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一引言

一体育

体育的定义

体育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缔造世界时的伴随物。体育运动是人类遗传的“精神基因”。今年来,在体育概念问题上,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人人叫难和熟视无睹;但是,这种争鸣与讨论却给我们引进了许多全新视角和独特的视野。通过这种视角和视野,我们突然发现: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尽管曲折,但却是螺旋上升的和不断深化的。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尽管趋于多元化,但总是在辨证中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毕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人类追求功利性的表现;毕竟对体育这种人类文明的认识最终要归于一点:对“社会人”的理解与诠释。

体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无论是其外在的显现,还是在认识的多维度与多层次方面都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而且,人类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思维是不断开阔、深化和趋于发达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认为:事物是不断前进的。人类的思维是不断前进和趋于发达的。综观近些年的发展实际,笔者想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这几年人们对“体育概念”的认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以求从中发现积极和有益的借鉴。

对近年来体育定义的几点思考宋林霞,张晓杭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15卷第12明2007年12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进行审视

体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定义有:《现代汉语词典》:体育(l)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2)指体育运动。《新华词典》:体育“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教育,以各项运动为基本手段。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晓风:体育是一种育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一阶段对体育定义中属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逻辑学特点:(l)把“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为“体育”的属概念,提升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2)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锻炼身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定义所反映出来的体育本质属性。(3)把体育的上位概念归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过多的强调了“育人”的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在逻辑学上属于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不相当,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把体育概念的内涵

扩大,在中国大体育概念已基本确立,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在中国,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它包括身体教育(即狭义的体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曹湘君《体育概论》: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这一阶段对体育定义中属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逻辑学特点:(1)把“文化的组成部分”确立为“体育”的属性,进一步扩大了了体育概念的内涵。(2)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健身,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取得优异成绩”看成是体育的本质属性。(3)把身体教仃,竞技运动,身体锻炼都划分为同一子概念不够准确。按逻辑学划分概念的依据,违背了“子项不得相容”的原则。出现了体育(狭义)包含竞技运动,身体锻炼的子项相容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时期既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将体育归人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如《体育概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韩丹: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依照教材按课时规定对所有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动;社会体育,是指学校以外的所有社会成员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系统的科学训练和竞赛,其根本任务是为国争光。这一阶段对体育定义中属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逻辑学特点:(1)把体育概念的内涵再次扩大,既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将体育的上位概念归为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2)对体育的主体一—人的认识更进一步。(3)概念的内涵在扩大,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呈反变关系的原则,因此它的外延应相应缩小,反映出对概念的表述越来越具体,各部分间的研究越来越深人。不足之处是属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楚,甚至将“体育”置于两个或两个以仁的属概念之F。(4)将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从逻辑学对概念化分原则来看也违背了“概念化分必须统一”和“子项不得相容原则”。其原因有二,其一: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分别根据场所,目的,对象三种标准来分类的,在同一分类中有“混淆根据”的错误;其二:违背了“子项不得相容”的原则。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显然包括竞技成分;学校属于社区,是否包括群众体育成分界定也很模糊。通过以上对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1)体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2)研究体育概念的视角逐渐扩大,但也不难看出研究中对体育的概念定义得过于笼统、宏观、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经常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所有体育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楚,对体育的上位概念即最邻近的属概念界定含糊,对phys 渝Ieducation;ph黔iealeulture;sport:athletie等都译成“体育”不够准确。

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体育定义的重新审视李慧萌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2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审视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现象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抽取出事物的一个本质特性,将其概括、综合,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整体本质、整体概念。例如,我国著名的体育学者熊斗寅认为:体育应该有一个大概念,认为社会发展到现在,“Sports即体育”。认为无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都是社会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身体活动,又都具备教育、健身、娱乐三项本质功能,所以他们就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构成一个总概念———体育。这种认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我国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成了我国竞技体育飞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尽管体育作为一个总概念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绩,但这同样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体育被认为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集合,但他们之间的渗透使得对他们的划分界限模糊、层次不清。例如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里有竞技体育成分。而且,韩丹老师在经过研究之后也提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含义不明的概念,认为体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只是教育文化大系统里的一项工作;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都离不开身体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北京体育大学的易剑东老师也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把以往诸多对体育概念归纳为:在价值趋向中,认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活动,这是一种正向价值取向,违背了定义的一般原则。在功能定位中,先入为主地把体育限定在为我所用的范围内,对体育的其他破坏作用、身体文化特质、非阶级性等排斥在外,显然不是科学的界定;在内涵确立上,缺乏对体育内涵的深刻体现。在外延统括上,简单地认为体育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集合,使得各种外延及外延之间的界限模糊。这就是说熊斗寅先生归纳的依据本身就值得商榷。既然依据有不妥之处,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空中楼阁”了。同样根据维特斯坦的“家族相似”———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同一性、本质性的东西———这种对“体育”的概念的形象思维下定义方法也是不成立的。

3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审视,主要是语用学的方法

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审视,主要是语用学的方法。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哲学风靡全球,典型的是“语用学”理论,它强调语义不具有精确性,语义随语境和语用的关系而流动,语义只是存在、附属于语言的实际环境与实际用法之中。关注语言的使用方式,重视语言同生活的关联,主张语词的意义在于它被使用的方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如张庭华、杨正云、李兴志认为:“自然语言逻辑”是研究“体育”概念问题的最佳方法论基础。逻辑应该去研究、理解、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体育”概念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精确的意义标准。“体育”概念的意义取决于语境。体育概念是一个无穷的意义生成过程。这种说法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体育、体育术语的认识与理解,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和理解体育语言的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体育的概念有重要意义。再次,从安德鲁斯三角形来看。对于安德鲁斯三角形的理解与翻译,中国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熊斗寅先生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把安德鲁斯三角形解释为:左图说明三者是一个整体,学校体育(原文是Physical education,可译为身体教育)和群众体育(原文是Physical recreation,可译为身体娱乐)是整个体育的基础,而竞技体育(原文是Elite Physical recreation,可译为尖子体育或高水平竞技体育),这是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林笑峰、王学锋、韩丹等学者在研究之后发现:熊先生对于安德鲁斯三角形的翻译是不科学和不妥的,熊先生的“Sport金字塔大体育”之说被认为是臆造出来的。他们通过结合作者本人的意思、汉语与英语

的不同意义得出: Physicalrecreations表示的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身体娱乐活动,它是竞技运动消遣娱乐比赛奖牌的总称,是身体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Physical education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人类体质的教育。是体质教育或健身教育的简称。Physical recreation指的是为玩乐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过程,是娱乐的一部分,包括竞技、舞蹈以及许多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娱乐活动的过程。这种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对照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外对体育的认识、与国际接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译介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在对体育概念认识上的进步。

4从实践出发,讲究“存在即合理的”,讲究“约定俗成”

从实践出发,讲究“存在即合理的”,讲究“约定俗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现实人们的日常用语和使用习惯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的概念与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有所区别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要求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如语法、语场等经典的语言学理论做支撑;它更注重理论的运用与建构。而从现实运用的角度进行研究则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认为:对于“体育”一词,我们广泛使用该名称,正是由于历史沿革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是在“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作用下的普及和推广,是一种约定俗成。这尽管还属于语用学的范畴,但是这种注重从实践来研究的方法是极有意义的。体育专家毕世明认为: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基于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观点,认为体育发展到今天,争论是正常的。我们讨论了一百年还没能找出两个更好的词汇代表体育的广义和狭义,那就只好像现在这样继续用下去,一边用一边讨论,直到有更满意的词汇为止。这是一种发展着的观点和认识,这种观点必然会带来体育的日趋繁荣

对近年来体育定义的几点思考宋林霞,张晓杭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15卷第12明2007年12

4总结与建议

对“体育”一词究竟如何定义,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曾经成为我国体育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这期间有很多专家、学者做出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没能达成共识,也很少看到有关于这方面新的研究报道,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上来。笔者认为,对体育定义的研究还须继续下去,而且非常必要。理由是:一方面体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它所下的定义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届时将是一个与东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广泛交流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体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准确与否,将影响到我国体育与其他国家体育的交流与融合。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仍然有对体育定义进行研究的价值,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体育”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得出“体育是指人们根据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和自然力因素影响为主要手段,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的结论,希望以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对体育定义的研究继续深人下去。建议今后的研究不仅要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还应考虑三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2与国际用语相一致原则;3考虑民族习惯原则。这样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内、国际间的发展与交流。

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体育定义的重新审视李慧萌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1.2体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体育能在人类社会连绵不断地存在和发展,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地认

同,而且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体育对人类社会有着重

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

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着。”为了深入地分析和认识体育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功能和作

用,可以把体育的功能分成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体育的派生功能两大类。

1.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指体育所独有的本质功能和基本作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

和事物对人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功能和作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独特性和其他事物不可替代

性的基本特征。体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体质,强国强种

这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能在人类社会中长盛不衰和持续不断存在的原因。通过

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人的体质的目的,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正是体育的独特之处,

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事物对人和社会作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基本特

征。人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

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还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最基本的作用和本质功能恰恰是作用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对人民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提高以及民族的强盛具有独特作用。通过体育达到增强体质,强国强种的目的,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做法。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运动的根本原因。

(2)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这也是人们在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很难体会得到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地培养和陶冶作用。强筋骨、强意志、调感情是体育的特殊功效,可以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体育的这些功能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尤为重要。

(3)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

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一个最显着的特征。体育竞赛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强烈地取胜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人类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场所,需要团结和协作精神。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

(4)丰富个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活动能像体育竞赛那样有规律地举行,特别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欣赏的热点。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体育竞赛,以它独有的形式和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食粮,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群众体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是体育才能给他们带来的特殊享受。它改变和改善着当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5)为社会提供和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

公平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竞赛是体育最鲜明特点,通过竞赛,优胜劣败,决出名次,可以激发荣誉感,鼓舞上进心。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运动。体育竞赛就是在公平的规则下,在公开场合中,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体力和智力,优胜者得到奖励和人们的尊重。体育运动向人们和社会所展示的,以公平、公开、公正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普遍尊重和推崇。“阳光下的公平竞争”正是现代人类社会所需要重新构建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的道德核心。

2.体育的派生功能和作用

体育对人和社会的派生功能与体育的独特功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这些功能和作用不是体育所独有,在其他社会现象和活动中也能产生的类似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如下一些内容:(1)体育的交流功能和作用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是促进人们的友谊和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还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2)体育的经济功能和作用

体育是人的活动,特别是体育成为一种很多社会成员参加的经常性活动后,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消费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服装、器材、装备和体育场地设施等就会随之而产生,体育服务等社会行业就必然会出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体育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政府还出台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政府文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体育的经济功能和作用。

(3)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体育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体育的娱乐功能和作用

体育运动能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人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形式。

此外,体育还具有政治功能、对外交往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等多种派生功能。体育的派生功能和体育的独特功能一样,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运动本身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体育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本身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了解体育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充分地发挥体育的不同功能,使体育更好地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服务。

(三)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为正在进行的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贡献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的精神力量,极大的鼓舞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这就是中华体育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名言,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运动健儿为国争光,还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奋发向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代人中,有很多就是在容国团的拼搏精神鼓舞下,在各自的岗位上顽强拼

搏,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容国团为代表的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20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肩负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正是在这时,中国女排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连续5次夺得世界冠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口号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进取和前进,成为体育健儿独特的精神贡献。

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国体育健儿在悉尼第27届奥运会上,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为祖国夺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居世界第三位,实现了我国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新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所表现出的中华体育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给举国上下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了全民族的宝贵财富,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顽强拼搏。这是最能代表体育运动特点的一种精神。从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博,更待何时?”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再到2000年悉尼奥

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赢得28枚金牌的历史性突破,无不体现出中国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和日常训练中战胜自我,不畏强手的顽强拼搏精神。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的竞争,就是要求在日常训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在比赛中不畏强手,具有战胜对手的勇气。只有通过顽强拼搏,才能取得胜利。这也是竞技体育的本质所要求的。在顽强拼搏精神的背后,却隐含着中国体育界一贯要求的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的“三不怕”精神,思想过硬、身体过硬、技术过硬、训练过硬、比赛过硬的“五过硬”要求,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进行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国际体育竞赛既是运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心理、意志品质的较量,还要有“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气。这些都说明,拼搏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和灵魂。

2.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时的光荣与梦想,是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为祖国赢得荣誉是中国运动员参加重大国际体育竞赛的使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中国运动员刻苦训练、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就是来自于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和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操和祖国培养的意识,才能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屡创佳绩,为祖国赢得世人的尊敬。所以,为国争光是中华体育精神中具有目标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华体育精神中还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它们与顽强拼搏和为国争光等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容体系。这些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国社会和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地影响和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体育精神就是以为国争光为根本目标和主要动力,以不畏强手、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公平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遵纪守法为思想道德核

心,以科学求实、刻苦训练为主要手段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的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https://www.doczj.com/doc/5f16669418.html,/center/stlm/all/t-410975.html

1.3 体育的作用

二健康

2.1健康的定义

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在它的宪章中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内涵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且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作出了最新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可见,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才算是真正全面健康的人。

健康的定义和标志.布明德现代养生2001 No 6

2.2安康运动的健康维度

健康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多维度结构,随着安康运动的发展,健康维度已从WHO提出的3个发展到5个、6个到今天的7个,并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可能还会扩展。由于人生是发展的(从出生到老死),因此,掌握了健康就有助于个体掌握自身的发展,所以健康是运动的,即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变化;又因为健康是多维度的,各维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健康也可因各维度的改变而变化的。

以下是当前提出的7个健康维度:

(1)躯体维度(physical dimension):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重、视力、听力、体能、协调性、耐力及康复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维度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将其作为健康的惟一指标。

(2)情绪维度(emotional dimension):包括应对应激的能力、灵活性、解决冲突的忍让以及基本的情绪特征。个人的亲情、生活目标、抱负以及对日常生活情境的情感均与健康的情绪维度相关,它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良的情绪体验可导致个人整体满意度与活力的降低。情绪安康与心理安康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别?多数认为两者之间很少有实际差别,都反映了没有情绪疾患及心理病态。然而有些人认为,情绪健康专门指人们对环境变异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如愤怒、妒忌、欢乐、沮丧、怜悯和同情等,都属健全的情感。对变化的反应因人而异,并且反映了每个人的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是指更广泛范围的心理能力的发展与功能实现,如语言、记忆、知觉及认识,一个心理健康者能够理性地处理对周围世界变化,有功能完善的人格,并且能不带破坏性地处理冲突。最后,他们的身—心关系是健康的,安康运动者将心理健康的这一部分归入到理智以及心灵的维度。

(3)理智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个体对信息的作用和处理,对价值观及信念阐明以及决断能力的训练;还有应对技巧、灵活性、在恰当的时机讲适当话的技巧;还有运用信息及理解新观念的能力都归入此维度。这方面的不足可能会耽误个体的生活经验对成长和发展所提供的帮助。

(4)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所生存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受他人的影响,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察觉到这个维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个维度就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对个人来讲就是生活方式及社会支持。

(5)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心灵(spirituali-ty)一词也可译作“精神”,按我们通常的理解,相当于“精神体系”和“思想境界”的意思。过去常从哲学与宗教意义上去阐述,很少从心理和精神卫生的角度去理解。安康运动的发展,将其纳入健康的维度,并被称为“安康的核心”(Myres等,1993)。今天人们已经将这个词从宗教信仰扩展到个人与生活中其他人和物的关系,在个体生活中心灵导向着人类行为的本性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愿望。我国学者在阐述“思想境界”时提出了“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概念。其中信仰、信念是精神支柱及人格倾向的最高表现(价值观与世界观);信心与信任是检验的尺度和具体表现。四者相通互动,形成完整的精神体系与思想境界;从健康意义上来说:①正确的信仰是健康的精神支柱;②坚定的信念是健康保持的必要条件;③必要的信心是克服障碍促进健康的具体动力;④信任包括自信与信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

(6)职业维度(occupational dimension):有人将职业性人际关系从一般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以强调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一维度反映个体对受雇用的满意度,它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过对其他维度的作用而间接影

响。通常,个体在受雇用的情境下,如果职业在外部奖励(足够的工资与奖金)和/或内在奖励(积极的社会相互作用及个人有创造性或成就感的机遇)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情感。

(7)环境维度(environmental dimension):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存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是个大概念,包括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微观环境可以从分子到生物个体、种群到人文景观,大致上与社会维度相一致,除了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外,社会治安、社区条件都属此范畴。宏观环境则涉及城市、国家、世界甚至地球、宇宙。所以,也有人将这方面独立出来称为全球维度(global dimen- sion)。这个维度通过国际争端、战争、饥荒、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自然灾害等影响人体健康。另外,城市规划、国家政策都可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环境而影响个体和人群的安康

从WHO的健康定义到安康(wellness)运动———健康维度的发展徐斌(苏州大学医学院,江苏苏州215007)

三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从体育价值谈体育与健康关系

体育的育人之意即增进学生的健康,当今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正反映了这种思想。提高健康水平,是人对生命在质的方面的要求。不同的健康观体现了人对自我的不同认识而体育就是人之主体对自身机能的认识、挖掘、开发的一种社会行为。体育是在健康观指导下的人类实践活动,因此,不同的健康观对应着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即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体育价值观与当代健康观统一的基础是辨证的身心观。辩证的身心观以系统整体性的原理分析人体,揭示了人体多因素对立统一的本质以及人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的身心观认为身体决定心理,但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人的身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因素通过彼此影响达到和谐统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观体现了身心两健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躯体健康,这正是辨证身心观的体现。作为追求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的价值也因此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辨证身心观指导下的体育价值观要求体育必须“身心并完”,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贡献力量。体育自古以来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健康是个价值概念,而体质是个事实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范畴绝不能简单的用体质和运动能力代替健康水平和行为习惯。

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健康概念的延展

哲学典集中对“本质”一词的理解是多义的。一般认为,本质应符合三个方面的特征:(1)它必须是该类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2)它必须是该类事物的特有属性;(3)本质是内隐的,由事物的基本矛盾决定,它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学则把概念作为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考察概念的种差和属概念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我们可以从微观层次的体育价值来审视体育,以此来界定学校体育的本质。因为学校体育不同于体育,宏观层次的体育价值反映的是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先看一下体现“人———人”关系的体育价值。其教育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构成的教学情境,而非学生个人身体活动,它是一种群体活动。其价值指向也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因为学生决非单纯的“运动工具”。在人际互动中,学生的性情得以陶冶,情感得到尊重,价值得以实现。体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但决不能忽视主体间性(intersub jectivity)的存在。从体现“人———物”关系的体育价值来看,其价值也绝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其健美和娱乐等价值体现着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按知识价值分类,体育认知价值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实践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认知模式,并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定势。这无疑有助于终身体育观的养成,体育的发展价值则可以使体育与美和善、人生幸福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育所塑造的应该是会生活的人,而不仅仅是能生存的人。

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体育和各种价值,它们统一与体育过程。体现“人———人”关系的体育价值,体育的认知价值、发展价值也是体育内在的固有的价值,而非上层建筑赋予体育活动本身以外的意义。体育微观层次的两类价值所体现也只是同一体育过程中的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并无层次之分。它们都是体能的内在价值,对学生发展所起作用并无大小之分。它们所满足的只是人的需要层次的不同方面。它们都是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属性,而不仅仅是其“衍生功能”“外在功能”。

那么学校体育在人的心理建设、提高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价值是不是学校体育的特有属性呢?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教育属性确非学校体育所特有。然而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媒介的教育,体育的教育因素之一是教师与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构成的教学情景。这种伴随着运动体验的人际互动自有其他教学情景所不具备之特点。德育有多种组织形式,然而体育中德育确有其他德育形式所不具有之特点。体育的娱乐价值和健美价值也是如此,体育给予人的感官的快适和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也是其他人类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有人认为这是在赋予体育整体效益,不能把体育从教育中高标特立出来;学校体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针对身体的教育。然而,作为人的素质结构构成,德、智、体、美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理论抽象中才得以独立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总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渗透,不同组成部分往往包含相同的因素。德、智、体、美不是用来专指现实中实存的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每种教育活动都具有多种教育价值,任何一种教育价值属性也可能由多种教育活动来实现。当今世界范围的综合课程的改革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因此学校体育在本质上只能是一种通过身体的教育,而非针对身体的教育。如果把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我们将无法区分体育和健身运动的区别。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体育的各种价值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并不是非此即彼关系。有些价值是体育本身具有而又不刻意追求的价值,体育在心理建设和提高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价值同样是学校体育本质的价值属性。学校体育本质上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而存在而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

人们之所以只把增强质作为学校的体育的本质的价值属性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对价值和功能含义混淆。价值不同于功能,它是一个关系范畴。而功能是事物和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价值体现着主体的需要。我们谈论体育的本质,体育的目的都必须从体育的价值出发而不能从体育的功能出发。因为体育的功能只反映了作为客体的体育的属性,只能说明体育属性满足主体的可能性,而不能表

现主体需要的现实性。(2)对学校体育概念的种差考虑不全面。种差体现事物的特殊属性。学校体育不同于体育,学校体育自有其特殊的情境或组织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也是其内在的教育因素。学校体育是人际交往与身体活动的统一体。

结语

体育价值是体育满足其主体需要的属性。体育的健身价值,心理建设和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价值都是学校体育本质的价值属性。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现着不同健康观。当代健康新观念与“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价值观统一于辨证的身心观。

从体育价值方面谈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魏丕勇,董月兰山东体育科技2001年12月第23卷第4期

在阐述健康与体质、体力的关系,体质、体力与体育的关系基础上,还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来分析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4.1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人体运动的生物学规律表明,人体运动时总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活动。通过运动中枢发放冲动到所支配的肌肉,肌肉收缩牵动骨骼饶关节转动产生运动。任何体育活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由于体育运动能促进全身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从上至下统一协调的锻炼,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就人的生物体而言,体育促进着低级功能对高级的纵向服从和横向协调。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其价值不在于以往人们所描述的某一局部特征,而在于通过主动运动,使人体各个层次之间功能关系得到全面锻炼。因此说,体育是促进人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4.2体育加强了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之间在健康问题上的高度协调

人作为客体的存在,是生物的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以客体存在为基础,通过主体及其主体意识去推动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就人的存在而言,人的生物功能是服从社会功能,即生物功能要不断的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功能的需要,两者之间这种主从关系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就会产生疾病。虽然人本身具有适应性,但良好的适应能力还需后天的锻炼和提高,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体育锻炼基础上。一方面,体育锻炼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和机能,奠定适应社会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弥补和纠正由于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适应而形成或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就人的两重性而言,体育加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之间在健康上的高度协调。

4.3体育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都必须以生物功能为基础,由意识活动即心理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是生物界程度最高的心理,原因是人的社会化程度最高。人的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的服从和适应,必然伴随着连接两者之间的心理过程(及意识性)。心理健康乃是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部分,而任何条件下进行

的体育活动,必然使人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适宜强度的体育活动,通

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可提高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摆脱烦恼。对精神不振,心境很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映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或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4.4体育在现代生活中是增进健康的特殊生活方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共同趋向,这种社会变革,是需要现代化的人来设计、操纵和变革的。所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承担者。然而,人的现代化不是从天而降,它需要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附属于两者之间的意识性(心理)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立体转化。在众多促使人转化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而体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它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任。一方面,健康强壮的身体是适应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人要追求现代化的社会的生活,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科学化为体育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资和精神条件,而且认识到体育的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直接渗透到体育中,成为现代体育的新要素,使之发展的日益多样化,适合各类人群的需要,因而体育不仅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它调节并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文化娱乐、闲暇生活、作息习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积累形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调试人们生活中家庭、社会交往等的心理、行为。把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并看成是由“期望换回最大效益的投资”。因此就现代人的生活及其追求方式而言,体育是增进健康的特殊生活方式。

5结语

健康者必有一定的体力为基础,而健康人的体质又各不相同。健康的前提是体质良好,并有一定的体力基础。体质和体力评价内容和指标,是通过体育运动这一表现形式表现和测定出来的。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健康与体育有着必然联系。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体发展为中心,涉及人体诸要素———体质、体力、心理、精神等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也并非仅局限于较低层次的生物学范畴,还应体现在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上。

试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李井平浙江体育科学 2 0 02年6月第24卷第3期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五.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