因此法律受“经术”决定并为“经术”服务。

“严刑以致又安”这是面对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威胁,曾国藩所提出的思想命题。他认为作为手段的严刑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的现实办法。

“国家以法制为先”是洪仁玕的思想命题。他认为立法是治国之本。整顿法制不仅可以扭转太平天国法纪松弛的形势和革除弊端,而且可以增强国力。

《天朝田亩制度》是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它以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提出了一套社会结构的设计,宣布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计口授田,财产公有,共同生产,彼此支援。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著作,写于戊戌变法之前。该书把《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伪经,人物起湮没了孔子的“改制之圣法”。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于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为变法维新扫清思想障碍。

“三权之体皆菀于君主”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家梁启超所说,他提倡专政政体为立宪政体,主张三权分立,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并且,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菀于君主”。在梁启超看来,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

“去九界”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达到大同世界的根本方法。“九界”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康有为认为,人类只有去掉这“九界”,才能达到大同世界。

《仁学》:谭嗣同的《仁学》通篇讲“仁”。所谓“仁”,就是以“平等”为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谭嗣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中国与他国、人与人、上与下等也应如此。关于君臣关系,他主张“废军统、倡民主、变不平为平等”。关于父子关系,谭嗣同认为父子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于夫妻关系,谭

嗣同指斥封建的夫妇关系是丈夫“以名困妻”,不把妻子当人看。

“礼法之争”,即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引发的“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纷争。“礼教派”以张之洞、劳乃宣等为代表;“法理派”以沈家本、杨度等为代表。礼法之争的实质,即要不要用西方法理原则改良中国旧法律,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家庭主义的问题。

简答

简述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及其意义

(1)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为此提出了“以德配天“说。

(2)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求得上头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开始重视民心向背。

周公“慎罚”说的主要内容是:(1)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株连坐,主张最止一身。(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

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1)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建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简述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1)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2)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

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德政”;“为政必以德”,“德,国之基也”。

(2)罪刑相当与以情断狱。

子产主张严厉执法,反映在运行刑罚方面则变形为强调定罪量刑必须以公布的礼、法作为标准,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也主张根据礼义原则加以权衡,不要拘泥于刑法的条文。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儒家法律直接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自然经济相融合的社会现实,自汉武帝采纳了儒家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确立了儒家法律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其内在精神主要体现为“情-理-法”。

简述孔子有关“以礼治国”的主张。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周礼。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礼治论主要有以下内容: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4.“礼之用,和为贵”。

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1.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

2.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

3.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

4.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简述荀子法律思想中儒、法合流特点的具体体现。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结合礼与法的思想家,他引法入礼,将体现贵族利益的旧礼改造成了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新礼,其具体体现有:

(1)提出“明分使群”的礼法起源论,将礼义与刑罚并提,与孔、孟的观点都有区别,而与法家的“定分止争”

的法律起源论有相似之处。

(2)强调礼的实质在于区别等级,使“任人唯亲”的旧礼变成了“赏贤使能”的新礼。

(3)主张“隆礼重法”,他对礼的谈论最多,而且将礼的地位抬的最高,同时他也常谈论法的问题,这与孔、孟也有不同。荀子主张将礼的原则法律化,使礼具有法律的效能和拘束力,并设想出礼法合治的治国方案。

重法论

(1)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明确提出了此项主张。

(2)以法律作为赏功罚罪的标志,“免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礼和刑法都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治国必先二者并用。

(3)法以礼为本,认为法的作用在于禁奸止暴;主张先礼后法,罚当其罪。

有治人、无治法

1.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

2.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有没有“治人”,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

3.这种主张的本质属于一种“贤人政治”。

简述墨家学派和儒、道、法诸家相比所具有的明显特点。

(1)墨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决维护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牺牲精神。

(2)墨家有严格的纪律,如果墨者的政治活动违背了墨家宗旨,就要受到批评或制裁。

(3)墨者“以自苦为极”,生活艰苦。

(4)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与功利价值论

(1)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墨家强调人的平等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的关系。只要大家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只能使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平,社稷安宁。

(2)功利价值论及其在法律上的体现。

一般地说,儒家“重义轻利”,并经常把利和义对立起来,墨家则相反,他们以人民之利即公利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简述“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是想使“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用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地加以贯彻,统一人们的思想,避免社会混乱。他们幻想依靠“天”的权威和力量来“一同天下之义”,正反映出小生产者政治上的软弱性。

简述墨家刑赏论的意义。

墨家的刑赏论体现了“天志”。总的看来,墨家的刑赏论,在当时确实是一种进步的理论,尽管它是从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它在客观上对统治者的滥赏滥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

简述以法治国的内容。

(1)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

于违法犯罪的人。

(2)法家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而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应当做到“事断于法”,以法作为治国的唯一工具盒判断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齐法家和韩非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的口号:“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简述商鞅重刑论的实质及影响。

在战国时代,商鞅的刑赏论,对打击奴隶主贵族和鼓励人民从事耕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质在于重刑,对人民轻微的犯罪行为也要处以重刑,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血腥恐怖政策,充分暴露了商鞅的地主阶级本性。至于他想通过重刑达到“无刑”,那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幻想。

简述贾谊礼法结合论的重要影响。

(1)贾谊的礼法结合的思想,反应出他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在统治人民时兼用教化和暴力两手,而重点放在教化方面。他对文帝说:如果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那何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2)贾谊的立法结合的思想,在当时已贯彻到实际立法中。《汉书。贾谊传》说:文帝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法皆贾谊发之”。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2)应经合义,立法融合。

(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4)德主刑辅,先交后刑。

简述董仲舒德主刑辅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德主刑辅的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其影响至为深远。但由于这种理论包含有重教化、省刑罚,反对统治者昏庸残暴和用繁法严刑来镇压人民等内容,因此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充对“天刑”论的批判

王充以朴素唯物论为武器,对自西汉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所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刑”、“天罚”等神权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批评天有赏善罚恶能力的“天造谴告”说。

(2)批评“用刑非时则寒,施赏违节则温”的时令说。

(3)批评“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的祸福说。

刘颂重法主张的具体内容如下:(1)复肉刑。刘颂为廷尉时,曾两次上表,力主“复肉刑”。(2)纲举网疏。(3)法令画一,执法必严,以律断罪。

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其法律观的内容特点是:

(1)否定“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

(2)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

(3)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

简述“三纲”在唐律中的反应。

(1)“君为臣纲”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

为了确保皇帝在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严格规定,凡属违反“君为臣纲”危机皇帝的犯罪,均属罪大恶极,处以最严厉的刑罚。这些犯罪主要有谋反、谋大逆,危害皇帝安全,大不敬等三类。

(2)“父为子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唐律“一准于礼”,“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凡属违反“善事父母”者,均构成不孝罪。例如,

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违犯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等,要分别处以刑罚。

(3)“夫为妻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夫为妻纲”也是唐代立法的根本原则之一,唐律中有不少规定。例如,妻妾擅自离去;夫妻殴斗;闻夫丧不举哀;居夫丧而嫁;以及“七出”条规,等等。这些法律规定都极力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

良贱异法的历史意义有:唐律吸收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法律原则,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国安邦的法典,因而成为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蓝本。就法律思想来说,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是以这种以礼如律、礼法结合的思想作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但它明确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及其亲属享有种种特权,充满着封建特权思想,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简述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

(1)在“法弊、时弊”的南宋时代,朱熹极力主张刑罚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借以挽救颓风。在朱熹看来,为政严则令行禁止,能够禁奸止乱,制止犯罪;宽则纲纪废弛,奸豪得志,善良的人反而遭殃。

(2)朱熹反复强调说:“今人说宽政,多是事事不管,某谓坏了这“宽”字”。朱熹的严刑主张,还巨日反映在恢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等问题上。

(3)以“以严为本”为原则,朱熹还要求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凡有诉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折。由此可见,朱熹的“以严为本”,最终是以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为目的,他不惜抛弃“直”

与“不直”的是非界限,混淆罪与非罪的区分。

德礼政刑“王道之治具”论

德、礼、政、刑,即德治、教化、政令、刑罚,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者孔子所提出。

(1)“德、礼、政、刑四政,王道之治具也”。德治、教化、政令、刑罚都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方法和工具,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因此,四者不可偏废,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德礼、政刑的作用毕竟不同。德礼可以使人民主动服从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德行为而人心之所归”,“明德新民,能使人没世而不忘”,统治阶级实行德政,人民便会“感其德而心服,闻其风而意销”。

(3)刑罚的目的是保障德礼的贯彻实行。邱濬认为:“明刑以弼教”是刑罚的根本价值。

简述邱濬法律思想中关于司法的基本观点。

邱濬重视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在司法问题上的反映,就是慎刑恤狱,不枉不滥,刑罚适中。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点:

(1)“原情定罪”。

(2)注重证据。

(3)限制赎刑。

(4)控制复仇。

(5)慎行赦宥。

王安石重视法律的作用,并要求严格依法办事。这一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君主应当知法、守法。

(2)执法应“刑平而公”。

(3)“有司仪罪,惟当守法”。

黄宗羲从民主主义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天下之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确立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这表现在:(1)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黄宗羲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公利”说。

(2)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

为了保证民主与平等,黄宗羲又提出了“学校议政”的设想。

简述黄宗羲“学校议政”的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学校》篇中提出了“学校议政”的观点,这是近似于近代议会政治的设想,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的地方,也应该成为监督政府的机构。他主张国家的行政、外交、军事等都要参考学校的意见。“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还认为学校的校长(祭酒)有与宰相同等的权力,可以监督君主和大臣的行为,在他们面前,君主和大臣都要行弟子之礼。“祭酒”(校长)可以对其不当的施政行为直言不讳。“学校议政”是其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封建军权的重要突破。

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儒家的“人治”传统,站在新的立场上给予法治以新的解释。他认为,从为民兴利除害的作用上比较,法的作用要大于人的作用,应重视法治的定立和实行。他的法治与一家之法相对立,实为天下之法和达到天下大治之途径。在前人的基础上,思想上有所超越和创新,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这是王夫之针对封建法制的宗法私有性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为“公”为“民”,是千古立法的“精意”之所在;以“大公”之法取代“大私”之法,是法制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

(2)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保类”、“卫群”,首先表现在各族互不侵扰,各自为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其次,“保类”、“卫群”表现在维护国土的完整和不可侵犯。

(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王夫之反对专制暴政,但他向往的是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因而认为法律应体现并维护君臣等级关系。王夫之肯定军权,但反对君主集权一身,主张分权分治。他的“分权”,是指君主和宰相、大臣各行其职,各尽其责。

任法与任人结合、宽与严结合的司法主张。

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治道之裂,坏于无法”,即没有一套体现“天下之公”的法律制度。二是“任法而不任人”或者“任人而废法”致使权臣小人掌权,祸乱天下。三是执法的宽严不当,放纵贪官污吏,残害良民百姓。为了消除这些弊端,他主张确立“天下之公”的法律,君主以法治民,人民有法所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也是后期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经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同时,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不足”;张之洞坚持认为“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简述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性观点。

在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当时多能提出的最激进的口号。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鞭挞了纲常名教禁锢人们灵魂的罪恶,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他认为封建三纲五常是钳制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绳索,是封建帝王制定各种法律的依据。是一切酷律之源。他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纲常名教。此外还主张改定旧律,“尽学西法”。

“仰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

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曾提出“置四法”。其经济立法主张综合起来就是“仰富振贫”。具体内容有: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权;统一货币;稳定赋税。章氏这一主张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设想是基本相通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涨的革命热情。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思想的基本含义。

(1)章太炎认为代议制只是间接民权,总统制便于实行直接民权,真正做到主权在民。为了防止总统权力过分膨胀,他又提出“恢廓民权,限制元首”。

(2)其办法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教育独立,变成四权分立。

(3)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对四权作了修正,并增加了纠察权,这样,章太炎的五权和孙中山“五权宪法”已

基本相近。不过,章不冠“宪法”之名,又有教育权而无考试权,体系上也不如“五权宪法”周密。

(4)章太炎这一思想的核心在强调“主权在民”。他批判那种“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的国家主义观点是“谬论无论”之说,认为人民才是国家权利主体。这是十分可贵的。

论述

论述先秦儒、法两家律法思想之异同。

不同之处:

(1)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法律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崇尚德治,重义轻利,款刑慎杀,反对冤狱,主张为政在人。其后,孟子的法律思想以“仁政”为核心,推崇王道仁政,道德教化,减省刑罚,为民制产,轻徭薄赋,认为民贵君轻,“惟仁者宜在高位”。而荀子的法律思想,不仅“隆礼”

而且重法,提出了“明分使群”的国家和法律起源论,主张贵贱有等,相信“有治人,无治法”,极大的丰富了儒家的法律思想。

(2)先秦法家一般有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之分,其中,商鞅认为法律史不断发展的,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人之本性,适当变革法律,主张“任法而治”,发挥法律定分止争、兴功劲爆等功能,保证法律的规范性、公正性、平等性、公开性,提倡重刑政策,主张君主专制和思想统一(或“燔诗书而明法令”)。慎到的法律思想以“势治”为鲜明特征,主张立公弃私,“事断于法”,并且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韩非子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倡“依法治国”,“法与时转”,“依法为教,以吏为师”,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相同之处:

(1)儒、法两家同属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而且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等方面影响深远,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武库的宝贵财富。

(2)儒、法两家对于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十分接近,都以礼教等级秩序为依归,只不过对于如何实现礼教秩序,在路径选择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

(3)儒、法两家思想虽各树一帜,单又非一成不变,二者在各自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为丰富中国古代思想,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向前发展。

简述汉初黄老思想在法律、政治方面的表现。

一、无为而治,“为民休息”

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速亡的教学出发,严厉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新语》。

二、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刑兼施,二者相济为用。特别是在秦王朝持武尚力、严刑峻法之后,更应当以德治为先,刑罚为末,即所谓“积礼义”而不“积刑罚”。

三、“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汉初在“约法省刑”方面建树最突出的是文帝,他曾赢得“几致刑措”的好评。

汉武帝废除肉刑,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提出的约法省刑。

四、“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贾谊主张“以民为本”,并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一、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在讨论怎样缓和同人民的矛盾,以及如何治理好国家问题时,李世民君臣总是紧紧围绕着“安人宁围”这个总题目。

二、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1)既制礼,又立刑。

(2)立法必须公平。

(3)“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4)法须稳定,“不可数变”。

三、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贞观元年,李世民君臣在讨论死刑问题时,首创了“九卿议刑”制度。

四、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五、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君道》)的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纳谏与执法相结合,是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法治”的一个特点。

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出自《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礼法结合。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简述“三纲”在唐律中的反应。

(1)“君为臣纲”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

为了确保皇帝在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严格规定,凡属违反“君为臣纲”危机皇帝的犯罪,均属罪大恶极,处以最严厉的刑罚。这些犯罪主要有谋反、谋大逆,危害皇帝安全,大不敬等三类。

(2)“父为子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唐律“一准于礼”,“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凡属违反“善事父母”者,均构成不孝罪。例如,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违犯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等,要分别处以刑罚。

(3)“夫为妻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夫为妻纲”也是唐代立法的根本原则之一,唐律中有不少规定。例如,妻妾擅自离去;夫妻殴斗;闻夫丧不举哀;居夫丧而嫁;以及“七出”条规,等等。这些法律规定都极力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

三、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当贵族、官吏触犯国法时,唐律规定了议、请、减、赎、官当等减免刑罚处分的规定。

良贱异法。

良贱异法的历史意义有:唐律吸收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法律原则,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国安邦的法典,因而成为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蓝本。就法律思想来说,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都是以这种以礼如律、礼法结合的思想作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但它明确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及其亲属享有种种特权,充满着封建特权思想,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法律思想

(1)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他的思想很多方面超越了改良主义的范围,实际上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就是主张“冲决一切封建网罗”,这是

当时所能提出的最激进的口号。

(2)在这一口号下,他吸取和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重民轻君思想,深刻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鞭挞纲常名教禁锢人们灵魂的罪恶,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

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3)其内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废军统,倡民主”,抨击封建纲常名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张,主张改定旧律,“尽学西法”。

(4)谭嗣同的戊戌变法期间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和主张。然而他认为,变法并非是复兴国家的最好途径。后来他直接提出激进革命的主张,显然与康、梁所坚持的“维新为了

救亡,救亡必须维新”的宗旨有质的不同。

论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由宪政编查馆咨交各省签注意见,从而触发了“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1)“礼法之争”,即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引发的“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纷争。“礼教派”以张之洞、

劳乃宣等为代表;“法理派”以沈家本、杨度等为代表。礼法之争的实质,即要不要用西方法理原则改良中国旧法律,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家庭主义的问题。

(2)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沈家本撰写的文章有《书劳提学新刑草案说帖后》和《答戴尚书书》。

清末修律中礼法之争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两点;“无夫奸”、“子孙违犯教令”。

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

(1)这场礼法两派的论争,最后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刑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然而,这场论争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理派所提出的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革中国封建法律,尽管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两千多年来以封建制为中心的“中华法系”,终因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而开始瓦解。

试述沈家本的资产阶段法治主张及其意义。

(1)沈家本积极主持清末法律改革,认为实行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就能使国家强盛。

(2)法律的性质和作用:他在阐释法律的性质时,把儒家的民本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国和保民。

(3)法随时变,会通中外:他认为法律应该随着古今形势的不同而为之损益。

(4)法须统一,平等,否则就会失去威信和效力。

(5)教化为先,以刑辅之:继承了儒家明刑弼教、德主刑辅的思想。

(6)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

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法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1)“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他试图通过“五权宪法”来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

(2)“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当于“政权”称作“能”,故称“权能分治”。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这是人民管理官吏的权)、创制权、复决权(这是人民管理法律的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既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检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于此相应,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监察院。”

(3)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反对照搬西方,创建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但他不能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空想。

论述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段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起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旧民族主义歧视满族为异族,包含着某些大汉族主义色彩,又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要。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2015年04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26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柏拉图认为人的三种品行分别是 A.理性、志气、欲望 B.理性、志气、正义 C.智慧、勇敢、正义 D.智慧、理性、志气 正确答案:A(1分) 2.按照柏拉图的分工原则,理想的国家应该由三种不同身份的人组成,但其中不包括 A.军人 B.统治者 C.劳动者 D.知识分子 正确答案:D(1分) 3.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涉及的基本范畴是 A.善 B.活法 C.主权 D.自然法 正确答案:A(1分) 4.斯多葛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是 A.芝诺 B.塞涅卡 C.奥勒留 D.埃及科特 正确答案:A(1分) 5.在12至13世纪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提出君主论的法律思想家是 A.布丹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维里 D.托马斯·阿奎那 正确答案:C(1分) 6.古以色列法律的总纲是 A.《圣经》 B.《利未记》 C.《耶里米书》 D.《摩西十诫》 正确答案:D(1分) 7.阿奎那认为,上帝用以统治支配整个宇宙的法律是 A.人法 B.永恒法 C.自然法 D.神法 正确答案:B(1分) 8.布丹认为最自然的共同体和最早的社会单位是 A.个人 B.家庭 C.部落 D.种族

中国法律思想史_名词解释1[1]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 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 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3、周公制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律学 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神权法 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7、三纲五常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8、德礼政刑 德、礼、政、刑,即德治、教化、政令、刑罚,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丘提出。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论证了“大德小刑”、“德主刑辅”的原理,成为封建正统法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南宋朱熹把这一原理根植于唯心主义理学,认为德礼政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丘睿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提出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德刑关系说,使传统的“德主刑辅”说更为全面和系统。 9、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10、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练习题(一)(第1-4专题) 第一专题:适应大学生活发现你的热爱 ——在新的起点上扬起人生的风帆 1、北京城市学院前身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B)年。 A、1983 B、1984 C、1985 D、1986 2、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C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关键是坚持(A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B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5、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培育和弘扬( C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7、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 A、改革创新 B、理论创新 C、制度创新 D、科技创新 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的是(D)。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C、和谐文化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以下不是北京城市学院校训的是(C )。 A、改革探索B勤奋进取C艰难创业D开拓前进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C、体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D、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1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法错误的是( D )。 A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B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C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D具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2、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法不准确的是(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 C、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穿本课程的主线 13、北京城市学院被批准招收研究生资格的是(B)。 A、2010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09年 14、据北京市统计,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2年保持在(B )以上,在首都八十多所高校中名列前茅。 A、93% B、94% C、95% D、96% 第二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黄金的岁月需要黄金的理想 15、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A )。 A、信仰 B、理想 C、志向 D、意志 16、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 D )。 A、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和中介 D、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1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 A、建设和谐世界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D)的对未来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19、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C)。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坚定的信念 C、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D、正确对待挫折 A、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法律文明起源于 A.古希腊和古罗马B.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 C.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D.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 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的家庭制度是 A.一夫一妻制B.共产共妻制

C.个人家庭制D.一夫一妻多妾制 3.《政治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西塞罗 4.后注释法学派产生的时间是 A.12世纪上半叶B.12世纪末期 C.13世纪中叶D.13世纪末期 5.从神学思想发展史方面看,神学经过的发展时期是 A.圣经时期、教父学时期、经院哲学时期 B.习惯法阶段、学术法阶段、成文法阶段 C.习惯法阶段、判例法阶段、成文法阶段 D.判例法阶段、学术法阶段、成文法阶段 6.古典自然法学理论所代表的利益属于 A.封建君主B.中世纪君主 C.中世纪教皇D.新兴资产阶级 7.霍布斯论述其自然法理论的著作是 A.《利维坦》B.《政府论》 C.《社会契约论》D.《战争与和平法》 8.直接实现卢梭的暴力革命理论、直接民主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的宪法文本是A.美国1776年《弗吉尼亚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

法学流派

法学流派是最容易忽视的,分析介绍得少,重要性就不多说了,翻翻历年真题就知道了。 注释法学派 注释法学派glossators 西欧11世纪末到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而产生的一支与神学法学相对抗的新的法律思想派别。该派以研究罗马法为中心,并以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university of Bologna)大学为中心,因而又称意大利法学派或博洛尼亚法学派(the school of Bologna )。 中世纪初期,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在位)编纂的法律文献,已很少为人所知,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学说汇纂》曾湮没达几个世纪之久。从11世纪末,西欧各国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始对罗马法广泛研究,因为罗马法的适用不仅有利于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加强,而且也为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提供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当时这种广泛研究,意味着法学正从神学中分离出来。与此相适应,一个独立的、世俗的法学家阶层逐步形成。 他们主要代表新兴市民等级的利益,与代表封建制度的神学或教会法学家相对立。注释法学派的出现和发展,同西欧近代大学的兴起也有密切联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近代欧洲第一所大学,它主要就是从研究罗马法开始的,并长期成为传播罗马法的基地。西欧其他国家和意大利其他地区都有学者到博洛尼亚学习罗马法。12世纪中叶,在该校研究法律的学生有一万多人。该校创始人就是前期注释法学派奠基人伊尔内留斯(约1055~1125)。继博洛尼亚大学后创立的一些著名大学也都将罗马法的研究作为一门主要学科。 自然法学派 自然法学派当今世界范围内居主流地位的法学学派。代表人物为如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潘思、杰斐逊等。 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 自然法学派主张有一个实质的法价值存在着,这个法价值乃独立于实定法之外,且作为检定此实定法是否有正当性的标准。自然法学说认为,在自然,特别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一个独立于人〔国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观价值立场,并以此立场去对法律及政治的结构作批判性的评价。自然法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意味着由自然,也就是说由人的本性、由社会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绎出某些法则,这些法则可供给一个整体而言对人类行为举止适切的规定。自然法学派起初的权利观念更多带有“天赋”权利的色彩,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来自于自然。 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他们对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的探索,对于认识法的本质和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法学研究中表现为一种激进的理想主义情怀,以诸如正义、平等、自由等抽象价值来构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传统法律理念,重塑时代法律神圣性的历程中,功勋卓著。但自然法的方法论如天空之流云,绮丽却飘渺,它宣言法的未来,但无力构筑通达未来现实的路径。更令人忧虑的是,自然法的自大与泛滥还有可能使法学笼罩于空泛与虚幻之中而难以成长与成熟。 在17、18世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和革命斗争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以强调自然法

西方法律思想史复习题二

西方法律思想史复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柏拉图提出一个“第二等好的国家”方案的着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家篇》C.《法律篇》?D.《政治学》 2.雅典城邦的政体是() A.民主制度?B.贵族制度C.君主制度?D.共和制度 3.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伊壁鸠鲁 4.认为“罗马的政体是最能体现制衡原理”的思想家是() A.西塞罗?B.塞涅卡C.乌尔比安?D.波里比阿 5.在政体问题上,布丹主张() A.混合政体?B.民主政体C.贵族政体?D.君主政体 6.斯宾诺莎认为,神的法律的唯一目的是() A.最高的善?B.快乐生活C.认识上帝?D.培养美德 7.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是() A.自然规律?B.正当的理性法则C.大众的意志?D.经济规律 8.期宾诺莎认为,在一个民治国家中,制定的法律要经过() A.君主的命令?B.议会的立法C.全民的同意?D.全民的讨论 9.在刑罚问题上,霍布斯主张() A.凭心定罪?B.罪刑法定C.自由裁定?D.神明裁判 10.在人性问题上,霍布斯主张() A.人性善?B.人性不善不恶C.人性时善时恶?D.人性恶 11.洛克将自然权利归结为四点,即: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和() A.选举权?B.劳动权C.财产权?D.受教育权 12.孟德斯鸠认为,贵族政体的原则是() A.品德?B.节制C.荣誉?D.恐怖 13.反对权力分立的思想家是() A.洛克?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 14.把天赋人权界定为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思想家是() A.卢梭?B.洛克C.斯宾诺莎?D.杰弗逊 15.潘恩系统地阐述了人权理论的着作是() A.《常识》?B.《人权和自然法》C.《认真看待权利》?D.《人权论》 16.《永久和平》的作者是() A.格老秀斯?B.黑格尔C.斯宾诺莎?D.康德 17.黑格尔认为,德国三权制衡的三权是() A.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B.立法权、对外权和行政权C.主权、行政权和立法权? D.行政权、司法权和对外权 18.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萨维尼?B.康德C.耶林?D.施塔姆勒 19.认为“法律是不可违反的、独断的集体意志”的思想家是() A.耶林?B.施塔姆勒C.黑格尔?D.康德 20.《立宪政治教程》的作者是()

2018清华大学法学院考研398分经验

清华大学法学院考研398分经验 拟录取通知已下,如愿以初试、复试都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入读法理学专业。在此,将我考研的高分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 【一】选择清华: 我是跨专业考研,就我本科专业而言,想申请国外大学好的专业并不容易。因而选择不问你本科的硕士研究生统考,先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既然选择在国内学法,那就一定要去最好地法学院——对我而言,备选学校只有清华、北大、人大三所。 对于我想学的法理学专业而言,人大稍逊于清北,而在清华和北大之间,我又更偏爱清华的法理学老师和明理楼,因而最终报考清华。虽然清华法学院在国内的排名上并不数一数二,但清法是国内前三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不仅因为每年QS全球法学院的排名中,清华总是高居全球前30左右,更重要的是大量法学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权威教授都汇集于清法。有最好的教授和最好的学生,这样的法学院能不是最好的吗? 在此稍微提个醒,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策略性选校很聪明,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去年清华法学院各专业都普遍分很高,今年却各专业都很低,反观人大、北大都偏高。民商这种清华热门专业今年复试线更是反常的低,相反某几个去年的低分专业今年却相对地偏高,我猜测就是策略性选校的结果。清、北、人,以及各个专业,到底哪年会分高分低,大家几乎不可能猜到,不如就跟着兴趣走。 【二】真题与书单: 考研的学生应该明白,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出题风格。虽然明面上不公布参考书目,但根据往年考题和教授名录,大致上也能猜出考点主要集中于那些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高效地考取研究生,就要根据考试风格有针对性地复习。因此,历年真题和书单就是指明备考风向的灯。 具体而言,复习应根据不同科目的考察方式分为两种复习方式。第一种是能准确识别参考书目即考点来源的。例如清华617法学综合试卷的法理学和宪法学部分,前者主要来自于高其才老师的《法理学》,后者考点主要出自林来梵老师的《宪法学讲义》。因而有针对性地反复学习这两本教材,取得这两门课的高分就不是难事。 第二种是不能准确识别考点来源的科目,例如861比较法总论和617法学综合试卷的民法部分。对于这样的学科,就必须加深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时灵活地输出。故对于第二种科目,书单的重要性就较弱,因为知识可以来源于所有切题的书中,而所有这些掌握的知识,都可以在答题中帮您拿分。 【三】时间分配: 备考时还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安排学习时间。我将其分为两点,第一是考研整体规划,第二是不同学科的时间分配。 之前就听说考研的准备周期大致在6-7个月。对于基础好的当然可以短一点,但对于我这种跨考生,应该不能再短。但同时,也不宜太长,周期过长了,不仅会忘记前期复习的知识,也会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doc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以下是由整理关于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一) 1、(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纲领。 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助 D、社会保险 2、下列做法符合《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是( )。 A、甲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现工作,单位决定和他解除劳动合同 B、劳动合同期满,丁所在用人单位不愿意续订劳动合同,该用人单位不必支付经济补偿 C、在试用期内,单位和劳动者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而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D、乙和某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约定由于该单位给乙解决了本地户口,乙必须在该单位工作满三年,否则应向单位支付违约金 3、劳动者依法享受以下哪些假期时,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 A、年休假 B、探亲假

C、婚假 D、丧假 4、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 )。 A、不遵照执行 B、宣布废止 C、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D、请求劳动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处罚 5、关于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任务 B、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家庭自我保健 C、以让农民看病不出乡镇为发展目标 D、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解析: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故正确答案为D。本题相关知识点:1、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2、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3、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2010.7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倾向的政体是( D ) P16 A.贤人政体 B.贵族政体 C.君主政体 D.混合政体 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好的政治团体中执掌政权的是( C ) P20 A.极富阶级 B.极贫阶级 C.中产阶级 D.贵族阶级 3.将自然法与万民法视为一体,主张罗马法分类的“二分法”的罗马法学家是( D ) P29 A.乌尔比安 B.伯比尼安 C.西塞罗 D.盖尤斯 4.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政体的三个要素是立事职能、执行职能和( D ) P20 A.议事职能 B.行政职能 C.监察职能 D.司法审判职能 5.不属于斯多葛学派后期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C ) P23 A.奥勒留 B.塞涅卡 C.芝诺 D.埃及克特 6.阿奎那认为,法律是否有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 B ) P46 A.自然法 B.正义性 C.理性法则 D.公共福利 7.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君如果想要获得统治的成功,有两条路,一是用法律,一是用( C ) P49 A.神性 B.宗教 C.武力 D.仁慈 8.提倡以历史的与比较的方法研究法学的中世纪法律思想家是( A ) P53 A.布丹 B.阿奎那 C.马基雅维里 D.奥古斯丁 9.在汉密尔顿的平衡理论中,平衡的重点在( A ) P82 A.立法部门 B.行政部门 C.司法部门 D. 监察部门 10.康德认为,每个国家包含三种权力,他比较看重的是( A ) P1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重点76904

西方法律思想史重点 西方法律思想的四个发展阶段: 1、古希腊罗马阶段 2、中世纪阶段 3、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4、帝 国主义阶段 西方法律思想的三种法律观念:自然法观念、规则法观念、活的法观念 古希腊法律思想的特点:1、自由精神2、自然法思想3、民主与法治精神 柏拉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大量着作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主要着作包括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理想国: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国家有三个等级组成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这三个等级如同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一样,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亦相当于灵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天赋职能。 哲学王: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是最有知识的人,最贤明的人是必然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着作有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治 亚里士多德把城邦的本质归结为公民的本质 什么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标准,也就是取其中.。法治理论:根据中用标准的正义,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制就是“国家由法律遂行起统治” 其次、法治是轮番为治

再次、法治要求执法与守法 古罗马法律思想的特点:1、以自然法观念为核心的理论2、效用性、实利性、实践性 3、重私法、重个人权利 4、概念精细和法理深邃 西塞罗关于自然法的定义:由上帝制定的,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适用于善良人们的永恒不变的法。 包含以下几点意思:1、自然法由上帝制定、解释和监护,它体现上帝的意志2、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依据于人正义的理性,与普遍公平的人类本性相一致,相适应3、自然法具有永恒性超越时空,任何国家民族时代均适用,都必须遵守4、自然法只是用于善良的人们,对坏人不起作用5、人类立法(实在法)不能抵消自然法,它居于自然法之下,自然法不需要实在法制定者的解释 罗马法学家:五大法学家姓名包括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孟代斯梯安 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古罗马法学家做了明确的论述乌尔比安说:公法是关于了罗马国家稳定的发,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罗马人认为公法是涉及国家政府职权范围的法律,私法是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罗马法将私法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特点:宗教与法律混在一起。 基督教神学法律思想的最早表现形式是教父学,神学法律思想的完备是经院哲学 奥古斯丁的论上帝之城是神学法律思想的第一部着作被奉为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题库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道德可以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道德具有( D ) 。 A认识功能B导向功能C辩护功能D调节功能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警句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B ) 。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3、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重视荣辱的思想观念。下列古语中,表达了这种重视荣辱观念的是( A ) 。 A“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D“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4、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完善人的质量来说,这主要强调的是( C ) 。 A省察克治的重要性B慎独自律的重要性C陶冶情操的重要性D学思明理的重要性 5、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B ) 。 A道德认识B道德修养C道德调节D道德发展 6、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C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7、道德能够说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向善避恶的认识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选择道德行为。这说明道德具有( C )。 A调节功能B激励功能C认识功能D评价功能8、古人说:“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D )。 A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德B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美德 C乐群贵和,强调入际和谐的美德D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的美德 9、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A )。 A诚实守信为重点 B崇尚科学为重点C艰苦朴素为重点 D文明礼貌为重点 10、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 B )。 A人的自然本性B个体的社会实践C个人的内心体验D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 11、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这表达了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该( D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坐而论道,凝练道德规范C严格要求,完善道德质量D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12、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 A )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B人的本性C社会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13、( C )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西方法律思想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西方法律思想史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体现柏拉图早期法律思想的着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家》 C.《法律篇》 D.《伦理学》 2.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本性上最先出现的是( ) A.个人 B.家庭 C.村落 D.城邦 3.首先由斯多葛提出的概念是( ) A.理性 B.义务 C.权利 D.正义 4.奥古斯丁将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和( ) A.人法 B.神法 C.人为法 D.神定法 5.马基雅维里理论比较突出的地方是( ) A.把政治与道德紧密联系 B.把政治与道德作了分离 C.把宗教与道德紧密联系 D.把宗教与道德作了分离 6.第一个对主权作系统研究并被称为主权论鼻祖的思想家是( ) A.马基雅维里 B.奥古斯丁 C.阿奎那 D.布丹 7.将自然权利总结为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并经其倡导而载入美国《独立宣言》的古典自然法学思想家是( ) A.洛克 B.霍布斯 C.杰弗逊 D.汉密尔顿 8.在卢梭政治理论和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概念是( ) P76 A.契约 B.主权 C.公意 D.共意 9.哲理法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克饶斯 D.萨维尼 10.康德从义务角度对法律进行了分类,下列不属于 这个分类的是( ) ... A.内在的义务 B.外在的义务 C.联合的义务 D.集体的义务 11.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在自由理念发展阶段上,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是( ) A.团体 B.集体 C.市民社会 D.理想社会 黑格尔国家理念三个环节的是( ) 12.不属于 ... A.市民法 B.国家法 C.国际法 D.世界历史 13.分析法学真正的奠基者是( ) A.哈特 B.边沁 C.奥斯丁 D.凯尔逊 14.强调罗马法历史的德国历史法学家是( ) A.萨维尼 B.艾希霍恩

中国法律思想史_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 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 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3、周公制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律学 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神权法 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7、三纲五常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8、德礼政刑 德、礼、政、刑,即德治、教化、政令、刑罚,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丘提出。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论证了“大德小刑”、“德主刑辅”的原理,成为封建正统法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南宋朱熹把这一原理根植于唯心主义理学,认为德礼政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丘睿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提出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德刑关系说,使传统的“德主刑辅”说更为全面和系统。 9、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三民主义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阶段。 10、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班级:14级法学本科三班 姓名:杨世霖 学号:14303010017 任课老师:徐战辉

论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摘要:西方法律思想中人本主义的提出,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法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从刑事法律的角度,阐述西方法律人本主义对西方法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性,人的需要和利益;人道;刑法 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世界观,它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独立的人格,现如今人本主义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核心主义,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跟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渐渐的深入人心,而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深入到了各个部门法的立法当中。从"个人"的发现,到"个 人"形象逐渐形成,再到个人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成为法律的目的,人本主义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大。 刑法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法律规范。从刑法的角度来看,任何刑罚的实施者和承受者都是是形形色色之人。但是刑法对人的认知,却有所差异。 一、人本主义的认知 作为人本主义核心的人性问题,是哲学家们所不得不深入探讨的主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予以阐释,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西方哲学在人性问题上充满着人是理性的描述和论断。从古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开始,人性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柏拉图认为,人是由可见与不可见的两部分组成的,可见的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是蕴于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就是说前者只是供给人生理活动需求的身体,而后者是人的灵魂。而人性又是灵魂的首要组成因素,即人性是理性的,它控制着人的思维活动,控制着人的激情和欲望。康德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人的理性找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自由的意志。他曾说:“我主张,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具有意志的有理性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并且依从自由观念而行动。” 二、人本主义对刑法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犯人也是因意志的自由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命运的主宰者,即使是犯罪之人,也不能把责任全部归结为环境的因素,犯罪也是其自由意志的体现。【1】刑罚既包含着犯人自己法意志的体现,所以用法律去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刑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是理性主义法律思想在刑法之中的体现。人性论是对人本性的客观认识。休谟认为:"所有各种科学都或多或少的与人类本性有关,而且无论其中的某几种科学从表面看来距离人类本性有多遥远,它们也都仍然要通过某种途径回到这种本性上来。【2】因此关于人性的研究也必然是刑法学的研究起点。 但事无绝对,菲利就是一位坚决的意志自由的反对者。他认为,意志自由论是不可靠的,因为各种物质现象都是事前存在的决定该现象的原因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规律。菲利指出,实证派犯罪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反映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 ) A.《自由主义》 B.《反对自由主义》 C.《论自由》 D.《论言论自由》 2.阿奎那认为,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是(A ) A.永恒法 B.自然法 C.神法 D.人法 3.《神学大全》的作者是(A ) A.阿奎那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弗利 D.格雷戈里 4.庞德将法律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定为(D ) A.严格法阶段 B.法律社会化阶段 C.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 D.原始法阶段 5.罗马法律思想渊源于(A ) A.古希腊 B.罗马本土 C.意大利 D.法国 6.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的人是(C )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狄德罗 7.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是(B ) A.斯宾诺莎 B.奥斯丁 C.凯尔森 D.富勒 8.提出"各民族全部权利的最终目的是永久和平"的思想家是(C ) A.庞德 B.路德 C.康德 D.达维德 9.《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A ) A.孟德斯鸠 B.卢梭 C.罗伯斯比尔 D.马布利 10.《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作者是(C ) A.黑格尔 B.费希特 C.康德 D.边沁 11最早提出"君主势力、贵族势力和民主势力互相牵制与制衡"的思想家是(C )

A.西塞罗 B.塞涅卡 C.波里比阿 D.乌尔比安 12.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是(B ) A.庞德 B.狄骥 C.弗兰克 D.霍姆斯 13.凯尔森对正义的态度是(B ) A.深信不疑 B.深表怀疑 C.从未涉及 D.不置可否 14.提出"法律乃是人类理性的法则或内在的公正(即正义)"的思想家是(C ) A.马基雅弗利 B.马西利 C.阿奎那 D.布丹 15."公意"理论的倡导者是(A ) A.卢梭 B.伏尔泰 C.狄德罗 D.爱尔维修 16.《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除了汉密尔顿、麦迪逊以外,还有(C ) A.潘恩 B.杰弗逊 C.杰伊 D.华盛顿 17.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D ) A.和平状态 B.美好状态 C.灾难状态 D.战争状态 18.明确提出"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思想家是(C ) A.洛克 B.卢梭 C.孟德斯鸠 D.霍布斯 19.耶林的法学是(A ) A.目的法学 B.历史法学 C.概念法学 D.功利主义法学 20.洛克认为战争状态是自然状态中的一种(C ) A.正常状态 B.确定状态 C.反常状态 D.法定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奥斯丁的法学著作有(AC )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