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铁设计防火规范》

征求意见稿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通知)”》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公安部委托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和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为主编单位,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等10家共同参编,编制国家标准《地铁设计防火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额司、公安部消防局于2008年12月30日,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国家标准《地铁设计防火规范》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2009年7月10日完成征求意见草稿,并在上海召开上海地区的编写组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对草稿的讨论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经修改,即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一稿,陆续函授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咨询专家16名、地铁公司9家、设计科研院及消防局21家)。

2010年4月,参照函授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编制组于2010年5月22~24日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所有编写人员参加会议,公安部消防局马恒处长到会指导。对第二稿各条文进行了增、减、合并的调整,并讨论了编写程序。会后,由各章节编写人员进行了整理,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三稿,即今天供上网的《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主要对地下车站和地下区间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建筑构造、以及针对防火、灭火所必须的设备系统进行了规定。对于地上车站和地上区间、控制中心、地上主变电站、地上车辆基地等章节内容进行了简化和调整,除特定规定外,均参照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联系地址:上海市天目西路290号(市政楼)邮编:200070

电话:021-******** 传真:021-******** E-mail:yujiakang@https://www.doczj.com/doc/5c15200978.html, 联系人:陈金兰 131******** 俞加康 135********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编写组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代章)

2010年9月1日

目录

1. 总则

2.术语

3.总平面布局

3.1 车站与区间

3.2 控制中心与主变电站

3.3 车辆基地

4.防火分区、防火分隔与防烟分区

4.1 一般规定

4.2 地下车站

4.3 地上车站

4.4 控制中心

4.5 主变电站

4.6 车辆基地

5.安全疏散

5.1 一般规定

5.2 地下车站

5.3 地上车站

5.4 区间

5.5 控制中心、主变电站与车辆基地

5.6 疏散指示标志

6.建筑构造

6.1 防火分隔设施

6.2 楼梯、扶梯、管道井和纵向疏散平台6.3 建筑内部装修材料

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7.1 一般规定

7.2 消火栓系统

7.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4 消防泵房与消防水池

7.5 其他灭火设施

8.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8.1 一般规定

8.2 车站

8.3 区间隧道

8.4 控制中心、主变电站和车辆基地

8.5 排烟设备和管道

9.消防通信

9.1 一般规定

9.2 消防专用电话

9.3 防灾调度电话与无线通信

9.4 防灾应急广播与电视监控

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

10.1 一般规定

10.2 中央监控管理与车站(车辆基地)监控管理10.3 火灾探测器

10.4 报警及警报装置的设置

10.5 消防联动控制

11.消防配电、应急照明

11.1 消防配电

11.2 应急照明

11.3 电缆的选择、敷设

12 消防救援

附录A:地铁车站火灾工况下乘客疏散方向的设定附录B:地下区间火灾工况下乘客疏散方向的设定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待补)

1. 总则

1.0.1 为预防地铁火灾、减少地铁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地铁和轻轨交通新建、扩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1.0.3 一条线路、换乘车站及其相邻区间的防火设计按同一时间发生一处火灾考虑。

1.0.4 地铁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地铁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安全出口safety exit

供乘客安全疏散能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楼扶梯,以及区间隧道内的联络通道和区间风井内直通地面的楼梯间。

2.0.2 点式换乘车站interchange station between two lines

二线站台与站台之间进行换乘的车站形式,通常有“十”字、“T”字、“L”型等形式。

2.0.3 多线组合换乘车站interchange station of several lines

二线以上站台与站台之间进行换乘的车站形式,常见有“△”“冂”“Y”“H”“卅”等形式。

2.0.4 路堑式车站、区间cut-type station, cut type interval tunnel

浅埋地下一层、顶板开设天窗、具备自然通风、排烟功能的车站、区间。

2.0.5 联络通道cross passage

设于两条单洞单线地下区间隧道之间作为乘客安全疏散用的联接通道。

2.0.6 车辆基地base for vehicles

地铁系统的后勤基地,通常包括车辆段(停车场)、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等部门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

3.总平面布局

3.1 车站与区间

3.1.1 设于道路红线外的地上车站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置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二个长边方向设置消防车道。

3.1.2 地下车站的出入口、风亭等附属建筑,地上车站、区间和附属建筑以及车场出入段线的敞口段等与周围建筑物、储罐(区)等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与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的有关规定。地下车站采用采光窗井时,与相邻地面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的有关规定。

3.1.3 地下车站风亭合建时,风亭开口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排风口、活塞风口应在进风口之上;

2 进风口、排风口、活塞风口之间的最小净距均不应小于5m,且不宜开在同一个方向。

3.1.4 地下车站风亭采用敞口低风井时,风井之间的水平净距应满足下列规定:

1 进风井与排风井或活塞风井之间,不应小于10 m;

2 活塞风井之间或与排风井之间,不应小于5 m。

3.1.5 敞口低风井的排风井、活塞风井宜设置在地下车站出入口、进风井的常年风向的下风侧,与地下车站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0m。

3.1.6 地上车站的消防泵房宜设在首层,当设于楼上时,应靠近安全出口;地下车站的消防泵房应设于站厅层设备管理区内消防专用通道旁。

3.2控制中心与主变电站

3.2.1 控制中心建筑宜独立修建,避开易燃、易爆场所。在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设置独立的进出口通道和独立防火分区,与联建的建筑防火墙

上不得开设门窗洞口。

3.2.2 地上主变电站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可沿二个长边方向设置消防车道。

3.2.3 主变电站的消防控制室宜与值班室合并设置。

3.2.4 控制中心建筑和主变电站内的建(构)筑物与主变电站外的民用建(构)筑物及各类厂房、堆场、贮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3.3 车辆基地

3.3.1 车辆基地的选址应避免设置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厂房附近,以及甲、乙、丙类液体、可燃气体储罐和可燃材料堆场附近。

3.3.2 车辆基地的总平面布置应以车辆段(停车场)为主体,根据功能需要及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基地内各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

3.3.3 车辆基地应与外界道路有良好的衔接条件,基地内应有运输道路及消防道路,并应有不少于2个与不同方向外界道路相连通的出口。3.3.4 车辆基地内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要求。

3.3.5 消防车道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车辆基地内应设不少于两条与外界道路相通的消防车道,并应与基地内各建筑的消防车道连通形成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不宜与列车进入咽喉区前的出入线平面相交;

2 消防车道与基地内地铁线路平交时,应设置备用车道,且两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一列车的长度;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时,可不受此限;

3 车辆基地内建筑面积超过3000m2的运用库、检修库、调机库、工程车库、物资总库、及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危险品库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3.3.6 车辆基地不应设置在地下。特殊环境下可设地下停车场。其防火设计按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有关规定执行。

3.3.7 车辆基地、上盖物业的消防系统除消防水池可合建或共用外,其余部分应独立设置,互不干扰。

4.耐火等级、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4.1 一般规定

4.1.1 下列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1 地下车站及地下车站的出入口通道、风道;

2 地下区间、联络通道、区间风井、地下区间内的纵向疏散平台;

3 控制中心建筑或控制中心所在建筑物。

4 主变电站建(构)筑物。

4.1.2 下列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1 地上车站及地上区间;

2 地下车站出入口地面厅、风亭等地面建筑;

3 设于地上区间内的纵向疏散平台;

4.1.3 车站(车辆基地)控制室(含防灾报警设备室)、变电所、配电室、通信及信号机房、固定灭火装置设备室、消防泵房、通风机房、环控电控室、屏蔽门(安全门)设备室、蓄电池室等火灾时需运作的房间,应分别单独进行防火分隔。

消防泵房、污水和废水泵房、厕所、盥洗、茶水、清扫等房间和避难走道,其面积可不计入防火分区的面积之内。

4.1.4 与车站相连的商业等建筑应采用防火墙等与车站进行防火分隔,相连商业等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的有关规定。

4.2 地下车站

4.2.1 车站站台和站厅公共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

4.2.2 车站设备管理区应与站台公共区或站厅公共区划为不同的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500m2。

4.2.3 上、下重叠平行站台的车站应满足下列规定:

1下层站台穿越上层站台至站厅的楼扶梯,应在上层站台的楼扶梯开口部位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实体墙进行分隔;

2 上、下层站台之间的联系楼扶梯,应在下层站台的楼扶梯开口部位进行防火分隔,梯洞口设防火卷帘。

4.2.4 多线同层站台平行换乘车站的岛、岛站台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纵向防火墙进行分隔并延伸至站台有效长度外各10m。4.2.5 两线站台之间点式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和换乘梯,应在下层站台的开口部位进行防火分隔,梯(通道)口设防火卷帘。

4.2.6 多线组合换乘车站的各线连接处,均应在下层站台的开口部位进行防火分隔,梯(通道)口设防火卷帘。当地下多线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站厅公共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0m2。

4.2.7 通道换乘车站的站间换乘通道两侧均应进行防火分隔,通道二端设防火卷帘,且能分线控制。换乘通道如用作火灾工况下的安全出口,应采取措施满足人员疏散的消防要求。

4.2.8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与同层的站厅公共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

4.2.9 站厅层设于站台层之下时,站厅至站台的楼扶梯间应在站厅层的开口部位作防火隔断,梯洞口设防火卷帘。

4.2.10 屏蔽门不应作为车站的防火分隔设施。

4.2.11 车站站台与站厅层公共区不宜设置上下相连通的中庭,当采用中庭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的有关规定。

4.2.12 车站内的商铺设置以及与车站相邻的地下空间开发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台及站台有效长度之外的同层空间、站厅付费区和出入口通道的乘客疏散区内,严禁设置商铺和非地铁用房;

2 设于站厅非付费区的商铺不得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乙类和丙类1项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每个站厅非付费内商铺的总面积不应大于100m2,单处商铺的面积不应大于50m2。商铺应采用防火墙或防火卷帘等与其他部位进行防火分隔,并设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设施;

3 利用车站配线区上方的站厅层进行商业开发时,商业开发与站厅非付费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实墙进行分隔,两者的联

络通道内应设二道防火卷帘,且由地铁和商业开发分别控制。

4利用车站站厅上层作商业开发时,站厅与商业层之间严禁采用中庭形式相通,当商业层与站厅非付费内设置联系楼扶梯时,楼扶梯开口部位应进行防火分隔,楼洞口设防火卷帘,并由地铁与开发分别控制。当商业开发层设于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时,站台穿越商业层至站厅楼扶梯开口部位应在商业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实体墙进行分隔;

5与车站站厅公共区同层相接的商业开发之间应采用防火墙等划为不同的防火分区,连通处应采用通道连接方式,设二道防火卷帘,且由地铁和商业开发分别控制。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小于等于40m时,防火卷帘宽度不应超过8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4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超过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20%。

4.2.13 室内地面至顶棚或顶板的高度小于等于6m的场所应划分为防烟分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m2;

2 站台至站厅的楼扶梯等开口四周的临空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3 设备管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750m2;

4 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4.3 地上车站

4.3.1 公共区的自然排烟符合本规范第8.2.2条规定,室内装饰材料符合本规范第6章规定,公共区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0m2。

4.3.2 车站设备管理区应与公共区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设备管理区的防火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 m2;

2 位于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500 m2;

4.3.3 设备管理用房设于地下时,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地下车站设备管理

用房的有关规定。

4.3.4 当站厅位于站台上层时,当站台层不具备自然通风排烟条件,设于站台层至站厅层楼扶梯间在站台层应作防火隔断,梯洞口设防火卷帘,且在站台层(有效长度内)两端加设防烟楼梯间或直接在站台适当位置增设通向室外的应急出口。

4.3.5 站厅非付费区内设置商铺时,应满足本规范第4.2.12条,其中商铺面积可放大,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4 控制中心

4.4.1 控制中心运营操作房间(中央控制室、应急指挥室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央控制室应远离电源室、隔离变室、高压配电室等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

2 中央控制室内不得穿越与指挥调度无关的管线,所有线路的电缆管沟和孔洞必须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3 运营操作房间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隔开;

4 应急指挥室与中央控制室之间设置观察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玻璃窗。

4.4.2 控制中心设备用房宜集中布置;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隔开。

4.5 主变电站

4.5.1地下主变电站应独立设置。

4.5.2设置带油电气设备的建(构)筑物与邻近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符合要求时,应设置防火墙。

4.5.3变压器室、电容器室、蓄电池室、电缆夹层、配电装置室的门,除直接开向室外的门外,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配电装置

室的中间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4.5.4主变电站的防火分区和安全出口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主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的有关规定。

4.6 车辆基地

4.6.1 车辆基地内建筑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危险品库、喷漆库和油漆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 运用库、检修库、综合维修中心、物质库、调机库、牵引降压混合变电站、洗车机棚、不落轮镟库、工程车库和综合办公楼等生活辅助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4.6.2 车辆基地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危险品库为甲类;

2 油漆库、喷漆库为乙类;

3 调机库和工程车库为丙类;

4 检修库、不落轮镟库为丁类;

5 运用库、洗车机棚为戊类;

6 其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6.3 同一座厂房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或同一座库房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确定火灾危险性分类。

4.6.4 油漆库、喷漆库及其预处理库宜单独设置,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设在联合检修库的靠外一侧:

1 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墙分隔;

2油漆存放间、漆工间、干燥间等房间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

3屋面或门、窗能保证泄压面积,地面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材料。

4 库内不得设置办公室、休息室或更衣室等用房。

5 库内设置检修坑时,坑内应采取降低气雾浓度措施。

4.6.6 危险化学品货物库房应独立建造,并应按不同性质分库存放。4.6.7 酸性蓄电池充电间应单独建造。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靠外墙单层设置,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墙与其他部位隔开。4.6.8 充电间不应有与相邻的值班室和配电室直通的门、窗;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4.6.9 运用库内与停车库合建的运转办公区应设置独立的防火分区。4.6.10 在车辆基地的建筑上部进行物业开发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并划成不同的防火分区。车辆基地建筑承重构件及分隔楼板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5. 安全疏散

5.1 一般规定

5.1.1 地下车站站台至站厅的疏散楼梯、扶梯和疏散通道的通过能力,应保证在远期或客流控制期中超高峰小时最大客流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能在6min 内全部疏散至站厅公共区或其他安全区域。

5.1.2 提升高度不超过三层的车站,乘客从站台层疏散至站厅公共区或其他安全区域的时间按下列公式计算:

min 6])1([9.0132121≤++-++=B A A N A Q Q T (5.1.2) 式中:Q 1——远期和客流控制期中超高峰小时1列进站列车的最大

客流断面流量(人);

Q 2——远期和客流控制期中超高峰小时站台上的最大候车乘客(人);

A 1——疏散用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人/min·m);

A 2——一台自动扶梯停运并作步行梯时的通过能力(人/min·m); A 3——疏散楼梯的通过能力(人/min·m);

N ——用作疏散的自动扶梯数量;

B ——疏散楼梯的总宽度(m),每组楼梯的宽度应按0.55m 的整倍数计算)。

5.1.3 设于公共区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栅栏上应设置平开疏散门,自动检票机和疏散门的通行能力不应小于下列公式的计算值:

A 4+LA 5≥0.9[A 1(N-1)+A 2+A 3B] ( 5.1.3) 式中:A 4---自动检票机门常开时的通行能力(人/min )

A 5---疏散门的通行能力(人/min·m )

L---疏散门的净宽度(m )

5.1.4 车站的每个站厅公共区均应设置不少于2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且两个安全出入通道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10m。

5.1.5 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该站厅的安全出口数量应按每条线不少于2个设置。

5.1.6 每个站台至站厅公共区或地面的出口通道或楼扶梯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

5.1.7 电梯、竖井爬梯以及设于管理区的专用楼梯不得作为乘客的安全出口。

5.1.8 位于站台层屏蔽门(安全门)端门之外的设备管理区,该处通向端门的外走道可作为设备管理区的疏散走道。

5.1.9 站台端部均应设置用作区间疏散的楼梯。当站台设有屏蔽门(安全门)时,在站台端部应设置开向站台内侧的端门。

5.1.10 站台每侧屏蔽门(安全门)的应急门数量不应少于列车编组数的一半。当应急门开设在站台计算长度内的设备管理用房和楼、扶梯段内时,应核算应急门开启时侧站台通行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1.11 站厅公共区和站台计算长度内任一点到梯口或疏散通道口的最大疏散距离不应大于50m。

5.1.12 地下车站内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的有关规定。

5.1.13 自动扶梯用作事故疏散梯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 按一级负荷供电;

2 采用不燃材料制造;

3 背向疏散出口方向的自动扶梯应能在遥控或手工操作下停止运行,并具有向疏散方向重新启动时能对乘客发出警告信号的功能。

5.1.14 站厅公共区与商业等开发的出入口应各自独立设置。当合用时,必须保证每个站厅公共区具有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且满足疏散距离不超过50m要求。

5.1.15 车站至地面出口不得采用迂回曲折的栏杆作为乘客疏导设施。5.1.16 站台至站厅以及站厅至地面的每一组出入口应至少设置1处人行楼梯,或备用自动扶梯。

5.1.17 疏散通道、楼梯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区单向通行人行楼梯宽度不应小于1.8m,双向通行不应小于2.4m;

2 设备、管理区房间单面布置时,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双面布置时,不应小于1.5m;

3 区间通向站台的人行楼梯宽度,不应小于1.1m;

4 区间风井内的疏散楼梯及消防专用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m。

5.1.18 乘客出入口通道的疏散路线应各自独立,不得重叠,也不得设置尽端式袋形走道、门槛和有碍疏散的物体。当两出入口汇集合用同一个疏散通道出地面时,应视为一个安全疏散口。

5.2 地下车站

5.2.1 有人值守的设备管理区内,其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并应有一个安全出口直通地面。无人值守的设备管理区内,其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与相邻防火分区相通的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或通向公共区。进入设备管理区的消防专用楼梯可作为该设备管理区人员的安全出口。

5.2.2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设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或其他敞开空间的安全出口。当站厅公共区设于侧站台同层平面时进入站厅公共区应不少于2个门洞,且洞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5.2.3 侧式站台之间的过轨联络地道作为安全出口时,上、下行轨道之间应设置防火分隔措施。

5.2.4 车站进入过街地道、地下商业的出口不得作为该车站的安全出口。站台端部通向区间的楼梯,不得作为车站安全出口。

5.2.5 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换乘梯及设备管理区内的消防专用通道不得作为乘客的安全出口。

5.2.6 有人值守的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的门当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时,其房间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40m,当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其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20m。

5.3 地上车站

5.3.1 与站厅连接的天桥,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作为该站厅的安全出口:

1 天桥采用不燃烧体,内部装修均采用A级材料;

2 能自然通风、排烟;

3 不设置商业经营设施;

4 能直接到达地面层。

5.3.2 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换乘梯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内部装修材料采用A级时,并具有自然通风、排烟条件时,可作为安全出口。

5.3.3 地面侧式站台车站的过轨联络地道可作为安全出口,但上跨轨道的联络通道不得作为安全出口。

5.3.4 设备管理区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门至最近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5.3.5 当区间设纵向疏散平台与站台相连通时,安全门的端门可作为站台安全出口。

5.3.6 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高架车站,站台两端应加设直达地面的防烟楼梯间。

5.4 区间

5.4.1 载客运营轨行区道床面应具有疏散通道功能。道床面应平整、连续、无障碍物。轨行区的配线段道床面应铺设宽度不小于700mm的连续疏散通道。

5.4.2 两条单线载客运营区间隧道之间应设置联络通道,联络通道可作为区间的疏散出口,相邻两个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00m,通道内应设置二樘反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

5.4.3 区间隧道内应设置纵向疏散平台,当联络通道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300m时,可不设纵向疏散平台。

5.4.4 单洞双线载客运营区间隧道的线路间宜设置耐火极限不小于

3.00h的防火隔墙。不设防火隔墙时,应在区间隧道内每隔800m设置直通地面的疏散井,井内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5.4.5 当长区间隧道设有区间风井时,井内应设置直达地面的防烟楼梯间作为安全出口。

5.4.6 列车客室门应设有手动紧急解锁装置,行驶于地下区间的列车,应在其车头、尾节设置疏散梯门,各节车厢之间应贯通。

5.4.7 地上区间的疏散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间两端为侧式站台车站时,线路两侧应设置纵向疏散平台;

2 区间两端为岛式站台车站时,上、下行线路之间应设置纵向疏散平台;

3 当列车车头、车尾节设有疏散门,且每节车厢之间贯通时或车辆侧门设置有乘客下到道床面的设施时,可不设置纵向疏散平台。

4 上、下行线分开的单向运营区间,应设置可通向站台的纵向疏散平台。

5.5 控制中心、主变电站和车辆基地

5.5.1 中央控制室、设备室等房间内的设备布置应方便人员逃生,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5.5.2 主变电所内长度大于7m的控制室、配电装置室、补偿装置室,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并宜布置在设备室的两端。长度大于60m时,宜设置3个安全出口。当配电装置室有楼层时,一个出入口可设在通往室外楼梯平台处。建筑面积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其疏散口不宜少于2个。

5.5.3 车辆基地、上盖物业的人员疏散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上盖物业的人员疏散通路不应经过车辆基地,应独立进行疏散。

5.5.4 控制中心、主变电站和车辆基地的安全疏散除满足本规范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5.6 疏散指示标志

5.6.1 站台和站厅的公共区、人行楼梯及其转角处、自动扶梯、疏散通

道及其转角处、防烟楼梯间、消防专用通道、避难走道、设备管理区内走道、变电所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均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

5.6.2 疏散通道出口处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电光源型,并应设置在门洞边缘或门洞的上部,其上边缘距吊顶不应小于0.5m,下边缘距地面不应小于2m。

5.6.3 站台、站厅公共区内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电光源型,并应设置在柱面或墙面上。标志上边缘距地面不应大于1m,间距不应大于20m 或不应超过二跨柱间距。宜在相对应位置吊顶下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地面不应小于2.2m。

5.6.4 疏散通道两侧及转角处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电光源型,并应设置在相应位置的墙面上。标志上边缘距地面不应大于1m,间距不应大于20m。在疏散通道转角区内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其间距不应大于1m。宜在相对应位置吊顶下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地面不应小于2.2m。设置在设备管理区内走道上的疏散指示标志,其间距不应大于10m。

5.6.5 自动扶梯起终点侧面及人行楼梯踏步立面宜加设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

5.6.6 地下区间隧道纵向疏散平台上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电光源型,并应设置在疏散平台的侧墙上,且不应侵占疏散平台宽度,其间距不应大于15m,标志中心距疏散平台宜为1.5~1.9m。

5.6.7 地下区间之间的联络通道洞口,应垂直于门洞设置具有双面标识的电光源型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疏散平台不应小于2m。

5.6.8 疏散指示标志应设在不被遮挡的醒目位置,不应设置在可开启的门、窗扇和其他可移动的物体上。疏散指示标志的尺寸应与空间大小相匹配。

5.6.9 控制中心、主变电站、车辆基地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5.6.10 疏散指示标志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的有关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