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列车车体疲劳强度可靠性分析

高速列车车体疲劳强度可靠性分析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4.8H),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5.3H),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5.8H),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6.1H),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 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 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

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3T+7M式中:Ⅰ——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2);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永中、李天麟。 标准编号: GB 3869-1997 中文标准名称: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代替标准号: GB/T 3869-1983,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Via 常州精密钢管博客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外在因素包括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表面光洁度及使用条件等,内在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状态、纯净度和残余应力等。这些因素的细微变化,均会造成材料疲劳性能的波动甚至大幅度变化。 各种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疲劳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研究将为零件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正确选择材料和合理制订各种冷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以保证零件具有高的疲劳性能。 应力集中的影响 常规所讲的疲劳强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试样测得的,然而,实际机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缺口,如台阶、键槽、螺纹和油孔等。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远大于零件所承受的名义应力,零件的疲劳破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在理想的弹性条件下,由弹性理论求得的,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或疲劳应力集中系数)Kf: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σ-1与缺口试样疲劳极限σ-1n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不仅受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且受材料的物理性质、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随着缺口尖锐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通常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q: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表示材料对疲劳缺口的敏感程度,由下式计算。 q的数据范围是0-1,q值越小,表征材料对缺口越不敏感。试验表明,q并非纯粹是材料常数,它仍然和缺口尺寸有关,只有当缺口半径大于一定值后,q值才基本与缺口无关,而且对于不同材料或处理状态,此半径值也不同。 尺寸因素的影响

【国家标准】GB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 3869—1997 【英文名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标准编号】GB 3869—1997 【代替编号】GB3869-83 【颁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时间】1997年7月7日 【实施时间】1998年1月1日 【内容】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前言 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M) 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rate(T) 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2.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S)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2.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 因素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应力集中、尺寸大小、表面加工质量。 2.静连接与动连接的强度计算区别:压溃(工作面上挤压应力强度校核)、过度磨损(工作面上压力强度校核) 3.标准蜗杆传动中,蜗杆直径系数q与刚度的关系: d=mq(模数*系数) 4.螺纹连接防松:一旦松动,轻者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重者造成严重事故。常用防松措施: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破坏螺旋副运动关系。5.紧螺栓连接中,螺栓刚度对 应力辐的影响:降低螺栓刚度 或增加被连接件刚度可减小应 力辐。 6.双键连接时,切向键两者夹 角120-130度,平键180 度。 7不完全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 承,要进行验算轴承的平均压 力p、轴承的pv值、滑动速度 v条件性计算。液体润滑径向 滑动轴承。 8蜗杆传动中,蜗杆头数与传 动效率及自锁性关系:头数越 多,传动效率越高,自锁性越 不好。 9.带传动中其他参数不变,只 有小轮有两种速度,当传递功 率不变时应按低速设计该带传 动。按低速的,当功率不变 时,速度低的受力大,按力大 的选择带传动,保证带的强 度。 10.链传动中,为什么链条磨 损后更容易从大链轮上脱落: 磨损后节距变长,滚子沿大链 轮外移,大链轮容易发生掉链 爬高现象。设计时减少大链轮 齿数,减少滚子沿大链轮的外 移量。 11.一双齿轮传动中,1.5倍。 12.在机械设计和使用机器时 应遵从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 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的 到来。 13.一对啮合的标准圆柱齿轮 传动,若齿轮齿数分别为z1 小于z2,这对齿轮的弯曲应力 1大于2. 14.普通紧螺栓连接受横向载 荷作用,螺栓中受拉伸应力作 用。 15.带传动有效拉力与预紧 力、包角、摩擦系数的关系: 正比关系。最小初拉力直接决 定临界摩擦力的大小,增加摩 擦系数和带轮的包角有利于增 大临界摩擦力,相应地降低最 小初拉力。 16单向规律性不稳定变应力的 疲劳强度计算依据:疲劳损伤 累积假说。 17.为什么小链轮齿数不能选 得过少、大链轮齿数不得过 多:齿数过少增加运动的不均 匀性和动载荷,链条在进入和 退出啮合时链接之间的相对转 角增大,链传动的圆周力增 大,从整体上加速铰链和链轮 的磨损。过大增大了传动的整 体尺寸、还容易发生跳链和脱 链的现象,从而影响链条使用 寿命。 18.带传动发生打滑的原因: 如果工作载荷增大,超过带传 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临 界)值,则带与带轮间就将发 生显着的相对滑动。由于带在 大轮上的包角总是大于在小轮 上包角,所以打滑总是首先在 小带轮上发生。 1.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应力集中、尺寸大小、表面加工质量。 2.静连接与动连接的强度计算区别:压溃(工作面上挤压应力强度校核)、过度磨损(工作面上压力强度校核) 3.标准蜗杆传动中,蜗杆直径系数q与刚度的关系:d=mq(模数*系数) 4.螺纹连接防松:一旦松动,轻者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重者造成严重事故。常用防松措施: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破坏螺旋副运动关系。 5.紧螺栓连接中,螺栓刚度对应力辐的影响:降低螺栓刚度或增加被连接件刚度可减小应力辐。 6.双键连接时,切向键两者夹角120-130度,平键180度。 7不完全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要进行验算轴承的平均压力p、轴承的pv值、滑动速度v条件性计算。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 8蜗杆传动中,蜗杆头数与传动效率及自锁性关系:头数越多,传动效率越高,自锁性越不好。 9.带传动中其他参数不变,只有小轮有两种速度,当传递功率不变时应按低速设计该带传动。按低速的,当功率不变时,速度低的受力大,按力大的选择带传动,保证带的强度。 10.链传动中,为什么链条磨损后更容易从大链轮上脱落:磨损后节距变长,滚子沿大链轮外移,大链轮容易发生掉链爬高现象。设计时减少大链轮齿数,减少滚子沿大链轮的外移量。 11.一双齿轮传动中,1.5倍。 12.在机械设计和使用机器时应遵从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 13.一对啮合的标准圆柱齿轮传动,若齿轮齿数分别为z1小于z2,这对齿轮的弯曲应力1大于2. 14.普通紧螺栓连接受横向载荷作用,螺栓中受拉伸应力作用。 15.带传动有效拉力与预紧力、包角、摩擦系数的关系:正比关系。最小初拉力直接决定临界摩擦力的大小,增加摩擦系数和带轮的包角有利于增大临界摩擦力,相应地降低最小初拉力。 16单向规律性不稳定变应力的疲劳强度计算依据:疲劳损伤累积假说。 17.为什么小链轮齿数不能选得过少、大链轮齿数不得过多:齿数过少增加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链条在进入和退出啮合时链接之间的相对转角增大,链传动的圆周力增大,从整体上加速铰链和链轮的磨损。过大增大了传动的整体尺寸、还容易发生跳链和脱链的现象,从而影响链条使用寿命。 18.带传动发生打滑的原因:如果工作载荷增大,超过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临界)值,则带与带轮间就将发生显着的相对滑动。由于带在大轮上的包角总是大于在小轮上包角,所以打滑总是首先在小带轮上发生。 1.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应力集中、尺寸大小、表面加工质量。 2.静连接与动连接的强度计算区别:压溃(工作面上挤压应力强度校核)、过度磨损(工作面上压力强度校核) 3.标准蜗杆传动中,蜗杆直径系数q与刚度的关系:d=mq(模数*系数) 4.螺纹连接防松:一旦松动,轻者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重者造成严重事故。常用防松措施: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破坏螺旋副运动关系。 5.紧螺栓连接中,螺栓刚度对应力辐的影响:降低螺栓刚度或增加被连接件刚度可减小应力辐。 6.双键连接时,切向键两者夹角120-130度,平键180度。 7不完全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要进行验算轴承的平均压力p、轴承的pv值、滑动速度v条件性计算。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 8蜗杆传动中,蜗杆头数与传动效率及自锁性关系:头数越多,传动效率越高,自锁性越不好。 9.带传动中其他参数不变,只有小轮有两种速度,当传递功率不变时应按低速设计该带传动。按低速的,当功率不变时,速度低的受力大,按力大的选择带传动,保证带的强度。 10.链传动中,为什么链条磨损后更容易从大链轮上脱落:磨损后节距变长,滚子沿大链轮外移,大链轮容易发生掉链爬高现象。设计时减少大链轮齿数,减少滚子沿大链轮的外移量。 11.一双齿轮传动中,1.5倍。 12.在机械设计和使用机器时应遵从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 13.一对啮合的标准圆柱齿轮传动,若齿轮齿数分别为z1小于z2,这对齿轮的弯曲应力1大于2. 14.普通紧螺栓连接受横向载荷作用,螺栓中受拉伸应力作用。 15.带传动有效拉力与预紧力、包角、摩擦系数的关系:正比关系。最小初拉力直接决定临界摩擦力的大小,增加摩擦系数和带轮的包角有利于增大临界摩擦力,相应地降低最小初拉力。 16单向规律性不稳定变应力的疲劳强度计算依据:疲劳损伤累积假说。 17.为什么小链轮齿数不能选得过少、大链轮齿数不得过多:齿数过少增加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链条在进入和退出啮合时链接之间的相对转角增大,链传动的圆周力增大,从整体上加速铰链和链轮的磨损。过大增大了传动的整体尺寸、还容易发生跳链和脱链的现象,从而影响链条使用寿命。 18.带传动发生打滑的原因:如果工作载荷增大,超过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临界)值,则带与带轮间就将发生显着的相对滑动。由于带在大轮上的包角总是大于在小轮上包角,所以打滑总是首先在小带轮上发生。

高速铁路服务用语

高速铁路服务用语 服务用语遵循的原则是态度热情、用语文明、表达准确清晰、使用普通话。在服务时应注重语言沟通,尊重旅客,礼貌热情,讲普通话。讲话时应音量适当,用语准确得体、简洁清晰,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场合运用恰当的称呼。1、汇报用语 在列车门口遇领导时,应说“领导您好,欢迎检查指导”。乘务作业时在车厢两端遇领导,必须进行一分钟汇报:“领导您好,欢迎检查指导。我是本车厢列车员,胸章号码是××号,车厢标准定员××人,现有人数××人,重点旅客在×号,我已为他提供了重点服务,治安联防队员在××号座,到站为终点站,本车厢设施齐全完好。下面将按程序作业,请领导多指示。” 2、车门用语 在列车门口要说好三句话,即“您好”“欢迎乘车,请出示车票”“请勿带危险品上车,谢谢”。 3、迎宾词 当列车开出后,乘务员要致迎宾词:“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坐本次列车,本次列车是由××开往××的列车,我是本车厢乘务员,胸章号码是××号,在旅途中我将服务在大家周围,旅客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向我提出,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本车厢为无烟车厢,需要吸烟的旅客请到车厢两端的连接处。旅客们对我们的服务工作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您写在意见簿上,以便我们改进,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下面请大家把茶杯准备好,我将为您送水泡茶,谢谢!” 4、送水用语 “旅客们,现在为大家供应茶水,需要开水的旅客请您把茶杯准备好。”5、整理行李架及车帽钩时的用语 “旅客们,为了大家的旅途安全和车厢的美观,下面我将进行行李架和衣帽钩的整理,请大家予以配合,谢谢!” 6、检查危险品时的用语 “旅客们,为了保证您的旅行安全,列车是不能携带危险品的。下面我们将进行危险品检查,请旅客们给予协助,谢谢!”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大小的因素.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大小的因素 由于疲劳断裂通常是从机件最薄弱的部位或外部缺陷所造成的应力集中处发生, 因此疲劳断裂对许多因素很敏感,例如,循环应力特性、环境介质、温度、机件表面状态、内部组织缺陷等,这些因素导致疲劳裂纹的产生或速裂纹扩展而降低疲劳寿命。 为了提高机件的疲劳抗力, 防止疲劳断裂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加工时, 应选择合理的结构形状, 防止表面损伤, 避免应力集中。由于金属表面是疲劳裂纹易于产生的地方,而实际零件大部分都承受交变弯曲或交变扭转载荷, 表面处应力最大。因此, 表面强化处理就成为提高疲劳极限的有效途径。 由于工程实际的要求, 对疲劳的研究工作已逐渐从正常条件下的疲劳问题扩展到特殊条件下的疲劳问题,如腐蚀疲劳、接触疲劳、高温疲劳、热疲劳、微动磨损疲劳等。对这些疲劳及其测试技术还在广泛进行研究,并已逐步标准化 镀锌钢板的质量检验标准 优质品级镀锌板的质量要求包括规格尺寸、外观、镀锌量、化学成份、板形、机械性能和包装等几个方面。 1.包装 分为切成定尺长度的镀锌板和带卷镀锌板包装两种。一般铁皮包装, 内衬防潮纸, 外以铁腰子捆扎,捆扎牢靠,以防内装镀锌板相互摩擦 2.规格尺寸 有关产品标准 (以下述及都列明镀锌板推荐的标准厚度、长度和宽度及其允 许偏差。另外, 板的宽度和长度、卷的宽度也可按用户要求确定。 3.外观

表面状态:镀锌板由于涂镀工艺中处理方式不同,表面状态也不同,如普通锌花、细锌花、平整锌花、无锌花以及磷化处理的表面等。切成定尺长度的镀锌板及镀锌卷板不得存在影响使用的缺陷(以下详述 ,但卷板允许有焊接部位等若干不正常部分。 4.镀锌量 镀锌量标准值:镀锌量是表示镀锌板锌层厚度的一个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有两面镀锌量相同(即等厚镀锌和两面镀锌量不同(即差厚镀锌两种。镀锌量的单位为g/m2。 5.机械性能 (1抗拉试验:一般说来,只有结构用、拉伸用和深拉伸用镀锌板有抗拉性能要求。 (2弯曲试验:是衡量薄板工艺性能的主要项目。但各国标准对各种镀锌板的要求并不一致。一般要求镀锌板弯曲 180o 后, 外侧表面不得有锌层脱离, 板基不得有龟裂及断裂。 6.化学成份 对镀锌基板的化学成份的要求, 各国标准规定不同。如日本就不要求, 美国则要求。一般不作成品检验。 7.板形 衡量板形好坏有两个指标, 即平直度和镰刀弯。板的平直度和镰刀弯的最大允许值标准有一定规定。 下面列出有关镀锌板的国外主要标准,以作参考 [4, 5]: JIS G3302 镀锌钢板 JIS G3313 电镀锌钢板及钢带 ASTM A525 热浸镀锌薄钢板的一般要求

高速铁路旅客服务系统

高速铁路旅客服务系统 1、铁路局集中管控模式 铁路局集中管控模式采用两级架构,即铁路局中心和车站级。车站旅服系统集中接入铁路局旅服中心,车站端设置旅服系统应急管理平台。 (1)铁路局旅服系统以列车时刻表为基础,组织开展车站各类生产和服务业务。其通过设置在铁路局的TRS接口,从TRS获取列车时刻表信息,并具备手工编制和调整时刻表的功能,在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内形成系统可用的基础性数据。(2)铁路局旅服系统采用预设模板的方式,由操作员以列车时刻表为基础,根据所辖各站客运作业要求制订各站客运广播、导向显示、自动检票等业务的作业计划,铁路局旅服系统在设定时间生成作业计划,并将其下发到所辖车站数据库或终端设备。 (3)铁路局旅服系统将作业计划下发至各车站接口,所辖车站通过接口程序执行作业计划,按计划控制广播、显示屏、自动检票机等终端设备或控制器做出响应,开展车站客运组织和服务工作。 (4)铁路局旅服系统通过设置在铁路局的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ransportation dispatch management system,TDMS)接口获取实时列车运行信息,通过与列车时刻表的比对,按照预设的规则对所辖车站作业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5)铁路局旅服系统通过设置在铁路局的TRS接口,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获取实时余票信息,分类下发到相应车站,按预设的格式展现在车站票额屏上。 (6)铁路局旅服系统通过设置在铁路局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接口获取所辖车站的实时视频图像。通过网络,采用无线语音技术,铁路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可对所辖车站现场进行无线语音指挥。 (7)在铁路局旅服系统岀现故障时,若网络和TDMS接口服务器正常工作,可远程启动所辖车站应急平台的应急处置功能,并将TDMS接口服务器重新定向到各站应急平台。车站应急平台执行已下发的作业计划,并根据实时列车运行信息动态调整并执行作业计划。 (8)铁路局旅服系统与某个所辖车站网络中断时,故障车站操作员可手工启动应急平台的应急处置功能。车站应急平台执行已下发的作业计划,操作员根据掌握的列车运行信息调整并执行作业计划。

机械结构抗疲劳与可靠性分析

机械结构抗疲劳与可靠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18T15:51:40.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秦俊沛 [导读] 摘要:在机械结构运行过程中,疲劳破坏现象是影响机械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在机械结构运行过程中,疲劳破坏现象是影响机械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疲劳破坏过程复杂多样,常发生在机械设备某些隐蔽处且易断裂、易磨损的部位,通过局部的损伤来影响整个机械结构的正常运行。因此怎样增强疲劳寿命与结构的可靠性一直是机械产品设计研究中的热点内容,也是企业提高生产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对机械结构抗疲劳的方法与分析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原因。 关键词:机械疲劳;结构可靠性;交变应力 引言 大多数机械结构中,疲劳破坏现象发生主要因为物体受到力或方向周期性变化的交变载荷作用。长期以来,机械疲劳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质量。随着机械设备智能、精准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机械结构可靠性的分析来增加疲劳寿命,从根本上解决因疲劳破坏给结构造成的损伤,并对机械结构疲劳方面做出安全评估。 1.分析机械结构疲劳与抗疲劳 1.1机械结构疲劳的概述 疲劳是机械设备受到循环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局部逐渐产生永久性累积断裂、磨损、腐蚀等损伤的过程。在材料设备受到循环应变与应力不断变化的载荷作用时,应力值虽然在材料的极限强度范围内,甚至低于材料的弹性极限时,就有可能发生破坏,在这种交变载荷循环作用下材料发生的破坏,叫做机械结构的疲劳破坏。 机械结构疲劳主要因素为循环应力次数、平均应力强弱、应力值大小。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机械零件经过一定时间,因结构内部的不均匀,承受应力的多变性,导致在高应力集中区域形成细小裂纹,再由小裂纹逐步扩展至断裂。使其具有瞬时性以及对缺陷的突发性常常不易发现且易造成事故,影响生产。调查发现机械零件疲劳破坏占企业事故发生率的80%左右,应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疲劳寿命的长短。通常条件下,根据静力实验来测试材料的机械性能,但是静力破坏与疲劳破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静力破坏是在超负荷作用下一次完成,而疲劳破坏是受反复作用力很长时间才发生的破坏。其次,在交变应力小于屈服强度,甚至远小于静强度时,可能发生疲劳破坏,但却不会发生静应力破坏。最后,疲劳破坏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例如金属的脆性破坏不易察觉。静力破坏有明显塑性变形。所以在确定材料的弹性极限、强度极限、屈服极限等机械性能时,不能单单依靠静力实验数据,来反映材料在受到交变应力时的特性。 1.2提高抗疲劳性能的方法 1.2.1添加“维生素” 在金属零件中添加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增强零件抗疲劳的性质,延长疲劳寿命。例如:在有色金属和钢材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稀土元素,可以提高金属抗疲劳的强度极限值。 1.2.2结构表面处理 因材料承受扭转、弯曲等应力大部分都集中与表层,故对金属零件表面进行电镀或涂层处理,可有效改善应力腐蚀、锈蚀现象以及零件间滑动过程中的摩擦。还可以利用辅助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或对零件使用前进行塑性变形,有助于提升材料强度及屈服极限值。此外表面热处理通过淬火、氰化、渗碳等措施,改善机械结构表层材料的抗疲劳强度。 1.2.3改变机构外形 在设计构件时,常采用改变外形来减小应力的集中。例如在轴与轮毂安装时,可以通过在轮毂或者轴上开减荷槽。过盈配合时,可以增大配合轴的直径。当需要改变构件横截面时,应增大过度圆弧,以上都可以有效减小应力集中。 1.2.4降低温度、负荷 设备运行时,零部件之间的摩擦生热是正常现象,通过对局部降温的方法,可有效增加疲劳寿命。如电子元器件,采用降温技术可以提升70%的使用寿命。在交变应力作用较低的环境下机械部件不易发生疲劳破损,一旦发生疲劳损伤,其速度也较为缓慢。结合实际,当机构在低应力作用下稳定工作一定时间,再逐步提升到所需求的应力范围,可有效改善抗疲劳强度。 1.2.5利用豪克能技术 常温下的金属具有冷塑性,利用豪克能中冲击能和激活能复合技术对材料表面进行二次深加工,可以使金属零件表面Ra值在0.2以下,降低表层的损伤,通过改善表面的压应力,提高表面的耐磨性、显微硬度以及疲劳寿命。 2.分析机械结构可靠性 2.1对机械结构可靠性的分析 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在保证产品性能、质量及成本的情况下,需要重视产品可靠性技术、理论以及使用过程中维护方面的研究。机械结构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时间和环境下,产品性能的完成情况。其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如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及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人工操作水平以及产品制造技术等。而在正常使用中,机械结构通常受到材料本身机械性能、环境、受力时间长短以及负荷大小,都会减短产品疲劳寿命,以上过程同时考验静态与动态下的产品可靠性。我国对于机械结构可靠性的研究相比较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技术不够成熟发展缓慢,需要大力培养可靠性研发的技术人员以及对各个领域机械机构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创新,所以不管进行产品设计制造还是使用过程中维护维修方面,可靠性都属于重要的研究对象。 2.2机械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 2.2.1储备技术 储备技术又称为冗余技术,是保障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转而采取系统并联模型来提高可靠性的一种方法。为保证设备工作有冗余,通常是同种规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单元并联工作,使各处受力均匀,来增强可靠性。 2.2.2产品疲劳寿命估算 产品的可靠性会随着受到交变应力的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从静态试验角度出发,以产品在常温、常态应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为参考条件,评估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疲劳寿命。当达到评估值时,及时对机械结构易损件进行更换,从而稳定运行。

第三章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第三章形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M料的5?N曲找和報時W限.WffeKMK准)t消试柑W披埒性能- 而实际母件的尺寸、形状利衣Si倘况是各天各样的.勺标准试桦有鞭大雄别. 砂响机械歩件楝劳强哎的WS存la*,只屮七SW猱参丸下衣. £Tr*rF工作温度、工作坏境 ?.待*评应力状态、循环特征、《?效蛊、裁衙交变频率 ?丹■几河彤秋尺寸效应.統口效应 xn-AvruA.袤面光洁度.袤面防AtSb表面强化 材料本■化学成分,金《ffl织,秆《方向.内部缺陷 3J应力集中的影响 在机W琴件中-曲于结构上的《^求-不叩e兔地%花槽河.轴肩.孔.拐你 W口等不连续部分致枝栈面尿默发生灾变,由F零件戒构件几何彤状的不违续而 -JlfeJltXM力大得毛的WffW力的現象称为’?瞰力集> 应力集中对銭芳《腹的影响兀.并H足各种影响W*中 忌上耍作出的W洽?它大大酵低了寧ft的披劳《度。 应力集中降低銭劳僅找的作用町以用载劳缺□集数耒杭征.

任静败荷低Wh-构件耳》应力《丈的严《卅?町以由-理论刈力集中系 ft- £表示,儿可被宣头为険口根誌的ft%应力与切面上的名义应力之比(或最 大fi 变号名义应变之比)即 <5 乂宾力?叩平坤麻R *宁电W?0mi ■“ C2b*2r) 5 A ?净 W 板 tf 2 ? F/2b d ?应力集中对破劳强度的影*9町以用?境劳》1」系ttKe 仪力t F 光淸试件的披劳强12 F ■缺口试件的疲劳强度 織把5SU 牛半均应力和长/fft <100 hftfjiQfte 为址本的披勞缺口系?? HJlQ 衣 ?股悄况N 缺H 韓救超大于1的. -"底劳蛊度"均指金对称《环卞人试样的疲劳强 (1)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w O £ Kj ■ ---- J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和预防措施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和预防措施 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外在因素包括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表面光洁度及使用条件等,内在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状态、纯净度和残余应力等。 这些因素的细微变化,均会造成材料疲劳性能的波动甚至大幅度变化。 01、应力集中的影响 常规所讲的疲劳强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试样测得的,实际机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缺口,如台阶、键槽、螺纹和油孔等。 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远大于零件所承受的名义应力,零件的疲劳破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 在理想的弹性条件下,由弹性理论求得的,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或疲劳应力集中系数)Kf: 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σ-1与缺口试样疲劳极限σ-1n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不仅受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且受材料的物理性质、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随着缺口尖锐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通常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q: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表示材料对疲劳缺口的敏感程度,由下式计算: q的数据范围是0~1,q值越小,表征材料对缺口越不敏感。 试验表明,q并非纯粹是材料常数,它仍然和缺口尺寸有关,只有当缺口半径大于一定值后,q值才基本与缺口无关,而且对于不同材料或处理状态,此半径值也不同。 02、尺寸因素的影响 由于材料本身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内部缺陷的存在,尺寸增加造成材料破坏概率的增加,从而降低材料的疲劳极限。 尺寸效应的存在,是把试验室小试样测得的疲劳数据运用于大尺寸实际零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可能把实际尺寸的零件上存在的应力集中、应力梯度等完全相似地在小试样上再现出来,从而造成试验室结果与某些具体零件疲劳破坏之间的互相脱节。 03、表面加工状态的影响 机加工的表面总存在着高低不平的加工痕迹,这些痕迹就相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商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商榷 作者:于永中, 赵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刊名: 中国卫生工程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4,3(1)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蔡启明.CAI Qiming以心率为指标的动态生理分析软件的设计[期刊论文]-人类工效学2000,6(2) 2.李岳.吴扬帆高原地区养路工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4) 3.李力.冀荷香棉纺机械厂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分级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2001,17(12) 4.王万梁单项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研究[学位论文]2007 5.刘玮.申艳青某玻壳厂体力劳动强度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2003,19(1) 6.王建平.林潮.蔡祥平.张虹.王伟某小煤矿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3,16(5) 7.叶玉华.施红生.赵亚霖.李谊.齐凯一.叶新贵青藏铁路施工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研究[期刊论文]-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4,31(4) 8.王建平.蔡祥平.江熙水电站生产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期刊论文]-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5) 9.周玮.叶玉华.施红生.邱永祥.赵亚林.杨玉森青藏铁路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研究[期刊论文]-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8,35(6) 10.黄琼.林燧.罗世昌.龚兆康福州罐头厂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及其卫生学评价[期刊论文]-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 引证文献(1条) 1.徐芬.汪一波.王莉.黄亚君临安市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2)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d16968240.html,/Periodical_zgwsgcx200401006.aspx

影响弹簧疲劳强度的六个因素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doczj.com/doc/5d16968240.html,)影响弹簧疲劳强度的六个因素 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1、屈服强度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疲劳极限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材料的屈 服强度越高,疲劳强度也越高,因此,为了提高弹簧的疲劳强度应设法提高弹簧材料的屈服强度,或采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值高的材料。对同一材料来说,细晶粒组织比粗细晶粒组织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 2、表面状态最大应力多发生在弹簧材料的表层,所以弹簧的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 的影响很大。弹簧材料在轧制、拉拔和卷制过程中造成的裂纹、疵点和伤痕等缺陷往往是造成弹簧疲劳断裂的原因。 材料表面粗糙度愈小,应力集中愈小,疲劳强度也愈高。材料表面粗糙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疲劳极限下降。在同一粗糙度的情况下,不同的钢种及不同的卷制方法其疲劳极限降低程度也不同,如冷卷弹簧降低程度就比热卷弹簧小。因为钢制热卷弹簧及其热处理加热时,由于氧化使弹簧材料表面变粗糙和产生脱碳现象,这样就降低了弹簧的疲劳强度。 对材料表面进行磨削、强压、抛丸和滚压等。都可以提高弹簧的疲劳强度。 3、尺寸效应材料的尺寸愈大,由于各种冷加工和热加工工艺所造成的缺陷可能性 愈高,产生表面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疲劳性能下降。因此在计算弹簧的疲劳强度时要考虑尺寸效应的影响。

4、冶金缺陷冶金缺陷是指材料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气泡、元素的偏析,等等。存在于表面的夹杂物是应力集中源,会导致夹杂物与基体界面之间过早地产生疲劳裂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注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钢材的质量。 5、腐蚀介质弹簧在腐蚀介质中工作时,由于表面产生点蚀或表面晶界被腐蚀而成为疲劳源,在变应力作用下就会逐步扩展而导致断裂。例如在淡水中工作的弹簧钢,疲劳极限仅为空气中的10%~25%。腐蚀对弹簧疲劳强度的影响,不仅与弹簧受变载荷的作用次数有关,而且与工作寿命有关。所以设计计算受腐蚀影响的弹簧时,应将工作寿命考虑进去。 在腐蚀条件下工作的弹簧,为了保证其疲劳强度,可采用抗腐蚀性能高的材料,如不锈钢、非铁金属,或者表面加保护层,如镀层、氧化、喷塑、涂漆等。实践表明镀镉可以大大提高弹簧的疲劳极限。 6、温度碳钢的疲劳强度,从室温到120℃时下降,从120℃到350℃又上升,温度高于350℃以后又下降,在高温时没有疲劳极限。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弹簧,要考虑采用耐热钢。在低于室温的条件下,钢的疲劳极限有所增加。 本文摘自变宝网-废金属_废塑料_废纸_废品回收_再生资源B2B交易平台网站; 变宝网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5d16968240.html,/?qx 买卖废品废料,再生料就上变宝网,什么废料都有!

滚动轴承的疲劳可靠性

滚动轴承的疲劳可靠性 化工过程机械邓坤军612080706048 摘要: 以可靠性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了滚动轴承在不同可靠度要求时的设计计算方法,找出了轴承寿命与可靠度间的关系及基本额定动载荷与可靠度间的关系。对从事可靠性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引言: 滚动轴承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标准零件,在它的选用设计中,通常要进行抗疲劳点蚀的寿命计算。目前使用的计算方法规定,在等于基本额定动载荷C 的当量动载荷作用下,滚动轴承可以工作10 车,而其中90 %不发生疲劳点蚀失效,这就意味着其可靠度为0.9。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轴承组件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美国探险者1号宇宙飞船上仪器的滚动轴承要求可靠度为0.999999999。为了用样本中的基本额定动载荷C 进行不同可靠度的轴承选用设计。在工业生产中轴承作为经常使用的零件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轴承工特点作的,经常更换维护。一般的轴承主要起支撑转动轴的作用,有的轴承也在支撑转轴的同时也承受很高的载荷。正确地评价一个滚动轴承的有效、安全的工作寿命对安全生产,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使生产顺利高质量进行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的滚动轴承寿命计算方法[1],是先 计算出可靠性为90% 的额定寿命, 再对不同可靠度下的寿命用可靠性系数 a进 1 行修正, 其中 a的导出是以寿命服从二参数Weibull 分布为基础的。这种方法在 1 通常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多年来一直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但是, 早在1962年, T. Tallian 分析了2520 套轴承的寿命试验数据后指出对存活概率在0. 4~ 0. 93之间时[2], 寿命分布与二参数Weibull 分布吻合较好, 超出此范围, 则有较大偏离。此外,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轴承研究机构( 如瑞典的SKF工程研究中心)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中,观察到了超长寿命现象,亦即轴承在理想条件下进行耐久试验,其寿命远远高于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寿命。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滚动轴承均存在一个无限寿命,同时也存在着一个不为零的最小寿命。二参数Weibull 分布不能很好地体现上述两个特点, 这些都说明用二参数Weibull来描述滚动轴承寿命的局限性。这里以文献[3]的观点为基础,对在不同可靠度范围下的寿命分别采用二参数和三参数Weibull 分布的规律进行计算, 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际。 2 滚动轴承的寿命与可靠度间的关系 滚动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寿命的关系通常用,P—L 曲线(见图1)表示,P 是载

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

1目的 规范公司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为公司重体力岗位工作量化提供评估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物流模块所有人员。 3术语和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者通过劳动消耗的体能强度,在本文中是通过国内通用标准算式将其量化的,体力劳动强度越高表明付出的精力越多、能量消耗越大。 4 工作内容、职责 4.2.1 工业工程 负责对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4.2.2 总务人事室 通过工业工程室提供的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划分重体力岗位,并实现绩效奖金的评定; 4.2.3生产一线各岗位 作为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直接相关对象; 5 重体力作业规定 5.1体力劳动强度划分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5.2平均劳动时间率:T 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值。 平均劳动时间率计算公式如下: T= 5.3能量代谢率计算: M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能量代谢率(M)=相对代谢率(RMR)×基本代谢率(B)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 5.3.1基础代谢率:B 生理学规定,将人在清醒、空腹(进食后10h以上)、20℃室温条件下安静卧床时的能量消耗量,称为基础代谢量。将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耗能量记为代谢率,单位是kJ/(m2·min) 。基础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B。基础代谢率随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不同而各异。以下是各年龄段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统计表:

高速铁路动车乘务实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项目一动车组列车车设备设施 任务1 CRH1 型动车组设备设施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CRH1 型动车组基础设备 2.熟练使用CRH1 型动车组服务设备 知识目标 1.认知CRH1 型动车组车门 2.认知CRH1 型动车组车窗 3.认知CRH1 型动车组座椅 4.认知CRH1 型动车组乘务室 5.认知CRH1 型动车组照明 6.认知CRH1 型动车组卫生系统 7.认知CRH1 型动车组乘客信息系统和影音系统 任务2 CRH2 型动车组设备设施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CRH2型动车组基础设备 2.熟练使用CRH2型动车组服务设备 3..熟练使用CRH2型长编组卧车动车组车设备设施 知识目标 1.认知CRH2型动车组车门 2.认知CRH2型动车组车窗 3.认知CRH2型动车组座椅 4.认知CRH2型动车组卫生间、盥洗室、多功能室 5.认知CRH2型动车组备品室、大件行存放处、垃圾箱 6.认知CRH2型动车组旅客信息系统 7.认知CRH2型长编组卧车动车组车主要设备及其布置情况任务3 CRH3 型动车组设备设施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CRH3型动车组基础设备 2.熟练使用CRH3型动车组服务设备 知识目标 1.认知CRH3型动车组车门 2.认知CRH3型动车组车窗 3.认知CRH3型动车组座椅 4.认知CRH3型动车组卫生间、电茶炉、乘务员室 5.认知CRH3型动车组PIS广播通信装置 6.认知CRH3型动车组残疾人服务设施、婴儿护理台 任务4 CRH380 型动车组设备设施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CRH380A型动车组基础设备 2.熟练使用CRH380A型动车组服务设备 3.熟练使用CRH380B型动车组基础设备 4.熟练使用CRH380型动车组服务设备 知识目标

疲劳可靠性

机械 机械构件的疲劳强度或疲劳寿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材料本质(如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纤维方向、内部缺陷分布)、工作条件(如载荷特性、加载频率、服役温度、环境介质)、零件状态(如应力集中、尺寸效应、表面加工)等[1]。其中,最为复杂的是应力集中、表面加工和尺寸效应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于应力集中、表面质量和尺寸因素各自对试样疲劳寿命或疲劳强度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1飊5]。对于在疲劳设计中如何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见文献[4],文献[5]则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各因素的分散性。目前考虑各因素对机械零件疲劳强度或疲劳寿命的影响,疲劳断裂的前提是结构应力分析,因此有限元求应力是第一步!目前疲劳断裂国内分成力学帮,航空帮,机械帮,和土木帮。力学帮主要在求三维断裂,以西交大的匡振邦,清华的杨卫为主。但他们的研究的大多是静态加载,没考虑循环加载,无法进行结构的寿命估算。航空帮又分疲劳帮和断裂帮。航空疲劳帮以北航的高镇同为主,主要是疲劳可靠性和雨流法。如果不考虑可靠性,很简单了,考虑了可靠性,由于以前的老家伙没几个懂概率统计,所以全被老高头蒙得一愣一愣的(笑)。其实西工大的吴富民教授水平很高,他的疲劳书比老高头的好。航空断裂帮以前是西工大的黄玉珊(黄神童),后来是北航的张行。主要是求飞机结构的应力强度因子。后来又搞了损伤容限与耐久性设计。这个很蒙人,没一两年时间你学不会。因为首先要学懂断裂力学,然后实际搞的是裂纹扩展。黄神童当年自

做聪明,70年在国内第一个搞断裂力学,(当时清华的黄克智还在算什么波纹板应力分析呢,可现在成了断裂帮总舵主)。黄玉珊认为疲劳比断裂简单多了,所以向航空部建议北航成立疲劳小组,西工大成立断裂小组。可惜黄是江浙人,喜欢单干,后又得了病早逝。加上我国的飞机一直以修修补补为主,使得航空疲劳帮一直有科研课题,有课题就自然会得奖,奖多了就会当院士。与黄玉珊同时搞断裂的是西南交大的孙训方先生。孙老先生水平很高,学生出国的很多。他经常出国开会发现什么是热门就让学生做,因此他的学生做好论文毕业之后出国机会很大。孙老先生绝对是院士水平。可惜老先生性子直不会讨好部里头,每次报院士铁道部提不成名。后来能提名了,已当成院士的又建议新院士要选年青的。所以中国院士一半是狗屎。只要有水平,一百岁时被人承认学术成就,就应当选为院士!机械帮首推东北工学院的徐灏老先生。徐老先生在疲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惜他的学生生源不好,他有许多新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就是做不出来,他的有的学生是老外做什么只会照着做一遍。使得徐老先生未当成院士。按老先生的水平和著作早应是院士了。土木帮好像大连工学院的赵国蕃院士做了不少东东。但在理论上基本是照国外的在做。大工的课题很多,攀登B什么的。另外赵院士做的很扎实,有很多实验而且他还考虑了可靠性。因此各位如果想学疲劳断裂,不妨查一下以下各位学术大师的论文。实用的还是航空帮做的东西。 msc系列就是老美nasa资助搞起来的,我感觉其界面和功能就是用起来舒服。因此,疲劳并不难,只是很烦,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