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荣新江王静编

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2003年10月16日)

A

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

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26—81。

——,唐宋时代の国都の时间と生活,《月刊百科》1:1,1983,18—21。

——,五代·宋初における长安とその周边——广慈禅院庄地碑の分析を通して——,堀川哲男编《昭和五九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5;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32。

——,唐代京兆府の户口推移,唐代史研究会编《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

533-566;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21。

——,唐代东渭桥と东渭桥仓,《京都大学教养部人文》32,1986,1-31。

——,唐代关内道の城郭规模と构造——畿内の边境化との关连を中心にして——,谷川道

(昭和六三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雄编《中国边境社会の历史的研究》

198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155—180。

——,《中国の城郭都市——殷周かり明清まで》,东京中央公论社,1991。

——(译注),《唐两京城坊考》,东京平凡社,1994。

——,唐代府兵制の一考察——折冲府の武官职の分析を通し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出版会,1995,173-215。

——,判を通してみた唐代の都城管理,《古代の日本と古代文化》,学生社,1997,67-80。

——,唐代府兵制の再检讨——折冲府の历史地理的检讨,《东洋史研究》56:3,1997,61-89。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

——,唐代京兆府·河南府乡里村考,《东?ジ?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163-190。

——,隋唐长安城の都市计画上での中轴线に关する一试论,《唐代史研究》3,2000,4—18。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6,2000,337—352。

——,西安隋唐圜丘的考古发现,《文物天地》2001:1,7—10。

——,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6—515。

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人文杂志》1984:4,102—107、111。

B

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台北华世出版社,1991。

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新发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保全,唐重修内侍省碑出土记,《考古与文物》1983:4,38—44。

——,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修整,《考古》1985:1,42—47。

——,大雁塔级数考,《文博》1985:6,34—36。

Barrett, T.,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Capital”, Paper presented to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April 18-20, 2002.

北村優季,日唐都城比較制度試論,池田温編《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京東方書店,1992,307-331。

——,书评:妹尾达彦著《长安の都市计画》,《唐代史研究》6,2003,145—151。

毕化,唐代权贵多营私宅,《中国史研究》1983:3,167。

伯希和,冯承均译,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35。

布目潮沨,唐代长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115-124。

——,唐代前半期长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观化,《中国の都市と农村》,东京汲古书院,1992,203—234。

布目潮沨、山口修,《花ひらく长安》,集英社,1968。

C

曹尔琴,唐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1981:2,83—88。

——,唐长安街道名称的解释,《地名知识》1981:4、5。

——,九衢风景尽争新——从唐诗看唐代长安街道,《百科知识》1982:3。

——,唐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学林漫录》9,1983,148—168。

——,说唐长安的青门,《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0—385;《学林漫录》7,1984,102—111。

——,唐长安的寺观及其有关文化,《中国古都研究》[1],1985,144—168。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唐史论丛》1,1988。

——,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唐史论丛》2,1987,118—136。

——,长安黄渠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53—66。

——,唐代长安的酒,《唐都学刊》1990:2,1—10。

——,唐长安章敬寺的位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147—150。

——,唐长安的球戏,《中国古都研究》7,1991,72—88。

——,唐代长安的丝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19—136。

——,唐长安与黄土原的利用,《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23—241。

——,唐长安住宅分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65—81。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9,1947,545—580;《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709-752。

柴晚秋,唐都长安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西北大学学报》1991:1,110—111。

长岛健,唐の长安,井上靖、宫川寅雄编《中国の美术と考古——新发掘报告》,六兴出版,1977,216—232。

长广敏雄,长安の寺塔と壁画(隋朝篇),《美术史》2,1950。

苌岚,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考古与文物》2001:1,60—64。

常青,洛阳龙门石窟与长安佛教的关系,《佛学研究》,1998,197—204。

——,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10-219。

常腾蛟、吕家新,唐长安坊里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考古与文物》1992:5,98—109。

畅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2,93—95。

——,《青龙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慈恩寺与唯识宗,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编《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30—43。

晁华山,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出土金铤,《文物》1981:4,56—57。

车宝仁,杜甫长安故居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3,20—33。

——,杜甫唐都故居考,《唐都学刊》1999:3,41—45、104。

陈安利,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综述,《文博》1999:5,65—68。

陈峰、金城,唐长安立都之缘,《华夏文化》1997:2,58—59。

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帐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16—343。

——,关尾史郎译,长安、洛阳よりトウルフ?ンに将来された文书につぃて,《东洋学报》72,1991,65—93。

陈家麟,长安的崛起,《历史知识》1984:5。

陈剑南,唐代的进奏院与四方馆《秘书》1999:12,36。

陈静,唐长安西明寺勾沉,《宗教研究论集》,1994。]

陈良伟,隋唐两京城门基本类型及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18—505。

陈明达,读《唐长安大明宫》后,《考古》1960:3,52—54。

陈启昭,唐代长安的金融业,《陕西金融》1991:8。

陈尚君,晏殊《类要》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3-336。

陈喜波、李小波,中国古代城市的天文学思想,《文物世界》2001:1,61—64。

陈显昌,唐代长安通往渤海的交通要道,《学习与探索》1983:2,134—137。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陈直,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现代佛学》1963:3,42—47。

陈忠凯,唐代的长安城与丝绸之路,《文博》1992:2,66—71。

——,唐长安城坊里宅第的有序分布,《碑林集刊》7,2001,166—174。

——,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文博》2001:1,71—76。

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4,42—47。

陈子怡,《校正〈两京新记〉》(西京筹备委员会丛刊之二),西安和记印书馆,1936。

陈尊祥,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考,《陕西金融》1984: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的研究,《中国钱币》1984:3,30—32。

程蔷,唐人饮食习俗与长安饮食业,《民俗曲艺》111,1998,171—188。

程宗才,建成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门,《新疆大学学报》1984:1。

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2,1971,45-98;氏著《唐研究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0-242。

——,出土文物による最近の唐代史研究,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历史学界の新动向》,东京刀水书房,1982,133-156。

——,国际都市长安,《遣唐使と正仓院》(海外视点日本の历史4),1986,76-88。

冲本克己,西明寺と吐蕃佛教,《禅学研究》71,1993,85-112。

重光,慈恩寺大雁塔,《文物参考资料》1958:8,71—72。

——,唐大慈恩寺补记,《考古与文物》1983:2,95—99。

楚一鸣,隋大兴城无大兴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196,222。

川合康三,长安に出てきた白居易——喧噪と闲适,《集刊东洋学》54,1985。

——,终南山の变容——盛唐かり中唐へ,《中国文学报》50,1995。

春日礼智,慈觉大师と长安佛教,福井康顺编《慈觉大师研究》,天台学会,1964。

Chung, Saehyang P., “Study of th e Daming Palace: Documentary Sources and Recent Excavations”, Artibus Asiae 50, 1990,23-72.

——, “Hsing-ch'ing kung: Some New Findings on the Plan of Emperor Hsuan-tsung’s Private Palace”, Archives of Asian Art 44,1991, 51—67.

——, “Symmetry and Balance in the Layout of the Sui-tang Palace-City of Chang’an”, Artibus Asiae 56,1996, 5-17.

——, “The Sui-Tang Eastern Palace in Chang’an: Toward a Reconstruct ion of Its Plan”, Artibus

Asiae, 58.1-2,1998, 5-31.

村上嘉实,唐都长安の王室庭园,《人文论究》5:6,1955,47—63。

——,唐代贵族の庭园,《东方学》11,1955,71—80。

——,中国の庭园——中国庭园史·宋代以前,《禅文化》36,1965,67—72。

村田治郎,《中国の帝都》,京都综艺社,1985。

Cutter, Robert Joe, “The Mizong Hall of Qinglong Si: Space, Ritual, and Classicism in Tang Architecture”, Archives of Asian Art 44, 1991, 27-50.

D

戴蕃豫,唐青龙寺教学与日本文化,《现代佛学》1957:3。

戴禾,唐代来长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动和学习,《陕西师大学报》1985:1,111—124。

戴俊英,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52—259。

党军,唐代长安春节景象,《人民日报》1962.2.6。

岛一,金仙、玉真二观の修营と玄宗の《道德真经》注疏,《立命馆文学》544,74—125。

道端良秀,中国仏教社会事业の—问題——养病坊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8:2,1970;氏著《中国佛教史全集》11,东京书苑,1985,239-269。

邓乔彬,长安文化与王维诗,《文学评论》2001:4,101—107。

丁煌,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上、下),《成功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报》6,1979,275-314;7,1980,177-220。

董长君,空海在长安(公元774—835),《新观察》1982:16。

董国柱,浅议唐东渭桥的历史地位及《东渭桥记》碑的史料价值,《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18—224。

董鉴泓,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的比较研究,《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6,1997,65—72。

杜文玉,唐代长安的宦官住宅与坟茔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79—94。

——,唐慈恩寺普光法师墓志考释,《唐研究》5,1999,463—467。

——,唐京兆府内折冲府考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3,200。

——,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补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95—402。

杜晓安,就平城、洛阳、长安三个亚文化阶段论鲜卑民族文化的变迁,《许昌师专学报》1993:4,41—46。

渡边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東京柏書房,1996。

——,宫阙と园林——3-6世纪中国にぉける皇帝権力の空间构成,《考古学研究》47:2,2000,12-28。

段浩然,《北里志》中的“三曲”,《西北大学学报》1981:2,44—46。

段鹏琦,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小议,《考古》1980:6,536—541、543。

段清波、吴春,西渭桥地望考,《考古与文物》1990:6,84—89、71。

段晴,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荣新江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34-472。

E

Elvin, Mark and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

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

法门寺考古队,《法门寺地宫珍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樊光春,《长安道教与道观》,西安出版社,2002。

范培松、张建林、张在明、王勇,陕西长安清华山卧佛调查,《考古与文物》2003:2,16—21。

范文质,论杜甫羁旅长安十载的生活与创作,《大庆师专学报》1987:5。

饭田须贺斯,隋唐建筑の日本に及ぼせる影响——长安城と平城京の都市计画について,《文

化》19:1,1955,24——38。

方光华,中宗年间京都佛事活动与鉴真的长安之行,《中国佛学》1:1,1998,299-310。

方瑜,寂寞与超越——试论杜甫长安出游诗四首,《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398—413。

丰田裕章,中国都城制に关する一考察,《考古学论集·纲干善教先生古稀记念》,1998,1389-1403。

——,隋唐代における“都城”の概念の変化について——日本の宫都との关系含めて,《条里制古代都市研究》18,2002,171—185。

封野,唐代市井艺妓兴盛的社会原因,《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73—76。

冯汉镛,唐“商山路”考,《人文杂志》1985:2,89—92。

Forte, Antonino, “Chinese State Monaste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Hui chao's Wang Wu-tian-zhuguo zhuan Record of Travels in Five Indic Regions, Kyoto 1992, 213-258.

——,“The Chongfu-si 崇福寺in Chang’an. A neglected Buddhist Monastery and Nestorianism”,Paul Pelliot, L’inscription nestorienne de Si-ngan-fou, edited with supplements by Antonino Forte, Kyoto et Paris 1996, 429-472.

福井信昭,唐代の进奏院——唐后半期“藩镇体制”の一侧面,《东方学》105,2003,47—62。

福山敏男,校注《两京新记》卷第三及び解说,《美术研究》170:9,1953,30—66;氏著《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105—184。

——,唐长安城の东南部——吕大防长安図碑の复原,《古代学》2:4,1953;氏著《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185—202。

——,《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福山敏男著作集》六),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83。

福田美穗、浅川滋男,含元殿と麟德殿——唐长安城宫殿の构造と影响,《建筑杂志》117,2002,45—47。

傅升歧,唐中宗与法门寺,《文博》1996:6,102—106。

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文物》1973:7,30—48。

——,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77:2,131—158。

——,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考古》1977:6,409—412。

——,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建筑中所反映出的中国南北朝、隋唐建筑特点,《文物》1992:10,28—50。

——,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3,48—63。

——,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讨论,《文物》1998:4,76—87。

——,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81—93。

——,福田美穗译,含元殿遗构とその当初の状态に对する再检讨,《佛教艺术》246,1999,113-136。

傅璇琮,唐代长安与东亚文化,《书品》1999:1。

——,唐代の长安と东?ジ?文化,《?ジ?游学》3,勉诚出版,1999,17—23。

G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唐代京城社会与士大夫礼仪之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

冈本不二明,唐代传奇《李娃传》の読み方,《未名》18,2000,29—67。

冈崎敬,隋·大兴城=唐·长安城と隋唐·东都洛阳城——近年の调查成果を中心として——,《佛教艺术》51,1963,86—108。

冈田健,長安初唐造像の展望,《佛教艺术》177,1988,61—74。

高濑奈津子,唐代悲田病坊の变迁とその成立背景,《佛教史学研究》45:1,2002,31-54。

高良佐,石刻唐大明·兴庆两宫图考,《大陆杂志》4:8,1952。

高林生,唐长安的商业区,《文史知识》1989:8,46—49。

高明士,唐代的武举与武庙,《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1016-1069。

葛承雍,唐代太仓初探,《人文杂志》1985:4,82—86。

——,唐代甲库考察,《人文杂志》1987:1,99—104。

——,唐代服装与长安气象,《文博》1988:4,49—54。

——,唐代的左藏、右藏与内藏,《人文杂志》1990:5,86—92。

——,唐代乞丐与病坊探讨,《人文杂志》1992:6,87—91。

——,法门寺地宫珍宝与唐代内库,《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5—80。

——,唐代京城芳香建筑考,《国际汉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90—198。

——,唐长安伊斯兰教传播质疑,《人文杂志》1996:6,71—76。

——,唐京的恶少流氓与豪雄武侠,《唐史论丛》7,陕西师大出版社,1998,198-214。

——,论唐长安景教传播的兴衰,《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庆北,2000,270-283。

——,从景教碑试论唐长安景教的兴衰,《碑林集刊》6,2000,212—224。

——,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唐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3—320。

——,唐长安黑人来源踪迹,《中华文史论丛》6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7。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3,181—186。

——,祆教东传长安及其在陕西的遗痕,《国学研究》10,2002,23-38。

葛景春,李白初入京洛考,《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7:2,15—20。

耿鉴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医药文物,《文物》1972:6,56—60,55。

耿占军,唐城长安池潭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2,87—99。

——,《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2,158。

——,唐代长安城园林的分布及其功效,《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65—275。

——,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唐都学刊》1999:4,31—34。

——,唐代长安的大众娱乐场所及其环境建设,《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132—138。

耿占军、安彩凤,《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218。

耿占军、马珺,唐代长安城的球场,《唐都学刊》1998:4,19—20。

——,《唐两京城坊考》校误五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128。

——,《唐两京城坊考》增补五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158。

宫崎市定,漢代の里制と唐代の坊制,《東洋史研究》21:3,1962,27-50。

龚杰,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1993:3,3—7。

龚胜生,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37—153。

——,唐长安城人口札记二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94。

勾利军,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史学月刊》2002:2,39—43。

古濑奈津子,中国の“内廷”と“外廷”——日本古代史における“内廷”“外廷”概念再检讨のために,《东洋文化》68,1988,1—37;氏著《日本古代王权と仪式》,东京吉川弘文馆,1998,33-57。

古田绍钦,长安西明寺考,《佛教研究》4:6,1940。

郭湖生,麟德殿遗址的意义和初步分析,《考古》1961:11,619—630。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沿革——兼论日本平城京的宫室制度,山田庆儿、田中淡编《中国古代科学史论(续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1,753—805。

郭绍林,唐代京师长安的治安问题,《人文杂志》1994:3,92—96。

郭声波,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3,83—85、21。

——,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4,1988,268-286。

郭石山,关于李白两入长安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2,54—60。

郭义孚,含元殿外观复原,《考古》1963:10,567—572。

H

韩保全,唐长安三大皇宫今昔,《文物天地》1982:4,22—24。

——,唐长安佛寺纪略,《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83;《考古与文物丛刊》3,1983,222—229。

——,大雁塔与慈恩寺,《陕西地方志通讯》1985:3。

——,大雁塔与慈恩寺(续),《陕西地方志通讯》1986:4。

——,西安慈恩寺内的唐代砖瓦窑址,《考古与文物》1986:1,58—60。

——,隋正觉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与文物》1987:6,57—58,60。

——,《西安的名刹与古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韩建武,唐都长安的胡食,《华夏文化》1997: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宝石玉器,《收藏家》2001:3。

韩建武、贺达炘,巧夺天工——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作坊,《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9-31。

韩茂莉,简述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53—259。

韩伟,唐长安城内发现的袖珍银熏球,《考古与文物》1982:1,59—63。

——,陕西唐墓壁画,《人文杂志》1982:3,107—109。

——,法门寺地宫金银器錾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95:1;氏著《磨砚书稿》,258-267。

——,唐代长安之女性世界——为日本唐代女性文物展而作,《文博》1996:1,26—30;氏著《磨砚书稿》,206-212。

——,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1988:10;氏著《磨砚书稿》,217-234。

——,《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民族研究》2000:3,63—72、109。

——,从西安出土的金银器看中亚文化的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8,2001,73-82。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人文杂志》2001:3,115-120。

——,隋唐长安的中亚文明琐论,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4,三秦出版社,2001,474-510。

——,隋唐时期长安与中亚的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128—158。

——,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1,28—31。

寒石,《唐两京城坊考》增补质疑,《书品》2000:6,63-66。

Hansen, V., “The Hejia Village Hoard: A Snapshot of China's Silk Road Trade”, Orientations, 34.2, Feb., 2003, 14-19.

何汉南,西安西郊清理出一批唐代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7:6,85—87、89。

何士骥,唐大明兴庆及太极宫图残石发掘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5:4,1934。

——石刻唐太极宫即府寺坊市残图、大明宫残图与兴庆宫之研究,《考古专报》1,国立北平研究院,1935。

何晓毅,杜甫曲江诗思想发微,《陕西师大学报》1983:2,68—77。

何新胜,大唐长安与各族流寓人口,《丝绸之路》1995:1,43—45。

何正璜,从西安碑林看唐代中外交往,《文物天地》1982:4,26—27。

贺业钜,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文博》1984:2,35—43。

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呼琳贵,由礼泉坊三彩作坊遗址看唐长安坊里制度的衰败,《人文杂志》2000:1,89—90。

——,唐万善寺尼神道咒石及相关史地问题,《碑林集刊》6,2000,165—167。

呼琳贵、刘合心,西安新出现唐车马具窖藏及相关问题探讨,《文博》1998:4,78—80。

呼琳贵、尹夏清、杜文,西安新发现唐三彩作坊的属性初探,《文物世界》2000:1,51—53。

胡宝华,唐代朝集制度初探,《河北学刊》1986:3,73—75。

胡德经,洛阳——长安两京古道考察,《中州今古》1986:1,6—11。

胡戟、河洛,唐代长安太平坊,《西北历史史料》1982:1,68—74。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内幕,《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97-125。胡小丽,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28-230。

胡永炎,武后七宝台浮雕龛像——长安风格1,《艺术家》53:6,2001,227—229。

——,安国寺遗址盛唐石像——长安风格2,《艺术家》54:1,2002,226—228。

——,青龙寺密教传法灌顶道场——长安风格3,《艺术家》54:2,2002,340—342。——,法门寺供养舍利道场——长安风格4,《艺术家》54:3,2002,198—201。

——,法门寺密教图像供养宝库——长安风格—5,《艺术家》54:4,2002,198—202。——,香积寺净土古剎善导灵塔—长安风格—6,《艺术家》54:5,2002,432—435。

——,庆山寺武后佞佛金棺银椁——长安风格7,《艺术家》54:6,2002,372—375。——,庆山寺舍利宝帐完美瘗葬组合——长安风格8,《艺术家》55:1,2002,454—457。——,大海寺天王菩萨秘教与净土的奇葩——长安风格9,《艺术家》55:2,2002,260—263。——,五台山无垢净光塔汉白玉石像——长安风格10,《艺术家》55:3,2002,376—379。——,神都洛阳龙门佛国净土——长安风格11,《艺术家》55:4,2002,264—267。

——,西明寺玄奘及小沙弥佛光王李显——长安风格12,《艺术家》55:5,2002,263—267。——,天龙山石窟中亚艺术风格烙印——长安风格13,《艺术家》55:6,2002,453—459。——,天龙山石窟的新古典美学基因——长安风格14,《艺术家》56:1,2003,462—469。——,天龙山后笈多时代绝响作品——长安风格15,《艺术家》56:3,2003,298—30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长安风格16,《艺术家》56:4,2003,458—465。

——,韩国庆州石窟庵菩提瑞像——长安风格17,《艺术家》56:5,2003,408—415。——,圣德太子建法隆寺国际多元化名品——长安风格18,《艺术家》56:6,2003,162—169。——,白凤雕刻药师尊像唐风绝品乍现——长安风格19,《艺术家》57:1,2003,346—353。——,鉴真渡日泽惠东瀛唐招提寺——长安风格20,《艺术家》57:2,2003,466—475。

户崎哲彦,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上),《彦根论丛》296,滋贺大学,1995,1—21。

——,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下),《滋贺大学经济学部研究年报》2,1995,43—78。

——,柳宗元の庄园経営,《彦根论丛》298,1995,滋贺大学,41—62。

护雅夫,長安を中心とする東西文化の交涉,《東洋学術研究》8:4,1970,24-43。

华豫,唐都长安的食品贸易市场,《历史教学》2000:7。

黄煌,唐代的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经济,《华东师大学报》1992:3。

黄鉴泓,从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看我国一些都城市局的演变,《科技史文集》5,1980,116—123。

黄寿成,说唐代的东渭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2,114-118。

黄新亚,《长安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

黄永年,述《类编长安志》的史料价值,《中国古都研究》[1],1985,102—123;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氏著《唐代史事考释》,587—606。

——,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宫廷政变中的玄武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32-153;氏著《唐代史事考释》,37-56。

——,《唐代史事考释》,联经出版社,1998。

——,考唐长安城内两个缺失的坊名,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85—490。

——,说饼——唐代长安饮食探索,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91—496。

——,《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黄正建,唐朝人住房面积小考,《陕西师大学报》1994:3,123—124。

——,书评: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唐研究》3,1997,502—508。

J

吉田歓,隋唐长安宫城中枢部の成立过程,《古代文化》49:1,1997,1—18。

——,隋唐长安宫城中枢部の展开过程,《古代文化》50:4,1998,19—30。

加地哲定,長安青龍寺の遺蹟に就いて,《密教研究》71,1938。

加藤繁,内庄宅使考,《东洋学报》10:2,1920;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261—282。——,车坊に就いて,《东洋学报》15:1,1925;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294—298。

——,《唐宋の草市に就いて》,《史学杂志》37:1,1926;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80—386。

——,《唐宋时代の草市及び其の发展》,《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1933;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87—421。

——,唐宋时代の市,《福田德三博士追忆论文集——経济研究》,1933;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47—379。

——,柜坊考,《东洋学报》12:4,1936;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489—509。

——,唐宋时代の商人组合“行”を论じで清代の会馆に及ぶ,《史学》14:1,1939;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422—460。

——,《支那经济史考证》上,东洋文库,1952。

贾俊霞,白居易在长安,《渭南师专学报》1994:4,20—25。

贾俊霞、阚耀平,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布局,《唐都学刊》1994:4,4—11。

贾麦明,西北大学发现唐代砖垒渗井,《文博》1985:1,94。

——,唐长安温国寺地点小考,《人文杂志》1986:3,104。

——,唐长安大明宫及出土文物,《故宫文物月刊》10:1,1992,107—113。

——,唐长安城佛寺与西安出土的唐泥佛像,《故宫文物月刊》11:6,1993,72—81。

贾麦明、李健超、王建新,新发现的“开元故幢”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5,93—94。

贾麦明、刘瑞,西北大学田家炳高资培训中心楼基出土唐代文物,《考古与文物》2003:1,

12—16。

贾宪保,唐代北司的司法机构,《人文杂志》1985:6,86—90。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姜克任、刘炎,西安发现唐代礼佛奏乐图石刻佛座,《文物》1984:10,94—95。

江川式部,平城宫の造酒司と唐朝の良醖署について,《?ジ?史论集》5,明治大学,2000,114-115。

蒋凡,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考辨——兼论唐代驿递制度,《安徽师大学报》1994:1,52—64。

蒋靖,小雁塔,《文物》1979:3,88。

结城令闻,长安佛教史迹巡访记,《东方学报》6(别篇),1936。

金德平,唐代长安话日母读音考,《陕西师大学报》1988:1,40—45。

金子修一,关于唐代后半的郊祀和帝室宗庙,《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1123—1157。

——,唐の太极殿と大明宫——即位仪礼にぉけるその役割について,《山梨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44,1993,52-64。

——,王诗林译,唐的太极殿与大明宫——就其于即位仪礼中的功能而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7,2000,260—270。

京都文化博物馆《大唐长安展——京都のはゐかな源流をたずねゐ——》,京都文化博物馆,1994。

——,《长安——绚烂たる唐の都》,角川书店,1996。

京洛(李健超),隋大兴城无大兴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196,222。

——,长宁公主宅在长安崇仁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88,242。

——,唐长安城太平公主宅第究竟有几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181—183。

久保田和男,唐宋国都の都市构造について——记号としての空间,《史滴》17,1995,74—78。

驹井和爱,唐长安式都城の起源に就いての小考,《人类学杂志》57:3,1942,1—6。

驹田信仁,《长安春秋》,集英社,1981。

K

康震,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73—79。

——,隋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人文杂志》2002:1,91—97。

堀敏一,唐户令乡里、坊村、邻保关系条文の复原をめぐつて,《中村治兵衛先生古稀記念洋史論集》,东京刀水书房,1986;氏著《中国古代の家と集落》,东京汲古书院,1996,375-399。

L

赖亮郡,隋唐时期的东宫兵,《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丽文文化事业公司,2001,787—830。

赖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唐研究》9,2003,315-342。

劳干,南方型的城市与北方的城市,《中国的社会与文学》,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雷巧玲,唐人的宗教信仰与舍宅置寺观,《文史知识》1993:2,119—122。

——,唐代租宅初探,《晋阳学刊》1993:3,70—74。

——,唐代赐宅述论,《唐都学刊》1994:4,12—17。

——,从居住方式的变迁看唐王子权利的消长,《晋阳学刊》1996:3,92—97。

——,试论唐代的住宅文化,《人文杂志》1997:4,74—77。

——,唐代凶宅剖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72—75。

雷巧玲、赵更申,唐长安筑宅趋势探析,《文博》2001:6,37—43。

雷闻,隋唐朝集制度研究——兼论其与两汉上计制的异同,《唐研究》7,2001,289-310。——,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唐研究》9,2003,261-282。

雷依群,大雁塔,《文博》1986:3,74—76。

黎虎,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智能,《文史》47,1998,67—90。

李宝玲,商山道上的白居易,《逢甲人文社会学报》5,2002,67—88。

李从军,李白第一次入长安考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1,68—70。

李儿龄,《中国宫廷礼俗》,台北百观出版社,1994。

李方,唐代长安的西域人,《中国青年报》1987.6.28。

李福标,皮日休五入长安说,《咸阳师专学报》1999:2。

李恭,唐长安城坊宅第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4,22。

李广林,唐代曲江游览区的兴衰,《人文杂志》1983:5,94—95。

——,唐长安的达官贵人宅第,《唐都学刊》1986:3,24—31。

李浩,论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55—59。

——,唐代园林别业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237—244。

——,《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中唐文学会报》10,2003,1-9。

李鸿宾,唐代枢密使考略,《文献》1991:3,82—91。

——,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39—44。

李怀清,西北大学校园里的唐代遗迹与遗物,《考古与文物》1995:4,32—38、31。

李健超,霸上与长安,《西北大学学报》1984:1,100—104。

——,宋吕大防《长安图》述略,《西北历史资料》1984:2,58—63。

——,唐长安临皋驿,《考古与文物》1984:3,91—92。

——,《千唐志斋藏志》校补《唐两京城坊考》,《西北大学学报》1987:4,113—121、6。

——,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中国古都研究》3,1987,157—168。

中国史-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基础知识 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2、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 3、盛唐代表作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 4、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5、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6、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7、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8、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追求平、求俗 9、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求奇、怪。 10、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在艺术上细致的刻画了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语言清新洗练,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 3、盛唐边塞诗派:主要作家是高适和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还有些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引发了边塞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光景色,描写了将士征战边塞的过程,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同时也揭露军队中将率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在艺术上,往往具有慷慨激昂的基调,气势比较雄伟,感情比较奔放。在形式上以七言的古诗,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4、新乐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一是用新题,二是以批判的形式写政治时事大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变化,汉乐府是“缘事而发”,建安时期是“借古题写时事”,到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乐府变为“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事又是带有一定批判讽喻色彩的事。 5、唐代传奇:主要指称唐人的文言小说,唐代文言小说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2——隋唐五代文学 教案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准备期; 2、盛唐:繁荣期; 3、中唐:巨变期; 4、晚唐:退潮期。 第二节初唐前期诗歌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三节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 三,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第四节、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选修论文_隋唐史专题

课程名:隋唐文化史专题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摘要: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而后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后同样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这其中各帝王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定了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下面就由作者带领大家一起来回顾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隋唐制度影响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杨坚篡周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在这种形势下顺利地建立起统一南北的隋朝。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隋炀帝

时科举制形成,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以及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在经济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还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 九品中正制是在隋朝开国之前,用以选拔官吏,因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为门阀世族把持。所以公元587年,杨坚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公元599年,杨坚又命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科举是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74872

1.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D) ①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③南方陈政权皇帝昏庸,不问政事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经济繁荣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解析:隋朝统一的原因是很多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军事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必须综合在一起全面分析。从选项分析看:①③是隋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②④是隋统一全国的主观条件。因此D应为正确答案。 2.出版社要出一本名为《开国皇帝》的书,你负责隋朝部分,需要收集以下人物中有关谁的资料(C) A.嬴政B.刘邦 C.杨坚D.杨广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隋朝建立知识点的考查,旨在考查分析、辨别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个有效信息:开国皇帝、隋朝。A、B中的人物分别是秦朝、西汉的开国皇帝;C中的人物是隋朝的建立者,即开国皇帝;D中的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3.涿郡、江都、余杭分别是今天的(C) A.北京、苏州、杭州B.天津、扬州、广州 C.北京、扬州、杭州D.北京、长安、杭州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今地名的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城市,不仅要熟记现在的名称,还要知道它在各朝代的名称,如北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涿郡是北京在隋朝时的名称,江都是现在扬州的名称,余杭是现在杭州的名称。 4.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A.①隋朝建立②陈朝灭亡③开凿运河 B.①陈朝灭亡②隋朝建立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陈朝灭亡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运河③陈朝灭亡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关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有非常准确的记忆,避免混淆。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准确记忆如下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政权,重新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答案。 5.下列对隋文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C.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D.在位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

杜诗研究书目

杜诗研究书目 基本书目 王洙编、王琪校订、裴煜补遗《杜工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印本;又《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集部 郭知达编《新刊校正集注杜诗》(通称《九家集注杜诗》),《四库全书》本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古逸丛书》本;又《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集部 托名王十朋等注《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题作《影宋编年杜陵诗史》) 阙名编《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四部丛刊》本;又《中华再造善本》本 黃希、黄鶴集註《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中华再造善本》本 托名虞集《杜律七言注解》,明嘉靖刊本 赵汸《杜律赵注》,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1974 (又,《杜律二注》四卷,含《杜律七言批注》一卷,元虞集撰,《杜律五言解》三卷,元赵汸撰,明嘉靖刻本) 王嗣奭《杜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本;又1963年校点本 胡震亨《李杜诗通》,清刻本 钱谦益《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 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未出 人物传记 两《唐书》杜甫传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1995 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 冯至《杜甫传》,《冯至全集》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访古学诗万里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入门、导读 刘开扬、刘新生《杜甫诗集导读》,巴蜀书社,1988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 《唐诗鉴赏辞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又《杜诗学通论》,台湾圣环图书,1997 研究论著 萧涤非《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注意利用陆文虎编《管锥编谈艺录索引》,中华书局,1994) 缪钺《缪钺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叶嘉莹《迦陵文集》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台湾桂冠图书公司,2000年 程千帆等《被开拓的诗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周裕锴《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嬗递轨迹》,《天府新论》,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隋唐五代发展到了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战国以来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其中,诗歌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不到300年的时间里,遗诗近5万首,是西周至南北朝1600-700年间遗诗数量的两三倍。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位,远远超过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时间背景。 唐代建国后,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土地均等化、租平化、官兵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生产,增强了国力。与此同时,他整顿了官僚行政,改革了政府机构,使社会迅速走向稳定繁荣。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如上所述的繁荣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从太宗、高宗到玄宗,他们打赢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缓解了东、北边界的威胁,使西部国家纷纷依附。在帝国周围设立了六个杜胡府政府,长期保持了边境的稳定和稳定。以积极友好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和发展。

首先,这一点在土地兼并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唐代有均分土地的措施,占据了土地的界限,但到了高宗时代,洛阳却有很多人超限占有土地。到玄宗天宝年间,更是“违法乱纪,吞并之弊超过汉代之丧”。在经济繁荣的外衣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玄宗早年虽能“大干一场”,但晚年却放纵放荡,信赖李林甫、杨国中。他的内部事务日益腐败,对外傲慢。 天宝在十年和十三年两次征征南召,彻底歼灭了全军,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创办了我们的时代,埋下了边城救兵、救兵、起义的祸根。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终于爆发。这场叛乱持续了8年,唐朝的统治权受到重创,开始由盛转衰。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初中历史《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八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时间从581年到907年,主要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蓬勃发展的隆盛时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了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恢弘风貌。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繁荣”、“开放”。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顶峰时期,开启了历史的新阶段。隋唐上承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的宋元明清所承袭;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总领全册内容。 本单元围绕繁荣与开放两大主题展开,包括五个专题:专题一开明的政治;专题二繁荣的经济;专题三友好的民族关系;专题四开放的外交;专题五辉煌的科技文化。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民族关系及对外往来、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等。学习难点是隋唐盛世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外交频繁的原因

等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建立、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科举制等基本史实。 (2)了解掌握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史实。

(3)了解唐朝开放与交流、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史实。 (4)了解隋唐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过程与方法: (1)分析隋唐盛世产生的原因,并逐步认识其本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比较鉴真和玄奘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4)识读历史地图和材料,并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唐朝统治者的开明思想和开明政策,促进唐朝的繁荣,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2)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3)了解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隋唐书籍

1.王仲荦先生《隋唐五代史》 吕思勉先生《隋唐五代史》 2.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先生《唐史史料学》 3.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岑仲勉先生《隋唐史》 北大荣新江教授《敦煌学十八讲》《资治通鉴》的隋唐纪新旧唐书 严耕望先生的《唐史研究论丛》。 韩国磐《隋朝史略》 金宝祥《隋史新探》 岑仲勉《隋書求是》 汪籛《隋唐史论稿》 综合杂著: 岑仲勉《史學論文集》 《史學論文續集》 黄约瑟编《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 汪籛《汉唐史论稿》 赵克尧《汉唐史论集》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隋唐卷》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2、3、6、7辑 荣新江主编《唐研究》1-9卷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 各门类专著: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 高世瑜《唐代妇女》 吴宗国《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 岑仲勉《府兵製度研究》 唐变军《从南朝士族到晚唐衣冠户》 戴显群《唐五代政治中枢研究》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 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 刘磐修《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 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余扶危、贺官保《隋唐东都含嘉仓》 吳楓《隋唐歷史文獻集釋》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

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 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 袁刚《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 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杨际平《唐代尺步亩制亩产小议》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 范文澜《唐代佛教》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唐代女子服饰》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 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赵云旗《唐代土地买卖研究》 侯林柏《唐代夷狄边患史略》 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 文学类:

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一)

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一) 【关键词】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反思 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唐文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文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文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百年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文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文章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创作理论趋于成熟,文章体裁臻于完备,各种风格竞放异彩,出现了以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张说、陆贽、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作家,和垂范后世的脍炙人口的大量优秀作品。清编《全唐文》与《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共收有唐五代文三千五百多家、二万二千多篇;近年来霍松林主编《新编全唐五代文》(尚未出版)又增收一万一千余篇,这样,存世唐代文章约达三万四千篇。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其研究却是颇为沉寂的。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历史已经百年,相对于成果丰硕的唐诗研究和唐五代词研究,唐文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研究成果的单薄、研究领域之逼仄以及研究方法之单一,与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是极不相称的,也是令人焦虑的。唐文研究的严重滞后,也拖累了其他研究领域向更为

深广境地的拓展。因此,有必要对20世纪的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总结研究成就,认识不足,探讨热点问题,正视盲点,以期开拓唐文研究的新境界,促进唐代文学研究乃至唐代文化研究的繁荣。 解放前的唐文研究的回顾(1900-1949) 解放前的唐文研究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状态,就发表的论文而言,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沦文索引》,收录了1905-1949年有关唐文研究的论文题目46篇,其中,有关唐代古文的就有39篇。例如,罗根泽研究唐代古文运动和理论的《唐代早期古文文论》(《学风》,第五卷,1935年第8期),胡怀琛研究有关韩愈、柳宗元文的《韩柳欧苏文之渊源》(《国学》,1卷2期,1926年10月),叶圣陶研究韩愈单篇古文的《略谈韩愈〈答李翊书〉》(《国文杂志》,创刊号,1942年8月)等;而有关唐骈文研究的仅有2篇,即曾了若研究唐代骈文古文演变历程的《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论》(《史学专刊》,1935第一卷),李泽的《藤王阁小序》(《国粹学报》,4-6号)。 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唐文的书目有20余种。对唐古文进行系统研究的要算30年代王锡昌的《唐代古文运动》(燕京大学学位论文,1935年手抄本)和40年代龚书炽的《唐宋古文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这两本书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钱基博《韩愈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力作,从“古文渊源”、“韩愈行实”、“韩愈佚事”、“韩友四子传”、“韩门弟子记”、“韩文籀诗集”六个方面系统地作了研究,涉及到了韩愈的各个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父亲(曹操)是开一代文风的大作家 2.(曹植)的诗歌慷慨而激愤 3.诗人(鲍照)的诗曾遭“险俗”之讥 4.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 五言诗 ) 5.诗人陶渊明生活于( 晋宋之际 ) 6.下列南朝作家中,属于最优秀骈赋家的是( 江淹 ) 7.《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左思) 8.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庾信) 9.《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著名的抒情诗,这首诗抒写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 念)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11.具有清丽流转风格的民歌是(南朝乐府民歌) 12.中国诗歌史上以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 13.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14.“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15.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曹操) 16.《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曹操) 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曹植) 19.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20.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 21.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燕歌行》) 22.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白马篇》) 23.《登楼赋》的作者是(王粲) 24.《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5.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赠白马王彪》) 26.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正始诗风)

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教案

课 件 解 说 做一个文明的人, 请你保持教室卫生清洁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天祝三中党文叁《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习重点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中如何分析对外交往的条件 2.掌握隋唐时期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的表现、影响 3.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4.掌握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种途径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对外交往的条件1.政治:2.经济:3.政策 :4. 交通: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对外政策开放 海陆交通发达思考?联系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析 中国古代史中统一时期对外交往的条件有哪些? 对外交通的路线 从出发向西到达向东从出发从出 发海路陆 路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长安朝鲜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 登州、扬州广州韩国、日本波斯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友好往来: (1)留学生:(2)商旅:新罗最多(崔致远) “新罗坊”、“新罗馆” (3)贸易往来:新罗唐朝 特产、工艺品、药材 丝绸、茶叶、书籍、 手工技艺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教科书 政治 经济 习俗 文化 1.友好往来(1)使臣(2)贸易 (3)突出人物隋朝: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中国出土日本 银币 日本:吉备真备 中国: 鉴真(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此像是鉴真弟子 忍基等人按其真 容制作。此像至 今供奉在唐招提 寺开山堂内,被 视为日本的国宝。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2)科学技术:(3)文化教育: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仿照长安 教授儒学、创立文字等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往来: 2.和天竺往来: 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⑷人物:天竺派遣唐使 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 推动了天竺数学发展 玄奘、义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2019届中考人教版历史专题练习题卷: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1.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B ) A.隋文帝B.唐太宗C.唐玄宗D.宋太祖 2.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火爆荧屏,连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一岁多的乔治小王子也忍不住上演了一场真人秀。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威廉王子访问中国期间,凯特王妃告诉乔治小王子“爸爸在中国(in China)”,没想到乔治听到后“走到瓷器(china)柜前,打开柜子,说‘爸爸不在这里’”。关于瓷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 ①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瓷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③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④唐朝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十分出名 ⑤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瓷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 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C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B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C.南宋定都临安后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5.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D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四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四 隋唐五代文学 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其中杜审言成就最高。 2.陈子昂的《感遇》诗,意境浑厚,语言老成,正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特色。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是王维和孟浩然。 4.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王昌龄,其代表作有《出塞》等。 5.刘长卿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中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6.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7.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8.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9.柳宗元(作家)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等为佳,将我国的游记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10.大历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 11.晚唐并称为小“李杜”的两位著名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 12.唐传奇是自觉的小说创作,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唐传奇是具有成熟形态的文言短篇小说。 13.中唐时期是唐传奇的繁荣期,此期的代表作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和李朝威的《柳毅传》等。 14.《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编者为后蜀的赵崇祚。 15.唐五代文人词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形成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奠定了后世婉约词的总体风貌。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