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

一、本句自救孤平

五言:

律句: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字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

七言:

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三拗五救

二、五言四字七言六字不分明本句自救,形成特殊拗格句式

五言:

正格:平平平仄仄

大拗:平平平平仄四拗不分明

拗救: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七言: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六拗不分明

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

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

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三、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

第一种:

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

正格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一拗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

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三拗: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否则必犯“孤平”。

第二种:

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三字互救

罕救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字互救

罕救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三改仄五改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特殊的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六、两种变格律句在使用上容易出平仄错误=五言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其一

出句正格:平平平仄仄

出句变格:平平仄平仄(变格出句一字必平,否则出错)(羌笛)何须怨杨柳

对句正格:仄仄仄平平(对句必平平脚)(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出句正格:仄仄平平仄

出句变格:仄仄平仄仄(出句四字拗,可全仄)野火烧不尽

对句正格:平平仄仄平

对句变格:平平平仄平(对句三字救,必仄平脚)春风吹又生

对句必须是仄平韵脚,不能用平平韵脚,否则失对,对句最好用变格对句—平平平仄平。

拗句模式

1、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非句内救句子,但可单独使用。

2、仄仄平平仄平仄。(羌笛何须怨杨柳)常用的特定格式。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句内相救句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别的拗句相救使用,形成多重相救。

3、平平仄仄仄平仄。五不论导致。可单独使用,属于拗而不救但不普遍。相救中使用,与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救极为普遍。

4、平平仄仄平仄平。常用的特定格式。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属句内相救句子。单独使用但不常见。相救使用与仄仄平平仄平仄拗句粘句救较为常见。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拗救、撞韵、挤韵,死韵、活韵

拗救、撞韵、挤韵,死韵、活韵 拗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 “凉风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王维的《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看射雕处”, “平平仄平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一】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 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A1的变体 C2 平仄仄平仄——A1的变体 C3 仄平平仄平——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A3的变体,称为“特拗” 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 (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

备战中考: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 【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什么是坳句? 在格律规定可平可仄之外的字位,若更动了平仄,便出律了,这样的诗句叫做“拗句”(除特拗句外)。特拗句下面会讲解。 2,什么叫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要注意补救的字一点要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如何拗救后面会讲解。 3,什么叫做特拗句子?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这种写法已经千年有余,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七言举例例句是:任是深山更深处 原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改后: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特拗句,但我要重申:如果你写成了特拗句式,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就不得再任意了。(七言的第一字可以任意)。 4,什么叫做尾三平?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此为律诗的忌讳,应当杜绝。即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了,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如: 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又如: 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在古诗中较多,近体诗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近体诗忌三平尾。 5,什么叫尾三仄? 尾三仄就是指出句结尾连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脚”,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平平仄仄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如: 依法修行可入道 仄仄平平仄仄仄 修改一下: 依法修行能入道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平尾和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6,什么叫做犯孤平?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平声字以外,句子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叫做“犯孤平”。此慨念针对七言诗,五言诗没有那么严格,不可误会。五言只有一种句式是孤平,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但可以拗救。稍后讲解。现在诗界里关于五言句式孤平的问题众说纷纭,如下请看例句 野店正分泊 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

诗词格律术语大全

诗词格律术语大全 许多人都喜欢诗词,但是诗词从古自今发展而来,形成了许多有关诗词的术语,有些诗词术语可以根据字面来理解,但是有些关于诗词的词语并不容易理解,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有关诗词的专业术语解释: 诗-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上古即有之,后世渐有演变。一般具有短句、押韵等特点。 词- 又称诗余、琴趣、曲子、曲子词、长短句、近体乐府等,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词最初专为演唱而作,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词有特定字、句和音、韵的要求(即格律),每种格律对应一个词牌,有相应的词牌名。 音- 指声调高低而言,一般低者为“平”,高者为“仄”,平仄又可分“平”、“上”、“去”、“入”四声。 韵- 又称辙,指发声时的尾音,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在用韵的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同或相类尾音的一组字参差交替出现,能

使得朗读作品时具有连贯和谐的美感。用韵是诗词的主要特点之一。 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四声- 即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平声包括阴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声)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二声);上声高呼猛烈强,上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三声,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四声,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未保留,但很多地方方言依然保留了入声的发音。 押韵- 亦称“合辙”、“压韵”。作诗词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格律- 对诗词字、句、音、韵的格式化描述。 词牌- 即词的体例,包括词牌名和该词牌的格律。

律诗的孤平、拗救、平仄

律诗的“孤平”和“拗救”: 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的孤平和拗救 孤平是B型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犯孤平。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 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例如,李白的“此地一为别”,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具体的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格式有三种: (一).b型句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维的“寒山转苍翠”。李白的“凉风起天末”。 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杜甫的“蜀主窥吴幸三峡”。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如 苏轼的“溪柳自摇沙水清”。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如果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字来补救。 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南秋水多”。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例如李商隐的“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 前人学诗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如果是五律,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是对于仄收的句子(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言,对于平收的句子A·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就不然了。不是犯孤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三平尾平平仄仄仄平平:结尾连续三个平声。三个平声也叫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儿不在讨论) 由b d g j zh z这六个不送气声母所组成的阳平声调的字 zhuo chuo shuo ruo fa fo la ye ce这些音节的字,不论四声 -ue韵字中,除“嗟、瘸、靴”外 b p m d t n l和-ie相拼的字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 【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 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坳句与拗救

《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大家来审查一下吧 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 “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A1的变体

诗词知识大全

【诗词知识大全】 1、【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2、【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3、【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4、【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5、【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6、【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7、【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8、【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

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9、【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10、【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11、【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12、【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13、【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14、【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15、【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 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 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 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

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 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 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 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 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

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伴随了中国人五千年的历史。在诗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独属于诗词的术语,这些术语让诗词得以完善,让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找到自己想读的诗,对于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 【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本句自救。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 一、本句自救孤平 五言: 律句: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字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 七言: 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三拗五救 二、五言四字七言六字不分明本句自救,形成特殊拗格句式 五言: 正格:平平平仄仄 大拗:平平平平仄四拗不分明 拗救: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七言: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六拗不分明 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 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 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三、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 第一种: 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 正格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一拗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 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三拗: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否则必犯“孤平”。 第二种:

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三字互救 罕救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字互救 罕救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律诗的拗救

律诗的拗救 *律诗的拗救 律诗比较严谨,格律要求复杂,而如“拗救”、各种对仗、“一、三、五不论”等都是给复杂的律诗一个宽松的条件,利用好了,写诗词将更加得心应手。首先要熟悉句型,律诗基本有四种句型。五言有1、〇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〇平平仄仄4、〇仄仄平平七言有1、〇平〇仄平平仄2、〇仄平平仄仄平3、〇仄〇平平仄仄4、〇平〇仄仄平平所有的律诗的格律都是由这四种句型,根据格律需要交替安排在一起而形成的。共有十六种律绝的格式。拗救其实学起来很简单,没有想象的那麽复杂。首先要记住两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拗救只发生在两种句型中:一、韵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不管那种体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可以“一、三、五”(或一、三)不论,但要有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否则为拗体诗,不是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仄则第三字用平则成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〇仄

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仄则第五字用平成“〇仄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只是“仄仄平”,全句是: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对句相救):1、对句相救即五言第三或三、四字或七言第五或五、六字用了仄声字。可在对句五言第三或三、四字仄声处用平声字相。五言:〇仄平平仄——第三或三、四字拗成“〇仄仄平仄”或“〇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或三、四字救成“平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七言:〇平〇仄平平仄——第五或五、六字拗成“〇平〇仄仄平仄”或“〇平〇仄仄仄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五或五、六字救成“〇仄平平平仄平”或“〇仄平平平仄平”。 2、大拗必救: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仄脚(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3、小拗可救可不救: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声字救。但属小拗亦可不救。但是谙熟此技法的人,大都会救。五言第三字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 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 作品如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必然用的是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 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

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 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 顺。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 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 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 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 拗有救”。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救, 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我觉得

完整的诗词知识点汇总大全

完整的诗词知识点汇总大全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