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 使用说明

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 使用说明

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 使用说明
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 使用说明

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使用说明

货号:G2371

规格:2×10ml/2×20ml

保存:RT避光,6个月有效。

产品内容:

名称2×10ml2×20ml Storage 试剂(A):WG-KI固定液10ml20ml RT避光

试剂(B):氧化WG-KI染色液B1:WG染色液 1.9ml 3.8ml RT避光B2:KI染色液0.75ml 1.5ml RT避光B3:WG-KI buffer7.5ml15ml RT

临用前,按B1:B2:B3=5:2:20比例混合,即氧化WG-KI染色液,即配即用。

产品说明: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X或MPO)是由微生物或植物所产生的一类能催化很多反应的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氧化还原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中,以铁卟啉为辅基,可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过氧化物酶染色液(氧化WG-KI法)是经改良后的Pereira POX染色法,该染液可用于血液、骨髓或细胞涂片过氧化物酶染色,POX活性部位呈棕红色至蓝黑色颗粒,定位于细胞质中。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血液、骨髓涂片干燥后,滴加WG-KI固定液布满血膜,固定30s。

2、稍水洗,晾干或滤纸吸干。

3、滴加配制好的POX孵育液,室温(20~25℃)避光孵育15min,水洗2min。

4、滴加氧化WG-KI染色液,染色min。

5、弃染色液,滤纸吸干。

6、镜检。

染色结果:

阳性反应棕红色至蓝黑色颗粒

阴性反应胞质呈蓝色

细胞核淡蓝色或淡紫红色

粒细胞系除早期原粒细胞阴性外,分化好的原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随细胞成熟而阳性反应增强,衰老中性粒细胞反应程度减弱单核细胞系弱阳性,淋巴细胞系为阴性。浆细胞及巨核细胞均为阴性。嗜酸性粒细胞和Auer小体呈强阳性反应。

阳性反应强度的判断:

阴性无颗粒

弱阳性颗粒小,分布稀疏

阳性颗粒略粗,分布密集

强阳性颗粒粗大,呈蓝黑色,充满胞浆

临床意义: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晚期的原粒细胞呈阳性,颗粒较少且大。

2、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颗粒小且稀疏。

3、单核急性白血病呈阴性或弱阳性。

4、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呈强阳性,某些早幼粒细胞呈阳性,恶性组织细胞呈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

注意事项:

1、血液或骨髓涂片应新鲜,薄厚适宜,及时固定,否则会影响酶的活性。

2、POX孵育液易失效或降低阳性强度,即配即用,不宜久置。

3、细胞较多或阳性反应较弱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但一般不宜超过3min。AML-M3细胞染色时,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

4、每次染色时,应采取健康人末梢血或骨髓涂片作为阴性对照。

5、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小结

第七章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细胞的生存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细胞结构的化学元件和能量。生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根据对氧的需要情况分为两种类型:厌氧、好氧。在真核生物中,需氧的能量转化过程与线粒体有关,并且伴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在原核生物中,能量转化与细胞质膜相关。 线粒体外膜是线粒体最外的一层全封闭的单位膜结构,是线粒体的界膜,厚6~7nm, 平整光滑。外膜含有孔蛋白, 所以外膜的通透性非常高,使得膜间隙中的环境几乎与胞质溶胶相似。外膜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外膜上含有单胺氧化酶,该酶是外膜的标志酶,这种酶能够终止胺神经递质,如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作用。外膜的主要作用是形成膜间隙,帮助建立电化学梯度,同时能进行一些生化反应,协助线粒体内膜和基质完成能量转换功能。 内膜是位于外膜的内侧包裹线粒体基质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5~6nm。内膜的通透性较低,一般不允许离子和大多数带电的小分子通过。内膜的蛋白与脂的比例相当高,并且含有大量的心磷脂,约占磷脂含量的20%,心磷脂与离子的不可渗透性有关。线粒体内膜通常要向基质折褶形成嵴,嵴的形成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线粒体内膜的嵴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即ATP 合酶,又叫F0 F1 ATP酶复合体,是一个多组分的复合物。内膜的酶类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大类∶运输酶类∶内膜上有许多运输酶类进行各种代谢产物和中间产物的运输;合成酶类∶内膜是线粒体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电子传递和ATP合成的酶类∶这是线粒体内膜的主要成分,参与电子传递和ATP的合成。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内膜是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部位,含有电子传递链中进行氧化反应的蛋白和酶。在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线粒体将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变成ATP。 膜间隙是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间隙,宽6~8 nm,其中充满无定形的液体,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膜间隙中的化学成分很多,几乎接近胞质溶胶。腺苷酸激酶是膜间隙的标志酶,它的功能是催化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两分子ADP。膜间隙的功能是建立氢质子梯度。线粒体基质是内膜和嵴包围着的线粒体内部空间是线粒体基质。基质中的酶类最多,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酶都存在于基质之中。此外还含有DNA、tRNAs、rRNA、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和核糖体。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线粒体基质的功能是进行氧化反应,主要是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对许多亲水物质透性低,所以必须具备主动运输系统。线粒体还是钙库,具有储备钙离子的能力,但是钙离子的出入需要运输蛋白。内膜的运输系统主要是运输蛋白和促进运输作用的脂类,此外还有参与电子传递和氢质子传递的复合物。线粒体需要自主完成下列运输作用:①糖酵解产生的NADH必须进入电子传递链参与有氧氧化;②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如草酰辅酶A和乙酰辅酶A

过氧化物酶染色Washburn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过氧化物酶染色Washburn法 1.实验原理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pox能分解H2O2释放出新生氧,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物质,沉淀于酶活性的细胞质内。 2.标本采集 2.1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2.2标本种类:新鲜抽取的骨髓穿刺液 2.3标本采集要求 2.3.1高压消毒的穿刺针,一次性无菌手套和抽取骨髓液的无菌注射器。 2.3.2临床上首选穿刺部位为髂后上棘;翻身困难,需多部位穿刺患者可选择髂前上棘为穿刺部分。小于3岁的小儿还可选择胫骨头内侧为穿刺部位。 3.标本储存:室温避光处保存,若不能及时测定,可采用95%乙醇固定2分钟,可保存数天。 4.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的标准:溶血、稀释标本不能作测定。 6.试剂

6.1试剂名称:血细胞pox染色试剂 6.2试剂生产厂家: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6.3试剂组成 试剂1:poxⅠ液(紫红色)2℃-8℃避光保存,有效期六个月。 试剂2:poxⅡ液(无色)2℃-8℃避光保存,有效期六个月。 试剂3:95%乙醇,室温避光保存。 试剂4:瑞氏染液,室温避光保存。 7.操作步骤 7.1新鲜涂片滴加Ⅰ液数滴(覆盖血膜为宜),室温放置1分钟,勿冲洗即滴加Ⅱ液数滴,混合后室温放置5分钟,流水冲洗。 7.2滴加95%乙醇脱色,水洗后瑞氏染色,复染后镜检观察结果。 8.结果判断 8.1阳性—细胞内出现棕黄或蓝黑色颗粒沉淀物质,定位于胞质。 8.2阴性—细胞内无棕黄色或蓝黑色颗粒。 9.临床意义 9.1粒细胞系统呈集中状粗颗粒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系统呈弥散状颗粒弱阳性反应,部分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阴性反应。网状细胞及吞噬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阳性。 9.2淋巴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浆细胞系等均为阴性反应。 10.操作性能: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11.方法局限性 11.1标本应新鲜,且未受其他化学物的污染。若标本采集后不能及

PH1237 标准革兰氏染色液实验与操作方法

PH1237|标准革兰氏染色液 Standard Gramˊs Stain Catalog No:PH1237Size:?4×100mL|?4×250mL Store at RT 简介 革兰氏染色法是丹麦医生Christain Gram于1884年所发明,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亦是一种复染法。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用以分类鉴定。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两大类。 细菌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经结晶紫染色的细胞用碘液处理后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乙醇能使它脱色。在革兰阴性细胞染色中,乙醇或丙酮破坏了胞壁外膜、损伤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结晶紫和碘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当再用其他染色液复染时,显现红色。 红色染料虽然也能进入已染成紫色的G+细胞,但被紫色盖没,所以红色显示不出来。在革兰阳性细胞染色中,乙醇还能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隙变小,由于结晶紫和碘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细胞壁,不易脱色,所以保持着紫色。 Standard Gramˊs Stain采用最经典的革兰染色配方,临床标本直接涂片,背景干净,胞核胞质对比强烈,胞内吞噬体清晰易辨认,细菌染色特征典型。 组份 名称4×100ml4×250ml Storage 试剂(A):结晶紫染色液100ml250ml RT避光 试剂(B):Gram碘液100ml250ml RT避光 试剂(C):脱色液100ml250ml RT 试剂(D):沙黄染色液100ml250ml RT避光 自备材料 1、接种环或挑取细菌的其他工具 2、酒精灯 3、载玻片 4、光学显微镜 操作步骤 (仅供参考): 1、涂片:取待检细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或者或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无菌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2、干燥: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使之迅速干燥。 3、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酒精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5次,每次1s,温度不宜过高,防止菌体蛋白变性,放置待凉后染色。也可以用甲醇或乙醇固定。 4、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清水冲洗去染色液。 5、媒染:滴加Gram碘液,并覆盖载玻片,室温放置1~2min,水洗。 6、脱色:滴加脱色液,摇动10~30s,直至流下的脱色液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立即用水冲去脱色液,终止反应。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简介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简介 peroxidase 氧化还原酶的一种。 过氧化物酶是由微生物或植物所产生的一类氧化还原酶,它们能催化很多反应. 过氧化物酶是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中,以铁卟啉为辅基,可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的囊泡, 直径约为0.5~1.0μm, 通常比线粒体小。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各类细胞中,在肝细胞和肾细胞中数量特别多。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是过氧化氢酶,它的作用主要是将过氧化氢水解。过氧化氢(H2O2)是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生的细胞毒性物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都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中,从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植物体中含有大量过氧化物酶,是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这是因为过氧化物酶能使组织中所含的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木质素,增加木质化程度,而且发现早衰减产的水稻根系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所以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此外,过氧化物同工酶在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受到重视. 催化从底物移去电子,并转给过氧化氢反应。 即:供体+H2O2→氧化的供体+2H2O,是一种血红素蛋白(hemoprotein)。 如过氧化氢酶便是过氧化物酶的一种。过氧化氢酶可与葡萄糖氧化酶配合使用,脱除蛋清中的葡萄糖,代替了传统的自然发酵的方法,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在医学上,也可作为工具酶,用于检验尿糖和血糖。 现代医学上认为机体衰老与氧化有关,例如染色体、酶等的氧化。所以,一些有还原性功能的物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抗衰老,如过氧化物酶体,维生素C、E也有抗衰老作用。

植物过氧化物酶检测试剂盒(愈创木酚比色法)

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检测试剂盒(愈创木酚比色法) 简介: 过氧化物酶(peroxisome ,POD)是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中,以铁卟啉为辅基,可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该酶属于细胞木质素合成途径中间的关键酶,研究该酶可以探讨多种生物细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沉积的代谢机理,为减少水果石细胞含量提高其品质提供依据。 Leagene 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检测试剂盒(愈创木酚比色法)检测原理是以愈创木酚(又称2-甲氧基酚)作为底物,在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下采用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产物生成量的方法,于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以吸光度变化所需酶量进行计算。该试剂盒主要用于植物组织的裂解液或匀浆液、血清等样品中内源性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尤其适用于检测水果中过氧化物酶活性。该试剂盒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自备材料: 1、 蒸馏水 2、 研钵或匀浆器 3、 离心管或试管 4、 低温离心机 5、 水浴锅或恒温箱 6、 比色杯 7、 分光光度计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准备样品: ①植物样品:取2g 植物组织或水果中层果肉加入4ml 预冷的POD Lysis buffer 研磨或匀 编号 名称 TE0425 50T Storage 试剂(A): POD Lysis buffer 250ml 4℃ 试剂(B): POD Assay buffer 100ml 4℃ 避光 试剂(C): POD 氧化剂 4ml RT 使用说明书 1份

浆离心,留取上清液,冻存,用于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②血浆、血清和尿液样品:血浆、血清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后可以直接用于本试剂盒的测定,冻存,用于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③细胞或组织样品:取恰当细胞或组织裂解液,如有必要用POD Lysis buffer进行适当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冻存,用于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④高活性样品:如果样品中含有较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可以使用POD Lysis buffer进行恰当的稀释。 2、配制POD Assay buffer工作液:取适量POD氧化剂和POD Assay buffer,POD氧 化剂:POD Assay buffer按一定比例混合,即为POD Assay buffer工作液,即配即用,不宜久置。 3、加样:按照下表设置对照管、测定管,注意:对照管、测定管中为同一待测样品,但对 照管中为提前加热煮沸的样品。溶液应按照顺序依次加入,并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如果样品中的POD活性过高,可以减少样品用量或适当稀释后再进行测定。样品的检测最好能设置平行管,求平均值。 加入物(ml) 对照管测定管 待测样品0.05 0.05 POD Lysis buffer 1.45 1.45 POD Assay buffer工作液 1 1 4、POD检测:立即以分光光度计,比色杯光径1.0cm,以对照管为对照,测定测定管的 吸光度(A测定0)。准确孵育后,立即加入POD终止液终止反应(备选方案),以分光光度计,比色杯光径1.0cm,以对照管为对照,测定测定管的吸光度(A测定1)。注意:加入POD终止液终止反应不是必须步骤,可准确孵育后直接以分光光度计,比色杯光径 1.0cm,以对照管为对照,测定测定管的吸光度(A测定1)。 计算: POD活性单位的定义:在该实验条件下,每1min吸光度变化0.01所需酶量为一个活性单位。 组织样本POD(U)={(A测定1-A测定0)×V T}/(W×V S×0.01×t) 式中:A测定1=孵育3min后测定管的吸光度值 A测定0=加入POD Assay buffer工作液后立即测定的测定管吸光度值 W=组织样本的重量(g) V T=提取酶液的总体积(ml) V S=测定时所用酶液体积(ml)

革兰氏染色液配制

革兰氏染色液 保质期:2-8度一年.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媒染剂碘液进入菌体后与结晶紫结合,革兰氏阳性菌对碘与结晶紫摄取量多且牢固,不易被酒精脱色。革兰氏阴性菌对碘与结晶紫摄取量少,不牢固,易被酒精脱色。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操作步骤: 1、标本处理: (1).有菌部位的标本,如痰液、粪便、各种拭子、创面等可直接涂片。(2).无菌部位的标本,如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尿液、关节液等,应取适量标本(最高可达5-7ml),经3000rpm 离心10min.,取沉渣涂片染色。 2、涂片制作: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一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制作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的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菌形态改变。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3、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可能会呈阴性反应。 (1).加上结晶紫后,染色1分钟,水洗。 (2).加上碘液后染色1分钟,水洗。 (3).加上95%酒精,摇动玻片,根据涂片厚度,脱色约30-60秒,水洗,吸去水分。

(4).加上蕃红后,染色1分钟,水洗。 (5).吸干或在空气中凉干后,油镜镜检。 4.结果观察: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红色为革兰氏阴性。 注意事项: 1.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2.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3.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再出现紫色为止。 4.碘液变透明,则不能使用。 5.水洗时动作要轻柔,沿载玻片对角线方向用洗瓶冲洗,以免把菌体冲掉。 革兰氏染色液如果用量少,买现成的比较话算,如果用量大,自己配起来也溶液,就是试剂种类多了点。其配制方法如下: (1)结晶紫(crystal violet)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液(结晶紫2g溶于20mL95%乙醇中)20mL,1%草酸铵水溶液80mL 将两液混匀置24h后过滤即成。 (2)卢戈(Lugol)氏碘液:碘0.33g,碘化钾0.66g,蒸馏水100mL。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碘使之完全溶解,再加蒸馏水至100mL即成。配成后贮于棕色瓶内备用,如变为黄色即不能使用。 (3)95%乙醇:用于脱色,脱色后可选用以下(4)或(5)的其中一项复染即可。 (4)番红溶液:番红O(safranine,又称沙黄O)2.5g, 95%乙醇100mL,溶解后可贮存于密闭的棕色瓶中,用时取2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可。

常用染色液配方

实验室常用染色液配方 1、吕氏(Loeffler)美蓝染色液 A液:美蓝(Methylene blue) 0.3 克95%酒精毫升 B液:氢氧化钾(KOH) 0.01 克蒸馏水100 毫升分别配制A液和B液,然后混合即成。 2、齐氏(Ziehl)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A液: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 0.3 克95%酒精10.O 毫升 B液:石炭酸(苯酚) 5.0 克蒸馏水95 毫升 将碱性复红溶于95%酒精中,配成A液。将石炭酸溶于蒸馏水中,配成B液。将两者混合即成。 3、结晶紫染色液(Huclker改订)A液:结晶紫(Crystai violet) 2.5 克95%酒精25.0 毫升 B液:草酸铵(NH4)2C2O4H2O 1.0 克蒸馏水100 毫升 将结晶紫研细后,加入95%酒精,使之溶解,配成A液。将草酸铵溶于蒸馏水,配成B液。两液混合即成。 4、路戈氏(LugoI)碘液(革氏鉴别染色用)碘1.0克碘化钾2.0克蒸馏水300毫升 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再将碘溶于碘化钾溶液中,溶时可稍加热,最后加足蒸馏水量。 5、番红染色液(革氏鉴别染色用)番红O(Safranin O) 2.0克蒸馏水100毫升 6、孔雀绿染色液(芽孢染色用)孔雀绿(Malachite green) 5.0克蒸馏水100毫升先将孔雀绿研细,加少许95%酒精溶解,再加蒸馏水。 7、Dorner黑素液(英膜染色用)黑素(Nigrosin) 10.0克蒸馏水100毫升福尔马林(40%甲醛) 0.5毫升将黑素在蒸馏水中煮沸5分钟,加入福尔马林作为防腐剂,用玻璃棉过滤。 8、刚果红染色液刚果红(Congo red) 2.0克蒸馏水100毫升 9、稀释结晶紫染液(放线菌染色用)结晶紫染色液(同3) 5.0毫升蒸馏水95.0 10、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真菌制片,短期保存)石炭酸10.0克甘油20.0毫升乳酸(比重l.21) 10.0毫升棉蓝0.02克蒸馏水10.0毫升将碳酸加在蒸溜水中加热溶化,加入乳酸和甘油,最后加入棉蓝,溶解即成。 11动物组织石蜡切片染色方法 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二甲苯Ⅰ, Ⅱ各10 min,依次进入无水乙醇、950 mL/L, 900 mL/L, 800 mL/L及700 mL/L的酒精各5 min,蒸馏水洗;入苏木精染液10 min,盐酸酒精分色4 s,自来水洗10 min;依次入700 mL/L, 800 mL/L及900 mL/L酒精各5 min,入伊红染液染色 10 min;入950 mL/L及无水乙醇Ⅰ, Ⅱ各5 min, 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 一、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⒈碘-碘化钾(I2-KI)溶液能将淀粉染成蓝紫色,蛋白质染成黄色,也是植物组织化学测定的重要试剂。 配方: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碘1g 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待全溶解后再加碘,振荡溶解后稀释至300mL,保存在棕色玻璃瓶内。用时可将其稀释2-10倍,这样染色不致过深,效果更佳。 ⒉苏丹Ⅲ(sudanⅢ或Ⅳ)能使木栓化、角质化的细胞壁及脂肪、挥发油、树脂等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是著名的脂肪染色剂。 配方:(1)苏丹III或苏丹Ⅳ干粉0.1g ;95%酒精10ml ;过滤后再加入10ml甘油(2)先将0.1g苏丹III或IV溶解在50ml丙酮中,再加入70%酒精50ml。 (3)苏丹III 70%乙醇的饱和溶液。 ⒊1%醋酸洋红(aceto carmine)酸性染料,适用于压碎涂抹制片,能使染色体染成深红色,细胞质成浅红色。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第四节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1954年,Rhodin在研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时发现一种膜结合的颗粒,直径约为0.5~1.0μm。由于不知道这种颗粒的功能,将它称为微体(microbody)。微体有两种主要类型∶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glyoxysomes),后者只在植物中发现。 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大小多样。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01~0.15nm。常含有类核体(类晶体)结构,为尿酸氧化酶,有些含有边缘板,与形态有关(图3-2-7)。 图3-2-7动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含有丰富的酶类,目前已知的有40余种,主要是氧化酶(oxidase)、过氧化氢酶(catalase)和过氧化物酶。氧化酶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其共同特征是氧化底物的同时,将氧还原成过氧化氢:RH2 + O2→ R + H2O2。过氧化氢酶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它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还原成水: 2H2O2→ O2 + 2H2O。过氧化物酶类仅存在于血细胞等少数细胞。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1、使毒性物质失活 这种作用是过氧化氢酶利用过氧化氢氧化各种底物,如酚、甲酸、甲醛和乙醇等,氧化的结果使这些有毒性的物质变成无毒性的物质,同时也使H2O2进一步转变成无毒的H2O。这种解毒作用对于肝、肾特别重要,例如人们饮入的乙醇几乎有一半是以这种方式被氧化成乙醛的,从而解除了乙醇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对氧浓度的调节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与线粒体对氧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线粒体氧化所需的最佳氧浓度为2%左右,增加氧浓度,并不提高线粒体的氧化能力。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率是随氧张力增强而成正比地提高(图3-2-8)。因此,在低浓度氧的条件下,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比过氧化物酶体强,但在高浓度氧的情况下,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反应占主导地位,这种特性使过氧化物酶体具有使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性作用。

标准革兰氏染色液

标准革兰氏染色液 简介: 革兰氏染色法是丹麦医生Christain Gram 于1884年所发明,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亦是一种复染法。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用以分类鉴定。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菌(G +)和革兰阴性菌(G -)两大类。细菌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经结晶紫染色的细胞用碘液处理后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乙醇能使它脱色。在革兰阴性细胞染色中,乙醇或丙酮破坏了胞壁外膜、损伤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结晶紫和碘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当再用其他染色液复染时,显现红色。红色染料虽然也能进入已染成紫色的G+细胞,但被紫色盖没,所以红色显示不出来。在革兰阳性细胞染色中,乙醇还能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隙变小,由于结晶紫和碘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细胞壁,不易脱色,所以保持着紫色。 Leagene Standard Gram ˊs Stain 采用最经典的革兰染色配方, 临床标本直接涂片,背景干净,胞核胞质对比强烈,胞内吞噬体清晰易辨认,细菌染色特征典型。 组成: 自备材料: 1、 接种环或挑取细菌的其他工具 2、 酒精灯 3、 载玻片 4、 光学显微镜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涂片:取待检细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或者或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无菌水,取菌与 的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编号 名称 DM0015 4×10ml DM0015 4×100ml DM0015 4×250ml DM0015 4×500ml Storage 试剂(A): 结晶紫染色液 10ml 100ml 250ml 500ml RT 避光 试剂(B): Gram 碘液 10ml 100ml 250ml 500ml RT 避光 试剂(C): 脱色液 10ml 100ml 250ml 500ml RT 试剂(D): 沙黄染色液 10ml 100ml 250ml 500ml 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7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

微生物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3、掌握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染色结果和形态特征 二、器材和器皿: 1、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革兰氏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 3、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等 三、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很小,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四、实验步骤: 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 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在菌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7、媒染:滴加1滴碘液,染1min,水洗。 8、脱色:吸去残留水,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紫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约2min,水洗。至此,革兰氏染色结束。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1.吕氏(Loefflev)美蓝染色液 A液:2%美蓝(Methylene blue)95%酒精溶液 B液:10%KOH溶液 取A液30ml、B液0.1ml与100ml蒸馏水混合。 2.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A液:4%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95%酒精溶液 将碱性复红在研钵中研磨后,逐渐加入95%酒精,继续研磨使其溶解、 配成A液。 B液:5%石炭酸溶液 取A液10ml、B液90ml混合即可。一般可将此溶液稀释5-10倍使用。 但稀释液易变质失效,一次不宜多配。 3.革兰氏(gram)染色液 (1)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A液:1%结晶紫(Crystal violet)95%酒精溶液 B液:1%草酸铵(Ammonium oxalate)溶液 取A液20mlB液80ml,静置48/小时后使用。 (2)路哥氏(Lugol)碘液: 碘片1.0g、碘化钾2.0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另,待碘全部 溶解后,加够水即成。 (3)95%酒精溶液 (4)蕃红(沙黄)复染液: 2.5%蕃红(Safranlne O)95%酒精溶液。 取此液10ml与90ml蒸馏水混匀即成。 4.芽孢染色液 (1)5%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溶液。 (2)0.5%蕃红溶液。 (3)苯酚品红溶液 称取11g碱性品红溶于100ml无水酒精中。 再取上述溶液10ml与100ml 5%的苯酚溶液混合,过滤备用。 (4)黑色素(nigrosin)溶液 10%黑色素溶液,置沸水浴中30min后,滤纸过滤二次,补加水到100ml,

增强革兰氏染色液

增强革兰氏染色液 简介: 在革兰阴性细胞染色中,乙醇或丙酮破坏了胞壁外膜、损伤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结晶紫和碘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当再用其他染色液复染时,显现红色。红色染料虽然也能进入已染成紫色的G+细胞,但被紫色盖没,所以红色显示不出来。在革兰阳性细胞染色中,乙醇还能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隙变小,由于结晶紫和碘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细胞壁,不易脱色,所以保持着紫色。 Leagene Enhanced Gram ˊs stain 采用最经典的革兰染色配方进一步改进,使用复红复染液替代沙黄染色液,增强了染色效率,用于极难染色的细菌。临床标本直接涂片,背景干净,胞核胞质对比强烈,胞内吞噬体清晰易辨认,细菌染色特征典型。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涂片:取待检细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或者或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无菌水,取菌与 的水混合均匀,涂成一薄层。 2、 干燥: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使之迅速干燥。 3、 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酒精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5次,每 次1s ,温度不宜过高,防止菌体蛋白变性,放置待凉后染色。也可以用甲醇或乙醇固定。 4、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色,清水冲洗去染色液。 5、 媒染:滴加Gram 碘液,并覆盖载玻片,室温放置,水洗。 6、 脱色:滴加脱色液,摇动,直至流下的脱色液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立即用水冲去脱色液, 终止反应。 7、 复染:滴加复红复染液染色,水洗。 8、 干燥。镜检:置油镜观察。 编号 名称 DM0016 4×10ml DM0016 4×100ml DM0016 4×250ml Storage 试剂(A): 结晶紫染色液 10ml 100ml 250ml RT 避光 试剂(B): Gram 碘液 10ml 100ml 250ml RT 避光 试剂(C): 脱色液 10ml 100ml 250ml RT 试剂(D): 复红复染液 10ml 100ml 250ml 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髓过氧化物酶MPO的临床应用

髓过氧化物酶指数在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某些组织的巨噬细胞分泌的含血红素辅基的血红素蛋白酶,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超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150KDa。MPO基因位于人第17号染色体,其编码蛋白翻译修饰后形成2条轻链和2条重链,构成四聚体糖基化蛋白。在早期由北京协和洛克和美国克利夫兰医院共同研究发现出来,它具有早期预警和提前筛查心脑血管疾病一个标记物。另一方面血液中95%的MPO来源于多形核白细胞。尽早明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正确地评估个体近期发生ACS的危险性,对尽早干预治疗ACS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0是早期诊断ACS的重要指标,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联合应用更能增加ACS诊断的灵敏度[1]。尤其是当cTnI正常时,血浆MPO升高可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2]。但血浆MPO检测方法繁琐,目前无法自动化,临床应用受到限制。Unionluck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基于流式细胞分析原

理的仪器,现在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医院实验室,在计数全血细胞的同时可根据细胞内MPO染色的情况得出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指数(myeloperoxidase index,MPXI,用于评价炎症状况和白血病[3-4]。现将本院分析MPXI在57例ACS患者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股资料选择2011年5~8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57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为UAP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70.00±10.10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20例为NSTEMI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7.00±18.10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7例为STEMI组,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 (69.90±15.20岁。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63.3±3.0岁。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ACS的临床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制订的标准[5]。排除标准:(1近期罹患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炎症疾病;(2严重血液性疾病;(3骨髓移植术;(4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5应用炎症抑制药物如非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类固醇类药物等;(6创伤、肿瘤;(7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革兰氏染色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与革兰氏染色法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细菌制片方法 3.学习细菌染色原理和方法 4.巩固无菌操作技术 5.学习图像结果的规范表示 【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 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 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 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它 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 统两大部分组成。在显微 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 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 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而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常配 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图1. 显微镜的构造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

物的研究最为重要,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方法比较特殊,需要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1.1增加照明亮度 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x,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度却很大。而从显微镜的结构看,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为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镜油(通常用香柏油,其折射率为1.52)。 1.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和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最小可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光学显微镜的最小可分辨距离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 最小可分辨距离= λ2NA 式中:λ为光源光波长,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NA=n*sin? 式中:?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工作距

附录一 染色液的配制 免费

附录一染色液的配制 1、吕氏(Loefflev)美蓝染色液 A液:2%美蓝(Methylene blue)95%酒精溶液 B液:10%KOH溶液 取A液30ml、B液0.1ml与100ml蒸馏水混合。 2、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A液:4%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95%酒精溶液 B液:5%石炭酸溶液 将碱性复红在研钵中研磨后,逐渐加入95%酒精,继续研磨使其溶解、配成A液。 取A液10ml、B液90ml混合即可。一般可将此溶液稀释5-10倍使用。但稀释液易变质失效,一次不宜多配。 3、革兰氏(gram)染色液 (1)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A液:1%结晶紫(Crystal violet)95%酒精溶液 B液:1%草酸铵(Ammonium oxalate)溶液 取A液20mlB液80ml,静置48/小时后使用。 (2)路哥氏(Lugol)碘液: 碘片1.0g、碘化钾2.0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另,待碘全部溶解后,加够水即成。 (3)95%酒精溶液 (4)沙黄(蕃红)复染液: 2.5%沙黄(Safranlne O)95%酒精溶液。 取此液10ml与90ml蒸馏水混匀即成。 4、芽孢染色液 (1)5%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溶液。 (2)0.5%沙黄溶液。 5、荚膜染色液 将黑色素在蒸馏水中煮沸5min,配成5%溶液,然后加入福尔马林(40%甲醛)0.5%(V/V)作防腐剂。 (2)沙黄染色液 与革兰氏染色液中的沙黄复染液相同。

6、鞭毛染色液 A液:单宁酸5.0g、FeC131.5g、蒸馏水100ml,福尔马林(15%)2.0ml、NaOH(1%)1.0ml。 配好后应当日使用,次日即效果差,第三日则不能使用。 B液:2%AgNO3溶液 待AgNO3溶解后,取出10ml备用。向其余的90ml AgNO3中滴入浓NH4OH,使之成为很浓厚的悬浮液,再继续滴加NH4OH,直到新形成的沉淀又重新刚刚溶解为止。再将10ml德用的AgNOa溶液慢慢滴入。此时会出理薄雾,轻轻摇动后,薄雾状沉淀又消失,再滴入AgNO3溶液直到摇动后仍呈现轻微而稳定的薄雾状沉淀为止。如所呈雾不重,此染液可使用一周;如雾重,则银盐沉淀出,不宜使用。 7、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石炭酸2.0g、甘油40ml、乳酸(密度1.21)20ml、蒸馏水20ml、棉蓝(Cotton blue)0.05g 石炭酸在蒸馏水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乳酸和甘油,最后加入棉蓝,使其溶解即成。 8、富尔根氏(Feulgen)核染色液 (1)Schiff氏试剂:将1g碱性复红加于200ml煮沸的蒸馏水中,振荡5分钟,冷却至50℃左右过滤。加入1.0NHC120ml,摇匀。待冷至25℃时,加Na2S2O5(偏重亚硫酸钠)3g,摇匀后装在棕色瓶中,用黑纸包好,放于暗处过夜,此时试剂应为淡黄色(如为粉红色则不能用)。再用中性活性炭过滤,其滤液振荡1分钟后再过滤,滤液置于冷暗处备用。注意:过滤需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所用的一切器皿都需十分洁净、干燥,以消除还原性物质。 (2)Schandium 固定液 取50ml升汞水溶液加95%酒精25ml。 B液:冰醋酸 取A液9ml加B液1ml,混匀后加热至60℃。 (3)亚硫酸水溶液 10%偏重亚硫酸钢水溶液5ml、1MHC115ml、蒸馏水100ml。 9、Albert氏异染颗粒染色液 A液:甲苯胺蓝0.15g、孔雀绿0.2g、95%酒精2ml、蒸馏水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1. 线粒体(mi tochondri on) 线粒体是1850年发现的,1898年命名。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基质内含有与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部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power plant)之称。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 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因此,线粒体只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一般呈线状,也有粒状或短线状。线粒体的直径一般在0.5~1.0 μm, 在长度上变化很大, 一般为1.5~3μm, 长的可达10μm ,人的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则更长,可达40μm。不同组织在不同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体积异常膨大的线粒体, 称为巨型线粒体(megamitochondria) 在多数细胞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但在某些些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有时线粒体聚集在细胞质的边缘。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常常集中在代谢活跃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需要较多的ATP,如肌细胞的肌纤维中有很多线粒体。另外, 在精细胞、鞭毛、纤毛和肾小管细胞的基部都是线粒体分布较多的地方。线粒体除了较多分布在需要ATP的区域外,也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有较多氧化反应底物的区域,如脂肪滴,因为脂肪滴中有许多要被氧化的脂肪。 2. 外膜(o ute 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面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6nm, 平整光滑, 上面有较大的孔蛋白, 可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在5kDa左右的分子通过。外膜上还有一些合成脂的酶以及将脂转变成可进一步在基质中代谢的酶。外膜的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 3. 内膜(inner memb rane) 位于外膜内层的一层单位膜结构, 厚约6nm。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 只有不带电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内膜向内折褶形成许多嵴, 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内膜含有三类功能性蛋白:①呼吸链中进行氧化反应的酶; ②ATP合成酶复合物; ③一些特殊的运输蛋白, 调节基质中代谢代谢物的输出和输入。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4. 线粒体膜间隙(in ter memb rane space) 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间隙, 约6~8nm, 其中充满无定形的液体, 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膜间隙的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 5. 线粒体基质( ma tr ix) 内膜和嵴包围着的线粒体内部空间, 含有很多蛋白质和脂类,催化三羧酸循环中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 也都存在于基质中。此外, 还含有线粒体DNA、线粒体核糖体、tRNAs、rRNAs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 6. 嵴(c ris tae)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脑浆内含过氧化物酶,能借助受体(联苯胺)脱氢催化过氧化氢而释放新生氧。受体被氧化成联苯胺蓝。再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成稳定的蓝色颗粒而沉淀于脑浆内。 [试剂] 1.联苯胺溶液:联苯胺0.38,加36%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1ml,再取95%乙醇加到100ml,水浴加热助溶。贮于棕色瓶中,可保存数月。工作时应小心溶液污染皮肤。 2.稀双氧水:临用前将30%双氧水用蒸馏水1:80稀释。 [操作] (1)新鲜干燥血片或骨髓片,加联苯胺液5—8滴,使布满整张涂片,固定1—2 分钟。 (2)加等量稀双氧水,用吸球吹吸,使两液混匀,作用4—8分钟。 (3)涂片用流水冲洗。待干后再用瑞氏染液复染,复染时间约30分钟。 [结果观察] 可报告阳性程度或阳性细胞%。 阴性:无蓝色颗粒和蓝色物质。 弱阳性:蓝色颗粒量少且细小,相当于(十)。 阳性:‘蓝色颗粒量多,粗细不一。相当于(++)。 强阳性:细胞充满粗大紧密蓝色颗粒。相当于(+++)。 [临床意义] (1)粒系统细胞除早期原粒细胞阴性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下各阶段细胞均含 有不同程度的蓝色颗粒。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更粗大,呈深蓝色。嗜碱性细胞为阴性。 (2)单核细胞中,除早期原始阶段外,皆呈弱阳性反应,其颗粒细小稀疏。 (3)某些网状细胞及吞噬细胞可呈不同程度的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 (4)所有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皆为阴性。 (5)该化学染色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 关键化学染色。FAB分型规定前者阳性率<3%。 编写:谢平制定日期:2011.12.1

[附注] (1)联苯胺溶液若明显变色发绿,应重新配制。 (2)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也可在临用前取0.368溶解于1ml蒸馏水中,加热 助溶后应用。 (3)双氧水浓度若过高,则有抑制酶作用。双氧水浓度太高、制片太厚、涂片冲洗不净以及粒细胞破坏过多,可造成假阳性。涂片中粒细胞若看不见阳性颗粒,红细胞呈棕色或绿色,即示双氧水过浓。若双氧水加于血片上不产生气泡,则示失效,应重做试验。 (4)在涂片上两液混匀时,动作要轻,以免将阳性颗粒吹散到阴性细胞上; (5)制片不能太厚,涂片要新鲜。 编写:谢平制定日期:2011.1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