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三国】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

【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xù、张墨(西晋画家,与荀朂同为卫协弟子)、史道硕、王廙yì、谢赫等

【隋唐绘画】【隋代】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唐代】【初唐】阎立本、尉迟乙僧【盛唐】张萱、周昉【唐末】孙位【五代十国绘画】【前蜀】释贯休、高道兴、房从真、杜子瑰【后蜀】赵德玄父子、蒲师训父子、阮知诲父子、丘文播兄弟父子【南唐】曹仲玄、陆晃、王齐翰、顾德谦、卫贤、周文矩、顾闳中【后唐】胡瑰,【宋辽金绘画】高益、高文进、石恪、王拙、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苏汉臣、刘松年、马和之、法常、李嵩、梁楷【金代绘画】张瑀【元代绘画】刘贯道、任仁发、李肖岩、王绎、赵孟頫、钱选

【明代绘画】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丁云鹏、陈洪绶、曾鲸【清代绘画】【清代中期绘画】禹之鼎、焦秉贞、高其佩、华喦、金农、改琦、费丹旭、闵贞、郎世宁【清代晚期绘画】任熊、任熏、任颐、苏六朋、苏长春、金农、高风翰、黄慎、罗聘、倪田、钱慧安【近现代绘画】王震、陈师曾、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隋唐绘画】

【人物画】隋与初唐绘画仍以鬼神人物题材为主,【隋代】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等皆擅长于此。在画法上,他们还保持细致丰丽的作风。初唐人物画家以阎立本、尉迟乙僧最为著名。

【初唐】

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万年县)人。官至右相。传世作品《步辇图卷》(宋摹本),描写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一事。禄东赞的诚恳严肃,唐太宗的雍容睿智均刻画的相当成功。《历代帝王图卷》,画汉昭帝至隋炀帝共十三皇,刻划细微,人物神态各异。据记载阎立本作品还绘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和《凌烟阁功臣图》,但已不存。从阎立本的传世作品看来,线描健劲,设色沉着,人物表情生动传神,反映了阎立本继承了六朝传统,而又有所发展。

初唐与阎立本齐名的画家有尉迟乙僧。乙僧是西域人,其作品具有浓厚西域特色,不同于中原画风。他所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宗教画、人物、花鸟画无所不能。乙僧的技法特点是“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最著名者莫如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吴道子,生卒年不详,约在开元、天宝年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但成就不太,转而学画,声名大震,曾官内教博士。唐玄宗召入禁中,改其名为道玄,故古代画史多称为吴道玄。吴道子主要从事释道人物画的创作,尤长于宗教题材的变相人物的描绘,作品具很强震憾力。他一生创作壁画300余堵。其中尤以地狱变相最为出色,据载他画的地狱变相虽无牛头马面、剑林等可怖之物,但“笔力劲怒,变态阴怪,睹之不觉毛戟”(段成式《寺塔记》),其阴森之气,竟可令观者毛骨悚然,以至当时不少杀猪沽鱼者怕轮回报应而纷纷改行。【盛唐】之后仕女画在题材上突破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西安)人。开元、开宝间以善画仕女、婴孩著名。传世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宋摹本),描绘天宝年间贵妇游春情景,笔法精细,设色浓艳,虽是摹本而犹存唐画风貌。画中主体人物是哪一位的问题,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认为并骑而行的两位是虢国夫人与韩国夫人,二人之中位于近处向前看的即是虢国夫人;其二是认为最主要的角色是最后三骑当中的一位;其三则认为是最前一位着男装的人物。此外,有学者认为此画乃张萱感通杜甫名篇《丽人行》而作,恐是穿凿。张萱另有《捣练图卷》(宋摹本)传世,描绘一组妇女劳动的情景,捣练、理线和熨平的过程,

富有生活情趣。

周昉,字仲朗,京兆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晚唐时期。仕女画学张萱而青出于蓝。史载周昉画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丽丰肥,“颇极风姿”。他又长于画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传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卷》、《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宋摹本)等,虽真伪难以遽定,但仍可视为考察晚唐人物画发展状况的依据。《簪花仕女图》描绘了贵妇于庭园中悠然闲度的生活场景。画中人物体态丰肥,绮罗纤缕,隐见肌肤,有温润香软之感。而华丽时髦的衣饰、故作娇憨的神态和雍容闲静的表情,似又暗喻了人物内心的寂寞与空虚。

【唐末】还有一位著名人物画家孙位,生卒年不详,会稽(今绍兴)人。他随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入蜀,此后一直居成都。传世作品《高逸图》为《竹林七贤》的残存部分,画四文人列坐于花毡上,各有童子侍候。人物衣纹笔法圆劲,既继承了六朝以来的传统,又趋于工巧;湖石皴染周密,提供了唐末石法的实物资料。

【五代十国绘画】

【人物画】

北方则有后梁赵嵒的人马,张图、跋异、胡翼、王殷、郑唐卿等的道释人物;后唐契丹族李赞华(原名突欲)、胡瑰的北方人物鞍马均负盛名。

西蜀则有前蜀释贯休的罗汉,高道兴、房从真、杜子瑰的佛像人马鬼神;后蜀赵德玄父子、蒲师训父子、阮知诲父子、丘文播兄弟父子的佛像人物鬼神牛马,张玖的传神写貌,均有相当成就。

南唐曹仲玄的佛道鬼神、周文矩的贵游人物仕女,顾闳中的人物,陆晃的村野人物道像星辰,王齐翰、顾德谦的道释人物,卫贤的楼观殿宇盘车水磨,均极一时之盛。

上述诸人的道释人物肖像鞍马等作品,惜大多不存;有作品传世的,以胡瑰、周文矩、顾闳中三人最足称道。

胡瑰,后唐时契丹人,或谓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擅画番马,能曲尽塞外之趣。现存作品有《卓歇图卷》,画契丹族于草原上搭立帐幕休息的情景。其中席地盘坐,举杯而饮的首领形象,动作神态颇得神韵。

周文矩,生卒年不详,建康(今南京)人。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仕女学周昉,衣纹作“战”(即颤动之意)笔,以此为别。传世作品有《重屏会棋图卷》,画南唐中主奕棋之状,人物身后是一屏风,屏风画中复有一屏风,故称“重屏”。另有《宫中图卷》(宋摹

本)画宫女八十余人,反映宫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像生动,饶有思致。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为南唐画院待诏。《韩熙载夜宴图卷》是他传世唯一作品,画南唐大臣韩熙载夜间在家中饮宴听声乐观舞伎的场面。据载李后主欲以韩熙载为相,然韩熙载不欲为亡国之相,故纵情声色以自诲,李后主为警诫韩熙载,乃令顾闳中夜至韩宅,目识心记而画此图。画分五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用屏风床榻分隔,构图巧妙,人物刻划细腻传神,于主人公韩熙载超脱不羁而又郁郁寡欢的复杂内心,尤为体察入微。如“观舞”一段,画韩熙载亲自击鼓配乐,名伎王屋山跳“六么”舞,可见出作者刻划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深厚功力,主人公纵情声色但又无法解脱内心烦恼的精神状态跃然纸上。

【宋辽金绘画】

北宋初期的绘画北宋初期的时间大致是太祖至仁宗嘉祐年间(960~1063年)。

宋立国未几即恢复佛寺道观建造。而宋初开国即设立翰林图画院,其主要职能是搜罗和组织国家性佛道工程所需的道释画家。唐以来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本土佛像绘画传统因此得以沿续。【“吴生派”人物画】成为一时风尚。其间出现了高益、高文进、石恪、王拙、武宗元等一批寺观壁画高手。宋初人物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吴派画风在寺观壁画中的复兴。

高益,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生卒年不详。他于太祖时因卖药至汴京,靠在包药的纸上图绘鬼神犬而知名,太宗时入画院,授翰林待诏。高益极重“画理”。沈括《梦溪笔谈》记其曾画众工奏乐壁画一堵,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而拥琵琶者却拨下弦,“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高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可见宋初绘画讲究画理的风气。

与高益同时而稍后的另一位享有盛誉的道释画家是高文进。其祖、父皆为西蜀释道画家,蜀亡后他入宋画院。太宗时受命于大相国寺仿高益旧本画变相图,“毫发较益当不差矣”,一时画院画家皆以其为师法。他于真宗时主持玉清昭应宫的工程和绘饰。日本京都清凉寺出有一幅作于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有高文进题识的木刻弥勒菩萨像,画风细密而柔和,可以看出“曹、吴兼备”的特征。

武宗元(?~1050年),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其画风承袭吴道子,能得吴画的“闲丽之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有“小吴生”之称。后人称他“行笔如流水,

神彩活动大抵如写草书,奇作也”(汤垕《图绘宝鉴》)。现存一幅武宗元道教壁画粉本《朝元仙仗图卷》,可见其成就。此画以白描粉本形式绘五方帝君率仙官和仪仗朝拜元始天尊场面,人物造型严谨端庄,排列疏密有度,节奏明快;线描用吴道子“莼菜条”技法,圆浑流畅而富于韵律,是典型“吴带当风”样式。此画与《八十七神仙图卷》风格相仿,都可视为宋初道释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北宋中期的绘画北宋中期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英宗、神宗和哲宗时期(1064~1100年)

李公麟,生卒年不详。字伯时,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晚年隐居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博学工诗,尤善山水人马。他作画除以绢素临摹古画外,多于澄心堂纸上作画,且只以墨线勾勒,不施色彩,将六朝以来作为白描粉本的技术发展成为“白画”这一具有文人气质的独立样式。李公麟是唐吴道子以来最有声望的人物画家;而就综合修养和广博的绘画技能而言,他是有宋一代不可多得的绘画大家。《五马图卷》画西域进贡名马。五马神采骏发,圉夫状貌各异,笔法苍劲,颇为传神。《临韦偃牧放图卷》画马一千二百匹。构图张弛有度,形象刻划入微,笔法流畅,虽临唐画,实有自家面目。

北宋晚期的绘画北宋晚期时间范围是徽宗、钦宗两朝(1101~1127年)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善画市桥城郭,舟船盘车。《清明上河图》画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情景。起段长河两岸,新柳成行,一行骡队正匆匆走来。继而行人渐多,车舟渐密,又有野店酒家掩映于绿树丛中。继而舢艇相接,临河酒楼茶肆栉次鳞比;圆拱桥上摩肩接踵,桥下一舟撑过,人声嘈杂;而岸边则有人悠闲散步,于热闹繁华景象中,衬以闲适意趣。进城以后,房舍更为繁密,人物也更复杂,各色人等,如活如现。总计全图画人550余人,马、牛、骡、骆驼等各种牲畜60余匹,车、桥约20余架,船大小共20余艘,房屋30余栋。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构,也是研究宋史的珍贵图像文献。《清明上河图》以其喧闹的画面吸引了无数追忆北宋东京盛世景象的后世文人,素为世所珍爱。

【南宋院画】

【风俗人物画】

在南宋风俗人物画和历史人物画成为人物画成就的主要标志。南宋初期出现以画妇女、婴戏风俗画著称的苏汉臣,以画历史人物画著称的陈居中和以画舟车禽畜的朱锐,以人物、佛像著称的马和之。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人。学吴道子、李公麟而又别出一格,时人称“小吴生”。他

画人物用笔起伏顿挫,飘逸流利,富于韵律感,这种从吴道子的兰叶描变化发展而出的衣纹线描称“马蝗描”。据载他曾画毛诗三百篇,有《鹿鸣之什图卷》等作品传世。

南宋中、后期的绘画时间范围大致为光宗至南宋灭亡(1190~1279年)。

南宋末年还有一位对后世影响颇大的墨戏画家僧法常。法常,号牧溪,四川人,善画人物、走兽、蔬果,其画法既不同于精谨巧丽的院画体格,又不同于清幽雅致的文人作风,故并不为宋元人所重,至明清两代文人写意画风大兴之后,方始影响画坛。存世作品《柿图》、《猿图》、《写生蔬果图》等,皆用笔草草,造型奇崛,纵横恣肆,得对象神韵而不拘其常形。南宋中后期著名人物画家有李嵩、梁楷。

李嵩,生卒年不详,钱塘人,画院画家,长于界画。《货郎图卷》写乡村妇女孩子,围一付货郎担,担上百货杂陈,极尽细致刻划之能事。

梁楷,生卒年不详,画院画家,性嗜酒,自号“梁风子”;人物、花鸟、道释鬼神,无一

不精;此外,独创减笔人物画。传世作品《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皆用笔极简而意足神完。其花鸟画亦以减笔出之,《秋柳双鸦》用笔简率清疏,构图空灵而意境无穷。对宋人而言,梁楷和法常一样,其画风过于恣肆粗简而缺乏含蓄和节制的韵味,所以他们的影响要等到四个世纪后“心学”、“禅学”大兴的晚明,方凸显出来。

【金代绘画】

金代还有一位以《文姬归汉图》传世的人物画家张瑀。张瑀或为金代宫廷画家。作品取材

于汉末蔡文姬从匈奴归汉的故实,人物刻划纤细严谨而不失风韵,衣纹行笔遒劲简练,设色

淡雅;虽不作背景描绘而人骑迎风行进的艰难姿态已使人感受到寒外的凛烈朔风。【元代绘画】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朝宗室。元初被荐入京授官,历经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授旨。虽得统治者赏识,但毕竟只是文学侍从之臣,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又因以宋宗室入仕新朝,为时人所不满,不免有故国之思和内疚之情。赵孟頫修养较为广博,诗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在艺术理论上提倡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把“古意”与士大夫画“不求形似”的主张结合起来,为元代文人画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技法上,他强调以书法的笔墨情趣作画和在纸上以水墨作画。在绘画上博采唐宋绘画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兼擅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工笔、写意、设色、水墨诸体兼备。赵孟頫在人物鞍马画上的成就也很突出,有《秋

郊饮马图》、《人骑图》、《红衣罗汉图》、《洗马图》等作品传世。此外,在古木竹石亦有相当成就,有《窠木竹石图》、《秀石疏林图》等传世作品。其妻管道升,儿子赵雍、赵麟也擅长绘画。

钱选(1239~1301年),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之一,入元不仕,隐居终生,为南宋遗老画家之一。人物、花鸟、山水皆能,多以古代高人隐士、家乡山水为题材。其传世作品《山居图》尽去传统青绿山水画精工富丽的习气,别具一种清丽秀雅的新风格。花鸟早期师学两宋院体作风,晚年别开生面,由精工细密变为豪放简逸,传世作品《白莲图》水墨淡设色,开创了水墨写意花鸟的先声。其人物画亦有作品传世,如《柴桑翁像》,画东晋诗人陶渊明策杖行吟的情景,人物衣纹作高古游丝描,笔法细劲,设色淡雅,为其人物画中的杰作。

【人物画】

元代人物画,虽远不如山水、花鸟兴盛,较之前代,更显式微,但亦不乏名家。元初赵孟頫、钱选皆擅长人物画。此外,尚有刘贯道、王振鹏、任仁发、张渥等人物画家。

刘贯道,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师法晋唐,笔法凝重,人物生动传神,传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猎图》、《消夏图》。

王振鹏,字朋梅,号孤云处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而且精于界画,自成一体,《金明池龙舟图》传为他的作品。

任仁发,字子明,号月山,松江上海人,鞍马画与赵孟頫齐名,“用笔逼龙眠(李公麟号)”,“法备而神完”,传世作品有《二骏图》、《五马图》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杭州人,以白描人物著称,师法李公麟,用笔飘逸流畅,形象生动,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元代肖像画相当发达,涌现了李肖岩、王绎等名家。

李肖岩,中山(河北定州)人,曾于秘书监任宫廷画家,为皇帝后妃画像,现存元代历代帝后像,很可能有一部分出自他的手笔。

王绎擅长肖像画,笔法简括洗练,人物神态闲适,著有《写真秘诀》一书,反对使对方“正襟危坐如泥塑然,方乃传写”,而要在对方“叫啸谈话之间”从旁观察,得其“真性情”,传世作品有《杨竹西像》(倪瓒补景)、《倪云林像》。

【明代绘画】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时间大致为洪武至天顺年间(1368~14

65年)。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时间大致为成化至嘉靖(1465~1567年)。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白石翁,人称石田先生。长洲(今苏州)人。工诗文,书学黄庭坚,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中年画法细谨,晚岁粗简,融合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中年作品可以《庐山高图轴》为代表,仿王蒙笔法,山峦层叠,树木繁茂。晚年作品可以《沧洲趣图卷》为代表,画秋冬之际山水,用笔苍健沉雄,厚重老辣。其花鸟画学释法常一派的简笔水墨画法,变宋人工丽为雅逸,笔墨苍润,构图精简。如《枯树八哥图》,枯树枝头,立一八哥,全以粗笔泼墨出之,生趣盎然。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璧,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曾官翰林待诏。工诗文、书画。山水学赵孟頫、吴镇、王蒙而自成一家。亦善人物花鸟。也有“粗文”、“细文”之称,而以细者居多。粗者近沈周作风,细者则是画面采用层叠而上的布局,用笔细谨,风格秀润清苍,虽乏淋漓之气和纵深感,但较沈周更具抒情意味。文徵明的山水画可以《石湖清胜图卷》为代表,写苏州石湖景色,笔墨精简,秀润可人,一派恬淡的文人理想化意境。人物画则有《湘君湘夫人图轴》存世,仿顾恺之笔意,衣纹作游丝描,造型精致古雅,人物顾盼生情。花鸟则仿沈周而透逸过之,代表作如《花卉册》。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又字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唐寅早年,不仅风华文采,倾动一时,而且少有大志,弘治年间中应天府(今南京)解元。但因恃才傲物,遭友人讥恨,遂有科场案,被革去功名,此后落魄一生。悲剧的遭遇和忧郁感伤的心情,使他的艺术创作,虽绰约多姿但又略带病态。唐寅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工,虽师从周臣,学李唐等院体,但有“文人画”风格。

仇英,生卒年不详。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居苏州。与唐寅同为周臣弟子。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能,尤长于摹古。山水有学宋赵伯驹一派的青绿,如《桃源仙境图轴》,钩勒精工,设色古雅,富于装饰性。亦有仿南宋院体画风,如《羲之观鹅图》,山石用小斧劈,人物、屋宇极精细。亦有笔墨精简、文雅娟秀出宋人之外的《停琴听阮图轴》。人物画亦转益多师,有仿周文矩笔法的《竹庭玩古图》,仿马和之《琵琶行图》等。仇英文化素养不博作品不能题诗,甚至因书法不佳而少有落长款。但他画艺的精湛,使他在早年时就受到文徵明的推重。在文人画风习独据画坛的局面下,能以一个画工厕身“明四家”,实为难得。明代晚期绘画时间大致为隆庆至崇祯年间(1567~1644

年)。

【人物画】至明代晚期涌现出如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和曾鲸等杰出人物画家,人物画才有所发展。

丁云鹏(1547~1628?年),字南羽,休宁(今属安徽)人。善画人物、佛像、山水。中年用笔细秀,近文徵明、仇英画风,晚年变为粗厚苍劲。传世作品有《观音图轴》等。

陈洪绶(1599~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自号悔迟,浙江诸暨人。陈洪绶人物、山水、花鸟兼善,早年刻苦临摹李公麟,故画风有晋唐意度,所画人物形象奇古,线条沉着劲健,勾勒精细,色调清雅,大异于同时代的人物画风貌。晚年风格于古拙雄奇外又见圆润清秀。他在版画方面所作的贡献尤值注意。传世卷轴画作品有《女仙图轴》、《梅石图》等。陈洪绶对晚清画坛的影响很大,清末海派的任熊、任颐等人继承了他的传统。崔子忠,生卒年不详。字道母,号北海,又号青蚓,北京人,或作山东人。甲申明亡殉难。他擅长人物、仕女、肖像,于五代周文矩用功最深。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面容奇古,衣纹多用铁线描,实即是学周文矩的颤笔描,但他能自出新意,创造出清丽雅致的风格。他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传世作品有《长白仙踪卷》、《云中玉女轴》等。

明末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肖像画大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从而有了长足进展。曾鲸是当时肖像画家中独树一帜的开派人。

曾鲸(1564~1647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旅居南京。他在画法上的革新被称为“波臣之学”,即在墨线勾定五官轮廓后,不用粉彩而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然后赋色烘染的“墨骨”画法。传世作品有《王时敏像》、《葛震甫像》等。曾鲸的画法风行一时,从者很多,形成“波臣派”。

【清代绘画】

【清代中期绘画】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一生奔走权门,但求官不成,只好以“布衣”自乐。至五十岁后才开始从事绘画。他兼擅梅兰竹菊、果蔬、山水、鞍马、佛像、肖像等题材。作品多立意新奇,造境别致,笔墨秀润中见朴拙。传世作品如《玉壶春色图》写古梅一株,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意趣高古。《梅花图册》造型古拙,意绪清空,别有一番韵味。

改琦(1774~1829年),字伯蕴,号香白、七芗等。其先世为西域(新疆)人,后侨居松江(今上海)。他以仕女画称妙一时,取法宋、元、明诸家,于李公麟用功最深。

风格淡雅清新。传世作品有《竹下仕女图》等。

费丹旭(1801~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浙江乌程(吴兴)人。幼承家学,及成年长于写照。其仕女画继改琦后名重于世。画法学崔子忠、华嵒,用笔流利,设色清雅,但人物形象柔弱

【清代晚期绘画】

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其弟任熏(1835~1893年)字阜长、舜举。兄弟二人皆于上海卖画为生。二人皆长于人物,兼能作山水花鸟。任熊师学陈洪绶而别出新意,作品用笔雄强、方硬,并有古雅、严谨之风与装饰意味。任颐(1840~1896年),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擅画肖像。曾从任薰学画,移居上海后,声名鹊起。他不仅以人物画独步当时,而且兼善花鸟山水,其花鸟画一改恽寿平以来画家只长于花卉而少作禽鸟的风气。《女娲补天》、《苏武牧羊》、《寒酸尉像》等人物作品,体现了他极高的造型能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波臣派肖像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五瑞图》、《桃花燕子图》、《没骨花鸟图册》等花鸟作品

苏六朋(1798~?),字枕琴,号怎道人等,广东顺德人。善画人物、山水。作品多

取材现实生活,尤以擅长表现市俗生活而著称。苏长春(约1813~1849年),字仁山,广东顺德人。人物、山水、花鸟皆善。

八仙和暗八仙

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频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

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剑现灵光魑魅惊”,可镇邪驱魔;

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紫箫吹度千波静”,使万物滋生;

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手执荷花不染尘”,能修身养性;

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葫芦岂只存五福”,可救济众生;

扇子:钟离权所持宝物,“轻摇小扇乐陶然”,能起死回生;

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玉板和声万籁清”,可静化环境;

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花篮内蓄无凡品”,能广通神明。

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扬州当时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

海上画派(海派)代表性画家名录:

费丹旭(1801—1850,浙江湖州人)、张熊(1803—1886,浙江嘉兴人)、王礼(1813—1879,江苏苏州人)、任熊(1822—1857,浙江萧山人)、胡公寿(1822—1886,上海松江人)、虚谷(1823—1896,江苏扬州人)、朱偁(1826—1900,浙江嘉兴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蒲作英(1832—1911,浙江嘉兴人)、钱慧安(1833—1911,浙江湖州人)、任薰(1835—1893,浙江宁波人)、蒲华(1839—1911,浙江嘉兴人)、吴友如(1840—1894,江苏吴县人)、任伯年(1840—1896,浙江杭州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湖州安吉人)、吴秋农(1848—1903,浙江嘉兴人)、吴庆云(1848—1916,江苏南京人)、陆恢(1851—1920,江苏苏州人)、任预(1853—1901,浙江萧山人)、倪田(1855—1919,江苏杨州人)、黄山寿(1855—1919,江苏常州人)、沈心海(1855—1941,江苏崇明人)、颜元(1860—1934,江苏苏州人)、杨逸(1864—1929,上海人)、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王震(1866—1938,浙江湖洲人)、王一亭(1867—1938,浙江吴兴人)、陈师曾(1876-1923,江西修水人)、吴徵(1878—1949,浙江桐乡人)、贺天健(1891—1977,江苏无锡人)、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颜文梁(1893—1988,江苏苏州人)、郑午昌(1894—1952,浙江嵊县人)、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刘海粟(1896—1994,江苏省常州人)、钱瘦铁(1897—1967,江苏无锡人)、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张书旗(1900—1957,浙江浦江人)、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江寒汀(1903—1963,江苏常熟人)、来楚生(1903—1975,浙江潇山人)、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人)、林曦明(1925—,浙江永嘉人)、朱宣咸(1927—2002,浙江台州人)、刘旦宅(1931—2011,浙江温州人)、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陈家泠(1937—,浙江永康人)、戴敦邦(1938—,江苏镇江丹徒人)、张桂铭(1939—,浙江绍兴人)、龚继先(1939—,北京人)、韩天衡(1940—,江苏苏州人)、杨正新(1942—,上海人)、蔡天雄(1944—,江苏无锡人)、卢辅圣(1949—,浙江东阳人)、劳继雄(1950—,上海市人)、施大畏(1950—,浙江吴兴人)等。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 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赏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 赏 ...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赏】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开人物画一代风气之先。作品熔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在绘画语言上有创新,功力不凡。他的古代人物画,识者谓其气韵生动,神彩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线条简括,形象生动。范曾六渡扶桑、远游欧美,是拥有世界上最多读者的中国画家。范曾先生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诸人,笔墨浑厚,造型生动。他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人物作品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范曾对中国悠久文化艺术一往情深。他有24字的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必然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古典诗词、书画皆有深入了解,否则,不可能登堂入室,只能临摹古人,描摹大自然。戊子年范曾先生将于2008年2月2日上午10时在荣宝斋北京琉璃厂总店举办《回归自然回归古典以诗为魂 以书为骨——范曾先生迎春画展》,此次展览隆重推出范曾

先生书法绘画新作80余件。这是范曾先生在荣宝斋连续5年举办的新春画展,旨在向广大的国画爱好者和收藏界展示自己的最新创作成就。包括众多影视明星在内的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范曾先生亲临现场为持有本次画展精美画册的100位读者签名。范曾先生近年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艺术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身体力行,做了大量有影响的工作,在艺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他还一如既往以积极的态度履行纳税义务,以此来表达其作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据荣宝斋统计,仅仅三年时间,范曾先生在荣宝斋举办新春画展所纳税款已经超过千万,是名副其实的纳税模范。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五、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

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二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 提问:同学们对于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讲授: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中国画的分类: 1)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媒体映示作品,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泼墨仙人图》、花鸟画《桃竹锦鸡图》等,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人物画,什么是花鸟画。 2)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探讨交流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姓名班别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下面四个答案中唯一的正确答案。每题2 分,共22分) 1、中国古代把绘画称作( A ) A、,丹青 B、丹砂 C、石青 D、砂青 2、中国画中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种是( B ) A、山水 B、人物 C、花鸟 D、静物 3、中国画中,与人的精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的人物画主要有( B )方面内容的中国画。 A、文化 B、宗教 C、艺术 D、神话 3、我国甘肃敦煌103窟的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是( B )题材的人物画。 A、文化 B、佛教 C、艺术 D、神话 4、《维摩诘经变》是( C )的杰作。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5、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 A )的水墨写意创作方法。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6、与现实生活情景有关的人物画自( B )以后盛行起来。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7、描绘城乡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在( C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8、宋代风俗画中最突出的代表性作品是( A )。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刘松年的《耕织图》 C、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 D、苏汉臣的《货郎图》 9、《捣练图》的作者是( B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0、《嫦娥执桂图》的作者是( A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1、《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D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四个答案中有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 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

1.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

写意人物画——小品画9.24

写意人物画——小品画 教学内容:写意人物画——小品画 教学时间:2016年9月25日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写意人物小品画的特点以及尝试着创作一幅简单的人物小品画。 教学重点:了解写意小品人物画的特点以及笔墨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尝试着创作一幅简单的人物小品画。 学具准备:国画颜料、铅笔、橡皮、毛笔、生宣等。 教具准备:范画作品、PPT课件、国画颜料、铅笔、橡皮、毛笔、生宣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我们一起学习了国画中的工笔,写意。很多题材大家都已经有所接触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品种,这种作品画幅不是很大,题材也没有太大的限制,生活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可以如画。 导入课题——小品画。 二、新授知识 1、什么是小品画? 小品,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中所谓的小品,是相对于大幅的、主题性强的作品而言的。小品画尺幅小、内容简、着笔墨不多,却情趣盎然。优秀的小品画,犹如一首小诗、一首短曲、一首顺口成调的民谣那样亲切自然,它轻松、优美、淳朴,让人在不经意之间进入鸟语花香、山体流动、情迁意动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2、特点: 一,"小品"比起"大作"来它就像一首小诗,一首短曲,不求深沉,严肃,但求清新、活泼,即兴而作,笔简意深。 二,小品以欣赏性和抒情性见长,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某种意境情思的抒发。 三,由于小品画形象单一手法比较简练,因而画幅也较小,适合于普通家庭装饰欣赏之用。 四,小品画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随意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五,讲究笔情墨趣是小品画的又一特点。 3、笔墨要求: a、造型简练概括。 b、追求神情意趣,往往与造型相联系。 c、单纯活泼是小品画笔墨的又一特点和规律。 4、创作: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传统中国人物写意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使学生对中国绘画人物题材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关注,并能大胆地用彩墨人物画的技法临摹一幅戏曲人物画,或用写生的方法画画自己最熟悉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能够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神态,色彩搭配方面能够准确的把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欣赏《泼墨仙人图》 中国人物画到了宋代,在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基础上创造出了豪放淋漓的写意画技法,成就最突出的是课本中所选宋代画家梁楷运用简笔画法和泼墨画法所作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此画是梁楷的传世之作,画中这位仙人形象很滑稽,体胖、身矮、头大、颈短。画家有意识地把仙人的五官位置压缩到脸的下半部,额头显得特别宽大,绝妙地表现了仙人不同凡俗的精神状态。画家不用线条,而是用粗阔的笔势与浓淡水墨来塑造形象,头部用淡墨横笔拖扫,画出脸形,宽袍用浓墨以奔腾的笔势向下方横扫而过,又以淡墨画出左臂长袖,衬托出胸脯和凸出的肚皮、肥大的裤子。画家运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了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描绘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人物的形象,将中国画人物“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二课时 一、欣赏《戏剧人物图》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人独树一帜,把表现“国粹”作为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以水墨写意技法表现京剧人物而驰名的画家——课本所选《戏剧人物图》的作者关良。画家历经60个春秋,致使两种“国粹”在他的艺术中得以完美结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人类绘画创作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绘画中,人物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画种,也是最为古老的画种。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有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①还有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陶盆,盆内画着很多手拉手跳舞的人,五人一组,一共三组十五人,是氏族成员举行狩猎舞的生活写照,舞蹈的人手拉手,双腿分开,身体向左,辫子和腰带随着翩翩起舞而摆动,人物比例比较准确。 当我国逐渐步入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曾经画了九个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②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它画的是一位挽髻的贵妇,她穿宽袖长裙,侧身立在左边,两手向前伸,合掌敬礼,在她头顶左上方有一只展翅凤凰,欲腾空飞翔。还有《人物御龙》,画中一位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手拿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龙尾立着一只鹭,龙身下是一条鱼。这两幅画人物刻画生动,线条富有韵律感,而且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让绘画从装饰纹样中独立出来,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画面传达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秦汉时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统治者将绘画视为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 ③汉代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候妻墓帛画》,是呈“T”字形的一幅旌幡,主要描绘祈颂墓主人飞升的内容,画中心是侯夫人,身着锦袍,拄杖而立,很有贵妇气派,她前面有两男子迎跪,后有三名侍女服侍,人物线条勾画准确。此帛画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还有帛画《赵氏孤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山水画发展脉络

山水画发展脉络 最初,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萌发时期,在魏晋就已逐渐发展,由背景作为主题。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 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宗炳《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隋:中国的山水画已经独立的画种,如:展子虔《游春图》,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发展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一种“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区别与青绿山水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为五代山水画的成熟提供了条件。 五代和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另一方面,北宋流行一类被称为小景山水的创作。 元、明、清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的主流。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由于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冷遇,一些文人画家更多地寄情山林。他们的绘画不是单纯地描绘对象,而是更多地通过笔墨来寄托胸怀,抒情遣性。明、清代,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主张另辟蹊径,创造个人风格,从而使山水画得以进一步发展。石涛强调师法自然,去“搜尽奇峰打草稿”,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并“借古开今”,创造自己的艺术境界。其创造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交流。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得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得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得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与没骨山水。从山水画得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得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得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使山水画成为独立得画科,宗炳起了巨大得作用。宗炳得《画山水序》以及王微得《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得山水画理论,就是难能可贵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得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就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得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她们得笔法,位置却很古拙.?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与“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瞧,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得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得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得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得山水画得特点就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就是学习中国画得技法,但日本得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得就是宁静得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得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得创始人就是唐代画家李思训,她发明得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得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得山峰.宋代得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她得风格,形成一种派别。?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与宋代画家米芾发明得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得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得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与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得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与人物画得大师,但山水画得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得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就是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得《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得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得题材得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得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得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得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得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得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得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得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得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得、可给人以启示与想象得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得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得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得创造上有一个演变得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得高峰时期——宋、元得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与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得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得面貌与意境. 北宋特别就是前期得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得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得感受与理想,但更主要得还就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得山水画家范宽、郭熙与王希孟得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得范宽最重要得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得高山峻岭,一座巍峨得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得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得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得不同特征。王希孟得《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得表现手法,以浓重得色彩,宏大得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得辽阔与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得热爱。 南宋得山水画与北宋得山水画有显著得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得意境。现存得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得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得《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得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得意境无关得可有可无得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得空白。表面瞧这些空白都就是虚得,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就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就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得境界,更突出了江面得辽阔与寒意萧索得气氛与渔翁寒江独钓得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得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得艺术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