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高等学校名称:南昌大学

建设项目名称: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

项目所属一级领域:经济

项目所属二级领域:经济

项目摘要

1. 简述本项目所面向的学科前沿、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

实现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系到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正是基于此背景和要求,本项目依托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拟对中部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

2. 建设目标

其研究目标不仅在于为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提供理论基石、为中部区域发展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最丰富的数据库,而且还能推动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

3. 主要建设内容

中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突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区域布局研究,探索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并研究中部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结构互补机制及现实互补关系。

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针对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研究中部地区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战略和对策,以实现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突出中部地区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民众心理和社会和谐两个主题探讨其内在关系。

4. 拟重点突破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预期成效

本项目将突现中部区域特色,抓住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借鉴GIS和RS 等技术方法,将集中力量产生三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连续出版年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使之成为兼学术性和

政策的、专门研究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精品;

向中央相关部门连年呈交具有影响的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和研究报告,真正成为中部地区政策咨询的“思想库”;

建成最完备的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成为政府界和学术界研究中部问题的最大“信息库”。

一、项目概况

(一)本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相关学科

本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是二级学科博士点,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

(二)本项目是三期新增还是“十五”项目的延续

本项目是新增项目。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促进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使之达到国内同类大学的先进水平。

1.根据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重点建设好完备的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和编写好中部发展蓝皮书,提出具有实际意义且符合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思想库和信息库,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平台。

2.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突出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塌陷”特征,将其建成为我校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融合的基地,力争成功申报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3.引进和培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赣江学者”1人,新增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人左右。建立起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国内领先的,专门研究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团队。

4.力争发表SSCI和CSSCI论文200篇,出版中部相关的专著50部,申请并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左右,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0项以上。

5.培养博士生50名左右,硕士生300名左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在中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与产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其研究集中在三个主要方向,即①以克鲁格曼为首的新经济地理学派;②区域政策学派或新制度经济学派;③区域管理学派。国内学者依托了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产业梯移、产业SCP框架、产业合作等重大专项问题。研究趋势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多种方法并进以及视角多样的特征。

2.在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利用研究方面

从目前国外生态经济研究看,其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即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研究,包括绿色GDP、经济福利指数(IEEW)、真实发展储蓄(GPI)和生态足迹(EF)等概念的提出和核算;②环境经济帐户研究,包括资源环境经济整合帐户体系(SEEA)、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体系(CSEEA);③环境价值估计,包括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Odum的能值分析等;④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研究,包括Grossman 的倒“U”型曲线假设、Pearce经济与环境关系理论和叠代分割等理论等。国内学者依托了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GIS和RS的研究方法对中部地区资源与环境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中部地区环境承载力问题的对策研究、循环经济与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区域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研究、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承载力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研究趋势将充分利用GIS、RS等技术进行大尺度、大空间范围的动态对比研究,同时在学科交叉方面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融合性。

3.在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的学科颇多,关注的主题丰富,从对基本社会问题的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转换,研究的领域日益细化。美国社会学家富勒曾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在主观因素方面,民众心理便占据了主要地位,如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客观方面,将以人力资本为先导展开研究成为主流,如巴罗和萨拉易马丁所构建的基于开放条件下技术扩散的“经济赶超”模型、跨越式发展是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的超常规发展研究。在国内,学者们依托理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教育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对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①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研究,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教育和谐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富裕、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城镇医疗保障研究、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等问题的研究。②探讨中部民众心理与社会和谐关系,包括老年人问题、民众心理对比、社情民意调查等。研究趋势将是对多个学科体系进行整合,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全面的、多维的剖析。

(三)国家(行业、区域)需求分析

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国家适时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同年12月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阐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含义和意义。2006年3月,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为国家区域发展的四大总体战略之一。也是同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相关问题。2006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达中发[2006]10号文件,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落实为具体政策措施。会议和文件共同指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启动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进入21世纪后,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但同时遇到了经济质量、产业结构和社会问题突出,面临着资源能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峻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因此,加强中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要而迫切,是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主要研究方向

本项目将集中在3个研究方向展开:

1.“中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侧重于“中部崛起”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从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入手,突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研究,探索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研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结构互补机制及现实互补关系。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中部省份发展特色、经济增长路径以及发展方向;侧重区域间的内在关系、典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动态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区域协调实践的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实现计量经济学和系统科学有机融合,凸现学术性,争取产生高质量论文和著作。

学科带头人:黄新建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53年9月生,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五年来,作为主持人或主要成员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获省部级奖励12项。

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教研工作,近五年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项目、2项国家部委项目、3项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项目。依托这9个重大研究项目,出版了系列代表性的中部区域经济论丛16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24篇,其中EI索引12篇、ISTP索引14篇、CSSCI核心刊36篇,在中部崛起问题的研究和咨询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突出的优势。

2.“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利用”研究方向

尽管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相对较强,但由于中部地区经济结构滞后,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导致对自然资源利用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因此,针对中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现状,研究和探讨中部地区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战略和对策,以实现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带头人:傅春教授,女,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66年5月生,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3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68篇,获省部级奖励5项。

本方向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这7个项目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规划系列专著8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48篇,其中EI索引10篇、ISTP索引14篇、CSSCI核心刊和CSCD核心刊44篇,已经在中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评价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成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方向

本方向针对中部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侧重于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民众心理与社会和谐两个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社会民众心理所引导的社会和谐问题入手,突出中部地区教育非均衡化、科技水平滞后化、民众心理落差大等特点进行,探索教育公平、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老年社会问

题、民众心理承受问题等,并研究中部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卫生医疗系统的和谐,及其互动与相互作用关系。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中部地区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民众心理调查、老年人心理调适、卫生医疗社会性等;侧重众多社会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典型人群的社会心理及其影响要素的动态分析研究、不同层次社会协调实践的研究等。

学术带头人:郑克强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49年11月生,原江西省“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5项。

本方向主持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1项科技部委托项目。以这10个重大项目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出版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等系列专著12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28篇,其中SSCI索引1篇、ISTP索引11篇、CSSCI核心刊42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的研究方向,特别在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老年人问题研究上影响显著。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1.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基地管理办法,将“中部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纳入到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设立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联络会,专门从事数据库建设、设计和开发工作;设立中部发展蓝皮书编辑部,专门从事中部发展蓝皮书编撰工作;设立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管理组,专门从事三个创新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2.在学科建设上,对博士点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给予经费和人才引进政策倾斜,经费上给予不少于10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学科带头人引进上不受名额限制。在人才培养上,重点扶持领军人才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关注年轻骨干教师的课题立项和出国进修,扶持博士生与外国的合作培养,在经费上给予年不少50万元的支持。

3.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推行“项目带人”、“经费带人”、“学科带人”的管理办法。

联合江西省及全国区域经济和发展经济等学科的研究力量,支持和促进“中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实现合作研究、驻所研究等。设立科研专项基金,进行考核和奖励:在项目资助上实施学术委员会表决制;对论文(著)评价实施考核和奖励相结合办法;在专利和获奖上实行个人申报和集体组织方式,实行质量奖励。

(三)本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计划和基本措施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2名,引进“赣江学者”1人,聘请兼职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10名,引进优秀博士5-10名,培养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名。采用特殊政策,聘请2-3名国内一流的经济学专家为“中心”特聘教授,吸引5-8名归国留学人员和国内知名大学经济学博士来工作,派出5-8名骨干到国外进修与访问、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

在职培养青年教师修读学位和到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到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做合作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重点培养资源管理与循环经济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基础,加强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博士点、自然资源系统工程方向和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本科生培养一道形成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在高质量地建设好现有学位点的基础上,力争新增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四)本项目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现状分析

1.本项目实施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具有江西省唯一的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过近五年建设,“中心”已经汇集了一大批从事中部经济问题的高水平、具有全国影响的专家,并且在中部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形成了“一主两翼”(以“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体,以“中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和“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为两翼)的研究优势,在中部区域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具备开创区

域经济学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中心,经过四年的建设,在江西省社会学问题研究已经彰显出区域特色。因此,依托这些基地和学科进行“211工程”项目立项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

2.本项目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师资队伍基础

本项目共有研究人员4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在这个学术梯队中,56岁以上专家3人,35岁以下23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江西省千百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8人。

3.本项目主干学科领域近五年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已取得的成果或其他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近五年来,本项目主干学科领域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18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6项、省级重大招标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表1)。

近五年来,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校内研究人员为主共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专门研究中部发展问题的《中国中部发展论丛》9部、《中部发展蓝皮书》2部、《中部崛起论》3部、《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8部、《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3部、《中部社会发展》3部(表2)。

近五年来,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校内专、兼职研究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经济地理》、《应用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核心论文400篇,其中,SSCI索引1篇、EI索引22篇、ISTP索引39篇,人均20.93篇;校(省)外专、兼职研究员发表论文255篇,人均15.18篇。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高质量论文(论著),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兼职研究员取得各种奖励19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8项。近五年来,本项目主干学科领域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18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6项、省级重大招标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表1)。

近五年来,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校内研究人员为主共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专门研究中部发展问题的《中国中部发展论丛》9部、《中部发展蓝皮书》2部、《中部崛起论》3部、《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8部、《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3部、《中部社会发展》3部(表2)。

近五年来,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校内专、兼职研究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经济地理》、《应用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核心论文400篇,其中,SSCI索引1篇、EI索引22篇、ISTP索引39篇,人均20.93篇;校(省)外专、兼职研究员发表论文255篇,人均15.18篇。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高质量论文(论著),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兼职研究员取得各种奖励19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8项。

表1 为第一负责人的有关中部发展研究的部分代表性国家级课题

委托单位 课题名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经济战略西移中的中部经济发展研究

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论中国浅内陆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先导模式和技术赶超模型及实证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区域空间经济关联模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旅游开发与农村社区经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长江中小游蓄洪区移民脱贫与创业模式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宜城市化进程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老年人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 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集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委托单位

课题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旅游资源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鄱阳湖综合开发与利用战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分蓄洪、水土资源利用及湖区洪灾风险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井冈山域生态农业结构与管理反馈分析仿真理论应用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移民脱贫与创业模式研究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招标课题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中央政策研究室重大项目 中部问题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水资源价值、水环境管理的经济学方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

中部地区资源性城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续接及其援助机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

中部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提升与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化解途径与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大中学生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科技部专项 科学技术普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表2 第一作者的有关中部发展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著作

研究领域 著作名称

《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北京出版社,2005)

《中部与东部的互动》(北京出版社,2005)

《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北京出版社,2005)

《中部崛起与科技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中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中部崛起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中部崛起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中国中部发展论丛》9

本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006年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中部发展蓝皮书》2本 《2007年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研究领域 著作名称

《论中国中部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中部崛起论》3本 《中部崛起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再论江西崛起—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之比较》(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3)

《江西在中部崛起》3本 《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东部与西部的互动》(北京人民出版社出

版,2005)

《水资源产权配置》(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水资源环境工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为了鄱阳湖的明天——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4)

《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鄱阳湖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及调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开

发》8本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7)

《21世纪江西迈向教育与人力资源强省》(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发展战略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江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科

技创新》3本 《科学技术普及与现代文明》(学习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与江西社会事业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生人生困惑及应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部社会发展》3本 《老年人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五)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国内外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1.本项目特色

本项目根据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在研究地域上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

从中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三个方向展开研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这既是本单位研究优势,也是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

本项目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项目研究,从方法论上具有特色。

本项目拟将GIS、RS等新技术与方法融合到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当中,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2.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教育厅和南昌大学高度重视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加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每年投入研究经费120万元以上,调配10名专职研究人员从事专门研究,并在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经过五年发展,该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成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备从事本项目研究的基础。

本学科具有专门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科研队伍。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8人,为本项目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本项目在中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中部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江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特别在“中部崛起”的决策咨询研究方面影响明显,其报告先后得到中央政研室、国家发改委中部办和江西省政府等部门批复20余次。承担与中部发展相关的国家级项目9项,部分发表的中部发展的论文(著作)得到高频率地引用,这为本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四、项目预期成效

通过 “211工程”三期建设,将取得明显成效: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争使应用经济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力求成功申报区域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依托项目和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建设中部经济与社会数据库和撰写中部发展蓝皮书,使之成为中部地区“信息库”和“思想库”,以及软硬件基础良好的全国和中部诸省共同促进中部崛起的研究平台;加强科

学研究,力求在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方面发表高质量论文、有影响的专著。力争产出三个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连续出版年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使之成为兼学术性和政策的、专门研究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精品;

——向中央相关部门连年呈交具有影响的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和研究报告,成为中部地区政策咨询的“思想库”;

——建成最完备的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成为政府界和学术界研究中部问题的最大“信息库”。

五、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本项目建设计划投资9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00万元,江西省政府共建资金500万元。

(一)中央专项资金及主要用途

中央专项资金400万元,主要用于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建设和学术交流。其中: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经费预算280万元,包括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网建设预算100万元、中部地区中外资料室建设80万元和特色数据库建设100万元(含创办中部社会经济发展集刊;建设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库;出版中部蓝皮书),其目的是建设成为最完备的中国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据库;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建设经费预算100万元,包括设备和应用软件等;学术交流20万元,用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二)地方政府共建资金及主要用途

江西省政府共建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学术交流、资助出版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学术交流与文献资料购置10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210万元,资助出版学术著作和主办学术期刊190万元。

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山东工商学院文件 院发〔2009〕59号 印发《山东工商学院 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院、部、处、室,直属单位: 《山东工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山东工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构筑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促进我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和快速发展,顺利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校学科发展总体目标 通过3年时间的建设,使我校20余个二级学科在人才队伍、研究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进入省级先进行列,强化建设的一级学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授达到130人以上,博士达到260人以上。学科对应的本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与突破,新增立项建设省级质量工程20-27项,国家级质量工程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科学研究在总体上实现倍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达到30-38项以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达到55项以上,省级项目达到120项以上,获发明专利6项,进账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权威期刊450篇,SCI、EI、ISTP收录6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及译著160部以上,出版教材55部以上;获省部级奖50项以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等)达到5个。条件建设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重点学科建设理念

(一)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应强调学科建设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积极探索和推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位点(专业学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外部资源整合等要素统筹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学科建设的要求,创新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做到统筹协调协作、提高效益效率、加强合作交流、降低院系壁垒,确保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二)树立为教师定位的理念。教师应根据本学科建设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进行定位和设计,明确自己在本学科建设中的位置,承担起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任务,形成本学科教学科研成果,为本学科建设在不同层面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应把培养、遴选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研究方向、建设合格的学术梯队作为重要任务。 (三)树立特色建设理念。注重建设管理学科,使管理学科由优势学科提升为强势学科。突出煤炭经济、半岛经济、劳动经济等研究特色,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群体;加快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鼓励和支持用新的研究方法改造现有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鼓励相关学科内容的结合,创新学科体系,推进学科发展;鼓励和支持以科研项目和专题研讨班为纽带,跨学科和跨院系整合研究力量,构建复合型研究群体。

重点学科建设任务书

仰恩大学重点学科项目 建设任务书 学院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所属门类: 仰恩大学教务部制 二○一三年十一月

填写说明 一、请以word文档格式、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填写,内容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明确、严谨。 二、填报任务书应客观、真实地,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规。 三、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四、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五、学科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填写。 六、所填报的数据应是相关二级学科在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七、本表内有关栏目填写不下的,可另附页,有特殊说明的除外。 八、本《任务书》(含学院推荐意见)须用计算机填写、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成册,一式3份,其中至少1份原件。负责人所在学院审核、汇总后,报送教务部,电子稿发至yeukyc@https://www.doczj.com/doc/5315350395.html,。 2 - -

一、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 3 - -

二、学科方向① 注:①每个研究方向限写一页。本页及续页页码编号依次为Ⅱ-1,Ⅱ-2等。“研究方向”最多填写6个。“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应是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学科的专职人员。

三、科学研究 注:①限填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和论文10项,论文只计第一作者(包括通讯作者)。②“完成人(*)”括号内填写署名次序。

注:①限填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10项。 ②“负责人(*)”括号内填写署名次序,同一学科多个成员承担的同一项目只填写一次。 ③限填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科研项目10项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泗洪县分金亭医院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条件措施 1.学科带头人在实施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时,有责任让本学科成员了解学科建设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时时把目标作为调节、衡量的准绳。 2.对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应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分解到各个组室和个人,使每一个学科组成员了解自己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了解各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职责、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3.应以任务为中心,合理地调配实现规划所需要的人、财、物、信息等各项条件,要保证将建设经费的绝大部分用于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上。 二、做好规划与计划的实施检查与监督工作 1.各级科管部门应负责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经费使用与图书资料及设备的配备情况、人才梯队培养及学术交流情况等。 3.对执行情况要按期作出评估,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在规划、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如对科研课题执行中的新发现及时给予扶助和支持,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出现偏差的及要时加以纠正,或者及时修订规划、调整目标。

4.学科负责人每年底要写出年度建设情况总结报告,经医院科管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评价、考核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依据之一。 三、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 1.重点学科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实行竞争、 流动的机制, 一切通过考核与评估,选拔优秀者,淘汰相形见绌者,以便学科建设队伍不断优化。 2.学科建设的考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内容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根据考核结果真正体现平等竞争、优存劣汰。 4.建立必要的考核奖罚制度,奖惩严明能起到激励先进、教育后进的作用,能激励医技人员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使考核评估工作发挥应有的功效。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是推进医疗、科研、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医院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促进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突出学科优势,增强科研实力,使更多的临床学科尽快达到市、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期一般为三年,验收通过后,实行动态目标管理,每二年为一个周期。医院将按照浙江省卫生厅、绍兴市卫生局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考核指标和要求对各级重点学科进行年度考核评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医技、护理科室。国家、省、厅(局)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授予的重点学科创建单位和授牌单位均纳入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第二章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第四条指导思想:为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需要和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多层次的需求,引入重点学科建设的竞争机制,以重点学科带动医院全面发展。 第五条目标:把我院建设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高水平专科妇幼保健院。

第六条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 1、医院将按照市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申报的要求,结合医学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科自身优势,逐渐建设成为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达到市级、省级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 2、以人为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3、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科研平台,明确方向,重点突破,力争取得高层次科研成果。 4、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使科研与临床、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5、重点建设学科应以突出医疗特色,开展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兼顾科研为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三章重点学科设置、申报与评定 第七条医院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论证学术带头人的确定,定期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资金、人员、设备、课题研究等存在的问题,指导、监督学科建设规划的落实,协调各部门在学科建设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关系。 第八条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教科,由科教科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制订医院重点学科发展规划,组织申报、评审、考核和奖惩等具体工作。 第九条巩固和发展医院已有重点学科优势,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市、省内有影响、有优势的学科。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是加强医院建设,促进医、教、研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更好地形成专科优势,促进重点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内容: 1、围绕专科发展方向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提高专科科研及临床医疗水平。 2、专科梯队建设,专科后备人员培养及专科相关人才培养,专科相关专业设备购置。 3、加强学术建设,扩大知名度,提高专科在本专业的学术影响力。重点学科的管理: 1、分管院长负责,医院科教科协调指导重点专科建设有关的问题。 2、各重点专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制定专科三年、五年发展规划, 3、确定专科建设目标;科主任负责重点专科的经费使用及科研活动。3、各级重点专科确定后,在建设周期内应按照目标责任书的年度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专科建设,年终进行考核。 4、确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各级期刊上,鼓励向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积极举办全国性及省级学术会议,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的交流,促进科学的发展。 5、医院专门设立重点专科建设经费和科研启动经费,每建设周期5-10万,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和科研课题的启动。

医院科研管理制度及奖励办法 一、开展科学研究 1、科研课题的申请立项、成果鉴定及申请奖励规定 按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成果鉴定及奖励的有关管理规定以及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鉴定、请奖工作。 ⑴、申请科研课题立项: 按照医院安排的时间,课题组必须有相关的课题检索资料,并写出开题报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列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及经费概算,报科教信息科,由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审核后决定报省或市科技计划,按要求填写科技计划申请表,由医院统一上报科技主管部门。 ⑵、课题的实施 根据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项目文件,由列入计划立项负责人与医院签订科研合同书,科教信息科负责监督、检查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并及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定期向学术委员会及科教信息科汇报课题进展情况,以保证研究的正常进行。 ⑶、科技成果的鉴定及申请奖励 按课题计划进度要求,课题完成后要及时进行鉴定。按成果鉴定要求,由课题组将本项目的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整理成完整的技术材料交科教信息科,由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向有关部门申请

985和211大学录取分数线汇总(低分数篇)

985和211大学录取分数线汇总(低分数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985、211,谁都知道这些是“好大学”,可是这些大学有哪些、在哪里?你真的知道吗?下面qc99小编为大家盘点低分也可进入的985和211大学: 985这些大学 1、北京大学医学部 低分录取原因:该院单独学校代码招生、单独设定投档分数线、单独录取,一般情况下,医学生的同批次调档线会比本部调档线低一些。 (1)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英语等专业在本科一批次录取。 (2)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学两个专业在本科二批次录取。 (3)各专业之间设一定的分数级差,一般在5分之内,同等条件下先参考语

文、英语、化学或理综成绩。 (4)北大医学部只招理科生,无男女比例限制。一本专业全国招生,二本批次和高职专业只招北京生源考生。 (5)北大医学部是全国“985工程”大学中唯一一所同时招收二批次本科名校。 2、复旦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 低分录取原因:复旦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的医学专业也是单独招生,分数都比本部要低一些。 3、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苏州校区) 低分录取原因:由于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分校区,录取分数会相对低,学生第一、二、四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第三年在法国相应高校学习。但毕业证书与学位证和中国人民大学其它各专业统招学生相同。 4、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 低分录取原因:学生在综合考虑兴

趣爱好和就业方向之后,报考该类专业的老生并不多,所以学校可能会降低分数录取。 5、大连理工大学(盘绵校区) 低分录取原因:由于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分校区,录取分数会相对低 6、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 低分录取原因:吉大的新闻学的体育新闻方向专业在二本批次招生。 7、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低分录取原因: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校区的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毕业生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本部完全一致,证书上没有“威海”字样。 8、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低分录取原因:在东北大学统一规划下,面向全国招生,相对独立办学的普通院校,毕业时颁发由东北大学统一盖章的本科毕业证书,分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内芯文字表述都有“秦皇岛分校”字样。

985,211大学详细名单及其优势专业

C9名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985 名单 211 名单

211学校重点专业 1、清华大学(一级学科) 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物学、药学 清华大学(二级学科) 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 2、北京大学(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北京大学(二级学科) 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 3、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4、北京交通大学(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5、北京工业大学(二级学科)光学、材料学、结构工程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级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 7、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 8、北京科技大学(一级学科)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 9、北京化工大学(一级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提升重点学科建设谋划

XX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一、重点学科建设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提高医院整体水平,体现医院特色,展示医院优势,必须坚持“科技兴院”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使该学科学术水平(特别在某一专业方向)逐步达到市级重点学科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的水平,并带动医院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贮备和人才储备,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的重点专业学科。 1、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是明确疾病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应根据学科原有基础、现有优势、当前发展趋势及最有可能突破点等来选择主攻方向,要集中一个学科,不能有诸多突破口,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研究方向,确保成效。 2、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中的首要因素,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指导本学科研究方向;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管理能力,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造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的技术队伍。 学科带头人的主要工作目标:⑴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⑵培养学术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⑶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⑷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科建设筹措必要经费;⑸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辐射作用。 三、重点学科建设管理 1、完善制度:通过学科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2、立项程序:申报项目由学术专家组进行评审遴选,遴选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知名度、学科原有学术地位及学科人才梯队组成等。 3、计划实施:在申报重点学科时必须制订详细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包括建设目标、研究计划、梯队建设、学术交流、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等。一旦立项相关计划必须认真实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医院将给予全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 4、评估考核:重点学科建设实行滚动制管理,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每年考核一次,第二年年末进行中期考核。由相关领域专家对科研进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以作为是否继续支持学科建设的依据。评估与考核要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5、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

985和211和34所院校一览

985院校 序号省市学校名称学校性质 1 北京市北京大学综合大学 2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大学 3 北京市清华大学理工院校 4 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院校 5 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6 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院校 7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师范院校 8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院校 9 天津市南开大学综合大学 10 天津市天津大学理工院校 11 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12 辽宁省东北大学理工院校 13 吉林省吉林大学综合大学 14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院校 15 上海市复旦大学综合大学 16 上海市同济大学理工院校 17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大学 18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师范院校 19 江苏省南京大学综合大学 20 江苏省东南大学综合大学 21 浙江省浙江大学综合大学 22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院校 23 福建省厦门大学综合大学 24 山东省山东大学综合大学 25 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综合大学 26 湖北省武汉大学综合大学 27 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理工院校 28 湖南省湖南大学综合大学 29 湖南省中南大学综合大学 30 湖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1 广东省中山大学综合大学 32 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33 重庆市重庆大学综合大学 34 四川省四川大学综合大学 35 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理工院校 36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综合大学 37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理工院校 38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院校 39 甘肃省兰州大学综合大学

211院校 1 北京市北京大学综合大学 2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大学 3 北京市清华大学理工院校 4 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理工院校 5 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理工院校 6 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院校 7 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8 北京市北京科技大学理工院校 9 北京市北京化工大学理工院校 10 北京市北京邮电大学理工院校 11 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院校 12 北京市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院校 13 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院校 14 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院校 15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师范院校 16 北京市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院校 17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语言院校 18 北京市中央财经大学财经院校 19 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经院校 20 北京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院校 21 北京市中央音乐学院艺术院校 22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院校 23 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政法院校 24 北京市华北电力大学理工院校 25 北京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工院校 26 北京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院校 27 天津市南开大学综合大学 28 天津市天津大学理工院校 29 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医药院校 30 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理工院校 天津师范大学 31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32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综合大学 33 辽宁省辽宁大学综合大学 34 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理工院校 35 辽宁省东北大学理工院校 36 辽宁省大连海事大学理工院校 37 吉林省吉林大学综合大学 38 吉林省延边大学综合大学 39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师范院校 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院校 41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工院校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医院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重点学科建设是增强医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范重点学科管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第三条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具备一定优势和配套合理的实验室条件,具有承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逐步成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开放型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 第四条重点学科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学科。 医院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合理地培养一批院级重点学科,争取通过3~6年的规范建设,建成更多的校级、省级重点学科,并力争使部分省级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 第二章申报和评审

第五条重点学科申报和评审每3年开展1次,以二级或三级学科为申报单位,原则上从硕士生培养点或联合培养点中择优选择。 医院鼓励相关学科(科室)交叉联合,共同申报。 第六条院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有2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有较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二)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声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在52岁以下; (三)学术队伍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一般要求有2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3~5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学历的学术骨干比例较高; (四)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已培养过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得到社会好评; (五)目前至少承担2项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曾经出版专著,或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第七条市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八条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已被确认为院级或校级重点学科且经过至少3年以上重点建设; (二)有3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全国985、211工程重点高校一览表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一期(34所) 1、清华大学 2、北京大学 3、厦门大学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南京大学 6、复旦大学 7、天津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9、浙江大学 10、南开大学 11、西安交通大学 12、华中科技大学 13、东南大学 14、武汉大学 15、上海交通大学 16、中国海洋大学 17、山东大学 18、湖南大学 19、中国人民大学

20、北京理工大学 21、吉林大学 22、重庆大学 23、电子科技大学 24、大连理工大学 25、四川大学 26、中山大学 27、华南理工大学 2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9、兰州大学 30、东北大学 31、西北工业大学 32、北京师范大学 33、同济大学 34、中南大学 二期(5所) 1、中国农业大学 2、国防科技大学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华东师范大学 5、中央民族大学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十五”期间建设即将开始。 北京(24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市(9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3所)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附件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研[200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其建设目标是: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三条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 主要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3. 应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的博士生质量和数量位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 4. 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 5. 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

最新985+211大学名单

高校名单:“211”工程大学名单(112所) 2011年03月31日15:15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微博]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4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重庆(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 定)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1 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

医疗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医疗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条件措施 1.学科带头人在实施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时,有责任让本学科成员了解学科建设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时时把目标作为调节、衡量的准绳。 2.对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应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分解到各个组室和个人,使每一个学科组成员了解自己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了解各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职责、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3.应以任务为中心,合理地调配实现规划所需要的人、财、物、信息等各项条件,要保证将建设经费的绝大部分用于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上。 二、做好规划与计划的实施检查与监督工作 1.各级科管部门应负责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经费使用与图书资料及设备的配备情况、人才梯队培养及学术交流情况等。 3.对执行情况要按期作出评估,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在规划、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如对科研课题执行中的新发现及时给予扶助和支持,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出现偏差的及要时加以纠正,或者及时修订规划、调整目标。 4.学科负责人每年底要写出年度建设情况总结报告,经医院科管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评价、考核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依据之一。 三、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 1.重点学科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实行竞争、流动的机制, 一切通过考核与评估,选拔优秀者,淘汰相形见绌者,以便学科建设队伍不断优化。 2.学科建设的考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内容复杂、工作量大

985工程与211工程

一、什么是“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二、“985”工程高校名单(2008年教育部文件): 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二期名单:(4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三期名单:(5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三、什么是“211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四、985工程与211工程比较 985工程是从211工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名校(目前已经选了三期),立足于在建成中国一流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从第三期被选中的高校可以看出,北京的高校在中国高校中越走越远,与其他高校的距离越拉越大并且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国字头的高校占了3所,央字头高校占了一所,清一色的北京高校,可见其实力。 38最佳答案 一、什么是“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

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 制度大全

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之相关制度和职责,XX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我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学科技术水平,特... XX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我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学科技术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旨在进一步调整重点学科建设布局,与国家人口与健康重点发展方向接轨,从本市防病、医疗的重点领域和急需加强的学科领域着手,在本市医疗卫生单位有重点地选拔一批学科作为市医学重点学科,并选择一部分学科作为重点后备学科加以建设。 第三条医学重点学科是指在我市范围内,该学科在技术水平、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培养和科室管理等方面处于明显领先。医学重点后备学科是指尚达不到重点学科建设条件,但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及发展潜力的学科。 第四条列为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申报、立项,经过3年一轮的重点扶持和建设,力争造就几个在宁波市内有影响力的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学科;重点后备学科通过三年的扶持和建设,经评估为优秀的,列为下一轮的重点学科。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对象 第五条申报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建设目标必须对人类的健康促进和提高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重点学科总体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达到本市内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先水平,社会反映情况良好。 (三)该学科必须已列入本单位的重点建设计划。 (四)重视学科的内部管理,已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完善。 (五)学科带头人必须取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副高在50周岁以下,正高职称在55周岁以下。 (六)学科带头人近五年来在本学科领域内获得过县局级科技进步奖或县局级以上立项课题(排名前二位)。 第六条申报对象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三章评审与立项 第七条学科申报采取学科申请、单位遴选、择优推荐的方式。申请者填写申请书,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后上报至市卫生局。 第八条学科评审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的原则,实行专家评审制。市卫生局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综合评定后确定建设对象,每个重点学科最多确定一家承担单位。 第四章学科建设与管理

中国211和985大学名单大全.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大学但不是211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精神,为加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加速我省医疗卫生优势学科群体的形成,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平台建设,提高全省医疗卫生科技水平,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学科(实验室)是指在省内本专业具有领先优势,通过两年的强化建设,逐步达到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能带动全省本专业水平提高的学科(实验室)。 重点专科是指在省内本专业具有发展优势,通过两年的强化建设,逐步达到省内先进、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能带动省、市、州本专业水平提高的专科。第三条省卫生厅根据各时期卫生工作重点、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卫生政策导向,及各单位的申报情况,按照相应标准择优确定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对已确定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授牌,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 第四条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和共同建设的原则,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业评审和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单位负责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甲、乙级;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甲、乙级。 原则上省级单位申报重点学科。 第六条申报原则 (一)坚持以临床和预防医学为重点,充分考虑各业务领域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 (二)坚持发展我省卫生领域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使这些学科(实验室)、专科保持省内先进或领先水平,争创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或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三)坚持效益优先原则,鼓励优势凸现、特色明显、基础好和起点高的学科(实验室)、专科通过项目建设成为主攻方向明确,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并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和卫生资源,实现该学科(实验室)、专科的最大限度发展。 (四)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全省及市、州相关专业的发展,促进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五)申报的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应是本单位的重点科室,本单位能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具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第七条申报条件 (一)研究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