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国针灸学会章程》、民政部颁布的《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结合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本会)专业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本会开展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范围,本会需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本专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

第二条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理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分支机构,是本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本会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本会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三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开展本专业或某特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执行理事会交付的任务;

2.根据本会的学术活动方针和总体计划,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3.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动态,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4.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二章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

第四条专业委员会是根据学术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划

分的。

第五条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并在民政部登记或注销。

第六条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科范围内已形成某一独特的专业领域,并且该专业领域及工作任务与其他已有的专业委员会不重复;

2.已形成在全国有较大覆盖面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队伍,并有学术方面造诣较深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有一定学术威望的科技骨干力量;

3.能独立开展学术活动;

4.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之前,已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业务培训等等,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条件基本成熟;

5.有规范的名称;

6.有固定的住所。

第七条组建专业委员会的程序

1.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人提议,至少5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本会正式会员附议,并作为发起人,共同提出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说明该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现有专业队伍的情况,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和必要性,活动范围和内容,

本专业学科的有关论著、科技成果,并填写专业委员会申请表一式3份,报本会组织部门;同时还应说明拟任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提交其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意见,以及住所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2.本会组织部门受理申请报告后,组织有关专家5~6名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议,同时与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协商,然后将申请材料并综合专家审议意见,一并提交常务理事会讨论。常务理事会以举手表决的形式决定,需有到会人数的2/3以上同意方为有效。讨论结果由本会组织部门通知发起人。

3.经审批同意组建的专业委员会由本会正式行文批复。在原发起人的基础上组成筹备组,成员以5-7人为宜,由本会组织部门会同筹备组共同协商,提出专业委员会组成的建议名单,并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针灸学会的意见报本会审定。

4.完成上述程序后,由本会上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并向民政部提出登记申请。民政部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登记证书》后方可以该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开展活动。

5.自常务理事会批准之日起,应在半年内完成专业委员会组建工作,否则即自动取消其成立资格。

第八条专业委员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本会审查同意后,报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批准,到民政部进行注销登记:

1.已完成使命;

2.需要与其他专业委员会合并的;

3.二分之一以上委员要求解散的;

4.专业委员会在登记后壹年内未开展活动的;

5.不能履行本管理办法规定或严重违法乱纪,受到查处的;

6.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九条专业委员会注销时,将收缴其《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登记证书》和印章,其资金、财产等的处理问题,按本会的授权进行处理。第三章专业委员会的组织

第十条专业委员会实行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委员负责制,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5人,秘书长1人,由委员会选举产生,选举前须征得本会同意,选举结果报本会备案。委员会人数一般为20~30人,经民主协商推荐,本会审批聘任;专业委员会可设常务委员若干人,聘任副秘书长或秘书1-3人。

第十一条委员的产生和条件

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应由该专业中在学术上有造诣、科技工作中有较大成就、学风正派、身体健康、热心学会工作的会员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面。委员构成应考虑学科带头人、地区分布、企业等各方面因素。每个单位的委员人数一般为1人,挂靠单位委员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

第十二条主任委员、秘书长的条件

1.热爱祖国,学风正派,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

2.热心本会工作,身体健康,具有开展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条件;

3.工作作风民主;

4.主任委员人选应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学术上有造诣,工作中有成就,能领导委员会开展各项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

5.秘书长应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动向,在学术和管理方面有较大成绩。

第十三条专业委员会每届任期为5年,一般应在任期届满前半年向本会提出换届报告,在本会同意后,启动换届工作。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任职年龄一般不得超过70周岁,连任不超过两届。

第十四条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由各专委会颁发聘书,并填写委员登记表一式2份,本会组织部门和专业委员会各存1份。

第十五条专业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亦可聘任在本专业学术上造诣较深的老专家若干名为顾问;可设名誉职务,其中名誉委员不多于10人,名誉主任委员1人。名誉委员与名誉主任委员由专业委员会在上届担任过委员并对本专业委员会做出过贡献、换届后不再担任委员的知名学者、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中推荐,经本会审批聘任并颁发证书,任期一届。

第十六条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予以调整:

1.因健康或工作调动等原因不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者;

2.任期内委员因故不能担负工作或连续两年无故不参加委员会活动者;

3.其它原因不宜担任委员者。

委员调整申请可由本人提出、委员所在单位提出、专业委员会提出或本会组织部门提出。实施调整前,专业委员会应先与组织部门商议,再经专业委员会讨论提出调整报告报本会审批后,由专业委员会通知本人。

任期内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的调整,除执行以上委员调整的程序外,需由全体委员进行民主选举,赞成票超过委员人数的2/3以上方为有效,选举结果经本会批准并下发行文后生效。

第四章专业委员会的学组

第十七条各专业委员会根据本专业和学术活动范围,可成立若干学组开展学术活动,学组执行本会及专业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决议,不另订章程,不刻制印章和财务专用章。

第十八条学组是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团结联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最活跃的学术力量,各专业委员会要重视学组的组织建设,了解和掌握其活动,充分调动各学组的积极性,开展高质量的各类学术活动。

第十九条学组的设立和调整方案应由专业委员会与本会组织部门商议。委员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设组长1人(原则上应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选择),副组长1-3人,学术秘书1-2人。其组长、副组长、学术秘书及委员由专业委员会聘任,报本会备案。组长所在单位一般作为学组的挂靠单位。

学组的换届与专业委员会同步。

第二十条学组的正副组长、委员需填写委员登记表一式2份,由本会组织部门和专业委员会各存档1份。组长、副组长、学术秘书、委员由专业委员会聘任并颁发聘书。

第五章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第二十一条专业委员会必须有明确的挂靠单位,挂靠单位应是本专业领域内有一定权威和影响的法人单位,并明确承诺对专业委员会活动给予充分支持。

第二十二条挂靠单位组的选择可先由专业委员会提出、单位自荐或本会组织部门提出,挂靠单位提出申请,经本会组织部门讨论,择优确定。

第二十三条挂靠单位因各种原因不能履行挂靠职责,本会组织部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都可提出更换,报本会审批。

第二十四条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对社团分支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的规定,在履行对专业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时,本会与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配合。本会负责其组建、申请登记、工作规则审定、重要业务活动以及年度检查等方面的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负责本单位学会工作人员的行政日常管理,落实其人员的工资、劳保、医疗、办公场所和经费等问题,并对其承担政治和经济责任。

第二十五条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须与本会签订“挂靠协议”。第六章专业委员会活动准则

第二十六条专业委员会应按照《中国针灸学会章程》所规定的宗旨,严格按登记的业务范围和领域内完成本会统一部署的任务。

第二十七条专业委员会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名称前应当冠以中国针灸学会,即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开展活动时应当使用全称。

第二十八条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召开的重大会议,应将其通知、纪要原件、会议论文集报本会,本会视情况可派员参加。凡专业委员会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刊物应同时寄送本会参阅、存档。

第二十九条专业委员会的机构如遇变更,需经本会同意,报请中国科协和民政部批准、备案。不得私自变更专业委员会的性质、构成和业务活动范围。

第三十条专业委员会在每年规定时间,应向本会报送年度总结和翌年工作计划,遇有重大情况应随时专题专报。

第三十一条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按相应的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专业委员会原则上不单设账号,往来账目由挂靠单位或本会财务办理,视情况缴纳管理费。特殊情况需设有账号的专业委员会,由本会向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申请,经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其所设立的账号要在本会登记,并须在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并要严格实行财务报告制度。

第三十三条专业委员会在民政部准予登记后,须通过本会按民政部要求制作印章,并须由专人管理,严格规范使用程序。

第三十四条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的重要学术分支机构,是本会领导的开展各项活动的核心组织,理事会要加强对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专业委员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律机制;各专业委员会间应相互协调、合作并与本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促进针灸行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十五条专业委员会可根据开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向总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第三十六条其他未尽事宜以《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中的规定为准。

第七章处罚

第三十七条专业委员会如有违反《中国针灸学会章程》及本管理办法规定者,由本会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经常务理事会审批,将调整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或撤销该专业委员会。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中国针灸学会。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分16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分16 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承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联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针灸学会、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分会场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文碧玲朱兵刘智斌苏同生杨金生荣培晶景向红喻晓春 活动安排 9 月24 日上午地点:陕西宾馆 科协年会全体大会 9 月25 日上午 08 : 00-08 : 10 大会合影(18 号楼门口) 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08 : 10-09 : 00 主持:喻晓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欢迎致辞:刘力(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开幕致辞: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马光辉(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诚杰(国医大师,教授) 09 : 00-11 : 40 主持:刘智斌(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针灸大科学发展的思考 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2. 新科技革命与医疗领域创新服务 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 3. 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结合,推动针灸研究创新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微小植入诊治系统

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专用处理器研究所所长,教授) 5. 针灸与机体稳态系统 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6. 多源图像协同处理与应用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7. 针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 劳力行(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 9 月25 日下午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14 : 00-17 : 00 主持: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许建秦(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感染免疫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严大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2. 神经刺激与神经成像 李小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3. 基于细胞微环境活体成像的穴位可视化研究方案 韩鸿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4. Limb-angle-dependent frequency spectrum of electrical conductance for 12 Yuan acupuncture points 许胜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5. The Mechanism of Pain and Itching Formation, Chinese Medicine Analgesia and Relieve Itching 唐宗湘(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 6.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免疫接种的基础 刘杰(华西医院感染与疫苗研究室主任,教授)早餐9 月24-25 日07:30-08:3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午餐9 月24-25 日12:00-13: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晚餐9 月24-25 日18:00-19: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摘要]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是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它们都是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理论上都保持鲜明的自我特征,又主动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成分和方法,理论上越来越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的精准性也有所提高,各自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笔者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要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 [主题词]针灸学/发展趋势;实验针灸学;小刀针;全息针灸学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

全国学会一览表(国家级)

全国学会一览表 二、工科 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 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 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B-17 中国标准化协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 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 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 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 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 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 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 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 B-47 中国文物保护学会B-48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B-55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68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针灸名家

针灸名家 名家:李学武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 局会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临床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李学武,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近40年,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现 仍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包括韩、日、德、美、英等国家的学 生)。李学武曾应邀到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等地讲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李学武教授具有近4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

脑血管病、胃肠病,以针灸为主治疗头痛、失眠、耳鸣、面瘫、腰腿 痛、肩周炎、颈椎病、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均有独到之处。 名家:黄龙祥 黄龙祥,1959年5月12日生,安徽桐城人。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职务:针灸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科研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社会兼职: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文献分会第一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术史、中医经典及中医文献及方法学研究。

代表著作:《黄帝明堂经辑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年)、《针灸甲乙经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青岛出版社,1994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青岛出版社,1996年)、《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1997年)等。 现主持的课题:心包经、心经与心相关研究(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第二专题组长)、经络问题的史学研究及经穴主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分课题组长)、十二经穴主治形成、演变及规律性研究(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课题组长) 【专题论文】 1.“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2.经络学说演变 3.经脉病候考源 4.十二“经脉穴”源流考 5.腧穴归经源流初探 6.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7.建国以来古医籍整理若干问题的初步考察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国针灸学会章程》、民政部颁布的《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结合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本会)专业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本会开展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范围,本会需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本专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 第二条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理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分支机构,是本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本会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本会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三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开展本专业或某特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执行理事会交付的任务; 2.根据本会的学术活动方针和总体计划,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3.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动态,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4.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二章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

第四条专业委员会是根据学术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划 分的。 第五条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并在民政部登记或注销。 第六条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科范围内已形成某一独特的专业领域,并且该专业领域及工作任务与其他已有的专业委员会不重复; 2.已形成在全国有较大覆盖面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队伍,并有学术方面造诣较深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有一定学术威望的科技骨干力量; 3.能独立开展学术活动; 4.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之前,已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业务培训等等,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条件基本成熟; 5.有规范的名称; 6.有固定的住所。 第七条组建专业委员会的程序 1.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人提议,至少5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本会正式会员附议,并作为发起人,共同提出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说明该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现有专业队伍的情况,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和必要性,活动范围和内容,

“2018”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 - 中国针灸学会

附件1 2018′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竞赛规程

学生组、境外学生组半决赛竞赛规程第一部分刺法(总分40分) 一、消毒、进针(限时3分钟,20分)

二、行针、补泻、出针(限时3分钟,20分) 注:1. * 补泻手法中如该项有误,则该手法操作得分为0。例如提插补法中如果操作者无重插轻提操作,则提插补法操作总分计0分。 2. 以上每项手法操作需持续15秒以上。

第二部分温针灸(限时2分钟,20分) 针身留15mm。 2. 如艾团有裂痕、针尾露出或未完成,计0分。 3. 若时间充裕,选手可对艾团进行加工或重做,亦可清洁操作区。 第三部分推拿手法(限时3分钟,总分20分)法 注:1.两个手法任选一手在米袋上操作。 2.每个手法操作时间为1.5分钟。 3.比赛用米袋规格(cm):25×16,内装约1.75kg大米。

第四部分腧穴定位(限时3分钟,总分20分) 注:5个穴位中4个常用穴,1个非常用穴,选手随机抽取竞赛题。 操作时简要口述定位和归经。

学生组、境外学生组决赛竞赛规程 第一部分 腧穴定位及刺法(限时3分钟,总分30分) 比赛形式:抽签分别作答 比赛时间:3分钟 比赛方式:现场操作 9名选手抽签决定出场次序,按次序逐一上场,电脑随机抽题,每题共3个穴位,其中1个为常用穴,2个为非常用穴。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电脑开始倒计时,时间到终止所有操作。 比赛内容:1. 腧穴定位,包括正确完整地说出穴位归经;正确描述穴位位置; 在人体上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 2. 常规消毒,在足三里穴指切进针。 3. 选手自行报告开始手法操作,其中均匀捻转15秒以上;提插 补法15秒以上。 4. 出针。 评分标准:5位裁判按百分制打分,满分100分,裁判在选手操作结束后当场给出分数,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另3位裁判的平均分,乘0.3系数即为该名选手的最终得分。 每位选手配备一个模特。 选手比赛时,5位裁判站在选手身旁打分,现场观众则通过大屏幕观看选手操作。每位选手的成绩将在下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公布,并在现场实时排出名次。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计生委副主任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针灸 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首先,我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获得第五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针灸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当前,随着“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激发了新活力、呈现了新气象,中医药也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今年四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两个规划分别是我国第一 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也是近年来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两个规划的发布实施,必将对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的重要作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显著的疗效,特别是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医疗保健技术,其安全有效、绿色环保,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也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多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医针灸在临床、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医疗保健方面,我们积极用中国特色的方法推动和深化医改,针灸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的特点,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90%以上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了针灸科,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综合性医院绝大部分有针灸诊室。据有关资料显示,针灸治疗已覆盖16个临床学科的532个病症,单用针灸就可取得较 好效果的病症达68种,针灸的治疗病种和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总则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国质检标联〔2017〕536号)等法律法规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政策,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与《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中国针灸学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和监督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标准是指学会在自己业务范围内,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在没有针灸国家标准和针灸行业标准而又需要获得统一技术要求的情况下,由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认证机构等单位自主提出和广泛参与,自己归口管理供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属针灸团体标准。 本实施细则所言的针灸团体标准皆指中国针灸学会标准。 第四条针灸团体标准应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技术、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禁止利用针灸团体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五条制修订针灸团体标准应严格遵循两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两审(审查、审批)制度。 第六条对等同、修改采用国际标准、修订现行针灸团体标准及对现有针灸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为针灸团体标准的项目,可采用快速程序。 快速程序(代号:FTP)是在正常标准制定程序(代号:A)的基础上省略起草阶段(代号:B)或省略起草阶段和征求意见阶段(代号:C)的简化程序。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负责针灸团体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的审批工作以及对针灸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在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学会常务理事会代行学会大会及其理事会的职责。 第八条在学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立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标工委)与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标技委),学会标工委和学会标技委合设秘书处。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针灸的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经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促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风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的就有20多条,主

中国针灸学 VCD

中文名称:中国针炙学系列录影带30集全 资源类型:ISO 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英语 简介:中国针灸学 VCD (中英双语?全30盘) 登录号 : V084 编着者 :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出版社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1集、导论( INTRODUCTION )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集、经络( JINGLUO )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辑主要介绍有关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练习、体位、进针和行针手法、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6分钟。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

针灸专家李志刚老师简历

简历:李志刚,男,1965 年6月生,汉族。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书记。兼任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骨干,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评审专家。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刺手法与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学术思想与特色: (1)针灸理论: 李志刚教授对针灸理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认为针灸治疗应先辨其病,据病来选定主穴后,根据症状辨其寒热虚实再选择配穴,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最后再行针刺补泻。如:明确诊断为痛经一病后就可选定主穴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若为虚证则配肾俞、足三里、命门等穴用补法,若为实证则配合谷、曲池、行间等穴用泻法。还提出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即医者运气使丹田之气达于手指,再以此气来推动患者体内之经气运行以疏经络调气血。 (2)针刺手法: 李志刚教授博士专业是针法灸法,能尊经旨不拘旧法,敢于实践,大胆创新。重视针刺得气的效应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其有关针感性质和针感传导方位的控制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每针必求得气,进针后用手法控制针感性质和控制针感的传导方位,在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时,主张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也可循经循摄、按压法、推气法及逼针法来控制针感。认为“关节宣通气自流”,常使用“苍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使针感跨过关节部位治疗运动性疾患。取得基础针感后再用手法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使气至病所,然后据病证取补泻手法来治疗,认为基础针感是取得针刺补泻的先决条件,取凉的基础针感应为麻、痒,取热的基础针感应为酸、胀。即“麻痒取凉(泻),酸胀取热(补)”。 (3)临床: 李志刚教授经常将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付诸笔端,与同行交流。主张“针灸药推拿多法并用”治疗多种急慢性疾患。认为一法往往不足以祛除顽疾,须多法合参并用。尤善用现代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参照古籍寻觅治疗新途径。常使中风失语的病人重新发声,久病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重症颈椎病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痛证、失眠、肥胖症、退行性骨关节病、中风后遗症等。善用深刺透穴法,如:天枢透归来治疗肥胖证,地仓透颊车治疗陈旧性面瘫等。重视刺络放血法的应用,临证放血量多、刺激量大。运用放血疗法及水针疗法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痤疮等,疗效显著。 (4)实验

中国针灸发展史

中国针灸发展史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炙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此外,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称之为“角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1987年成立了世界

《中国针灸》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

《中国针灸》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研讨会第二轮通知《中国针灸》杂志社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省针灸学会承办的《中国针灸》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研讨会将于2018年9月7~9日在辽宁省本溪市召开。 本次会议以“继承、创新、循证”为指导思想,以“临床研究方法学讨论”为主题。届时将汇集国内外着名的针灸专家开展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同期举办针灸名家临床治疗技术与应用推广学习班,介绍眼针、脐针、腹针、锁骨针、筋针等针灸临床特色疗法及其应用。诚挚邀请有关专家及同仁出席会议,欢迎广大针灸爱好者参会学习交流。 一、会议时间和日程 9月7日全天:会议代表报到;编委会会议(pm 7:30-9:00) 9月8日全天:大会开幕式、主题报告及学术交流 9月9日上午:分论坛学术交流、针灸名家临床经验学习班 二、会议征文 (一)征文内容 1. 针灸特色技术临床规范化研究; 2. 针灸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 3. 针灸临床应用进展及机制探讨; 4.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及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5. 针灸临床实验方案设计、注册、文章发表的相关研究。 (二)征文要求: 1. 论文要求内容详实,体例参照《中国针灸》杂志投稿要求。文件名称为:第一作者姓名、论文题目。 2. 论文用word 文档保存,版面A4。大会编印论文集时将只对被录取论文的摘要做字体、字号及版式方面的编辑,不再进行文字加工,作者文责自负。

3. 优秀文章将推荐至《中国针灸》杂志社,杂志社择优刊用。 4. 征文截止时间:2018年8月1日,投稿。 三、会议注册 (一)收费标准 1. 本次会议会务费:1200元/人、会员(凭会员证)1000元/人、学生(凭学生证)800元/人、现场办理会员入会手续标准为350元/5年。 2. 会议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需住宿人员请及时回复参会回执(见附件)。 3. 凡参会并注册登记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I类学分10分。(二)注册方式 请访问下面链接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在线注册。 (三)付费方式 1. 现场缴费或刷公务卡。 2. 提前银行转账 (现场报到时领取发票) 账户/收款人:辽宁省针灸学会 账号:3301 0091 0924 9039 601 开户行:工行辽宁分行营业部龙江支行 请在汇款留言中注明“发票抬头和汇款人姓名及2018本溪会议” 四、会议地点 本溪市富虹国际饭店(地址:本溪市明山区翠溪路48号,电话) 五、交通 沈阳桃仙机场及本溪火车站安排定时巴士接送;如自行请按如下路线即可,费用自理。 1.机场方案 由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自驾至酒店,约50分钟,行程55公里。自驾路线: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路→丹阜高速→滨河南路→峪溪街→翠溪路→富虹国际饭店。

传承中医文化 谱写针灸新篇

传承中医文化谱写针灸新篇 如果说中医是祖国文化的一个宝库,那么针灸就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由外治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利用针或灸的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数千年来,古代医家,从扁鹊、华佗到张仲景、孙思邈、杨继洲等,通过针灸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也让这一行之有效的疗法世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有无数人工作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岗位上,他们不仅治病救人,更进一步继承发扬祖国文化。我国知名针灸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赖新生教授,1955年9月生,全国知名针灸专家,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百类人才。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刺灸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1980年9月,赖新生干福建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后,一直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年来不遗余力。他教导的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乃至博士后,从全国各地到

世界各国,目前已培养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90余人,其中已培养博士后3人,在站博士后1人,已培养博士25人,在读博士生5人,已培养硕士50人,在读硕士生6人。在教学上他富于启发性和创造性,效果优秀,曾获“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等称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4篇。主编了10部针灸医学书籍,以副主编身份编写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并获得多项奖项。 在临床上,赖教授是一位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好医生,擅长治疗中风及相关疾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癫痫,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他是广东省第一位针灸博士,是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高级医学人才。集师承,院校教育的优势,他有着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修养,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崇尚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并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同时,他又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利用广博的现代理论和先进科学实验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效开展针灸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研究,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制研究。 在科研方面,赖教授主要以经穴效应规律的研究和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为研究方向。目前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篇一:针灸论文】 我对针灸的认识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远 1037302117 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 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 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 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 节作用的结果。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 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 围内。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 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 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 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 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 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 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 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 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 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 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 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 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针刺与艾 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 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针灸中枢神经药物机理 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 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 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经络气血偏衰则可出现功 能减退性疾病。经络气血逆乱,可致昏厥;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