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

作业要求: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从教育的角度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教育上一向重视知识的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 自律道德

7.同伴关系

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在社会关系上,也呈现出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

青少年发展最迅速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热衷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影响作用显著增强,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与适应价值。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8. 教养方式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间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玛西娅的延缓期指的是形成同一性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处于延缓期的个体强烈地被探索与遵从所困惑。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借口,青少年在做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迟迟不做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方面

2. 初二时期是_________向______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和_________。

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_______和______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____形成安全的自我同一感_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 ________________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

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研究发现,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机能与行为表现。比如,青春期睾丸酮的增长就会直接导致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性欲增强和性活动增多(Halpern,Udry, &Suchindran,1996)。还有研究者对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与同龄人相比体内激素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消极情感和过剩的精力(Brooks - Gunn & Warren,1989)。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例如,刚开始经历青春期的男孩子在家中穿衣服或者洗澡的时候,可能会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他关自己房间的房门要比以前更勤快,而且在父母面前也要比以前更加规矩。

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一个最近达到生理成熟的青春期少女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受到了年长男生的关注,而这些男生以前并没有太多的注意过她。她可能会因所有这些不曾有过的关注而感到紧张,也可能会对该如何应对感到困惑。

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具体来说,在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发育是早熟、晚熟还是正常发育本身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真正起作用的是本人或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青春期变化的反应还受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社会对于青春期和身体成熟的看法通过电视商业广告、报刊广告以及电影和其他媒体中对青少年的刻画而得以展现。人们难以抗拒这些形象的影响,这种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对青春期的看法,进而决定了他们对青春期的反应。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1、青春期与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涉及到自己的语言、行为,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身体形象等多个方面,是青少年关注的焦点之一。一项关于青少年早期变化对自尊影响的经典研究发现,经历青春期会导致女青少年自尊的适度降低。该研究表明青春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紧张刺激,对青少年有暂时的负面影响,但只有当青春期与其他需要青少年适应的变化相结合时才会出现这种影响。

身体形象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青春期身体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迫使青少年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体形象。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感知存在性别差异。与男孩相比,女孩在整个青春期对自己的身体更不满意,其对身体形象的认识更加消极(Henderson & Zivian,1995)。无论哪个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将身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看做个体有无吸引力的评价标准,一种文化或社会中关于个体形象美的判断标准对青少年的自我形象有重要影响。这些判断标准通常以各种微妙的方式由家庭、同伴、社会传递给个体。

青少年对自己体重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反应有重要影响。女孩更在意自己的体重,体重较大的女孩可能会有比较消极的自我评价。此外,社会文化和他人对第二性征的看法与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反应也有着重要影响。

2、青春期的情绪化问题

一般认为,青少年比年幼儿童和成年人更加情绪化、更喜怒无常、波动大。有研究发现,青春期的激素变化同青春期的情绪及行为间有联系,但这一效应在青春早期最为明显,此时的系统刚刚“投入运行”,而且激素水平的变化幅度也很大。例如,研究表明,多种激素水平的快速增长都可能与脾气暴躁、易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系,尤其当这种增长发生在青春期刚开始的时候。对此发现的一种解释是,不是这些激素

在青春期过程中的绝对增长量,而是它们在青春期早期的快速波动可能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情绪。一旦激素水平在青春期晚期稳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则它们的负面效应也就随之消退(Buchanan et al.,1992)。也有证据表明,脑部对情绪加工起作用的主要区域在青春期早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同样,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激素变化对青春期情绪和行为的效应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很大影响(Booth,Johnson,Granger,Crouter,&Mchale,2003;Suaman,1997)。研究发现,尽管青春早期激素的快速增加与女孩的压抑情绪相联系,但与激素水平的变化相比,生活压力事件(例如家庭、学校或与朋友中出现的问题)在青少年压抑情绪的发展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睡眠模式的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Carskadon, Acebo, Richardson, Tate,&Seifer, 1997)。因此,许多学校要求青少年很早就到校是很有问题的,这一要求明显与青少年的睡眠偏好相背离。

由于学业压力的增加,当今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正在逐渐减少,而睡眠不足是与青少年较差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更加抑郁或焦虑)。尽管许多青少年相信,在周末补觉可以弥补平时睡眠的不足,但是研究表明,平时与周末间睡觉时间上的显著差异会导致进一步的与睡眠有关的问题。

3、对性别意识的影响

性别意识加强:对于异性的关注,性别角色的逐渐形成。

青春期的特别事件。

恋情的萌芽。

早恋现象。

青春期中特殊事件的影响:

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分别是男性和女性在青春期所经历的特殊事件。青少年对特殊生理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必定影响到其心理发展与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大多数青少年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反应是积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第二性征的发展有关的变化。

女孩子对月经初潮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这与其所在的社会关于初潮的文化信仰,以及父母、老师、朋友等如何让看待初潮有关。研究发现,女孩对初潮的反应虽比较复杂,但大多并不强烈,而是适度的,既有消极情感,也有积极情感(Brooks-Gunn & Ruble,1982)。研究发现,当今青春期少女对月经初潮的态度没有过去看上去的那么消极,这种变化可以归功于学校的生理教育,使得月经不那么神秘。概而言之,对于今天的青春期少女而言,月经初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关系上的成熟、同龄人的尊重、自我评价的提升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Brooks-Gunn & Reiter,1990)。月经初潮对女孩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还在于他们对月经初潮的准备,即她们具有多少有关的知识。

与女孩类似,男孩的首次遗精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我国研究者发现(邓明昱等,1989),男孩对于首次遗精的主要心理体验依次为害羞、新奇、恐慌和无所谓。与女孩不同的是,尽管大多数男孩的父母或其他成人并未让他们对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但首次遗精一般不会引起他们不适当的焦虑、尴尬和恐惧,男孩报告的积极反应要多于消极反应。此外文化也会影响男孩对此的看法。同样,如果男孩对遗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的反应会更积极。

4、对与父母关系的影响

大量关于青春期对家庭关系影响的研究发现,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增大,亲子冲突增多,这在青少年与其母亲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变化既反映在“消极面”(例如冲突、抱怨和愤怒)的增多上,也反映在“积极面”(例如支持、微笑和大笑)的减少上(Flannery,Torquati,& Lindemeier,1994)。究其原因,可能是青春期发生的各种变化能导致先前建立起来的家庭人际关系失调,暂时破坏已形成的家庭系统。青春期过后,青少年与父母的消极相互作用会减少,但不会立即恢复到青春期以前与父母的那种亲密关系,家庭内部关系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青春期的发育成熟与亲子关系距离变化之间的联系不受青春期开始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早熟与晚熟的孩子都会发生这种情况,这说明青春期的特定生理事件会改变亲子关系的联结。青春期家庭关系的变化可能是青少年的身心变化与其父母方面的各种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5、早熟与晚熟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相比于晚熟的同龄人,早熟的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好,而且也更受欢迎。他们会报告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的受关注体验,更强烈的力量感和更多的恋爱感受。但与此同时,早熟的男孩相比于他们的同龄人而言出现反社会行为或者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包括逃学、轻度违法行为及学校中的问题行为在内。晚熟的男孩同样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有研究表明,晚熟者在智力、好奇心、探险行为和社会主动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同时在解决新问题时更灵活,更具有洞察力。

早熟女孩与早熟男孩的处境完全不同,他们遇到了最困难的适应问题,处于最不利的地位。早熟女孩比同龄同伴更沉闷、无主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和孤僻;而晚熟女孩则被认为更有吸引力、好交际和富于表现力,并且具有更高的活动性、社会性、领导能力,更加受同伴喜爱。早熟女孩的一系列困扰似乎与女孩子对自己体重的感受有很大关系,因为早熟者比晚熟者更重。在一个认为苗条身材的女性更有魅力的社会中,晚熟的女孩看起来更符合这一形象。此外,和早熟的男孩一样,早熟女孩涉足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3. 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 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

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青少年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浅析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摘要:自卑的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问题,但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中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找出矫正对策,引导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健康、自信的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自卑心理;成因;矫正对策

Inferiority of the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bstract: The inferior mentality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only the inferiority of the students and will not cause much problem, but the long-term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any ways, students would be hindered development, namely, to some extent, so tha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life, ability and hampered, but also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enough attention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I passed from the psychology,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of inferiority because students find out corrective measures, and guide stud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health of low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grow.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causes; Corrective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所见人人都有自one 卑体验,仅有自卑心理的中学生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若长期自卑无法摆脱,就会形成多种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一)自信心缺乏

过度自卑的学生常会过多地贬低、批评和指责自我,他们对自己非常失望,以至自暴自弃,憎恨自己。认为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最无能、最没出息,前途渺茫。为此,他对自己极其不满,甚至鄙视自己,他们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面对或解决任何问题,因而在一切机会面前总是犹豫不决或退缩。

(二)情绪状态不佳

由于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我,过度自卑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悲伤和抑郁情绪,他们时常会由否定自己发展到消极地预测未来,对未来失去希望,尽管他们有时也想到要努力,要进步,但却又因为害怕遭受失败而束手束脚,处于低落忧郁、紧张、矛盾,焦虑和痛苦之中,此外,由于过度的怀疑自已的能力,过于自

卑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或重大事情时还很容易出现忧郁不安,恐慌和烦躁易悲的情绪。

(三)行为方式异常

严重自卑的学生大多会低头弯腰、萎靡不振,他们缺乏活力,容易疲惫不堪。在众人面前,他们往往衿持、淡漠,说话声音很小或干脆不说话,并且害怕接触别人的目光。在课堂上他们不敢举手发言,尽管能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胆量举手发言,即使老师叫他回答,也是低头不语,在平时的生活中总喜欢坐别人不起眼的地方,做什么事也是小心翼翼的,也由于缺乏信心,在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退缩、犹豫不决、缺乏勇气,不敢去面对。有时因自卑心理表现出异常行为,例如:21岁的郫县男孩子,王辉(化名)在家一睡就是2年多,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基本上在床上度过,甚至可以连续睡22个小时,母亲就正对风华正茂的独生子变得如此“颓废”而忧心忡忡,而最后在对王辉的交谈中,了解到造成这样的“颓废”是因为他的自卑心理造成。[1]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教育不当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很高,如希望孩子每门100分,在学校拿什么奖等,在这些竞争面前,许多孩子都存在着少许的自卑倾向,就因为孩子未能完成父母给孩子定下的目标,对孩子的关心也变得淡了,有时甚至孩子没能完成他们所定下的目标,而对孩子打骂,却从不去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导致孩子压力过大,成绩提不上来,甚至下降,最后沉默寡言,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很没用,从而自卑心理明显的显现出来。王智弘说,染上网瘾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种心理特质----自卑;自卑心越重,就越容易沉迷网络,而这一种心理,很大程度是后天性环境造成的,如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容易陷入网络,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幼儿园园长,大儿子学业有成,深得父母宠爱,而小儿子却一事无成,两个儿子见面时,小儿子由于自己的碌碌无为而萌发了自卑心,从而和父母的关系日益紧张,而他通过“天堂”游戏的不断升级来获得成就感,后来这个孩子因此而两年没上学”。[2]

2、家庭条件的影响

有部分学生出身家境贫困,特别是在农村,限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素质程度低下,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家境不好,无论从自己的穿着、生活都比不过有钱学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影响甚重。自卑感个体差异大,还有年龄差异,是一种心理上的缺乏。[3]

3、娇生惯养

当孩子上学时,他面临着社会生活的一种新体验。一方面这场体验会让他显现出他发展中的错误。而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在家中处处受宠,他们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从小听到的都是赞扬的话,当他在一个陌生的、不受家人保护的生活环境中,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和其他能比他更好的料理自己生活的同学,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强度比平常人甚至更大。另一方面,他们刚离开家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不再像家人那样在各方面容忍他,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学校的生活和老师、同学都不感兴趣,他们不会听从老师的话,因为他始终都想着自己。因此,他会在学校落人之后,从而产生自卑感。

(二)学校因素

1、教师的自身因素及教育不当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不能对学生表现出自信、乐于交往的状态,这使大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并不喜欢他们而产生自卑心理,更严重的是,有些老师本身心理就不够健康,素质较低,性格暴躁,喜欢把学生进行比较,评头论足,甚至对学生采取疏远,鄙视的态度,不给予关怀,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态度上存在差异。教师偏爱成绩优异者,而对成绩差者则冷落、歧视。并把他们当反面教材,引起其他学生的讥笑,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学生自尊心下降。[4]在大多数老师心目中“优秀生”产生日益明显的偏爱心理,而对多数属于蹭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冷落,甚至厌弃态度,在教学中,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是去埋怨他、指责他、冷落他,从而使学生因为老师的冷落和指责产生自卑心理。

2、学业负担过重

对于中学生而言,必须历经中考,而在中考前夕要做努力那是不言而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业负担和压力,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感到不愉快,因成绩差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因此,他们集中处于不受重视和冷落的地位,失去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产生自卑心理。

3、人际交往的影响

自卑的人不善于交往,敏感多疑,总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接受自己,所以事事逃避,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因此阻碍了交往的提高。[5]同学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于学生来说,得到同学的尊重,自尊心就会建立起来,如果同学之间充满敌意和相互拒绝,就会感到孤独、焦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因为各种原因,经常遭到排斥,就会感到自卑。

(三)社会因素

青少年期虽然身心发展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事非能力不强,自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伙伴或不良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上不良嗜好,如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上吸毒、偷窃等犯罪之路。这些行为因此也遭到大家的批评、指责,即使悔改之后也同样受到批评和指责,同时疏远他们,致使产生自卑心理。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揪住此事不放,一是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约束他,还在左邻右舍面前让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让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

(四)自身因素

1、性格因素

一般来说,性格怯弱,内向的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这样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而性格内向的中学生常不擅于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不擅于表现自

己,久而久之,就会被老师、同学忽略,使其产生“大家都看不起我”这样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生理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貌,而部分同学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残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同时某些同学因为古怪行为或智力水平较低,能力较差,常会遭到他的嘲笑与讽刺,使其自尊心严重受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有的中学生因为自己是“绿豆芽”体形而深感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羞于出头,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愿换掉长衣长裤,加上周围人的讥笑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卑心理。中学生凡因身材矮小、面貌丑陋、形体不佳、口齿不清等而胆怯、敏感、退缩的都是身体方面存在有自卑心理的表现。

3、自我认识偏差

人的一生常常面临很多选择,中学生也不例外,每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衡量自己的能力,但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与认识,导致对自己的低估,有不少中学生的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多是家长和老师的性别偏见引起的。

4、自我期望过高

过高的自我期望是自卑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适当地学习目标能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但过高的认为自我期望和学习目标则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一旦目标不能实现,期望变成失望,就会给学生带来失败感,从而产生“我不行”这样消极的自卑心理。

三、中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

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过度否定自我,夸大他人是自卑生的常见心态,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正如马克思威尔·马儿兹所说,“不要拿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他人,也永远达不到他人的标准,他人也同样达不到你的标准,这就

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成果,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像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生平事迹告诉同学,再优秀的人总有他的缺点和瑕疵,再差的人也会有其独特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像类似找优点这样的班级活动,为自卑的同学增强信心。

(二)改变评价体系,注重全面发展

在这个重功利的社会中,许多教师往往以成绩做为评价体系,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小数心目中的“优秀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使部分成绩差的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目标,创设一个良性竞争的学习环境,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采取文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避免在教学中采用“唯分数论”的片面评证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被评论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被评价的消极地位,实行家长、学生、老师共同参与评价的方法,从而实现同学的主面发展。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树立自信心

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常不擅长表现自己,害怕被同学嘲讽,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目的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和他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展示他们的特长,并及时给他们表扬,树立信心。

(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级舆论

同学之间经济、物质攀比的不良风气也是造成学习自卑心理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良性竞争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一些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害怕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嘲笑、讽刺,就会畏缩不前,要改变这种心态,增强自信心,就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舆论,

对于成绩或在其他方面困难的学生,老师和同学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形成团结友爱,互相支持的良好风气,他们才能在班级中树立足够的信心。

(五)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体系

家长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常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指责和训斥常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产生自不如人的想法,为此,学校可通过建立的家庭教育网络体系,特别通过举办讲座和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共同来监管或矫治学生行为的偏差。

(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的本身就是自我暗示,在做事之前,首先就给自己“我不行”“不能完成”这样的消极暗示,必然会导致做事时的紧张和畏缩心理,使自己的情绪充满失败感,因此,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做好”这样的积极暗示,势必会增强自己的兴趣和动力,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许多自卑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感到自己不行而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学习活动中的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是只是暂时的现象,第一次开始失利,不等于以后还是失利,引导他们认识到,只要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和失败,绝不能因为失败而感到自卑。

(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生要从专心听课到认真完成作业,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从参加劳动、体育锻炼到各项思想活动,有意识地根据自卑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定时地培养他们意志品质的果断性,自创力和顽强性,激发他们产生一种不折不挠的方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四、总结

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祖国培育的下一代的接班人,他们正处于接受知识的关键时刻,处于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做贡献的准备的阶段,因此,做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传授知识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深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努力为他们创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慧清,中国新闻网[N]2008.09.03 https://www.doczj.com/doc/5c16205268.html,/1869642008/09/23352ss2255368.htm

[2]唐艳,互联网[N]2009.07.29 https://www.doczj.com/doc/5c16205268.html,/wowkf/sms/200907/71143.htm

[3]林传鼎,陈舒勇,张厚粲,心理词典[M] 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 1896年第152页

[4]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魏华,浅析中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N],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8卷第2期

[6](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7.03第43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 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4从动机冲突来看,“前怕狼、后怕虎”是:(B)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5 邓克尔安装蜡烛问题说明了解决问题思维中的(A) A. 功能固着; B.问题表征; C.酝酿效应; D.呈现的刺激模式 6通过严格测量脑袋的大小作为智力的高低,这种测量:(B) A. 信度高、效度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信度低、效度高 D. 信度低、效度低 3 “知其然,不知情所以然”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D) A.灵感; B.联想; C.抽象; D.直觉 7“爱之愈切,知之愈深”说明了(C)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8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A )。 A.独特性 B.社会性 C. 整体性 D.稳定性 9通过学校教育,同学们克服了为分数而学的想法,代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这属于(C) A 动机冲突 B动机合成 C动机的转化 D 动机系统 10 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D)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1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2.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创造思维中()的重要性。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13.“司马光砸缸”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 A.定量思维 B正向思维 C 逆向思维 D开放思维 14. 某罪犯在监狱改造期间,表现良好,并有多次立功表现,因此,法院对其减刑。这种改造罪犯的方法叫做()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15. 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十二

第十二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选项) 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 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B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 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 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 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 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 三、填空题 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问题行为综合症__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__内部失调____和___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从教育的角度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教育上一向重视知识的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 自律道德 7.同伴关系 8. 教养方式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

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新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 化练习新版 1、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_____ A: 最近发展区 B: 平衡发展区 C: 关键发展区 D: 独自发展区 ;;: ;;: 2、单选题;;:;;;:;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沉思型 B: 冲动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 ;;: 3、单选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_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 ;;: 4、单选题;;:;;;:;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_____ A: 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 5、单选题;;:;;;:;小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小红的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智者型 B: 沉思型 C: 辐合型 D: 场独立性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