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鼓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了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迹象。

3.缓和战略

1969年1月尼克松(1969—1974)就任之际,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局势: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对手苏联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元陷入危机,越战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尼克松面对现实,明确承认美国力量有限。1969年9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对亚洲友邦将格守“条约义务”,同时也希望友邦国家对自身的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卫负起主要责任。关岛讲话的精神即战略收缩,随即成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尼克松主张用“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处理美国的对外事务,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别要利用日本和西欧来分摊防卫任务;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建立一支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以对话和谈判为重要手段,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明智的谈判,并从“五大力量”和“三角关系”出发搞均势外交,以实现力量平衡,削弱自己的主要对手,确保美国在不利的形势下争取有利地位。根据这些原则,尼克松政府实行“欧洲年”政策,提升并加强欧美关系;确立“现实威慑战略”(即“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此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追求双方的同等安全,从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美苏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了123次会谈,最终签署了《反导条约》;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中心是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的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的理念。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4.“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1981年初,里根(198l一1988)上台执政。里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这种形势对美国乘机反攻十分有利,因此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反击战略。里根反击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在军事领域,大规模扩充军备,提出开支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六年计划,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也有意借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把第三世界作为与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具体是,加强支持亲苏国家内部的反政府武装;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援助支持亲美国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美国的势力和影响,阻止苏联的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领域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措施,如恢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以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和波兰政策,加强北约组织,协调盟国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总战略,对中国推行务实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里根的反击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中的守势局面。

5.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

布什(1989—1992)在1989年1月上台之时,正值苏联陷入内外交因之际。苏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内外政策,寻求与西方关系的根本缓和,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整个苏东处于剧变之中。在此背景下,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东正在从事改革的有利时机,运用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优势,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苏东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其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遏制政策的继续,但追求比遏制更大的目标:在外交上,要求苏联尊重东欧国家的自主权,抛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支持东欧改革,以便为东欧的和平演变扫清道路:在军事上,要求苏联将军事力量削减到对西方无威胁的程度,以便美苏双方保持尽可能低水平上的军事力量均势;在政治上,要求苏联向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民族自决、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靠拢,实行持久的政治多元化;在经济上,要求苏联在美国的帮助下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东欧国家相继剧变,苏联也从国内改革的失败走向瓦解,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之海湾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宰世界的野心大大膨胀。但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面对这种形势,布什政府提出又一新的全球战略一一世界新秩序。世界新秩序战略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发展,其主要设想是:确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力求发挥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带头作用”,在西方世界的“核心作用”,对盟国安全的保护作用;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其着眼点由消除苏联威胁转向消除冷战后的地区安全威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世界新秩序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秩序的重点是美国领导的“自由统一的欧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美国安排的“中东新秩序”。

(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战赂敌手,国际和地区局势出现了许多新热点和新问题,一度导致美国的外交目标出现迷乱,也引起了一场外交思想的大辩论,美国国会和公众舆论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势力的“内向”思潮。克林顿政府顶住了国内“新孤立主义”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领导”方针也深深嵌入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之中。

1.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3年1月,克林顿(1992—2000)入主白宫。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目标”,首要目标是加强美国的经济安全;其次是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再次是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几经调整后,以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支柱”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框架正式确立,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经克林顿本人签署后,于1995年2月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形式发表。“参与和扩展战略”中的所谓“参与”,主要指的是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所谓“扩展”,则主要是指“自由市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扩大。“参与和扩展战略”与以往美国对外战略相比有其突出的时代特点:一是没有把任何大国视为既定敌手,鉴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美国新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同欧、日、中、俄等大国的合作,以建立一种“美国主导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二是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义深远的,其重点在于强调发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作用,通过使更多的国家认可并接受现有的和不断出现的所谓国际规则,将大多数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之中,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三是突出人权在美国外交中地位,由于克林顿第一任期内美国许多一厢情愿的做法并不奏效第二任期内转而以更现实和灵活的手段在全球促进“民主和人权”,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动用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同其盟友、伙伴、联合国及其他安全组织合作,以减少克林顿政府的具体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华政策方面,克林顿政府把对付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列为美国外交在本世纪的首要任务,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结束了一度在“遏制”和“接触”之间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其核心是在政治上推进关于安全保障及地区形势等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在经济方面寻求扩大商机。1997年及1998年,江泽民主席及克林顿总统成功进行互访并举行峰会,一致同意建立中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决定向这一目标加速迈进,争取把一种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人21世纪。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迅速提高,美国国内视中国为“潜在威胁”的意识已在增长,并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所利用而发出喧嚣,美国政府在实施接触时并未放弃对华限制,并通过加强亚太军事联盟对华防范的做法。对欧政策方面,为推动北约成为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的主要工具,加紧北约东扩的步伐,于1999年3月12日正式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4月确立扩大北约作用范围的战略新概念;对俄政策方面,在“鼓励”俄罗斯加紧完成“转轨”的同时,加大防范和控制的力度;在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强美日、美澳、美韩同盟关系,提出在亚洲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同时利用亚太经合组织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自由化”,促进该地区的“民主化”,加强对所谓“无赖国家”的打击力度,以防范这些国家掌握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对美国或其盟国的安全破坏美国维护的秩序和规则。1999年春,美国以人权为旗号,率北约盟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全力干预。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制造了海湾战争以来又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这种不加节制的武力干预政策,以其危险的倾向倍受争议。

第20课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第20课美苏冷战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40 备课时间:12.3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 难点:理解美、苏冷战的实质。美苏关系不断变化的表现。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提出战败后的德 国实施分区占领,会议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美苏冷战。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2、记住“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实质。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 阵营对峙的形成,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预习指导 小组合作展示1、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4、美国冷战的表现。 5、两次柏林危机的时间、结果。 疑难点拨 重点讲解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军事理论选择题

《军事技术》章节 一、单选题 1、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技术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 C ) A、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B、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C、军事基础技术和军事应用技术 D、军用光电技术和军用航天技术 2、当代高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航天技术群,其中基础是( C ) A、新能源技术群 B、信息技术群 C、新材料技术群 D、生物技术群 5、炮兵声测侦察的理论基础是(双耳效应) 6、以下属于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是(B) A、美国的U-2R B、美国的“捕食者”号 C、俄罗斯的米格-25侦察机 D、美国的SR-71 7、创造武器系统采用制导技术的先例的标志时间是(D) A、20世纪70年代 B、第四次中东战争 C、海湾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德国制造的V1、V2导弹 8、惯性导弹的特点是(能独立进行工作、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抗干扰能力、隐蔽性好) 9、下面属于导弹的是(D) A、人造卫星 B、制导炸弹 C、火箭弹 D、火箭助飞的鱼雷

13、可以有效防可见光探测,也具有防紫外、近红外探测性能的是(迷彩伪装技术) 14、被称为“王牌技术”的是(隐身技术) 26、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是一场空前的全维军事革命,其核心是(军事信息化革命) 27、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作战思想是(全体震慑性打击) 28、采用精确打击特种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思想的典型战争是(阿富汗战争) 29、未来战争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其核心是信息技术 30、第四代导弹的发展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 三、判断题 4、反坦克制导地雷装有一个无声音响传感器和一套通信设备,能发现400米以外的装甲目标,并待其接近至200米时自行引爆。(错) 6、伪装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特性差别,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敌方探测的概率。(对) 11、从功能上讲,指挥自动化系统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功能的军事信息系统。(对) 12、指挥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原理是指系统的工作过程,整个指挥控制过程分为情报获取、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计划和命令下达六个环节。(对) 14、新军事变革将变集结式作战保障为聚集式作战保障。(对) 15、指挥自动化系统自身的发展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人工智能和通信的新技术、新方法完善提高系统的性能,并把服务对象由指挥员扩大到战斗员。(对) 17、新军事变革是以创新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为先导。(对) 18、现代战争史体系对体系的较量,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对) 19、导弹预警卫星上装有红外传感器和可见光相机,能在导弹发射后80秒内捕捉到导弹尾焰并确定其位置。(错) 20、航天器是到空间完成特定任务的有效载荷。(对) 《军事思想》章节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

《军事理论》第二章 军事思想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正确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问题 2 2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孙武 问题 3 10、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B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D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问题 4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人的因素 问题 5 28、从古到今发生的战争的基本起因和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经济利益 问题 6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问题 7 9、《战争论》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克劳塞维茨 问题 8 4、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 .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D .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问题 9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问题 10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 答案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参及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步:自学讨论 (1)阅读观察 (2)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第二步:精讲解疑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20课《美苏冷战》word教案

历史: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 【内容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标准】 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理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参见【内容标准】。 2、过程与方法:综合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教学要点】 要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重点:多极化与全球化。 难点: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冷战政策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背景——共产主义运动在欧亚的迅速发展;美国称霸世界野心的膨胀 目的——美国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打击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表现: (1)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政策。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正式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建立。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4、影响 导致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容对峙局面,给世界局势、国际关系造成长远深刻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5、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 【总结巩固】 要使学生认识到,霸权野心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是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世界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需要互相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_2012

形势与政策课程随堂笔记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 时间:1947年——1991年 冷战对峙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 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 冷战时期,各阵营中国家除了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时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为标志开始,以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柏林墙倒掉为标志结束。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 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

的信仰。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在整个冷战过程中,局部战争一直不断。主要爆发了一下战争: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越南抗法战争 1945年9月---1954年7月 两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 第二次:1956年8月初---1965年9月23日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10日 美国入侵越南战争 1961年---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10月26日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 二战和一战对世界上所有参加战争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但是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美国本土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相反,美国在经历了大萧条以后,通过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经济的爆发提供了高效的加速器,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美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发动了冷战,美苏双方在科技方面更进行竞赛。个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有各自所属的同盟资助相互征战,对冷战的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提供了一个缓冲;同时,刚刚经历了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 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冷战论文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就是指战后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冷战时期,世界各地都不太平,都爆发着不同的战争,而战争各具特点: 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

彼起,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统计,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世界共发生过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而欧洲则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不到4%。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爆发的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战后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爆发了一系列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主要目标的民族解放战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不断赢得胜利。这种战争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壮大了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造成了地区的动荡。被侵略国家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第三,霸权主义政策引起的战争。主要有1968年苏联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第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亚、非、拉国家独立以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诸多矛盾,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局部战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

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第20课 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第20课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十堰市第十八中学王友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 (2)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 (3)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重点】 对美苏冷战过程的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冷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 1、出台的时间:年3月。 2、主要内容: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3、意义:标志着美国推行的开始。 4. 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合作探究】 二战后的美国为什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对峙) 【自主学习】 1、美国方面:实施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为稳定和复兴欧洲,美国政府推出了“”。 2、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联合东欧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形成了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建立的时间是:年4月;华约建立的时间是年5月。 【合作探究】

军事理论测试题

军事理论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 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B.《共产党宣言》C.《制空权》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B.《论持久战》C.《司马法》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 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 A.火药B.机械化武器C.核武器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9、《战争论》的作者是(A) A.克劳塞维茨B.拿破仑C.斯大林D.艾森豪威尔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B) A.武器的因素B.人的因素C.经济的因素D.政治的因素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B) A.战争与经济的关系B.战争与政治的关系C.战争的性质D.战争的规律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B)A.孙子兵法B.毛泽东军事思想 C.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D.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3、下列哪一种打法不属于积极防御作战(D) A.慎重初战,初战必胜B.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C.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D.坚守不出,专心防御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好制度,好作风,好传统 C.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D.讲究技术,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是由谁提出来的。(B)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D) A.暂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B.实行“一国两制” C.以和平对话代替武力对抗D.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17、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解不正确的是(C) A.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徽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

军事理论作业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结合海湾战争简析高技术战争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20419 学号:120419126 姓名:仝小龙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 ——结合海湾战争简析高技术战争 1991年1月17日凌晨2点30分,海湾地区上空一片火光,高射炮火和巡航导弹,炸弹的巨大爆炸让城市的夜空如同白昼,强大的空中火力不断压制着夜色当中的海湾地区。高射炮火的密集射击没有什么显著效果,相反会引来更为猛烈的轰炸。一边倒的战争态势一开战就非常明显,掌握了现代化高科技的联军在对一支80年代的军队进行毁灭性的狂轰乱炸,结局再开战以前就已成为定局。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彻夜难眠,时刻关注着这场战争的进程,他们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如何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为海湾战争的导火线。为了维护在海湾地区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迅速进入海湾。战争一触即发,双方在前线集结了100余万军队,派出了大量飞机和军舰。尽管全世界对此极为关注并且有诸多国家积极斡旋,但仍未使海湾的区避免战争的厄运。 自1991年1月17日开战,2月28日停火,海湾战争历时42天,战争过程简单,分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两个阶段。仅多国部队投入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首次使用的就有100余种。例如,美军动用的“隐形”飞机、核生化三防坦克、巡航导弹等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据统计,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共投弹8万余吨,其中精确制导的弹药6000余吨,仅占投弹总量7%,但毁伤目标数

量却占总数70%左右。F一117A隐形战斗机出动近1300架次,占多国部队总轰炸架次2%、投弹2000多吨。然而却轰炸了目标清单中40%以上的战略目标。美军先后投入电子战、反雷达、预警等作战行动的飞机近200余架及其他电子干扰设备,电子战部队多达5000余人。美军动用大量电子支援和电子对抗系统,强烈的电子干扰,使伊拉克和南联盟的防空指挥体系处于瘫痪和失效的状态,多数雷达失去监视能力,地空导弹不能截击空中目标,空军部队因推动雷达引导而无法作战。地面作战只打了100小时,伊军42个师丧失战斗力,被俘8万5千人,有2162辆坦克、1432门火炮,52 5辆装甲车被摧毁或缴获。歼敌规模、数量、作战速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战争。高科技武器装备在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是投入高技术武器装备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一场具有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经典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呢?它是指至少一方主要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在一定地区内所进行的作战目的和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海湾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下面我们结合海湾战争中的具体案例来简要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2018年中考历史(第05期)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09美苏冷战(含解析)

专题09 美苏冷战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知识拓展】冷战政策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义主国家(主要为西欧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冷战"政策的方式是:封锁与遏制,这是"冷战"政策的的根本方式,也就是说: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外交、军事合作、文化交流,不助长敌对联盟的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封锁敌对(主要是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敌对)联盟的可能变得强大的渠道。 【图解】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冷战政策的表现 【例1】“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行动”不包括( )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建立北约组织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推进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冷战”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其表现,在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ABC三项属于“冷战”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推进欧洲一体化与美国冷战政策无关,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冷战政策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得出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