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学教育楷模践教育理念育华夏桃李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行为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了自己的理想成真,毅然放弃大学教授优厚待遇,独创教育天地。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下田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把贫穷的中国人民大众作为教育对象,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与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合辙。

陶行知先生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曾经说“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让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之旅变得如意温馨。

受现在社会现实的影响,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让因材施教成为教学工作奉行的规范。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应该和国际接轨,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让学生践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特点、技术和技能。根据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

仔细观察、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从中受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贴心交流,用心服务。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力争达到预料中的效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面对学生,教育是个慢功夫,教师要静待花开,听花开的声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落实到行动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践行教学相长,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学生的优势,让相互促进奏出华美的乐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毕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去了解教育对象,要对症下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理念更应该落到实处。他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段话说明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让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清新的认识,既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得好。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首先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教不在多而在精,容

易的知识可以给学生自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不可忽视,把握住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陶先生曾经说:“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教师应该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的知识是源头活水,学生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摆正自己的教学主导的地位,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育工作是围绕着教学对象进行的。不能脱离这个主体;不能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合一到学生,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独立的人,有自己思考的人。倡导只有个性张扬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个性各异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介绍自己、释放自己的激情。学生应理解了老师的意图,积极发言。解放学生的时空,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让他们去展示、锻炼自己,把封闭、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真实,在那里懂得“事怎样做便怎样学”。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定会还你一个奇迹。

教学实践中,我要继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甘当绿叶,甘当春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一份光,一份热。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修文县大塘小学覃建团 最近,我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文,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

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

教师读书心得 读《 陶行知名篇》心得

一、坚持终身学习 读到陶先生提出的“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的教育思 想,我深感惭愧,审视自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教学理论的 浅薄与孤陋。尤其是近几年来,因家庭琐事等,更是疏于学 习,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少之有少。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 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而 且要不断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化。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教师,只有坚持学习,

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才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二、重视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努力践行教学生学的思想,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桦甸市向阳小学王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又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学习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深爱着教育事业。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以及"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拒绝高官,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今天,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同样不仅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首位要求。 二、我们必须关爱自己的所有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满天下"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以博大的爱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的确,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心中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他的眼中没有"好生"、"差生"之别;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他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他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铭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三、我们必须实践和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的三大教育思想以及"六大解放"理论,对今天的教学仍有非常先进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加以认真学习,实践和完善。 生活教育是以人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达到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生活教育强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强调教育是"与时代俱进"的。陶先生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接受现代的教育。"他提出要实现"整个民族现代化"、"整个生活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从横向说,生活教育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纵向说,它关乎人一生的需要。 生活教育还强调科学教育。陶先生说,"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科学的飞快发展,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在这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中,科学教育已悄然进行,其丰富、其鲜活是数理化课堂不能比的。可知,生活教育蕴含大量科学元素,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深入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现代生活中,才能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现代人的素质。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桦甸市向阳小学王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又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学习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深爱着教育事业。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以及"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拒绝高官,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今天,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同样不仅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首位要求。 二、我们必须关爱自己的所有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满天下"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以博大的爱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的确,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心中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他的眼中没有"好生"、"差生"之别;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他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他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铭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三、我们必须实践和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的三大教育思想以及"六大解放"理论,对今天的教学仍有非常先进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加以认真学习,实践和完善。 生活教育是以人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达到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生活教育强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强调教育是"与时代俱进"的。陶先生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接受现代的教育。"他提出要实现"整个民族现代化"、"整个生活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从横向说,生活教育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纵向说,它关乎人一生的需要。 生活教育还强调科学教育。陶先生说,"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科学的飞快发展,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在这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中,科学教育已悄然进行,其丰富、其鲜活是数理化课堂不能比的。可知,生活教育蕴含大量科学元素,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深入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现代生活中,才能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现代人的素质。

幼儿教师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幼儿教师学习陶行知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人生何其短!陶行知先生终年只有55岁,他在自己最火热的黄金时代,放弃了高官厚禄,去穷苦的乡村、到劳苦大众中,为了中国的平民百姓辛勤的耕耘着、刻苦地钻研着。 人生又何其长!行知先生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却永世流传,他的伟大、他的辉煌为世人所瞩目。从陶行知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见陶先生站在时代的前端,慷慨陈词、身先力行!他的人生在延续,他的风采将永存! 陶先生是高尚的。当难民子弟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时,陶先生挺身而出,创办“重庆育才学校”,在凤凰山的古庙中,风餐露宿,和孩子们同甘共苦。他真的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 陶先生是纯粹的。物资享受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他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教育理想。他的“傻子歌”虽然充满了调侃的意味,但是却坚决地表达了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心与毅力! 陶先生是诙谐的。当他面对孩子的调皮、孩子的错误,他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一副“道学者”的.嘴脸,在他的笑意中,在他温婉的言语中,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一次洗涤,在感动中,认识、改善自己的行为! 陶先生是睿智的。他将人们所默认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释为“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将教育摆在了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议程;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更进一步地指明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他教育理念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他的智慧与才能! 陶先生用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交心,与教育事业交融。在陶先生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幼稚。 我们学陶先生的精神,服务于孩子,将自己的激情释放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将自己的教育理想放飞在教育的每一个领域,让根的教育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朝气、充满了舒心与快乐! 我们学陶先生的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幼儿的终生发展为本。相信孩子是有潜力的,让孩子在“教学做”中获得成长! 陶行知先生破除成见,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人者已不再高高在上,俨然是知识的百宝箱。在教别人的同时,也就是教自己,使自己不断提高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将劳力放在“做”之首位,自然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凡要做的事需亲身经历,亲力而为,不能光想不动,光说不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 陶先生在治学的过程中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伪的。真知识是要自得的,但必须出空伪知识,才有获得真知识的可能。 我们的孩子是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在陶先生理论指引下,我们将会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不断地改善教育行为,让孩子和教师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一起快乐成长。 - 1 -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与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先生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育人目标、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留给中华民族的极其珍贵的教育富矿,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朴实崇高的育人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 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在庄子那里,真人是超然于物欲、名利、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从词源学上看,真有真诚、真实、无伪等意思。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虚假伪善的尘垢,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弥足珍贵的创造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陶行知创造教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洋北中心小学胡先文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体会全

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通过品读《行知文集》,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以前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们班有个女孩子,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见到她时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导之以行,或示,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二、实施生活教育 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

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习体会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习体会 东塔学校陶春 读完《生活即教育》这本书,感受颇多。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的确,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同自然、社会、环境、地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结合,强化学科课程中所缺乏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等领域,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譬如开展“人人讲卫生”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扫地、发倡议书等宣传活动;开展“帮爸爸戒烟”等活动。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自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稚园之效力;自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它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幼儿园小班幼儿大多在三岁左右,幼儿入园的

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育他们怎样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饭时,我们都教小朋友说“谢谢老师!”让小朋友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时,我们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游戏很多,但在游戏中我们始终渗透文明礼貌的概念,让幼儿从小在心灵里就播种文明礼仪的种子。 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近期,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陶行知教授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深有体会。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 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教授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这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因此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使后进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多给学生关护和温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便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久而久之,这会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从而培育其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生活即教育,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陶先生的意思应该是说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是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是不实用的。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便吸取更多的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为了弘扬陶行知精神,响应我院“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并展开了专门的讨论,同学们都受益颇 深。 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爱的教育是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学生们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学习阶段心理的基本需要是人生成长的核心需求。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