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

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

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
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

北斗卫星产业规模化发展顺利起步有望带动4000亿相关产

业产值

4月10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对外界表示,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相关专家认为,北斗卫星的应用,将带出4000亿元产值的相关市场;尽管目前面临不少的挑战,但随着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逐渐突破,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已经顺利起步。

应用广泛产值目标4000亿

“现在的北斗试验系统已经在科学上、渔业中、救灾中以及国防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将在社会生活管理、农业、交通以及工程和科学技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刘经南对北斗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当区域系统和全球系统建成以后,北斗的威力将成倍增加,将具备和GPS完全一样的功能。”

刘经南表示,北斗能作为GNSS(由GPS、GLONASS、GALILEO以及北斗共同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员参加全球板块运动监测,这是发现和预测地震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在工程技术上,比如在航天方面将为各类遥感卫星提供精密轨道位置等,也可以对一些桥梁、大坝等工程的微小变形进行监测;在民航航路管理和导航、飞机着陆等方面会起到关键作用,特别在陆地交通,如智能交通、路况信息管理、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和车辆自主导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北斗的实时精密定位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和农田管理,使农业机械能够以0.1米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农田的精密耕作。

“从成本来看,北斗导航的系统建设成本一定比GPS便宜,用户的成本也不会比GPS 贵;再从市场看,如果中国人都用上自己的北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在与国外的导航系统进行比较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对北斗的“钱景”非常乐观。“2009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全年产值为400亿元,2010年年产值为500亿元,但是北斗产品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而且主要以北斗一代产品为主;北斗导航部署完成全球系统还要经过10来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经过详细的估算,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1500~2000亿元,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预计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刘经南说。

四分天下北斗面临重重挑战

尽管“钱景”一片光明,但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李祖洪认为,基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和发展现状,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在面临3大挑战。

据杨元喜院士介绍,目前全球上空已有32颗GPS卫星(美国)、22颗GLONASS卫星(俄罗斯),还有2颗实验的伽利略卫星(欧洲),而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李祖洪分析指出,美国GPS系统正经历现代化,即GPS-III,预计2025年完成;俄罗斯GLONASS系统正经历复兴计划,预计2020年完成;欧洲GALILEO系统正在部署验证系统,预计2018年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世界将面临着国外GPS、GLONASS 和GALILEO的激烈竞争,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部署进度的比拼。4大全球系统部署的时间进度是个重大考验,捷足先登是成功的第一步。GPS在这方面遥遥领先,GLONASS正在恢复建设中,GALILEO遭遇资金困境,北斗系统若要抢占市场,在系统部署方面面临挑战。“目前世界上,尤其是中国这个市场,95%的市场让GPS给占领了,将来转过来用自己的北斗还有一个过程。” 李祖洪说。第二个挑战是卫星性能的竞争。导航卫星设计和研制水平决定着系统的性能,目前北斗卫星设计已经达到国外导航卫星水平,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自主创新,争取在国际导航卫星研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个挑战是系统发展的博弈。面向未来,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持续的发展建设,以满足用户更高的使用要求;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推广,以确保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我相信,中国制造还是能够做好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家庭。”李祖洪强调。

自主创新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

业内人士认为,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建立将快速拉动北斗二代导航芯片、导航终端、授时设备、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和运营服务等相关卫星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目前影响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除了北斗天基体系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尚存在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经强调,北斗卫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重要特色就是,还具备通讯(短信息)的功能。对此,北京广嘉创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北斗二代终端如果只提供定位功能,就不需要功放;如其需要支持通信、授时等功能,则加上北斗一代功放即可。在设计上,北斗二代射频芯片设计比北斗一代芯片要简单一些,因为北斗一代终端需要收发功能,而北斗二代终端只需定位功能即可。”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几家企业已涉足北斗二代射频芯片的研发,如北京广嘉、西安华讯等,北斗二代基带芯片参与者众多,包括上海复控华龙、和芯星通、北京星桥通、泰斗以及西安华讯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我国不少研究机构(主要是中电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包括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国腾电子、东方联星)等都展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芯片,“但作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北斗芯片将最终成为2~3家企业垄断竞争的格局。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客户资源是决定企业最终谁能胜出的关键因素。”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经表示,北斗的终端芯片预计年内可投入生产,能同时接受来自北斗卫星和GPS的两种信号,成本与只接收GPS信号的芯片相差不

多。这种同时接收两种信号的北斗终端机,可使定位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其中,开放服务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定位精度10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明确了在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必须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对此,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海南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耀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进行GPS和北斗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的集成,通过芯片化将复杂的器件和软件集成,国内不少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但目前北斗卫星组网还没有完成,系统体制还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到北斗卫星组网成功,应用发展起来了,实现广泛的兼容性才具现实性。”

也有业内人士对北斗民用产业发展非常乐观,“以通信、电力为代表的命脉行业需要卫星系统授时保证全网同步运转,民用导航需要自主卫星服务来降低成本。因此,不排除国家采用类似家电下乡的模式推动北斗民用产业发展”。

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两行业标准将实施

4月20日至21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和道路运输司共同组织召开了标准宣贯会议,就已颁布的两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进行宣贯,以推动两项标准的贯彻落实。

据了解,两项标准将于近期实施。会上,部科技司要求,组织好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系列标准的宣贯工作,充分发挥标准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部道路运输司通报了相关工作情况,对推动标准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编制组专家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过程,并对平台技术要求和车载终端技术要求两项标准进行解读,介绍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安全监管和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使用的国家相关政策及实施要求,介绍了开展标准符合性审查工作的思路等。

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运输企业、汽车生产厂商、终端生产厂商、平台开发和运营厂商和标准编制单位参加了宣贯会。

卫星导航与卫星移动通信的结合应用

1 引言

卫星导航技术的诞生给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已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国土测绘、水利水电、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带动了电子、通信、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卫星导航技术已与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诞生了车辆监控系统、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系统等;同时还发展出GPS辅助技术,即A-GPS技术。可以说未来卫星导航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但是由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依赖于地面基站的支持,存在一定的覆盖盲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海上,使得卫星导航系统无法实现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如用户定位后无法报告自己所处的位置,指挥调度部门无法进行监控指挥;用户无法在无线接入条件下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并获得相应的服务等,如何克服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述不足,更好地实现卫星导航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发展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个人卫星移动通信的普及应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 国内外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世界上现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卫星轨道高度主要分为3类。

一是基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

(1)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系统),利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赤道上空的3颗同步卫星,可进行全世界舰船、飞机及车辆的移动通信,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 Thuray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全球40%面积,包括东欧、中东、中亚、南亚、东亚等共99个国家。卫星设计寿命为12~15年,具有250~300点波束;

(3) ACeS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西亚、中亚、亚太、俄国及北美等地区50多个国家。卫星设计寿命为12年,星上使用直径为12m的大口径抛物面天线,以确保地面移动用户手机的正常工作。

二是基于中轨卫星(MEO)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

IC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全球,空间段由12颗MEO卫星组成,其中2颗为备份星,分布在2个轨道面上,轨道高度10390km。卫星设计寿命12年。该系统主要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如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移动电话服务。

三是基于低轨卫星(LEO)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

(1) 铱星系统(Iridium),空间段由66颗卫星组成,分成6个轨道平面,每个轨道11颗卫星,另有6颗在轨备份卫星。轨道倾角,轨道高度780km。卫星设计寿命5~8年;

(2) 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空间段由48颗卫星组成,分成8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6颗卫星,另有4颗在轨备份卫星。轨道倾角,轨道高度1414km。卫星设计寿命7.5年;

(3) ECCO ConstellaTIon,主要为巴西与美国等国服务的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空间段由12颗卫星组成,其中1颗为在轨备份卫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000km,设计寿命5~7年。计划第二期将卫星总数增多至35颗,分布在7个轨道平面上;

(4) Ellipso(椭圆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空间段由17颗低轨卫星组成。其中10颗卫星分布在2个椭圆轨道面上,轨道倾角,近地点632km,远地点7604km。另外的7颗卫星分布在一个高度为8050km的圆轨道面上;

(5) Orbcomm(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空间段由28颗卫星组成,另有8颗备份卫星。分布在5个轨道面上,第1轨道面2颗卫星,轨道高度736/749km;第2~4轨道面上每个布设8颗卫星,轨道高度775km;第5轨道面2颗卫星,轨道高度700km。该系统主要用于商务信息传送、紧急呼叫及寻呼等数据业务。

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方面落后于国外,目前没有建立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但是我国的航天、交通和信息产业等部门,积极参与国际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投资建设和在中国的运营,例如我国交通部在IC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投资中就占到了总投资的7.2%,是ICO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我国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必然。但是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我国的大卫星平台技术相对成熟,且我们和国外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建投资少见效快的系统,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我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基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系统建设周期较短,技术复杂度较小,能够很快地投入市场运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用户终端必须做到手持,这样市场前景才会更加广阔。由于卫星移动通信手持式终端机发射EIRP和接收G/T值都较小,卫星与用户终端之间信号传输距离远,损耗较大,因此要大幅提高卫星上发射天线EIRP值和接收天线的G/T值,这是基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和难题,但是可以很好地解决,Thuray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手持式终端就做得很小巧。

在发展基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发展基于中低轨道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用以带动小卫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3 我国未来卫星导航与卫星移动通信的结合应用

在卫星导航领域,我国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正大力发展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采取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建立起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再建立起大区域覆盖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预计到2020年建立起全球覆盖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发展战略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卫星导航终端的研发制造技术,已经完全摆脱了卫星导航终端(包括GPS接收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用户终端(包括RNSS和RDSS)芯片已诞生,并逐步进入市场应用推广,特别是北斗RDSS用户终端芯片的研发成功,使得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用户终端的体积、功耗和成本价格大幅度降低,促进了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也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信今后随着我国卫星导航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卫星导航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用户终端级的结合应用为期不远。未来的用户终端将是集卫星导航和卫星移动通信于一体,实现无覆盖盲区的导航定位、语音通信、数据传输以及精确授时等功能,能够用来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0年GPS车载及便携导航市场增速超过100%[图]

日前,赛迪顾问在“2011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年会”上发布了2010年导航产业最新研究数据——伴随着2010年车市的火爆,GPS导航市场同样突飞猛进,便携和车载导航市场增速双双破百,市场总体容量超过900万台。

GPS车载及便携导航市场容量激增前装市场表现平稳

赛迪顾问相关报告显示,在经过2008年的低迷之后,中国GPS整体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回暖。2010年,中国GPS市场在市场推进、技术发展、应用创新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全年GPS市场容量达到908.3万套,同比增长117.8%。其中,车载GPS销量达到342.7万套,较2009年增长102.2%;便携式GPS销量达到523.1万套,较2009年增长148.4%;前装市场销量为42.5万套,同比增长15.2%。

图1:2006-2013GPS整体市场状况及预测图

图2:2009-2010GPS细分市场容量及增长率

赛迪顾问研究总监韦玉怀表示,车载GPS和便携式GPS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在“乘用车市场需求”的核心驱动下,GPS厂商通过以4S店为代表的汽车渠道共同推动所致。同时,为了应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地图厂家与硬件制造商的合作进一步加深,硬件制造商也在不断增强成本控制能力,GPS产品价格进一步走低,同时国内品牌占有较大的优势。

在便携式GPS市场,“价格跳水”是这一市场的鲜明特征,便携式GPS市场价格不断走低,目前平均价格不到800元,终端利润不断压缩,此外,虽然便携式GPS的销售额规模增速放缓,但便携式GPS销售量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12年便携式GPS的销量就将突破1000万套。

而汽车前装GPS受制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主要诉求于中高端车型,市场因此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在前装市场,进口品牌占前装市场80%以上,其余多为国产高端车型以及15万元以上的车型。由于前装GPS市场进入门槛高,国外品牌优势明显。

GPS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赛迪顾问认为,当前中国GPS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其一是国内市场容量仍有突破性增长的空间。2010年,中国乘用车产销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3%和33.17%。其中中国汽车后装导航市场(车载GPS、便携式GPS)的主要目标市场——狭义乘用车(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7.59万辆和949.43万辆,同比增长28.17%和27.05%,持续增长的汽车市场为GPS市场容量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其二是GPS导航终端以不同形态面向不同需求用户。未来用户对GPS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导航、通信、信息的需求,车辆财产安全的需求、车辆保养与人身安全的需求等等,这些不同的需求将会使得GPS市场的终端形态与功能定位呈现明显的差异。

其三是手机应用商店服务模式深刻影响了车机市场。相比传统导航,手机应用商店服务模式让用户不再孤立的自主导航,更加智能、更加互动的新导航系统孕育而生,比如基于用户实际地理位置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实时的折价券,个性化的移动广告等。

其四是后装GPS导航地图厂商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凯立德市场领导地位日趋稳固。2010年凯立德在便携式导航市场的的占有率上升到60%左右,比2009年提升约14个百分点。排名第二的道道通的市场占有率为10%左右,其次是四维图新,市场占有率约为8%,比2009年大幅度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高德也有明显下滑,已跌出前三甲,而2009年高德在便携式GPS导航地图的占有率曾高达13.9%,排名第三。

在车载GPS市场,凯立德与道道通两家的市场份额合计就占到了90%以上。其中,2010年凯立德在该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比上年增长约10个百分点,道道通则维持在30%上下,比2009年略有下降。四维图新排名第三,但占有率仅为2%上下。

图3:便携及车载GPS市场电子地图品牌市场分布

赛迪顾问研究总监韦玉怀表示,未来GPS市场既有很多机会,也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第一大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将提供更广阔的需求基础,同时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验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将促使产业规模提升,资本市场持续活跃也将为GPS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和核心元器件仍然缺失,GPS行业的整合、并购与扩产将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产业规模也将进一步集中,行业“马太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中小GPS企业和新进入厂商在传统领域发展难度较大,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利润将会更薄。

分享卫星产业黄金十年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重要信息基础和战略设施,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国防及经济安全。近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5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北斗二代发射加速,中国卫星产业步入“黄金十年”。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后几年将持续进行组网发射。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整的北斗产业链初步形成,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无论是在电力、交通运输、公共安全、通信、水利专业应用市场还是在个人通信、娱乐、追踪等大众应用市场,北斗应用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以GPS为技术基础的应用有望由北斗技术取代,替代空间巨大。随着我国“北斗二号”系统2011年建成,定位精度的提升,需求向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将大幅拉动对北斗终端的需求。

随着卫星导航被列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将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未来卫星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带动整个行业的大发展。中银国际建议投资者关注以小卫星设计、研制和应用运营为主业的中国卫星,专注于国内卫星导航产品开发、信息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卫星导航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北斗星通,在北斗射频芯片和几代处理芯片技术领先、北斗终端产品国防领域的最大供应商国腾电子。

平安证券分析师叶国际表示,第二代北斗系统建设完善后,有望被广泛运用。但是北斗系统在民用领域很难与GPS抗衡。相对北斗星通,中国卫星可能受益大一些。由于北斗卫星是中国卫星大股东研制的,借助这样的便利,中国卫星在相应的导航终端领域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另外北斗系统将来可能更多的是被应用于军事,中国卫星无疑在这方面有优势。

中端GPS遭遇滑铁卢两极分化趋势还将持续?

2010年,中国GPS市场出现了较明显变化,无论技术水平还是价格格局均与上一年明显不同。在产品结构方面,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在市场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中端产品遭遇滑铁卢,关注份额大幅下降,而低端、高端产品则均呈上升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端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用户关注度“两极分化”趋势又是否会持续下去?

中端产品用户关注度流失明显

2010年初中国GPS市场上,售价在1001-2000元之间的中端产品数量占比为

46.2%,明显高于1000元及以下低端产品的35.4%。但由于低端产品更好地符合了大多

数用户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因此其关注比例累计达到40.6%,仅比中端产品低2.2%。2010年第一季度,在纽曼Q71HD、昂达VP30、VP40等价格优势明显的产品带动下,1000元及以下价位产品关注份额出现明显上涨,并于3月达到46.6%。受此影响,中端产品关注份额于3月为降至36.3%,较1月下滑6.5%。

(图) 2010年1月-2011年1月中国GPS市场不同价位产品关注比例走势

由于3月是GPS厂商新品发布较集中的时期,多款一线品牌旗下的中端产品进入市场,低端产品关注份额随即出现下降。但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更多主流品牌加强了对低端市场的重视程度。另外,零组件及地图授权成本的下降也使这些厂家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纷纷推出1000元及以下价位的低端产品。

正规品牌的进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改变了低端市场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后期服务缺失的状况。ZDC数据显示,2010年下半年以来,1000元及以下低端产品关注份额再次出现明显上升,并于9月首次突破50%。而中端产品关注份额则持续下滑,2011年1月为25.9%,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16.9%。

高端产品潜在用户群体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数量也明显少于低端、中端产品。但高端产品一直走在技术进步的前列,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2010年,在任我游1400E、Garmin 3790T等产品带动下,其关注份额出现上升,并于12月达到最高值21.7%,较年初上涨5.1%。

倚重附加功能致使中端产品竞争力减弱

在低端产品冲击下,中端产品不仅关注度一直下跌,还当之无愧地成为2010年GPS 市场中降价的主力军。ZDC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有关。GPS本质上作为一种专业导航设备,导航功能是否强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命运。但从中端产品的发展历史上看,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很好地把握导航的本质,没有在导航能力方面与低端产品划清界限,而是在CMMB移动电视、视频播放等附加功能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当用户逐渐成熟,选购产品更加理性,低端产品的品质、服务水平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些在价格、导航功能方面均没有明显优势的中端产品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自身不断下降的市场竞争力。

新品发布或将带动关注比例反弹

尽管目前中端GPS产品表现较乏力,但从企业营利的角度看,各厂商仍会把其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毕竟比起利润空间较小的低端产品和销量上升空间有限的高端产品,中端产品能更好地让企业获得利润。另外,一些勇于改变的厂商也已经着手对新的中端产品进行改进和加强。即将到来的3月是GPS厂商集中发布新品的时期。中端产品关注份额或将再次出现与去年这一时期相同的情况,在新品带动下反弹。

结语:

随着技术进步及用户认知程度提升,中国GPS市场也在走向成熟。只有能够紧跟市场变化,满足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对于曾经是市场中流砥柱的中端产品而言,真正提升自身导航功能并在成本、价格、服务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或许是决定其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因素。新品的发布能否扭转中端产品的颓势,用户关注度分布究竟是否会持续两极分化趋势,仍需拭目以待。

基于卫星定位和4G技术的新型监控报警系统[图]

本系统就是针对传统监控报警产品的缺点开发的一套基于卫星定位和4G技术的新型监控报警系统,用于实现远距离、准确和实时监控报警和导航定位。

本系统以汽车为开发平台,通过安装传感监控装置,收集信息传递给以单片机为中心的控制系统,经过分析处理后经由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网络,将报警信息通过电话、SMS(短信业务)或MMS(多媒体信息业务)等形式通知用户,从而实现远距离、准确和实时报警。现在市场上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可实现精确的定位寻车及一般的导航,但是GPS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如果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关闭应用,后果不堪设想,尤其不利于军用,所以我们采用了GPS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双星"双模导航定位技术。

1 硬件系统

本系统由MCU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模块、GPS模块和北斗双星定位模块5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号送到MCU,MCU 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发出控制信息和报警指令给GSM模块,然后通过GSM/GPRS网络或北斗双星向用户传递报警信息,达到监控报警的目的。系统将根据用户的决策采取诸如远程喊话示警、遥控拍照和切断油路等操作保证车辆安全。同时,该系统还利用GPS和北斗双星双模定位的方法,实现全天候、高精度的实时导航定位,定位精度可达3 m~10 m。

MCU以串行通信的方式实现与GSM、GPS和北斗双星终端的物理连接,并且留有与PC机的。RS-232串行通信接口。利用北斗双星定位终端实现快速定位,并将位置信息通过GSM或者双星简短通信的方式发送到用户和中心站,同时,北斗卫星的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区域报警。

1.1 MCU控制模块

该模块起着对传感器报警信息和用户控制信息的接收、分析和处理,是本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包括电源部分、电平转换部分、存储器设计部分和外部接口部分(包括传感器信号输入、MCU控制外部设备信号输出显示、MCU与北斗双星定位模块和GSM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

1.2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中可供利用的有多种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开关式和断线式传感器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当汽车受到振动、车门被打开或者有人坐在座位上时就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将这些传感器收集到的不同数据和信息输入系统MCU,以供后续处理。此模块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车载已有的安全成熟的产品作为系统部分。其优点是: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将大幅提高;可以较好地解决系统状态控制问题,若仅考虑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设防和解防,不仅很不方便,而且长期的额外信息费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装,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已有车载设备,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1.3 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模块

以GSM模块为核心,实现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在系统中发挥了发送报警信息和接收用户回应的功能。该模块通过GSM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无需设置运营中心,大大降低了生产推广成本。此模块的设计思路是:使用开放性较好的GSM模块,并且严格执行欧洲电信联盟的GSM0707、GSM0705、GSM0338等规范和协议,方便系统软件开发,并增强系统软件的通用性。

1.4 GPS模块

GPS技术在军用和民用方面的应用都很成熟,通过使用GPS和北斗双星双模定位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

1.5 北斗双星定位终端

利用此终端实现快速定位,并将位置信息通过GSM和双星简短通信两种方式发送到用户和中心站,并且利用双星简短通信实现区域报警。主要功能是: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GPS相当;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精密授时,精度达20 ns。

2 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主要参照欧洲电信联盟的GSM0707、GSM0705、GSM0338等规范和协议,结合标准的AT指令集设计编辑而成,并且通过RS -232串口收发来实现MCU与GSM 模块、CPS模块和北斗双星导航定位终端的双向通信。经过大量试验,该软件在系统上运行稳定,其通用性和移植性都很好。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见图2。

主要流程及相关程序叙述如下:

a) 首先初始化MCU使其进入正常的工作方式,程序通过MCU的UART接口控制GSM 模块,串口的初始化函数为serial-init(),分别对MCU和GSM模块、北斗双星导航定位终端、GPS模块以及PC机的外部显示处理接口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同时,对相应的传感器和控制引脚的输入或输出方式进行了正确的设置。

b) 为了正确建立MCU和GSM模块之间的通信,检测串口通信速率,在合理设置MCU 后,由单片机发出ATE检测信号,若通信建立不正确,则继续检测,等待GSM回应OK 确定通信正常建立。

c) 为使GSM模块能在符合用户要求的条件下工作,需对其进行初始化,包括关闭振动和铃声、设置短信内存、模式、提示方式等。

d) 进入工作模式,包括两方面工作内容:

一是检测各个传感器,先检测报警级别高的传感器,若有报警信号送来,则有MCU控制编辑和发送手机短信(或者打电话)通知用户;

二是检测是否有新短信或来电,有则读回并解码执行用户通过短信发来的命令或核实用户来电后控制GSM模块自动应答。由于从串口读取大量数据时不免存在误码,为防止执行错误命令,MCU将连续重复读取同一条短信两次,两次相同时才执行短信中的命令,否则重新读此短信。

3 系统功能和性能

a) 用户密码设置:用户可编辑短信"更改密码****"到GSM模块,在用户接到短信回馈"执行成功"或"执行失败"后即可获知更改密码的执行情况。

b) 更改用户:用户可通过编辑短信"更改用户****"(后4位为设定的密码),在用户接到短信回馈时可判定结果。

c) 短信报警:当车辆安全受到外界威胁时,车载传感器收集信息后将信息交由MCU判定威胁级别后,发出指令控制GSM模块编辑手机短信如"车门开"、"车被盗"等在第一时间通知用户。

d) MMS图像监控:当用户收到车辆安全情况受到威胁时,可编辑短信"拍照"给车载电话,MCU收到命令后控制GSM模块拍照并在第一时间通过GPRS网络发送给用户,方便用户了解车辆安全具体情况。

e) 远程监听和喊话示警:当用户接收到报警短信后可以直接拨打车载电话,系统将自动接通电话方便用户进行监听,或经由系统自带的功放和扬声器进行扩音喊话示警。

f) 远程制动:当用户接收到短信或通过电话监听发现车辆受到威胁时,可以编辑短信"熄火"到车载电话,系统将会自动切断油路,使汽车停止行驶。

g) 远程遥控暖车:用户可编辑手机短信"暖车"到GSM模块,MCU将控制现有继电器提前进行暖车。

h) 北斗双星导航定位:快速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

i) 区域通信和报警:当某辆汽车的本系统监测到险情后,可利用北斗双星的简短通信功能给邻近的系统发送报警信息,共同提高安全防护级别,防止险情扩散。

j) GPS与北斗双模定位:系统留有GPS模块的外部接口,可利用GPS结合和北斗双星的定位数据进行差分比较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导航和定位信息。

k) 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系统信息处理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实时导航定位和跟踪寻迹。

4 结束语

本设计是集传统车载式防盗报警单元、北斗双星导航定位终端、GPS模块、GSM/GPRS 网路和GIS于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监控报警和导航定位产品。系统在功能、实用性、可靠性及易用性等多方面均符合广大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私人汽车需求量的迅速增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系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系统建设完成

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颗卫星将与2010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即3颗GEO卫星加上3颗IGSO卫星),经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今明两年,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满足测绘、渔业、交通运输、气象、电信、水利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能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及导航和授时服务外,还保留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和完好性服务特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据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高质量的卫星导航服务,包括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开放服务将面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高可靠性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授权服务面向专业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服务。

据介绍,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3年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系统由三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地面系统组成,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的中、低动态用户提供定位、短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已应用于水利、渔业、交通、救援等国民经济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第二步,2012年左右,将建成由1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采用无源定位体制,具有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功能。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性能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

关于认真贯彻《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两项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1〕80号)精神,认真执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JT/T796-2011,以下简称《平台标准》)两项行业标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贯活动

这两项标准是针对当前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结道路运输行业多年来使用卫星定位装置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以应用为目的,对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技术性能及功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基础标准,是动态监管工作的重要规范。两项标准的出台,为统一规范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贯彻执行这两项标准对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加强道路运输动态监管,促进道路运输管理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宣贯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切实可行的宣贯方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分类组织宣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行业信息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贯活动;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进行培训,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两项标准的内容要求。通过广泛深入的宣贯活动,切实使广大道路运输企业、运输业户、车载终端的生产厂家以及提供车辆卫星定位服务的运营商了解这两项标准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增强贯彻执行两项标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指导监督,保证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符合技术要求

1.安装符合技术要求的车载终端。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安装符合标准的车载终端。2011年8月1日起,新出厂的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车辆(以下简称两客一危车辆),在车辆出厂前应安装符合标准的车载终端。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上车辆产品公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为车辆办理道路运输证时,要检查车辆车载终端安装和工作情况。凡未按规定安装符合标准的车载终端的新增车辆,交通运输部门不予核发道路运输证。

对于已经取得道路运输证但尚未安装车载终端的营运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道路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加装符合标准的车载终端,并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从2012年1月1日起,没有按照规定安装车载终端或未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暂停其资格审验。

2.建设符合技术要求的系统平台。《平台标准》分别对企业监控平台和交通运输部门监管平台的性能及功能提出了基本要求。道路运输企业自建或委托卫星定位服务运营商建立的监控平台以及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建设的监管平台都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身需求,研究开发其他功能。从2011年7月1日起,所有新安装的车载终端必须接入符合技术要求的系统平台。系统平台如不符合《平台标准》的,要按《平台标准》技术要求尽快进行改造。在系统平台改造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现有业务不受影响,并确保各级系统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各系统平台的改造工作,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

三、开展标准符合性审查,确保标准执行到位

为确保这两项标准执行到位,部决定建立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标准符合性审查制度,并委托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组织开展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的标准符合性审查工作。凡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的企业监控平台以及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监管平台,拟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车载终端,都要按规定进行标准符合性审查。不符合标准的系统平台及车载终端,不得用于道路运输动态监管。

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的企业监控平台及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监管平台所属单位,可以自愿选择经部公布的检测机构进行系统平台检测。系统平台检测合格后,由其所属单位向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提交符合性审查申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负责按标准要求及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部,再由部向社会公告。未建立系统平台的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企业应根据公告,选择符合技术标准的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服务运营商。

车载终端生产企业可以自愿选择经部公布的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检测。产品检测合格后,由其所属企业向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提交标准符合性审查申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按照标准要求及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部,再由部向社会公告。道路运输企业在为运输车辆安装车载终端时,应选择公告中的产品。

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标准符合性审查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两项标准工作中如有问题,请及时报部道路运输司。

联系人:柴晓军,联系电话:(010)65293754,65292740(传)

交通运输部(章)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用户终端芯片年内可投产

北斗用户终端可同时接收来自北斗卫星和GPS导航系统的信号。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中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官方表示,这意味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已经完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颗卫星与去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即3颗地球轨道静止卫星加上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接受该网采访时透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开放和授权两种服务类型,其中,开放服务向大众用户免费提供,定位精度10米。

此外,冉承其称,北斗的终端芯片预计年内可投入生产,能同时接受来自北斗卫星和GPS的两种信号,成本与只接收GPS信号的芯片相差不多。这种同时接收两种信号的北斗终端机,可使定位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告诉财新记者,导航定位卫星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至关重要。目前现有或在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

据悉,中国建成完善全球导航系统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即区域性导航系统,已由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完成。第二步,即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发射12颗到14颗卫星任务,建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亚太地区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厂商

北斗星通

合众思壮

中海达

国腾电子

华测导航

神州天鸿

北斗导航产业与运营方案

北斗导航产业及运营方案 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建设的重点航天工程,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Galileo)构成四大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目前这四大全球 导航卫星系统市场分化严重,主流GPS系统占据了全球绝大多数定位市场,中 国市场有90%份额都是GPS。在国家安全至上的时代,发展自主可控的北斗成为政府的重中之重。 北斗产业,则是指的围绕北斗导航系统发展推广,相应的产生的研发、制造、应用等系列产业链条。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一共有5个环节:1、卫星制造;2、卫星发射;3、配套地面设备建设;4、卫星导航应用;5、下游市场。民营企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在导航应用终端环节。 应用领域 卫星导航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成长性 的特点。比如,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GPS系统,最初是为军事服务,之后扩展 到海洋、航空、航天、测绘、地质勘探等行业应用领域,进而拓展到大众消费 领域 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 业链,从事北斗产品生产和研发的企业与研究机构约200家,为北斗产业未来 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领域,我国企业实力突出、竞争力强,能够实现整 星出口和发射任务,由少数企业所垄断。卫星制造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隶属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卫星等几家机构完成。卫星 发射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另外由航天电子提供卫星发射的控制系统、利用系统、逃逸系统和遥测系统等配套设备,航天动力提供液体火箭发动 机等配套设备。 但是,在基础类产品、终端类产品、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等领域,我国企 业规模较小、整体实力偏弱,尤其是芯片、板卡、天线、算法、软件、接收机 和终端等技术水平较低,与国外企业差距明显。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含:导航卫星、地面台站、基础类产品、终 端产品、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5个部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整理材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二)发展历程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

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三)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四)建设原则 中国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渐进。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8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

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

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涉足北斗卫星导航的股票一览 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涉足北斗卫星导航的股票一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目前全世界有4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0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计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为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为全球服务,加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文)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6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目标与原则 二、持续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三、提供可靠安全的卫星导航服务 四、推动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五、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结束语

前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一、发展目标与原则 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将北斗系统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二)发展原则 中国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和通信服务,是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2015年,中国相继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积极推进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实现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实现全球区域覆盖。 一、北斗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5年是北斗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的第三年,北斗在我国交通运输、气象、公安、民政、农业、国土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北斗产业初具规模,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第一代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价格比已经接近国际水平,销售量已突破了千万规模,功耗更低、体积更小、性能更优、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北斗芯片已经突破了关键技术,即将投放市场,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方面的应用需求,高精度的板卡、天线等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占领了相当份额,改变了中国高精度卫星导航核心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图表 2013-2015年中国北斗产业规模与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北斗导航系统加快全球化布局 2015年3月,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由亚太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截至2015年9月,中国共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实现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实现全球区域覆盖。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初始服务的基本能力,到2020年形成全球的服务能力。目前,北斗系统已在东盟各国逐步打开局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将逐步引入该系统。 其中,泰国在2015年3月与光谷北斗签署《“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面向东盟、以泰国为主的北斗应用和服务产业支撑平台,推进北斗在东盟地区通信、交通、农业、旅游、航运、金融、电力、急救、公共安全、物流、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应用。 三、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中国北斗导航终端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北斗导航终端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15年相关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随着“北斗”系统逐渐向民用方面转化,投资机会显现。中国预计于2012年建成北斗亚太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左右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今明两年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系统建设和应用发展非常关键的两年,这两年将陆续发射多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并开始在各个领域大量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发射了13颗卫星,系统建设当前已进入密集发射组网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又要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涉及最广、技术最复杂和建设周期最长的航天基础工程。这个系统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服务,它是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经验,仅作参考,请公司同事修改补充。

前言 (1) 第一章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行业发展分析 (4) 一、军用领域 (4) 二、民用功能 (5) 三、其它应用领域参考资料 (8) 第一节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地位 (10) 一、美国GPS系统(产业链成熟,应用广泛) (10) 二、欧洲GALILEO 系统(定位精度高、还未组网完成) (11) 三、俄罗斯GLONASS 系统 (12) 四、中国北斗系统 (13) 第二节北斗导航系统发展规划 (14) 一、发展路线图 (14) 第三节北斗导航系统优势 (15) 第二章中国北斗导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16) 第一节国内北斗导航经济环境分析 (16) 一、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16) 第二节中国北斗导航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8) 一、相关标准 (18) 二、相关政策 (19) 三、标准及相关分析 (19) 第三章国内导航产业现状分析 (20) 第一节GNSS产业链分析 (20) 第四章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应用分析 (36) 第一节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运行 (36) 第二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 (36) 一、北斗导航产业链 (36) 二、北斗导航竞争态势 (37) 第五章应用重点市场—高精度GNSS市场 (38) 第六章应用重点市场—车载导航市场 (38) 第一节中国车载导航产业动态分析 (38) 一、首款3D导航GPS登陆重庆 (38) 二、GPS汽车导航进入宽屏时代 (38) 三、PND拓宽汽车导航仪市场 (39) 四、个人导航设备席卷汽车导航系统市场 (43) 第二节中国车载导航产业运行格局 (56) 一、中国汽车导航市场尚处于市场启动初期 (56) 二、GPS上下游合作模式改变 (60) 三、我国车载导航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发展 (61) 四、电子地图成车载GPS“瓶颈” (65) 五、前装和后装市场发展不均衡 (68) 第三节中国汽车导航企业运行现状 (68) 一、千家厂商混战车载定位 (68)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图)来自网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工程总投资:100亿元 工程期限:1994年——2020年 北京时间2007年2月3日凌晨零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中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

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分为“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分别由4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和35颗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中国在2000年至2007年先后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卫星,这种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为中国陆地交通、航海、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着良好服务。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日期火箭卫星轨道 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A 地球静止轨道140°E 2000年12月2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B GEO 80°E 2003年05月25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C GEO 110.5°E 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2月03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D GEO 86°E 第四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4月14日长征三号甲北斗-2A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二代首颗卫星

军用新型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历史 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双星定位导航系统为我国“九五”列项,其工程代号取名为“北斗一号”。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快速导航定位、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授时3大功能,其中后两项功能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所不能提供的,且其定位精度在我国地区与GPS定位精度相当。整个系统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度和东经140度36000公里赤道上空)、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用户机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出站链路(即地面中心至卫星至用户链路)和入站链路(即用户机至卫星

我国北斗产业链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北斗产业链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北斗系统建设逐步完善的环境下,目前北斗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我国北斗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机遇,未来五年产业链结构将逐步趋于稳定成熟。 继美国主导的GPS、俄罗斯主导的格洛纳斯和欧洲主导的伽利略之后,我国自主开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近年来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受到全球关注。尤其是随着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组网阶段,预计到2018年左右就将完成覆盖全球的系统建设目标,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企业进军北斗产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系统按照“三步走”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第一步,2000年形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区域有源服务能力;第二步,2012年形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无源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标志着第二步建设圆满完成。2015年3月30日,随着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第三步全球组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预计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发布了《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卫星导航产业长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在国家产业政策、专项示范项目等推动下,我国北斗产业迅速发展。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 简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

北斗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化推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斗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推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中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已广泛服务于国土、测绘、城建、水利、交通和应急救灾等领域。 北斗导航产业发展迅速产值突破百亿元 近年来,中国北斗导航产业发展迅速。从正式提供服务以来,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国土测绘、形变监测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终端的用户规模逐步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在大众应用领域,随着北斗芯片技术的成熟,市场将逐渐打开。 图表:北斗产业链上下游示意图 北斗系统不仅成功地渗透到这些应用领域当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应用现状,促进了应用模式创新,甚至实现了某些核心产品国产化。例如,北斗提升了单GPS系统的导航精度及可靠性,促进车道导航、路口导航等应用方向的发展;在形变监测等应用领域中,北斗系统则实现了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三胜产业研究中心预计,2020年北斗系统应用将占据国内市场80%、国际市场20%的份额。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应用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

建议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超过1040亿元,年增长率接近30%,其中北斗产值超过100亿元。北斗导航系统已得到国内外大众市场的广泛认可。预计,到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有望达到3亿台左右,2020年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10亿台。 图表:2013-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三胜产业研究中心应用前景广阔推进亟待创新 当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新经济新增长点,伴随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导航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互联网业步入了融合发展时代。在当今信息社会,有80%以上的信息与位置和时间有关,由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具有全时空、全天候、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定时的特点,一经问世就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迅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一边是北斗卓越的性能和系统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美好前景不断显现。然而,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北斗进入较晚并不为大众熟知,其产业化可谓刚刚起步。当前,全球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正在经历着三大转变:从单一的GPS系统时代,转变为多星座并存兼容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时代;从以车辆应用为主体的市场格局,转变为与通信相融合的个人消费为主流市场的新格局;从经销应用产品为主,转变为位置服务为主的服务产业化新时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独立发 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和完好性服务特色,是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两代导航系统。其中北斗一号用于中国及其周边 地区的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是类似美国GPS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2] 三步走 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具体如下: 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组成

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战略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的2代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 组成。 空间段 空间段包括五颗静止轨道卫星和三十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 8.75度、80度、110.5度、140度和160度。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圆轨道卫星和3颗同步 轨道卫星组成。 地面站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卫星导航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段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完成任务规划与调度,实现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 注入站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统一调度下,完成卫星导航电文、差分完好性信息注入和有效载荷段控制管理。 监测站接收导航卫星信号,发送给主控站,实现对卫星段跟踪、监测,为卫星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用户段 用户段包括北斗系统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系统采用卫星无线电测

“十三五”中国北斗产业发展规模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一、2016年中国北斗产业发展规模现状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和通信服务,是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2015年,中国相继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积极推进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实现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实现全球区域覆盖。 (一)北斗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5年是北斗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的第三年,北斗在我国交通运输、气象、公安、民政、农业、国土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北斗产业初具规模,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第一代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价格比已经接近国际水平,销售量已突破了千万规模,功耗更低、体积更小、性能更优、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北斗芯片已经突破了关键技术,即将投放市场,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方面的应用需求,高精度的板卡、天线等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占领了相当份额,改变了中国高精度卫星导航核心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图表2013-2015年中国北斗产业规模与增长率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北斗导航系统加快全球化布局 2015年3月,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由亚太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截至2015年9月,中国共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

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实现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实现全球区域覆盖。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初始服务的基本能力,到2020年形成全球的服务能力。目前,北斗系统已在东盟各国逐步打开局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将逐步引入该系统。 其中,泰国在2015年3月与光谷北斗签署《“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面向东盟、以泰国为主的北斗应用和服务产业支撑平台,推进北斗在东盟地区通信、交通、农业、旅游、航运、金融、电力、急救、公共安全、物流、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应用。 (三)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构件、终端集成、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基础构件是卫星导航产业链的上游,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等产业环节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瞄准北斗芯片和板卡市场,在国家政策和专项的扶持下,企业的研发技术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2015年5月,北斗星通控股子公司和芯星通发布全球首款全系统多核高精度GNSS导航定位芯片 NebulasII(UC4C0)。2015年8月,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北斗40纳米SoC定位芯片实现量产,它可同时支持美国GPS、中国北斗和俄罗斯GLONASS等卫星定位系统。2015年11月,中海达成功研制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板卡,可在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领域实现关键核心部件的进口替代,可支持中国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独立定位和国际主流卫星导航系统 GPS/GLONASS/北斗多系统联合定位。 (四)北斗兼容芯片呈现数量级增长 多系统兼容芯片具有抗干扰、高输出率等特性,可以实现高精度GNSS测量仪器小型化,尤其适合对于对体积、功耗、性能和成本有着较高要求的无人机、GIS信息采集、车道级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的多模多频高精度定位定向专业应用。 2013至2015年,北斗兼容机芯片的销量分别达到135万套、527万套和1326万套,实现了数量级的增长。目前,与美国GPS或俄罗斯GLONASS兼容的北斗兼容机在汽车前装、智能手机、高精度应用、泛在位置服务和国际市场五方面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销量跨越了百万台、千万台和亿台三大台阶。 (五)产业链下游运营服务比重较低 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最大,达到60%左右。而中国北斗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仅为17%左右,比重较低。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船导航监控、电力及通信网络授时等领域,不能有效满足大众及行业用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在位置服务、公众出行、智能交通、物流监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通用规 范(预) 2014.08.14 1 范围 本通用规范规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简称为北斗通信终端)的技术要求(包括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斗通信终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也是制定北斗通信终端产品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和产品应用选型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4857.5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T 12267—1990 船用导航设备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2858—1991 地面无线电导航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5702—1995 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GB 15842—1995 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中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BeiDou)。具有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和卫星无线电导航(RNSS)两种业务,可以提供导航、定位、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服务。 3.1.2 北斗终端 BeiDou terminal 北斗系统各种用户应用终端的总称。北斗终端按照应用北斗卫星业务的不同服务模式,分为北斗RDSS终端和北斗RNSS终端两种类型;按其用途主要分为导航型终端、测量型终端、定时型终端和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 3.1.3 北斗RDSS终端 BeiDou RDSS terminal 利用北斗RDSS业务,可以提供定位、导航、定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终端。 3.1.4 指挥管理型终端 command and management terminal 利用北斗RDSS业务兼收下属用户的定位和通讯信息的多用户地址码,一般具有用户信息管理、通播、组播、单播、查询、调阅、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的北斗通信终端。

北斗卫星的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北斗卫星的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行业现状 1.简述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自2003 年正式提供服务以来,系统建设和无源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北斗卫星及其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多模芯片、天线、板卡等关键技术也已取得突破,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产品化,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目前北斗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在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推广应用。未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后还将为民航、航运、铁路、金融、邮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等行业提供更高性能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 ——在海洋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系统,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 ——在水文监测方面,成功应用于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提高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订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在气象测报方面,成功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启动“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示范应用”,形成实用可行的系统应用解决方案,实现气象站之间的数字报文自动传输。 ——在森林防火方面,成功应用于森林防火,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通信时统方面,成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应用示范,突破光纤拉远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 ——在电力调度方面,成功开展基于北斗的电力时间同步应用示范,为电力事故分析、电力预警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公开服务性能规范 (1.0版)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引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由35颗卫星组成,可为全球各类用户提供公开服务。系统于2012年12月27日完成区域阶段部署,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公开服务。 本规范规定了现阶段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 .

目录 1范围 (1) 2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 3.1术语和定义 (3) 3.2缩略语 (3) 4北斗系统概述 (4) 4.1空间段 (4) 4.2地面控制段 (4) 4.3用户段 (5) 4.4北斗系统公开服务区 (5) 5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特征 (7) 5.1空间信号接口特征 (7) 5.1.1空间信号射频特征 (7) 5.1.2导航电文特征 (7) 5.2空间信号性能特征 (8) 5.2.1空间信号覆盖范围 (8) 5.2.2空间信号精度 (8) 5.2.3空间信号连续性 (9) 5.2.4空间信号可用性 (9) 6北斗系统服务性能特征 (10) 6.1用户使用条件 (10) 6.2服务精度 (10) 6.3服务可用性 (10) 7北斗系统公开服务空间信号性能指标 (12) 7.1空间信号覆盖范围指标 (12) 7.2空间信号精度指标 (12) 7.2.1空间信号URE 精度指标 (12) 7.2.2空间信号URRE 精度指标 (12) 7.2.3空间信号URAE 精度指标 (13) 7.2.4空间信号UTCOE 精度指标 (13) 7.3空间信号连续性指标 (14) 7.4空间信号可用性指标 (14) 8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指标 (15) 8.1服务精度指标 (15) 8.2服务可用性指标 (15) 8.2.1PDOP可用性指标 (15) 8.2.2定位服务可用性指标 (15) 9其他说明 (17)

2020-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分析

2020-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分析 1.1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分析 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14.4%,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2019年产值增速进一步放缓。 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增速下降明显,同比增长9.1%,为1166亿元。北斗应用进一步普及,对核心产值的贡献率超过80%。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达到2284亿元,同比增长17.3%,有力支撑了产业总体产值和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图表200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协会 1.2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发展现状 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分为基本系统建设和区域加强密度网建设两个阶段。2014年至2016年底,主要完成框架网基准站、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以及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中科院、地震、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6个行业数据处理中心等建设任务,建成基本系统,在全国范围提供基本服务;2017年至2018年底,主要完成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补充建设,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运行连续性、稳定性、可靠性,具备全面服务能力,提供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位臵服务,目前,已在交通、地震、气象、测绘、国土、科教等行业领域进行了应用推广。截至2019年年底,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在中国范围内建设155个框架网基准站和2200余个区域网基准站。其中,155个框架网基准站大致均匀的布设在中国陆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导航卫星及其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导航卫星及其应用导航卫星的问世,使导航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它相当于运行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本身做为空间基准点,目的是增加导航信号的覆盖范围。导航卫星系统在国防和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纷纷倾力加以建设。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导航卫星系统有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中国“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正在建设的有欧洲“伽利略”和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于2000年建成了由2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组成的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与国外的导航卫星系统相比,“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的优点是投资少,组建快,尤其是具有通信功能,所以特别适用于需把导航与通信相组合的用户。为了使导航卫星系统的性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中国已开始研制组建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计划首先建成“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区域系统,然后扩展为全球系统。2004年9月,“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已发射4颗组网卫星,并正在按计划稳步进行。“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其中:开放服务面向全球范围,定位精度10米,授时精度2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包括全球范围更高性能的导航定位服务,以及亚太地区的广域差分服务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广域差分服务精度为1米,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为每次120个汉字。 “北斗”导航卫星星座示意图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组成 车辆运输监控 港口船舶导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示意图 “北斗”的应用 “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的建成,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导航卫星系统的国家。2007年,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式确认中国“北斗”为全球卫星导航四大核心系统之一,“北斗”成为让世界关注、让中国骄傲的民族品牌。经过多年的开拓实践,“北斗”已经在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BDG,MF,07型“北斗”/GPS定位通信终端 “北斗”墒情监测终端 ——监测道路安全 由于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监测公路边坡(滑坡、崩塌)和桥梁变形上具有选点灵活的特点,可根据监测需要将监测点布设在对变形体的形变比较敏感的特征点上。此外,导航卫星定位系统静态相对定位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和较强的作业自动化程度。上述特点和优点使“北斗”在公路边坡等地质灾害及桥梁变形监测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时间保障电力畅通 电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电厂、变电站的设备运转同步进行,必须首先要确保设备内部时钟的一致性。基于中国“北斗”的“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解决了电力系统时间同步应用中的三大难题—可靠的时钟源、全网时间同步管理和远程集中实时监测维护,有效保障了中国电力安全和国家安全。——灾害救援显身手 “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在近年来多次成功运用于灾害监测与救援行动,尤其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将北斗,1终端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该终端机不但能接收“北斗”卫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