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溶胶凝胶化过程的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69.02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溶胶凝胶化过程的研究

摘要:溶胶—凝胶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通过对溶胶凝胶化过程的控制,可获得所需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硅溶胶的粘度、ζ电位及凝胶化过程都与其酸碱度有密切的关系,凝胶化过程发生在pH为4~7之间。

关键词:硅溶胶、凝胶化、制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溶胶凝胶技术在薄膜、超细粉体、复合功能材料、纤维及高熔点玻璃的制备等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溶胶凝胶过程的应用价值在于它具有纯度高、均匀、处理温度低、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等优点。硅溶胶是无定型SiO2粒子在水中的分散体系,根据pH值大小可分为酸性及碱性硅溶胶。由于硅溶胶中的SiO2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经过表面改性又能与有机聚合物混溶,因此被应用于有机及无机材料的粘接剂。硅溶胶能赋予陶瓷材料以凝聚结合,这种凝聚结合相具有沸石类矿物的基本特征,即它的失水温度范围宽,失水不仅不破坏结合强度,还会使三维结构更加稳定,而使强度上升。硅溶胶的性质比较复杂,SiO2的浓度、粒子大小、比表面积、体系的分散度、温度、熟化程度及体系中的微量组分的性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硅溶胶的性能。硅溶胶的凝胶动力学可以人为控制,从而可以提供可靠的凝胶化工艺。另外,溶胶凝胶化工艺几乎不带入有害杂质,对于制备特殊用途的材料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近几年来硅溶胶在材料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对硅溶胶的结合机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将来仍需系统、定量研究硅溶胶的凝胶动力学。

1.试验

1.1.原料

江苏某地产硅溶胶,SiO2质量分数为25%;Na2O浓度小于或等于78×10-6,pH为4.0,ρ为1.16g/cm3;化学试剂:HAc,NH4OH,蒸馏水等。

分析仪器:比重计;毛细管乌氏粘度计;Sizer4 Zeta电位仪;PHSW一3D酸度计等。

1.2.试验方法

用比重计测定硅溶胶的密度;用PHSW一3D酸度计测定硅溶胶的pH值;用Sizer4 Zeta 电位仪测定硅溶胶各pH值下的ζ电位;用毛细管乌氏粘度计测定硅溶胶各pH值下的粘度,硅溶胶的粘度用以下公式计算。

ρ1为硅溶胶的密度(g/cm3);ρh为测定温度下水的密度(g/cm3);η1为硅溶胶的粘度(Pa·s);ηh为测定条件下水的粘度(Pa·s);t1为硅溶胶流出毛细管乌氏粘度计所需的时间(s);th为测定条件下水流出毛细管乌氏粘度计所需的时间(s)。

用连续滴定观察的方法,测定pH值对硅溶胶凝胶化过程的影响。

2.结果与讨论

2.1.硅溶胶粘度与pH值的关系

图1是硅溶胶粘度与pH值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变化,在pH为4和pH为7两处粘度出现低谷,pH在4~7区域内,体系的粘度急剧增大,体系形成胶团状物,实验发现,pH为5.2时,25%(质量分数)硅溶胶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这种触变性正是硅溶胶凝胶化利用的基础。由于硅溶胶中SiO2颗粒表面带有若干羟基,硅溶胶静置时,SiO2颗粒间通过这些羟基形成氢键,在体系中形成空间立体三维网状结构,此时体系的粘度急剧上升。当体系受到剪切后,破坏了SiO2颗粒间的氢键,体系的三维网状结构解体,表观粘度下降,又恢复原来的状态,此即硅溶胶触变行为的微观机理。

2.2.硅溶胶ζ电位与pH的关系

根据双电层理论,在硅溶胶中,SiO2颗粒会从周围的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离子,使SiO2颗粒表面带电荷。颗粒表面附近的滑动面和硅溶胶主体的电势差可用ζ电位仪测定。从图2可以看出,硅溶胶的等电点在pH为2时,颗粒的ζ电位为零,此时胶体的稳定性较差,粒子易团聚形成大颗粒而沉降。在等电点附近,电位因吸附离子符号不同而发生符号的变化。

SiO2颗粒表面吸附的离子越多,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体系的稳定性越好。当硅溶胶酸性较强时,其稳定性也较好。在pH值低于1的酸性条件下硅溶胶的制备、研究和应用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此时的电位绝对值太低,难以形成稳定的体系。当体系的碱性较强时,体系的ζ电位绝对值较大,体系稳定性较高。因为硅溶胶中的OH一离子会与SiO2颗粒表面的羟基反应,使颗粒表面带负电,减少了颗粒间形成氢键的机会,使体系的ζ电位有所提高;而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也使胶粒间的距离增大,阻止颗粒间的羟基形成,提高了体系的稳

定性。在pH值大于l0时,ζ电位为一50mV,体系有足够的稳定性,pH值太高,SiO2会生成硅酸盐,不利于实际应用。

2.3.pH值对硅溶胶的凝胶过程的影响

1861年由Graham制成的硅溶胶是具有胶体特性、其质点近似球形、带负电的憎液溶胶。ζ电位、布朗运动及足够的溶剂阻隔3大因素赋予了其聚结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然而,胶体终为一介稳相,始终存在自发聚结倾向。3大稳定因素只要有一种被削弱,硅溶胶就会自动聚结,产生凝聚。凝聚是聚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不完全的聚沉。当发生凝胶时体系失去了聚结稳定性,但宏观上胶粒均匀分布于三维空间,此时硅溶胶胶粒依靠硅氧烷形成的化学键(Si—O—Si)相结合,连成极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

图3所示的是pH值对凝胶时间的影响,改变溶液的pH值,实际上就是改变溶液中的溶剂化氢离子HO-的浓度。pH值下降,部分反号离子H+进入胶粒的扩散层,对其起到了压缩作用,胶粒的双电层厚度和反映ζ电位大小的电势ψ都在减小。当pH小于7时,ζ电位进入临界值,即被压缩进Stern层以内的反号离子几乎要中和胶粒的电位,溶胶失去了稳定性开始聚沉。

随着pH值继续降低聚沉反应速度在加快直到降到最低点——零值,此时Stern层内的电性已完全被饱和,胶粒的双电层消失,具有一定表面张力的液化膜成了胶粒极弱保护的主要稳定因素。

当pH值进一步降低时,由于硅溶胶粒子对H+具有吸附能,而使过量的H 被压缩到Stern 层内,这时Stern层的表面电势与胶核的表面电势的符号相反,即体系已变成带正电性的憎液溶胶。由于静电作用,Stern层外的扩散层再吸附了一层OH一离子——胶粒重又有了双电层结构,但因其毛电位仍未跃出临界值,体系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只是随pH值下降,ζ电位升高,凝胶反应速度变慢。

当pH小于4时,胶粒表面吸附了足够的H+,ζ电位出了临界值,体系重又有了稳定性。

3.结论

(1)硅溶胶的粘度与pH值有关,pH在4~7之间体系易形成凝胶。

(2)硅溶胶的等电点在pH为2时,颗粒的ζ电位为零,此时胶体的稳定性较差,粒子易团聚形成大颗粒而沉降。在等电点附近,ζ电位因吸附离子符号不同而发生符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