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 时、分、秒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在认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首先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其次是认识计量工具;再次,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科书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为学习24时记时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三种指针的联动性,准确读出时间,相对来说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运用实际模型,让学生能在操作中感受,并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在计算时间时,初次接触时刻和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表达上还有困难,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

1.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如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时间的长短,多次估计、调整,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

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而且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科书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可以选择现场口算、朗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可以在课上布置、猜想,让学生课后去验证。又如可以让学生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钟约行进200米”等例子,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及上面“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间单位“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钟表、学生准备带秒针的实物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课件依次呈现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每个数之间经历多长时间?

【学情预设】1秒。◎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比分还要小的单位——秒。这些图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师:接着看其他几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些时间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学笔记观察与操作这一环节很重要,更能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组织游戏时,既要保证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经验,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时间。

学生描述生活情境并发现这些活动用的时间很短。

2.揭示课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和分,要计量更短的时间,就需要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秒”吧。(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识

(一)谈话了解学生对“秒”的认识。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对“秒”的认识。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钟面上秒针的位置、与分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叙述。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二)认识秒针。

1.认识秒针。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哪一根针是秒针呢?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走向。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呢?

学生观察实物钟表,发现秒针行走特点。

学生汇报: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

3.体验秒(1秒、10秒、30秒)。

(1)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1秒有多长呢?仔细感受(课件播放钟声),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秒钟声响之间的间隙长短。

(2)师:想一想,1秒你可以做什么?

请两名学生说一说,当场试验。

师小结:1秒的时间很短,但是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积累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跟着秒针的节奏点点头,轻轻地数一数1、2、3、4。

(3)10秒小闹钟游戏。

课件出示规则。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组织游戏,集体感知10秒。

组织学生试验。教师组织学生初步交流,谈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不懂游戏规则,或者转身时动静过大,影响教室秩序。

预设2:转身后,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其他的学生感知时间。

师:看来,玩这个游戏还有一点小技巧。希望大家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观察与操作这一环节很重要,更能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

【教学提示】

组织游戏时,既要保证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经验,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时间。

转身要快,但是也要安静,既能表现自己的预测,也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二是转完身后要等待其他同学完成后,再来交流想法。下面,我们开始第二轮吧。你们转身后看到屏幕上的时间又会是几秒呢?

教师组织第二轮游戏。学生完成后交流感知10秒的经验。

【学情预设】学生会采用眨10下眼,踮10下脚,在心里默念嘀嗒10次,有节奏地数10个数等方法计时。

进行第三轮游戏,未能准确估计的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师小结:对1秒有了准确的估量,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感知10秒了。

(4)体验30秒。

规则同上。组织学生开始第一轮游戏。完成后交流想法。

师:你是怎么准确预估的?

【学情预设】像感知10秒一样,不过现在应该是30个1秒。

师:请刚才转早了的同学试着再体验一下,下面我们继续吧!

再组织两轮游戏。

(5)对比两次活动,谈谈感受。

师:通过两次感知时间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10秒好短,30秒好长啊!

预设2:只要安排好了,30秒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师:是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不在意的话,时间的流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合理安排时间是成长必备的技能。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分”,感觉1分也很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秒”与“分”之间的关系吧!

【设计意图】从估计10秒的游戏开始,让学生利用自己对1秒的初步感知进行估计,在验证中准确把握1秒的时长,调整自己估计1秒时长的方法。再借助感知10秒的经验,感知30秒,再次锻炼学生对1秒的认识。前后两个活动形成对比,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本以为“秒”是很短的单位,但对比后发现,30秒感觉也很长。让学生明确,只要安排好,30秒也能完成很多事,合理安排时间很有必要。

4.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秒针走1圈,分针同步转动。

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师: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师: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分=60秒。

师: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1时=60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

5.体验1分钟。

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2题。

师:1分钟能做什么?请首先跟同桌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一起计时试一试,看1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1)学生同桌交流,做准备工作。

(2)计时体验,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准备记录结果。

师:下面老师说开始时,大家就可以立刻开动了。记得记录结果,看看你1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

课件显示1分钟计时。

(3)交流体验:1分钟你做了什么。

【学情预设】1分钟能做10道口算;1分钟能写20个字;能读一首学过的古诗……注意提醒学生对做的事情要量化,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1分钟有多长。

(三)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

师: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教师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教学提示】

在体验时间的多个活动中,建立时间与做某件事大约需要时间的联系很有必要,但是课堂上要注意操作的可行性。

【教学提示】

相关知识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对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师: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

【设计意图】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四)感受1秒的价值。

1.比较1秒和1分,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设】1分做很多事,1秒比1分短,能做的事情很少。2.课件播放现代化社会中1秒的价值。

如:1座发电站1秒约发电2700度,人造卫星1秒约飞行7900米,现代化车间1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计算机1秒可进行几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知道每分每秒都能创造很多价值。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观察、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和1分的时间概念,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读古诗用时较短,根据平时读诗的经验可以得到读一遍这首诗用时少于1分钟。做一遍广播体操用时较长,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学校课间操时间是15分钟,所以做一遍广播体操时间多于1分钟。不明白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去试一试,加深印象。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判断依据。

3.实践活动。

(1)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1题。

15秒:深呼吸()次扔了()次纸飞机由1写到()

师:在进行以上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来做好准备工作吧!请各个小组安排一个操作员,其他同学做记录。准备好纸和笔。

师:下面我们按教室座位的分组,分别完成以上任务吧!请领到纸飞机任务的同学上台领取纸飞机。活动时,记得保持安静,这样才能保障活动的准确性。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课件展示15秒倒计时工具,学生随着教师口令开始分组操作。小组展示交流,了解在15秒内完成这些活动的次数。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3题。

①猜一猜:两个活动各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②验一验:布置安排小组活动,两个活动分组同时进行。

③各小组做好准备工作。

④课件显示计时器,各组按照分配任务完成活动,并记录数据。

⑤全班交流,获取符合实际的准确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为学生体会时间树立标准。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提示】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注意维持课堂的秩序。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1秒1大格→5秒

1分=60秒

记录工具:电子表、秒表、时钟

1秒:眨1下眼、钟表嘀嗒一声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需要不同阶段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进行重组和反思。多次观察钟面,发现秒针和分针运动的变化,不仅是体验1分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中得出1分=60秒,并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到1分要比1秒长得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本节课的操作活动与观察较多,注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做到有事可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1第一、二题。

一、填一填。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针,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它从“12”

起走1圈又回到“12”,正好走了()小格,也就是()秒。此时分针正

好走1小格,也就是()分。所以1分=()秒。

2.右面钟面上指着“3”的是()针,钟面上的时间是()时()

分()秒。

3.秒针从“6”走到“10”,走了()秒;分针从“3”走到“6”,走了()

分。

二、先亲自做一做,再填一填。

参考答案

一、1.秒1秒60 60 1 60

2.分8 15 30

3.20 15

二、15 15 少多(部分答案不唯一)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解答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和熊二相互争辩自己的用时比较少,它俩谁也不服谁。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判断它们俩究竟谁用时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识

(一)单位换算。

1.探究时分的换算。

(1)师: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时少?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熊大用时少,因为熊二用了120分钟这么多。

预设2:熊二用时少,因为熊大用的时间是以小时作单位的呢!

预设3:无法直接比较,单位不相同。

预设4:用时一样长。可以换算成一样的单位再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用时一样长?2小时等于120分钟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师:看来熊大和熊二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明白了吗?和你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2)师:5时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时是60分,5时是5个60分,也就是300分。

2.探究分秒的换算。

师:180秒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要看180里有几个60,就等于几分钟。用减法解决,180-60-60-60=0,所以180里有3个60,180秒=3分。

3.练一练。

60秒=()分3分=()秒1分40秒=()秒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多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关注学生是否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否结合已有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经验。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分化成秒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把秒化成分时,有多少个60,就是几分。

【设计意图】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地复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时间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2.阅读与理解。

(1)师: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明是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每天早上他都准时

到学校上课,从不迟到。你知道小明上学的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问题。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2)全班交流,完善解答。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预设2: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预设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4.回顾与反思。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教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写上答语。

5.对比分析,归纳方法。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通过数

格子、计算等多种

方法解决问题,只

要思路清晰、有理

有据,教师均应予

以肯定。

【教学提示】

本次解决问

题涉及时间和时

刻。教师在上课过

程中不需准确定

义,但是还是要有

意识地把它们区

分开来。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情预设】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计算法更简洁一些。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可以依次呈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课件展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求经过时间的?

【学情预设】预设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本题在学习了求经过时间的基础上有些变化。重在让学生理解并说明“晚点”在本题中意味着什么。

预设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的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是多余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表达清楚需要哪些信息。表达的过程混乱或不完整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整理。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用开门时间减去现在的时间。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学情预设】9时-8时40分,9时直接减8时40分不好减,可以把9时看成8时60分,这时就可以直接计算了。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师:计算经过时间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注意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当“分”不够减时,可以从“时”退,要注意等量关系,1时=60分。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师:“晚点”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要比9时15分还要晚。

师: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结合例题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终点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2时=120分想:1时=60分,2时是2个60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终点时间

①7时45分-7时15分=30分9时15分+25分=9时40分

②②9时-8时40分

=8时60分-8时40分◎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本题在学习了求经过时间的基础上有些变化。重在让学生理解并说明“晚点”在本题中意味着什么。

=20分

?教学反思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当十。本节课学生了解到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不够减的时候可以向高一级的单位去借。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与数的计算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分析也很重要,求经过时间是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所以课上多让学生说一说很有必要。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3第二、三、四题。

二、填空。

三、1.奶奶晚上6:40到广场跳广场舞,比昨天提前了15分钟。奶奶昨天是什么时候到广场跳广场舞的?

2.爷爷计划晚上8:35看社区文艺演出,结果比计划推迟了20分钟到达演出现场。爷爷是什么时候到达演出现场的?

四、某电视台星期天上午少儿频道节目单如下图。

1.《芝麻开门》节目要播放多长时间?

2.《少儿故事》节目共播放45分钟,请在表中填

出《少儿故事》结束的时间。

3.才才9:10学完钢琴,从钢琴老师家要走25分钟到家,《动物世界》节目的内容他能都看到吗?

参考答案

二、25

三、1.晚上6:55

2.晚上8:55

四、1.45分钟

2.11:45

3.才才9:35到家,《动物世界》节目9:30开始,所以《动物世界》节目的内容他不能都看

到。

练习课(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练习一”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

2.通过练习,会计算经过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知识?

(师生一起梳理)课件展示本单元主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本单元知识点有全面的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在这节课上

能够合理运用时、分、秒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判断方法。

教师注意巡视观察,挑选其中的易错题进行详细地讲解。

2.完成教科书P7“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打开”“一首”。

师:大家还记得日常生活中自己做哪些事所花的时间呢?例如,吃早饭大约要用15分钟。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做某件事所花的时间,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在倾听中了解情况,

并判断正误。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穿衣、整理书包、看电视、上学等事情所花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大小练习,巩固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对比日常生活中的用时长短,提高

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能力提升,解决较复杂问题

【教学提示】

巩固时间单

位的换算。比较大

小时要注意方法,

有些不需要换算,

有些需要换算,要

结合具体题目具

体分析。

1.完成教科书P7“练习一”第8题。

学生自行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解决本题的思路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情预设】预设1:需要读出钟面时间,然后再来计算经过时间。

预设2:可以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确定钟面时间,然后数格子推出经过时间。集体交流,展示思路。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0题。

师:仔细读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秒表上的时间以及三位同学跑步速度的快慢之分。师:跑得快说明花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呢?

【学情预设】短。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排序和连线。集体汇报,交流推理步骤。

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1题。

(1)师:说一说你是根据哪条信息解决第(1)个问题的。

【学情预设】第4行显示的就是第一节课的时间。

师:要计算第一节课用了多久,怎样计算?

【学情预设】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用的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集体交流算法。注意当分不够减时,要进行单位换算后再减。

(2)口答第(2)题,说一说是从哪条信息发现的。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哪条信息解决问题的?怎样解决?

【学情预设】根据到校时间可以推测出出发时间。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出发时间要赶在到校时间之前,所以到校时间-经过时间=出发时间。

师:计算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指名学生交流。

(4)师:你发现了时间表中的安排有什么规律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学校生活经验,对时间表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时间表,不难发现每节课的上课时间都是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是10分钟。

师: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计算出第四节课的时间。

学生根据分析计算第四节课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把表格填写完整。集体推理步骤以及算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情境,无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建立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薄弱点,适时点拨,达到“扶”的目的。虽然降低了难度,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有所欠缺,但是却能做到面向全体。本节课有放有收,练习有难有易,学生能在锻炼中巩固时、分、秒的相关知识。但解决问题的处理不算到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后期要更加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情合理预设的同时,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4第二、三题。

二、在里填上“>”“<”或“=”。【教学提示】

第(3)题注意引导学生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第(4)题要让学生明白需要先发现课间休息和上课时间的规律,再推算出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三、水厂工人要对水管进行检修,下面是文华区停水公告。

1.阳光小区共停水多长时间?

2.爷爷上午10:30到家,发现已经停水了,爷爷住在哪个小区?爷爷还要等多长时间这个小区才能有水?

3.才才家在幸福小区,他妈妈想在停水前做好午饭,她最迟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午饭?

参考答案

二、<<<>>=

三、1.40分钟

2.爷爷住在富华小区,爷爷还要等20分钟这个小区才能有水。

3.11:20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了铺垫作用;三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本单元借助“世博会”的情境,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加深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法和算理。教科书通过情境图和对话框的形式,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的意识,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

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已有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基础,能明白其中的算理,并能合理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时进位和退位等思想及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但少数学生在进位、退位中容易出错,需要加强辅导。

1.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和经验以及迁移类推、转化等方式,经历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算法和算理。

2.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之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3.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口算不作要求。但是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不仅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训练。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能力。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0例1,完成教科书P12~13“练习二”第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二”第5题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识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关于世博会,你都知道些什么?(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信息)

学生自由表达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分享所得。

资料补充: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本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课件出示教科书P9主题图。

师:秋天到了,很多学校都有出行的活动。大家看,上海的一所学校的学生准备去参观世博会◎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交流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呢!

2.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你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能够找到图中所显示班级数、每班的人数以及大巴的数量。

预设2: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会说这个学校一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对于这种情

况,教师可继续追问“你确定吗?”。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并要求口头列出算式。

【学情预设】给各个年级或全体学生买票的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注意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问题分类板书。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介绍世博会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兴趣。生生交流,让学生之间

的氛围更加融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再让学生根据信

息去提问并及时列式,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蕴含着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一)教学教科书P10例1(1)。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师: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口答算式:35+34。

2.探究算法。

师:35加34该怎么口算呢?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35+30=65,再算65+4=69。

预设2:将35分成30和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预设3:把35分成30+5,34分成30+4,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预设4:学生没有思路,提出用竖式算是不是更好。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加一位数是怎么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是怎么口算的”。

给学生提供思路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师:你发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学情预设】都是把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进行口算。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提出数学问

题时要对有价值

的问题适时地进

行表扬,形成正确

的导向。

【教学提示】

注意分与合

的表示方法。口述

计算过程要连贯。

同时不能忘记准

确率,要想提高口

算的准确率,20

以内的口算要熟

练。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利用已有知

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口算进位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教科书P10例1(2)。

1.选定问题,列出算式。

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口答算式:39+44。

2.探究算法。

师:39+44该怎么口算呢?先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先将39分成30+9,然后算30+44=74,最后算74+9=83。

预设2:将39分成30+9,44分成40+4,先算30+40=70,4+9=13,最后算70+13=83。

预设3:39

接近40,从44借1个给39,就变成了口算40+43=83。

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凑整十数”的方法,非常好!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一起动脑筋,解决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你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口算方法了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路。

对比发现,优化方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算式35+34,39+44的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设】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点:一个需要进位,一个不需要进位。

师小结:注意在个位满十的时候一定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的口算策略。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

因势利导,利用“凑整十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在口算中,根据口算题目中各个加数的特征合

理地进行分解和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

结合教科书P9的主题图,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汇报时要求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2题。

课件依次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口算思路。

3.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4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口算答题,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口述口算的

计算过程,要求

准、快、连贯。

【教学提示】

从具体计算,

上升到方法总结。

通过实例对比,发

现共同的地方。

4.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

出示教科书P13“练习二”第5题的教具,让学生快速抢答,并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做加法部

分)

5.师生交流:说一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你是怎样做到快速口算的。

【设计意图】口算重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算理。本环节设置了多种练习方

式,让学生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优化的过程,

会在实践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小结,并对计算方法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以前20以内的口算与笔算两位数加法的基础,对于算理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在

算法的多样化上,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总结归类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学生体会口算与笔算的

不同,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口算。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后,开始选择三步计算和从个位算起的学

生比较多,但在反复练习后,学生逐渐发现两步计算适应两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好。多数学生在完

成练习时,会模仿教科书的思路图来答题,但是在填空时却不会填,不明白填空的目的所在。所以

在口算思路表达上,要让学生习惯规范表达,思路清晰、连贯,表达不能混乱。

?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P5第二题。

二、在里填上“>”“<”或“=”。

参考答案

二、<<>>>=

【教学提示】

说一说需要

注意的地方,分享

个人口算小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