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绪论 习题

第1章 绪论 习题

第1章 绪论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近似数0.231x ?

=关于真值0.229x =有( )位有效数字。 (1)1;(2)2;(3)3;(4)4。

21732.≈计算4

1)x =?,下列方法中哪种最好?( )

(1)28?; (2)2

4(?;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值方法设计中的可靠性分析的是( )。

(1)方法收敛性;(2)方法的稳定性;(3)方法的计算量;(4)方法的误差估计。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如果一个近似数的每一位都是有效数字,则称该近似数为有效数; (2)凡是经“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都是有效数;

(3)数值方法的稳定性是指初始数据的扰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4)病态问题是由数学问题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数值方法有关。

5、已知近似数x ?

的相对误差限为0.3%,则?

x 至少有( )位有效数字。 (1)1; (2)2 ; (3)3; (4)5。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15 分)

1、设π的近似数π?有4位有效数字,则其相对误差限为______ _。

2x ?的相对误差的 倍。

3、计算球体积时要使相对误差限为10%,问测量半径时允许的相对误差限是 。

4、规格化浮点数系2412(,,,)F =?中一共有 个数

5、用数1

112

[]e ?+作为计算积分1

x I e dx ?=

的近似值,产生的主要误差是 。

三、(13分)对于有效数1233.105,0.001,0.100x x x ?

?

?

=?==,估计下列算式是相对误差限

2

1123212333

;;x y x x x y x x x y x ????????=++==

四、(16分)写出下列各题的合理计算路径,使计算结果更精确(不必计算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01cos ,sin x

x x x

?≠<<且; (2)

111121,x

x x x

??

<<++;

1

(3

1x >>; (4)12

11,x x

dt

x t +<<+∫

五、(15分)设序列{}n y 满足递推关系110112,,,n n y y n ?=?=L

,若0141.y =

≈,计

算到10y 时误差有多大?计算过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试给出一种稳定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

六、(13分)已测得某场地长x 的值为110x ?

=米,宽y 的值为80y ?

=米,已知02.x x ?

?≤米,01.y y ?

?≤米。试求面积s xy =的绝对误差限和相对误差限。

七、(13分)设x 的近似数*

x 表示为12010m

k n x .a a a a ?

=±×L L ,证明:若k a 是有效数字, 则其相对误差不超过11102()k ??×;若已知相对误差r e ?,且1102

k r e ??≤×,则k a 必为有效数字。 。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B .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 D .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 .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 Mendel B. Morgan C . Garrod D . Hardy. Wenberg E . Watson, 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 B .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 .人群中约有 15%?20%勺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勺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 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 .细胞遗传学 B .体细胞遗传学C.细胞病理学D .细胞形态学 E .细胞生理学 6. 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人类细胞遗传学 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 7. 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Boveri , Sutton 8 .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Garrod 9. 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 . Garrod 10. 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Paullng E . Boveri , Sutton *11 . 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 . Avery E . Garrod 12. 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 A. McKusick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 . Boveri , Sutton *13 .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 先大畸形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 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5. 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 .家族性疾病 C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18. 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 Huntington 舞蹈病B .蚕豆病C .白化病D .血友病A E .镰状细胞贫血 19. 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B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D .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E .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20. Down^合征是:

第一章 绪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68年,美国IBM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DBMS产品是() A、DBTG B、RDB C、IMS D、MIS 2、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提出了数据库的( )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关系模型 D、实体联系模型 3、CODASYL的DBTG提交的报告中的数据模型是()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关系模型 D、实体联系模型 4、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 A、DBS B、DBMS C、DB D、MIS 5、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 B、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 C、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D、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少,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6、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 C、信息世界 D、现实世界 7、在数据库中,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 A、在数据库中,避免了一切数据的重复 B、若系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则系统可确保更新时的一致性 C、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共享 D、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冗余 8、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A、数据 B、数据模型 C、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D、信息 9、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用户程序DBMS的相互独立 C、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10、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的说,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C、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11、在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 A、数据存储量太大 B、没有严格保护数据 C、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D、数据冗余 12、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于定义和描述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语言称为() A、数据库模式描述语言 B、数据库子语言 C、数据操纵语言 D、数据结构语言 13、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A、外模式 B、内模式 C、存储模式 D、模式 14、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C、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钢结构习题第一章 绪论及第二章钢材习题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钢材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极限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限值时所对应的极限状态。 3、钢材的韧性: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用冲击韧性值指标来衡量。 4、时效硬化:轧制钢材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机械性能会发生变化,强度提高,塑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 5、冷作硬化:钢材受荷超过弹性范围以后,若重复地卸载、加载,将使钢材弹性极限提高,塑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6、钢材的冷脆:在负温度范围,随温度下降,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提高,但塑性变形能力减小,冲击韧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钢材的冷脆。 7、应力集中:构件由于截面的突然改变,致使应力线曲折、密集,故在空洞边缘或缺口尖端处,将局部出现应力高峰,其余部分则应力较低,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8、塑性破坏:破坏前有显著的变形,吸收很大的能量,延续时间长,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断裂时断口呈纤维状,色泽发暗。 9、脆性破坏:破坏前无明显变形,破坏突然发生,断裂时断口平齐,呈有光泽的晶粒状。脆性破坏危险性大。 10、蓝脆:钢材总得趋势是随着温度的提高,钢材强度及弹性模量下降;但是在250℃附近,钢材强度有所提高,塑性相应降低,钢材性能转脆,由于在这个温度下钢材表面氧化膜呈蓝色,故称为蓝脆。 二、填空题 1.钢材的三项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分别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伸长率。2.Q235-BF表示屈服强度为235MPa的B级常温冲击韧性沸腾钢。 3.普通工字钢用符号I 及号数表示,其中号数代表高度的厘米数。 4.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低碳钢在单向受拉过程中的工作特性,可以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5.钢材在当温度下降到负温的某一区间时,其冲击韧性急剧下降,破坏特征明显地由塑性破坏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6.钢结构有耐腐蚀性差和_ 耐火性__差的弱点。 7.钢结构目前采用的设计方法是_以概率论基础的极限状态_设计方法。 8.当温度达到600℃时,强度几乎降为零,完全失去了承载力,这说明钢材的_耐火_性能差。 9.钢材标号Q235B中的235表示材料的屈服强度为235N/mm2。 10.钢材在连续的循环荷载作用下,当循环次数达到某一定值时,钢材会发生突然断裂破坏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 2.企业管理,财务会计 3.决策,预测 4.决策与计划会计,控制与业绩考核会计 5.整体,责任中心 6.计划,控制 7.企业内部,决策 8.引导注意,解决问题 9.计划,控制 10.财务状况,决策 11.企业管理当局,经济信息 12.经济用途,全部成本法 13.业务量,变动成本法 14.过去,展望未来 二、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是指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选择、计算、分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并用来满足企业计划和控制的需要。所以又称对内报告会计。 2.财务会计:是指通过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向企业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收机关等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提供他们进行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所以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3.计划:是指制定未来的经营方针,并拟定其实施方案。 4.预测:是指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现有的条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人员的经验,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计和推测事物的未来。

5.决策:是指根据预测所获得的信息作出科学判断,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可达到目标的可行方案。 6.控制:是指通过指导、调整和干预经济活动,促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6.A 7.D 8.B 9.C 10.D 五、多项选择题 1.A、B 2.A、B、D、E 3.A、B、C、D、E 4.A、C、D 5.A、B、C 6.A、B 7.C、D 8.D、E 9.A、B、C 10.C、D、E 11.A、B、D 12.B、C 六、问答题 1.答:西方管理会计的两个萌芽,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都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美国在经济实力等方面取代了英国的统治地位。经营管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因而能够产生出这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应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度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产生飞跃的发展。伴随高速发展的经济,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和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加剧,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本利润率下降,迫使企业

逻辑学习题集绪论,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解释题 1.01 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1.02 思维的逻辑对象 二、指出下列语句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2.01 语法、逻辑、数学等是没有阶级性的。 2.02 把侵略说成友谊,这只能是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 2.03 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是中国革命合乎逻辑的发展。 2.04 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象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2.05 在某些人看来,减产比增产还要好,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2.06 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应符合逻辑。 2.07 “我们但愿法国历史的无意识的逻辑将战胜所有的政党(指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的政党——编者注)对逻辑的有意识的违反。” 2.08 学校要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2.09 推理要合乎逻辑。 2.10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人。 2.1l 侵略、控制、颠复、掠夺别国“有理”。这就是霸权主义的逻辑。 2. 12 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横排本,第434页) 三、选择题 3.01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 )。 ①客观事物的规律②思维的规律③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 ④简单的逻辑方法 3.02在“只有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涵义是( )。 ①逻辑学②普通逻辑③客观规律④思维的规则 3.03在“所有听众都深为他的演说中的逻辑所折服”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 )。 ①客观规律②思维的规律性③逻辑学④形式逻辑

四、填充题 4.01 普通逻辑(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有()及其(),以及()。 4.02 形式逻辑的性质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与()。 第一章概念 一、思考题 1.01 什么是概念?概念的逻辑特征是什么? 1.02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1.03 什么是集合概念?什么是集合体? 1.04 什么是负概念?什么是论域? 1.05 什么是限制、概括?限制的极限.概括的极限各是什么? 1.06 什么是定义?真实定义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定义过宽”(“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是违反什么规则引起的?“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是违反什么规则引起的?“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是违反什么规则引起的? 1.07 什么是划分?划分与整体分解有何区别?划分的规则是什么?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二、概念解释题 2.01 概念 2.02 概念的内涵 2.03 概念的外延2.04 普遍概念 2.05 单独概念 2.06 集合概念与集合体 2.07 负概念 2.08 论域 2.09 真包含(属种)关系2.10 真包含于(种属)关系 2.1l 交叉关系 2.12 全异关系 2.13 全同关系 2.14 矛盾关系 2.15 反对关系2.16 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2.17 限制 2.18概括 2.19 定义 2.20 属加种差法定义 2.21定义过宽2.22 定义过窄 2.23 同语反复 2.24 循环定义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的______和运算等的学科。 2.数据结构被形式地定义为(D,R),其中D是______的有限集合,R是D上的______有限集合。 3.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______、数据的______和数据的______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4.数据结构按逻辑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5.线性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______关系,树形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______关系,图形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6.在线性结构中,第一个结点______前驱结点,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1个前驱结点;最后一个结点______后继结点,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1个后继结点。 7.在树形结构中,树根结点没有______结点,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______个前驱结点;叶子结点没有______结点,其余每个结点的后继结点数可以______。 8.在图形结构中,每个结点的前驱结点数和后继结点数可以______。 9.数据的存储结构可用四种基本的存储方法表示,它们分别是______。 10.数据的运算最常用的有5种,它们分别是______。 11.一个算法的效率可分为______效率和______效率。 12.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完成的两项基本任务是:______和______。 13.数据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在形式称为______。 14.概括地说,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______、定义在______、数据的______的实现。此外,该课程还要考虑各种结构和实现方法的______。 15.由一种______结构和一组______构成的整体是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建立、选择和实现是数据结构的核心问题。 16.存储结构是逻辑结构的______实现。 17.数据表示任务是逐步完成的,即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18.数据处理任务也是逐步完成的,即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数据结构的观点看,通常所说的"数据"应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20.根据需要,数据元素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 21.在有些场合下,数据项又称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它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标识单位。 22.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数据元素和数据项实际反映了数据组织的三个层次,数据 可由若干个__________构成,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__________构成。 23.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特性,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基本逻辑结构,它们反映了四类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24.根据操作的效果,可将运算分成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A)__________型运算,其操作改变了原逻辑结构的“值”,如结点个数、某些结点的内容等; B)__________型运算,其操作不改变原逻辑结构,只从中提取某些信息作为运算的结果。 25.将以某种逻辑结构S为操作对象的运算称为“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 26.一般地,可能存在同一逻辑结构S上的两个运算A和B,A的实现需要或可以利用B,而B的实现不需要利用A。在这种情况下,称A可以“__________”为B。 27.存储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数据的__________。 28.一般地,一个存储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部分。 29.通常,存储结点之间可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关联方式,称为四种基本存储方式。 30.可用任何一种存储方式所规定的存储结点之间的关联方式来间接表达给定逻辑 结构S中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得到的存储结构,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31.一个运算的实现是指一个完成该运算功能的__________。运算实现的核心是处理步骤的规定,即___________。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绪论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下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示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高分子化学_余木火_第一章 绪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_习题 1、下列物质哪些是高聚物? (1)水(2)木材(3)肉 (4)棉花(5)橡胶轮胎(6)油漆 2、与低分子化合物相比,高分子化合物有什么特征? 3、高聚物常用的分子量有哪几种?解释它们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分别由什么方法测定。 4、设聚合物样品中含有各1moL的103、104、105分子量的组分,计算聚合物的四种平均分子量,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5、有下列所示三成分组成的混合体系: 成分1:重量分数=0.5,相对分子质量=1×104 成分2:重量分数=0.4,相对分子质量=1×105 成分3:重量分数=0.1,相对分子质量=1×106 求这个混合体系的数均分子质量和重均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 6、聚合度和分子量间有什么关系?计算中对不同聚合反应类型的聚合物应注意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7、试写出下列单体形成链状高分子的重复单元的化学结构。 (1) α-甲基苯乙烯 (2) 偏二氰基乙烯 (3) α-氰基丙烯酸甲酯 (4) 双酚A+环氧氯丙烷 (5)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6) 己二胺+己二酸 8、写出合成下列聚合物的单体和反应式。 (1)涤纶(2)尼龙-66 (3)聚丙烯腈(4)天然橡胶 (5)丁苯橡胶(6)聚甲醛 (7)聚苯醚(8)聚四氟乙烯 (9)聚二甲基硅氧烷(10)聚氨酯 (11)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9、写出下列单体的聚合反应式和单体、聚合物的名称。

(1)CH 2=CHF (2)CH2=C(CH 3 ) 2 (3)HO-(CH 2) 5 -COOH (4) (5)NH 2(CH 2 ) 10 NH 2 +HOOC(CH 2 ) 8 COOH (6)CH 2=C(CH 3 )-CH=CH 2 10、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名称、单体和合成反应式。 11、怎样用实验区别无定型聚合物、结晶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 12、举例说明橡胶、纤维、塑料间结构-性能的差别和联系。 13、高分子化学结构的多重性包括哪些方面?分别说明。 第二章逐步聚合反应_习题 1、写出用下列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命名反应物和产物。 (1) (2)

第一章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 的和,我们这里讲述的是。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 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 以为,以 为, 以为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 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 7.共同语是的语言,方言是的语言。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9.现代汉语七大主要方言区 是:、、、、、、。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效地。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 (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 (1)(2)(3)(4)。 12.语、语、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 是语、语、语 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是和。 15.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主要是为了消除,以利社会交际。 16.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2.对普通话而言,汉语方言是一种()

护理管理学 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题 答题说明:在每小题后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 A.计划与总结、人员配备、规划与变动、授权 B.结构设计、计划与总结、规划与变动、授权 C.结构设计、人员配备、规划与变动、授权 D.结构设计、人员配备、计划与总结、授权 2.领导工作是一种行为活动,领导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 ) A.精打细算、善于沟通、善于激励 B.善于沟通、善于激励、善于用人 C.精打细算、善于激励、善于用人 D.善于沟通、精打细算、善于用人 3.人员管理职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A.选人、评人、育人、留人B.树人、评人、育人、留人 C.选人、树人、育人、留人D.选人、评人、树人、留人 4.控制就是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和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其内容包含( ) A.协调、监督、分析反馈、调整B.检查、协调、分析反馈、调整 C.检查、监督、协调、调整D.检查、监督、分析反馈、调整 5.实施护理管理常用的方法有( ) A.自主管理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B.行政方法、自主管理方法、教育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C.行政方法、经济方法、自主管理方法、数量分析方法。D.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6.管理的职能包括(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 B.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C.计划、安排、人事、领导、控制 D.策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7.管理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的内容有( ) A.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 B.人、财、物、信息、时间 C.人、财物、资料、空间、时间 D.人、财、物、信息、空间、时间 8.体现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 A.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人性化 B.规范化、程序化、数量化、人性化 C.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规范化 D.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 9.护理管理者的任务是( ) A.促进护理科研、建立评估体系、实施成本核算、探寻管理规律B.完善服务内容、建立评估体系、实施成本核算、探寻管理规律C.完善服务内容、促进护理科研、实施成本核算、探寻管理规律

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世纪中叶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世纪初期 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着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 月12日月12日 月21日月5日 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9.南丁格尔发表的论着中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着作是 A.医院札记 B.护理札记 C.护理福利札记 D.卫生统计札记 E.护理社会学札记 10.南丁格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是于 年德国年美国 - 年英国年英国 年意大利 11.“护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组织性、实务性及科学为基础”,提出此观点的护理学者是 A.奥瑞姆 B.罗伊 C.雷宁格 D.南丁格尔 E.纽曼 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C.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精神医学模式 E.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 1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特点不包括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是研究①________的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②________的科学。 2. 生理学主要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3.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 4. 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①________代谢和②________代谢两个方面。 5.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6.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①________。它是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②__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③________的状态,称为④________。 7. 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④________。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①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②________。 9.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①_______反射和②______反射两种类型。 10.反馈调节控制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类型。 11.可兴奋细胞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_ 。它们受刺激时易发生 ④________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尿液 D.淋巴液 E.血液 2.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E.剧烈波动 3.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分泌活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E.反射活动 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由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比较后得出的信息称为() A.控制信息

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例1.2】 设有一个二进制离散信源(0,1),每个符号独立发送。 (1)若“0”、“1”等概出现,求每个符号的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熵); (2)若“0”出现概率为1/3,重复(1)。 解:(1) 由于“0”、“1”等概出现,因此 2/1)1()0(==P P 其信息量为 )(12log )(1 log 2210bit x P I I ==== 平均信息量为: )/(1)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2) 若3/1)0(=P 则 3/2)0(1)1(=-=P P 因此,“0”、“1”的信息量分别为: )(584.13log ) 0(1 log 220bit P I === )(585.0)2/3(log )1(1log 221bit P I === 平均信息量为: )/(918.0)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例1.3】 国际摩尔斯电码用“点”和“划”的序列发送英文字母,“划”用持续3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点”用持续1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且“划”出现的概率是“点”出现概率的1/3。 (1)计算“点”和“划”的信息量; (2)计算“点”和“划”的平均信息量。 解:(1)设“点”的概率用1P 表示;“划”的概率用2P 表示。 已知3/12P P =,且112=+P P 所以4/34/112==P P , 所以)(2log )(415.0log 222121bit P I bit P I =-==-= (2)根据(1)可以得到平均信息量为: )/(81.02211符号bit I P I P H =+= 【例1.5】设某信息源的输出由128个不同的符号组成,其中16个出现的概率为1/32,其余112个的出现概率为1/224。信息源每秒发出1000个符号,且每个符号彼此独立。 (1)计算该信息源的平均比特速率。 (2)传送1h 的信息量。 解:(1)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可以表示为: )/(405.6224log 2241 11232log 321 16)(1log )(2212符号bit x P x P H M i i i =?+?==∑ = 因为符号速率)/(1000s R B 符号= 所以平均比特速率)/(10405.63 s bit H R R B b ?=?=

建筑工程测量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任务; 2.熟悉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即平面位置、高程位置的确定方法; 3.熟悉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 4.重点掌握大地水准面、铅锤线的概念、测量的三项工作基本。 教学重点:1.地水准面、铅锤线的作用; 2.地面点位的确定; 3.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3.测量的三项工作基本。 教学资料:测量学教材、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演示法 讲授新课: 第一节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一、测量学的概念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 二、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1)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2)建筑物的施工测量;(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第二节地面点位的确定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水准面和水平面 水准面:处处与重力方向线垂直的连续曲面,如静止时的广阔水面(海洋或湖泊等)。 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图1-1 铅垂线 2.大地水准面 人们设想以一个静止不动的海水面延伸穿越陆地,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包围了整个地球称为大地水准面,即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绝对高程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上的绝对高程均为零。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3.铅垂线 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高程的大小必须沿铅垂线方向来衡量,高斯平面坐标的投影方向也必须是铅垂线方向。在测量工作中,取得铅垂线的方法如图1-1所示。 4.地球椭球体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致使大地水准面成为一个有微小起伏的复杂曲面,如图1-2a 所示。参考椭球面:接近大地水准面,可用数学式表示的椭球面来作为测量计算工作基准面。选用参考椭球面来代替地球总的形状。参考椭球面是由椭圆NWSE 绕其短轴NS 旋转而成的,又称旋转椭球体,如图1-2b 所示。 由于地球椭球体的扁率α很小,当测量的区域不大时,可将地球看作半径为R = (2a+b)/3=6371km 的圆球。 由于地球半径较大,在小范围内(以10KM 为半径区域内)进行平面位置测量工作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 综上所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为:自然球体→大地体→地球椭球体→球体→局部平面。 N S E W O a b a N S W E 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 a )大地水准面 b )地球椭球体 图1-2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椭球体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管理学》(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人→组织(组织形成的原因很多,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等)→组织中人的角色(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出现与管理有关的各类管理相关学科(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学科) 第一节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及其要素 1、组织的概念 所谓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陈传明 1992)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安排。(斯蒂芬·P·罗宾斯 1996) 2、组织的要素 (1)组织成员。 (2)组织目标(组织的共同愿景)。包括短期阶段性组织目标;长期战略终极性组织目标。 (3)组织活动。 (4)组织资源。 (5)组织的环境。 二、管理者 组织成员:管理者、操作者(被管理者)。 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如学校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学院院长、校长。 制造公司中的生产班长、生产段长、车间主任、厂长(经理)、地区经理、副总裁、总裁。 三、管理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个提出了“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把管理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认为是生产的第四要素。 20世纪70年代,人们甚至把管理和技术并列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或称之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1、管理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1)管理的概念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陈传明 1992)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斯蒂芬·P·罗宾斯 1996 )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对管理对象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和控制活动。有效的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科学决策和计划等,协调组织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期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盛宇华 1999)(2)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绪论 练习题

第一章公共行政学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在《纲鉴易知录》上。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2000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3、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4、美国早期的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这是公共行政学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5、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都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6、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这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部门的主要区别之一。 7、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8、我国的公共行政与其他国家的公共行政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的独自特点。 9、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10、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作者是威尔逊。 11、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1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13、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勒。 14、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法约尔。 15、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法约尔。 16、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古立克。

17、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怀特。 18、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9、行为科学时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最大的弱点是不重视效率,太重视人际关系。 2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21、1876年论译书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22、1876年梁启超在《张金鉴》中提“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23、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2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张金鉴的《新公共管理》。 25、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第一种取向就是管理取向,也就是企业管理取向。它可以分为传统管理取向和政治取向取向。 2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第二种取向是政治取向,它产生于美国罗期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公共行政脱离政治的批判。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A』上。 A、《纲鉴易知录》 B、《尚书》 C、《礼记》 D、《左传》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 A、瓦特 B、亚里士多德 C、史坦因 D、马克思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B』。 A、政治性 B、公共性 C、民主性 D、法制性 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D』。 A、民主性 B、高效性 C、公平性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5、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是『C』。 A、斯图亚特 B、斯密 C、欧文 D、普耳 6、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C』。 A、泰勒 B、韦伯 C、威尔逊 D、古德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