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3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3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3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3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4-5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学习目标:

1、能熟悉2、3、4的乘法口诀,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熟练的进行乘法计算。

学习难点: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沟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一、自主学习:乘法的意义。

1、阅读教材54页主题图的例2,理解图意。

(1)、1棵幼苗上张开2片叶子,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或( )×( )=( ) ;2棵幼苗上张开( )片叶子,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 。

2、阅读教材54页主题图的例3,理解图意。

(1)、1行有3棵, 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或( )×( )=( ) ;2行有( )棵; 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或( )×( )=( ) ; 3行有( )棵,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 ) 。

3、阅读教材55页主题图的例4,理解图意,并填空。

4 ( )×( )=( ) ( )×( )=( )

4+4=( ) ( )×( )=( ) ( )×( )=( )

4+4+4=( ) ( )×( )=( ) ( )×( )=( )

4+4+4+4= ( ) ( )×( )=( )

编写乘法口诀:

1、阅读教材第54-55页。补充口诀:一二( ),二二( ),一三( ),二三( ),三三( ),一四( ), 二四( ),三四( ),四四( )。

2 、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过关检测:

1、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 )×( )=( ) 三四十二( )×( )=( ) 一二得二( )×( )=( ) 二四得八( )×( )=( )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3= 2×1= 4×1= 3×3=

3×2= 2×2= 1×3= 2×4=

1×1= 2×3= 2×1= 4×3=

4×2= 4×4= 5×3= 1×4=

3、写出乘法算式。

3个4相加。( )×( )=( ) ( )×( )=( )

2个3相加。( )×( )=( ) ( )×( )=( )

1和3相乘。( )×( )=( ) ( )×( )=( )

4、括号里可以填多少?

2×( )<9 3×( )<9 2×( )<4 4×( )<15 5×( )<20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1)

会城创新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默写12% 1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 2 苏轼《浣溪沙》中,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自我勉励的诗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 《三峡》中,写出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4刘禹锡的《秋词》中,抒发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5 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不同的两项是( B )(C )4%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发夕至B其间千二百里/挑拨离间 C素湍绿潭/ 素不相识D沿溯阻绝/ 络绎不绝 生活就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需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kuān shù( )那些蹉跎岁月的“玩者”。如果没有①做事踏实,不虚浮的bá shè( ),一切幻想都是②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3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kuān shù( 宽恕 ) bá shè(跋涉 ) 4文中划线的部分,如果改用成语来表述,这两个成语分别是:2% ①脚踏实地②海市蜃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7至9题 据统计,广东省有公路桥梁2万余座,不仅是我国公路桥梁最多的省份,而且自古以来广东的桥梁建设都处于全国甚至世界同期的领先水平。对于桥,你一定印象很深,请你回忆一下,拿来和我们分享,好吗? 7 请写出一句与桥有关的诗词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 请你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一个有关桥的传说故事。3% 鹊桥相会 9 广东省有许多著名的桥,请你向我们简单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说明、描绘皆可)3% 崖门大桥全桥长1289.22米,桥形为特大型单索面斜拉桥,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总投资为5.29亿元人民币的崖门大桥,是国内同类型双塔单索面结构桥梁中主跨度最大的桥梁,在亚洲排名第二。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化学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和溴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和溴、碘的提取 1.你认为加碘盐指在食盐(NaCl)中添加适量的( ) A .碘单质(I 2) B .碘化钠(NaI) C .碘酸钾(KIO 3) D .次碘酸钾(KIO) 解析 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 答案 C 2.在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合适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Cl→H 2 B .CO 2→CO C .Fe 2O 3→Fe D .Br - →Br 2 解析 A 项,HCl→H 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活泼金属单质等;B 项,CO 2→CO,碳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C 项,Fe 2O 3→Fe,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D 项,Br -→Br 2,溴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如Cl 2等。 答案 D 3.过氧化氢在下列三个反应中:①H 2O 2+H 2S===2H 2O +S↓、②2H 2O 2=====MnO 22H 2O +O 2↑、③H 2O 2 +Cl 2===2HCl +O 2,所起的作用是( ) A .起相同作用 B .起不同作用 C .只起氧化剂的作用 D .只起还原剂的作用 解析 过氧化氢在反应①中作氧化剂,在反应②中作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③中作还原剂。 答案 B 4.用ClO 2为自为水消毒,更加安全、高效。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KClO 3+H 2C 2O 4 +H 2SO 4――→△ClO 2↑+K 2SO 4+CO 2↑+H 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 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 .ClO 2是氧化产物 C .H 2C 2O 4在反应中被氧化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专题2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2011年福州高一检测)据报道,氢氧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 B .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 C .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D .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选C 。电解水制备氢气需要大量的电能,所以A 不正确;氢气属于易燃气体,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考虑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氢氧燃料电池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产物为水,对环境没有污染,C 项正确,D 项错误。 2.锂电池是新一代高能电池,目前已研究出多种锂电池。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式为Li +MnO 2===LiMnO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Li 是正极,MnO 2是负极 B .放电时负极的反应:Li -e -===Li + C .放电时正极的反应:MnO -2+e -===MnO 2 D .电池放电时,产生高锰酸根离子 解析:选B 。Li 为负极,发生反应Li -e -===Li +;MnO 2为正极,发生反应MnO 2+e -===MnO -2。 3.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 B .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C 6H 12O 6+6H 2O -24e -===6CO 2↑+24H + C .放电过程中,H +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 D .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 mol 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 2气体22.46 L 解析:选B 。微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温条件下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A 不正确。 通入燃料C 6H 12O 6的极为负极,负极反应为:C 6H 12O 6+6H 2O -24e -===6CO 2↑+24H +(能放 出CO 2应该是酸性,所以右边写H +。不能在左边加OH -、右边写H 2O),B 项正确。正极 反应为:6O 2+24H ++24e -===12H 2O ,从两极反应可知:负极生成H +,正极消耗H +,即 通过质子交换膜从负极到正极传导H +,选项C 不正确。从总反应C 6H 12O 6+6O 2===6CO 2+ 6H 2O 可知,每消耗1 mol 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 2气体22.4 L ,D 项错。 4.(2011年厦门高一检测)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 溶液中, 然后分别向两极上通入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式为C 2H 6+18OH --14e -===2CO 2-3+ 12H 2O,7H 2O +7/2O 2+14e -===14OH -,有关此电池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通氧气的电极为负极 B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 C 2H 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 C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D .电解质溶液中,CO 2-3向正极移动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高中化学 专题第一单元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理解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用书 P7] 1.编排依据:元素周期律。 2 .排列原则 (1)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2)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每个纵行称为族。 3.组成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1 2 3 4 5 6 7 元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26(未填满) 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又称不完全周期 族主族0族副族Ⅷ族 构成周期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所含纵行1,2,13~17 18 3~7,11,12 8,9,10 族序数ⅠA,ⅡA, ⅢA~ ⅦA ⅢB~ⅦB,ⅠB,Ⅱ B Ⅷ 1.判断正误 (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ⅡA族元素。( ) (2)氧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故其最高正价为+6价。( ) (3)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4)若第7周期填满,会包含32种元素。( ) (5)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ⅧB族。( ) (6)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 ) 答案:(1)×(2)×(3)√(4)√(5)×(6)×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元素周期表有16个纵行 D.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答案:B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解析:选B。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及各主族中元素相对位置可知,相邻周期的同主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之差有如下几种情况:2(如H和Li之间),8(如Li和Na之间),18(如K和Rb之间),32(如Cs和Fr之间)。显然,A、C、D都是可能的,只有B项x+4是不可能的。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主七副七周期,0族Ⅷ族镧锕系。 2.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1)原子结构示意图法 (2)稀有气体原子序数(2、10、18、36、54、86)定位法 ①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②求差值定族数 a.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族或ⅡA 族。 b.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5~1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ⅦA族。 c.若原子序数与相应的0族元素相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找出相应的族。 (3)实例 ①53号元素 由于36<53<54,则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54-53=1,所以53号元素位于54号元素左侧第一格,即ⅦA族,故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ⅦA族。 ②88号元素

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作业(解析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础过关 1.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 A ) A.14 B.15 C.16 D.17 解析: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4,则前两层电子数分别为2、8。总的电子数为14,质子数也是14。 2.R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20,其阳离子可用R n+表示,且其最外层已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所含质子数为A-n B.所含中子数为A-Z C.所含电子数为Z+n D.Z-n=8 解析: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电子数为Z-n,Z-n可能是10,也可能是18。 3.在1~18号元素中,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是( D ) A.Si和Na B.B和He C.Cl和O D.C和Al 解析:A原子的第三层比B原子的第三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第二层电子数的2倍。只能是A的第二层为8个,B的第二层为4个电子,A的第三层为3个电子,B第三层没有电子。

4.金属钛对人体体液无毒且有惰性,能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在一起,有 “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Ti和Ti的质量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Ti与Ti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解析Ti和Ti是同种元素,但是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5.I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I 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I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I的化学性质与I相同 B I的原子序数为53 C I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江苏省泰州高中化学专题1第1单元第3课时能源的充分利用作业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能源的充分利用 一、选择题 1.已知:2CO(g) + O2(g) = 2CO2(g) △H = -566.0 kJ/mol,请由热化学方程式判断CO 的燃烧热是() A.-566.0 kJ B.-283 kJ C.-566.0 kJ/mol D.-283.0 kJ/mol 2.已知:①C(s) + 1/2O2(g) = CO(g) △H = -110.5 kJ/mol;②C(s) + O2(g) = CO2(g) △H = -393.5 kJ/mol,,则碳的燃烧热为() A.-110.5 kJ B.-393.5 kJ C.-110.5 kJ/mol D.-393.5 kJ/mol 3.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B.常温下,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C.在101 kPa下,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物质)时所放出的热量 D.燃烧热随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改变而改变 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44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能正确表示CH4燃烧热的是() A.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 +1780 kJ·mol-1 B.CH4(g) + 2O2(g) = CO2(g) + 2H2O(g) ΔH = -890 kJ·mol-1 C.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90 kJ·mol-1 D.1/2CH4(g) + O2(g) = 1/2CO2(g) + H2O(l) ΔH = -445 kJ·mol-1 5.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1????3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的检验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 的检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4NH +,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 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盐酸 A .①⑤ B .④⑤ C .①③ D .①④⑤ 2.下列检验Cl -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有Cl - B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盐酸,再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C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用HNO 3酸化的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32Ba 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一定含有 2 4SO -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有23CO - C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有4NH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3AgNO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l - 4.在未知液中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未知液中含有 ( ) A .Cl -、24SO - B .Cl -、3NO - C .Cl -、23CO - D .Cl -、OH - 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2CO 3、KNO 3、KCl 、BaCl 2和CuSO 4,按下列步骤做实验。①将该固体溶于水得无色溶液。②向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稀HNO 3,

18 19专题1第1单元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重点)3.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 原子序数 (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三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 化合价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土J- 土 7(第2周期为+ 5),负价:二4一二J-0]0 微点拨: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0、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8,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o 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Na>Mg>AI。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NaOH>Mg(OH) ?>AI(OH) 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2)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填写下表空格:

分析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I>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IO4>H2SO4>H3PO4>H2SiO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I>S>P>S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旦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 元素周期律 ⑴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础自测]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 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答案】(1)X ⑵X (3)X⑷X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D. 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0、F除外)

2018新步步高学案导学苏教版化学必修二导学案:专题3 第一单元 第3课时石油炼制乙烯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时石油炼制乙烯 一、石油的炼制 1.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2.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蒸馏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 答案 由蒸馏实验获取几种沸点不同的馏分时,用温度计控制收集沸点不同的馏分。 ②温度计的位置在哪儿? 答案 温度计的液泡(又称水银球)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浸入液体中。 ③冷凝管的作用是什么?水流方向是什么? 答案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蒸气;冷凝水的流向要从低处流向高处,即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④加入碎瓷片(或沸石)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内液体暴沸。 (2)石油分馏得到的馏分是纯净物吗?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答案 不是纯净物是混合物,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3)石油的催化裂化与裂解有哪些不同? 答案 催化裂化与裂解的主要不同:①反应条件不同,催化裂化是加热、使用催化剂,而裂解加热的温度更高;②目的不同,催化裂化是提高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裂解是制得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 (4)裂化汽油和直馏汽油有何主要不同? 答案 裂化汽油是由重油催化裂化而得到,其中含有液态不饱和烃。如C 16H 34――→催化剂 加热、加压C 8H 18+C 8H 16。 直馏汽油是由石油分馏直接得到,一般不含不饱和烃。 1.石油的分馏是物理过程,而催化裂化和裂解属于化学过程。 2.石油裂解是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混合物,汽油是纯净物 B .沸点:汽油<柴油<煤油 C .石油的裂化与裂解都属于化学变化 D .石油的分馏是化学变化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第2课时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知道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一、芳香烃的来源与苯的同系物 1.芳香烃的来源 (1)芳香烃最初来源于□ 01煤焦油中,现代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学工业中的□ 02催化重整和□03裂化。□04苯、□05乙苯和□06对二甲苯是应用最多的基本有机原料。 (2)工业上,乙苯、异丙苯主要通过苯与乙烯、□ 07丙烯反应获得。苯与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 091个苯环,侧链是□10烷基。 (3)通式:□ 11C n H 2n -6(n ≥7)。 (4)常见的苯的同系物有:

3.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的关系 二、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以甲苯为例) 1.2,4,6-三硝基甲苯的简称是□05三硝基甲苯,俗称□06

TNT,是一种□07淡黄色针状晶体,□08不溶于水,可以做□09烈性炸药。 2.苯的同系物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必须满足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10氢原子。 三、多环芳烃 1.概念:含有□01多个苯环的芳香烃。 2.分类 1.符合C n H2n-6(n≥6)通式的有机物一定是苯及其同系物吗? 提示:苯及其同系物的通式可表示为C n H2n-6(n≥6),但符合C n H2n-6(n≥6)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是苯及其同系物。例如,CH≡C—CH2—CH2—C≡CH的分子式为C6H6,符合通式C n H2n-6(n≥6),但该有机物不是苯。 2.所有苯的同系物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提示:苯的同系物中,当直接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1课时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这告诉我们() A.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B.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 C.自在事物的联系往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 答案 B 解析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体现了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B正确;A、D材料未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物以前就存在了,C说法错误。故选B。 2.“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沾染许多恶习,久之,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最后自己也一同堕落。”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③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④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人的变化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①④符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②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

3.下图漫画启示我们() A.联系是无条件的 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D.坚持实践观点,实践第一 答案 C 解析联系是有条件的,A错误;B、D观点正确但漫画中不能体现;漫画反映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故应选C。 4.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联系是多样的,但不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能够存在,①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原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