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错题(教育学)说课材料

易错题(教育学)说课材料

易错题(教育学)说课材料
易错题(教育学)说课材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物:孟子。

2.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

3.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x)

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6.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x)

7.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朝末期。(民国时期x)

8.世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

9.“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及其教育的特点。(古印度x)

10.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会教育x)

11.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12.“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3.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14.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x)

15.培根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求: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最近发展区”,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要求: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代表:孟子、霍尔、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弗洛伊德

(2)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代表:荀子、洛克、华生

3.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动力: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教育活动x)

4.“跳一跳,摘桃子”是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形象描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

2.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康德、罗杰斯、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孟子、柏拉图、涂尔干

3.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劳动者(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学术型人才x)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人的身心全面发展x)

5.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英国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苏联、中国

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

8.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9.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x)

10.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人的社会价值。(发展方向x)

1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x)

12.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3.具有鲜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征的旧学制:癸卯学制。

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劳动者x)

15.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教学。(智育x)

1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制度来保障。(社会x)

17.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标体现出来的。(课程目标x)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求、途径、结果x)

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

第五章课程

1.校本课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固有属性划分;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3)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

(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3.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儿童)。

4.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5.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