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学科三级培训讲稿 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三)

高中生物学科三级培训讲稿 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三)

高中生物学科三级培训讲稿 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三)
高中生物学科三级培训讲稿 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三)

高中生物学科三级培训讲稿

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三)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生物组高展

一、学科知识

1.熟练掌握《生物技术与实践》、《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的知识体系

1.1.1本模块是实验课,这里所说的生物技术是广义的

广义的生物技术指人类以经验为基础,改造生物及其功能的技术。如植物引种培育、动物良种选育、发酵食品的制作等。狭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以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直接改造和利用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技术,如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等。1982年,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重新定义: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材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1.1.2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物技术

传统发酵技术,如酿葡萄酒、制作腐乳和泡菜等

微生物培养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细胞的固定化、PCR和蛋白质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

1.1.3该模块重点知识归纳

⑴理论基础:细胞具有全能性。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⑵细胞分化: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⑶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汽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这种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再分化。

⑷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植物的组织或细胞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它外界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叫做外质体。

⑴不同植物组织或同一植物组织的不同部分,培养的难易程度不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物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⑵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是MS培养基,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激素,菊花茎段的培养比较容易,一般不用添加植物激素。

⑶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比例等都会影响植

物细胞发展方向。

⑷其他因素:pH、温度、光照等条件也影响植物组织的培养。

⑴制备MS固体培养基可分为配制各种母液和配制培养基及灭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⑵外植体要先用70%酒精消毒,再用0.1%氯化汞消毒,最后用无菌水清洗。

⑶接种时要始终在点燃的酒精灯旁进行,对接种工具要火焰灼烧灭菌。

⑷一般地讲,容易进行组织培养的植物,往往是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

⑸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和普通繁殖方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实现培养脱毒植株;培养细胞产品;培养人工种子;以及转基因植物的培育等等。

⑴花粉的形成: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花粉粒形成精子还要经过有丝分裂过程。

⑵花粉的发育: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要经过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三个阶段,其中单核期又分为单核居中期和单核靠边期两个时期,双核期包括花粉管细胞核和生殖细胞核两个核。

其诱导分化成植株。通过花药培养产生的花粉植株的两条途径并没有绝对的界线,主要是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比。

⑴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最常用方法是醋酸洋红法和焙花青——铬矾法,后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⑵对获取的材料要选用70%洒精浸泡,再用0.1%氯化汞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⑶花药培养的第一步成功的标志是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胚状体,下一步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以便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⑷花药培养形成幼苗前不需要光,形成幼苗后需要光。

⑸单倍体育种的优点:后代都是纯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产生性状分离,明显地缩短了育种周期,另外为新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途径。

⑹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①诱导花粉植株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②最适宜的花药发育时期会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对大多数植物而言,适宜进行花粉培养的时期是单核居中期或单核靠边期。

③在花药培养中,要使所选材料的发育时期完全一致是很困难的,不同花序在不同时期的进程中不同,即使是同一花序上,不同花朵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染成蓝色。

⑴选取实验材料

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⑵破碎细胞.获取 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较易,例如,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取滤液即可。如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

⑶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常用的方案利用DNA在不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溶解过滤析出再溶解去除杂质。

⑷DNA的析出与鉴定

DNA的析出用的是与滤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出的DNA 鉴定DNA时在试管中先加人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加人DNA丝状物,然后各加入二苯胺4mL。

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⑴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据原料放置位置,又可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水气蒸馏。如玫瑰精油、薄荷油、肉桂油、熏衣草油、檀香油等

⑵压榨法:利用机械压力榨出芳香油.如橘子油、柠檬油、甜橙油等的提取。

⑶萃取法:利用植物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提取芳香油,不适于水蒸气蒸馏的原料.可用此法。

基因工程

概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

简述蛋白质工程

细胞工程

简述植物的组织培养

简述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举例说出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胚胎工程

简述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简述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举例说出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讨论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

2.加深对生物学发展史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塑造学生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生物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这是无数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坚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当时不被社会认识和承认的巨大压力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项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

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物科学素养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相关问题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陕西农民发现野生华南虎”等问题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关注,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事情,为什么发现野生华南虎会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关注这件事情?等等,我们就能借机让学生去思考,去查找资料来弄清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自己应该去关注这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

当然,通过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相关资料、经典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必修Ⅰ教材中有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资料,都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素材,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树立了科学思想,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影响力,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思考和质疑。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实验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在生物科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来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及时准确地把握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血液,生命的液体。2008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人体无核红细胞,这意味着人类在人造血液的进程上又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后人们就不用担心血液短缺的问题了。一旦这项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在未来,献血因此而将成为历史。

在各种慢性病中,糖尿病是最让患者痛苦的。为了维持生命,患者每天都离不开胰岛素和药物;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身体无法利用胰岛素,患者往往不敢随便吃、随便动,时刻担心血糖升高,危及生命;除此之外,糖尿病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可以说,得了糖尿病,人的生命就变得脆弱了。

糖尿病新药:控制血糖更“聪明”

糖尿病患者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摆脱不了对胰岛素的依赖,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次数,同时增加用药的安全性。据介绍,最近,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利用这种物质,就能研制出更加安全、方便的糖尿病药物。因为人在进食时,肠道就会释放出胰高血糖素样肽—1。它一方面对大脑产生作用,减少食欲;一方面刺激身体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

糖尿病手术:细胞移植让患者摆脱胰岛素

除了积极研发新的药物,在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等方面,科学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莱恩的61岁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3次胰岛β细胞移植手术。现在,除了定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他已经不用再注射胰岛素了。他说:“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伦敦国王学院的医学专家认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据悉,日本、加拿大等国都进行了这种移植手术。其中,日本的一位女患者移植了母亲的胰岛β细胞,手术后22天就摆脱了胰岛素。

目前,国外某公司正在研究人造胰腺。人造胰腺是一个装在人体内的微型装置,能实时检测血糖水平,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释放胰岛素,对病人来说,既方便又及时。一位博士乐观地表示,这些成果将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据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也在研究人造胰腺。

糖尿病早期诊断:新方法大大提高检出率

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改进,同时,糖尿病的早期检测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大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到了查出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病得很重了。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贾伟平教授说:“有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看起来挺正常,红光满面,活动自如,如果不去医院做检查,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了,自然也就不会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的糖尿病筛查主要是综合考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然后做出诊断。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2型糖尿病早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6周内人体的平均血糖水平来筛查糖尿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他们对1235名属于高危人群的受试者进行了检查,发现有4.5%的人患有糖尿病,最终检出率达75%,而利用传统的筛查方法,很多患者都显示“无病”。

除了这种检测法,南非医学科学理事研究会也发明了一种2型糖尿病检测法:测定血液中前胰岛素和胰岛素的比值。前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转化为胰岛素,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胰岛素却不会变成胰岛素。所以,通过检测两种物质的比值,就能发现糖尿病。

征服糖尿病还要二三十年

有了这么多的药物、手术和诊断方法,那么,要征服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根治这种病的希望在干细胞上。干细胞转化为能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关键是找到转化的方法。要完成干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的研究,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进行临床测试又需要10年,也就是说,要根治糖尿病,还得等二三十年。就目前来看,在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5%的人患的是2型糖尿病。

除了干细胞,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中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得的是特殊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现在,国际上纷纷将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把单个基因出问题造成的糖尿病研究透了,多个基因造成的2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国外科学家正在研究糖尿病疫苗。最近,伦敦国王学院准备与布里斯托大学联合进行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疫苗人体试验。这种疫苗进入人体血液后,会产生保护细胞,阻挡破坏胰岛β细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将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4.归纳总结出在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相关学科知识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数、理、化等学科的发展的。数、理、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另一方面,从哲学上物质运动的形式看,生命物质的运动是复杂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其中必然包含着较简单的、较低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以及社会科学(如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扩展和转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深奥的知识易于理解,即深入浅出,也能使学生对于较浅显的知识易于理解深刻,抓住本质,即浅入深出。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联系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就会使学生在理解细胞的化学组成、遗传物质DNA的化学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学等部分知识的同时,系统地掌握生物学从生物分子到细胞亚显微结构到组织到器官到系统到个体到种群到群落到生态系统到生物圈的各层次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整体意识,知识脉络清晰可寻。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生理过程,其中的能量转变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利用初中物理中有关电池的知识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某些色素聚集光能并在光合作用中心转换成电能,类似于硅光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光反应将电能转变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最后通过暗反应将化学能贮存在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这一过程则相当于蓄电池充电时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光合作用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就可以比较系统地加以掌握了。

高中生物学“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节有关“蛋白质”的教学中,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然而,这时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是一片空白,学生对教材中有关蛋白质的基础知识难于理解、记忆和掌握。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可以紧扣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这一中心内容,注意从学生的化学和数学基础知识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

组织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写出甲烷的电子式,再改写成结构式,进而以化学用的球棒模型表示出甲烷的四面体结构,使学生建立起碳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并进一步阐明:甲烷的某一个氢原子可以被叫做羧基的化学基团取代,生成的碳化合物就是高一化学中学过的醋酸;同样另一个氢原子也可以被叫做氨基的化学基团取代,生成的化合物叫甘氨酸。甘氨酸是最简单的一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并以挂图形式向学生介绍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式,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分子中与羧基相邻的碳原子(a—碳原子)上连有氨基,差异表现在侧链部分,侧链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学生了解了各种氨基酸结构上的异同点,就容易记忆和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特性。然后进一步向学生指出,氨基酸的缩合是理解蛋白质结构复杂性的核心。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比例、排列顺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取决于多肽链折叠、盘曲和交联成的复杂的空间结构。这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的计算来说明。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理解蛋白质成为生命活动主要体现者的关键。这样的讲述,学生就容易接受,就能抓住重点理解难点。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才算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面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应注意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才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教材对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基本知识讲得很少,学生对遗传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危害等方面的知识理解不深不透。少数学生还有一些错误的概念和认识,认为遗传病就是生下来就有的疾病,发病率极低,与自己无关。这时就应适当补充医学遗传学中有关遗传病的基本知识。医学上,把凡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下一代生理、生化机能紊乱和代射障碍的一类先天性疾病称为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中的非遗传疾病相比,遗传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先天性。一般是指出生就有或出生后就表现出症状,有的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二是终身性。但有的是可以治疗避免发病的;三是遗传性。遗传病的种类多、发病率高。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约300种以上,估计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3-10个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遗传病。并就最常见的染色体病和基因病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使学生对遗传病的面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知识上加深了理解,思想上也引起了对预防遗传病的重视。这样也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了。

“教育的核心是‘迁移’”(布鲁纳)。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本学科内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促进其它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习中的迁移和扩展。例如学习渗透吸水原理时,学生都知道渗透装置中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一直上升,应如何解释?课本上没有答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物理学中分子的热运动与扩散以及化学中的一些动态平衡(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等)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迁移,还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高中语文“眼睛与仿生学”、“生物几何学”的知识,可用在生物学教学中以创设问题情境。

遗传规律中的概率计算,就是生物学中的遗传规律和数学中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的综合应用。如果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且在亲子之间计算,可直接利用基因的分离规律求出性状分离比;如果是一对性状跨代计算,则符合乘法原理;如果有两对以上的性状,且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则可应用乘法原理求出各种性状或基因组合的类型;如果是求同一代中几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则符合加法原理。再如在讲述生物遗传密码时要应用数学中可重复排列知识,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算,让学生从中发现应该是64种排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如有氧呼吸中产生能量多少的计算;DNA

分子中碱基的数量计算;生物变异中的基因突变的频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率等,都是应用数学知识从定量角度分析研究的。

现在生物学要大量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费希尔的《自然选择的遗传学说》就是以数学为武器来解释自然选择的。沃森和克里克建立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物理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的x光线衍射分析与生物化学家查戈夫的碱基等量关系为基础的。从1943年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遗传密码”概念到1969年64种遗传密码的全部译出,就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精华。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适应了生物教学的新趋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及传意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二、学科技能

1.进一步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

媒体的优化,就是在最需要媒体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媒体发挥最大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和重复,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又要防止媒体的“狂轰滥炸”,让学生无所适从。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缺乏沉稳易激动的年龄阶段,对多媒体中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容易产生积极的响应。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或看大屏幕,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多媒体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尽量平和自然,要美观,切忌艳、花、乱,切忌夸大形式掩盖了内容;二是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高中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课本中有些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接触过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蛋白质的结构与合成”,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合成过程,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再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早期胚胎的形成、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等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也都能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思维,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其生理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加深印象。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我们通过动画模拟,展示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又如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我们通过动画模拟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用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使学生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课一般不适合用多媒体来替代。即便要使用,也要根据实验本身的性质。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

成的演示实验或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的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演示。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授课选择多媒体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主要用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一要求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

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和解答课件中设置的问题。

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同化和索引当前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如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被全体所共享,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说,对同一事件,你有一种认识,我有另外一种认识,加起来就是两种认识,甚至有可能激发出第三种认识。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一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如人类遗传病中提问“目前科学家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是根据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的原理,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根治方法吗?”二是能将知识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如根据疯牛病的知识,再问“你认为课本上的中心法则已经完整地表达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了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和效果,多媒体课件应适当包含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及互联网的信息等,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基因工程中,通过课本相关知识、相关新闻报道、最新科技发展等内容的汇集,让学生对基因工程从多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和掌握,使课本内容得以深化,同时给出“搜索”功能,让学生自主地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

精心挑选本主题中既有反映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的练习,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可采用抢答竞赛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堂课中,语言表述是基础,板书、板画是纲要,多媒体绝对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我们采用CAI系统教学,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全部是观看大屏幕完成,且不说引起兴奋的手段单一,学生诸多能力培养方面也是单一的,所以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媒体毕竟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选择何种教学手段必须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为依据。如

投影的使用可以很好地配合观察实验、讨论、阅读及复习纲要。当然,一堂课中应以一种教学手段为主,如采用投影时,尽可能不使用挂图,在CAI系统中,就要尽可能少使用投影、录像等。假如不注意教学手段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就会搞得课堂花哨,气氛活泼而效果不佳。应该强调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教学语言的配合。教师的语言能使电教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多媒体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语言所要表述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确,与媒体结合的恰到好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播放适时--把握好课件的播放时间;音量适“档”--教学中配上与之相匹配的乐曲,使学习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情境,陶醉于其中;与教材适合--多媒体的配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要考虑到是否适合所教的文本,是否适合所教学生的班级特点及年龄特点,并要考虑与自己所采用的教法是否相吻合;运用适量--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注意“量”的问题,多媒体运用太多了会导致教师为完成预设好的教学环节疲于奔命,整堂课教师只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匆匆跑过场,无暇顾及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该掌握的知识没时间细细咀嚼、品味,最终落得“食而不化”。我们要使多媒体辅助教学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让课堂教学精彩有效。按教学所需,对症下药,真正使多媒体教学做到适时、适“档”、适合、适量,真正做到“适合”二字,处理好教材,决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能够熟练掌握简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改在深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如何把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名教师又该怎样做呢?

教师要把握好现代教育,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课件。所谓课件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另外,根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的界定,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

可以看出课件事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光有声、有色的把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这些课件的播放往往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辅助教师对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或是帮助学生来认识一些现象,揭示一些规律等等。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不是要代替教师的教学,而一般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制作的教学或学习软件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向学习者传授新知识或新技能。有些课件和电影差不多,语言、音乐、图片、动画都相当精美,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参考片或学生自学工具,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差得多了。这些课件很难掌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不用说互动性了。而教师自制的课件,什么时候该插入一段图片,什么时候该返回重讲,什么时候该学生讨论……,能够应用自如,随心所欲。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进

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

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多媒体辅助化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的形式简单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所制作的课件的目的。例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确定了课件制作的目的后,根据新课标,以教材为基础,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不为教材所束缚,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如果违背了教学原则而在随意化的制作课件,就好比离开了课程标准谈教学设计,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些呆板的教学形成,依赖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把易受时间和课堂空间限制的内容搬进课堂,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素材的选取应依教材内容而决定,如讲授腐乳的制作时,可以选取中国乐曲、图片及视频资料,这样就组成一段有声有色的课堂片断,使学生轻松地、愉快地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脚本的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类似于影视创作,需要事先确定其结构与布局,界面的表现形式,素材的选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初次尝试课件制作的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相应的文字稿本,在渗透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反复构思,进行创作。

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发课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许多中小学教师刚接触电脑或者还不怎么熟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现在中学提倡集体备课,教师可以各抒己见。现在比较流行Flash,Autherware, Powerpoint,Word,几何画板等软件,每一位教师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软件,只要略懂,发挥集体力量,便可以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件用于教学的实用率与利用率。

设计课件时,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上的重点、难点上。做到每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类课件,包括买必要的软件,到网上下载。使他人之物为己所用。教师可利用软件截取素材中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亲自制作或者与同事合作制作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采取各种软件,样式又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也要在以下三点加以注意:

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

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显著。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常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或结构,上课时只要按向下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这样的课也是“流水课”,当学生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深入思考问题吗?在这里,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就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不良的教学课件只会对学生思维起到削减作用。

总之,一个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模块四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之三有效教学

辽宁省教育学院高中部张岩

一、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该关注什么?

1.首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感受。

学习的原始动力应该来源于好奇和兴趣,只有在保证学生对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兴趣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当然是件艰苦的事情,但是艰苦不代表痛苦,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是做不长久的,而艰苦的经历却可能会为我们带来快乐。快乐和成就感是支撑学生长久学习的基本动力。游戏之所以吸引学生,其原因就在于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我相信即使是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大科学家同样是依靠快乐和成就感,才能支撑其完成伟大的探索工作。这里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把每一堂课都变成游戏场,我们的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心理享受,这比单纯地追求表面上的某种学习形式更重要。

2.关注教学过程。

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否符合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具备足够的深度、广度,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和反馈情况。课标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关注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保证。

3.关注教学结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并不排斥对教学结果的关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保证达成好的教学结果,都一定不是好的教学。当然,我们所关注的教学结果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它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1)关注学生在学业水平上是否有提高。学生是否能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认识事物。

(2)关注学生是否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是否形成对事物的概念框架。

(3)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效果。

4.关注教学效果的课后延伸。

一节好课,一定是有回味的,学生的感觉不是什么都会了,而应该是突然发现有那么多令人感兴趣的事情,自己还不知道,有着强烈的愿望去了解这些未知。好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能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否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主动学习

1为什么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很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在整个教学时间中都能维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很困难的,但是在很多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维持注意力的集中。所以,“参与”是维持注意力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场话剧,而应该是一场互动游戏。

2学习金字塔

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用数字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越往塔尖,越是“教师中心”,越往塔底,越是“学生中心”。美国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保留率”。例如在下课前几分钟,要学生阖上书本与笔记,将课程所讲内容,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纲要,或者画概念图、流程图等。这个活动可立即唤起学生复习和巩固重要观念。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比如每天安排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将当天所学各科知识要点简单复述,同学们补充完善。好的学生应该象好的老师那样去学习。教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学习最多的时候,因为要正确地教导他人,我们必须自己先将自己的思路理清,你学会了,就可以开始教导不会的朋友。由于他们不会,所以会抛给你奇奇怪怪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原来你还有东西不会而去寻找答案。那么在收集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让你留下高达90%的印象。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种团体活动,单打独斗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三、如何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1.对学生的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始点。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并尊重教师,学生认可并愿意接纳教师所传达的信息。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是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潜存于内心的喜爱和不满,如果你不喜欢他,那他也很难喜欢你。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信任和欣赏,那么师生间的沟通就无法顺畅。我们需要跳出课堂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说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技巧只是战术问题,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战略问题。

您如果不喜欢和这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不喜欢和学生打交道,您就不适合做一名中学教师。

2.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驱动

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而这个目的最好由学生自发形成。

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话:

“我比较想要的教学似乎没几个老师有做到过。先给你一个完整的成品,之后一一的把他打散,让我们知道他要用什么东西去做,再慢慢的教我们基础。学完后自己再回头做一遍。大部分老师总是教基础,教完后要你自己去做,而我们都不知从何下手,搞到自己最后好像什么都不会,不然就是乱七八糟。比如先给你一间房子慢慢的将他拆掉,这时候你就会了解原来要盖成一大间房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厕所部份怎么做,客厅怎么做,然后要抹水泥的地方就顺便教你拌水泥,这时候就会知道原来拌水泥是在这时候用的啊!等一些基本的都了解学会后,自己在去盖出间房子出来,此时看到成品了也会比较有成就感。”

这里最重要的不同是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将会学会什么,有着明确的任务驱动。所以在学习每一项基础内容时都会与将要完成的某项任务相联系,这对强化印象,增强学习动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说我们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一种方式是逐一介绍每个菜单命令的作用,然后让你独立制作一个幻灯片,可能你会手足无措。另一种方式是先给你展示一个已完成的幻灯片,然后逐一解释每项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文字如何录入、图片怎么插入、怎样设计过场动画,怎样插入声音,怎样插入视频,怎样设计超链接等等。当你学到某一项基础知识时,你会把这项知识与幻灯片的某个具体页面相联系,联想到自己在制作时会如何应用。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同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例如:细胞结构的教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①先分析一个活的细胞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②拆解细胞模型,告诉学生各种功能都是由那些结构来完成的,他们名字叫什么。

③具体分析各种细胞结构是如何完成这些功能的。

④学生重建细胞模型。

重要的是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学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有什么用。

我发现当我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主动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直接的途径。而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我们的学生时,却往往从所谓完整的知识体系出发,先从所谓最基础的知识着手,而非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先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

我们当然需要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最基础最无趣的内容入手,我们完全可以先从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先搭建出几个知识点,然后从这几个点发散出去,联系相关知识,最后再补充上缺失的部分。

3.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现在的高中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一是避免给自己找麻烦,受到站姿、表达等诸多限制;二是避免成为靶子,暴露自己的错误或是掉进老师的陷阱,显得自己比谁都笨。

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和想法时,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对知识思考中,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会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是讽刺挖苦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独立地展开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氛围的营造首先是基于教师足够的教学耐心和开放宽容的治学

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教师的信赖感。其次还要制止来自学生间的讽刺和挖苦,对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给予正面的评价,及时肯定其思想中正确的部分。

4.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听,而是让学生想。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掌握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已有的学识水平、本节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充分的认识,并认真考虑本节内容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将知识适当地拓展,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深入下去、拓展开来。这里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保证问题不脱离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思维空间。

教师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问题设置过细。例如:教师提问:“这是谁和谁共同调节的结果?”“促进了什么过程、抑制了什么过程?”过多地采用这样的方式提问是不好的,这样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会诱导学生猜想老师的答案,学生缺乏独立思维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以自主思维的空间,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和跨度,给学生留有展开思维过程的回旋余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把整个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许多细小的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手拉手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完成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听老师讲,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独立的思维过程。公平地说,这种教学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点在于传授知识时具有极高的效率,学生能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途径掌握知识,会避免走许多弯路,但它却是以牺牲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代价的。所以说,根据我们目前的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并非要完全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可以使我们教学过程不要过于细致,而是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给学生一个“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

5.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要善于交流。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沟通、交流十分顺畅的课堂。要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除了前面提到的为学生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以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把握学生当前的思维动态,以合理地调整教学过程,既使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又保证学习过程的挑战性,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能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新课改实施后,课堂讨论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这是实现充分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讨论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在备课时不要仅仅从形式上考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讨论环节,就安排一个讨论的环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看学生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会有疑问,是不是会有想法,是不是会有话想说。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意愿,教师生硬地要求学生讨论,就失去了讨论的本来意义。一个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由教师完全控制讨论的节奏,应该是学生想说即说,有想法就可以表达,无论是和老师交流还是和同学交流。老师应该有能力及时发现学生想表达意见的欲望,然后给予其机会和时间,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如果是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开展讨论。即当学生有话想说时、有疑惑时才开展讨论。这样才是真正实现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直接提出讨论问题提纲,让学生讨论,而在提纲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基本已经了解的,是无需讨论的,这样的问题混杂其中容易干扰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探讨,也容易降低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稍微修正一下教学程序,先就提纲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讨论重点,这样能使讨论的开展更加高效。

6.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

教学媒体是我们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辅助手段。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应该说,现代

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更多的声音、文字、影像等内容,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加直接、便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很多传统教学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成为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贪多、求新、求奇,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实物投影仪是比计算机更好的教学媒体。因为实物投影仪可以即时性地将学生所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是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相互交流非常有效的媒体,而大多数计算机课件则是事先设计好的,只能起到展示的作用,在有效交流的实现程度上要逊色很多。

7.团队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应该给学生更多“教别人”的机会。有些老师在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这对于讲课的学生来说,受益是很大的,但这毕竟只能惠及少数人。实际上我们的课堂上也可以给学生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比如说,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有部分学生听懂了,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弄明白,这时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流一下,问问旁边的同学,让学生讲给学生,可能比老师重复一遍更有效果。这不但对提问的学生有益,而且对于认为自己已经听懂的学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聆听身边的同学的讨论情况,这里也很可能出现自认为已经听懂的同学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知识的细节,转而向老师求助,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升华了,就不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教学。

8.强化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比如说学过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后,看看化验单,这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学生会有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会更有成就感,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块五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之二理解教学、对话教学、生成教学、体验教学、问题教学

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王致宁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际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小到工作单位、社区邻里,甚至家庭成员之间,都需要进行对话。通过对话,人们能体会到别人的情感,从而理解别人;通过对话,人们交流思想从而丰富自己。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时代精神。人类追求平等,反对话语霸权,为了共同发展,代表着平等与沟通的对话,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教育领域,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已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因而产生了对话教学理论。

下面从六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对话教学”: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受到批评得最多的是它的教学方式——灌输式的讲授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只见“知识”不见“人”,或者说,知识的灌输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变成了唯一的教学主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沦为知识的复制者、灌输者,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学演化为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传输过程。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主体方面,突出了文本和教师,却忽视了学生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边缘化。知识统治一切,教师奉教材和教参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备课备教参,学生上课背教材。学生学习知识,被迫让出自己的主体性,让教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学,使一部分学生“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学生

年龄的增大、考试重要性的增加,学生的主体性愈难调动的原因。尽管人们在理念或理论上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遗憾的是,这种主体性在实践中一直缺乏有效的转化策略与实现途径。

2.在行为方面,纵容着教师的专制,却压制了学生的自由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行为也受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限制,但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行为是自由而随意的。从交往的角度来看,教学行为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这两方面,教师拥有广泛的自由,他们可以在课堂“随意”言说,“随意”行动,一般不受他人的监控或限制。当然,这是教师正当的教学权利。然而,学生的遭遇则不同了,他们时时刻刻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的行为决定着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行为只是教师行为的一种产物,学生没有自主发挥教学行为的权利,他们的行为只能是一种被限定和被允许的结果,这自然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同时在制度上,学生的行为也受到诸多限制,如上课时不能讲话,做小动作,在小学阶段甚至连儿童的手放的位置、坐的姿式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规定的良好出发点,但也不能忽视这些规定对教学产生的副作用。因此,传统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传话”教学。

3.在心理方面,保证了教师的至高无上,却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依赖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权力上的优势,给教师带来的是稳定和安全感,即使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他也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力,迫使学生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而学生则相反,教师提问的不确定性,同学之间无形的竞争压力,都使他处于心理上的紧张和危机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取的是一种差异性的交往:对成就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对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部分学生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自我封闭起来,在课堂上不举手,不主动向教师提问,孤独地把自己排斥在群体之外。

4.在情境方面,有的是教师独白式的“表演”,缺的是“观众”的参与

“在‘独白’式教育中,一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而不关注学生(观众)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表演的机会,即使表演,教师也不愿当观众。”在课堂中,教师一人掌握着全部的教学资源,他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导演,而且是其中的惟一主角,由此教学便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只能导致沉闷枯燥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换外部言语信息的过程,而忽视了师生彼此共创共生的意义建构过程,师生之间也没有“共鸣”和“合奏”,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迎接考试而学,单纯注重结果的教学评价取向使教学过程已显得不太重要,学生在接受这种单向的灌输中失去了青春和活力。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弊端,我们要对传统的对话教学进行改革,可以从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交往入手,让学生重新获得平等对话机会,让他们从沉默中走出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独奏的空间,而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共鸣的天地,让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对话

按照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戴维·伯姆的观点,“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就一个人,只要他保持对话的思维与精髓,也可以与自己对话。”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文中“对话”的含义。中文中“对话”一词也可拆成两部分。中文中的“对”也可表示“二”和“双”的意思,比如“成双成对”,“对”的另外一个意思则是表示“朝向或指向……”,比如“我对你说”,“面对”等。“话”在中文中则只可作名词“言语”或动词“说”的意思。而“对话”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有三种含义:一指相互间的交流;二指文艺作品

中人物之间的谈话,与独白相对;三是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个人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把对话界定为“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简单地说,对话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2.对话教学的界定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在对话和交往中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

什么是对话教学呢?

首先,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单向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互动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真诚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跟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讨论交流。学生不再是被控制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拥有了跟教师对话的权利,是和老师一样平等的主体。

其次,以平等的主体关系为基础,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停留在热闹的形式上,而是要深入情感的层次,共同交流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教师的权力大大下降,尽管他不能随意地下命令,轻易地下结论,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可能反而提高了,或许学生更敬重他了,同时变得鲜活可爱了。

再次,随着对教师信赖感的建立,学生有了一个安全、自信的心理环境,他们的智慧便不可阻挡地迸发出来。师生都发现自己变得聪明和快乐起来,课堂已不是教师难堪、学生难熬的知识“灌装”车间,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发展自己的快乐家园。“教室”这个名称似乎已不能承载它的快乐了。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对“对话教学”作这样的界定: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

3.对话教学的特征

(1)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世界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人们也因此各自独立地存在着。但当参与社会活动时,人就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要想在关系世界中保持积极的情绪,人就需要与他人沟通,若有共同的任务,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看来顺理成章的道理,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然而,教育者应该是先行者,是一个社会中精神高贵的少数人,即便处在非对话的时代,他也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3)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

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且不说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4)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是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对话教学的独到之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建构”,而非为世界创造全新的思想。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5)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如果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第一目的,那么,教师无疑会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会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师生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统治者,课堂无论如何也难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话教学则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到“谈资”的位置。贯彻对话精神的教学,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惟一追求。

传统的教育和教学实际上主要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知识。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三、对话教学的基本类型

从对话主体的角度来看,对话教学可以有以下五种类型:

1.师生对话

让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真诚交往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交往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家长作风,摘掉权威帽子,铲除霸主地位,放下架子,成为倾听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应积极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谐、愉快的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Ⅰ、Ⅲ (2)49 42 (3)黑自然选择 27.参考答案 (1)血浆 (2)尿素 (3)加强 (4)水通道蛋白的合成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 (1)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①从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绘制概念图。该教师围绕微生物相关领域,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本节教材,确定了概念结构图中所要用到的重要概念。材料中A、B、C均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主题八、主题九)所对应的重要概念。 ②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该教师从本节中的加黑字体及教材内容,提炼出了概念1~4及概念①~⑧;进而根据这些概念的概括性进行了排列。 ③画出概念图的草图,并对草图进行修正。 ④寻找交叉连接。该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将概念①~⑧按照逻辑关系与概念1~4建立了联系,反映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⑤对概念图进行修正和装饰,最终优化概念关系。 (2)①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教师需向学生提供常见、有代表性的病毒、真菌、细菌,帮助学生提供概念支撑。 ②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以材料中的概念结构图为例,教师需要对微生物的相关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如形态特征、生活方式、分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微生物相关概念,进而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以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消除“细菌都是有害的”“微生物就是细菌”等错误观念。 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利用概念结构图形成重要概念,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29.参考答案 (1)a、c属于探索性提问。探索性问题,通常要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变量的影响,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影响鼠妇缩成球的原因可以从阳光、温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同样问题c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可从取食及分布多方面进行探索。所以属于探索性问题; b、d、e属于事实性提问。事实性问题可以通过基本的观察、测量得到问题的答案。b、d、e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出答案,所以属于事实性提问; f属于相关性提问。相关性问题,通常要研究两个相关性的问题。问题f是通过研究昆虫和鼠妇的“足”的相关性从而提出问题,所以属于相关性问题。 (2)提出问题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前提,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生3提出的问题为“鼠妇会游泳吗?”不适合在本节课进行探究,原因如下: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党建专题培训讲稿

“锤炼坚强党性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专题培训 讲稿提纲 马照亮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什么是党建。基层党建,主要是指县以下乡镇、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基层单位的党建工作。 二、为什么要抓基层党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基础牢,政令通,事业兴。农村党组织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乡镇、村以及社区,干群心齐,各项政策、工作贯彻落实得都很好,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反之则大小问题不断,工作推不进,群体性事件频发,经济上不去。从社会发展来说,抓基层党建是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从政治角度来说,抓基层党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做群众工作说,抓基层党建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从组织层面来说,抓基层党建是推动紫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我们自身履职来说,抓基层党建需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 三、怎样抓基层党建。关于怎么抓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问题,市委、县委在刚刚结束的党代会上已经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紫云实际,基层党建的重点是要健全组织、配强班子、抓好活动、完

善制度、落实保障。(一)健全组织。要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大坡村建成联村党委、农民创业园成立党支部等。(二)配强班子。重点是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注重从私营业主、农村专业户、个体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将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青年农民选拔到村级组织中来,充实村级组织队伍。对难点村,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着重解决农村级党组织书记人才缺乏的问题。对一时无法找到适合人选的村,可采取从乡镇机关下派干部任职等。(三)抓好活动。一要开展经常性活动。要整合各类基层组织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党员群众经常开展议事决策、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活动。二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选择一定数量发展势头好,党支部工作能力强的村重点培育,重点扶持,示范引导,发展壮大村级产业,继续抓好党建示范点的巩固、创建和提升,大力培养、树立、表彰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四)完善制度。一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建立党内民主机制。要进一步规范和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及我们县“村财民管、村务民决、村官民评”的“三民”工作,尊重和保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权利。三要建立关怀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村(社区)干部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全面落实村干部离任补偿政策。深入开展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慰问、交心谈心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四要建立城乡统筹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非公企业挂村帮扶制度,采取“一帮一”、“手拉手”、定点联系、蹲点帮促等形式,深入开展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3 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26.参考答案: (1) 受体 (2)ATP 对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作用 (3) 抑制 (4) 抑制Ca2+内流 (5) 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 27.参考答案: (1) 增加 (2) 灌木多年生草本 (3) 垂直和水平次生演替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20 分,共4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 (1) 生活环境、地衣的形态结构、文字说明、其他生物 (2) 生物教学理论强调直观、重视合作。 ①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教师 首先需向学生呈现地衣图片,提供初生演替类型的相关概念如:裸岩、地衣等;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支撑。 ②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 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以材料教学过程为例,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初生演替不同阶段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绘制出四格漫画,最终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初生演替的过程和概念。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 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以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裸岩上不能长东西”这一错误观念。 综上,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动手绘制四格漫画的过程中形成重要概念,提高生物学核心 素养。 29.参考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成年人全身共有206块骨,其所在部位可分为( )。 A上肢骨和短骨B.下肢骨和长骨 C.扁骨和不规则骨 D.中轴骨和附肢骨 2.在持哑铃屈肘下放的过程中,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 A.退让工作 B.克制工作 C.支持工作 D.加固工作 3.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关节属于鞍关节( )。 A髋关节B.桡腕关节C.指关节D.拇指腕掌关节 4.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 A心率增加、血压降低B.心率增高、血压升高 C.心率降低、血压升高 D.心率降低、血压降低 5.在进行仰卧起坐练习时,合理的呼吸形式是( )。 A.腹式呼吸 B.胸式呼吸 C.混合呼吸 D.憋气 6.学生参加下列哪个项目比赛时易出现“极点”( )。 A.跳高 B.跳远 C.100米跑 D.1500米跑 7.在纵跳摸高练习中,为了增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起跳前的快速屈膝下蹲是运用了下列哪一反射原理( )。 A.屈股肌反射 B.翻正反射 C.牵张反射 D.状态反射 8.核心力量通常是指哪个部位的力量( )? A.下肢及足部 B.下肢及手部 C.腰、腹、背及臀部 D.四肢及颈部 9.人体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下列哪一物质增多会引起血液中PH值下降( )。 A.乳酸 B.磷酸氢钠 C.碳酸氢钠 D.丙酮酸 10.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 )。 A.生成肌酐 B.止血和凝血 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运输脂肪酸 11.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物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 A.1分钟内 B.2~3分钟 C.4~5分钟 D.5分钟以上 12.下列哪种力量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骨骼肌的爆发力( )? A.超等长练习 B.等张练习 C.等长练习 D.等动练习 13.有利于促进机体骨骼和牙齿钙化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R 14.在急救包扎时,下列那些受伤部位是采用环形包扎( )。 A.肘部、膝部 B.锁骨、肱骨 C.足部、踝部 D.额部、手腕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党务基础业务知识讲稿

原创材料仅供学习 党务基础业务知识专题辅导报告 同志们: 受党委组织部委托,在这期培训班上由我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党务基础业务知识。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党组织设置;二是发展党员工作;三是党员档案管理工作: 一、关于党组织设置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党的组织体系: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将全体党员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组织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 1.党的中央组织,是指党的中央一级的组织,是党的首脑机关,领导全党的工作。具体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

2.党的地方组织,是指按照国家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党的组织,是党的地方领导机关。包括: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以及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 3.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党在社会基层单位(包括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成立的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建制分为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类,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当然,基层委员会还可以批准设立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员人数较少(一般少于7人)的党支部可以不设支部委员会,设书记1名,必要时增设副书记1名。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单位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构成 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类基层党组织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层级隶属来体现,基层党委下设总支,总支下设支部。当然,基层党委下面也可以设二级基层党委,基层党委下面也可以直接设支部。 1.基层党组织建制必须遵循5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党章为依据的原则。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机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高级中学) (本考试真题由公众号:教资真题收集、整理)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现在()。 A.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B.磷脂分子是流动的,蛋白质分子是不流动的 C.磷脂分子不流动,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不流动的,流动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 2.细胞色素C是一种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溶于水呈红色,不能透过半透膜。在图1所示的U形管中,中部d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a侧液面低于b侧液面,b侧为红色 B.a侧液面高于b侧液面,b侧为无色 C.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D.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3.猫科动物有高度特化的尿标志信息,动物通过感知前兽留下的痕迹来避免与栖息于

此的“对手”遭遇。下列动物行为所依赖的信息类型与上述不同的是()。 A.候鸟的长途迁徙行为 B.雄性动物的领域标记行为 C.雌性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性 D.雄鼠的气味使幼鼠的性成熟提前 4.关于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物的种类不断减少 B.种子所含有的能量不断增加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种子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含量在增加 5.图2为发生在哺乳动物消化道内的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图中的Y最可能表示的是()。 A.RNA B.淀粉 C.脂肪酶 D.麦芽糖酶 6.拟南芥、果蝇、秀丽隐杆线虫、马蛔虫等是常用的实验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拟南芥是自花传粉植物,易获得突变株 B.果蝇有三对足、两对翅,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C.拟南芥、果蝇等因为基因组小,因此经常作为遗传学的常模实验生物 D.秀丽隐杆线虫和马蛔虫是线形动物,由结构相似的体节构成 7.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可用于水果保鲜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C.赤霉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 D.生长素既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 8.关于生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棕猴(基因型为Bb)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出现一些白猴,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雌雄异株的植物进行异花授粉,两次套袋,一次是去雄,一次是授粉结束后 C.纯合甜玉米与纯合非甜玉米间行种植,由亲代植株结的籽粒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D.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 30 分 ) 26.参考答案: (1)受体 (2)ATP 对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作用 (3)抑制 (4)抑制 Ca2+内流 (5)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 27.参考答案: (1)增加 (2)灌木多年生草本 (3)垂直和水平次生演替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20 分,共 40 分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 (1)生活环境、地衣的形态结构、文字说明、其他生物 (2)生物教学理论强调直观、重视合作。 ① 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教师 首先需向学生呈现地衣图片,提供初生演替类型的相关概念如:裸岩、地衣等;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支撑。 ②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 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以材料教学过程为例,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初生演替不同阶段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绘制出四格漫画,最终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初生演替的过程和概念。 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 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以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裸岩上不能长东西”这一错误观念。 综上,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动手绘制四格漫画的过程中形成重要概念,提高生物学核心 素养。 29.参考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 A.支撑工作 B.固定工作 C.离心工作 D.向心工作 2.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A.气血屏障 B.毛细血管网 C.肺泡 D.肺小叶 3.窦房结是正常人体的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它位于( )。 A.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B.左心室臂 C.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D.右心室壁 4.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它不包括( )。 A.支架和杠杆 B.储存钙和磷 C.保护和造血 D.运输功能 5.下列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使血钙升高?( )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松果体 6.人体活动时,肌肉直接能源是( )。 A.糖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 D.蛋白质 7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化的核心要素是( )。 A.运动形式 B.运动强度 C.运动时间 D.运动频率 8.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生理的特征( )。 A.收缩力量大 B.耐劳能力强 C.无氧能力快 D.收缩速度快 9.人体长时间运动时,内脏器官的血流量通常会(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增多 10.运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温度的升高,血氧饱和度会降低,进入骨骼肌的氧气量( )。 A.不确定 B.不变 C.减少 D.增多 11.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 )。 A.最大通气量 B.潮气量 C.最大摄氧量 D.肺活量 12.脉压差是衡量人体供血功能的指标之一,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压差,介于( )。 A.10到20毫米汞柱 B.30到40毫米汞柱 C.50到60毫米汞柱 D.70到80毫米汞柱 13.依据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初中学生应当优先发展哪项身体素质( )。 A.耐力素质 B.柔韧素质 C.力量素质 D.灵敏素质 14.长时间进行冰雪运动时,在膳食中,除补充维生素B外,还应补充( )。 A.维生素E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15.冷敷是现场急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产生下列哪一种效果?( ) A.减少局部充血 B.止血防肿 C.抑制神经感觉 D.消肿散瘀 16.二人配合进行心肺复苏时,一人做胸部按压,一人做人工呼吸,其次数比例是( )。 A.20:1 B.10:1 C.5:1 D.1:1 17.若出现运动性贫血,膳食中应注意补充哪种微量元素?( ) A.铁 B.钙 C.钠 D.钾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讲课稿)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 (讲课稿)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根据培训安排,结合组织工作实际,重点讲四个大方面:一是要把握好当前的基层党建形势,二是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三是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要把握好当前的基层党建形势干好基层党建工作,首先要对当前的基层党建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从社会宏观环境看,自、民主、平等,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的唯一执政党,立足国情提出了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从而促使各级党委更加重视基层,更加重视民主,更加注重权利,更加注重和谐。这种目的是明确的、

方向是正确的,措施也是有力的。但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党建将持续不断地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转型给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难题。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改制,各类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这些组织没有主管单位、规模小、变化快,而且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对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活动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加以抵制。虽然符合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但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就成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从巩固党的组织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着眼,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党的工作难进入、 1 难开展的突出问题。二是社会组织机构变化给基层党建工作拓宽了新领域。当前,社会组织单元正发生巨大变化,专业市场、经济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活动团体、住宅小区等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空间。这些社会组织的

基础单元,成为基层党建工作新的重要领域,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必须面对和研究的新问题。三是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四个多样化”,造成党员的思想认识状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党员在产业和地区之间流动越来越频繁,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思想情绪波动明显,党员因寻求就业或再就业造成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不良社会风气冲击党员的理想信念等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服务,不称职党员的教育转化等工作,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更显得十分重要。面对这样的基层党建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地关注,从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办法等方面,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一是高度重视变为极为重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16% 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理论 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概念: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 总目标: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养成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具体目标: 一、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能力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 ①利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 ②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③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 ④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⑤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 ⑥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⑦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 第二章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 必修+选修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 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1)选取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2)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嘘声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3)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 的思想。 ?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 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第一节导入技能 掌握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达到什么程度。 类型:直接、经验、原有知识、实验、直观、设疑、事例、悬念...。应用原则: 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关联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掌握目的: 保证准确清晰的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XX年版)》,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2)分析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XX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合理运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掌握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人体运动的神经、体液调控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和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方法。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按摩和医疗体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运动性疾病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康复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人体的物质组成、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等内容;掌握运动过程中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特点。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体育文化属性与含义及奥林匹克文化,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体育体制与体育发展趋势等内容。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编制与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

2018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2018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 )是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之一。 A.两眼平视 B.前臂外侧 C.小腿外侧 D.手掌向后 2.仰卧举腿动作的原动肌是( )。 A.腹直肌 B.髂腰肌 C.肋间内肌 D.股四头肌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循环静脉的是( )。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静脉 D.心静脉 4.细胞内氧化、储存供能的场所是( )。 A.中心体 B.高尔基复合体 C.线粒体 D.溶酶体 5.青少年骨骼生长最快的时期是( )。 A.9-18岁期间 B.10-18岁期间 C.11-18岁期间 D.12-18岁期间 6.赛后整理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什么后果,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消除疲劳 B.减少延迟性酸痛 C.肌肉血流量增加 D.减速乳酸的利用 7.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的代谢活动增强,参与运动的肌肉血供增加,最主要与( )密切有关。 A.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减少 B.静脉回流量增加 C.毛细血管收缩 D.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 8.( )是指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了身体散发的热而造成的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 A.运动性血尿 B.肌肉痉挛 C.运动性中暑 D.运动型发烧 9.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如果进行大强度运动,人体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水,极容易出现运动性脱水现象。运动型脱水还会引起电解质的丢失,特别是( )。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铁离子 D.钙离子 10.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在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部位是( )。 A.屈拇肌 B.屈趾肌 C.小腿腓肠肌 D.腹肌 11.( )具有传导功能、反射的低级中枢功能、网状结构的功能。 A.神经系统 B.条件反射 C.中枢神经 D.脑干 12.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对抗阻力练习的强度、次数和组数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下列最能发展肌肉耐力的选项是( )。 A.负荷强度大,重复次数少 B.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少 C.负荷强度大,重复次数多 D.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多 13.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其中,( )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展最晚。 A.吸收系统 B.神经系统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1.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俯卧撑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近固定)、肱三头肌(远固定); 仰卧起坐发展:髂腰肌、股直肌; 卧推杠铃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近固定); 引体向上发展胸小肌、菱形肌、背阔肌(近固定)、胸大肌、肱肌; 负重深蹲起发展: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远固定)、小腿三头肌(近固定); 仰卧两头起发展:腹直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股直肌(近固定); 仰卧举腿发展:腹直肌、髂腰肌、股直肌; 负重耸肩发展:斜方肌、颈肌、上臂肌群、菱形肌; 负重扩胸发展:斜方肌、背阔肌(近固定)。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16%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理论(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概念:(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二、面向全体学生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 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总目标:的思想。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养成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 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 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好心理准备。(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 具体目标: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一、知识(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三、能力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 ①利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 ②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③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第一节导入技能 ④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掌握目的作用: ⑤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⑥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⑦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第二章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达到什么程度。 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类型:直接、经验、原有知识、实验、直观、设疑、事例、悬念...。必修+选修 应用原则: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导入要有关联性;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掌握目的: 教科书的基本标准:保证准确清晰的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选取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反映生物 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具有启发性; 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