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

泉港民族中学2017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泉港民族中学庄梅霞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秦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炼字: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卷”“飞”“渡”“酒”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衬托出诗人焦灼、悲痛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叹息”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贫穷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内容理解:“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种种痛苦,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写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情感: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把诗人舍已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满尽致。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

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练习】1、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 、①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②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①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描写:;叙事:;抒情: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②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 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 、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风狂,“卷”从视觉上突出秋风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的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忧国忧民,推已及人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解释诗中加点词:俄顷..:一会儿何由彻.:(彻夜、通宵)

6.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答: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7.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的伟大胸襟蓄势。8.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参考:(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2)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故事。

二、《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练习】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对《过故人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一二句写朋友邀我作客。“具鸡黍”、“至田家”,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B、三四句写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是远景; 郭外青山逶迤是近景。由近渐远, 景色开阔,气氛清幽淡静。

C、五六句把酒闲话,轩窗一开,扑到眼前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阵阵送来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味简直令人陶醉!

D、七八句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三、《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

炼字:“莫笑”一句道出农民的厚道。“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这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面。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

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炼字、表现手法:“重”“复”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明”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以”疑无路”反衬“又一村”,蕴含哲理。

哲理:以山水的回环往复和“疑无路”与“又一村”的相互衬托,突出强调了事物必将经历一番挫折,最终才能走出新天地的哲理。

颈联“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俗民事,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和对乡民的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感:写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凸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这首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练习】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 、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 、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 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 、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答: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主人盛情。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诗人游后意犹未尽,想从今以后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说明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融洽,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的无限喜爱之情。

5、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句,就此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的天地。它激励人们遇到困难时不丧气,坚持不懈地努力。

6、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村淳朴的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境相似。

四、《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评析】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最与中原景色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修辞:用典(衡阳回雁峰),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词人家乡截然不同。

【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随着军中号角声,渲染浓厚悲凉的气氛。“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现手法: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

修辞:用典(勒石燕然),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情感: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主旨:这首词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练习】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 异" 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去_、__边声_、长烟__、__落日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

A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 表现出

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A 、“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 、“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 、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 、“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 、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5.对《渔家傲?塞下秋来》一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 .“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 .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7、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天的凄凉秋色,下阕写将士们渴望建功的思想和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9、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 “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五、《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北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练习】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3、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4、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兰芽”、“子规”点明了春天的季节。眼前景物幽雅洁净,赏心悦目,充满春的生机。

B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因为有了白发就徒自悲伤,感叹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C 、这首诗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反诘语气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D 、作者借溪水东流,比喻人生能再少,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 自强不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6、从你的课外诗词积累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句子。

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下阙由景抒情,试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方面,谈谈你扔理解。答: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时光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由物及人,说明人生也有青春能再现的可能,给饱受挫折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阐发了良辰易逝,青春难驻,应珍惜时光,在逆境中奋起的哲理。

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胸襟。

8、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和游览的时令,一“短”一“浸”写出了兰溪的状貌、生机与活力。

B 、次句写在兰溪——漫步,用“净”字,突出了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C 、最后一句既补足了次句“净无泥”的原因,又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期间的凄凉心境和凄冷的环境。

D 、“潇瀟暮雨”、“子规啼”“松间沙路”都是虚写,这些凄凉的景物,暗合作者的心

境。

六、《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最后两句是说,假使当时的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表达了诗人对古事的看法。诗人在此处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诗人是用形象思维委婉含蓄地评点历史,寄托自己的抑郁之情。【折载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画面描写:折断的戟沉到泥沙中,(历经岁月)铁还没有完全销蚀,诗人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它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炼字:“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字。

表现手法、修辞:化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同时也表露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已,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练习】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A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答: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

独到的史识。

七、《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经历,写了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选拔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世浮沉雨打萍。”

修辞: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爾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修辞:用双关对偶手法概括了诗人难忘的两次经历。“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表现诗人忧愤之情。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手法、情感: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汗青”这里特指史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主旨:通过追忆自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练习】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

答: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

A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 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诗中的“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指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请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赏析。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将名垂千古。这激情慷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激励了后世许多仁人志士为民族在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全诗因这两句诗收尾而成一代名作,千秋壮歌。

5、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6、.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8、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9、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10.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11.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八、《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炼字:扦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用“白日”和”天涯”烘托无限离愁,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作手法: 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落红”即“落花”,以“落花为喻,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此表露诗人的情怀,寄托诗人虽然脱离宫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爱国热情。

【主旨: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练习】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

A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 、“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 、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3.诗中的“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挥鞭,鸣鞭

4.“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中,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家(民族) 效力的思想。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1)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志愿(或“志向”)。(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 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九、《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评析】思考: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修辞炼字:前两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聚”形容撞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表现了词人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炼字情感:以“踌蹰”二字生动地表现词人驻马潼关、思绪万干、俳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伤心”二字不仅是对古都长安今非昔比的感慨,也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主题:这是全曲之“眼”,是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表现了词人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主旨:词人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道出了全文的中心,据示了统治者压追百姓的本质,表现出词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练习】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一个“怒”字表现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②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 以兴亡的对比里, 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3.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 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 ,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 ,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②画舸(gě):即画船。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部编版八下期末诗歌赏析

期末诗歌赏析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与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 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事件。(安史之乱)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思想。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这首歌行体古诗借对暴风雨中茅屋的描写,表现了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怀。(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 7.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飞渡、洒、挂罥、飘传) 8.作者将自然环境的遭遇与社会环境的煎熬关联起来抒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__________。(自径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升华了全诗精神,说明诗人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胸怀。 (理想、现实、意志、叹息、忧国忧民的博大) 10.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解析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完整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丘 m 、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_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________ 、______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 “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最新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 8.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本题考查以对比鉴赏方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诗歌开头两句塑造了由山、水、鸟、花、鱼构成的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的情景。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陆游诗歌中"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至少有一半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封侯、渔父,感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荣辱升沉。写出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汇总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诗歌鉴赏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2019初一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巩固基础知识,熟记记重点字词 2.复习教材内容,吃透课内难点 3.学会鉴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诗歌: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快的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判断修辞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对比——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强烈感情。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7)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8)用典——在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可以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9)互文——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0)借代——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行文简洁、精练,风趣幽默。 (11)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常见问题设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赏析某句诗的妙处。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三大类。 五、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

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作者: ————————————————————————————————日期:

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班级: 姓名: 篇目:《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 ,号,是我国朝著名的 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 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 专项复习题精选 命题热点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字词 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 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古诗文阅读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 1、关于《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