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三练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三练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三练政治试卷分析

高中政治中心组

一.选择题得分情况及分析

高三三练客观题选项统计分析表(总人数: 16065人)B 76.89% 第15题 23.11% 4.18%

57.01% 15.51% C 57.01% 第16题 71.80% 2.46% 22.36% 3.19% A 71.80% 第17题 0.93% 5.23% 1.56% 92.08% D 92.08% 第18题 21.52% 11.75% 49.94% 16.55% C 49.94% 第19题 4.56% 76.48% 15.91% 2.84% B 76.48% 第20题 3.41% 78.19% 6.38% 11.80% B 78.19% 第21题 0.23% 2.18% 5.16% 92.26% D 92.26% 第22题 13.99% 5.81% 74.83% 5.11% C 74.83% 第23题 8.26% 8.81% 20.47% 62.08% D 62.08%

(二)选择题失分原因简析

1.审题不认真。例如,12题有45%的人选择②选项。题干中“取缔本地塑料袋生产”、“禁止零售商出售塑料袋”明显属于行政手段,所以不少考生大概一看②选项就直接入选了,后面的“基本手段”其实并没有看到。又如,23题(A卷),不少考生错选④选项,主要原因是没有看清楚④选项中的“标准”两个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可以说有多样性,但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不会因人而异,也就不能说具有多样性。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准确。例如,第12题,不少考生不敢选③选项,一方面是对“交换”这个概念理解不准确,另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又如,18题有大约28%的考生错选④选项,主要是因为对国际新秩序的把握不准,教材原话是“建立以和平共处无原则为基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是“以独立自主为原则”。

3.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第15题(A卷)的正答率只有57.01%,图7并不能

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农村市场要素市场已经成熟”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有不少考试错选①或③选项。从图7中“选择新华,成就未来”的信息可以推出农村居民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但是不少考生没有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没有选项④选项。又如,18题有大约33%的考生错选②选项,主要是因为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到位,说中国“带领各国……”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A卷主观题得分情况及分析

(一)A卷主观题得分情况

题号 38(1)

38(2)

38(3)

39(1)

39(2)

39(3)

(二)主观题答题情况分析

38(1)本题以当前的时政热点分享经济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内容。本题的设问要求“从经济生活角度,结合材料说明国家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市场及资源配置、就业、消费”等知识。

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8分,平均分4分,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不会或者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有部分考生就没有结合材料的意识,只是简单罗列教材知识。例如,材料中“帮助其他有需求的人完成消费……解决现有市场难以消化的巨大需求……”、“为分享经济提供服务的服务者约50000万”、“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分享经济得以发展的现实因素”与参考答案中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发展分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条件”是直接对应的,但是很多考生都没有答出来或者答不全。

②没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只是简单地抄材料。

③语言不规范。例如,分享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还是基础不牢,概念理解不够准确,背书背的不准确。

④思路没有放开。抓住某一个要点反复重复,做无用功。例如,有考生这样组织答案“①分享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②分享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资源浪费;③分享经济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8(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背书情况。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6分,平均分3.4分,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不会背书或背书不准确,导致答案不规范。例如,“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是市场秩序的必要条件”、“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治本之策”、“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运行的重要支撑”等等。

②本题的题目并没有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但是有不少考生结合材料中的分享经济说了很多无用的话。

③答案的第二个要点很少有考生答出来。

38(3)此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本题的设问要求“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实现分享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完善法律法

规、政府职能”等知识。

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12分,平均分7.26分,得分率相对稍高。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经济生活知识与政治生活知识分不清楚。例如,有考生组织的答案是“企业要诚信经营”、“市场参与双方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②罗列一些与材料和题目要求无关的知识,如“简政放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等。

③不能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例如,材料中的“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和“传统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分享经济面前难以实施”与参考答案中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

39(1)此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关于规律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用,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应当如何发展”。此题难度相对较低,但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12分,平均分7.63分,得分率并不算高。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基础不牢,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例如“发挥主观创造性”、“改造客观规律”等。

②没有哲学原理,全是抄材料。

③不分层次、不分要点,一段话写到底。

④教材知识把握不够系统,没有答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⑤部分考生能答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但是不会结合材料,知识泛泛地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⑥审题不清,知识范围界定不清楚。例如,有考生从“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角度组织答案。

39(2)此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题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城市发展怎样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知识。

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10分,平均分5.22分,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只罗列教材知识,不结合材料。

②材料和原理分开写。例如“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说关键词有了就可以得分,但是这种答法不规范,可能会给评卷老师造成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成绩。

③简单列举一些与题目无关的知识。例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等,另外材料中的“外树形象”并不是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是有不少考生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去解释“外树形象”。

④有错别字。例如,“博大景深、源远流长”等。

⑤背书不准确,语言不规范。例如,“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等。

39(3)此题有不少考生直接空白,其实这种开放性试题比较好得分,而且并不耗费太多时间。考生只要围绕“打开城市封闭小区”这个中心,字数不超过20个字,最好能

够写三个或四个宣传语,基本上就可以得比较高的分。

此题失分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①偏离主题。例如,“城市拥挤因你我,不行回家净空气”;“少了你我拥挤,多了你我交流”;“家与家距离近了,人与人交流多了”等等。

②超过20个字。

③两条标语意思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区别和创新。例如,“开放封闭小区,共创通畅交通”、“让小区开放,让道路畅通”等。

三、教学建议

1.最后一段时间的复习备考工作,还需要重视教材,回归教材。本套试题中第38题的第二问只要教材熟悉,完全可以得满分,但是平均分只有3.4(不含零分),这足以说明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还有很大欠缺。另外,39题关于“文化遗产”和“规律”等,都有不少考生的表述很不规范,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还是学生的基础不牢,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把握不准确。

2.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注重审题的强化训练,加强指导,纠正学生不加思考,拿来就做的坏习惯,精写而非乱写。通过精编材料,精选试题,精练题目等,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效率。

3.还要强化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无论是38题的第一和第三问,还是39题的第二问,不少考生失分的原因都是不结合材料,或者说是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38题第二问的第二个要点,很少考生能够答出来,主要是因为这句话平时的考试中用得不多。所以,最后一段时间,教师应查一查平时训练中的盲点,针对这些盲点选择一定的试题给学生练习。

5.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和能力。答案的组织不仅要字迹清楚,而且要分层分点,还要考虑答案内在的逻辑性。

6.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还需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注意对教材知识的系统下把握。例如,39题第一问,部分考生没有打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就是因为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不够系统。

特别提醒:进入高三以来,全市共统一练习了四套题(期中、一练、二练和三练),还有期末试题,共计五套题。另外,还进行了四次尖子生统一考试,命制了“五套题”,教研室在这一年中总计为高三统一命制了十四套题。请大家在高考前让学生认真查看这十四套题,研究自己曾经的错误,避免在高考时再犯类似的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