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实验可靠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实验可靠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实验可靠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实验可靠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

可靠数据传输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各种不同rdt协议的运行环境和协议性能。

二、实验内容

1.搭建linux运行环境;

2.运行simulator,模拟各种不同rdt协议;

3.完成exercises的问题。

三、实验过程

1.在本机上安装虚拟机,然后通过虚拟机安装red hat linux 9.0系统,安装成功。

2.了解simulator模拟的几种rdt协议。simulator中有p2.c—p6,c5个文件是描述

协议的:p2.c是停等协议,设置有限的buffer和有限的处理速度;p3.c在不可靠的信道上允许单向的数据流动;p4.c是双向的滑窗协议;p5.c是GBN 协议;p6.c是重传协议。

3.几种rdt协议

1)Rdt1.0:在可靠信道上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所依赖的信道非常可靠:不可能有位错,不会丢失数据;

分别为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FSMs:发送方将数据送入所依赖的信道,接收方从所依赖的信道读出数据。

2)Rdt2.0:在可能发送位错的信道上传输

问题:如何从错误中恢复

正向确认(ACKs):由接收方发送报文向发送方进行确认

负向确认(NAKs):由接收方发送报文向发送方进行否认,说明分组有错

发送方在收到NAK后进行分组重传

rdt2.0的新机制(在rdt1.0基础之上)

错误检测;接收方的反馈:控制信息(ACK,NAK)。

Rdt2.0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若ACK/NAK 报文丢失?

发送方将不会知道接收端发生了什么,假如进行重传:可能发生数据重复。

管理重复的问题

接收方丢弃重复的分组(不向上递交)

如果ACK/NAK丢失,发送方则重传正确的分组,发送方给每个分组加上sequence number (序号)。

3)Rdt2.1:发送方,管理丢失的ACK/NAK,接收方,管理丢失的ACK/NAK。

4)流水线协议

流水作业:发送端允许发送多个分组,等待应答。必须增加顺序号的位数,在发送和接收端增加缓存。两种常用的流水线协议:回退N重传(go-Back-N),选择重传(Select Retransmit)。

回退N重传(GBN:Go-Back-N)

发送方:在分组首部设置k位seq #,使用尺寸为N的“滑动窗口”,允许连续的多个分组不被应答。

“回退n”协议的基本特点:发送方连续发送许多数据帧,接收方只接收一帧,即只能顺序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帧需要不同的编号来区分,发送方要有较大的发送缓冲区来保留可能重发的帧。

优点:连续发送提高了信道利用率,误码率较低时,连续ARQ优于停等协议。缺点:要回退n帧重传(Go-back-n),导致某些已正确接收帧的重传,因此降低了发送效率。

选择重传(SR:Selective Repeat)

发送方仅对未收到应答的分组进行重发,发送方对每个unACKed分组设置计时器;发送方的窗口,N个连续的seq,同样对已发送的seq #s,unACKed分组进

行限制;接收方逐个对所有正确收到的分组进行应答,对接收到的(失序)分组进行缓存,以便最后对上层进行有序递交。

优点:避免重传已正确传送的帧,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缺点:在接收端需要占用一定容量的缓存,控制较复杂。

4.搭建环境并测试用例

我电脑上安装的有Ubuntu的linux系统,编译模拟器的时候会有两个警告,但是仍可以运行,不过运行的结果都是不正确的,所发送的包全是得不到确认的,最后的效率都为0%。尝试过之后,就在在虚拟机下安装red hat linux 9.0系统,安装成功。测试用例如下图所示:

四、Exercises

1)For one or more selected protocols, make a study of protocol

performance,measured in payloads delivered per second, as a function of the checksum error rate, lost packet rate, and timeout interval. For example, provide graphs showing payloads/sec as a function of timeout interval, for various error rates. What can you conclude?

Answers:实验中选择运行的是p5.c文件,即回退N步协议。运行图如下:

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超时时间间隔为20个时间片,无丢包,无数据出错,显示发送和接收如下图:

测试多组实验,如下面所示。

测试有效负载和超时时间间隔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无丢包,无数据出错,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于运行的几组都是1000个时间片,所以可以直接根据payloads来比较)

超时时间间隔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1 1

20 262 136

30 219 176

40 187 179

50 196 196

60 187 187

70 190 190

80 192 192

90 190 190

结论:由表中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有效负载在超时时间间隔为50的时候最大,为196。因为时间间隔小于50的时候,重传的比较多,导致有效的少,当时间间隔大于50的时候,虽然没有重传,但是时间间隔多大,发送一个数据后等待的时间过长,导致发送的总的数据减少。

测试有效负载和校验和错误率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设置超时间隔为50,无丢包,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于运行的几组都是1000个时间片,所以可以直接根据payloads来比较)

The checksum error rate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182 95

20 172 68

30 166 40

40 161 28

50 149 10

60 146 8

结论: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校验和错误率越高,收到的有效的负载越少。测试有效负载和校验和丢包率的关系,运行协议5,1000个时间片,设置超时间隔为50,无校验和错误,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于运行的几组都是1000个时间片,所以可以直接根据payloads来比较)

Lost packet rate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187 100

20 176 71

30 174 50

40 164 24

50 155 15

60 150 10

结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丢包率越高,收到的有效的负载就越少。

2)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protocols 5 and 6 in detail with respect to

payloads/sec and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for a wide variety of parameters.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 is protocol 5 better? protocol 6? Answers:

运行:./sim 5 1000 50 0 0 0和./sim 6 1000 50 0 0 0

./sim 5 1000 50 0 0 0 ./sim 6 1000 50 0 0 0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96 196 165 165 运行:./sim 5 1000 50 10 10 0和./sim 6 1000 50 10 10 0

./sim 5 1000 50 10 10 0 ./sim 6 1000 50 10 10 0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79 74 137 97 结论:网络状况越差,协议6的影响相对小,即协议6的性能好,当网络都处于理想状况时,即都没有丢包和错误时,两个协议的性能差不多,但整体协议6的性能更好。

原因:协议5为流水线协议,适合运行在网络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丢包率和出错率较小的时候,重传几率较小,传输速率较快。而如果网络状况不佳,会出现大量重传,协议5会丢弃大量无序的且正确的分组,会带来更多的重传。而协议6只需重传丢失的分组,在网络状况较差时,效果会非常显著。

3)The function pick_event() has built-in priorities for events. For example,for

protocol 5, frame arrivals go before timeouts. Experiment with changing these priorities (by reordering the statements in pick_event().What conclusions can you draw?

答:当顺序为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上层数据准备好,超时处理时:

设置超时间隔为50,结果见下表:

The checksum error rate Lost packet rate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0 190 86

10 10 188 69

20 10 161 39

20 20 155 34

当顺序为上层数据准备好,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超时处理时:

设置超时间隔为50,结果见下表:

The checksum error rate Lost packet rate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0 191 96

10 10 175 76

20 10 174 60

20 20 179 52

当顺序为超时处理时,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上层数据准备好:

设置超时间隔为50,结果见下表:

The checksum error rate Lost packet rate 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10 0 175 85

10 10 164 73

20 10 164 47

20 20 156 37

通过上面三个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条件下,当设置为上层数据准备好,数据到达,校验和检验,超时处理时,收到的有效负载最大。

4)Investigate the number of retransmitted frames as a function of the timeout

interval for various parameters? Can you determine what the optimum setting should be?

答:设置丢包率为0,检验和错误率为0,运行得到如下数据:

超时时间间隔Total data frames

sent

Payloads accepted

retransmitted

frames

10 1 1 623

20 262 136 56

30 219 176 28

40 187 179 7

50 196 196 0

60 187 187 0

70 190 190 0

80 192 192 0

90 190 190 0

结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设置超时间隔为50时,重传帧最少,并且收到的有效负载最多。

五、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实验熟悉并掌握各种不同rdt协议的协议性能,但是因为由于对linux操作系统不熟悉,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故这次实验,做得比较艰难。但问题也都随着问同学,上网查找,一一的解决了。

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第四次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信息通信网络概论 第4次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四﹑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 姓名:学号: 实验室:金智楼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 2016 年 12 月 20 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目录 (一)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3) 二.实验原理·························································· 3 三.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 骤 (3) 四.实验设备与器材配置 (4)

五.实验记录·························································· 4 六.实验总结························································· 11 附录:部分代码 (二)基于UDP/IP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7) 二.实验原理························································ 17 三.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 骤 (17) 四.实验设备与器材配置 (18) 五.实验记录························································ 18 六.实验总结························································ 25

计算机网络实验

试验一 利用wireshark抓包工具抓包 一、实验名称 使用网络协议分析仪 Wireshark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安装和配置网络协议分析仪Wireshark的方法; 2. 熟悉使用Wireshark工具分析网络协议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协议格式、协议层次和协议交互过程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 安装和配置Wireshark的网络协议分析仪,下载地址。 2. 使用并熟悉Wireshark分析协议的部分功能。 四、实验环境 1.Windows7 操作系统PC机器。 2.PC机器具有以太网卡一块,通过双绞线与局域网连接。 3.Wireshark软件(Wireshark-win64-2.0.2)。 五、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安装网络协议分析仪,从官网下载exe软件双击安装Wireshark-win64-2.0.2。 2:启用Wireshark进行试验。

2.1:启动初始如下显示: 2.2:分组捕获数据,并将捕获的数据保存为文件抓包实验数据.pcapng,当再次需要捕获时,可以打开文件在进行实验抓包。2.3:对数据进行协议分析。 在上部“俘获分组的列表”窗口中,有编号(No)、时间(Time)、源地址(Source)、目的地址(Destination)、协议(Protocol)、长度(Length)和信息(Info)等列(栏目),各列下方依次排列着俘获的分组。中部“所选分组首部的细节信息”窗口给出选中帧的首部详细内容。下部“分组内容”窗口中是对应所选分组以十六进制数和ASCII 形式的内容。 2.4无线网连接抓包实验数据如下图1 2.5本地连接网页抓包实验数据如下图2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

实验五、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序号:姓名:学号:成绩 1.实验目的: 理解TCP报文首部格式和字段的作用,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过程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2.实验环境: 连网环境,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连入Internet的单机。 3.实验步骤: (1)启动Etherel协议分析软件,并开始抓包。 (2)启动某个基于TCP的应用程序,例如连接某个FTP站点,或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网页。 (3)等出现浏览的网页后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出现协议分析界面,将filter 一栏填入tcp,则只显示TCP协议信息,通过此信息,可以看到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和协商的初始的序列号,数据传输过程以及拆除连接的相应信息。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打开捕获文件tcp-ethereal-trace-1,通过捕获的数据包分析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并将TCP建立连接过程中的三个报文填写下来。 字段名称第一条报文第二条报文第三条报文 报文序号 6 7 8 Sequence Number 0 0 1 Acknowedgement Numbber 0 1 1 ACK 0 1 1 SYN 1 1 0 (1)TCP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其报文首部与其他TCP报文有什么不同? TCP在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在报文首部比别的报文多了OPTION的字段 (2)报文首部的OPTION字段的作用是什么?值为多少? 至少一字节的可变长字段,标识哪个选项有效。如果没有选项,这个字节等于0。说明选项的结束。这个字节等于1,表示无需再有操作 它的值为至少一个字节的可变长字段的长度。 (3)分析TCP数据传输阶段的前8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到表中 报文序号报文种类 (发送/确 认)序号字段确认号字 段 数据长度被确认报 文序号 9 确认 1 764 436 8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5秋 学号1532001256679 姓名王小祥 组号一组 指导教师印志勇 国家开放大学东台分校 二○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实验总体说明 (3)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3) 实验三路由信息协议RIP (8) 实验四传输控制协议TCP (10) 实验五邮件协议SMTP、POP3、IMAP (12) 实验六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14)

实验总体说明 1.实验总体目标 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TCP/IP协议)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 实验环境: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一套 硬件设备:服务器,中心控制设备,组控设备,PC机若干台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服务器版 3.实验总体要求 ●按照各项实验内容做实验,记录各种数据包信息,包括操作、观察、记录、分析, 通过操作和观察获得直观印象,从获得的数据中分析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每项实验均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可参照实验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应包 括以下内容: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算法描述,程序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思考问题的解答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不需要写入实验报告中。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角色:_____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二网际协议IP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角色:_____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 虚拟局域网

实验二虚拟局域网 实验2.1 一、实验目的 理解Port Vlan 的配置。 二、实验内容 通过划分PORT VLAN 实现本交换端口隔离。 三、实验拓扑 四、实验设备 S2126G (1 台) 五、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未划VLAN 前两台PC 互相ping 可以通。 第二步:创建VLAN 。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 进入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 vlan 10 ! 创建vlan 10 。 Switch(config-vlan)# name test10 ! 将Vlan 10 命名为test10 。 Switch(config)# vlan 20 ! 创建vlan 20 。 Switch(config-vlan)# name test20 ! 将Vlan 20 命名为test20 。 第三步:将接口分配到VLAN 。 Switch(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5 ! 进入fastethernet 0/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10 ! 将fastethernet 0/5 端口加入vlan10 中。 Switch(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5 ! 进入fastethernet 0/1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20 ! 将fastethernet 0/15 端口加入 vlan 20 中。 第四步:两台PC 互相ping 不通。 验证测试: Switch#show vlan VLAN Name Status Ports ---- -------------------------------- --------- ------------------------------- 1 default active Fa0/1 ,Fa0/ 2 ,Fa0/3 Fa0/4 ,Fa0/6 ,Fa0/7 Fa0/8 ,Fa0/9 ,Fa0/10

计算机网络实验四

实验四IEEE 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 一、实验目的 1、分析802.3协议 2、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Ethereal、IE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 (注:本次实验先完成前面的“1 俘获并分析以太网帧”,并回答好后面的第1-10 题,完成后看书学习一下arp的相关容) 1、俘获并分析以太网帧 (1)清空浏览器缓存(在IE窗口中,选择“工具/Internet选项/删除文件”命令)。 (2)启动Ethereal,开始分组俘获。 (3)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ethereal-labs/HTTP-ethereal-lab-file3.html,浏览器将显示冗长的美国权力法案。 (4)停止分组俘获。首先,找到你的主机向服务器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发送的HTTP GET报文的分组序号,以及服务器发送到你主机上的HTTP 响应报

文的序号。其中,窗口大体如下。 选择“Analyze->Enabled Protocols”,取消对IP复选框的选择,单击OK(不这样设置也可,建议先不要这样操作)。窗口如下。 (5)选择包含HTTP GET报文的以太网帧,在分组详细信息窗口中,展开Ethernet II信息部分。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容”中的1-5题

(6)选择包含HTTP 响应报文中第一个字节的以太网帧,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容”中的6-10题 2、ARP (1)利用MS-DOS命令:arp 或c:\windows\system32\arp查看主机上ARP缓存的容。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容”中的11题。 (2)利用MS-DOS命令:arp-d * 清除主机上ARP缓存的容。 (3)清除浏览器缓存。 (4)启动Ethereal,开始分组俘获。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ethereal-labs/HTTP-ethereal-lab-file3.html,浏览器将显示冗长的美国权力法案。 (5)停止分组俘获。选择“Analyze->Enabled Protocols”,取消对IP复选框的选择,单击OK。窗口如下。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容”中的12-15题。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新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新版)

————————————————————————————————作者:————————————————————————————————日期: 2

计算机网络 实验指导书 主编郭雅 参编余小华黄锦煜罗肖辉 主审陶培基 I

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支柱。培养一大批谙熟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具有综合应用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目的。 编者在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工作多年,一直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及其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编者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采用了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作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说理透彻。针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应该基础理论和实践并重,各所院校都开出了一定的实验课时。为规范实验内容,严格实验训练,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编者多年来一直对本类院校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组织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内容,使之既能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编者一直坚持编写和完善实验指导书,并与选用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做教材的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师多次交流,修订完成了这本《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本书内容涵盖诠释网络原理,应用组网技术和实施网络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实验项目十九个。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紧迫,不足与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余小华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育信息技术部黄锦煜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网络中心罗肖辉老师。 本书由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陶培基教授担任主审。 感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教授石硕对本书编写和出版所提供的意见、建议和热忱帮助。 编者 2011年6月 于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 E-mail: hsguoya@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 II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

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 B N编程实验报告序号: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编写实现一个简单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GBN的发送和接收代码,模拟可靠数据传输 2、理解TCP协议可靠传输的差错检测、重传、累计确认、定时器的可靠传输策略。 二、实验原理: 在GBN中,发送端不需要在接收到上一个数据包的ACK后才发送下一个数据包,而是可以连续发送数据包。在发送端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对应已发送的某个数据包的NACK,则发送端将NACK对应的某个数据包进行重发,然后再将该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依次进行重发。 三、结果分析: 本次试验中采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编写 代码注释: (一)S ender类 import java.util.Timer; public class Sender extends Thread{ public int windowsize=3; //发送方窗口长度设为3 public String[] data={"data1","data2","data3", "data4","data5","data6","data7"}; //模拟七个数据包public int sign[]={0,1,2,3,4,5,6}; //为7个数据包标号 public int localack=-1; //保存最近收到的ACK public Timers litime=null; //定时器(这里定为2秒) public int switches=0; //超时标志,1为超时 public int windowsign[]; //当前窗口内待发的数据分组的序号 public int acksign=0;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 算 机 网 络 实 验 报 告 学校:中原工学院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网络092 学生:李东杰 学号:200900824217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实验1 WIN32网络配置命令使用 一、实验内容: 网络测试工具—PING.EXE 网络配置查看程序—IPCONFIG.EXE 网络链接统计工具—NETSTA T.EXE 操纵网络路由表的工具—ROUTE.EXE 地址解析工具—APR.EXE 路由跟踪工具—TRACERT.EXE 二、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WIN32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功能的命令。熟悉WIN32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和输出格式。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命令输出项的含义 三、实验步骤 1、最常用的网络测试工具-PING.EXE 作用:Ping的主要作用是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原理:向远程计算机通过ICMP协议发送特定的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并接收返回的数据包,对每个接收的数据包均根据传输的消息进行验证。默认情况下,传输四个包含32 字节数据(由字母组成的一个循环大写字母序列)的回显数据包。过程如下: (1)(1)通过将ICMP 回显数据包发送到计算机并侦听回显回复数据包来验证与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 (2)(2)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最多等待一秒。 (3)(3)打印已传输和接收的数据包数。 用法: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课程_ 计算机网络 _ 实验名称TCP/IP协议分析与验证 姓名实验日期: 学号实验报告日期: 同组人姓名报告退发: ( 订正、重做 ) 同组人学号 实验名称 TCP/IP协议分析与验证 一.实验环境(详细说明运行的操作系统,网络平台,机器的IP地址) 操作系统:Win8.1 网络平台:Wireshark 机器的IP地址:192.168.191.3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报文捕获工具Wiresshark(或者EtherDetect) 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特点,通过Wireshark软件捕获并分析基于链路层的协议数 据,包括ARP、ICMP、IP、TCP、UDP以及DNS、FTP、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以及 工作过程,促使学生真正了解TCP、UDP、IP等协议的构成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内容】 要求学生在各自机器上进行文件下载和浏览网页操作,通过Wireshark捕获报文并分析TCP/IP协议族中各种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过程。然后在各自机器上发送ping、tracert命令,然后通过Wireshark捕获以太网帧并分析IP、ICMP和AR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过程 【实验步骤】 (1)启动Wireshark,并设置好相关参数; (2)启动Wireshark捕获功能;

(3)发送ping或tracert命令或进行文件下载和网页浏览; (4)分析Wireshark捕获的各种报文并验证TCP/I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过程【实验题目】 1-1.(1)设置获取数据包的filter为两台机之间。 (2)捕获两台机之间的IP数据报的报文。 (3)在报文的十六进制代码中找出源IP、目标IP、首部长度以及协议字段的值。 粘贴报文处: 源IP:c0 a8 bf 03 目标IP:c0 a8 a8 0a 首部长度:45 协议字段的值及含义:01:使用的协议为icmp协议 1-2.(1)设置获取数据包的filter为两台机之间。 (2)捕获两台机之间的ICMP报文。 (3)分析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两种类型的ICMP报文的。 Ping or tracert?(运行结果):

计算机的网络实验四

实验四 IEEE 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 一、实验目的 1、分析802.3协议 2、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Ethereal、IE 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 (注:本次实验先完成前面的“1 俘获并分析以太网帧”,并回答好后面的第1-10 题,完成后看书学习一下arp的相关内容) 1、俘获并分析以太网帧 (1)清空浏览器缓存(在IE窗口中,选择“工具/Internet选项/删除文件” 命令)。 (2)启动Ethereal,开始分组俘获。 (3)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ethereal-labs/HTTP-ethereal-lab-file3. html,浏览器将显示冗长的美国权力法案。 (4)停止分组俘获。首先,找到你的主机向服务器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发送的HTTP GET报文的分组序号,以及服务器发送到你主机上的HTTP 响应报文的序号。其中,窗口大体如下。

选择“Analyze->Enabled Protocols”,取消对IP复选框的选择,单击OK(不这样设置也可,建议先不要这样操作)。窗口如下。 (5)选择包含HTTP GET报文的以太网帧,在分组详细信息窗口中,展开Ethernet II信息部分。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内容”中的1-5题 (6)选择包含HTTP 响应报文中第一个字节的以太网帧,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内容”中的6-10题 2、ARP

(1)利用MS-DOS命令:arp 或 c:\windows\system32\arp查看主机上ARP缓存的内容。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内容”中的11题。 (2)利用MS-DOS命令:arp -d * 清除主机上ARP缓存的内容。 (3)清除浏览器缓存。 (4)启动Ethereal,开始分组俘获。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 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ethereal-labs/HTTP-ethereal-lab-file3. html,浏览器将显示冗长的美国权力法案。 (5)停止分组俘获。选择“Analyze->Enabled Protocols”,取消对IP复选框的选择,单击OK。窗口如下。根据操作,回答“四、实验报告内容”中的12-15题。 四、实验报告内容 在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 1、你所在主机的48位以太网地址是多少? 2、以太网Frame中目标主机48位的地址是多少?它是 https://www.doczj.com/doc/5d10733725.html,服务器的以太网地址吗?如果不是,该地址是 什么设备的以太网地址?

计算机网络实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韩民杨学号:12081420 指导教师:吴端坡 实验地点:1#108 实验时间:2015-4-24 一、实验室名称:1#108 二、实验项目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1 Coding on error dectecting algorithms(C++) 三、实验学时: 四、实验原理:C++编程 五、实验目的:利用C++编程CRC16校验及奇偶校验 六、实验内容: Coding on error dectecting algorithms(C++) 1.Cyclic redundancy check Using the polynomials below to encode random generated data stream (40-100bits). Show the FEC, and encoded data frame. CRC-4 x4+x+1 ITU G.704 CRC-16 x16+x15+x2+1 IBM SDLC CRC-32 x32+x26+x23+ (x2) x+1 ZIP, RAR, IEEE 802 LAN/FDDI, IEEE 1394, PPP-FCS For the error patter listed below, what the conclusion does the receiver get? Can the receiver find the errors?

Case Error pattern No error 0000 (0000) One error 1000 (000) Two errors 100 (001) Random errors Random error pattern 2.Parity check Using even or odd parity check on random generated data stream (8-20bits). Show encoded data frame. For the error patter listed below, what the conclusion does the receiver get? Can the receiver find the errors? Case Error pattern No error 0000 (0000) One error 1000 (000) Two errors 100 (001)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PC机一台,装有C++集成开发环境。 八、实验步骤: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O_ERROR 1 #define ONE_ERROR 2 #define TWO_ERROR 3 #define RANDOM_ERROR 4 #define RESULT 1 #define CRC 0 #define Parity 0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指导书 中原工学院 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系 2014年12月10日

实验一Windows系统网络命令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命令的功能。 2. 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和输出格式。 3、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能用ping 、ipconfig等命令工具来进行网络测试、使用tracert路由跟踪命令、使用route、netstat、arp等命令查看网络状态。 二、实验内容 1、常用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使用 2、网络配置查看命令IPCONFIG的使用 3、网络连接统计命令NETSTAT的使用 4、网络路由表操作命令ROUTE的使用 5、地址解析命令ARP的使用 6、路由跟踪tracert命令的使用 三、实验步骤 (一)常用的网络测试工具-PING.EXE 1、工作原理 Ping的主要作用是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向远程计算机通过ICMP协议发送特定的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并接收返回的数据包,对每个接收的数据包均根据传输的消息进行验证。默认情况下,传输四个包含32 字节数据(由字母组成的一个循环大写字母序列)的回显数据包。 过程如下: (1)通过将ICMP 回显数据包发送到计算机,并侦听回显回复数据包来验证与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 (2)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最多等待一秒。 (3)打印已传输和接收的数据包数。 2、用法 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参数一览表: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二

实验二 DHCP服务的配置和管理 本实验使用2个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理解DHCP的工作原理 2、了解DHCP分配IP地址的过程 3、掌握DHCP服务器的设置 二、实验设备与环境 装有Windows 2003 Advance Server主机和windows XP组成的虚拟机局域网 三、预备知识与课前准备 1、 DHCP的功能 任务DHCP的任务是集中管理IP地址并自动配置IP地址的相关参数(如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等)。在使用TCP/IP协议栈的网络通信中,每一台计算机都 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通过这个IP地址与其他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每台计算 机在设置IP地址时可以使用静态IP地址和动态IP地址。使用静态IP地址必须通 过手工输入,在配置是容易出错,网络用户较多(多于254台)时不建议使用。可 以使用动态IP地址,有DHCP服务器来提供并自动完成设置操作。 当DHCP客户端启动时,它会自动与DHCP服务器建立联系,并要求DHCP服务器给它提供IP地址。当DHCP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会根据服务器中现有的 IP地址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给客户端分配一个IP地址。服务器给客户端提供IP 地址的方式有两种: 1)永久租用 当客户端向服务器租用到IP地址后,这个IP地址就永远给这个客户端使用。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网络中IP地址足够充裕的情况。 2)限定租期 当客户端从DHCP服务器租用到IP地址后,客户端对该IP地址的使用只是暂时的。如果客户端在租期到期前并没有更新租期,DHCP服务器将收回该IP地址, 并提供给其他的DHCP客户端使用。当该客户端再次向DHCP服务器申请IP地址时,由DHCP服务器重新提供其他的IP地址使用。限定租期的方式可以解决IP地址不 够时的困扰。 2、DHCP的工作原理 当作为DHCP客户端的计算机第一次启动时,它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以获得其TCP/IP配置信息,并得到IP地址的租期。租期是指客户端从服务器获得完整的 TCP/CP配置后对该TCP/IP配置的使用时间。客户端从服务器获得完整的TCP/IP 配置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四 路由器及其基本配置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四 班级:07东方信息姓名:学号:实验时间:5-6 机房:9#205 组号:7 机号:A 一、实验题目 实验四路由器及其基本配置实验 二、实验设备 CISCO路由器,网线,专用电缆(RS232,V35),CONSOLE,PC 机。 三、实验内容 观察CISCO路由器,了解路由器基本知识; 学习电缆连接; 查看CISCO路由器的操作,了解路由器工作原理; 学习基本的路由器配置。 四、原理 路由器是工作在IP协议网络层实现子网之间转发数据的设备。路由器内部可以划分为控制平面和数据通道。在控制平面上,路由协议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依照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在数据通道上,转发引擎从输入线路接收IP包后,分析与修改包头,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把数据交换到输出线路上。转发表是根据路由表生成的,其表项和路由表项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转发表的格式和路由表的格式不同,它更适合实现快速查找。转发的主要流程包括线路输入、包头分析、数据

存储、包头修改和线路输出。 路由协议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IP协议把整个网络划分为管理区域,这些管理区域称为自治域,自治域区号实行全网统一管理。这样,路由协议就有域内协议和域间协议之分。域内路由协议,如OSPF、IS-IS,在路由器间交换管理域内代表网络拓扑结构的链路状态,根据链路状态推导出路由表。域间路由协议相邻节点交换数据,不能使用多播方式,只能采用指定的点到点连接。 五、实验步骤 配置相应的IP参数 打开计算机的“超级终端”程序…

此超级终端内输入的命令都是对路由器A的操作,超级终端窗口内所有输出都是路由器A的输出。 键入“?”列入命令提示。 7-A>? Exec commands: <1-99> Session number to resume access-enable Create a temporary Access-List entry access-profile Apply user-profile to interface clear Reset functions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实验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专业级班学号: 姓名: 实验项目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验证性)实验所属课程:计算机网络 实验室(中心):软件实验室 指导教师: 实验完成时间: 2016 年 6 月 29

实验1 控制台网络操作的基本命令 实验目的: 掌握和使用控制台网络操作的基本命令:ipconfig,ping,tracert,arp,dhcp,nslookup,netstat。 实验环境: Windows7,使用命令提示符 实验步骤: ipconfig 使用ipconfig/all查看自己计算机的网络配置,尽可能明白每行的意思。 分析:你和旁边的计算机是否处于同一子网,为什么? Ping 练习ping命令,掌握反馈的意思。 通过ping/?了解ping命令的各种选项并实际使用。 Tracert/pathping 使用tracert或pathping进行路由追踪。 思考为何能进行路由追踪?请实际验证。 Arp 以arp –a命令,查看当前arp缓存,并通过网络获得查看缓存的变化。 以arp –s命令将网关设置为静态arp。 Dhcp 使用ipconfig/release释放自动获取的网络配置,并用ipconfig/renew重新获取,了解DHCP。 如果你不能释放,请思考如何处理。 常用端口号 打开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services文件,了解常用的端口号分配。 Netstat 练习netstat命令,查看当前的网络连接状况。 Nslookup 练习nslookup命令,进行命令行的DNS解析。 Hosts文件 打开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文件,思考如何屏蔽浏览网页和观看视频时的广告? 实验内容: ipconfig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简单共享局域网的组建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简单共享局域网的组建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简单共享局域网的组建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二 简单共享局域网的组建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方向类型:设计性 班级:1002班 姓名:张磊(2010100244) 日期:2012年 11 月14日

一、实验题目 简单共享局域网的组建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以太网卡与交换机的连接与配置 2.掌握Windows中的TCP/IP或NetBEUI协议的设置 三、实验原理 1. NetBEUI是什么 NetBEUI是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局域网上的程序可以使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API)。NetBIOS为程序提供了请求低级服务的统一的命令集,这些服务是管理名称、执行会话和在网络节点之间发送数据报所要求的。 NetBEUI则是NetBIOS的扩展用户接口,是Microsoft网络的本地网络协议。它通常用于小的、有1~200客户的部门大小的局域网。它可 以使用令牌环源路由作为其路由的惟一方法。它是NetBIOS标准的 Microsoft实现。 2.交换机的应用 交换机是交换式网络上设备的公用连接点。交换机包含多个端口。计算机用网线和交换机相连的方法是:将双绞线的一端RJ-45接头插到交 换的一个口上,另一端插到计算机网卡上的RJ-45插座上。如果所有设 备都已接通电源,那么交换机上的连接指示灯就会显示连接状态,可据 此判断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3. 联网计算机的简单设置 实现Windows对等网,应对联网计算机的网络协议、标识、网络客户和服务进行简单的设置。方法如下: (1)添加网络协议 双击“控制面板”—“网络连接”—“本地连接”,打开“本地连 接状态”对话框,单击“属性”,打开“属性”对话框,单击“安 装”,选择“协议”,单击“添加”,出现“选择网络协议”对话框, 选定所要添加的协议。一般Windows的操作系统中都已存在 TCP/IP协议,在Win 2K中需添加NetBEUI协议。 (2)添加服务 同添加协议方式类似,在打开“属性”对话框,单击“安装”,选 择“服务”,单击“添加”,出现“选择网络服务”对话框,选定所 要添加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实验四

2.4 实验四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科目: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班级:2016级滨计2班 姓名:黄诚拓学号:201623201402004 日期:2018.12.6 实验目的 (1)理解交换机通过逆向自学习算法建立地址转发表的过程 (2)理解交换机转发数据帧的规则 (3)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实验步骤 在该任务中,我们需要分别观察PC0向PC2发送数据、PC1向PC0发送数据、删除Switch1的地址转发表后PC1向PC0发送数据的过程。观察每个数据包发送过程中,每台交换机在接收到数据前/后地址转发表的变化情况,目的是验证交换机通过逆向自学习建立地址转发表的过程;观察在现有地址转发表的情况下交换机如何处理数据包(转发?洪泛转发?丢弃?),目的是验证交换机转发数据的规则。 在此,仅给出PC0向PC2发送数据的详细操作步骤,另外两个数据发送过程的操作步骤以此作为参考。 在完成PC1向PC0发送数据的过程后,需要删除Switch1的MAC地址表后,重复PC1向PC0发送数据的过程,目的是观察在Switch2上,源端主机和目的端主机与同一端口相连时交换机对数据包的处理方式。删除Switch1上MAC地址表的操作方法如下:点击Switch1,在弹出窗口中选择CLI选项卡,将鼠标焦点置于其工作区内并按回车键,在其命令提示符下输入如下相应命令删除MAC地址表: 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操作模式 Switch#clear mac-address-table //清空MAC地址表 (1)任务一:准备工作 ?步骤1:拓扑训练 ?步骤2:删除交换机MAC地址表

步骤1:查看并记录PC0和PC2的Mac地址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2.1) 实验报告

实验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2、掌握静态路由设置 3、掌握动态路由设置 二、具体实验过程(简单截图及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主要说明实验 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项目二:路由器静态路由设置 一、实验拓扑图 实验形式:用模拟软件完成的。 1.硬件连接: Switch1连接R1的e0端口,R1的S0连接R2的S1,R2的e0连接switch2,PC1,PC2接Switch1,PC3,PC4接Switch2。 R1的Fa0/0端口的IP是:192.168.10.1 255.255.255.0 R1的S0/0/0端口的IP是:192.168.1.1 255.255.255.0 R2的Fa0/0端口的IP是:192.168.20.1 255.255.255.0

R2的S0/0/0端口的IP是:192.168.1.2 255.255.255.0 将实验拓扑图保存。将实验拓扑图保存,然后打开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进行路由器和PC机的配置 2.设置PC机的IP地址和网关 PC1的设置: PC2的设置:

PC3的配置: PC4的配置:

3.配置路由器R1(包括设置R1的f0/0和s0/0/0和打开端口f0/0和s0/0/0) 检查连通性

配置路由器R2 检查连通性

配置完R1的端口后,f0/0和s0/0/0都up但是线路协议是down的; 配置完R2的f0和s0/0/0后,R2的f0/0和s0/0/0及线路协议都是up的,且R1的线路协议就变成up的了。 4.路由器连通性的测试如上,以下给出主机的连通性测试: PC1:

计算机网络实验四

网络协议分析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wireshark的安装过程。 2.掌握wireshark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3.使用wireshark捕获报文并进行分析。 二、实验学时:2小时 三、实验理论 wireshark是非常流行的网络封包分析软件,功能十分强大。可以截取各种网络封包,显示网络封包的详细信息。为了安全考虑,wireshark只能查看封包,而不能修改封包的内容,或者发送封包。wireshark能获取HTTP,也能获取HTTPS,但是不能解密HTTPS,所以wireshark看不懂HTTPS中的内容。 通常在同一个网段的所有网络接口都有访问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所有数据的能力,而每个网络接口都还应该有一个硬件地址,该硬件地址不同于网络中存在的其他网络接口的硬件地址,同时,每个网络至少还要一个广播地址。(代表所有的接口地址),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合法的网络接口应该只响应这样的两种数据帧:帧的目标区域具有和本地网络接口相匹配的硬件地址;帧的目标区域具有“广播地址”。 在接受到上面两种情况的数据包时,网卡通过cpu产生一个硬件中断,该中断能引起操作系统注意,然后将帧中所包含的数据传送给系统进一步处理。而sniffer就是一种能将本地网卡状态设成(promiscuous)状态的软件,当网卡处于这种“混杂”方式时,该网卡具备“广播地址”,它对所有遭遇到的每一个帧都产生一个硬件中断以便提醒操作系统处理流经该物理媒体上的每一个报文包(绝大多数的网卡具备置成promiscuous方式的能力)。 wireshark会拦截所有的正在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并且通过相应的软件处理,可以实时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容,进而分析所处的网络状态和整体布局。 四、实验内容 1、wireshark的安装 2、监测网络中计算机的连接状况 3、监测网络中数据的协议分布 4、监测分析网络中传输的ICMP 数据 5、监测分析网络中传输的HTTP 数据 6、监测分析网络中传输的FTP 数据(选做) 五、实验步骤 (1)Wireshark 的安装与启动:1)启动wireshark。在获取wireshark 软件的安装包后,运行安装程序。2)选择用于wireshark的网络接口。如果计算机有多个网络接口设备,则可通过菜单“捕获”“选项”,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监测。若只有一块网卡,则不必进行此步骤。 (2)监测网络中计算机的连接状况:配置好服务器和工作站的TCP/IP 设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交换机CLI基本配置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交换机的工模式 2. 练习思科模拟器交换机CLI基本配置 二、实验内容 1. 通过命令切换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2. 查看交换机基本信息。 3. 完成练习思科交换机基本配置,并进行测试。 三、实验步骤 1. 通过命令在以下模式间切换 用户命令模式 特权命令模式 enable 进入特权命令模式 全局配置模式 configure terminal 端口配置命令模式 Interface vlan 1 2. 查看交换机Firmware版本信息、查看flash信息、查看端口状态、在特权模式下查看交换机可用命令。 查看交换机Firmware版本信息show version 查看flash信息show flash 查看端口状态show interface 在特权模式下查看交换机可用命令? 3. 通过Console口配置交换机的名称、并设置交换机密码。 通过Console口配置交换机的名称hostname roelin 设置交换机密码 enable password hello line console 0;password helloworld;login

line vty 0 4;password world;login 4. 根据以下拓扑图,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网络通信,并将配置信息保存到flash。 5. 查看配置信息。 show vlan 四、收获感想:记录实验感受、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遗留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