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BA复试政治试题答案详解

MBA复试政治试题答案详解

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理解十三五规划发展的五大理念是什么?一是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内涵也大为拓展,由过去强调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等诸多层面。

二是协调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还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从字面看,统筹指的是统一筹划,与兼顾相连,有主次之分,兼顾部分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而协调指的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关系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协调发展与五个统筹相比,范围更广,要求更高。

三是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包括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五中全会公报将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成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规划。

四是开放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共享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说“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全新布局,其建构的总体框架趋于齐整,勾勒的崭新蓝图日臻完善,

构成了习式治国理政的宏大战略体系。

“四个全面”的习式治国理政宏大战略体系,是习近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发展的进程中作出的全新布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鲜明特点和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的鲜明特点,在于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已经为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所重视、坚持和强调,成为国家前进发展的总思路、总方向。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它们的主体还是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些内容,这表明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继承性、延续性,是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脉相承的。同时,“四个全面”也并不是重复雷同,分别在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之前冠以“全面”二字,就把它们上升到全新的、更高的维度。加上“全面”二字,绝非可有可无或做个修饰而已,而是具有新颖的创意和深刻的意蕴。“全面”就是全覆盖、立体化,不遗缝隙、不留死角,这极大地拓展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深度和广度。

“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在于开拓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视域、新境界。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们党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书写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阐发了治国理政的精义,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展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四个全面”对于全体党员和干部来说,更为生动、可感,更为具象、实在,因而也更具有共识力、号召力和动员力,使他们清晰明了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在哪里,路该怎么走,事要怎么办。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实际,把握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国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一、“中国梦”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一方面,“中国梦”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梦”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二、“中国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首先,“中国梦”承载着党的执政目标。其次,“中国梦”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再次,“中国梦”使党的执政路径更加清晰。

三、“中国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首先,“中国梦”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其次,“中国梦”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再次,“中国梦”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成功实践,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要改变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及其特点是什么?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个鲜明特点:一是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二是集中精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目标更有针对性;三是增加深化改革开发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五是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7、“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颁布。《愿景》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将成为未来沿线国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其中,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一)加强各国间政策沟通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二)实现国家间设施联通

第一,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

平。第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第三,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三)实现各国间贸易畅通

第一,努力促成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第二,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第三,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第四,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第五,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

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第六,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积极探索资金融通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一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同时,各国间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五)促进各国间民心相通

第一,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第二,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第三,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8、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什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反腐败就是这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败斗争,将反腐制度化,常态化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反腐败高压态势已经形成并趋于常态化。对于腐败嫌疑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绝不留情。这使贪官们受到震慑,使干部们受到教育,使广大群众受到鼓舞。强化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肃责任追究,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切实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做出成效;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强化执纪监督,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

反腐败要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这始终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与此同时,还必须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积极探索反腐败长效机制,因为单凭查办案件很难把腐败真正遏制住。反腐败的过程,既是查办案件的过程,更是制度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对权力的制约乃至制衡的过程。无论反腐败的形势多么严峻,反腐败的需要多么迫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都不如制度反腐的作用持续长久和稳定。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

9、怎样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所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全面学习报告,夯实理论基础。十八大报告既对我国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又不回避矛盾与问题,既理性务实又内容丰富,更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工作能力,就应该静下心来,原原本本的把十八大报告学实、学深、学透。把做好学习笔记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认真对待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加强交流与座谈,使自己在学习报告的过程中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三要深入落实报告,理论联系实际。

10、为什么说供给侧改革与经济转型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什么是“供给侧”?简单说来,就是相对于投资、消费、出口这些“需求侧”而言的生产要素供给和有效利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之前许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投资,鼓励消费,但供给侧同样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说,中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机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货。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但许多人却不吝重金、不嫌麻烦从日本往回背这些商品。这背后折射出中国长期对“供给侧”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产品在“供给侧”需要加大投入和生产,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变化,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如何平稳落地。

目前,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行列,需求出现了新升级,只有产业结构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同时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11、结合实际阐述我国如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的构成以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比列关系。包括三大产业之间和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比列和关系。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1)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提高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2)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3)调整区域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4)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12、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15、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一直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我国虽然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第二,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6、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17、怎样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

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目标: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8、怎样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一,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9、简述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20、为什么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迎接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技发展大势所趋。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应对国外科研机构改革形势明确方向。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研机构对国家期望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2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2、为什么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答: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23、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不动摇?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必须始终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两个“不可侵犯”,深化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安排、政策细化和措施落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消除所有制差别导致的市场歧视和经济特权,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流动、重组与融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坚

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五大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任务,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从原来允许不同所有制资本“参股”到强调它们之间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优势,不但有利于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保值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第二个原因是: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对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

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多元(现价,下同),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努力把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相当长时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结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提出“双中高”,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双中高”是两位一体、互促共进的。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空间,为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好的条件;只有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既扩大需求、又创造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实现“双中高”,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能。我国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产业装备亟须升级改造,有效投资需求有很大潜力。同时总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资金充裕,扩大有效投资也有条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铁路和公路、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投资,增加对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提升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60%左右,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举措,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双中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增长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快

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服务业较快增长,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强盛之道。要依靠“双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变革生产经营方式、提升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这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一直保持稳定,已很不容易。“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依然不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使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兜底线,非基本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要创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及外商投资参与,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增强。按照保基本、建机制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既关系效率也关系公平。城乡收入差距大是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出现了由过去低于城镇居民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的重大变化,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趋于缩小。

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密不可分。要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说是规模宏大的社会创业创新行动的结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要积极倡导创业创新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为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

是亟须破解的难题。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已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资源环境的地方不吃亏、能受益。“十三五”时期,要使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六、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建设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开放既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按照《建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近年来,这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减少行政审批1/3

的目标提前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特别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使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又能保障公平竞争,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外贸发展机制、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动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内陆开放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支撑国家安全发展能力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特点。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26、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第一,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

第二,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前提。

第四,坚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7、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制度?

答: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扩大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提高群众民主自治意识。

3、多途径加快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支持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

5、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

28、什么叫做依法治国?其意义何在?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简述物质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意义。

含义:物质的含义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总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分清楚界限。

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为人所感知的,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区别。

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

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

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4、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运动及其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过程。时间和空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运动及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具体到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立正确的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处理问题时,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什么都一刀切一律化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哲学依据是: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理论与政策,是普遍性;具体实际,是特殊性。

6、简述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答: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基本形式:1、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处理阶级斗争的实践。3、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抛开联系的客观性,只讲主观概念的联系或者主观臆想的联系,就会从根本上背离唯物辩证法。

(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意义:

(1)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答:该原理的基本表述: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13、试分析“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诗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1、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2、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4、试述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辩证法的否定认为,否定就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发展的环节,引起新事物对旧事物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法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是批判和继承的统一。形而上学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理解否定,认为否定就是简单的抛弃,不承认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待否定,认为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旧质和新质没有任何联系,还从外因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认为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辩证否定观的态度来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2)坚持辩证否定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15、试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们前进道路上困难与挫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