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最新《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最新《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最新《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最新《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1 总则

1.0.1 为在工程建设模板工程施工中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政策,做到安全生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适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施工中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

1.0.3 进行模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时,应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用材料、方案和构造措施,应满足模板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宜优先采用定型化、标准化的模板支架和模板构件。

1.0.4 建筑施工模板工程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面板 surface slab

直接接触新浇混凝土的承力板,包括拼装的板和加肋楞带板。面板的种类有钢、木、胶合板、塑料板等。

2.1.2 支架 support

支撑面板用的楞梁、立柱、连接件、斜撑、剪刀撑和水平拉条等构件的总称。

2.1.3 连接件 pitman

面板与楞梁的连接、面板自身的拼接、支架结构自身的连接和其中二者相互间连接所用的零配件。包括卡销、螺栓、扣件、卡具、拉杆等。

2.1.4 模板体系 shuttering

由面板、支架和连接件三部分系统组成的体系,可简称为“模板”。

2.1.5 小梁 minor beam

直接支承面板的小型楞梁,又称次楞或次梁。

2.1.6 主梁 main beam

直接支承小楞的结构构件,又称主楞。一般采用钢、木梁或钢桁架。

2.1.7 支架立柱 support column

直接支承主楞的受压结构构件,又称支撑柱、立柱。

2.1.8 配模 matching shuttering

在施工设计中所包括的模板排列图、连接件和支承件布置图,以及细部结构、异形模板和特殊部位详图。

2.1.9 早拆模板体系 early unweaving shuttering

在模板支架立柱的顶端,采用柱头的特殊构造装置来保证国家现

行标准所规定的拆模原则下,达到早期拆除部分模板的体系。

2.1.10 滑动模板 glide shuttering

模板一次组装完成,上面设置有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平台。并从下而上采用液压或其他提升装置沿现浇混凝土表面边浇筑混凝土边进行同步滑动提升和连续作业,直到现浇结构的作业部分或全部完成。其特点是施工速度快、结构整体性能好、操作条件方便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2.1.11 爬模 crawl shuttering

以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为支承主体,依靠自升式爬升支架使大模板完成提升、下降、就位、校正和固定等工作的模板系统。2.1.12 飞模 flying shuttering

主要由平台板、支撑系统(包括梁、支架、支撑、支腿等)和其他配件(如升降和行走机构等)组成(它是一种大型工具式模板,因其外形如桌,故又称桌模或台模。由于它可借助起重机械,从已浇好的楼板下吊运飞出转移到上层重复使用,故又称飞模。

2.1.13 隧道模 tunnel shuttering

一种组合式的、可同时浇筑墙体和楼板混凝土的、外形像隧道的定型模板。

2.2 主要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F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计算值;

F3——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设计值;

G lk——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

G2k——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G3k——钢筋自重标准值;

C4k——新浇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

M——弯矩设计值。

N——轴心力设计值;

b

N——对拉螺栓轴力强度设计值;

t

P——集中荷载设计值;

Q1k——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

Q2k——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Q3k——倾倒混凝土时对垂直面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

g k——自重线荷载标准值;

g——自重线荷载设计值;

q k——活荷线荷载标准值;

q——活荷线荷载设计值。

2.2.2 计算指标:

E——钢、木弹性模量;

N EX——欧拉临界力;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f——木材顺纹抗压及承压强度设计值,

c

f——钢材的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

ce

f——胶合板抗弯强度设计值,

j

f——铝合金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Lm

f——木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m

b

f——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

t

f——钢、木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v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

c

σ——正应力;

σc——木材压应力;

τ——剪应力。

2.2.3 几何参数:

A——毛截面面积;

A o——木支柱毛截面面积;

A n——净截面面积;

H——大模板高度;

I——毛截面惯性矩;

I1——工具式钢管支柱插管毛截面惯性矩;

I2——工具式钢管支柱套管毛截面惯性矩;

I b——门架剪刀撑截面惯性矩;

L——楞梁计算跨度;

L o——支柱计算跨度;

S o——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毛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

W——截面抵抗矩;

α——对拉螺栓横向间距或大模板重心至模板根部的水平距离;

b——对拉螺栓纵向间距或木楞梁截面宽度,或是大模板重心至支架端部水平距离;

d——钢管外径;

h o——门架高度;

h1——门架加强杆高度;

h——倾斜后大模板的垂直高度;

i——回转半径;

l——面板计算跨度;

l——柱箍纵向间距;

1

l——柱箍计算跨度;

2

t——钢腹板的厚度;

w

t——钢管的厚度;

v——挠度计算值;

[υ] ——容许挠度值;

ω——风荷载设计值。

s

λ——长细比;

[λ]——容许长细比。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κ——调整系数;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系数。

βm——压弯构件稳定的等效弯矩系数;

γ——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γ——恒荷载分项系数;

G

γ——活荷载分项系数;

Q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μ——钢支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3 材料选用

3.1 钢材

3.1.1 为保证模板结构的承载能力,防止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脆性破坏应根据模板体系的重要性、荷载特征、连接方法等不同选用适合的钢材型号和材性,且宜采用Q235钢和Q345钢。对模板的支架材料宜优先选用钢材。

3.1.2 模板的钢材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规定。

2 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2中规定的Q235普通钢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Q235A级钢的规定。不得使用有严重锈蚀、弯曲、压扁及裂纹的钢管。

3 钢铸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 11352中规定的ZG 200—420、ZG 230—450、ZG 270-500和ZG 310-570号钢的要求。

4 钢管扣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规定。

5 连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

或《低合金钢焊条》GB/T 5118中的规定。

6 连接用的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 /T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 5782的规定。

7 组合钢模板及配件制作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钢模板术规范》GB 50214的规定。

3.1.3 下列情况的模板承重结构和构件,不应采用Q235沸腾钢;

1 工作温度低于-20℃承受静力荷载的受弯及受拉的承重结构或构件;

2 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30℃的所有承重结构或构件。

3.1.4 承重结构采用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焊接的承重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采用的钢材还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3.1.5 当结构工作温度不高于-20℃时,对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3.2 冷弯薄壁型钢

3.2.1 用于承重模板结构的冷弯薄壁型钢的带钢或钢板,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规定的Q235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钢。

3.2.2 用于承重模板结构的冷弯薄壁型钢的带钢或钢板,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冷弯试验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3.2.3 焊接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

2 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结构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

3 当Q235钢和Q345钢相焊接时,宜采用与Q235钢相适应的焊条。

3.2.4 连接件及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螺栓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1.2条第6款的规定外,其机械性能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 /T 3089.1的规定。

2 连接薄钢板或其他金属板采用的自攻螺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钻自攻螺钉》GB/T15856.1~4、GB/T 3098.11或《自攻螺栓》GB/T 5282~5285的规定。

3.2.5 在冷弯薄壁型钢模板结构设计图中和材料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钢材的牌号和质量等级、供货条件及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材的牌号)。必要时尚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的附加保证项目。

3.3 木材

3.3.1 模板结构或构件的树种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质量好的

材料,不得使用有腐朽、霉变、虫蛀、折裂、枯节的木材。

3.3.2 模板结构设计应根据受力种类或用途按表3.3.2的要求选用相应的木材材质等级。木材材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规定。

3.3.3 用于模板体系的原木、方木和板材可采用目测法分级。选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规定,不得利用商品材的等级标准替代。

3.3.4 用于模板结构或构件的木材,应从本规范附录A附表A.3.1-1和附表A.3.1-2所列树种中选用。主要承重构件应选用针叶材;重要的木制连接件应采用细密、直纹、无节和无其他缺陷的耐腐蚀的硬质阔叶材。

3.3.5 当采用不常用树种木材作模板体系中的主梁、次梁、支架立柱等的承重结构或构件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要求进行设计。对速生林材,应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3.3.6 在建筑施工模板工程中使用进口木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天然缺陷和干桑缺陷少、耐腐朽性较好的树种木材;

2 每根木材上应有经过认可的认证标识,认证等级应附有说明,并应符合国家商检规定;进口的热带木材,还应附有无活虫虫孔的证书;

3 进口木材应有中文标识,并应按国别、等级、规格分批堆放,不得混淆;储存期间应防止木材霉变、腐朽和虫蛀;

4 对首次采用的树种,必须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

3.3.7 当需要对模板结构或构件木材的强度进行测试验证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检验标准进行。

3.3.8 施工现场制作的木构件,其木材含水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作的原木、方木结构,不应大于25%;

2 板材和规格材,不应大于20%;

3 受拉构件的连接板,不应大于18%;

4 连接件,不应大于15%。

3.4 铝合金型材

3.4.1 当建筑模板结构或构件采用铝合金型材时,应采用纯铝加入锰、镁等合金元素构成的铝合金型材,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铝及铝合金型材》YBl703的规定。

3.4.2 铝合金型材的机械性能应符合表3.4.2的规定。

3.4.3 铝合金型材的横向、高向机械性能应符合表3.4.3的规定。

工时效)。

注:材料状态代号名称:Cz─淬火(自然时效);CS─淬火(人工时效)。

3.5 竹、木胶合模板板材

3.5.1 胶合模板板材表面应平整光滑,具有防水、耐磨、耐酸碱的保护膜,并应有保温性能好、易脱模和可两面使用等特点。板材厚度不应小于12mm,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ZBB70006的规定。

3.5.2 各层板的原材含水率不应大于15%,且同一胶合模板各层原材间的含水率差别不应大于5%。

3.5.3 胶合模板应采用耐水胶,其胶合强度不应低于木材或竹材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的强度,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5.4 进场的胶合模板除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外,还应保证外观及尺寸合格。

3.5.5 竹胶合模板技术性能应符合表3.5.5的规定。

3.5.6 常用木胶合模板的厚度宜为12 mm、15 mm、18mm,其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浸泡,不蒸煮:剪切强度1.4~1.8N/ mm2;

2 室温水浸泡:剪切强度1.2~1.8N/ mm2;

3 沸水煮24h:剪切强度1.2~1.8N/ mm2;

4 含水率:5%~13%;

5 密度:450~880kg/m3。

6 弹性模量:4.5×103~11.5×103N/ mm2。

3.5.7 常用复合纤维模板的厚度宜为12 mm、15 mm、18 mm,其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静曲强度:横向28.22~32.3N/ mm2;纵向52.62~67.21N/ mm2;

2 垂直表面抗拉强度:大于1.8N/ mm2;

3 72h吸水率:小于5%;

4 72h吸水膨胀率:小于4%;

5 耐酸碱腐蚀性:在1%苛性钠中浸泡24h,无软化及腐蚀现象;

6 耐水气性能:在水烝气中喷蒸24h表面无软化及明显膨胀;

7 弹性模量:大于6.0×103N/ mm2。

4 荷载及变形值的规定

4.1 荷载标准值

4.1.1 恒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G1k)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纸计算确定。肋形或无梁楼板模板自重标准值应按表4.1.1采用。

2

注:除钢、木外,其他材质模板重量见本规范附录B中的附表B。

2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G2k),对普通混凝土可采用24kN /m3,其他混凝土可根据实际重力密度或按本规范附录B表B确定。

3 钢筋自重标准值(G 3k )应根据工程设计图确定。对一般梁

板结构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自重标准值:楼板可取1.1kN ;梁可取1.5kN 。

4 当采用内部振捣器时,新浇筑的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G 4k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取其中的较小值: 2

12122.0V t F o c ββγ= (4.1.1-1)

H F c γ= (4.1.1-2)

式中 F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计算值(KN/m 2);

c γ——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 3);

V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h);

t o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试验确定;当缺乏

试验资料时,可采用t o =200/(T+15)(T 为混凝土的

温度℃)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具有缓

凝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30mm 时,

取0.85;坍落度为50~90mm 时,取1.00;坍落度为110~

150mm 时,取1.15;

H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

(m);混凝土侧压力的计算分布图

形如图

4.1.1所示,图中

c F h γ/=,h 为有效压头高度。

4.1.2 可变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Q 1k ),

当计算模板和直接支承模板的小梁时,均布荷载可取2.5KN/m 2,再用集中荷载2.5KN

算,比较两者所得的弯矩值取其大值;当计算直接支承小梁的主梁时,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可取1.5KN/m 2;当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可取1.0KN/m 2。

注:1 对大型浇筑设备,如上料平台、混凝土送泵等按实际情况

计算;采用布料机上料进行浇筑混凝土时,活荷载标准值

取4KN/m 2。

2 混凝土堆积高度超过100mm 以上者按实际高度计算。

3 模板单块宽度小于150mm 时,集中荷载可分布于相邻的2

块板面上。

2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Q2k),对水平模板可采用2kN/m2,对垂直面模板可采用4kN/m2,且作用范围在新浇筑混凝土侧压力的有效压头高度之内。

3 倾倒混凝土时,对垂直面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Q3k)可按表4.1.2采用。

2

注:作用范围在有效压头高度以内。

4.1.3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中的规定计算,其中基本风压值应按

β。

该规范附表D.4中n=10年的规定采用,并取风振系数1=

Z

4.2 荷载设计值

4.2.1 计算模板及支架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

4.2.2 用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4.2.3 荷载分项系数应按表4.2.3采用。

4.2.4 钢面板及支架作用荷载设计值可乘以系数0.95进行折减。当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时,其荷载设计值不应折减。

4.3 荷 载 组 合

4.3.1 按极限状态设计时,其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模板设计:

R S r o ≤ (4.3.4-1)

式中 o r ——结构重要性系数,其值按0.9采用;

S ——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

规范的规定确定。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 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得最不利值确定:

1)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 i k Q ik G Q G S 1

11γγ

4.3.1-2) ∑∑==+=n i n i ik

Qi ik G Q G S 119.0γγ

(4.3.4-3)

式中 G γ——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应按本规范表4.2.3采用;

Qi γ——第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1Q γ为可变荷载1Q 的分

项系数,应按本规范表4.2.3采用;

G ik ——按各可变标准值G k 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Q ik ——按各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Q ik 为诸

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n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n i ik ci Qi ik G Q G S 1?γ

γ (4.3.1-4)

式中 ci φ——可变荷载i Q 的组合值系数,当按本规范中规定的各可变

荷载采用时,其组合值系数可为0.7。

注: ①基本组合中的设计值仅适用于荷载与荷载效应为线性

的情况;

②当对k Q 1无明显判断时,轮次以各可变荷载效应为k Q 1,

选其中最不利的荷载效应组合;

③当考虑以竖向的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参与组

合的可变荷载仅限于竖向荷载。

2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标准组合,并应按下列设计表达进行设计:

S

≤ C

(4.3.1-5)

式中 C ——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应符合

本规范第4.4节有关变形值的规定。

对于标准组合,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S 应按下式采用: ∑==n i ik G S 1

(4.3.4-6)

4.3.2 参与计算模板及其支架荷载效应组合的各项荷载的标准值组合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4.3.3 爬模结构的设计荷载值及其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结构设计荷载应包括:

侧向荷载:新浇混凝土侧向荷载和风荷载。当为工作状态时按6级风计算;非工作状态偶遇最大风力时,应采用临时固定措施;

竖向荷载:模板结构自重,机具、设备按实计算,施工人员按1.0kN /m2采用;

混凝土对模板的上托力:当模板的倾角小于45°时,取3~5kN/m2;当模板的倾角大于或等于45°时,取5~12kN/m2;

新浇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力:按0.5kN/m2采用,但确定混凝土与模板间摩擦力时,两者间的摩擦系数取0.4~0.5;

模板结构与滑轨的摩擦力:滚轮与轨道间的摩擦系数取0.05,滑块与轨道间的摩擦系数取0.15~0.50。

2 模板结构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计算支承架的荷载组合:处于工作状态时,应为竖向荷载加迎墙面风荷载;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仅考虑风荷载;

计算附墙架的荷载组合:处于工作状态时,应为竖向荷载加背墙面风荷载;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仅考虑风荷载。

4.3.4 液压滑动模板结构的荷载设计值及其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结构设计荷载类别应按表4.3.4-1采用。

2 计算滑模结构构件的荷载设计值组合应按表4.3.4-2采用。

注:1 风荷载设计值参与活荷载设计值组合时,其组合后的效应值应乘0.9的组合系数;

2计算承载能力时应取荷载设计值;验算挠度时应取荷载标准值。

4.4 变形值规定

4.4.1 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刚度时,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容许值:

1 对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

2 对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

3 支架的压缩变形或弹性挠度,为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 l/1000。

4.4.2 组合钢模板结构或其构配件的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表4.4.2的规定。

注:L为计算跨度,B为柱宽。

4.4.3 液压滑模装置的部件,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容许值:

1 在使用荷载下,两个提升架之间围圈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变形值均不得大于其计算跨度的1/500;

2 在使用荷载下,提升架立柱的侧向水平变形值不得大于2mm;

3 支承杆的弯曲度不得大于L/500。

4.4.4 爬模及其部件的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容许值:

1 爬模应采用大模板;

2 爬架立柱的安装变形值.不得大于爬架立柱高度的1/1000;

3 爬模结构的主梁,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计算跨度的1/500~1/800;

4 支点间轨道变形值不得大于2mm。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条件进行。

5.1.2 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及风荷载。

2 构造应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

3 混凝土梁的施工应采用从跨中向两端对称进行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400mm。

4 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在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性时,应符合相应材质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5.1.3 模板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季节性施工措施,确定其构造和所承受的荷载;

2 绘制配板设计图、支撑设计布置图、细部构造和异形模板大样图;

3 按模板承受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对模板进行验算;

4 制定模板安装及拆除的程序和方法;

5 编制模板及配件的规格、数量汇总表和周转使用计划;

6 编制模板施工安全、防火技术措施及设计、施工说明书。

5.1.4 模板中的钢构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的规定,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应取1.0。组合钢模板、大模板、滑升模板等的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 50214《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 50113的相应规定。

5.1.5 模板中的木构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规定,其中受压立杆应满足计算要求,且其梢径不得小于80mm。

5.1.6 模板结构构件的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压构件长细比:支架立柱及桁架,不应大于150;拉条、缀条、斜撑等连系构件,不应大于200;

2 受压构件长细比:钢杆件,不应大于350;木杆件,不应大

于250。

5.1.7 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作支架立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扣件和钢管立杆底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

2 承重的支架柱,其荷载应直接作用于立杆的轴线上,严禁承受偏心荷载,并应按单立杆轴心受压计算;钢管的初始弯曲率不得大于1/1000,其壁厚应按实际检查结果计算;

3 当露天支架立柱为群柱架时,高宽比不应大于5;当高宽比大于5时,必须加设抛撑或缆风绳,保证宽度方向的稳定。

5.1.8 用门式钢管脚手架作支架立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几种门架混合使用时,必须取支承力最小的门架作为设计依据;

2 荷载宜直接作用在门架两边立杆的轴线上,必要时可设横梁将荷载传于两立杆顶端,且应按单榀门架进行承力计算;

3 门架结构在相邻两榀之间应设工具式交叉支撑,使用的交叉支撑线刚度必须满足下式要求: 0

03.0h I L I b b (5.1.8)

式中 I b ——剪刀撑的截面惯性矩;

L b ——剪刀撑的压曲长度;

I ——门架的截面惯性矩;

h o ——门架立杆高度。

4 当门架使用可调支座时,调节螺杆伸出长度不得大于150mm ;

5 当露天门架支架立柱为群柱架时,高宽比不应大于5;当高宽比大于5时,必须使用绳,保证宽度方向的稳定。

5.1.9 遇有下列情况时,水平支承梁的设计应采取防倾倒措施,不得取消或改动销紧装置的作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支承如倾斜或由倾斜的托板支承以及偏心荷载情况存在时;

2 梁由多杆件组成;

3 当梁的高宽比大于2.5时,水平支承梁的底面严禁支承在50mm 宽的单托板面上;

4 水平支承梁的高宽比大于2.5时,应避免承受集中荷载。

5.1.10 当采用卷扬机和钢丝绳牵拉进行爬模设计时,其支承架和锚固装置的设计能力,应为总牵引力的3~5倍。

5.1.11 烟囱、水塔和其他高大构筑物的模板工程,应根据其特点进行专项设计,制定专项施工安全措施。

5.2 现浇混凝土模板计算. 5.2.1 面板可按简支跨计算,应验算跨中和悬臂端的最不利抗

弯强度和挠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弯强度计算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小学中年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新)

公共教育学 考试大纲 教师宁伟 职称副教授 二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授课对象各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严格遵照本课程课程标准执行,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基本常识知识,初步运用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来解读教育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基本问题,重点考核教育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理论原理,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是有关本课程考试复习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等知识的纲要性提示。考试大纲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但偏重于学生学习时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与命题时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考试大纲的容结构与教材基本一致。教材是课标的展开论述,大纲简略而不丰富,其作用只是教师授课、命题和学生复习时的依据。考生应认真阅读、思考和理解教材,并在理解的教材基础上指导学习,从而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文科类专业课程考试的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称、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本上,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是要求考试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教材教参 教材: 白彦茹主编《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2017年8版。 教学参考书: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2002年版;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大学,1991年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1999年版; 4、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1999年版; 5、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教育,1993年版; 6、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1989年版; 7、方主编《基础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2010年版; 8、卢晓中主编《新编教育学》,师大学集团,2014年版 (四)学习方法说明 1、认真学习和阅读教材、教参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的最新的教育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方法等; 2、积极参与各种有关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见习、试讲等)和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从实践中找出教育规律。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范文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 1/ 8

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2020 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七套) 2020 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个小题;共 10 个空;每空 2 分;共 20 分。 3/ 8

2021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1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 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 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育学考试基本纲要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021年度幼儿园教师编制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21年度幼儿园教师编制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等几种要素。 A.幼儿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 2.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有()。 A.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B.无意识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识 记忆 C.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 D.形象记忆效果优于抽象记忆,但两者记忆效果的差距越来越小 E.幼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3.教学环境中社会环境涉及()等。 A.课堂纪律B.课堂气氛C.师生关系 D.同班关系 E.社会文化 背景 4.()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 段 D.公正阶段 E.他律道德阶段

5.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等几个方面。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6.()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A.动机理论B.品德学习C.问题解决D.知识学习E.学习理论 7.根据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努力是属于()。 A.内部因素B.外部因素C.可控因素D.稳定因素E.不稳定因素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学习情境的相似性B.知识结构 C.原有认知结构D.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E.教育与教学指导 9.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的儿童。 A.100B.110C.120D.130 E.140 10.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等几个阶段。 A.活动的定向阶段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E.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可直接打印)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宁波宁海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2,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3.“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A.洛克 B.杜威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戌癸丑学制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文化传统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继承性 9.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律 B.基本方法 C.基本途径 D.基本要求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 A.暂时遗忘 B.永久遗忘 C.干扰遗忘 D.逆向遗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福建2011年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试题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的人是( )。 A.弗洛伊德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 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B.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 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强调的是教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发展个性 D.养成品德 5.以下哪个观点不能解释“狼孩”、“豹孩”、“猪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适应的原因?( ) A.人类个体早期经验的剥夺 B.先天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C.个体心理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 D.个体心理发展中存在关键期 6.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某县级人民政府仍然决定将原本划给全县小学校舍修建的钱用到了城区建设中,该做法( )。 A.违反了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B.违反了不得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C.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责任 D.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责任 7.玛丽同学回到家发现自己的房间变干净了,推测今天上午妈妈一定打扫卫生了。这说明思维具有( )特征。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指向性 D.集中性 8.《教育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的本质、目的 B.教育的任务、原理 C.教育的内容、方法 D.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时的心理现象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读书笔记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与教学实施》语文学科读书笔记(1) 枣市中心小学王艳 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与教学实施》语文学科读书笔记(2)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2020年整理)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0年整理)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

纲要课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学时及学分:总学时36、理论课学时32 考核对象: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 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考试目的: 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斛掌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教学水平。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参考书:[1] 《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历程》(全三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2] 《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第二卷),时事出版社。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考核知识点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二、考核要求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原因。 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考核知识点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二、考核要求 了解:人民群众的风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掌握: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应用: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考核知识点 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考核要求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 1.“瘸子里选将军”是一种()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决定了人的发展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下列哪项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A.有利于因材施教 B.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C.有利于获得完整的科学知识 D.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 4.范例教学在教学上坚持的三个特性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5.张红于2015年取得了高级教师资格,她不能应聘下列哪类岗位() A.小学教师 B.初级中学教师 C.高等学校教师 D.技工学校文化课教师 二、判断题 6.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制度的存在。( ) 7.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8.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 三、材料分析题 9.案例一一天,班里的学习尖子朱小东给语文老师说:“老师,您好,我向您提个建议,你布置的字词我早已写过了,能不能再给我布置点别的作业,我不想再机械地抄写这些词语了,真没意思。” 案例二又到了交作业的时间了。“老师,董小明的作业又没写。他每次这样的实践作业都不写。”小组长认真地向老师汇报。老师把这些没交作业的同学叫过来大声训斥,询问原因,他们仿佛也很无辜:“老师,不是我们不写作业,而是这样的作业我们不会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