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中的概率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概率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概率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概率关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自动化

0905班

U200914374

化学反应中的概率关系

[键入文档副标题]

李秀成

[选取日期]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否从微观上来解释就是分子间能否发生有效碰撞的过程。探讨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具有工业意义也就是看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概率有多大。

众所周知,目前主流的合成氨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如耗能高,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较高,投资大等。那么用电子束作为催化剂呢?我们先探讨一下这种方法的可能性。

因为使分子通过外因作用而裂解生成自由基或原子所需活化能与断裂化学键的能量在同一数量级,而H-H键能为435KJ/mol, N≡N键能为946KJ/mol,所以很容易算出当电压大约为4.51V时,H2可变成自由基H·,当加速电压大约为9.82V时,N2变成自由基·N:。所以控制加速电压,使之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这个链反应.

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服从统计规律,所以电子和气体一样服从

2e cv,其中k,c均为常数。为电子速率为v时的Maxwell速率分布,即

概率,其分布图为

其平均能量由电子的方均根速率决定,

当电压为4.51V时,得到一个电子对氢气的方均根速率v1,当电压为9.82V时,得到一个电子对氮气的方均根速率v2,

电子的动能E=Uq

每个电子经过加速电压加速后,其速率服从正态分布,其概率最大的速率我们称之为最概然速率。

当电子的最概然速率大于其对氢气的方均根速率且小于对氮气的方均根速率时,反应就能发生,且产率较高。当电子最概然速率小于氢气的方均根速率时,氢气不能产生自由基,所以不能引发反应。当电子最概然速率大于氮气的方均根速率时,反应虽然能发生但产率降低。因为当电子速率过高时,会使氢气乃至氢原子电离,这样氢气自身就会陶醉在“失电子”→“得电子”→“失电子”→……中,真正参加反应的原子减

少,就像正态分布,过了峰值就会下降一样,但永远不会为零。

虽然在反应中也会有氨气分解的过程,2NH3→N2+3H2 但对于

3H2+N2→2N H3的反应,△G<0,所以反应能自发的进行,电子束起到的只是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反应总会向生成氨的方向进行。

确定了反应可以发生,又知道了反应发生的条件,那么我们来看看反应的产率,这是各个工厂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工业设计能否投入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分子速率介于氢气和氮气方均根速率的概率的积分的k1倍作为产率。即

产率=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反应发生的概率和反应速率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速率与浓度的定量关系为:

α,β为反应级数,是一定值,k2为反应速率系数,对于一固定的反应,也是定值。在此反应中,β+α>2,所以,当气压提高一倍是,速率就至少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反应速率大为加快。只需把压力增大10个大气压,就可以把产率和速率提高很多,而不用达到原来的300到500个大气压。节省了能源,对设备的要求也降低了。

综上所述,用电子束作为催化剂的方法可行。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离子反应中少量过量问题解法探究

1 / 17 离子反应中少量过量问题解法探究 摘要:离子反应过量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离子反应过量、少量离子共存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离子共存是近年各省高考题中的热点及难点,几乎成为必考题型,如:(2007全国卷II)第八题、(2007全 国卷四川考题)第八题、(2007全国高考上海卷)第八题等(后面将评析这些题型)。此类题型,看似容易,可得分率并不高, 究其原因,多数失误体现在离子反应的过量问题,此为学生知识上盲点所在,如何解决离子反应中的过量问题,书本上并未涉及,教辅书上也缺乏相应的解题分析,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题型、考点一变化,又会失误。 笔者对此类问题经过认真探讨,仔细推敲,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解决离子方程过量的问题。该法将离子方程的书写及离子共存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思路简单清晰,学生易于掌握,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种解题方法,与大家共享: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过量问题,在下列四组物质的反应中最为典型,即含了酸碱中和离子反应,又有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如①②③组,这类反应,过量不同,方程不同:①NaHSO 4+Ba(OH) 2 ②NaHCO 3+Ca(OH) 2 ③Ca(HCO

3) 2+NaOH 2 / 17 ④HCl+Na 2CO 3 书写此类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及离子方程,难点有二:(1)过量不同,方程左边系数不同,不好确定。(2)过量不同,右边产物不同,学生无法确定右边产物。针对二个难点,我们提出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难点: 一、确定方程左边系数。 方法:将不足量的一方系数定为1,再据此确定过量一方的的系数。 基本原则:它应遵循“保证供给但绝不多给”的原则。 如:NaHSO 4+Ba(OH) 2反应 a.Ba(OH) 2滴入NaHSO 4(Ba(OH) 2不足量) 第一步:确定方程左边系数: 将不足量的Ba(OH) 2的系数定为1,对于过量的一方NaHSO 4的系数定为2,因为1个Ba(OH) 2电提供2个OH-,故需2个NaHSO 3 / 17 4才能将其反应掉,只有配2才能保证保证供给但决不多给,配1则NaHSO 4不足量,配3则多余的一个NaHSO 4不反应,故只能配2所以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 1.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解析: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原子结合成分子放出能量,化合、分解反应有可能是放热反应,也有可能是吸热反应。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解析:焓变是指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没有直接关系,ΔH<0,放热反应,ΔH>0,吸热反应。 答案:D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固体NaOH B.生石灰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O3 解析:初中阶段已知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会放热,生石灰加入水中发生反应: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热,乙醇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显著变化。

答案:A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B.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放热反应可能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其化学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解析: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NaOH(s)溶于水,两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但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A不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加热才能进行,放热反应也不一定不需要 加热才能进行,B不正确,C正确;天然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与热能,D不正确。 答案:C 5.由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B+C―→A是放热反应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 B+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一定相等。 答案:D 6.(2011?临沂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干冰蒸发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 B.酒精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说明酒精燃烧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从诗句中,我们隐约可以读出一些化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个实验。 1. 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蓝色溶液)(蓝色沉淀)实验现象:(1)溶液中有沉淀生成,蓝色逐渐变浅; (2)天平两端仍保持平衡。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2. 实验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实验现象:(1)石灰石不断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天平两端仍保持平衡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

波义尔(1673年)拉瓦锡(1777年) 1673年,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他在密闭容器中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实验,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至此,质量守恒定律才获得公认。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3)注意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有的反应需要催化剂,不能将催化剂视为反应物。 问题:将5g铁与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先回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 (1)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的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 分子原子分子新物质

高中化学反应中的过量问题总结

高中化学反应中的过量问题总结 一、过量问题解题思路 1、过量问题的计算题通常有两个标志 ①同时给出两种反应物的量; ②给出一种反应物和一种生成物的量 ③给出一种反应物和一种生成物的量 2、过量问题的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分两步 ①通过化学方程式中两种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先判定出哪种反应物过量 ②按量不足者计算. 3、判定过量的方法: ①数值比较法 ②商值比较法 ③讨论法(取值范围) ④极值法 一、同时给出两种参加反应物的各自的量。 【例1】8molH2与6mol O2充分反应,求生成水的质量。 【解析】设恰好跟8 molH2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为x 2H2 + O2 == 2H2O 2 1 2 8 mol x n(水) x = 4mol 题目给的反应物O2为6mol,所以O2是过量的, 应以H2的量来计算。 n(水)=2×8/2=8 mol m(水)=8mol × 18g/mol=144g 答:可生成144g水。 二、过量问题常见题型 1、给出两种反应物的量,直接选量计算 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过量问题,没有思维难度,只要按部就班严密解题即可。但应注

意题目的综合分析,防止顾此失彼。 例221g 铁粉与8g 硫粉混合加热,若不考虑其他损失,可生成硫化亚铁a g ;将上述反 应后的固体混合物全部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可得标况下V L 气体。则a 、V 的数值分别为( ) (提示:FeS H SO FeSO H S +=+↑2442) A. 33、8.4 B. 22、5.6 C. 29、8.4 D. 22、8.4 解析:根据题意()n Fe mol n S mol ==0375025.()., 由S Fe FeS +=可知Fe 过量,按S 的量计算,()n FeS n S mol ==().025,所以 m FeS g ()=22。产生的气体为H S 2和H 2的混合气体,由于Fe H Fe FeS H S ~~~22;, ()n H H S n Fe mol 220375+==().,标况下V =84.。选D 项。 此题容易误选B 项,只顾前面的分析,忽略了后面的综合。 2、固体反应物过量导致酸浓度不够高,需定性判断 化学中的一些反应需要在高浓度下才能进行,当固体反应物过量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水而使溶液浓度降低,最终导致反应停止或发生其他反应。此时不能简单地选择不足量的物质进行计算,需要动态思维、定性判断。例如,Cu 、Ag 等金属与浓硫酸的反应;MnO 2与浓盐酸的反应。若是Zn 与浓硫酸的反应,随着浓度的下降则还原产物由SO 2变为H 2;而Cu 与浓硝酸反应随着浓度的下降则还原产物由NO 2变为NO 等。 例3:向100181 mL mol L ·-的H SO 24溶液中加入64g 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 SO 24 的物质的量( ) A. 等于1.8 mol B. 等于1 mol C. 等于0.9 mol D. 小于0.9 mol 解析:显然Cu 过量,若直接选量计算,则误选C 项。依题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有水的 生成而使H SO 24溶液的浓度降低,()n H SO 24被还原应小于0.9 mol 。选D 项。

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怎么判断! 初中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规律 哪些反应先进行 比如一种金属和多种盐溶液,或多种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溶液反应 先是酸的反应再是盐的反应,一般来说先与活泼的反应在与不活泼的反应 化学反应大致顺序: 复分解反应优先氧化还原反应优先水解反应 其中复分解中中和优先 氧化还原则是性质强者优先, 水解自然是双水解优先! 优先顺序一般是在铁的反应计算时要经常考虑! 关于中和反应优先的解释 ~现在很多粗中老师都说中和反应优先其实是错的当溶液中存在两种及以上的溶质时每个反应都会进行如在NaOH和Na2CO3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HCL 会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2NaOH=Na2CO3+H20

NaOH+HCl=NaCl+H2O 生成的CO2会被NaOH全部吸收生成Na2CO3 所以才会说中和反应优先 而在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 会发生如下反应 2NaOH+CuCl2=Cu(OH)2+2NaCl Cu(OH)2+2HCl=CuCl2+2H20 NaOH+HCl=NaCl+H2O 所以综上所述中和反应优先 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的图像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 B.一定量的石灰石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C.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10%硫酸溶液反应 试题分析:解答图象题,首先应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量,再看起始点、转折点及走势,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所以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不断升高,但反应结束后,过量的稀盐酸有降温的作用,所以温度又慢慢下降,正确,B、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碳酸钙减少的质量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反应,质量不再变化,正确,C、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一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就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D、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10%硫酸溶液反应,由于横坐标表示的是稀硫酸,所以刚开始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即两条曲线重合在一起,最终金属镁比铁产生的氢气更多,错误,故选D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能观察到开始时______,过一段时间______.用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先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生成的氯化钡会马上和硫酸钠反应生成沉淀;然后是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故答案是:产生少量的沉淀;产生大量白色沉淀;2HCl+Ba(OH)2═BaCl2+2H2O;Na2SO4+Ba(OH)2═BaSO4↓+2NaOH. 酸碱中和反应为什么一定先发生,?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练习题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练习题 一、选择题 二、1.铝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氧化铝。在该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 A.27∶32∶102 B.27∶24∶43 C.4∶3∶2 D.108∶96∶204 3.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Al2O3+N2+3C2AlN+3CO,若要得到41 kg的氮化铝,则至少需要参加反应的氧化铝的质量为( ) A.51 kg B.18 kg C.24 kg D.68 kg 5.现有氢气和氧气共10 g,点燃使之充分反应,生成7.2 g水,则反应前氧气质量可能是( ) A.0.8 g B.3.6 g C.6.4 g D.7.2 g 二、应用题 1.通过电解水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电子工业上制备高纯度硅。若要制得0.4 kg氢气,理论上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100t大理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80%,求100t大理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3.某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则200克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会产生多少克的氧气? 4.现有8g铜粉在空气中加热至完全反应,能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多少升?(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密度为1.43g/L)

5.二甲燃料具有高效率和低污染的优点。现在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使用二甲醚作为公交车的燃料。二甲醚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a H b O d(二甲醚)+3O22CO2+3H2O 请通过计算回答: (1)a= ;b= ;d= 。 (2)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多少克氧气?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6.某校九年级综合实践小组用200克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最后所得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1)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 (2)求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7.过氧化氢不稳定会自然分解,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 系》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5d18059027.html,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

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高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反应不同的方程式及离子式

高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反应不同的方程式及离子式 悬赏分:15 |解决时间:2010-1-21 22:57 |提问者:金福德顺 最佳答案 常见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化学方程式归纳如下: 1、铁(少量、过量)与稀硝酸的反应 Fe+4HNO3(稀)=Fe(NO3)3+NO↑+2H2O 2Fe(NO3)3+Fe=3Fe(NO3)2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2、铜与硝酸(浓变稀)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 ↑+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锌与硫酸(浓变稀)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 ↑+2H2O Zn+H2SO4(稀)=ZnSO4+ H2 ↑注意:常常结合定量计算考查硫酸的性质。4、溴化亚铁溶液与氯气(少量、过量)的反应 6FeBr2+3Cl2=2FeCl3+4FeBr3 2FeBr3+3Cl2=2FeCl3+3Br2 2FeBr2+3Cl2=2FeCl3+2Br2注意:该反应是离子方程式书写和定量判断产物的热点。 5、碘化亚铁溶液与氯气(少量、过量)的反应 FeI2+Cl2=FeCl2+I2 2FeCl2+Cl2=2FeCl3 2FeI2+3Cl2=2FeCl3 +2I26、碘化亚铁溶液与溴水(少量、过量)的反应 FeI2+Br2=FeBr2+I2 2FeBr2+Br2=2FeBr3 2FeI2+3Br2=2FeBr3+2I27、硫化钾溶液与碘单质(少量、过量)的反应 K2S+I2=2KI+S↓ KI+ I2=KI3 8、硫单质(少量、过量)与浓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3S+6NaOH(浓)2Na2S+Na2SO3+3H2O Na2S+(x-1) S=Na2Sx9、氯水与亚硫酸钠(少量、过量)溶液的反应 Na2SO3+Cl2+H2O=2NaCl+H2SO4 H2SO4+ Na2SO3=Na2SO4+H2O+SO2 ↑10、溴水与亚硫酸钠(少量、过量)溶液的反应Na2SO3+Br2+H2O=2NaBr+H2SO4 H2SO4+ Na2SO3=Na2SO4+H2O+SO2 ↑11、碘水与亚硫酸钠(少量、过量)溶液的反应Na2SO3+I2+H2O=2NaI+H2SO4 H2SO4+ Na2SO3=Na2SO4+H2O+SO2 ↑12、硫化钠(少量、过量)溶液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Na2S+2FeCl3=2NaCl+2FeCl2+ S↓ Na2S+ FeCl2=2NaCl+FeS↓13、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少量、过量)的反应2Fe(OH)3+2HI=2Fe(OH)2+I2+2H2O Fe(OH)2+2HI=FeI2+2H2O14、氢氧化铁胶体与盐酸(少量、过量)的反应 Fe(OH)3(胶体)+3滴HCl→红褐色沉淀Fe(OH)3+3HCl=FeCl3+3H2O15、硅胶与氢氧化钠(少量、过量)溶液的反应硅胶+3滴NaOH→白色沉淀 SiO2 ?nH2O+2NaOH=Na2SiO3+(n+1)H2O16、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少量、过量)溶液AlCl3+3NaOH=Al(OH)3 ↓+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AlCl3+4NaOH= NaAlO2+3NaCl+2H2O注意: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方法因为控制不好氢氧化钠的用量,不能用

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 1、表面生锈的铁钉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稀盐酸)中。 则先: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后: Fe + H2SO4 === FeSO4 + H2↑【Fe + 2HCl=== FeCl2 + H2↑】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铁钉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其中隐含着反应:2FeCl3 + Fe ===3 FeCl2 原因是:铁锈在表面,先与稀硫酸接触。 2、在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则先: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后: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原因是:CaCl2和 Na2CO3反应生成的CaCO3会溶于稀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这是一类问题。】 3、在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 HCl + NaOH ==== NaCl +H2O 后: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原因是:Na2CO3和 HCl反应生成的气体会被NaOH溶液吸收,2NaOH + CO2 ==== Na2CO3 + H2O所以只有在NaOH被消耗完时才会有气体生成。【这是一类问题。】 4、把CO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则先: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后: Ca(OH)2 + CO2 ==== CaCO3↓+ H2O 原因是:Ca(OH)2和 CO2反应生成的沉淀(CaCO3)溶于稀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 5、金属和盐溶液混合 则先发生最活泼的金属单质置换最不活泼盐溶液中的金属。 原因是: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失去电子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优先获得电子。 6、把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 则先:2Na + 2H2O====2NaOH + H2↑ 后:2NaOH + CuSO4==== Cu(OH)2↓+ Na2SO4 7、CO2通入到NaOH、Ca(OH)2的混合溶液中。 则:先Ca(OH)2 + CO2 ==== CaCO3↓+ H2O 后2NaOH + CO2 ==== Na2CO3+ H2O 原因是: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Na2CO3会与Ca(OH)2反应生成NaOH。 Na2CO3 + Ca(OH)2 ==== CaCO3↓+2NaOH所以只有当Ca(OH)2先反应完时2NaOH才会与CO2反应。 8、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Na2CO3 + HCl === NaCl +NaHCO3 后: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 原因是:由CO32-+2H+==H2O+CO2↑可知。每个CO32-需要2个H+才会生成CO2而当CO32-较多而H+较少时,为公平起见,每个CO32-先得到一个变成HCO3-,当所有的CO32-都变成HCO3-后,再由HCO3-得到H+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2.下列氧化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 .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 .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 .锌粒与稀H 2SO 4反应制取H 2 D .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但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 .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4.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 A. 2A ( l ) + B ( l ) = 2C (g ) △H 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 代表燃烧热的是 A. CH 4 ( g ) + 3/2O 2 ( g ) = 2H 2O ( l ) + CO ( g ) △H 1 B. S ( s ) + 3/2O 2 ( g ) = SO 3 ( s ) △H 2 C. C 6H 12O 6 ( s ) + 6O 2 ( g ) = 6CO 2 (g) + 6H 2O ( l ) △H 3 D. 2CO ( g ) + O 2 ( g ) = 2CO 2 ( g ) △H 4 6.已知(l ))g (O 2 1)g (H 22+ =H 2O (g ) △H 1=a kJ·1mol - (2))g (O )g (H 222+ =2H 2O (g ) △H 2=b kJ·1mol - (3))g (O 2 1 )g (H 22+=H 2O (l ) △H 3=c kJ·1mol - (4))g (O )g (H 222+ =2H 2O (l ) △H 4=d kJ·1mol - 下列关系式中准确的是 ( ) A . a <c <0 B .b >d >0 C .2a =b <0 D .2c =d >0 7.已知299 K 时,合成氨反应 N 2 (g ) + 3H 2 3 ( g ) △H = -92.0 kJ/mol ,将此温度下 的1 mol N 2 和3 mol H 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有时实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 略能量损失) ( )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8.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 -2804 kJ/mol ,当它氧化生成1 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26.0 kJ B. 51.9 kJ C. 155.8 kJ D. 467.3 kJ 9.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已知H —H 键能为436 KJ/mol ,H —N 键能为391KJ/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N 2 + 3H 2 = 2NH 3 ΔH=—92.4 KJ/mol ,则 N≡N 键的键能是 ( ) A .431 KJ/mol B .946 KJ/mol C .649 KJ/mol D .869 KJ/mol 11.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能够由自然界中大量存有的水来制取: 2H 2O ( g ) = 2H 2 ( g ) + O 2 ( g ) △H = +517.6 kJ/mol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准确.. 的是 A. 构成水的氢气和氧气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所以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能成为 二级能源 B. 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12.燃烧a g 乙醇(液态),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 ,经测定,a g 乙醇与足量钠反应,能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5.6L,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准确的是( ) A.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Q B.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 Q / 2 C. 1/2 C 2H 5OH(1)+3/2O 2(g)=CO 2(g)+3/2H 2O(1) △H = -Q D. 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 △H = -2Q 13.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1) △H= -571.6KJ/mol C 3H 8(g)+5O 2(g)=3CO 2(g)+4H 2O(1) △H=-2220.0kJ/mol 实验测得,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 ,则混合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 ) A .1:3 B .3:1 C .1:4 D .1:1 1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H 1>△H 2的是 ( )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5?郴州)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X+O2↑中X的化学式为() (OH)4 2.(2015?黔东南州)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 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3.(2015?哈尔滨)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 % 4.(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5.(2015?巴中)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6.(2015?临沂)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7.(2015?丹东)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2 8 30 50 反应后质量/g 20 待测46 16 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待测值为0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8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8.(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中有氨气可能是碳酸氢钠 9.(2015?河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40 10 10 0 反应后质量/g 6 M 28 16 A.甲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38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10.(2015?雅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分数/% 70 15 反应后质量分数/% 35 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11.(2015?宜昌)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最新高中化学反应优先顺序教学文案

高中化学反应先后顺序 【规律】 一、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 酸、碱、盐几种物质混合时,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都能发生反应,应注意:(1)如果它们之间有氧化还原反应,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后考虑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 (3)能发生多个同类反应的,生成物电解度越弱的或沉淀物溶解度越小的,先反应【例】:向NaOH、NaAlO2、Na2S2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沉淀的生成情况2NaOH + H2SO4 =Na2SO4+Al(OH)3 ↓ 2NaAlO2 + H2SO4 + 2H2O =Na2SO4 +2Al (OH)3 ↓ Na2S2O3+H2SO4 =Na2SO4 + S + SO2 +H2O 2Al(OH)3 +3H2SO4=Al2(SO4)3 + 6H2O 二、由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引起的先后顺序问题 向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溶液的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例】: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混合溶液中,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Ca(OH)2 + CO2 =CaCO3 ↓+ H2O 2KOH + CO2 =K2CO3 + H2O K2CO3 +CO2 +H2O =2KHCO3 CaCO3+CO2 + H2O =Ca(HCO3)2 三、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所以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强强优先。 四、电解池中电极上的放电先后顺序问题 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吸附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那么就要考虑溶液中所存在的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同时还要考虑电极本身的还原性;若电解的是某种物质的水溶液,一般不会涉及H+和OH_之后的离子放电的情况 五、碱金属化合物中常见的反应先后顺序问题 关于Na2O2常常涉及两个重要反应 2Na2O2 + 2H2O =4NaOH +O2 2Na2O2 + 2CO2 =2Na2CO3 +O2 应用这两个反应进行化学计算的试题较多,特别是涉及Na2O2和CO2、H2O的混合物的反应问题。 直接认为先是Na2O2和CO2反应,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虑和H2O的反应 【例】:将16.8g的NaHCO3 受热分解后所产生的CO2气体和水蒸气全部通过装有一定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后,充分反应,最后固体质量增加2.9g,求密闭容器内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

【习题】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左物右码。 2.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大小相同的纸片,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3.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等)里称量。 二、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是重要的定量实验之一,它的重点在于探究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我们容易忽略气态或烟雾状物质的质量,如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容易忽略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也容易忽略燃烧时包含在白烟中的氧化镁的质量。因此,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为气态或烟雾状的物质,要探究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实验装置必须密闭。 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解释 大量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种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四、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及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 基础检测 1.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天平至平衡 B.将干燥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C.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D.称量完毕,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大致有以下几步:①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②调整零点;③读出砝码和游码的读数后,砝码放回盒中,游码移在零处。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 g(1 g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 9.2 g B. 9.8 g C. 10.8 g D. 10.2 g 4.在下列化学反应中,生成的固体物质质量比反应前固体物质质量增大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木炭燃烧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D.氧化汞分解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2化学反应中的质 量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5d1805902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5?郴州)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X+O2↑中X的化学式为() A.NaOH B.Na2O C.NaH D.Na4(OH)4 2.(2015?黔东南州)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 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3.(2015?哈尔滨)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4% B.46% C.50% D.55% 4.(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5.(2015?巴中)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 B.N2O C.NO D.NO2

6.(2015?临沂)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A.NO B.N2 C.NO2 D.N2O 7.(2015?丹东)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2 8 30 50 反应后质量/g 20 待测46 16 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待测值为0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8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8.(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9.(2015?河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40 10 10 0 反应后质量/g 6 M 28 16 A.甲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M=38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10.(2015?雅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分数/% 70 15 6.25 8.75 反应后质量分数/% 35 7.5 48.75 8.75 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11.(2015?宜昌)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A.CaSiO4 B.Ca2SiO3 C.CaSi2O3 D.CaSiO3 12.(2015?遵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课题化学反应中物质过量问题的计算

课题:化学反应中物质间量的问题及计算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唐增富 (2007.11.23,第三节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化学反应中物质间的定比关系,识别物质过量的化学反应问题 (2)能快速、简便、熟练地进行物质过量的判断并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3)初步学习模仿自我监控的反省认知技能 (4)初步学习模仿化学问题的重新表征策略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归纳出化学反应中有物质过量的问题 (2)寻找判断反应中是哪种物质过量的方法 (3)体验重表征、反省认知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确立合理利用资源的认同感 (2)养成合作讨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过量问题的识别,能判断出过量的物质并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 难点:(1)化学问题的重新表征 (2)反省认知技能的模仿 【教学过程】 2005年夏,本市杨浦区某游泳馆,在配消毒液时,因未控制好用量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泄漏,使多名泳客出现不适而就医。 〖问题的提出〗 (这里就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问题。如何控制好用量) 问题讨论: 问题一:化学反应中各种反应物及生成物间的量比是定值还是变值? 以反应:Zn+H2SO4→ZnSO4+H2↑为例。你能写出几种该反应中各种物质间的量的比关系? 问题二:下列四个问题中反应物间量的比符合你写的量比吗?若没有按量比关系混合进行反应,意味着什么? 1.65克Zn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生成H2多少克? 2.65克Zn与含有98克H2SO4的稀硫酸反应,可生成H2多少克? 3.65克Zn与含有49克H2SO4的稀硫酸反应,生成H2是2克还是1克? 4.13克Zn与含有29.4克H2SO4的稀硫酸反应,可生成H2多少克? 分四个小组分别计算四个问题,并就方法进行比较。 简单分析解法。

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

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1、表面生锈的铁钉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稀盐酸)中。 则先:Fe 2O 3 + 3H 2 SO 4 === Fe 2 (SO 4 ) 3 + 3H 2 O ?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后: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Fe + 2HCl=== FeCl 2 + H 2 ↑?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铁钉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其中隐含着反应:2FeCl 3 + Fe ===3 FeCl 2 原因是:铁锈在表面,先与稀硫酸接触。 2、在CaCl 2 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则先: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 O + CO 2 ↑ 后:CaCl 2 + Na 2 CO 3 === CaCO 3 ↓+ 2NaCl 原因是:CaCl 2和 Na 2 CO 3 反应生成的CaCO 3 会溶于稀盐酸,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这是一类问题。? 3、在NaOH和Na 2CO 3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 HCl + NaOH ==== NaCl +H 2 O 后: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 O + CO 2 ↑ 原因是:Na2CO3和 HCl反应生成的气体会被NaOH溶液吸收,2NaOH + CO2 ==== Na2CO3 + H2O所以只有在NaOH被消耗完时才会有气体生成。?这是一类问题。? 4、把CO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则先:2HCl + Ca(OH) 2 ==== CaCl 2 + 2H 2 O 后: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原因是:Ca(OH) 2和 CO 2 反应生成的沉淀(CaCO 3 )溶于稀盐酸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 5、金属和盐溶液混合 则先发生最活泼的金属单质置换最不活泼盐溶液中的金属。 原因是: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失去电子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优先获得电子。 6、把Na投入到CuSO 4 溶液中。 则先:2Na + 2H 2O====2NaOH + H 2 ↑ 后:2NaOH + CuSO 4==== Cu(OH) 2 ↓+ Na 2 SO 4 7、CO 2通入到NaOH、Ca(OH) 2 的混合溶液中。 则:先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后2NaOH + CO2 ==== Na2CO3+ H2O 原因是: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Na 2CO 3 会与Ca(OH) 2 反应生成NaOH。 Na 2CO 3 + Ca(OH) 2 ==== CaCO 3 ↓+2NaOH所以只有当Ca(OH) 2 先反应完时2NaOH才会与CO 2 反应。 8、Na 2CO 3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Na 2CO 3 + HCl === NaCl +NaHCO 3 后: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 原因是:由CO 32-+2H+==H 2 O+CO 2 ↑可知。每个CO 3 2-需要2个H+才会生成CO 2 而当CO 3 2-较多而H+较少 时,为公平起见,每个CO 32-先得到一个变成HCO 3 -,当所有的CO 3 2-都变成HCO 3 -后,再由HCO 3 -得到H+ 而生成CO 2 气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