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近地面风向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近地面风向应是从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B

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心的空气()

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解析:在近地面,受三种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心的空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答案:C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 A>P 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南风、南风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风、南风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D.东风、西风

解析:第3题,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为南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为西南风。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北风,南半球为南风。

答案:3.A 4.B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地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6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5.A 6.D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完成7~8题。

7. 右面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

箭头说法正确的是()

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

力,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

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8.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

指向低压。c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右偏。第8题,南半球向左偏,故选C。

答案:7.C8.C

二、综合题(40分)

9.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从气压分布看,甲处是________,水平气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百帕(选择填空)。(8分) A.59

C.64

(2)如果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________。(4分)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风较温暖湿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解析:第(1)题,从气压状况可知甲处为高压,且位于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从气压值可知甲、乙两处气压差在50~60之间,故最大值选A。第(2)题,从等压线数值可知A为低压,它可能是山地。第(3)题,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丁处大。丁处多吹偏南风,温度较高。

答案:(1)高压顺 A

(2)山地(山峰、高地)

(3)丙图中丙处等压线比丁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丙处的风力较大丁

丁处多吹偏南风(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 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同步学案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二课时) 备课人:苏进授课班级:高二(1、2、3、4)审核人: 【课时】1 【课型】理论课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灵活运用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实践。 (3).能制定符合一按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4).通过比较与权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整合各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2、过程与方法 从对台灯的分析、构思、比较与权衡中,抽象出一般技术产品的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比较和权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感受设计的快乐,体验成功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 2.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制定方案的几种构思方法。 2、难点: 如何实现方案的构思,形成满意的方案。 三、预习检测 1.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中哪一步最具有挑战性?概念是什么? 2.这一步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设计分析”思维结构有什么不一样? 3.你了解哪些方案的构思方法?简单说一说。 四、课堂互动 学习点拨与启示:欣赏具有创意的作品。

自主学习: 5分钟 (点拨提示:请同学们想一下,你对用过的台灯有不满足的地方吗?来改进一下吧!) 任务: 草图展示区: 1.请你设计一款新式台灯,并用草图法展示 2.总结草图法的特点: 草图法——“” 交流学习:5分钟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你所了解的用模仿法构思的方案或产品 将案例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模仿法——“”,其中()是典型的模仿法。 小组合作: 15分钟 1.相关案例分析: ●课本P101古人飞天梦 ●防盗音乐拉链 有一位农民农闲到城里去的时候,看见有些人的手机上佩戴着能发光、发声的“来电显挂件”。他就想,如果将这个东西安到拉链上,那就能起到报警的作用了。于是经过一番设计就发明音乐防盗拉链,在拉动拉链把手时拉链连杆就接通电路并发出音乐。 ●拔棉器 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到棉田里拔棉杆,由于棉杆根系发达,拔起来很费劲,她就想到能不能设计一种拔棉杆的工具。后来,她想到了用“羊角锤”拔钉的原理,经过移植,设计成了拔棉杆的工具,很受棉农的欢迎。 提示: 运用联想法,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为丰富的想像力。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不一定能使设计一次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 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后,不能盲目地实践,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 总结: 联想法是用()展开联想进行的方案构思,用一个字概括——“”2.联想开发:对台灯进行联想开发,并用草图法进行构思成果展示(提示:赋予台灯新的功能,将你的构思和刚才的构思相对比,优化你的构思方案,修改刚才的草图) 介绍你的构思:

选修三第二章第1节共价键第二课时教案

键角 二、 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1.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通常取正值。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3.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键角决定 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 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 征,它们的许多性质是相近的。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 发生反应,而F 2与H 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复习]b 键、n 键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过渡]今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板书]二、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问]电离能概念。 [讲]在第一章讨论过原子的电离能,我们知道,原子失去电子要吸 收能量。反过来, 原子吸引电子,要放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 价键相互结合,放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键能是气态基 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例如,形成 I mol H — H 键 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436. 0 kJ ,形成1 moIN 三N 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2) 授课班级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与 2.能用键参数一一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技能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w.w.w.zxxk.c.o.m 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教学步骤、内容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训练、课时作业附答案2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重点段落品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1.好朋友拉拉手。 遥远的雄伟的庄严的 升旗仪式北京城天安门 2.用文中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非常:。 二、开动脑筋。 请你说一说:首都北京有哪些有名的建筑? 参考答案: 一、1.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 2.这次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 二、故宫、天安门广场、鸟巢、水立方、人民大会堂。

写景作文评语 1、笔下的春天丰富而又美丽:红的花,绿的草,青的山,蓝的天…… 2、抓住了“”的特点,十分准确;“”,给人的感觉“”。 3、描绘景物时,写出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了内心的感受。比如, 发现第一棵小草萌芽时的惊喜,看见在自家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时的兴奋,闻到桃花吐蕊的清香时发出的赞叹,听到老师宣布春游活动时的 快乐……这些都是内心的感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乃至联想,都会使习作更生动,更真实,也会令他人感动。 4、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关于春天的美好的东 西写到习作里去,使习作和春天一样生动而美好! 5、放风筝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其中的乐趣不言而喻,通过细致的 描写,把天上风筝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腾飞场面展现出来了。 6、读着你的习作,让我们看到一颗多么可爱多么晶莹无暇的童心呀。 7、抓住春天的草、树、花等不同的特点,按照“”的顺序,刻画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反映出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 8、传神地写出了“”快乐游玩的情景,语言生动,描写具体,运用 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的美。 9、“”;再加上微风、杨柳、花香,笔下的春天就像一首诗,好美! 10、对“”和“”的描写很有特色,颇带童趣,令人耳目一新,“”这句古诗引用也很恰当,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1、春天的“”真美,抓住了“”写,写出了“”的特点,也写

高中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颗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执笔:审核:备课组课时:2课时使用时间:第17周 【学习目标】 1、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2、理解S,V,a为什么可以合成和分解。 3、知道S,V,a合成分解的一般法则。 4、初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第一课时新课 【预习作业】 1、什么是力的合成与分解呢?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时遵循什么定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与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探究】 一、观察实验和动画,讨论: 讨论: 1、蜡块在水平方向的位移S X是哪段?蜡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移S Y是哪段?蜡块的实际位移S是哪段? 2、如果我们记录蜡块从A到B运动的时间t,是否可以求出物体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总的运动快慢?怎样求? 3、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有什么关系?结合实验分析。 4、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指哪些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什么规律? 二、例题解析 例1、教材P78页 讨论: ①说明红蜡块参与了哪两个分运动? ②蜡块的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 ③红蜡块的分速度应如何求解? ④求解合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例2、教材P78页

讨论:飞机的速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课堂巩固】 教材P79 (1、2)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B、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只要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那么它们的合运动也一定是直线运动 D、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第二课时习题课 一、基本概念练习 1、结合图5-14,两个互相垂直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类型有哪些可能的情形?结合上一节知识谈谈为什么?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3、初速度为5m/s,加速度为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两种运动? 二、轮船渡河问题 1、一条河流宽度为180m,水流速度是v1=2.5m/s, (1)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5m/s,求: ①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时间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时间是多少?位移是多少? ②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航程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2) 若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2=1.5m/s,要使船渡河的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一、填空题 1. 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 B.C. 2.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在横线上填一填。 正面________上面________侧面________A.B. C. 3. 下面的图形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选一选,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B.C. 4. 数一数,下面每堆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① ________个②________个③________个 5. 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6. 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7.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________。

8.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 9. 他们看到了什么?选一选,请在横线上填写。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 A.B. C.D. 二、作图题。 10. 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 上画出来。 三、综合题。 11. 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立体图形依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分别是什么形状,请把相应序号填到下面的括号里看图填空。

(1)从正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21 (2)从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3)从上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2019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浓硫酸同步练习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浓硫酸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常温下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稀硝酸 D. 硫酸铜溶液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及对应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干燥氢气 B. 氧化镁熔点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C.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4.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不挥发性) B.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脱水性) C.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性、酸性) D. 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吸水性) 5.对于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 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 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泊性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性质稳定,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6.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制得CuS B. 浓硫酸使胆矾变白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S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先变红,再褪色 D. 久置酸雨酸性增强,原因是水的挥发 7.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H 2S→ O2 SO2 B. S→ O2 SO3 C. SO 2 → Br2水 H2SO4 D. H2SO4(浓)→ C SO2 8.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 合理的是() A.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B. 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概述 1.分类 2.影响 (1)促进热量和□03水汽的输送。 (2)影响□04天气变化。 二、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01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02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03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04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05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06高气压流向□07低气压。 1.判断正误。 (1)大气运动按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受热,气流上升 B.地面受冷,气流下沉 C.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 D.气流上升,地面形成高压 答案 D 解析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D项符合题意。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 答案 B 解析市区人口多、工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

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提示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任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孔明灯(见右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P A>P D>P C>P B。

第二章 第2节

第2节 电阻定律 1.本节探究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时,采用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测长度所用仪器是________,要测横截面积,需先测量其直径,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也可用________法进行测定. 2.电阻率ρ是一个反映导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国际符号____________.而电阻R 反映的是导体的属性,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导体的电阻. 4.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___. 5.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d ,电阻为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 .R/1 000 B .R/100 C .100R D .10 000R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电阻和电阻率的理解 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R =ρl S 知,导体的电阻与长度l 、电阻率ρ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 成反比 B .由R =U I 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时,温度不为绝对零度 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 .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 .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二 电阻定律R =ρl S 的应用 3.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 时,通过的电流是I ,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 ,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 .U/2 B .U C .2U D .4U 4.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方法技巧练】 一、用电阻公式和欧姆定律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 5.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基础练习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2.借助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性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 正确的是() A.已知Ca是第4周期、第ⅡA族的元素,故C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弱 B.已知As是第4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故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强 C.已知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故Cs与水反应不如Na与水反应剧烈 D.已知Cl的核电荷数比F的核电荷数大,故Cl的原子半径比F的原子半径大 3.关于卤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不能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合 B.卤素单质越活泼,其熔、沸点就越高 C.卤素单质都能和水剧烈反应 D.卤素单质都能和H2反应,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增强 4.(双选)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可以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氯化铝和氯化镁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带和铝片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 5.下列与有关非金属元素叙述以及推理结果不正确的是() ①非金属性F>Cl,故将F2通入NaCl溶液中,发生反应为F2+2Cl-====Cl2+2F- ②非金属性F>Br,故酸性:HF>HBr ③非金属性S>As,故前者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更强

④非金属性O>N,故O2与H2化合比N2更容易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6.(能力挑战题)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碱金属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C.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这是一种极强的碱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7.(10分)铊的相关信息卡片如图所示: (1)铊的原子序数为81,铊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第族。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单质的还原性:Tl>Al B.原子半径:Al>Tl C.碱性:Al(OH)3>Tl(OH)3 D.氧化性:Tl3+>Al3+ (3)铊(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Tl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Tl3++2Ag====Tl++2A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Tl+最外层有1个电子 B.Tl能形成+3价和+1价的化合物 C.Tl3+的氧化性比Ag+弱 D.Tl+的还原性比Ag强 8.(10分)某同学做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人教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课时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或用途与浓硫酸的脱水性有关的是( ) A .浓硫酸可作氯气的干燥剂 B .浓硫酸滴加到胆矾上,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C .浓硫酸滴加到蔗糖中,蔗糖变黑 D .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与铜等不活泼金属反应 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2SO 、2O 、CO B .HCl 、2Cl 、2CO C .4CH 、2H 、CO D .2SO 、2Cl 、2O 3.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HI 、2H S 等气体 B .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2S+2H SO 3SO +O Δ2H ↑浓,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C .把足量铜粉投入到含242mol H SO 的浓硫酸中,得到气体的体积为22.4L (标准状况下) D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铁、铝钝化 5.在下列物质的转化中,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①4Cu CuSO → ②2C CO → ③()2433FeO Fe SO → ④()23243Fe O Fe SO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6.下列有关铜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1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日本》教学设计(二)

情 境导入哪些日本工业产品呢? 3、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像刚刚同学们说到的汽 车、电脑、照相机、吸油烟机等 等,由此我们发现日本有大量的 工业产品出口到我国,大街上随 处可见,那么其他国家也是同样 吗? 通过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呢? 日本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带动了日 本经济的发展,接卜来我们来了 解一些有关数据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出,日本的经 济咼度发达。 日本一些产品。学生 体会日本发达的工 业,工业产品遍及世 界各地。 体会日本经济咼度发 达,是亚洲唯一经济 发达国家。产生疑问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 如此发达。 供证据创设情 境,从学生身 边的事物引 入,使学生对 事物的认识从 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到日本的 产品种类很 多,从而产生 “探究为什么 日本会有如此 发达的工 业?”的欲 望,充分调动 了学生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 探 索新知一、学法引领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 1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教 材17页图文,讨论分析: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力和不 利条件有哪些? (2)日本工业发展具有怎样的 特点 2、明确归纳:日本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正是这种加工贸易形 式,促使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咼 度发达,这点也疋值得我国借鉴 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一 1、阅读教材18页,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分析: (1)日本工业区主要有哪些? 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 因 教师归纳日本工业分布情况及 掌握学习方法 充分阅读文本,培养 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自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阅读教材图7.14日 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 带,找出日本主要的 工业区,培养学小组 合作意识。 给予学生充分 的自学空间。 培养学生运用 图表、数据等 信息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 合作意识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成稿+pdf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有关下列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人类使用照明设备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C.生物体内化学变化过程在能量转化上比在体外发生的一些能量转化更为合理、有效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2.人类对于能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柴草能源、化石能源、多能源时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他们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 B.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都是氢能源 C.多能源时代指的是新能源时代,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 D.化石燃料的燃烧没有污染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成气态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4. H2在O2中燃烧生成气态H2O 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 )。 A.核能转化成热能 B.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C.生成物的总能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D.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5.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 氯酸铵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4H2O↑+ Cl2↑+ 2O2↑ (放热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C.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6(双选).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第2章2.2.1第二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2010年高考四川卷)2log 510+log 50.25=( ) A .0 B .1 C .2 D .4 解析:选C.原式=log 5102+log 50.25=log 5(100×0.25)=log 552=2. 2.已知lg2=a ,lg3=b ,则log 36=( ) A.a +b a B.a +b b C.a a +b D.b a +b 解析:选B.log 36=lg6lg3=lg2+lg3lg3=a +b b . 3.化简2lg (lg a 100)2+lg (lg a ) 的结果是( ) A .2 B.12 C .1 D .4 解析:选A.2lg (lg a 100)2+lg (lg a )=2lg (100·lg a )2+lg (lg a ) =2[lg100+lg (lg a )]2+lg (lg a )=2[2+lg (lg a )]2+lg (lg a ) =2. 4.已知2m =5n =10,则1m +1n =________. 解析:因为m =log 210,n =log 510,所以1m +1n =log 102+log 105=lg10=1. 答案:1 1.log 63+log 62等于( ) A .6 B .5 C .1 D .log 65 解析:选C.log 63+log 62=log 66=1. 2.若102x =25,则x 等于( ) A .lg 15 B .lg5 C .2lg5 D .2lg 15 解析:选B.∵102x =25,∴2x =lg25=lg52=2lg5, ∴x =lg5. 3.计算log 89·log 932的结果为( ) A .4 B.53 C.14 D.35 解析:选B.原式=log 932log 98=log 832=log 2325=53 . 4.如果lg2=a ,lg3=b ,则lg12lg15 等于( )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近地面风向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近地面风向应是从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B 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心的空气() 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解析:在近地面,受三种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心的空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答案:C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 A>P 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南风、南风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风、南风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D.东风、西风 解析:第3题,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为南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为西南风。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北风,南半球为南风。 答案:3.A 4.B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地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6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5.A 6.D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完成7~8题。 7. 右面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 箭头说法正确的是() 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 力,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 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8.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 指向低压。c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右偏。第8题,南半球向左偏,故选C。 答案:7.C8.C 二、综合题(40分) 9.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