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1)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研究性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小学,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追求、它所要渗透的新的教育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在不同学习阶段一定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实施办法。(霍益萍:《对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思考》)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两种理解只是问题形成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规模大小上的区别,从本质是来讲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从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来开始研究。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生成性教学理论

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从广义知识观来看,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与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化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客观性”,以此不断丰富人类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从人类知识成果中获取知识,从而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个人知识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育正是在个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个人知识的过程,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其价值也得以突显。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设和提供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完全预先设置

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教学的理论资料、先行学校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以及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进行文献研究)。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定期内写一篇学习的体会,并用行动研究法写一个教学案例,以确保学习的实际开展,也为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做准备。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现状。

对学生,我们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历史感不感兴趣,以前是怎样学历史的,喜欢怎样的历史课,对历史研究性学习感不感兴趣;二是对网络技术感不感兴趣,网络技术掌握的程度,认为网络技术对历史教育有用吗,是否有信心学会,等待。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近80%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程度让人震惊,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科任老师兼职教历史,甚至根本不开设历史课,而会考也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也有相当多同学对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

反思:学生的现状是由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造成的,是由于社会、学校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但也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让学生尝到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的甜头,其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于是我们决定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2、实践研究阶段(2010年2月-2011年5月)

吸取前一阶段的教训,主要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形成基本的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的操作流程。

(1)计划:针对前一阶段的反思,我们计划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在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要进一步改进,扩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增强选择的自主性;并重点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平台的构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的探索。研究试验对象是高二、高三学生(高一要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我们借鉴他人经验,把研究性学习流程初步设计为四步: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上网学习、研究、交流→整理、展示研究结果,进行试验。

(2)实施:根据计划,让高二学生在世界史范围内任选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高三学生在中国史范围内任选课题。并指导每个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让学生在我校校园网的历史学科论坛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3)反思:①对选题还要多作指导: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景,激发研究的动机;每次学生研究性课题不宜过多,要少而精,每班同时开展四五个课题即可;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③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此,我们的研究在

继续。

(4)计划:根据反思,我们制订了新一轮循环的计划。每5-6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交流。我们改进了操作流程:布置任务,确定课题;分成小组,制定计划;合作学习,研究交流;展示成果,学习评价。

(5)实施:首先我们提供了一些历史和现实资料,在世界史范围内就二战、联合国、中东战争、美苏争霸、世贸组织等问题让学生选择;接着进行分组,分组遵循学生自愿组合为主,老师宏观调控为辅的办法;合作小组形成后,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合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合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角色,合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高二学生中共形成了2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三要备战综合考试)。

(6)观察:这一循环的试验既让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由于我校生源特点,未能全员参加)研究性学习,而且组织性明显增强,每一协作小组内不同学生资源互补,不同小组之间在网上交流,讨论,虽然没有上一循环那么热闹,但讨论的思维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

(7)反思:认识到研究任务的提出是整个研究的关键,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前测信息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分组的过程使得学习者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合作小组状态,合适的分组是合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而且同一合作小组的能力加强了,可以把研究成果整理成更好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写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开展小组间的辩论赛。

3、总结反思阶段(2011年6月-9月)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总结近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做好准备。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通过课题研究,老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显著提高,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历史课不再是故事课,也不再是死扣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充满兴趣、充满思考、充满探索的课,这为年轻教师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舞台;老师网络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不仅自己能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平台开展学习研究,还能指导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师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青年教师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论文,制作了一些课件和课题网站。

3、通过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历史的方式有了改进,不再是死抠书本,死记硬背,人云亦云,能中外联系,会联系现实,有自己

这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观测来看,95%以上学

生在活动中情绪饱满,兴趣浓烈,注意力集中,参

与积极。我校近几年来生源在同类学校中处于劣

势,但是阶段考试、综合考试、高考中的历史成绩

在同类学校中总能名列前葇,跟我们开展的研究性

学习不无关系。

调查显示,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约90%觉得自己在资料收集、分类、整理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约80%认为经过研究性学习,自己学习方式有改变;约75%的学生开始懂得考虑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寻找办法;约90%的学生感到通过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有提高;约85%感到学习的自主意识得到加强。

我们课题研究的成功,首先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在研究中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督促检查,有人员分工,发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特长,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不是为进行课题研究而进行课题研究,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三,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研究,为解决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的问题,我们把问题分解成“确定课题”“操作流程”“交流展示”“研究评价”等四个小问题,逐个进行研究解决。

第四,我们在研究中也学习和借鉴了先行研究学校(研究者)成功的经验,并努力地与我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走校本特色的课题研究道路。

2、今后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进一步怎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