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课题 1. 游击队歌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

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2 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

容。

●●

3 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

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

4 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游击队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

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反映这时期中

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教学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

组成的,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表现感人的艺术形式,《东方红》不

仅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

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在这次《东方红》交响

音乐会中,除了当年已有的曲目外,还将加演《走进新时代》等反映新

时期成就的优秀歌曲,集合了一大批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及新生代

歌手,其中包括程志、曾明信、梦鸽、于乃久等。

2、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版本的《游击队歌》。

3、聆听男声四重唱版本的《游击队歌》。

4、学唱歌曲。

视唱曲谱。教师完整视唱全曲。学生随教师模唱。跟不上的同学可以用啦啦啦来唱。

5、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通过反复学唱歌曲,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

6、思考并讨论

总结:把学生图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作为背景。表演组的同学拿道具表演,其他同学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齐唱歌曲。

7、完整演唱《游击队歌》,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演。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

课题 2. 四渡赤水出奇兵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 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

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

3 理解歌词中心句。●

4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二、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三、背景介绍

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教学后记:

在远离了战争与贫困之后,学生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甚至不相信历史的真实。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入手,让学生在有情朗读中感受歌词情感,体会用词精妙,理解歌词的艺术性,进而学唱长征歌曲,师生合写“报幕词”,课后再进行个性化练习,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飞跃,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题 3. 保卫黄河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

大合唱》里相应乐章

2 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

及创作背景

3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

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

国的伟大力量。

●●教学过程:

1、《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A、《黄河船夫曲》(齐唱)

B、《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C、《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D、《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E、《河边对口曲》(对唱)

F、《黄河怨》(女高音独)

G、《保卫黄河》(轮唱)H、《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教学后记:

1、了解什么是大合唱

2、学习体验黄河大合唱中四个乐章

课题 4. 黄河大合唱

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

大合唱》里相应乐章

2 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

及创作背景

3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

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

国的伟大力量。

●●

教学过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乐曲共分为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

1924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29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1930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

1935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1937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

“8·13”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

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第二年11月,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7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5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1945年4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10月30日病逝莫斯科,享年40岁。

背景介绍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教学后记: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课题 5. 咿唷嘞啦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

音乐的风格特点

2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 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刚果歌舞曲《咿唷嘞啦》。●●

4 能够根据歌曲情绪编配节奏型,并为歌曲演唱作伴奏。●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咿唷嘞啦》是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咿唷嘞啦”(yi-you-lai-la)是刚果民歌中一种欢乐的衬词,本身没有什么具体含义。

这首歌舞曲的来历是:刚果的电台音乐主持人穆旺当卡先生,来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并向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传授刚果歌舞音乐,这是其中的一首。该曲原名《Shangwe》,共有5段。我们将开头的3段加以译配作为教材歌曲。刚果民间歌舞曲带有即兴性质,由穆旺当卡先生记谱,并译出歌曲大意。

歌词大意:孝敬父母,会使你长寿。选定你要走的路,道路虽长,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慢慢地走下去,你总能达到你的目的地。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凡事都要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这样你才会有正确的看法。

二、歌曲分析

非洲民间音乐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且是即兴演唱。

歌舞曲《咿唷嘞啦》用F大调和4/4拍子记谱。中等速度。这首歌舞曲和一般的歌舞音乐一样,其显著特点是极富节奏感。但是,它的节奏和旋律颇具特色。在歌声里,我们仿佛听到了非洲丛林里欢腾、激越的歌声和鼓声。

这首歌舞曲的舞蹈动作十分简单,双臂稍弯曲、两掌相对于胸前,随节拍做前后自由摆动,双脚作前进若干步和后退若干步的交替动作。领舞者即兴创作歌词(曲谱的第一声部),其他人做群舞动作并合唱(第二声部)相随。这里截取开头的3段作为我们的教材歌曲。其结构可以认为是单三部曲式。

三、学习歌曲《咿唷嘞啦》

1.充分利用示范演唱,通过模仿学习歌曲。

2.试着随歌曲做简单的动作。

3.领唱和合唱。学会歌曲之后再做各种变换形式的领唱和合唱练习。

4.选用鼓和适当的节奏型为歌唱和动作伴奏。

教学后记: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课题 6. 非洲的灵感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聆听非洲民间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和《寻找朋

友》,感受、体验这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2 知道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

这些乐器的音色。

3 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音乐中,辨别其

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

●●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中非,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南部为丘陵性高原,北部为平原。热带性气候。境内有很多河流。面积617000平方公里,人口225万。人口集中在西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主要种植棉花和咖啡,森林面积广大,盛产名贵木材。矿产丰富,主要生产钻石和黄金等。公元9世纪出现过一些部落王国。1885年法国入侵。1960年独立,成立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

二、歌曲简介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的一首中非民间歌谣。“黑色之音”是英国一个女子无伴奏歌唱团体,由5位英国籍黑人女歌手组成。她们本人来自加勒比海地区,但她们的祖先都是非洲西部黑人。该演唱组专门演唱全世界的黑人音乐,既有非洲的传统歌曲、黑人灵歌,也有拉丁美洲的黑人歌曲。该演唱组成立于1989年。她们的歌声不仅在非洲故土回荡,也把黑人音乐传播到了北美、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地。1996年2月,她们来到北京,把全球黑人丰富多彩的歌声带给中国人民,受到热烈欢迎。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改编演唱的中非

民间歌谣,演唱形式为无伴奏女声三重唱。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

三、黑人歌唱的特点:

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为多声部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强烈多变的节奏和喜欢用多线条节奏;对敲击乐器的偏爱等。这首《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从头至尾都采用了领唱和合唱相交替的非洲传统呼应歌的形式。即由一个人唱出一个固定的、不断重复的音型,然后另一个人独唱,同时由三个人组成重唱,形成三条旋律线同时进行的结构,女高音声部有时用花腔演唱。在音乐进行中又形成模仿、交替等,错综复杂,富有生气。

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黑色之音”演唱组的原始演唱录音。课本上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乐谱根据音响纪录。为便于学生使用,课本采用了比较浅易的记谱方法。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

课题7. 非洲民间乐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通过欣赏,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

特点

2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 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

教学过程:

一、《西非民间音乐》

马林巴。流行于非洲各地的木琴称为马林巴。非洲马林巴既可独奏,也有合奏。

果拉琴。也称可拉琴或科拉琴。是一种带有葫芦共鸣器的弹拨乐器。琴弦最多有21根,这种乐器在西非十分盛行。

《西非民间音乐》是一首由非洲的马林巴和果拉琴等乐器演奏的民间合奏曲。

二、《巴玛亚》

加纳歌舞曲《巴玛亚》是一首被称之为“高级生活”的西非现代歌舞曲。这首乐曲的节奏很复杂,而且十分强烈。音乐的特点是,非洲民间音乐和欧洲现代音乐相混合。这种被称为“高级生活”的非洲流行音乐,已不是纯粹的非洲传统音乐,但它仍保持了非洲音乐的特性。

三、《战士的舞蹈》

非洲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战士的舞蹈》就是一首加纳民间舞蹈音乐。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是表达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它乐器无法比拟的。

四、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

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这里选择的3首器乐曲片段,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几种代表性的非洲民间乐器,并能够听辨它的音色,不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其他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画面,注意聆听乐器的实际音响。有条件的话,使用音像资料和软件。

比较的方法。对比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注意对比的难易程度。例如,课本上要求学生聆听2首乐曲片段,要求指出各是哪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采用先不向学生介绍乐器和乐曲,而是先听音乐片段,启发学生自己去辨别器乐和乐曲,或者在课本上的3种乐器和乐曲当中做出选择。然后进行讨论,归纳。还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知道或喜欢的非洲地区音乐介绍给大家。

课题8 . 采茶舞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

2 通过学唱《采茶舞曲》及越剧曲目的欣赏,感受轻快的

舞曲节奏与欢快的音乐情绪。

●●

3 学唱《采茶舞曲》,感受轻快的舞曲节奏与欢快的音乐

情绪。

●●

4 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外国人眼里,China与Tea(茶)是同义的。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背景简介:

“采茶”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一种民间歌舞。各地区的“采茶”歌舞,内容和表演形式大体相同。这首歌舞小调《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春,是作曲家周大风根据浙江的民间“采茶”歌调,吸取越剧唱腔音调,创作而成的一首“浙江味”浓郁的新民歌,因而它一直被作为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开始曲。

三、学习歌曲

注意歌曲的“浙江味”

歌曲前四句,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音乐婉转细腻,还有轻巧的色彩。

后几句表现采茶姑娘吃苦耐劳的劳动形象,最后还表达了采茶姑娘的心情。

四、讨论:请同学们唱歌词之后提问:这首《采茶舞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美丽画卷?

五、教师总结:

1、歌词前四句,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音乐婉转细腻,还有轻巧的色彩;

2、后几句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最后又表现了采茶姑娘们的心情。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1、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为歌曲的教唱和再创造预设伏笔。

2、通过咏茶培养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开拓思路,发挥想象,把生活中的场景艺术化的再现于表演中。

3、通过探究、体验、实践等措施,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课题9. 龙船调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了解山歌的特点。●●

2 体验《龙船调》的地方风格。●●

3 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

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

4 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表演的形

式来表现歌曲。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龙船调》。

二、歌曲简介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民国40年间,退役军人王竹清(外名王疤子,喜爱曲艺),回归柏杨坝哼出了几句歌曲,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

1956年以前,《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解放前,种瓜调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营、柏杨等地广为流传,并在歌唱间伴有打击乐器。

三、歌曲发展

1955,黄汝家先生的同事原利川县文化馆音乐辅导干部周绪卿,黄业威(二人相继作古)到利川柏杨坝镇采风,正巧碰上柏杨坝镇民间艺人玩花灯,优美的旋律、风趣的表演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周、黄二人听完演唱,如获至宝,当即对《种瓜调》的词曲进行了记录,改为表演唱,定名《龙船调》。

四、利川民歌

利川除了《龙船调》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歌,比如:《筛子关门眼睛多》、《薅草锣鼓》、《石工号子》、《打把扇子送情郎》等等。利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曲调优美固定,歌词千变万化。歌词既有传统唱段,又可随口便答,即兴创作。

受以《龙船调》为代表的利川的丰富优美的民歌影响,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利川,他们来到利川。在这里,来自都市的人们无不感到一身轻松,尤如进入了世外桃源,置身于琼瑶仙境之中。

教学后记:

通过欣赏《龙船调》,我们了解了山歌的特点,也了解了湖北民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风格迥异,同学们要尊重

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加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课题10. 十送红军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学唱歌曲《十送红军》,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3 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4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著名的江西民歌有: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不畏强敌不怕艰险艰苦奋战,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你能说出几首歌颂红军长征的歌名或诗歌并朗诵吗?如:七律·长征、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二、背景介绍:

《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十送红军》基本上是套用赣南民歌的《送郎歌》。"七送"后,又用了赣南民歌的《摇篮花开》曲子。

红色经典出自红土地。《十送红军》久唱不衰,深入人心。张士燮、朱正本深入红土地体验生活,吸取民间文化精华,对民歌的搜集整理创作花了大功夫,这种功绩值得称颂褒奖,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此歌尚不达十全十美,我们也不求全责备,问题是作者却发出了一番否定源由的新论,使我们不得不出此举,旨在以正视听,维护历史的真实性,维护歌曲。《十送红军》署名的准确性、严肃性,为赣南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讨回公道。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教学后记:

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课题11. 鳟鱼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体会大小调在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2 了解舒伯特生平及音乐作品●●

3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4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作品分析:

《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二、作者介绍: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舒伯特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重奏乐、奏鸣曲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

三、作品结构图(略)

四、重奏乐:

又称之为室内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五、变奏曲式:

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为A+A1+A2+A3……

六、常见变奏手法:

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教学后记:

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中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带给我们幻想,那么这些神奇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

课题12. 惊愕交响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

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 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

作手法

3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4 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5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

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背景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作品的主题并不难,在备课时,因为教材没有提供谱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演奏作品,笔者通过多次聆听作品,记录了作品的完整曲谱,并以简谱和五线谱两种版本对照发给学生。不同的

班级,演奏的形式也有所不同。课下的练习,是完成本节课的基础。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是演奏者,演奏是最好的实践过程。

三、变奏曲式:

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变奏二:(b部分略)

变奏三: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

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课题13. 摇篮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号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分析

1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摇篮曲》激发学生的

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各种手段查找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

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

3 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

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

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

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5 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二、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三、学习新课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总结得出: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教学后记: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课题14. 勃拉姆斯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序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分析

号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记

忆理

1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

平介绍,以及作曲家创作的时代与背景。

2 通过欣赏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了解勃拉姆斯“自由--而

--孤独!”的人生格言吧。

3 通过欣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使学生了解到匈牙

利民族音乐的风格。

●●

4 更进一步的了解勃拉姆斯眼中的匈牙利,与其他文学

家、作曲家眼中的匈牙利与布达佩斯的不同。

5 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勃拉姆斯的创作

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摇篮曲的创作背景:

1868,為了要庆贺法相夫人(Frau Bertha Faber )的次子的诞生,写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

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歌词大意是:“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二、作者生平介绍:

1833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年幼时由父亲交他音乐,7岁正式学习钢琴,11岁时已经可以在演奏会上登台。其后师从马克斯森学习钢琴和乐理,热心研究巴赫和贝多芬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时,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望。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雏鹰”,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三、德国古典音乐的“3B”:

3B: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3B"。

四、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勃拉姆斯從年輕時,就對匈牙利境內的吉卜賽音樂發生濃厚兴趣。後来因結識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得有機會接觸匈牙利的民間音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