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第20卷第3期V01.20N o.3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 R N A L O F S A N M I N GO O L U!G E

2003年9月

Se p.2003

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郑丽珍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的文化根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的锐利思想武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当今社会公民

的权利意识淡薄。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

提高公民权利意识问题:一是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二是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三是加强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四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1343(2003)03—0006—06

公民权利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十六大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 To后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下,依法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增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对于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权利分为习惯权利、传统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的权利等等。本文所指的权利是指法的权利。法的权利与一般权利不同,它只是权利之一种。法的权利是在法律社会中产生、存在,并以特定法的形式予以许可和保障的权利主体自主享有的权能或利益。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法的权利具有法律规定性、法律保障性、法律自主性等基本属性。

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其中,权利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和知悉,它反映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强弱;权利主张是人们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予以主动确认和维护的意识,如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求合法途径加以维护的意识等;权利要求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主动向社会或政府提出新的权利请求的意识,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权利意识。

6收稿日期:2003.04.05

作者简介:郑丽珍(1964一),女,福建沙县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讲师。

一、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一)公民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的文化根基

法治的运作涉及诸多环节、要素和条件,其中主要是法治的机制和实施法制的主体——人。人是法治机制主体,他不仅是法治机制的受动者,同时也是主动者,两者结合构成法治运作的关键部分。但从根本上讲,最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事实证明,如果只有法律制度本身而没有公民的普遍的权利意识,是无法建立法治国家的。从已完成法治现代化的国家的实践来看,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与其说是法律知识的普及,还不如说是权利意识已经植根于公民的观念之中。“权利是法的内核,没有对权利的要求,也产生不了对法的需求和对法律的渴望。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是密切联系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法治观念的生长,反之,法治观念的增长,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扩张”。[1](P87)因此,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会有力地推动法治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我国封建专制历史较长,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重视并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否则“即使人们消极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但不创造性地运用权利,或者放弃权利,这虽然也能使社会形成一种安定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是没有效率的,在这种秩序中,经济体制因人们不运用权利而不能产生效率,民主制度也会因人们不行使权利而无实效”。[2](P151)因此,要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不仅要使遵守宪法和法律成为公民和一切组织的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使公民充分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并且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它。当然,在这同时还必须明确权利也是有界限的,因为权利本位的内在涵义是指:“公民在法律划定的界限内享用价值选择、行为自由和利益获得的可能性”。[3]

(二)公民权利意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十六大报告的核心内容。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制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小康社会是崇尚法治和弘扬权利的社会,是一个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型社会。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4](P19—20)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着眼于经济指标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需要着眼于法治精神的培育、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等等。

(三)公民权利意识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的锐利思想武器

腐败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就是将社会公共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渠道。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治理腐败需要各方面有效制约,目前治理这类问题的一个主要办法是加强政府自身的监督和扩大社会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铲除权力腐败的治本之道。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群众监督是基础和力量源泉。这种监督所具有的广泛性、敏锐性、自觉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监督能够有效地避免国家权力被滥用,使掌权者始终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权力。1945年7月,毛泽东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如何解决一个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

7

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P148)加强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以公民权利制约权力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公民权利意识本身是一种广泛而有力的监督,提高全体公民权利意识是防止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滋长的锐利思想武器。

以上说明,公民权利意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不容乐观。2001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公民文化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对“选举基层人民代表”表示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占57.3%,持“无所谓”、“随大流”以及侯选人以外的人分别占21.4%、11.3%和2.4%;与此同时,对“自己所在选区人民代表活动的情况”表示不大了解的占49.2%,一无所知的占40.9%。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有30.5%不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有72.4%的社区居民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的治国方略。[6](P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还没牢固地树立起来。因此,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凡是与“利”相关的一些词语依旧带有强烈的贬义,如“见利忘义”、“利欲熏心”、“争权夺利”等。诉讼作为一种动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活动,本可以构成民间冲突、官民冲突合理裁决的法律制度,但部分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或人权遭到蹂躏时,居然会因为“打官司”有“贪利”之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见权利意识之淡薄。

二、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基本途径

(一)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公民的权利意识一定程度上需要靠公民对现实法律生活的实际感知,一旦公民在实际生活中权利得不到保障,通过法律途径亦不能伸张正义时,也就对国家法制的公平和正义产生怀疑和丧失信心,从而影响法治观念的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培根说过,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因此,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从而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是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对政府工作尤其是行政执法工作的内在要求。我国有70%的法律、80%的法规是由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执行的,这些法律法规的绝大多数,都与公民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但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后,仍然存在着影响权利观念的不利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以权力破坏权利”、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失控、滥用权力、索贿行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必然影响着公民对于法治的看法和感受,影响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首先必须树立公共权力观念、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公民,要具备与其公职相称的有关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特别应当具备宪法意识和宪法知识,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具有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其次必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公开有序的自上而下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公共权力内部制约的职权责任体制,建设公开有序的自下而上的人民运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体制。

司法是解决纠纷、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公正司法对于公民权利的实现作用巨大。要做到司法公正,首先应确保司法独立。只有做到司法独立,司法机关才能公正执法。“权利主张的放弃增多,不能完全归咎于权利主体的意识低下,应从法律制度面反省权利实现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因此,对权利保护的不当,也应从制度面多去反思,8

论如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论如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和高效。在人类享受着发展成果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全民环保的社会氛围之时,才能凝聚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维护我们美好的生活,造福于当代乃至后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的科技进步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其进步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灾难,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公民中加强广泛的环保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动员、提倡明星多做公益环保宣传,扩大影响,加强环保相关法律以及惩治力度,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是提高“全民”的环保观念,而绝非是社会某一阶层。 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公民日常环保教育的意义,我国目前还在工业化完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国经济腾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

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目前我国主要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但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巨大的工业污染,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环保问题迫在眉睫。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则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所以对全民进行环境生态保护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刻不容缓的。 结合实际对公民展开环保教育,一、在通过日常生活对公民展开教育:公民的环保教育很大部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对公民的环保教育要结合公民的实际,渗透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环保意识通常也很淡薄,这和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环保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例如公民在日常垃圾的处理上往往很随意,随地乱扔亦或是对垃圾不进行处理和分类。这就要同过对他们讲解这样做的巨大危害,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认识水平。二、通过实际演练以提高青年学生的环保认识实验的目的就是加强公民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水平。青年学生与学习紧密相关,他们主要是涉及理论还未过多的参与实际,因此对于他们最好是在课堂上使之了解。而这又依赖于中学化学。中学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见,公民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的角色,是社会中参与或监督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情比较清楚;中学生普遍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在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往往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的层面上,却不愿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他们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不十分理想,经常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意识。

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际脱节、知行不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必然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 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需要。公民意识是体现现代政治秩序和法治观念的民众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中学的德育目标。中学思想品德课就其课程目标看,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独立、健康的政治人格、法律人格、道德人格和心理人格,教育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做一个善于调适自己心理、情绪的有良知的负责任的好公民。 2 在中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著名学者李慎之在谈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缺乏时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认为,中国

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15447334.html, 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作者:库尔班·阿布都尼亚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所获得的公民资格的认知,对自己在本国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公民意识在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 公民是指那些有权参与施行政治活动和公正处理事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了多种提法。在法律上,公民指的是自然人。这个自然人依法具有一国国籍、享有本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国家也从宪法的层面界定了公民的概念含义,规范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按照这个宪法层面的界定,公民是个法律规定的自然人,是国家的最小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公民意识是自古以来总是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大部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和情感,对敌对势力表现出坚决反抗的态度。公民意识是同公民身份关系紧密联系的,公民意识只是对公民身份关系的主观性映像,它既反映公民身份关系变化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反作用于公民身份关系的实践。公民意识属于一种政治倾向意识,即一国公民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的心理何和行为反应。以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方式显示出来,而这些所表现出来的因素的综合构成了以国公民的政治人格,即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作为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且对自己法律赋予的权力和法定义务的认识,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可小觑。 1.公民意识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根基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自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推进国家的民主和法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制定颁布的宪法当中,平等权在公民基本权利中处于首要地位。这就给与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平等的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特征,增强了公民对国家的认知意识、认同程度,加深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公民对本国政治行为和现象的良性态度。公民意识积极影响和决定公民政治

以节约为话题的演讲稿范文

以节约为话题的演讲稿范文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和子孙负责的身体力行。 然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与节约相违背的现象——浪费,却是随处可见,例如: 有的中学学生每学期用的圆珠笔竟达40多支之多,大部分的笔芯只用了三分之一就扔了,目的是为了外观新潮。 有的中学食堂一个月的一次性饭盒竟达一千个左右,吃剩的馒头、米饭到处皆是。 有的教室白天阳光充足却照开灯,学生外出时,电风扇照转,遍地纸张,有些同学桌上还有纸飞机。 还有的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就一千多元,大多用在聚会、请客等豪华消费,仅有10%左右用于学习文具或参考书。 更常见的是,用完水不关水龙头的现象,公共卫生间更是如此。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许正在为一家人的一餐饭而辛苦奔波?当教室和宿舍的电脑、风扇或者电灯在“孤独”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西部山区有很多的孩子仍然在点着蜡烛的教室自习?当我们奢侈到用大量的自来水换取一点凉爽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毁灭一种希望,一种让蓝天、碧水、绿地永存的希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人在不经意间浪费点资源似乎没什么,但13亿人浪费的资源将对我国的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在我们随意浪费的同时,有多少人可以看到现在资源的匮乏与枯竭,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骤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的矛盾已经日益突显,尤其是水、电、煤、石油等非可再生性资源的告急,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更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的资源供应情况愈加不容乐观。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1.2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在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2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仅为6种。资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形势,世界各国家为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在提倡节约的行为。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便共同发布了《公民节约行为准则》,号召全民节约,以达到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节约尽管贡献的是点点滴滴,但事实证明,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创造出大效益,节约是与我们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例如我们节约用纸,并将废纸回收,1吨便能产生产出0.8吨好纸,并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我们节约用电,电力负荷就能够降下来,发电厂就可以少烧煤,同时也减少了空气污染…… 因此,我们中学生作为公民,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点滴贡献。 首先,我们要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自觉意识,深刻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形势。增强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努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其次,我们应积极参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此类的宣传活动。同时,深入自己周围的群众,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使自己所在的居民区形成良好的节约风尚。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许耀桐 【该文章阅读量:91次】【字号:大中小】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自觉关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和安全。二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即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某种行为合法性的意识,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三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意识,即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四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即公民要有尊重法律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公民不仅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要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五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即公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意识。公民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公民意识还包括公民应具有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意识。 二 公民意识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加强。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提出,要“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从道德建设方面强调了培育公民意识。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明显增强。在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抗震救灾等斗争中,民众的公民意识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罕见的地震灾害,灾区民众奋起拼搏自救,体现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灾区民众和救灾人员舍己救人、相互扶助,体现了公民的高尚道德意识;各地各界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体现了公民的责任感和同胞意识。可以说,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谱写了我国公民意识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生成并得到彰显,反映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总体上说,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还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还急需加强。有些人对公民意识还不甚了解,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模糊;有些干部好以“父母官”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偏重经济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课程(2011版)》)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笔者 认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加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现结合对《课程(2011年版)》)的学习研究,谈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初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 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 润的最大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合作竞争、公平效率、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现代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等价交换、利润至上、消费主义、闲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对初中学生精神领域造成的影响,尤其要防止拜金 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的腐蚀,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等 现代公民意识成为引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价值。 其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尊定基础”是《课程(2011年版)》的宗旨。这里的“合格公民”,应是具有现 代公民意识的人。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 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行为要求等。它强调 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法律和民主监督意识、规则和责任等基本意识。 《课程(2011年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以学生视觉呈 现一个真实的逐渐扩大的世界,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 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 的公民。这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最后,公民意识缺失要求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 是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的道德高尚的法制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状况应该说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中国是一个 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受传统社会封建意识以及“文革”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有发生,愿意享受权利但逃避承担义务的情况屡见不鲜。我 国公民比较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独立的权利意识,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风貌, 因此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关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养成民主意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是教学活 动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教师的权威,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这种不平 等的教育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和思维,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新 的教学观把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课堂讨论的平 等参与者。教师必须走下“神圣”的讲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建 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助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其次,营造“公民生活”氛围,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公民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 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远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不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著 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过一种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生 活的机会。比如,让全班同学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班干部与课代表,而不是班 主任一个人说了算;当学生受到处分,有权知道学校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并有申辩的权利;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各国,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其中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些国家更是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提法意义重大。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这一梦想要得到实现,需要以坚实的物质文明为基础,需要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民为支撑。我们认为,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最佳的途径莫过于从孩子开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公民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从学校发展来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小学生公民教育”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公民教育”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统领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系列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以良好培养,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劳动观。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道德与秩序的准则与规范,并能自觉地遵守。能明确遵守规则的权利与责任,学会通过行动来维持规则执行的技能。

增强法制意识 做守法公民

增强法制意识做守法公民 张雪志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就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侵入了我们的身边。你们是否能在这场信息狂潮中将正确与谬误分辨清楚?或许你们中的很多人在扪心自问后将遗憾地回答:不能。 近年来表少年犯罪的案件却在不断增加,有多少青少年犯罪就有多少家庭的悲剧在上演! 从很多案例中可以总结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自控能力差,表现在暴躁、易怒、过份倔强,老师讲的不听、很烦躁,对着干。在现在这个年龄段,同学们都喜欢用自己的思一套思维模式处理问题,将家长、老师、学校排除在外。自认为这样就叫做“成熟”!但因为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还很稚嫩,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为违法或犯罪的行为打开了大门。 2.江湖义气

江湖义气通常以老乡,寝室、班级为背景,形成团体互相支援,把一些本来不大的矛盾扩大化,从而与别的同学斗殴,情节严重的还去冲击老师。有的女同学出现矛盾就叫男同学帮忙,男同学就叫社会青年来帮忙,事情越搞越大,越搞越黑。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血淋淋的案例吧。黄某曾是一名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个性外向,擅长体育,也颇有领导能力。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优点用在创造佳绩或团结同学上,而是搞出了一个“二十一兄弟”的组织。黄某成了“老大”,觉得自己威风八面,连上学都要带着一帮“小弟”。2008年,黄某因为一些言语纠纷,和几个社会青年发生了冲突,很快吵架就升级成了斗殴。这场打斗的结果当然是惨重的——黄某手持木棍,一通乱打,将对方一个名叫李某的青年打成重伤,还没等送到医院,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黄某就这样成了一个杀人犯,在逃亡了短短一个星期后,还是被公安机关逮捕了。在狱中,他流着眼泪写下长达数万字的“悔过书”,在悔过书的最后,他这样写道:“尊敬的法官,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学校去继续我的学业,能给我这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吗?”但法不容情,黄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他再也没能重新走回那熟悉的教室。“江湖义气”就这样毁了一个少年,让他从前途无限的优等生变成了锒铛铁狱中的重刑犯。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同学们,我想你们都知道,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悲哀莫过于失去自由。黄某也曾有过美好的学生时代,也不是生来就是坏孩子,也曾是优秀的好

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 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 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提高公民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公民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摘要: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 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是因为我们不注重环保环境的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有害人工化合物的转移;有害废物的转移贻害世界;残留物质污染环境等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第三,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重点,消除环境隐患,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小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六年级“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也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启发。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助进的过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设计了四个步骤:“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 (一)“我知我家” “家”是什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家”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把伞……然后让学生说出其道理。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人人有家,家各不同,并通过教材简要介绍了家庭结构的演化,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还让学生知道,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的父母的教育,打消他们在同学中对父母攀比的心理,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念头。还要求学生辩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并教育他们要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二)“我爱我家”。 学生对自己童年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布置了一条家庭作业——“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设计这一母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美好回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到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感受的同时,我开展了“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学生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这是一次亲情互动的有益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强调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说假话来应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还发挥了家长的作用。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大显身手,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章,如:《不再让妈妈操心》《不给妈妈添负担》《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我为妈妈洗脚》…… (三)“我谢我家”。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006-07-19 10:14:49) 转载▼ 分类:随笔 近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唤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显然要培养现代公民意识。这事意义重大。李慎之先生甚至这样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见《改革》1999年第三期) 那么,这“公民意识”是什么?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意识?读过一些报刊上的文章之后,感觉似乎公民意识的内涵就是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等。当然,也有人强调大问题,如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无私奉献……有一句话好像已成共识:“中国人的素质太低!”那么,低在哪里?回答又似乎就是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满嘴脏话等等。这些都不错,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举止,虽然不是大事,却直接暴露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甚至使一切对五千年文明的夸耀都成为一种讽刺。几年之后,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为了不给世界留下一个未开化民族的形象,就是临时抱佛脚,也一定要把中国——至少是首善之区北京弄出个文明样子,因此,提高公民起码的道德修养就成了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 这一切很有必要,但认真一想,却并非公民意识的根本。公民意识的核心何在?根据国内流行的辞书解释,公民就是“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6)也就是说,公民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无法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确立。这也许是人的一种宿命:无法拒绝一切社会组织而孤立地生存,而是必然要生活于各种关系组成的群体环境之中。因此,人就必须面对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一系列关系。公民,意味着一个人在与他所属国家关系中的一种身份。因此,谈到公民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懂得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什么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懂得个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权利。 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们历史悠久的本土传统没有提供什么资源。 何谓“公民”?我们历史悠久的本土传统没有提供什么资源。我们有的是“臣民”,“子民”,“顺民”,几千年的传统根深蒂固;我们也不乏“暴民”传统,一代又一代后继有人;却唯独没有“公民”。正如顾准在他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公民’、‘公民权’等等,不见于我国古代,也不见于埃及、两河流域等早于古希腊或与古希腊同时的‘东方’各帝国。”(《顾准文集》,P7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专制主义统治下形成的传统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和逆来顺受的“顺民”;专制统治本身也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揭竿而起的“暴民”,却不能培育出“公民”,更无法培养出现代公民。那些口口声声“吾皇圣明,奴才该死”的“臣民”显然不是现代公民。那些动不动以“杀富济贫”相号召而满脑子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暴民”显然也不是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应该能够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笼罩。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应该有助于从“臣民”、“暴民”走向“公民”。从“臣民”、“暴民”到“公民”,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意识的确立。 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权利。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这种权利意识。懂得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也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常识。反之,不珍视自己的权利,也不尊重别人的权利,是缺乏公民意识的集中表现。中国人所欠缺的,正是这种权利意识。

勤俭节约倡议书(精选3篇)

勤俭节约倡议书(精选3篇) 勤俭节约倡议书1亲爱老师同学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新时期公民,应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崇尚节俭,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改掉不良陋习。做到“以勤养志、以俭养德”;做到互相提醒,杜绝铺张浪费;做到身体力行,营造人人把节约当成“举手之劳”的校园氛围。为响应学校“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米,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的号召,增强广大师生勤俭意识,把“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 在此,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节约每一滴水。 避免大开水龙头,用完水后拧紧水龙头,杜绝“长流水”,提倡一水多用;自发关掉淌水的水龙头;发现“跑水”及时报修。做到不浪费每一滴水。 2、节约每一粒米。 不“大吃大喝”;杜绝浪费食物,能吃多少买多少。提倡“光盘”,提倡打包;做到节约每一粒米。 3、节约每一度电。 人走灯熄,提倡“能用一盏不开多盏”;杜绝长明灯,提倡在光线充足时不开灯;做到不浪费每一度电。

4、节约每一张纸。 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注意打印格式尽量少用纸,提倡打印纸双面用;作业本、笔记本、教案本、粉笔等坚持用完;提倡无纸化办公;做到节约每一张纸。 5、少用“一次性”用品。 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筷子等;用过的塑料袋尽可能多次使用,提倡使用购物袋;用完的“中性笔”,换芯后再次使用,提倡用钢笔;减少餐巾纸的使用,提倡用手帕和毛巾;能再生利用的物品一定要回收。 “勤俭节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态度,大家只要在举手投足间稍稍留意一下“节俭”,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在此,希望全体党员、团员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转变观念,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历行节约”的传统纳入到我们日常学习和办公中,打造“节约型校园”。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加入到“勤俭节约”的行列中来吧! 姓名:xx 20xx年xx月xx日 勤俭节约倡议书2各位同学们: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条件的`富足,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当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很多学生也形成了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观。很多同学不顾家里的经济实力盲目互相攀比:穿名牌服装,

放眼未来,培养孩子公民意识

放眼未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暑期培训感受 暑期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吕岩教授的精彩讲座——《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颇受启迪。 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公民社会需要有公民意识的人,而公民意识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合力的培养。纵观世界各国,关注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一些国家更是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而今,中国的腾飞让世界瞩目,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公民意识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教育的意识素来较为淡薄,加上公民教育制度不健全,课程尚不完备,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还没有落在实处,致使公民意识培养处于落后状态。公民教育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马加爵案和药家鑫案已经重重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 我们的教育,总是过多重视思想品德而忽视公民意识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机制的一块软肋。作为培育祖国未来的我们,有必要结合教材及各种实践来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如;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提倡“民主自由”理念。比如”三八”妇女节,可以让孩子们为付出辛劳的父母做一张贺卡、夹一次菜、捶一次背、洗一次碗、买一份早点、洗一回脚等。体验责任、感悟亲情。日常生活中,开展“当一天‘父母’,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角色模拟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实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体会自我服务和为家庭分忧的快乐。遇到别人的问题,也不妨思考,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办,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如“平凡人的一天”,知道他人的辛苦;“我身边的资源浪费现象”,知道节约能源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义务意识等。只有这些小公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理念,他们才能在长大成人后形成民主国家坚实的群众基石。 未来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必将被社会淘汰,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一昂当从下按在开始。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 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一起来看看节约的倡议书,欢迎读者参考!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勤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同时,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身为新世纪人,厉行勤俭节约责无旁贷。然而,观察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方面还触目惊心:宿舍、教室里电灯长明;时常有同学剩饭剩菜、乱扔馒头;水龙头用后不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养成勤俭的习惯,倡导节约的新风尚。结合此大形势,向全校师生倡议: 一、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 崇尚节俭,合理消费,杜绝浪费,增强节约意识,人人争做节俭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营造厉行勤俭节约的校园氛围,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正确价值观植入我们每位同学的心中。 二、落实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节约用水。爱护节水设施,关紧水龙头,自觉做到爱水、惜水、节水,提倡使用脸盆洗手洗脸,洗涮不用“长流水”,涮拖把不过量用水,严格做到人走水断流,严防跑冒滴漏。 2、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离室关电,避免“白昼灯”、“长明灯”;使用完计算机、饮水机等设备后,及时断电,减少待机损耗。 3、节约用纸。提高纸品利用率,各类材料的草稿、打印清样、复

印纸和信封要再利用;提倡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信来往,提倡使用校园网通知相关事宜;倡导双面打印文稿;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提倡自带水杯。 4、节约粮食。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剩饭,不追求奢华。 5、节约用钱。不攀比消费,不铺张浪费,不乱花一分钱,养成善于理财的好习惯。 6、节约资源。爱护公私财产,提倡旧物新用、废物再用、垃圾分类回收。 7、节约时间。不流连于网吧,不贪觉,不做漫无目的之事,勤做一切有益之举。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如似水推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自觉落实在学习、生活的行动中,为创建节约型校园而共同努力!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新时期公民,应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崇尚节俭,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改掉不良陋习。做到“以勤养志、以俭养德”;做到互相提醒,杜绝铺张浪费;做到身体力行,营造人人把节约当成“举手之劳”的校园氛围。为响应学校“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米,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的号召,增强广大师生勤俭意识,把“勤俭节约”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