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整理资料(网上下载的)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整理资料(网上下载的)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整理资料(网上下载的)
档案文献编纂学复习整理资料(网上下载的)

《档案文献编纂学》

——讲堂录(精简版)

整理和使用说明:

《精简版》源于《完整版》,结合老师所说重点,带有主观剪裁,仅作参考之用。此版本适合乏于时间者使用,有时间者以自己笔记或《完整版》作复习纲要为佳。

胡康林 2011-06-09 检索目录

第一部分名词术语 1

第二部分简答论述 2

专题一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理论 2

一、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构成要素 2

二、档案文献编纂的档案学理论基础——两步整理理论 2

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 2

专题二档案文献编纂的选题 3

一、编纂题目产生的途径 3

二、确定选题前应该进行的工作——调查研究 3

三、编纂题目产生的思路 3

四、编纂题目的论证 4

专题三档案文献编纂材料的筛选 5

一、编拟《选材大纲》 5

二、初选 5

三、复选 6

四、定选 7

五、待选档案真实性考证 7

专题四档案文献的加工 8

一、档案原文的校勘 8

二、拟定档案文献的标题 8

三、档案文献的编排体例 10

专题五档案文献编纂史略 10

一、孔子的文献编纂思想 10

二、汉代刘向、刘歆的文献编纂思想 10

三、唐代刘知几的文献编纂思想 11

四、宋代司马光的文献编纂思想 11

五、清代章学诚的文献编纂整理思想 11

六、蔡元培在档案整理方面的贡献 11

七、新中国档案文献编纂主要机构 12

专题六简述文献的体裁 12

第一部分名词术语

⒈档案信息。由档案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指档案的内容中蕴含的信息,即档案的内容,它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关于某份档案的信息,如档案的外部特征和保管状况。

⒉文献。一般泛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手段形成的图书文件、连续出版物、记录有内容的影片、音像资料、幻灯片、缩微品、磁性载体等。

⒊档案文献。是指以档案信息作为记录内容的,且符合文献要素的文献。

⒋编纂。编排与撰。通过对文件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再组织、再加工,从而形成新的文献。

⒌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编纂者根据某一专题的客观需要及档案状况,将相关的档案原件内容转化为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工作。

⒍编纂选题。就是以档案材料为基础,在对档案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已经显现的或潜在的问题中确定具体编纂题目的工作。

⒎复选。是在初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需要采用的材料排除的工作。通过复选基本可以确定那些档案材料可以进入汇编。

⒏选本。从一份档案的诸多文本或一本书的诸多版本中,选定一个最准确、最完善、最可靠的反应作者思想或档案真实性的文本或版本,作为档案文献编纂公布或引用档案内容的依据。

⒐档案原文转录。将档案原件的内容进行原文转移,形成编纂底稿、在底稿上对转移后的文献内容进行技术处理,这样有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

⒑年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档案文献。一是按照档案形成的时间排;一是按照内容反映的史实的时间排。其中,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排列方法。

⒒类编。凡按类对入选档案进行区分和集中,然后各类排列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排列,各类的档案在按照其他方式排列。

⒓辅文。由编者编写或选定的、用以辅佐读者阅读、理解、利用、查考档案文献正文的部分。一般包括:提示性辅文、插入性辅文和补充性辅文。

⒔汇编。是指将具有重大价值的原始文献进行总汇的编纂成果(出版物)。

⒕选编。是编纂第一次档案文献常采用的方式,又称为简编、简辑、辑要等,是将特定题目的基本原始文献汇集在一起的编纂成果。

⒖全录。一般用于一次档案文献的编纂,将入选的档案文献全篇完整地加以公布,读者阅读全集文献后即可以不用查阅档案原件,全录保留了原格式。

⒗节录。对入选的某篇档案中与题目有关的部分进行辑采,可以按章节也可以按相对完整部分加以辑录。

⒘摘录。将档案中与题目有关的完整的段落或语句一一录摘出来,分别集纳于档案汇编设定的各章、节、项、目中。

⒙全集。与汇编相似,都是将相关文献全部收入。与汇编的区别在于:汇编文献一般涉及众多作者,而全集是仅包含一个作者全部有价值文献的集结方式,其作者称为“集主”,全集有时又称为“别集”。

⒚选集。选集与选编相似,但作者只有一个,是仅包含一个作者的具有代表性文献的精选本,其作者称为“集主”。

⒛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第二部分简答论述

专题一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理论

一、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构成要素

⑴编纂者——即编者,是档案编纂的主体。一般可以由国家、档案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自然人承担。

⑵档案信息——是档案编纂的客体。在档案编纂中通常称为“档案材料”,包括记录有各种档案信息的材料。

⑶编纂过程。是指围绕某一题目对相关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审阅、加工、排序、评价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它是区分编纂与其他著作方式的主要手段。

⑷编纂成果,即档案编纂的最终成果。

⑸用户,即档案文献的利用者。用户是档案编纂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该项工作水平的评判者,档案编纂工作应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户:

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②从事文化普及工作的人员。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④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⑤学生(以各种层次的大学生为主)。⑥一般民众。

二、档案文献编纂的档案学理论基础——两步整理理论

1、基本要点

⑴档案整理包括实体整理(次序整理)和信息整理(内容整理);

⑵实体整理是第一步,是编纂的基础;

⑶信息整理是第二步,能优化档案的内容;

⑷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2、两步整理的必要性

⑴可以有效地解决档案的孤本性、特藏性和利用的多面性、同时性的矛盾。

⑵可以有效解决档案实体保存相对分散与内容利用相对集中的矛盾。

⑶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档案特征与现代社会利用习惯之间的矛盾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实事求是、编研结合

1、实事求是的原则

⑴编者必须全面提供档案信息的客观内容,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信实可徵文直事核;

⑵编者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借口篡改档案信息的实际内容;

⑶对档案信息的任何考证,揭示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不得随意主观臆测、简单拼凑、任意割裂。

2、编研结合的原则

⑴以对档案信息、档案内容的研究作为整个编纂的基础和出发点;

⑵将本馆、本室档案信息作为编纂研究的重点;

⑶围绕编纂重点,研究相关知识;

⑷以编带研,以研促编,编研结合。

(二)政治性原则——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1、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编研作品必须问过价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服务

于国家大局(利害原则)。

2、遵守法律法规:

⑴授权原则。⑵审批制度。⑶时限规定。⑷保密原则。⑸防止侵权原则。

(三)效益性原则——质量第一原则、讲求实效原则

1、质量第一原则——题名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保证汇编内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编者对内容分析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保证对汇编内原始档案材料技术处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2、讲求实效原则——考虑社会需求,了解用户情况,将内容和需求相结合,一方面要避免为编而编,另一方面要防止空洞无物的所谓编纂成果。从档案信息的实际情况入手,注意档案特色,讲求社会价值、学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实际效果。

专题二档案文献编纂的选题

一、编纂题目产生的途径

1、被动途径——由上级或本单位领导、相关科研机构等根据需要向档案部门提出要求进行编纂的题目。档案部门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决定编纂与否。

2、主动途径——编者在管理、研究档案过程中意识到某个问题的价值而产生的主动编纂的题目。主动提出编纂题目难度较大,但更能体现档案和编纂工作的价值。

3、按照国家规划

①国家级编纂选题规划。②地区级编纂选题规划。③部门级编纂选题规划是各专业职能部门针对本部门业务工作或研究工作的需要而制定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规划。④馆级编纂选题规划。

二、确定选题前应该进行的工作——调查研究

具体包括:

1、了解社会宏观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社会信息需求趋势

2、了解本单位的工作计划、掌握工作重点和难点。

3、向相关科研部门了解科研动态和学术动态,尤其是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动态。

4、全面掌握与选题内容有关的相关知识。

5、像档案部门了解档案利用情况,了解利用热点。

6、了解相关文献、文献收藏及分布情况。

7、了解与题目相关的现有编纂成果的公布和使用情况。

三、编纂题目产生的思路——选题应全方位,多角度,能反映各方面的问题。

1、从确定问题的角度选题。

2、从特定历史时期的角度选题。

3、从特定的历史事件角度选题。

4、以人物为中心的选题。

5、从政权、政党角度选题。

6、以会议的角度选题。

7、从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角度选题。

四、编纂题目的论证

不论是被动选题还是主动选题,只要准备进行编纂,都要进行选题论证。选题论证主要是预测题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选题必要性论证主要包括

⑴题目应具有正确的方向,应当符合时代总体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⑵题目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有助于解决某些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⑶题目应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二)选题可行性论证的主要内容

1、编纂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材料基础

依据材料基础优劣判断选题的可行性。必须的档案材料是编纂选题的物质基础,这是决定编纂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

判断档案材料基础优劣基本标准:

(1)材料的价值:档案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是重要的史实并具有实质性内容,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2)材料的完整程度:档案材料的完整程度包括几方面内容:

A、数量——与题目相关的材料数量多少。B材料结构——设计到题目的档案材料的结构完整情况:

2、编纂要具备一定的编辑力量:

编辑力量主要包括编辑的数量、知识结构和水平。可以采用档案馆自编或档案馆与有关研究单位联合等方式增强编辑力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自编、合编、委托代编。注意:不同的编纂组织方式要注意编纂成果的著作权的划分。

(三)题目的确定

通过论证,使题目达到最佳综合效益便可将该题目确定下来。

1、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题目的拟定要讲求技巧,需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编纂题目应与一般著作类题目有所区别;②编纂题目应与文艺类作品题目有所区别;③编纂题目也可以根据档案内容做适当变通;④编纂题目要正确反映编者的立场和观点;⑤编纂题目不宜过长,突出重点内容;⑥编纂题目应反映出编纂内容的主要成分,一般应以档案原件内容为主;⑦不同类型档案馆选题的侧重的应有所不同,注意发挥馆藏档案的优势;⑧若是第一次公开的题目,应注意国家授权公布档案的范围及本单位职能大小,不要越权公布,不要侵犯著作权等(参见《档案法》和《实施办法》);⑨对于被动接受的题目尤其要分析材料的情况,注意“以材定题”“依题选材”,避免盲从。

(四)编制《编纂计划》

编制《编纂计划》是正式编纂工作开始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让相关选题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它是针对整个编纂工作制定的。《编纂计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题目(书名)的准确名称、编纂的目的和将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

2、写明材料的成分数量价值和密级等情况,写明材料的优势与不足;对有特殊价值和密级的要完成相关审批手续;

3、分析与题目相类似的已出版成果的情况,注意突出待编成果在题目内容以及编纂手段上的新颖和独创性。

4、分析编纂力量,合理分工,确定编纂的组织形式,如自编、合编、或委托代编等。并完成相关著作权的认定。

6、联系出版社,确定出版相关事宜。延伸资料:《第一历史档案馆为纂修清史提供馆存档案整理规划》。

专题三档案文献编纂材料的筛选

一、编拟《选材大纲》

1、选材大纲:它是编纂计划的框架下对汇编选材工作制定的具体的工作原则和安排。

2、主要内容:

⑴确定选材的范围,统一思想和选材标准,尤其是对时间跨度较长、涉及范围较广的题目更应该划定材料的范围和材料深度。

⑵规定每部分参与者在整个编纂中的位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避免选材相互交叉或重复或筛选避免离题滥选或忘题漏选。

⑶通过选材大纲建立汇编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初步选定各部分材料所在的位置,为后续的材料编排打下基础。

3、基本要求:

⑴选材大纲要确定选材工作的基本原则,要符合档案材料的实际状况,规定编纂材料的具体组成,一般应以档案材料为主,其他材料如报刊,书籍等为辅;一般报刊书籍只能作为编纂成果的参考文献,如要直接选入必须加以说明。

⑵大纲要规定编者应掌握的与题目有关的相关知识。最好罗列出具体研究项目。

⑶大纲应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和题目的要求规定选材的范围,注意突出重点和特色材料。

⑷大纲设项不可过于简略笼统,但也不可过于琐碎,牵强,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用语得当,表述清楚,便于理解和执行。

二、初选

(一)基本原则:围绕选材大纲,全面查找,宁多勿漏,博约得当。

(二)基本步骤:

⑴明确材料与题目的关系。

⑵对档案材料进行初步检索。

⑶对检出的材料按照层次关系进行登录。

(三)对初选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主要依照《选材大纲》对初选出的档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分析汇编内材料的构成:一般应以档案文献为主,如果材料不足以全面反映题目的内容也可以辅以其他材料,如报刊、图书等,但其他材料不能占多数;如必须使用其他材料则必须加以说明。

⑵分析材料的来源:档案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指材料的保存地点;二是指材料内容发生或涉及到的地方。

⑶确定材料的文种:一般应选择档案中规范的文种。当汇编题目有特殊要求时也可以选用单一文种,如“文选”、“奏牍”、“电报”、“信函”等;

⑷确定语种:为反映题目的要求,汇编材料可以选用多种语种,但原则是以汉文档案为主;如选题中涉及到外文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档案,在选择原文的同时一般应配有汉文翻译。

⑸确定档案性质:即分析档案是来自官方的还是私人的。

⑹确定密级和著作权关系:根据国家规定分析初检出的档案的密级,确定是否可以公开;如涉及到著作权关系要合理处理。

三、复选

复选是在初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需要采用的材料排除的工作。通过复选基本可以确定那些档案材料可以进入汇编。

(一)复选的基本原则:不滥不漏,博约得当。

1、以初选材料为基础,一般不再扩大选材范围;

2、一般不要打破初选时建立的材料联系,不要轻易打乱材料的顺序,除非发现新的材料;

3、要为下一步定选留下一定的选择余地,对一些有争议的材料不要轻易放弃,可留到定选时再做决定,如一时无法确定,也应注明“待定”。

(二)复选的工作内容

1、选出真实的档案材料

档案材料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真实的,不是伪造,未经篡改;

2、选出重要的档案材料

重要材料的一般标准:①内容是重要的事实,反映了重要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②在材料形成的历史时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③对现实中重要问题可以提供直接的佐证;④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内容,具有长久保存价值;⑤是重要人物形成的材料。

3、选出客观的档案材料

档案材料所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如实地反映了档案形成时的真实情况),这种”客观“与”真实“是有所不同的。

4、选出准确的档案信息

准确的档案信息的一般标准:⑴档案信息准确地反映了形成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未经后人删改;⑵档案信息对客观事物入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经过、数据等的反映是准确无误的;⑶档案记载没有文字误差或者这种误差已减少到最小程度;

5、选出系统的档案信息

系统档案信息的一般标准:⑴材料结构较为完整,有一定的量,不是零碎、片断的信息;⑵各种档案信息之间有一定联系,注意多种关系材料的结合选用。

6、善于吸收古人的经验——求书八法

(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提出:

⑴即类以求,指按各种文献所属类别查找。

⑵旁类以求,指从与所需文献相关联的其他类别去查找材料。

⑶因地以求,指根据文献与地区的各种关系去查找材料。

⑷因家以求,原指对于古籍文献,可以根据它所属的学派去查找,对于近代文献,则可以引申为根据它所属的体系,学术派别去查找。

⑸求之公,原指到管家图书馆查找材料,现在指到公家图书馆,档案馆及资料室查找材料。

⑹求之私,指根据文献的作者或文献内容所反映的人物去查找有关材料。

⑺因人以求。

⑻因代以求,指文献中反映的人物,事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该时期形成的档案资料中查找所需材料。

郑樵的“求书八法”对于我们今天在编纂档案文献汇编时查找各种档案文献,仍有参考借鉴价值。现在的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也正是从“求书八法”发展演变而来。

四、定选

对复选后的档案材料进行最后的审订工作

1、材料的政治性把关:

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和机密程度确定是否最终选用,如材料特别重要但又不宜完全公开,可在一定范围公开。

2、材料的学术性审核:

⑴对入选材料是否属于题目范围提出最终意见;

⑵对入选材料最终价值认定提出意见;

⑶对类、项设置提出意见;

⑷对各类、项中材料比例进行审定;

⑸对入选材料的新颖程度(是否首次公开)进行核实;

⑹对未入选材料中是否还有需要补充的进行审定;

3、材料文本准确性审核:

对入选档案材料的文本准确性、可信性进行审核,即选本。

⑴基本含义:

选本——从一份档案的诸多文本或一本书的诸多版本中,选定一个最准确、最完善、最可靠的反应作者思想或档案真实性的文本或版本,作为档案文献编纂公布或引用档案内容的依据。包括选择文本(公务文本和私人文本)或版本(图书)。

⑵选本的基本步骤:

①收集齐全一个文件的各种文本、一种图书的各种版本。档档案文件文本一般包括公务文本和私人文本。

▲公务文本:草稿、修改稿、定稿(底稿)、正本、存本、副本;

▲私人文本:手稿、抄稿;

▲手稿:作者亲笔形成的文本,一般有:草稿、修订稿、誉清稿;

▲抄稿:他人根据手稿或另一个抄稿转录而成的文本。

⑶选择善本作为编纂公布引用的依据

▲公务文本的选本顺序:正本-定稿-存本-副本-修改稿(先近后远)-草稿▲私人文本的选本顺序:手稿:誉清稿-修订稿(先近后远)-草稿

抄稿:先远后近

▲图书选本:选择“善本”

▲善本的标准: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者居其一即可称为“善本”。

▲选本顺序:最新修订的权威版本——原刊本(祖本)——翻印本-校订本

五、待选档案真实性考证

1、考证的内容:

①他人伪造:从形成过程到内容全伪(无中生有);

②他人假托:形成过程不真但内容有一定价值;

③赝品:从外观到内容都仿冒原件;

④真实档案谬误内容:档案形成过程为真,但内容不真;

⑤篡改档案:对真实档案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2、考证的主要途径:外部考证和内容考证

⑴外部考证的主要内容:笔迹、字体、时代用语(公文用语、习惯用语、称谓用语、专业用语、方言用语、避讳用语等)、文体格式、文种格式、印章、标记、载体(制成材料和技术)、文字(避讳字、通假字、简繁体、异体字等)

⑵内容考证的主要内容:作者、成文时间、成文地点、受文者、事实、观点等。

专题四档案文献的加工

一、档案原文的校勘

在编纂底稿上标出档案原文存在的讹、夺、衍、倒等处,并以某种方式加以说明和纠正的工作。

1、校勘的基本工作任务:

(1)、校明异同:指出同一文献的不同文本或版本的差异之处,并将其罗列出来,以供编者进一步订正谬误作为依据或供利用者择善而丛。

(2)、订正谬误:指出原文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2、校勘的基本要求:

①尽量备齐各种文本和版本及相关资料;②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改有确据、不漏校,不滥校、不妄校;③不能以新错订旧错;④应用标注的方式说明校勘、不能径直改动原文;⑤校勘内容应最大限度符合原文意思;⑥校勘内容应便于读者利用或复核。

3.校勘方法

▲“校勘四法”是基本方法,当代学者陈垣在总结前人校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常用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法、本校法、校法、理校法。

(1)对校法

校勘者首先采用的方法,即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的版本或同一份文件的不同稿本进行对照。选择一本较佳的祖本(书籍)或稿本(文件)作为底本(校勘的对象),将该书的各种版本或该文件的各种稿本与底本进行一一对读,如遇不同之处,均以注释方式写在底本的相应之处。

(2)本校法

基本原理是同一本书或者文件前后互校,即用同本书或本份文件另一部分文字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当一本书或者文件没有其他版本,或者采用对校法不能发现问题时可以采用此法,遇到前后即在不一致时就要查明原因判断正误。

(3)他校法

以其他书或者文件中某些记载为根据勘正将采用的书或文件。基本原理是:凡书或者文件中有征引他人之书或文件处(一般是不同书中有关系的部分),即将他人的书尽可能全的找到,勘查相关之处是否一致,此法涉及范围较广,有一定难度。

(4)理校法

当无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时采用此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逻辑推理勘正谬误。此法是校勘最高技能,但也是最危险的方法,一般应限于对最显而易见的错误的勘正,对于难度较大的校勘,应尽可能采用前几种方法,或四种方法结合使用,不能借口理校而臆断正误。

▲校勘常用的符号。

二、拟定档案文献的标题

(一)拟定标题的基本要求

▲准确解释文献各组成要素(形成者.形成时间.内容地点等)。

▲标题用语要体现文件的时代特点

▲标题用语要朴实,尽量使用准确的概念性语言,一般不使用口语成语比喻反语排比对偶等修饰语

▲标题要反映正确的观点

▲标题用语要精炼容易记忆

(二)档案文献标题的类型

1、一文一题式标题,两种情况下经常采用

学术篇文献独立时,一片文献单独说一件事,如

xx(作者)关于xxxxxx(主题)给xxx(受文者)的(xx(文中)xx年xx月xx 日)(时间)

当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时,进入编纂的每一篇都要注明时间,当文献的内容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又需要按照时间排列时,就需要给每一份文献加标题以示区分,如大事记中的文献。

2、组合标题

由一个揭示各份文献共性的总标题和揭示各文献特性的分标题组成。

组合标题的编纂提名和编纂内容各类名的主要区别在于:组合标题要标明时间,后两者一般不标出时间,如:

▲xx关于xxx给xxx的电文(总标题)

1、xx年xx月xx日(分标题)

2、xx年xx月xx日(分标题)

(三)标题各部分的标法

1、作者的标法

⑴判断真正的作者:文件的真正作者指写作或授权写作文件,并对文件负有法律责任的人。

⑵)作者要采用正确的名称

一般作者应采用正确的名称,如采用化名代号及不明确的简称的也要转化成正式名称:如原件上没有署名,要通过手迹.用纸.印章.文件内容.来源.称谓等查处作者名:有的作者采用的笔名众所周知则不必标出本名,如鲁迅就不必标出"周树人"

⑶要注意作者的身份与文件内容要相符

如作者身兼数职,有主职和兼职,实职和虚职之分,要标出与文件内容相符合的正式身份;当文件有几个作者时,要根据每个作者对文件所负责的大小来选择,可以只标出几个或者全部标出。

2 内容的标法

信息管理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发挥它们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3、MIS:管理信息系统。 4、IRM:信息资源管理。 5、SCM:供应链管理。 6、BPR:企业过程再工程。 7、ERP:企业资源计划。 8、CRM:客户关系管理。 9、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10、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11、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12、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13.信源:发出信息的来源

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 信宿:信息接收者 14、信息资源管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15、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的结果。 16、信息系统: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 17、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18、DSS:决策支持系统 19、ES:专家系统 20、EIS:主管信息系统 21、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22、SIS:战略信息系统 23、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24、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5、内源信息流:是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27、外源信息流:是指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28、信息流:人类管理和控制下的信息的有序流动。 29、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奥鹏东财网考2020年3月课程考试《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单选题 1.()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产生了专家系统。 A.信息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专家技术 D.人工智能 【参考答案】: D 2.信息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是()。 A.信息分类 B.信息分析 C.信息采集 D.信息存储 【参考答案】: C 3.信息调查的要求是准确性和()。 A.完整性 B.及时性 C.真实性 D.科学性 【参考答案】: B 4.按照控制来源划分,控制可以分为()、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种类型。 A.正式组织控制 B.非组织控制 C.专家控制 D.自动控制 【参考答案】: A 5.按照信息源传播形式来划分,信息源分为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

A.网络信息源 B.多媒体信息源 C.超文本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参考答案】: D 6.为开发网络上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关键的安全环境的是()协议。 A.HTTP B.TCP/IP C.SET D.FTP 【参考答案】: C 7.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A.霍顿 B.哈默 C.马钱德 D.莫尔斯 【参考答案】: B 8.按时间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历史信息、()和预测信息。 A.自然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B 9.信息检索的概念最早是由()在1950年首次提出。 A.莫尔斯 B.霍顿 C.马钱德 D.香农 【参考答案】: A 10.按管理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信息管理。

A.战略 B.中观 C.战术 D.决策 【参考答案】: B 11.战略规划强调分析、选择和制定方案,而战略管理强调()。 A.战略方案选择 B.战略实施 C..战略规划 D.技术系统构建 【参考答案】: B 12.信息动机形成后可能会产生()和指向作用两种作用。 A.刺激作用 B.凝聚作用 C.激励作用 D.约束作用 【参考答案】: C 13.按社会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和自然信息。 A.科学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C 14.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文献信息分类标准是()。 A.《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B.《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C.《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D.《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参考答案】: A 15.软件维护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维护,重点是()的维护。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信息:香农概念——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 哲学概念——信息时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或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体现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并发挥最高效率,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信息管理:狭义上认为信息管理师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储,检索和规划的等,并将其引向预定 目标。 广义上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活动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 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并非全部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等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一种 人类管理活动。 信息经济学: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来自组织内部,一般比较可靠,容易掌握 外部信息:从其他地方收集或买来的,要注意其正确性,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 一次信息源:由现场直接采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各种文件或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 静态信息: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 动态信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指一切信息工作的信息采集,不只是指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的需求所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流:具有动态含义,它是一种定向运动着的信息所形成的流 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都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要经过几个环节: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 索、使用、反馈等 内源信息流: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 外源信息流: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流入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整理)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标志 普通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汇编参考工具其他M C N J D R S P G K z 1.期刊:著者.题名.刊名[J].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 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著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出版者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论文著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 者(任选). 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1.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著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 年∶起止页码 【外文文献】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和中文文献基本相同; 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 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 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 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 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 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异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本可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矛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需要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 (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4、善本 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比较鉴别后,选出来的内容完善、刻印精良、装帧精美的古籍版本。 关于善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宋人所指的“善本”是精校的本子。清代除此外还关注书籍的文物鉴赏价值。认为一是“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旧本(旧刻本、旧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规定:只要在学术资料性,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中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特殊价值的,就是善本。黄永年先生则认为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可称之为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 5.丛书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可分为专科性丛书和综合性丛书两类。

信息管理学复习提纲简要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1.1信息的含义 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1.2数据、信息、知识及关系P10 1.3信息的特征(基本属性)P6(理解,选择题其中选择解释) 1.4信息管理的定义(广义)P19(基本管理对象: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第二章信息交流 2.1信息交流含义 信息交流的含义: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借助于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理解) 2.2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交流通道、符号体系、知识信息库、支持条件 2.3信息交流的模式(理解+重点理解个别第一模型里的含义)P48 2.4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 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间接交流,社会代理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直接交流)。 2.5信息传递模式(四种) 2.6论述Web2.0环境下有哪些常用信息交流工具及其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论述) 第三章信息分布 3.1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用户信息需求中的表现 3.2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1.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2.齐夫定律: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 = c (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 3.3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 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 n Y x = C (此式中,Y 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 x = C / X2 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3.4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1.指数增长率: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说课材料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 (3)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是该视角下的典型研究领域。 (4)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在此视角下,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7、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补完《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1.哈特莱、香农、维纳和钟义信对信息的定义。P2~3 哈特来:信息是他从通信符号表中选择符号的具体形式 香农:信息被看作是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叫唤来的东西。 钟义信:信息是食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形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简介的表述。2.简述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P3 信息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 信息与能量的关系: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3.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的认识层次,信息如何分类?P4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信息的认识层次分类: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简述信息的层次如何划分?哲学层次、认识论层次和社会层次。 5.信息的特征。P5 6.普遍性。表征性。动态性。相对性。依存性。可传递性。可干扰性。可加工性。 7.简述信息的功能。(注意各要点的细节)P8~10 认知客体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依据。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 社会发展的资源。 8.广义与狭义信息管理概念。 9.信息管理发展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征。P28~29 古代信息管理时期:信息交流是自发的无组织的,信息记载材料是天然的,信息记录方法是手工的。信息活动几种在个体层次上,社会信息量不大,信息管理活动零星、片段,对信息载体进行封闭式的物理管理。 近代信息管理时期:以文献信息为中心,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以解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与传播报道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基本上是以人力和手工为主并辅之以部分机械化作业,主要管理者是图书管理员。 现代信息管理时期: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数据量信息的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主要管理者是mis经理。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战略信息系统为主要真滴,以解决信息资源对竞争战略决策的支持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网络化,主要管理者是信息主管(cio) 10.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P30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 11.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都包括哪几个层次?P30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 1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分析信息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信息管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P31 微观:狭义信息资源管理。中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宏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产业管理。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内容: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文献回顾的目的--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厘清问题(Identifying problem) (二)发展假设(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发展方法(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 2.研究的回顾(reviews research)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abstracts) (三)征片(microform publications) (四)索引(indexes) (五)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 (六)分类卡(card catalog) 三、实际方法 (一)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国家图书馆 (三)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问题的陈述(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四)测验的过程 (五)自变项与依变项 (六)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研究的发现 (九)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一、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表2-1 二、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表2-2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Overall impression (most important): Is the pap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rea? II.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A.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oped within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Is curr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erly interpreted? C.Is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Method A.Are relevant partic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B.Is the instrumentation appropriate? C.Are testing or treatmen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nt detail? D.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n sufficient? IV.Results A.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roblem? B.Is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complete? C.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riate? V.Discussion A.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roblem, theory, and previous findings C.Is there excessive speculation? VI.References A.Are all refere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lete? B.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on? VII.Abstract A.Does i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description of subjects, instrumentation, and p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gful findings? B.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gth? VIII.General A.Are key words provided? B.Are running heads provided? C.Does the paper provide for use of nonsexist languag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and appropriated labeling of human subjects?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problem needs investigation and that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nt pas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your hypotheses and methods.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1.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 ) A 香农 B 霍顿 C 钟义信 D 哈特莱 2. 90年代,我国文献情报领域的学者们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形成了(A ) A 信息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记录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3. 信息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B)、马钱德(D. A. Marchand)等,是三大流派最系统、最 成熟的理论学派。 A 瑞克斯 B 霍顿 C 高(K. F. Gow) D 库克 4. ( C)是三大派流派中内部分歧最大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马丁、克罗宁 A 记录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信息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5. 1986年,信息管理学者马钱德和(D )出版了《信息趋势:如何从你的信息资源中获利》, 在这本书中将信息管理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信息战略规划成为信息管理发展过程的最新阶段 A 德鲁克 B 安索夫 C 西诺特 D 霍顿 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 C ) 级,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7. 美国心理学家( A )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五级, 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如图5-2所示。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马斯洛 B 马钱德 C 弗鲁姆 D 弗海德 8.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H.Vroom) 的( A )是: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他们带 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他们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A 期望理论 B 层次需求理论 C 公平理论 D 强化理论 9.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 )提出的。它主要是研究报酬的公平 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A 亚当斯(J.S.Aadams) B 马洛斯 C 弗鲁姆 D 西诺特 10.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的。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 行为,这种行为作用于环境。 A 马洛斯 B 斯金纳(B.F.Skinner) C 弗鲁姆 D 亚当斯(J.S.Aadams) 11. 美籍工业研究专家( A )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认为,美国20世纪20—40年代的人已由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